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比较论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8-29 18:15:40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论文有哪些

以老子为主的道家是百家之源万教之先,孔子从他那里学到了忠孝,兵家从他那里学到了奇,法家从他那里学到了法,百家莫不从之受益而庆先,老子道本为一,一散万珠,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对待孔子这样的人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记住了这两句话,这便是孔教所提倡忠孝,当然老子还向孔子讲了更高深的天道,他发现这个学生听不懂,。如果把道家比喻一个圆,那么儒家可箅是从圆点出发的一片弧,当然后来儒家做大做强,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积极入市的。而道教是主张无为而治的。属于避世思想为主。一个入市一个避世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 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 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 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 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 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 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 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 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 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 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 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 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越是自发自成, 越是纯真完美, 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 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 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 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 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 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己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 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 生观, 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 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 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 刚主动员有, 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 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 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 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 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 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 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 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 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 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 2 中所说:“其文; 《诗》、 《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 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 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 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 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 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 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 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盂子提出“仁者 无敌”的命题,4B 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 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 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 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 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 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 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 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 点各有差别, 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 道家学说也关 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 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就 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 养性, 道家重养生。 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 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 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 哲学。 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 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 将天道融入人道, 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 (7)气质与风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 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 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生所说: “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 容手中道’,足以 代表儒家的态度了。”(《文化与人生》13 页)古者有“儒风”、“儒士”、“捕雅”、“儒吏”、“儒臣”、 “儒将”、 “儒医”等称谓, 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 风度湿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 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 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 远幕、留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 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 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用语不 多,生动勾画出道家人物的风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 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选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 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区别挺大的儒家思想是中庸,仁义礼智信,道家是无为而治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比较论文有哪些

道法自然,儒家尚礼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也就是人治道家出世,儒家入世个人崇尚道家

最大的区别是:遇到正确但是很难做到的事情的时候儒家 要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家 追求顺其自然,道法自然

以老子为主的道家是百家之源万教之先,孔子从他那里学到了忠孝,兵家从他那里学到了奇,法家从他那里学到了法,百家莫不从之受益而庆先,老子道本为一,一散万珠,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对待孔子这样的人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记住了这两句话,这便是孔教所提倡忠孝,当然老子还向孔子讲了更高深的天道,他发现这个学生听不懂,。如果把道家比喻一个圆,那么儒家可箅是从圆点出发的一片弧,当然后来儒家做大做强,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老子道本为一,一散万珠,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对待孔子这样的人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记住了这两句话,这便是孔教所提倡忠孝,当然老子还向孔子讲了更高深的天道,他发现这个学生听不懂,。如果把道家比喻一个圆,那么儒家可箅是从圆点出发的一片弧,当然后来儒家做大做强,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论文

