期刊投稿百科

宏观经济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9 05:06:51

宏观经济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

还是建议 您自己写吧!第一 应该不会有人给您亲自写的第二 给你回答的都是网上抄写下来的!不能“量体裁衣”

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什么性质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的地位,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 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即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时,都因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而产生失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

从2004年开始,液化气价格开始频频暴涨,广州的液化气依赖进口,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的人们增加了对管道煤气和蜂窝煤的需求。管道煤气与蜂窝煤的价格都有所提高,而且政府暂时不对液化气实行价格管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得出了以下六点原因: (一)、根据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因此,当瓶装液化气的价格暴涨,甚至在9月份就达到82元/瓶的情况下居民们会减少对液化气的消费,并积极寻找其他方式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1999年—2000年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呈下降趋势,广东瓶装液化气的价格也一直走低,因此,居民们对液化气的消费比现在要多。 (二)、1、根据替代效应,即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更倾向去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物品。因为瓶装液化气与管道煤气和蜂窝煤是互为替代品,所以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居民们更倾向于消费价格较为低的管道煤气和蜂窝煤。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管道煤气与蜂窝煤重新受青睐。 2、管道气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是互补品,因此,当管道气的需求量上升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需求量也随之上升,这就正如汽车与汽油、左鞋与右鞋一样。 (三)、1、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等相应变动的大小。瓶装煤气是生活所必需品,因此,即使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几乎不受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瓶装煤气和管道煤气需求都缺乏弹性。 2、而且,大多数人在短期内难以调整需求,这也会是瓶装煤气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仍不会随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减少 。 3、但是,由于管道煤气、蜂窝煤与瓶装煤气间存在替代效应,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后,其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变大,需求量会有小幅度的减少。 4、由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燃料等必需物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因此,针对不同的顾客对管道煤气的价格弹性不同,广州市煤气公司分别对居民用户、非商业性公福用户、商业性公福用户实行价格管制,收取不同费用。 5、相关物品的价格、气候等特殊因素都能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样,受瓶装气价格、天气转凉等因素的影响,蜂窝煤还会热销,同理可知,管道煤气也是如此。 (四)、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液化气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管道煤气和蜂窝煤需求量的增加,体现了需求的交叉弹性这一经济学道理。 (五)、1、政府的政策会对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政府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进行价格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供给商的心理,保证液化气的供给不出现大幅度下滑。 2、生产成本影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瓶装液化气价格之所以频频暴涨,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此,液化气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它的价格和供给。 3、获得投入品的难易程度影响供给量。生产蜂窝煤的煤店,除了国有煤店外还有不少私营、个体煤店,这些私营点蜂窝煤供应份额估计占广州市场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且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蜂窝煤供给充足。 (六)、1、政府对瓶装液化气价格实行价格管制——设置价格上限时,可能会出现有价无货现象。没有上限时的供求均衡点价格高于设置上限后的均衡点,供给量将会小于需求量,于是会出现市场供给短缺现象。 2、另外,政府干预供给和需求时,往往会造成浪费、缺乏效率和短缺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物价部门在深入调查液化气价格上涨原因后暂未打算干预气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忧虑。 