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1 13:34:46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

近代中国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其总是遭遇一些制约障碍,这些障碍严重地影响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和其水平的提高。在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其所遭遇的最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另一是没有一个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政府。 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工业化开始之前,某些重大的障碍必须清除,而另一些有利的因素则必须创造出来。他们认为,任何单一的“障碍”或“先决条件”,都有办法避开或找出替代办法,但存在许多障碍或缺乏各种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将会给经济发展造成重重困难,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将无法发展。 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近代中国工业化,从其发动之初就面临着诸多障碍的约束。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近代中国工业化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当时,几乎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在20世纪交替之际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则远未实现。美国学者费维恺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十年中,中国尚未像日本那样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不过也有了一些工业化的成果,但规模有限,大约相当于日本发生巨变的明治维新时代。” 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于日本的根源就在于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约束与阻滞。在诸多障碍中,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影响最大的障碍主要是两个,现分别论述如下: 1、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使中国近代工业化建设总是经常遭遇资本瓶颈的制约。 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历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工业化开始前需有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而工业化开始后则必须保持资本的持续供给。然而,中国工业化建设,不仅开始前没有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而且开始后也不能保证资本的持续供给。造成中国工业化建设资本瓶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则有三: 一是有限的社会剩余通过不平等条约而被列强剥夺、侵占,使得中国可能有的社会剩余不是转化为了本国工业化建设的资本而是成为了诸列强资本积累的一个来源。鸦片战争结束时签定的《南京条约》开西方列强向中国政府直接索要战争赔款之先河,自此之后,向中国政府索要战争赔款的噩梦连连,绵延不绝。概略统计,西方列强索要的主要赔款大致有:《南京条约》英国索赔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英法两国各索赔800万两;《马关条约》日本索赔2亿两,另加“赎辽费”3000万两;《辛丑条约》各列强共索赔5亿两,分39年付清,年息4厘,本息合计82亿两。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银)仅8000余万两,仅庚子赔款,就须付出12年以上的全部财政收入。为了偿还庚子赔款,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各省分担以凑足款数。仅庚子赔款一项就成为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更何况还有其他赔款呢?所以,通过不平等条约所强加给中国的赔款,使中国人喘不过气来。 美国经济学家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人说:“在义和团事件之后的年代里,中国每年偿还外债的数字是4200~4300万两白银。此数几乎占到中央政府微薄收入的一半,超过了100年前清廷的全部岁入。” 为了偿还因赔款而造成的外债,清政府除了动员一切社会剩余外,还不得不借附有高额利息等条件的外债,仅1894~1901年的8项借款(汇丰银行、汇丰镑款、瑞记借款、克萨镑款、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续借款、庚子赔款借款)所付本息银数,在1899年均占岁入额的9%,占岁出额的8%,到1905年约占岁入额的41%,占岁出额的31%。 因而,面对着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战争赔款,中国社会很难有足够的剩余转化为资本积累,进而保证工业化发展的资本需要。 二是缺乏社会剩余向资本积累转化的意识和机制,使得中国即使在近代及近代以前的时期出现了社会剩余,也没有向资本积累转化,从而使得中国在工业化开始时并没有一个资本积累过程。虽然按照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等人的观点,进入近代之前的中国已陷入了“锁定”状态,但并不是说近代之前的中国就完全不发展了,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剩余了,而事实则恰恰相反。有人计算过,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18世纪中晚期,清朝财政收入大约为4500~5000万两白银(不包括地方和省级政府留用的额外附加税收)。其中,1000万两用以维持中央政府开支(3/4为军费),大约2500万两用于省级和地方政府开支(3/5用于军费)。中央政府积累的剩余额正常为每年700~800万两。 应该说,这个剩余额是比较大的,但是,清政府并没有把它转化为发展经济所需的资本积累,而是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以津贴世袭的满族旗军,它们根本就没有要将社会剩余转化为资本的意识。 进入近代以后直至清朝末年,农业生产还是有剩余的,而且,在经济学家看来,农业剩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工业化最为重要的资本来源。 根据王业键的研究,即使到清末年,农业亩产为243斤,当时的耕地面积为1亿亩,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收谷3亿斤的粮食。当时人口为1亿人,假定每人1天消费1斤粮食,则一年的粮食总消费量为5亿斤,约为生产量之半。这是正常状态下的情形。中国的天灾人祸几乎连年不断,收成只能以七成计算,约为21亿斤,还是足够食用而有剩余。如果能利用此500亿斤的剩余粮食充作发展工业用的资本,显然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但是,中国的清政府并不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没有人想到以农业补贴工业、进行资本的积累与转化。对照日本的工业化,可以看到,其工业化资本的最重要来源便是农业。根据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决算报告,土地税收入(主要是农业税收)占政府全部税收收入的比率在1873年以前并不很多,如1867年12月—1868年12月为1%,1869年1月—1869年9月为7%。而从1873年起,这一比率便急剧上升,如1872年10月—1873年9月即达到71%,以后两年分别为9%和5%。在直接税的总额中,农业负担的比率在1883~1887年是87%,到1910年时仍在50%以上,而农业在国内净生产中的比率1883~1887年只有44%,1910年时只有30%。 具体而言,农业部门为日本工业化提供的剩余,1888~1897年间为6200万日元,1898~1907年间为10600万日元,1908~1917年间为16100万日元,1918~1927年间为29900万日元。从1888~1902年,由税收调动的农业剩余资源约要占到非农业投资的近60%。 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对日本工业化的贡献有多大!三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以及“有土斯有财”的观念,使得本来数量就不是很大的社会剩余不是转化为了工业资本,而是变成了土地资本,沉淀在土地中。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除了勉强满足自己的日常开支之外,小农几乎很少有剩余。而出租土地的地主,依靠超过50%以上的地租率,聚敛了不少钱财,形成中国社会的分配不均。据研究,1880年的全国生产毛额为8亿元。绅士竟然占了75亿元,高达24%。 而绅士仅有800万人,不过全国人口的2%。2%的人口占有了社会财富的24%,社会的财富分配是十分不公平的。按照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理论,社会的分配不公,应该是有利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而中国的1/4财富集中于极少数的绅士手中,他们是绝不可能将24%的生产毛额都消耗掉的。如果以10%的数字投资生产,便是一个高投资率的国家。 但这只是一个假设,整个清朝时期中国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未形成有利于工业化发展的资本积累呢?这是与中国传统的“有土斯有财”的观念分不开的。传统时期的中国人,认为土地是唯一的具体财富,有了钱便购买土地。即使不买土地,也是将现金窖藏起来,而鲜有以之投资一般工商业者。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阻碍了中国有限的社会剩余向工商业资本转化,使得工商业的发展始终无法摆脱资本瓶颈的制约。这种状况一直到近代后期才有所改观。2、没有一个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政府,从而使得发展经济失去了其所需要的稳定、良好的环境。 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指出:“国家越落后,一个开拓性政府的作用范围就越大”,“软弱的政府不能维持自己境内的秩序。” 罗斯托也说:“在政治方面,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是(起飞)前提条件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而且差不多普遍是起飞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发动工业化,一个强大的政府是所必须的。一般来讲,一个强大政府的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创造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推动资本积累,确定“增长极”,制定经济计划,维持政局稳定,创造良好环境,制定相关制度和经济立法,解决社会冲突等。 在近代中国,软弱无能的政府根本无法为工业化的启动和建设提供服务和保护,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在惊涛骇浪中曲折前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政局的相对稳定是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近代中国因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从而无法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祥和的环境。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动荡和灾难的时代。战火绵延,不绝于天。就其大者,各类战争不下十余次。仅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就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此外,国内还爆发了诸如太平天国战争、义和团运动等;为了争权夺利,北洋军阀以及新军阀混战又长达数十年。据统计,辛亥革命以后,1912~1922年10年间,全国发生的有一定规模的内战179次,几乎每个月一次;1912~1927年的16年间,北洋政权更换了13任总统,46届内阁,平均15个月一位新“元首”上台,四五个月一个新政府宣誓就职。所有这些,使得近代中国工业化建设犹如风雨飘摇中的一艘随时可能沉没行船,密布风险。