一个是华夏正统思想的代表,一个是华夏正统思想的反叛者。孔子的思想,是对华夏正统文化的继承,所以他成了“圣人”。他是恢复和奠定中华正统文化(儒家)的第一号功臣。但老子和孔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他们当时所生活的时代不满。当时,各诸侯争霸,相互讨伐。诸侯不尊重周王室,而诸侯下面的士大夫也常常不尊重诸侯,父亲不尊重儿子,儿子也不尊重父亲。所以经常有弑君、弑父的现象发生。在老子和孔子看来,简直就是“天下大乱”。但对于“天下大乱”的根源分析和解决办法,老子与孔子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孔子继承了周公时代的礼法制度,孔子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诸侯士大夫等不遵守礼法制度导致的。大家要尊重“名份”(名),尊重伦理次序(伦)。如果每个人都尊重自己的身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天下就会和谐了。意思就是说: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人家才会尊重你。而臣子要有臣子的作为,尽力辅佐君王,不要僭越自己的身份。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你为老不尊,人家就不会尊重你。而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要孝顺和尊敬自己的父亲,不要僭越自己儿子的身份,这样儿子就不会想要弑父,夺取父亲的位子。这样一来,天下就会和谐了。而老子则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太在乎“名份”(名),每个人都想争“名”夺利。诸侯想要争取天子的名分,大夫想要争取诸侯的名分,儿子想要争取父亲的权位,所以搞得天下大乱。假如每个人都精心寡欲,都“无为”,那么天下就会和谐了。所以老子认为,“礼法制度”“伦理制度”才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不如大家都抛弃这种伦理礼法制度,那么天下就会安静了。这就是老子和孔子的根本区别。根据这个根本分歧,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的不同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1)对天的态度。儒家文化最根本最崇高的信仰,就是“天”。世间万物,莫不是天底下之物,天是至高至上的东西。而老子显然对“天”是嗤之以鼻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和地,都是不讲求“仁”的,万物包括人,在“天”看来都跟狗没啥分别。(2)对圣人的态度。儒家除了敬天之外,其次是崇尚华夏先祖中的圣人,主要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七位圣人。而老子对“圣人”还算是比较尊敬的。但老子显然“目的不纯”,他常常借“圣人”来反儒家,借“圣人”来说明他们是崇尚“道”和“无为”的。老子主张,圣人“得一”,“使民无知,弃绝智慧”。到了另一位道家,庄子,就直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生而大盗起”。(3)仁和道的分歧。老子崇尚比“天”更“古”一个层次的东西:“道”。因为道家的世间万物的最初本源是“道”。老子认为,儒家提倡“仁义忠孝”,都是“大道废”的后果。在老子看来,提倡所谓的“仁义忠孝”,还不如提倡更高级的“道”。老子反对当时的儒家教化,认为人民以“智巧相欺”,愈讲仁义道德,社会愈乱。(4)无和有。老子的宇宙观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间万物之最初本源。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世间万物都不会存在,故称“无”。后来天地初开,形成万物,故称“有”。儒家则不讲“无”,只讲“有”,儒家看重的已经“有”的东西,已经存在的东西,已经存在的世间万物。(5)道和德。“道”是老子的概念。它是玄妙深奥的,难以用言语形容。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德,这个概念,源于儒家文化。而道家思想也借用了“德”这个概念。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规律,而德是道的外象。老子认为,德,是比孔子所说的“仁义”稍高级一点的东西。但是“德”又比“道”低一个层次。失去了“道”,才会要求大家来讲“德”。所以道家历来追求的是“道”,而不是“德”。只有儒家才追求“德”。这是最根本的区别。(6)无为和有为。既然老子崇尚“道”,道即是“无”。所以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就不难理解了。老子说,古代圣人的社会为什么好呢?就因为古代的圣人们都讲究“无为”,所以民风朴实,社会和谐。而孔子看法则相反,孔子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做事积极,“有为”,所以社会才和谐。(7)正名和无名。名(名分),就是人的伦理次序。假如你是一个父亲,那么你在你孩子面前,你的“名”就是“父亲”。那么你的日常言行,就要符合你的“名”,做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子,不要嬉皮笑脸,为老不尊。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是诸侯,你的“名”就是诸侯,那么你对天子就要尊敬,对下属就要仁义。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就是“正名”两个字。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的,应该象个"君"的样子,为臣的应该象个"臣"的样子,做父的,要有"父"的样子,做子的要有“子”的样子。如果每个人都谨守自己的“名”,那么天下就会和谐了。这就是孔子的思想之核心所在。但老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完全不一样。老子主张“道常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世界本源,最初是没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伦常次序的,即没有“名”,都是“无”。所以他不主张强调“名”。老子认为,就因为儒家老是想“正名”,导致不少人开始“争名”。比如本来做“臣”的,却偏偏弑君,要去争“君”的名。本来是为人“子”的,却要去弑父,夺取父的名位。老子认为,发生这种“臣弑君”“子弑父”等争名夺利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有了“名”这个东西。如果没有“名”这个东西,大家就没得争了,那就不会发生这些社会乱象了。

1、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人生本恶,但道家认为天性自然,无所谓善恶(故不需要教化)2、儒家主张教化以推崇圣人,所;道家主张自化,所以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3、儒家主张仁政,即集中权力为民众做好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仁政是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饪,往往会走向其反面4、道家黄老派也是经世致用的,他们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认为靠符合民情民意的法律,就可以天下大治,这和儒家的礼治形成鲜明对照,也和法家的“法自君出”(黄老道家主张道生法)形成鲜明对照

最根本的区别在对世界的认识上,道家认为大道是恍兮惚兮幽暗难明的,很难被人们(包括圣人)完全认识清楚,所以人们只能任物自化,靠万物和万民的自化无为无不为;而儒家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的,他们完全掌握着真理,靠着他们的教化(和道家的自化形成鲜明对比),君主就可以成为明君,老百姓就可以各就其位,社会就会进入完美的境界。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 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 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 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 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 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 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 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 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 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 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 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 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越是自发自成, 越是纯真完美, 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 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 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 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 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 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己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 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 生观, 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 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 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 刚主动员有, 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 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 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 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 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 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 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 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 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 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 2 中所说:“其文; 《诗》、 《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 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 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 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 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 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 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 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盂子提出“仁者 无敌”的命题,4B 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 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 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 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 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 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 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 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 点各有差别, 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 道家学说也关 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 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就 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 养性, 道家重养生。 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 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 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 哲学。 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 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 将天道融入人道, 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 (7)气质与风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 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 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生所说: “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 容手中道’,足以 代表儒家的态度了。”(《文化与人生》13 页)古者有“儒风”、“儒士”、“捕雅”、“儒吏”、“儒臣”、 “儒将”、 “儒医”等称谓, 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 风度湿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 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 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 远幕、留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 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 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用语不 多,生动勾画出道家人物的风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 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选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 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比较论文