这是我刚写的微观经济学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宏观经济学论文1500字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 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 [1]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之间关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政策特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2013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态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发展海洋经济。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完善稳定出口政策,积极增加进口,抓住机遇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和农村改革,抓好科技、教育、文化、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什么性质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的地位,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 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即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时,都因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而产生失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

大二宏观经济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

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什么性质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的地位,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 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即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时,都因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而产生失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

宏观经济关于总量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有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我这里写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实际总供给,一个是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GDP,而讲总供求关系,实际上讲的是总需求和潜在总供给的关系。潜在总供给增长速度叫潜在增长,我们假定在一个时期内经济潜在增长率8-9%,潜在增长率是指一个经济可以持续的供求基本平衡的不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也不发生通货紧缩的增长。对应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潜在总供给。潜在总供给是社会现在总的生产能力。研究总需求、总供给,按照增长率概念来看,在现实当中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最后实现的供给,那两条曲线讲的就是实际供给,实际GDP在不断的波动,实际上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有弹性的,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实际的供给会偏离你潜在的供给,实际的生产规模会偏离供给能力持续的规模,这是大概的概念。 实际总供给既然是一个生产能力,是由什么决定呢?这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由技术、资本、工人教育水平、体制状况等等影响,潜在总供给的概念也就是社会生产能力概念,是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技术提高了制度改进了效率提高了,以前是5%增长,现在8%的增长,或者其他的因素提高潜在供给能力。我们用图的概念来讲,随着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实际能力会提高,不仅每年都在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会提高。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制度、研究政策、研究资本市场或者要素市场,所有的改进都跟能力有关系。但是请注意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改进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时,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管理改善等这些都是长期的事情,特别是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而供给的波动却是短期的事情。比如说美国技术进步每年生产率提高3-4%,而我们技术进步提高1-2%,要赶上美国的水平可能要花几百年的教育投入、科研投入等。生产的波动,宏观经济研究的波动问题是短期问题,经济学假定在一个特殊时期,比如说04或者05年,潜在供给能力是一定的,可是现实中生产能力是波动的,会超过或者小于生产能力来生产东西,如果现实的生产能力低于潜在生产能力,现实的供给小于我们可以生产能力所提供的供给,那是什么情况呢?失业和箫条,就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前两年通货紧缩,企业闲置设备停止生产大概都是30%-40%。而超过呢,也就是说生产能力可以短期内加班加点超负荷使用,可以推迟正常的维修,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是有弹性的,会超出可持续的水平。这几年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经济过热时期出现的超负荷运转。