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文4000字

发布时间:2024-09-02 13:27:03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文4000字

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在拿破仑的加冕礼中落幕了,但借用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念,我们认为革命仍然在影响一代又一代满怀热情的人们,带给历史百年的回响,深深地震撼着探索者的执着心灵。诚如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说“我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我的世界的已知的范围里行进,并且依据我的信念的确实性,敢于随时谋求生活和幸福。”如果我们深怀内心的良知,不希望雅各宾公安专政悲剧的重演,便不得不穿越历史,上溯到1789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斗争从攻占巴士底狱开始,但那只是革命的引线,促成革命的所有因素在先前都已齐备。18世纪的欧洲诸国,事实上并不是革命发生的典型年代,日常生活不算贫困,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也没有激化到必须改朝换代的地步,政治上相对开明,民间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各国王室几乎都在进行不紊不慢的各种程度不同的改革。这种状况甚至使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必须的;可是,为什么革命出现了,而且席卷了整个欧洲?翻阅欧洲史,我们会发现:自文艺复兴以来,有一个新的因素日益成长起来,使得原先的权力秩序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古老根基。这个因素就是“社会”。在法国革命之前,欧洲的国家从来都是君主的国家,国王的私产,路易十四可以和康熙皇帝一样宣称“朕即国家”而无人质疑。曾几何时,蛰伏在王权华盖之下的社会,开始苏醒,并且迅速成长起来,人际关系日益复杂,横向组织(平权组织)越来越多,国王的国家已经无法全面地包容整个社会了。“国家”和“社会”的对立成为欧洲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家到了必须重新定义的时代,社会需要自己的权力,权力的危机使得整个欧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如沃特金斯这种后果时指出: “以世俗的二元论(国家-社会)取代中世纪教会-国家二元论的结果,使得先前不熟悉政府传统的人,也须承担积极的政治责任。” 欧洲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们几乎每一个都在谈论权力的问题,自由和平等于是在权力的意义下萌生的。 社会的革命心理既已萌发,那么法兰西民族在历史关头又有何表现呢?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民主时洞见到“美国之所以能维护民主制度,应归功于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但是,应当按照贡献对它们分级。依我看,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不如民情。” 民族的文化积淀,对于一国的法治建设,尤其是其政治形势的走向,具有全面而重大的影响。法兰西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热情豪放而崇尚理性。法国人无人不谈政治,正如英国人见面必谈天气,以“政治民族”著称于世。出于对政治的关心,他们关注革命;然而大革命目标的彻底使得革命以所有人为敌,阻力的强大让革命者焦虑﹑恐惧。法国人重权而轻法的心态,又使他们内心深处对革命后的制宪不完全信任,尚把希望寄托在权威身上;于是拿破仑适时出现了,恰好满足了法国人的心理需求,以后发生的共和和帝制之争只不过是人民内心斗争的反复。崇尚公开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绝对平等的结果就是革命者在革命的行程中难以自已,把日常生活中的激情带入政治,而政治浪漫主义也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如果说一场伟大的运动必然产生伟大的领袖的话,那么运动的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思想家来为理论奠基。谈法国大革命,离开卢梭是不可能的。与孟德斯鸠温和的贵族式的渐进思维不同,卢梭的政治哲学显得激进而刚烈。毫无疑问,卢梭才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渊薮。起初人们只说要好好调整阶级关系,但很快就起步,迅跑,直奔纯粹的民主观念。一开始人们引证和评论孟德斯鸠,最后都只谈论卢梭,卢梭成了革命导师,并且始终是大革命初期唯一的导师。卢梭也许是思想史上最超前的天才,因为他发明的(或揣测到的)东西后来纠缠了整个19和20世纪。其实卢梭没有哪一方面要对大革命“负责”,但的确是他无意中制造了革命意识和革命实践的文化材料。 诱发革命的因素是多元的,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毕竟“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 革命既已爆发,下一步向何处走?贡斯当认为:“革命一般有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们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忍受的制度;在第二个阶段,运动被人为地继续,它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了,它的目标是试图推翻所有与少数人倡导的制度相反的东西。如果说理性的人们可以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成功的机会就是巨大的。这样的革命是短暂的,令人高兴的,也是流血最少的。” “法国大革命的革命者乃是出于对暴政的仇恨,起而反抗压迫,与丹尼尔。韦伯斯特所赞美的那些‘为一篇宣言而战’,‘为一份宣言而战斗了七年’的人们相比,他们丝毫也不逊色。” 但大革命并没有取得令人遐想的成功,一直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进行不断的革命。它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马克思语)为号召颠覆了导致“公众不幸与政府腐败”的旧王朝,却仍旧奢望在革命中解决人类根本无法解决的道德问题。彻底的革命最终瓦解了革命本身,自身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而因此走向了异化。

