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历史人物议论文800字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7-17 16:33:13

历史人物议论文800字怎么写的

孔子与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多问”与“勤学”的关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翻开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它颤动着我的心灵。 其中《项羽本纪》更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年仅二十四岁,拥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如此远大的抱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往往不能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个眼色,立刻拔剑杀死了殷通。混战中,以一杀百。他的果断,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惊。“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所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现在司马迁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义士令我颤动。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这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他欢心。这出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这位柔情似水的猛将令我佩服。 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如果官员也秉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灭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感悟了我。让我明白到时机是多么重要,情谊是多么的可贵,精神是多么可嘉。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对于项伯私访张良,泄漏军机,项羽却没有诛杀,导致往后与刘邦在求封汉中成了忧患之处。啊!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是如此愚蠢的行为啊! 项羽在每次战争之后,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经投降了,还要这样涂炭生灵,难道这值得肯定吗?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难道知道赞扬吗? 刘邦,一个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将相项羽打败,这似乎是出乎预料。但我觉得是在情理之中!项羽自伺高贵,能力超群,看不起刘邦,就是因为他的嫉恨上头,才被刘邦看准了弱点,击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贤才都归心于汉。这使我悟出一个道理,要成为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样,因为一时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后悔!三思而后行啊! 项羽的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我,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的观念,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伤感,让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历史人物议论文800字怎么写

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改编违背了重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中华文化。“其实,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幕戏剧,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剧色彩,这一点可以说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基础。不论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历史剧,都应该尊重历史,但是这种尊重历史的提炼恰恰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过程。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剧戏说得有些过分?因为很多东西是源于民间传说和野史,像刘罗锅,民间流传了很多他的故事,老百姓在描述他的时候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情色彩,这肯定要偏离历史真实,但这种偏离还可以为老百姓接受,毕竟人物的形象没有偏离百姓情感。”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翻开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它颤动着我的心灵。 其中《项羽本纪》更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年仅二十四岁,拥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如此远大的抱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往往不能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个眼色,立刻拔剑杀死了殷通。混战中,以一杀百。他的果断,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惊。“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所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现在司马迁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义士令我颤动。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这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他欢心。这出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这位柔情似水的猛将令我佩服。 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如果官员也秉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灭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感悟了我。让我明白到时机是多么重要,情谊是多么的可贵,精神是多么可嘉。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对于项伯私访张良,泄漏军机,项羽却没有诛杀,导致往后与刘邦在求封汉中成了忧患之处。啊!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是如此愚蠢的行为啊! 项羽在每次战争之后,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经投降了,还要这样涂炭生灵,难道这值得肯定吗?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难道知道赞扬吗? 刘邦,一个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将相项羽打败,这似乎是出乎预料。但我觉得是在情理之中!项羽自伺高贵,能力超群,看不起刘邦,就是因为他的嫉恨上头,才被刘邦看准了弱点,击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贤才都归心于汉。这使我悟出一个道理,要成为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样,因为一时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后悔!三思而后行啊! 项羽的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我,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的观念,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伤感,让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写历史人物的议论文800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但英雄这两个字不是谁都被称呼的,他在我们心中是高尚的、是伟大的、是我们的好榜样!我心目中的英雄他有着能让我产生前进的动力、能让我时刻记得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每时每刻都忘不了他那高尚的品质、让人仰慕的胸怀,自己宁愿被别人称做个傻子,也不阻碍他为人民服务的一颗温暖而又朴素的心。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就是-----雷锋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可却在世上只活了22岁,多么令人感到悲痛啊!雷锋的一生虽只经历了21个花开的季节,可是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却在军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1963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先后发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曾为雷锋题词及发表号召,此后每年的3月5日都成为官方指定的“学雷锋日”,政府引领全中国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雷锋的名字响遍全国,并在60至80年代间被塑造成为中国大陆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即共产主义人生观或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政治上紧跟共产党,工作中努力,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别人、勤俭节约。 雷锋,我心目中的英雄、雷锋,全世界心中的楷模!