有记者采访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矿井这么多事故,可能跟矿井基本大修推迟有关系,设备的疲劳过渡利用,过度开采,现在国际上各种矿产一时半时老是供求关系缓解不了,现在关键是前期的勘探没有了,能够开发的储量都用上了。因此供给不是固定的数,但是会在短期内发生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的波动,就出现了实际供给和所谓可持续供给有差异。我们后面会讲差异产生的后果。 我们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在哪里呢?也就是动态效率的概念。经济波动较小,我们前面说了经济有很多方面跟效率有关,一个是资源怎样最好的利用,成本最低,生产出最多的东西,还有配置效率,有限的钱用在哪些项目上利润率最大,还有宏观经济学讲的动态效率,波对较大,最后效率较低,我们最后可以实现的增长其实较低,波动较小宏观效率最高,因为损失较小。我们可以看到增长率大的波动会在两个方面造成效率损失,第一个效率损失是在过热时期,有疲劳使用、过渡开采,本来一个东西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一个矿好好开可以开很多年,现在推迟维修,一下子出了很多事故,设备很多都在疲劳使用,都会提前报废,产生无效率的情况。这个无效率严格起来还是小数,真正的损失在哪里呢,当泡沫破裂的时候,如果动荡发生、振荡发生时,从高谷下跌,出现大量的设备闲置、人员闲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就象前两年我们通货紧缩的情况,明明知道我们能够生产这个能够生产那个,但是市场没有需求,当经济危机来时,还会破坏毁灭生产能力,这个损失是动态无效率最重要问题。泡沫总是要破裂的,有多大的泡沫最后就会有多大的箫条,这就是波动,波动小前后损失都小,波动大前后损失都大。如果你波动较大的话,你实际最后实现的增长较低,如果波动较小的话损失较小浪费较小,最后实现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就会较高。 就拿中国的例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感觉经济也在波动,但是回想起来基本平稳,因此八十年代的增长较好,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每年创造新增就业一千七千万。现在大家都说发展以人为本,八十年代由于增长比较平稳,动态效率比较好,平均每年新增非农就业一千七百万。八十年代的情况,用图来说,就是上面这条曲线。而九十年代怎么样,九十年代初期就来了大泡沫,92、93年一个大的过热,当时每年提供新增就业可以是二千万,然后马上是宏观调控,经济开始下滑,加上后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失误,最后两年调控过度,一直到97、98年出现真正的通货紧缩,包括政府扩大内需、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启动,一直也没有启动起来,又启动了两三年,所以九十年代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波动。这个大波动最后算总帐,九十年代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只有八百万,八十年代是一千七百万,八百万刚刚够城市人口增长的就业。九十年代后期大规模有职工下岗,多大规模啊,九十年代末加2000年初,加在一起全国是二千五百万人口的下岗,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下岗,就跟我们创造就业少有关系。我们要使波动平缓一些,整个水平高一些,如果波动大,其实最后的水平低。 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际的供给、实际GDP生产,会高于或者低于社会供给能力所提供的东西。这就是由需求来决定的,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所说的需求决定论,是需求的大小决定了最后实际的曲线是高于还是低于潜在曲线。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是供求关系,在现实当中,潜在总供给是多少当做既定前提,研究在这个既定前提下为什么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宏观经济学不研究我能够生产出多少东西,这是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为什么生产出来的东西会一会儿太多一会儿太少,经济为什么一会儿太热一会儿太冷,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波动,也就是供求关系。 我们围绕这张图来解释“经济波动、宏观效率与长期经济增长”。我们从需求大于供给来说,需求大于我们的生产能力会怎么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的状况,需求大于供给通货膨胀就会发生,需求小于供给通货紧缩就会发生。总有人说通货膨胀有什么可怕,不过是价格发生变化,只要经济高涨就业高涨有什么可怕的呢?问题不在于静态的看待价格高给大家造成的损失,比如说去年粮食产品价格上去了,一些低收入阶层明显感觉收入降低,以前一百块钱可以买十斤粮食,现在只能买五斤粮食,社会会产生动荡什么的。但是今天我们不讨论,因为引起的后果还不严重。真正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第一出现各种紧张关系,各种供求短缺、价格上涨的供求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全面的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少部分的紧张关系,导致少部分行业或者一些行业,刚才所说的疲劳使用、过度生产等发生。要说判断过去几年热不热,要看这种短缺关系发生没有发生,过去几年最突出的一个短缺关系是停电,电力紧张,03年全国24个省停电,04年全国26个省停电,浙江一般一个星期停三天,福建有严重的一个星期停四到五天。很多人不服气,认为电力短缺是电力政策错误的结果,有没有错误?有,但是到03、04年中国电力潜在总供给就是那么大,但是三年五年不建电厂的背景是前一轮波动时,九十年代那一轮波动时电力短缺然后拼命建电厂然后卖不出去电时,中央政府定下的政策,然后加上预期错误,没有想到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化工业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卖化工产品了。还有我们在搞城市化,全国都是大工地,全国都是开发区、大学城,投资规模扩张,大家都要用钢材、水泥,电突然紧张了,表现出就是供求缺口。总供给不是表现在所有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首先是在经济结构上一些瓶颈,比如说电。