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起义群众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监狱,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不久颁布了《人权宣言》。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人民生活没有摆脱困境,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登上了法国历史舞台。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路易十八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权利,并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经过3天战斗,攻下王宫,国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并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一、背景: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1)政治危机:18世纪晚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王后和宠臣处理国事。2)财政危机:因统治阶层的挥霍无度,农业歉收,以及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法国政府财政陷入崩溃状态。3)制度危机: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决定召开已中断170多年的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4)信仰危机: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二、过程: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拒绝。一个月后,他们在巴黎人民的支持下,自行召开国民会议,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名义宣布宫廷征税不合法。7月,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宪法。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2)革命爆发: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得知国王准备以武力弹压制宪会议的消息后,自发地夺取武器,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3)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在随后两年里,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4)第一共和:原因: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它们鼓动和支持法国暴亡党分子发动叛乱。从1792年起,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变化:为有效打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保卫革命的法国,巴黎人民又多次起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5)第一共和·军事独裁: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6)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为巩固统治,拿破仑建立中央集权制,直接任命全国各省省长;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办法兰西银行,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多次击败反法联军,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至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在欧洲建立霸权的一面。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而归。1815年,在内外反对势力夹击下,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三、影响:对内:1)政治上:历经26年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2)思想上: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3)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对外:4)政治上:并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拉丁美洲、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2016·孝感)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凡尔赛时,路易十六惊呼:“什么!这是叛乱!”他身边的一个近臣却说:“不,陛下,这是革命!”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是法国大革命爆发。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文2000字