葬花吟  ——感于林黛玉  曾经,羡慕这种诗意;曾经,喜欢一种风格;曾经,追求一种境界;曾经,为她,神伤 …  有人说她,是西子;有人说她,是仙草;有人说她;是情痴…  她,是西子曹雪芹这样说她:“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她,是仙草,是绛珠仙草,绛珠仙子她从天界下凡来到人间报恩,来还一生的眼泪  她,是情痴她把一生的情都给了一个人,她不仅仅用一生的泪来报恩,她还用一生来还情他们的爱,是千古绝唱,古今无人可及,无人可比…  是的,她是西子,她是仙草,她是情痴  然而,我说,她是魂是一抹诗魂,一缕花魂…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她的葬花,是作为艺术来精心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花瓣,花锄,花囊,花帚,流水,香丘,葬花词…她听鹦鹉念诗,便命丫头把鹦鹉另挂在月洞窗外,自己坐在月洞窗内,隔着霞影纱,银红的窗外,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翠绿润泽鹦鹉架上,有色彩斑斓的鹦鹉,她隔着窗教它素日里自己喜欢的词这哪样不是美,哪样不是诗?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这不正是写的她?花的命运即是她的命运,她有着令人悲痛的命运,她也渴望一个美丽的结局可这个脆弱的女子却总是被现实蹂躏,碾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在花团锦簇,世外桃源的“大观园”里,她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恰似被蹂躏的花瓣,被碾碎的幽魂…“ 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愿曾放弃生命(不再吃药),试图寻找一个更干净的归宿,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知道,贾母死后她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最终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沉湖时(我同意刘心武的观点,她是沉湖而死的),是她在人间的最后一次行为,她是从容不迫,问心无愧,那样地结束她人间的生命,升华到天上,回到仙界,回到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 …  冷月葬花魂” ,她是一缕花魂当她在枝头盛开时,毫不掩饰,纯真透明,肆意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当眼泪已尽,回归天界时却也是一瓣花,魂消魄散她的一生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  她诗意地活着,死去时,也整个是在写一首诗,一首凄婉的诗,一首凄美哀婉的长歌她是一个把生死都作为行为艺术来处理的诗性女子她的生,如诗,如画,如凄,如惨,长歌当哭,动人心魄;她的死,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世间,有美每种美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人却只有她的美,她的气质,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她的诗,唯美,凄婉这种脱俗的气质和惊世的才气,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形容,或者是“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不,我找不到,只有她的名字可以作为一种形容词而单独存在…  “魂”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这股清香,不仅是她的才华,更是她追求个性解放的宣读,争取婚姻自由的行动她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充满了诗意…  是的,她是落花魂,花落人亡,葬花词是她用生命写就的心曲葬花词,是她生命的艺术,是她命运的结局,是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这朵芙蓉,虽消香玉陨,却成就一首葬花词,谱出一曲葬花吟

孔子与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多问”与“勤学”的关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翻开一页页泛黄的历史史册,名垂千古之人何其多,背负千古骂名依旧不少。然而使我永远记于心中的人从来只有一个。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小人,为了皇位不择手段,逼死英雄。得天下后,杀死功臣;有人说他能正确认识自己,识时务,且知人善任;还有人说他有一颗仁心,是一个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好皇帝。无论如何我最佩服的始终是刘邦,他最后活了下来,赢得天下,成为了一代名帝,不是吗?刘邦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后来,刘邦先进了关中。鸿门宴之后,项羽刘邦势不两立。楚汉之争开始了。垓下一战中刘邦重创楚军,逼项籍自刎于乌江,终于结束了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为巩固王权,刘邦杀死了众多“功臣”。在政治上,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法律思想上,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打压唯利是图的商人。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我心目中的刘邦,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项羽之死,不是他所愿,是项羽的“骨气”让他自己自刎于乌江畔;“功臣”之死,不是他所愿,是“功臣”们过于嚣张让他们走上绝路;小人之名,亦不是他所愿,没有他的谋略哪来我们今日的大好河山?他以仁义治国,使迫于秦王朝苛政的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他开创了文景之治,为之后的反匈奴战役奠定了基础;他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华名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室王朝,令各国人民敬仰和怀念,让中国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一笔。这就是刘邦,我最喜欢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一个被人骂为小人的千古一帝。当开创盛世的传奇成为一页页历史史册时,他早已远去,但他那绝世的风采依旧傲然于天地之间,依然留在了每一个被他的风采所折服的人们心中