我们说木桶原理,一个一个木片扎起一个木桶,木桶能够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木片决定,所以现在我们电力成为最短缺最供不应求的东西了,03、04年增长首先表现就是电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人还不服气,说如果过去几年将电厂建好了,就不会出现电的供求关系紧张问题了。那好吧,我们就假定不缺电,企业都开足马力生产了,下一个会短缺的是什么?钢材。在这么缺电的情况下,钢材还是非常紧张,价格一直猛涨。现在钢铁行业上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价格好,拼命在上钢材项目,而且世界的钢材原材料都在拼命上涨。国外有一个报道说伦敦下水道的井盖丢了,为什么?因为中国要进口废钢材。在中国电力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连伦敦的下水道井盖都会丢,如果不紧张连纽约的井盖可能都会丢了。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现在的问题是紧张状况什么时候能够解除,我们需求下来了,但是还是有8-9%的增长,现在国际上都在讨论原材料市场这次的周期有多长,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总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需求高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之后,就出现了各种供求关系紧张的状态,通货膨胀、价格高涨、物品短缺,而且首先短缺的都是生产资料。我刚才说了,首先要观察的是投资增长速度,第二个要观察的是投资物品的价格,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指示器。消费品的价格还是很靠后的事情,过去几年老有人说消费品价格没有涨,中国经济没有过热,而消费品的价格在整个周期过程中是很远的事情,需求一膨胀之后,发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假定从过去一开始供求关系比较平稳,或者我们从通货紧缩时期刚刚出来,在各个经济活动中,从供给的角度发生的第一件事远远不是消费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而是存货下降。存货消化掉了,01年上半年存货的下降速度,从原来占GDP的11%占到4%,01年上半年是复苏的开始。然后需求进一步上涨,开工率提高,原有设备这时没有投资增长,原来开工率是60%,现在是80%,然后开工率进一步增加,这时投资开始,需要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如果再进一步增长,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就要上涨,整个社会投资一上涨,就使得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品价格就开始上涨,就见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2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上涨,引起投资的进一步上涨,这就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的价格上涨,大家利润上涨,对这些紧缺行业的投资又进一步上涨。消费品的价格一直要到两方面的因素扩大,一方面是投资扩大导致了就业的增长,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另外一方面投资品价格上涨,使得成本上涨,在这之后才有消费品的价格上涨。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不一定是开始就平均大于,可能就是由某些部门引起、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这样的过热时期,使得整个经济波动。这两年有一个大的争论,一个是消费品价格没有涨,整体不热,就几个部门热不算经济过热。这不对,钢材、水泥、电解铝之所以热,第一是因为投资总量扩大,第二是因为一个部门的过热会有连锁反应,会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过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扩散。历史上多数的泡沫,多数的经济过热都是由一个部门带动的,美国最近的这次宏观经济最需求的扩大,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就是因为信息产业泡沫的问题,历史上的汽车泡沫、航天泡沫、化学泡沫,这都是一个部门带动的,一个局部引起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经济周期,最早的一次景气到箫条,就是在十七时期荷兰郁金香泡沫,花就可以使整个经济折腾一遍。 这次中国的情况,几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扩张周期,加上我们整个投资问题,投资总量来讲各种投资,包括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过大,引起钢材、水泥、电解铝规模投资加速,相对独立还有两个,一个是纺织,纺织因为出口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订单好前景好拼命增长,有一段时期纺织总会的人告诉我,纺织业投资增长03年上半年600%,还有一个因素,03年年底美国重新对中国一些产品进行制裁,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暴露。还有一个问题汽车,汽车前两年50、60%的增长,导致投资过大,这几个投资过大引起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大,每个产业都是问题,搁在一起更是问题。 研究整个需求扩张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非常重要,看到这个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中国经济不过热,必须要解释为什么中国电力这么紧张,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都涨的那么高,宏观调控一来内陆地区反弹的非常厉害,叫的最厉害,沿海地区过热我们不热,都是沿海地区搞的,我们刚刚起步还穷呢,可是热不热你想一想,你的电力是不是也紧张,你的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工程造价是不是也翻了一番。如果等泡沫破了,你那儿的产业是不是首先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这是总体的问题,这些东西的变化对方方面面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地方都会产生影响。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到经济过热的趋势,判断总供求关系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判断是不是出现过热。 