中国近代工业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和晚清“新政”时期两个发展阶段。晚清近代工业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基本把中国推进了近代社会的大门,但由于这个进程不是中国近代因素不断积累的结果,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它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有违近代工业发展一般规律的畸形特征。  一、从工业化进程看: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的状况,军事工业超前,民用工业滞后。同时,官办、民办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失常。洋务工业从官办工业起步并形成官僚垄断局面;民用工业起步相对较晚,且处处受到排斥打击,始终未能获得独立经营的地位。清末新政时虽然民办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中国近代工业始终发展缓慢。  二、从工业化布局看:中国早期近代工业以大城市为据点,这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冲击沿海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本身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极不充分,近代化的起步又带有明显的统治集团的目的性和意志性,这就造成城市中的近代因素不能及时扩散到农村和内地。相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本、人才被吸引到城市中来,出现一种“倒流效应”,都市经济及生活方式越来越近代化,而广大农村则仍然滞留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  三、从工业化范围看:中国近代工业是以“单项突进,倾斜发展”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因此,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一种畸形状态,即商业性的农业发展以农村经济的半殖民地化为代价。首先,农作物的栽培以帝国主义的需要为转移,这说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失去其独立性。其次,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出口为主要目标,而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却主要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民。他们经济力量薄弱,消息闭塞,这就使得帝国主义垄断组织能够通过对价格的控制加重对我国农民的剥削。再次,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和收购都被帝国主义所控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就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供应,反而要由国外进口部分补充。同时,农村市场也被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品的销售,受到极大阻碍。结果形成这样的局面: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主要给帝国主义提供了原料,但不能保证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原料供应;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给帝国主义提供了市场,并没有给民族资本主义需要提供更多的购买力;中国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两极分化,只不过促使劳动人民更加贫困,并没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更快发展起来;中国的近代工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因此,工业化进程根本无法推进传统农业和小手工业的社会化改造,也始终没有带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中国经济结构呈现出特有的二元特征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由于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以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么今天我们要接着往下学习,探讨民国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的曲折发展。1912到1919年这时候世界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获得较快的发展。到了1927到1949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那到底怎么个曲折法呢?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到1937年,也就是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然而这一较好的发展势头却被日本的侵略战争所阻碍,在1937年到1945年这八年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可谓是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1945年抗战结束了,但是又马上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时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却有重新陷入了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那么到了1956年,改造完成,民族资本主义也获得了新生,从此它就不叫做资本主义了,而是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了。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1937—1945),实质:把沦陷区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三、民族资本的困境 1.外国资本的掠夺:2.官僚资本的压制