历史人物议论文800字怎么写好

生得其所 死得伟大活,就要活得刚劲有力,死,就要死得无怨无悔。 ——题记 用人生的毛笔书写刚劲有力的生命。 司马迁曾言:“最下腐刑极矣。”然而,惨遭宫刑,他却隐忍苟活,为何?他说:“余之苟活,盖念私心不终也。”于是,拖着虚弱的身躯,他日复一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旷世奇书。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可见,生命虽然痛苦,但太史公却书写了大写的生命,写出了人活着的挺拔有力,铮铮不屈。 活着的屈原是伟大的,因为他“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用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去挽救他热爱的楚国;活着的程婴是伟大的,因为他艰苦地抚养着赵氏孤儿,并辅佐他重登王位……活,就要活得伟岸。 用人生的长箫吹响无怨无悔的生命音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忠守臣节,义不投降,为南宋撒下了赤诚的鲜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笑赴刑场,为维新变法献出了生命的热血;“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笑对机枪为抗日战争流出了最后一滴鲜血……他们的死,是无怨无悔的,是“重于泰山”的,是流芳百世的! 精忠报国的岳飞死得无怨,大宋子民永远记着他;决不投降的李大钊死得无悔,中国的百姓永远记着他;奋勇杀敌的占西女生死得其所,印度人民永远记着他……死,就要死的无怨无悔。 畅销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备受青年人喜爱,原因为何?因为它激励了青年一代,要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追求,要活得无怨无悔!这部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曾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这样将其度过,当我们死的时候,我们可以无悔的说:‘我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献出了全部精力。”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青年一代,既然已来到世上一遭,就不能再赤裸裸地回去!为了理想,努力前行吧! 活,就要活得刚劲有利; 死,就要死得无怨无悔。[精要点评] 作者对本次作文的话题理解得很到位,题记准确地提炼出本文的观点——活,就要活得刚劲有力,死,就要死得无怨无悔。然后用诸如司马迁、屈原、岳飞等历史人物来佐证观点,述例精当,而且用例兼顾了古今中外的人物。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气势磅礴,格调高格,显示作者良好的作文功底。本文是一篇成功的高考作文习作,望作者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文章来。(王贞鹏)[附] 作文题目 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但我们只能拥有一次。死亡,又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生,我们要生的有意义,死,我们也要死得其所。那么,生与死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有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请以“生与死”为话题写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我最敬佩的英雄——刘胡兰翻开历史沉寂的一页,一个个光荣牺牲的共产党员,如一枚枚雨花石静静地、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迎接欢乐。而在其中的一位小英雄让我震撼、让我感动,她就是刘胡兰。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10岁时就参加了儿童团,1945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六月,她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来回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在英勇就义之前,她说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员”。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杀害。她在被处死前眉宇间透露毅力、眼睛怒睁、嘴角微翘,面对凶狠的阎军,昂首挺胸,从容不迫。毛泽东还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个只比我大几岁的小姐姐,竟有临敌不惧的胆识和如此之大的勇气,使我由衷的敬佩,在这敬佩之中带着深深的感动。如果没有这些革命烈士舍生忘死的斗争,怎能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都不禁想高声的大喊:“共产党万岁!革命烈士万岁!”……刘胡兰、黄继光、江姐、王二小……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我耳边久久回荡着。小英雄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们今天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你们这些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而舍生忘死的革命烈士和革命小英雄们呀!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fán wū jī),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找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因为以前杀过人而且让他人惧怕所以做荆轲的副手。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拜祭了祖先,准备上路了高渐离为大家击筑(古代一种乐器),荆轲附和着,音调是"变徵"音,众人都低头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去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音调变成了慷慨的"羽"音众人的眼睛都睁地老大,头发都竖起来到了帽子在这时荆轲就上车离开,一直没有回头。[1]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嬴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当然,汉人的小说《燕丹子(卷中)》里,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之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秦王嬴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嬴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嬴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这时,左右大臣提醒道:“把剑背在背上,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政遂将宝剑背在背上,再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嬴政扔过去。秦王嬴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束了荆轲的性命。

葬花吟  ——感于林黛玉  曾经,羡慕这种诗意;曾经,喜欢一种风格;曾经,追求一种境界;曾经,为她,神伤 …  有人说她,是西子;有人说她,是仙草;有人说她;是情痴…  她,是西子曹雪芹这样说她:“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她,是仙草,是绛珠仙草,绛珠仙子她从天界下凡来到人间报恩,来还一生的眼泪  她,是情痴她把一生的情都给了一个人,她不仅仅用一生的泪来报恩,她还用一生来还情他们的爱,是千古绝唱,古今无人可及,无人可比…  是的,她是西子,她是仙草,她是情痴  然而,我说,她是魂是一抹诗魂,一缕花魂…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她的葬花,是作为艺术来精心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花瓣,花锄,花囊,花帚,流水,香丘,葬花词…她听鹦鹉念诗,便命丫头把鹦鹉另挂在月洞窗外,自己坐在月洞窗内,隔着霞影纱,银红的窗外,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翠绿润泽鹦鹉架上,有色彩斑斓的鹦鹉,她隔着窗教它素日里自己喜欢的词这哪样不是美,哪样不是诗?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这不正是写的她?花的命运即是她的命运,她有着令人悲痛的命运,她也渴望一个美丽的结局可这个脆弱的女子却总是被现实蹂躏,碾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在花团锦簇,世外桃源的“大观园”里,她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恰似被蹂躏的花瓣,被碾碎的幽魂…“ 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愿曾放弃生命(不再吃药),试图寻找一个更干净的归宿,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知道,贾母死后她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最终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沉湖时(我同意刘心武的观点,她是沉湖而死的),是她在人间的最后一次行为,她是从容不迫,问心无愧,那样地结束她人间的生命,升华到天上,回到仙界,回到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 …  冷月葬花魂” ,她是一缕花魂当她在枝头盛开时,毫不掩饰,纯真透明,肆意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当眼泪已尽,回归天界时却也是一瓣花,魂消魄散她的一生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  她诗意地活着,死去时,也整个是在写一首诗,一首凄婉的诗,一首凄美哀婉的长歌她是一个把生死都作为行为艺术来处理的诗性女子她的生,如诗,如画,如凄,如惨,长歌当哭,动人心魄;她的死,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世间,有美每种美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人却只有她的美,她的气质,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她的诗,唯美,凄婉这种脱俗的气质和惊世的才气,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形容,或者是“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不,我找不到,只有她的名字可以作为一种形容词而单独存在…  “魂”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这股清香,不仅是她的才华,更是她追求个性解放的宣读,争取婚姻自由的行动她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充满了诗意…  是的,她是落花魂,花落人亡,葬花词是她用生命写就的心曲葬花词,是她生命的艺术,是她命运的结局,是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这朵芙蓉,虽消香玉陨,却成就一首葬花词,谱出一曲葬花吟