高涨时期的问题在哪儿呢,并不是高涨有什么不好,短缺也没有什么不好,增长率高一点也没有不好,就业也增长,税收也增长,就象前面说的,过热本身对经济周期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真正的问题是下一轮、下一阶段。什么问题呢?过热本身会引起过渡投资,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高涨,因为产品短缺,所以我就投资,这时投资看起来很有道理,价格这么好、机会这么好,我就扩大生产能力,真正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会引起过渡投资,而且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现象,处在价格高涨的时期会比较长,前面也说了,生产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缓解和改变的,需要投资,甚至从勘探、开采、建厂房、引进设备开始的,建电站也不是一二天,也需要两三年的周期,这两三年中电的紧缺状态都会存在,大家在这两三年紧缺时期都在投,各种矿产资源、各种原材料现在在全世界,我参加过几次会,全世界矿业巨头也在开会,那十几个人决定的价格我们就要接受,因为这是真正的寡头垄断行业。按照这些人的说法,现在要扩大生产,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矿业的生产能力才能扩大到跟现在的供求关系比较平衡时,什么意思呢?从现在开始三四年,这三四年的时间价格都会比较高,短缺口比较大,大家都看着机会比较好,都会投啊投啊。寡头垄断的坏处在于他不投就等着价格高,他就为了保持高价格,石油垄断组织就不扩大生产能力将价格搞的高高的,当然他不反对竞争,但是他会约束竞争。这是对我们来说的坏处。但是好处在于这些人会使投资比较稳定,不至于大起大落。但是在多数行业,不是那么十几个人的情况下,大家相互之间不知道,拼命都在往里投,就会出现过度投资和未来过剩生产能力,这是过热的最大危害,为未来的经济箫条种下了种子,过热的最大问题是在过热时期会创造出未来的过剩生产能力。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全世界都是这样,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这样,由于经济高涨,由于需求高涨,由于供求关系紧张,于是大家投资投资,导致泡沫破裂,出现箫条。最近美国出现IT泡沫破裂,就是因为最初的投资过热,比如说宽带,这次IT技术主要体现在网络发展,因此大家都预见未来宽带的需求量会增加,未来的经济就是网络的经济,最初这个技术出现时,大家都需要使用宽带时宽带确实比较紧张,于是大家投资铺宽带,那几年各种IT设备,其中包括IT宽带就过热了,在过热的情况下价格又高前景又好,大家就铺,铺到一定阶段突然发现,用美国人自己话说,到99年美国人铺下的宽带,一百年都用不完,当然后来有人争论,不是一百年是五十年,反正是一下子投资宽带过多了。然后经济就出现下滑了,宽带的设备需求突然停止,生产这些设备材料的部门投资突然停止,对其他部门的需求突然减少,经济开始进入箫条,开始谁都不投资,需求开始萎缩,价格开始急剧下降。所以过热可怕不可怕,过热本身不可怕,过热所产生的后果最可怕。 前年年底有经济学家辩论,说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我说我也同意,企业都怕冷不怕热,但是要想想冷是怎么来的,天下的经济危机都是由经济过热造成的,冷都是前面过热造成的,这是研究动态过程核心的概念,天下一切过剩都是由于一切过度造成的。泡沫就是要破的,而一切经济危机都是由前面的泡沫造成的,前面的泡沫小,后面的箫条经济冷的程度低,前面的泡沫大,后面经济箫条的程度越大时间越长,日本二十年房地产金融泡沫用了十五年现在还没有走出来,前二年刚刚说走出来,有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用了几年走出来,中国上一次的泡沫,92年泡沫用了好几年才走出来。我们要防冷的前提是要防热,是要从动态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要注意,一旦供求关系失衡,它会有一种加速度的效应,叫做恶性循环,你就收不住了。什么叫加速度,什么叫恶性循环,大家在生活中都知道这一点买涨不买跌,需求越大,价格越上涨,我越买东西,需求就越大,需求越大价格越大投资越多需求越多价格越涨,这就恶性循环了。所以我们要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防止真正出现过剩,只要有一个部门不投资了,全社会最后可能不投资了,这时失业就是问题了。 研究供求关系我们要看到他们相互之间是影响的,是动态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一个周期,前面过热和后面过冷是关联的。供求关系失衡不仅仅是当时静态的一种现象,供求关系失衡有一系列动态后果。上午课间还有人说动态波动是什么造成的,是不是政府政策错误造成的,肯定也有,我一会儿会讲政府政策错误可能会市场错误还大。最近二年有一个说法,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就不会过热,以前我们过热是因为国有企业花大家的钱、花公家的钱反正也不在乎,需求就是过热,投资永远饥渴,现在是民营企业了,花自己钱了,不会过热了,没有需求不会投资。这个说法不对,西方经济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那是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一个波动接一个波动,一个危机接一个危机,那可都是民营企业搞出来的。凯恩斯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就是企业家的非理性预期引起的,一样会引起波动,市场经济本身是会波动的。 更有一种说法,说市场经济了,就让市场经济去波动,让它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因此政府不要管,波动都是政府搞出来的,政府不要管,政府确实也能搞出波动,但是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行不行,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只有市场经济,这个波动会有多大,这个后果会是什么?我觉得需要分析。要说没有政府这件事,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这件事,西方市场经济历史上,几百年的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基本上多数时间没有政府,一直到1930年之后,才有了宏观调控,政府才插了一杠子。在这之前的情况是七八年来一次经济箫条,两三年时间经济高涨、投资高涨,然后进入危机箫条二三年时间,然后二三年时间走出低谷,然后又是一轮。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是强制性的销毁一部分生产能力,使供求达到平衡的过程。