中国民族工业:1。近代我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形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故有这样的国情,我国民资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3。首先受帝国主义打压,剥削,加上外资的诈骗,勒索亏本很大,大量民资企业倒闭。4。其次受封建官僚的勒索,控制,政治压迫,畸形发展。5。民资有以上挫折,所以有其阶级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6。但在1914到1919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剥削减轻,迎来“发展短暂的春天”7。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民资同工农联盟一同反帝反封,立下大功。8。1950年土地改革采用保护富农的措施;经济建设时期合理调整工商业,又有很大的发展。9。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民资作为一个阶级消失。这就是我能想起来的,望你满意~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发展历程以及特点如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呀

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二、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三、近代外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2.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等。3.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些厂矿企业的特点是: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扩大了在华投资办厂的规模。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扩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和重工业。6.1938年,日本在中国成立“华北开发会社”与“华中振兴会社”。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7.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起来。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9年)(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③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3)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挫折(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和摧残。(2)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中国的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5.中国民族资本的归宿新中国建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民族资本又获得一次大发展。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扩展资料中国近代工业是指在1840~1949年间在中国设立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中国近代工业主要的特征是短暂、快速、发展迅猛。近代工业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基本把中国推进了近代社会的大门,但由于这个进程不是中国近代因素不断积累的结果,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它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有违近代工业发展一般规律的畸形特征。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工业_百度百科

我今天是刚要怎么写论文,我觉得要根据我们近代上的典故来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由于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以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么今天我们要接着往下学习,探讨民国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的曲折发展。1912到1919年这时候世界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获得较快的发展。到了1927到1949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那到底怎么个曲折法呢?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到1937年,也就是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然而这一较好的发展势头却被日本的侵略战争所阻碍,在1937年到1945年这八年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可谓是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1945年抗战结束了,但是又马上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时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却有重新陷入了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那么到了1956年,改造完成,民族资本主义也获得了新生,从此它就不叫做资本主义了,而是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了。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拓展资料:中国近代工业是指在1840~1949年间在中国设立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中国近代工业主要的特征是短暂、快速、发展迅猛。近代工业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基本把中国推进了近代社会的大门,但由于这个进程不是中国近代因素不断积累的结果,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它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有违近代工业发展一般规律的畸形特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写的有感情,写美些,应该就好了。。。

其实这门课的老师也知道你们不可能提出新观点,主要是格式要规范。标题无疑是必须的,就是你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接下来是“摘要”,是对全文内容的简要概括。下面是“关键词”,一般三到五个。然后就是你的正文,最好能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避免出现谦词、关联词、感叹词、疑问词等。第二,摘要属纯客观介绍,一般用第三人称。第三,本科毕业论文摘要一般不用分段。第四,摘要应避免和论文引言、结论部分重复。第五,摘要要结构严谨避免冗杂,用简洁话语表述即可,一般不用长句。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既然是浓缩的,就要精简。 个人心得:列明1 主体2 内容3 总结 首先,构思1,1最重要,要花点心思 然后:列明2,找张纸列出自己大脑中大概理顺的要点,然后进一步串连起来。 最后:总结3 ,有了1和2, 3不会很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论文摘要摘要

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发展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1937—1945),实质:把沦陷区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三、民族资本的困境 1.外国资本的掠夺:2.官僚资本的压制

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二、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三、近代外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2.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等。3.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些厂矿企业的特点是: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扩大了在华投资办厂的规模。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扩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和重工业。6.1938年,日本在中国成立“华北开发会社”与“华中振兴会社”。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7.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起来。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9年)(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③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3)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挫折(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和摧残。(2)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中国的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5.中国民族资本的归宿新中国建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民族资本又获得一次大发展。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跟踪思考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何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五、近代官僚资本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抗战时期,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明显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使其比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的经济从整体上看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经济。其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趋向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官僚资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封建地主经济一农民个体经济一社会主义集体合作社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到1956年底,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以上。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以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部完成。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手工业合作社:从1953年起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90%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七、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4)“一五”计划公布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了。工人阶级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5)“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大跃进”到“文革”时期的工业建设(1)大炼钢铁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决定,当年的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为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内部比例失调,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工具,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3)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4)“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拓展资料: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百度百科中国现代史-百度百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