最根本的区别在对世界的认识上,道家认为大道是恍兮惚兮幽暗难明的,很难被人们(包括圣人)完全认识清楚,所以人们只能任物自化,靠万物和万民的自化无为无不为;而儒家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的,他们完全掌握着真理,靠着他们的教化(和道家的自化形成鲜明对比),君主就可以成为明君,老百姓就可以各就其位,社会就会进入完美的境界。

最大的区别是:遇到正确但是很难做到的事情的时候儒家 要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家 追求顺其自然,道法自然

相同点:都认同人性本善,因此排除了法-治,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是以人治。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都有“民本”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道家不仅仅是理想的,道家虽然在希冀永恒,他们更希望统治者认识"民"本来的力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民将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大道,天地万物都有其次序,让道德仁义礼法各处其自然之位,天下就会太平,达到至治。儒家就不用说了,孟子的“民为贵,君轻”世人皆知啦。都是温和派,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儒家也治国思想甚至是复古。都不是激进的变革派。不同点:首先要理解两家讲的道德各为什么意思老子讲“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道”、“德”、“仁”是三个依次降低的不同的人生境界层次道家所讲的是“道”及接近“道”的那一部分“德” 也可以理解为天道儒家讲的是“德”和“仁” 可以理解为人道所以道家思想主要用于 养生 治国而儒家思想主要用于 待人 处士道家思想所讲的东西并不是今人所讲的“道德”而儒家思想比较注重解释现今所谓的“道德”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治目标,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政治目标;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儒家思想以入世为主,道家思想出世为主;儒家思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道家思想略有一些消极;儒家思想以中庸为个人道德目标,道家以道为最高准则。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比较论文摘要

以老子为主的道家是百家之源万教之先,孔子从他那里学到了忠孝,兵家从他那里学到了奇,法家从他那里学到了法,百家莫不从之受益而庆先,老子道本为一,一散万珠,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对待孔子这样的人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记住了这两句话,这便是孔教所提倡忠孝,当然老子还向孔子讲了更高深的天道,他发现这个学生听不懂,。如果把道家比喻一个圆,那么儒家可箅是从圆点出发的一片弧,当然后来儒家做大做强,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所以,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百度百科)

以老子为主的道家是百家之源万教之先,孔子从他那里学到了忠孝,兵家从他那里学到了奇,法家从他那里学到了法,百家莫不从之受益而庆先,老子道本为一,一散万珠,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对待孔子这样的人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记住了这两句话,这便是孔教所提倡忠孝,当然老子还向孔子讲了更高深的天道,他发现这个学生听不懂,。如果把道家比喻一个圆,那么儒家可箅是从圆点出发的一片弧,当然后来儒家做大做强,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1、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人生本恶,但道家认为天性自然,无所谓善恶(故不需要教化)2、儒家主张教化以推崇圣人,所;道家主张自化,所以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3、儒家主张仁政,即集中权力为民众做好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仁政是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饪,往往会走向其反面4、道家黄老派也是经世致用的,他们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认为靠符合民情民意的法律,就可以天下大治,这和儒家的礼治形成鲜明对照,也和法家的“法自君出”(黄老道家主张道生法)形成鲜明对照

相同点:都认同人性本善,因此排除了法-治,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是以人治。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都有“民本”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道家不仅仅是理想的,道家虽然在希冀永恒,他们更希望统治者认识"民"本来的力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民将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大道,天地万物都有其次序,让道德仁义礼法各处其自然之位,天下就会太平,达到至治。儒家就不用说了,孟子的“民为贵,君轻”世人皆知啦。都是温和派,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儒家也治国思想甚至是复古。都不是激进的变革派。不同点:首先要理解两家讲的道德各为什么意思老子讲“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道”、“德”、“仁”是三个依次降低的不同的人生境界层次道家所讲的是“道”及接近“道”的那一部分“德” 也可以理解为天道儒家讲的是“德”和“仁” 可以理解为人道所以道家思想主要用于 养生 治国而儒家思想主要用于 待人 处士道家思想所讲的东西并不是今人所讲的“道德”而儒家思想比较注重解释现今所谓的“道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