现象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砸机器倒牛奶,为什么这样,强制性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重新实现平衡,又出现增长,这是经济周期的性质。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所有者是企业,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就意味着消灭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企业有一千个办法守过去,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先优胜劣汰淘汰一部分。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直到1930年大箫条,大箫条的结果最后消灭了全人类50%的生产能力,加上一次二战大战,最后实现供求平衡,全世界经济重新增长,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结果,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这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想竞争要想有效率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要想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结果就是这样,本身它就有波动。 波动来波动去,波动一来人类就难受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讲的基本问题就是创造就业,人最痛苦的就是感觉自己没有用。人类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办法,老是波动来波动去也不是办法,箫条七八年来一次就很讨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联合起来计划着搞,就不会出现总供求关系失衡,就不会有波动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针对市场经济波动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而且那时看着还有这么多穷人吃不上饭,你那儿砸机器倒牛奶,太说不过去了。最后大家发现这套制度有这套制度的缺陷,大家没有积极性了,创造性没有了,另外这种经济也会大起大落,两个原因,一个是计划者自己要犯个错误后果更大,大跃进一来可能死的人比市场经济波动死的人还多。一个是国有企业没有产权约束,永远都想多投资,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经济永远处于过热的冲动下,永远想多花钱,没有人从亏损的角度考虑,总是过热一段政府出来调控一段,微观没有效率,宏观上发现其实也没有效率,所以后来全世界都同意回过头来搞市场经济,这是历史的过程,前提就是市场经济波动。 然后到了凯恩斯,1930年代,在大箫条的背景下,一个英国的经济学家写出这样的书,在消灭50%生产能力的过程中,1936年凯恩斯写完了《通论》,讲的是宏观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箫条,提出了宏观调控政策。从此有了格林斯潘每天在那儿调来调去,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有宏观调控,认为市场经济机制本身是好,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需要进行一些政府干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来创造一种稳定增长的环境。通过政府在总供求关系上的调节,熨平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的增长,为大家创造比较稳定的增长环境,避免经济大波大动,才有了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宏观政策的调节,而且要认识到发展初期的市场经济更需要政府宏观政策调节,我们不应该回国象西欧、北美一样走一遍历史,七八年来一次经济波动,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危机,我们说句实在话真的很容易进入那种经济危机的状态,甚至很容易进入大箫条的状态,我们一有危机,恶性循环一来,就不知道哪儿去了,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增长都是问题了。前两年的情况,当然没有热太多了,现在大家都说了,钢铁还没有怎么着,按照当时钢铁的劲,如果不去插一杠子管一管,最后钢铁形成的生产能力不知道多少,现在在建的电力项目过两三年也会过剩,现在汽车已经过剩了,如果各行各业都不去干预,比如说汽车已经出现这么大过剩,假如说没有政府,2003年10月份汽车生产能力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各个大汽车商都开始压缩汽车生产,沿海地区一个省在一个月里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的汽车厂投资项目40项,这一项都不是几万辆,现在上汽车厂都是上百万辆的规模,都是几十亿的投资,几年几年内达到一百万辆都是这样的口气,一个月一个省再上40个项目,全国多少省多少个月上多少个汽车项目,中国汽车泡沫破下去怎么办,西方汽车泡沫破过,中国汽车泡沫破了不得了。我们现在都不研究研究,一个大项目就上去了,没有人审批可能就开工了,这样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一点干预,不见得都对,但是没有政府看看总量平衡供求关系,中国大波大动起来太容易了,去年已经达到14%的增长了,如果现在不搞宏观调控,恐怕还是15%-16%的增长,可是再往后,这个过剩生产能力破掉,难以想象,银行坏帐能有多少,金融危机太容易了,中国这样的金融体制,又是发展初期,又是第一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不会出现泡沫呢,这种情况下出现危机和箫条太容易了,在我们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初期,不需要重新走一遍,落后国家很多都是劣势,但是有一个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别人已经遭过的罪我们就不要再受一遍了,别人犯过的错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我们能够走捷径,发展的更快一些。 现在大家都承认需要宏观调控,但是下一个问题了,怎么调控?在什么时候开始调控?用什么手段进行调控?调控的后果是什么?这是需要讨论的

宏观经济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那么选题很关键,具体的还要看你的具体题目才能给你综合性意见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1500字