历史人物的议论文800字

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改编违背了重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中华文化。“其实,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幕戏剧,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剧色彩,这一点可以说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基础。不论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历史剧,都应该尊重历史,但是这种尊重历史的提炼恰恰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过程。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剧戏说得有些过分?因为很多东西是源于民间传说和野史,像刘罗锅,民间流传了很多他的故事,老百姓在描述他的时候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情色彩,这肯定要偏离历史真实,但这种偏离还可以为老百姓接受,毕竟人物的形象没有偏离百姓情感。”

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传奇皇帝朱元璋》,感慨良深。 朱元璋出身佃农,从小放牛,7岁那年,父母、大哥均死于瘟疫;17岁出家当和尚,到25岁那年,寺庙又遭官军焚毁;朱元璋走投无路,终于参加了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点运气,朱元璋在义军中脱颖而出,最后竟至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布衣皇帝的“传奇”。 在称帝前长达16年的艰苦转战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谋远虑,谦虚谨慎。他在战略上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方针,同时牢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据清人谷应泰在《明史记事本末》中记载,朱元璋在准备攻取镇江时,就曾再三告诫部下说:我自起兵以来,从未妄杀无辜,你们一定要体会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万不要放火、抢掠、杀人,违反者处以军法,纵容者也要处罚。占领镇江后,朱元璋还特地命徐达访请当地能人秦从龙,后来又亲自到镇江,“谒孔子庙,分遣儒士告谕乡邑,劝农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也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曾对刘基说:“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刘伯温听了他的这番话,感动得赞叹道:“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却又对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言论极为反感,却又非常善于实施阴谋而不动声色,却又在惩处官吏时极尽残暴株连之能事,却又经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独和痛苦之中。和许多皇帝一样,他也在登位后立即陷入“杀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惨剧演到了极致——只剩下一个汤和,赶紧战兢兢告老还乡,才保全了一条小命。在震惊全国的胡惟庸和蓝玉两个大案中,他竟杀了将近四万人。这种空前的恐怖统治,这种复杂的双重性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动机和情感逻辑所造成的呢? 显然,这正是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权欲”无限膨胀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从起初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的一无所有,到登上皇位权倾天下,还要想着为“家天下”的继承者削除“权杖”上的“芒刺”,这其中的发展规律,必然推动整个极权体制运转成一部疯狂的“绞肉机”,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后宫的女人们,毫无例外地无法逃脱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命运。 人民大学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到“胡蓝两案”时说,明清两代都有人怀疑他们的所谓“谋反”实为子虚乌有,而他则干脆断言是两起“冤案”,这就和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了。当然,电视剧如此演绎谋反与平叛的故事也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明史记事本末》中,也记载了“胡蓝”意欲谋反的种种“蛛丝马迹”,按照这些线索来编剧,显然可以加强戏剧性,从而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尽管迷失在历史迷雾中的“胡蓝”事件真相难明,但照我看来,他们的“反”或“未反”,并不影响封建统治下君臣关系的本质。在那样一种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严重地扭曲变形。皇帝对权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势必经常在信疑之间游移;权臣对皇位也未必毫不动心,只是要看实现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罢了。皇上所谓“爱”卿如命者,臣下所谓“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经有过,那也只是个别的现象,“非典型”的现象而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