1、经济的波动,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经济有时候很好,具体表现就是:整个社会一片繁荣,大多数人生意兴隆,商人们大都觉得生意好做,人人有工作,人们收入增长迅速;但这一状况通常短的只有几年,长的或许有十几年、二三十年的时间,但好景通常不长,经济陷入衰退,表现为:生意难做,工作难找,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一片萧条。当然,过一段时间世道又变好,如此,循环往复,一起一伏,波动也。我这里所讲的宏观经济学,其顺序就是:首先从解释着短期的波动开始(这个阶段的模型有比较严格的假设),逐渐放松假设,推进到解释时间长一些(中期)的波动,然后才最后去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即贫穷与富裕的决定因素)。整个核心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有严格假设开始,然后逐步放松放松假设的过程,然后再由这一核心出发进行扩展——其实也是进一步放松假设的过程。2、国家一直提倡扩大内需,拉动需求,并且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当放松的货币政策这就说明政府的宏观调空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右移,导致利率下降,刺激需求,扩大投资,增加收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3、物价水平的起伏在经济的波动过程中,物价水平的起伏,特别是通货膨胀这个怪兽的出现,危害不浅。中国政府当前如临大敌,央行连发十几道金牌约束货币量,就是对付通货膨胀这个怪兽的。物价水平这个指标,在宏观经济学的整个逻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4利率的升降在微观经济学里,利率只是使用货币的代价——价格。但在宏观经济学里,问题就复杂起来,原因是,现代的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已经不仅仅是被普遍接受的物品,而是被强迫接受的物品,各国央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而且货币的发行往往是没有物质的担保的,换言之,央行发行的是一文不值的不可兑换纸币!这就使得利率的升降大多掌控在央行手里,但银行体系和公众对利率的影响仍在,这就使得问题很复杂。由于货币之重要地位,所以宏观经济学的更贴切的名称应该是货币理论,这观点我是从张五常教授那里听来的。5失业率的高低失业率的高低影响着政府的神经——因为失业者不会投当权者的票!要想连任或上任,就得争取这些投票者。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 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 [1]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之间关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政策特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2013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态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发展海洋经济。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完善稳定出口政策,积极增加进口,抓住机遇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和农村改革,抓好科技、教育、文化、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来帮一帮你,最近关于经济的热点还是蛮多的,比如石油价格的大跌对于经济的影响,比如俄罗斯卢布的暴跌对于俄罗斯、中国、世界的经济影响,在比如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可以写影响,可以分析前因后果,可以写一写应对措施。从学过的微观及宏观角度理论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相关论文1500字

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施用什么性质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向类型(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这样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转变。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同题。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的地位,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 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外政府在探求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即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时,都因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而产生失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 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 [1]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之间关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政策特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2013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态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发展海洋经济。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完善稳定出口政策,积极增加进口,抓住机遇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和农村改革,抓好科技、教育、文化、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