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在拿破仑的加冕礼中落幕了,但借用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念,我们认为革命仍然在影响一代又一代满怀热情的人们,带给历史百年的回响,深深地震撼着探索者的执着心灵。诚如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说“我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我的世界的已知的范围里行进,并且依据我的信念的确实性,敢于随时谋求生活和幸福。”如果我们深怀内心的良知,不希望雅各宾公安专政悲剧的重演,便不得不穿越历史,上溯到1789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斗争从攻占巴士底狱开始,但那只是革命的引线,促成革命的所有因素在先前都已齐备。18世纪的欧洲诸国,事实上并不是革命发生的典型年代,日常生活不算贫困,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也没有激化到必须改朝换代的地步,政治上相对开明,民间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各国王室几乎都在进行不紊不慢的各种程度不同的改革。这种状况甚至使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必须的;可是,为什么革命出现了,而且席卷了整个欧洲?翻阅欧洲史,我们会发现:自文艺复兴以来,有一个新的因素日益成长起来,使得原先的权力秩序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古老根基。这个因素就是“社会”。在法国革命之前,欧洲的国家从来都是君主的国家,国王的私产,路易十四可以和康熙皇帝一样宣称“朕即国家”而无人质疑。曾几何时,蛰伏在王权华盖之下的社会,开始苏醒,并且迅速成长起来,人际关系日益复杂,横向组织(平权组织)越来越多,国王的国家已经无法全面地包容整个社会了。“国家”和“社会”的对立成为欧洲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家到了必须重新定义的时代,社会需要自己的权力,权力的危机使得整个欧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如沃特金斯这种后果时指出: “以世俗的二元论(国家-社会)取代中世纪教会-国家二元论的结果,使得先前不熟悉政府传统的人,也须承担积极的政治责任。” 欧洲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们几乎每一个都在谈论权力的问题,自由和平等于是在权力的意义下萌生的。 社会的革命心理既已萌发,那么法兰西民族在历史关头又有何表现呢?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民主时洞见到“美国之所以能维护民主制度,应归功于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但是,应当按照贡献对它们分级。依我看,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不如民情。” 民族的文化积淀,对于一国的法治建设,尤其是其政治形势的走向,具有全面而重大的影响。法兰西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热情豪放而崇尚理性。法国人无人不谈政治,正如英国人见面必谈天气,以“政治民族”著称于世。出于对政治的关心,他们关注革命;然而大革命目标的彻底使得革命以所有人为敌,阻力的强大让革命者焦虑﹑恐惧。法国人重权而轻法的心态,又使他们内心深处对革命后的制宪不完全信任,尚把希望寄托在权威身上;于是拿破仑适时出现了,恰好满足了法国人的心理需求,以后发生的共和和帝制之争只不过是人民内心斗争的反复。崇尚公开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绝对平等的结果就是革命者在革命的行程中难以自已,把日常生活中的激情带入政治,而政治浪漫主义也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如果说一场伟大的运动必然产生伟大的领袖的话,那么运动的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思想家来为理论奠基。谈法国大革命,离开卢梭是不可能的。与孟德斯鸠温和的贵族式的渐进思维不同,卢梭的政治哲学显得激进而刚烈。毫无疑问,卢梭才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渊薮。起初人们只说要好好调整阶级关系,但很快就起步,迅跑,直奔纯粹的民主观念。一开始人们引证和评论孟德斯鸠,最后都只谈论卢梭,卢梭成了革命导师,并且始终是大革命初期唯一的导师。卢梭也许是思想史上最超前的天才,因为他发明的(或揣测到的)东西后来纠缠了整个19和20世纪。其实卢梭没有哪一方面要对大革命“负责”,但的确是他无意中制造了革命意识和革命实践的文化材料。 诱发革命的因素是多元的,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毕竟“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 革命既已爆发,下一步向何处走?贡斯当认为:“革命一般有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们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忍受的制度;在第二个阶段,运动被人为地继续,它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了,它的目标是试图推翻所有与少数人倡导的制度相反的东西。如果说理性的人们可以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成功的机会就是巨大的。这样的革命是短暂的,令人高兴的,也是流血最少的。” “法国大革命的革命者乃是出于对暴政的仇恨,起而反抗压迫,与丹尼尔。韦伯斯特所赞美的那些‘为一篇宣言而战’,‘为一份宣言而战斗了七年’的人们相比,他们丝毫也不逊色。” 但大革命并没有取得令人遐想的成功,一直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进行不断的革命。它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马克思语)为号召颠覆了导致“公众不幸与政府腐败”的旧王朝,却仍旧奢望在革命中解决人类根本无法解决的道德问题。彻底的革命最终瓦解了革命本身,自身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而因此走向了异化。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形成研究革命与社会运动的“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要素。社会变迁主要集中在关注发展型相对剥夺。大革命前几十年的繁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旧制度无法满足持续上升的需求,人们就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趋向变革。社会结构分为中央集权政治结构和分裂的阶层关系,导致整个国家缺乏中间地带的缓冲和各阶层的整合,革命将君主制顷刻毁灭。话语上,流行的“文学政治”要求自由和平等,激起人们的变革热忱,却因过于理想化而脱离政治实际,缺乏革新社会的切实规划。  关键词: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  引言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前言开宗明义:“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1]29然而,“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1]29为了深入旧制度心脏,托克维尔重读18世纪名著、公共文告、政府档案、陈情书,以及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著作,力求将“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1]2,从旧制度描述式展现与历史分析中探寻大革命的深刻根源。  在革命与社会运动研究中,《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经典地位不可动摇,托克维尔将解释法国革命起源的出发点放在国家。研究革命与社会运动的三大要素——变迁、结构、话语,书中都已具备。笔者尝试将书中的具体内容重新整合、提炼,从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视角出发梳理托克维尔的革命叙事。

一、背景: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1)政治危机:18世纪晚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王后和宠臣处理国事。2)财政危机:因统治阶层的挥霍无度,农业歉收,以及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法国政府财政陷入崩溃状态。3)制度危机: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决定召开已中断170多年的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4)信仰危机: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二、过程: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拒绝。一个月后,他们在巴黎人民的支持下,自行召开国民会议,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名义宣布宫廷征税不合法。7月,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宪法。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2)革命爆发: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得知国王准备以武力弹压制宪会议的消息后,自发地夺取武器,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3)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在随后两年里,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4)第一共和:原因: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它们鼓动和支持法国暴亡党分子发动叛乱。从1792年起,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变化:为有效打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保卫革命的法国,巴黎人民又多次起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5)第一共和·军事独裁: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6)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为巩固统治,拿破仑建立中央集权制,直接任命全国各省省长;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办法兰西银行,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多次击败反法联军,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至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在欧洲建立霸权的一面。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而归。1815年,在内外反对势力夹击下,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三、影响:对内:1)政治上:历经26年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2)思想上: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3)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对外:4)政治上:并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拉丁美洲、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文

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在拿破仑的加冕礼中落幕了,但借用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念,我们认为革命仍然在影响一代又一代满怀热情的人们,带给历史百年的回响,深深地震撼着探索者的执着心灵。诚如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说“我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我的世界的已知的范围里行进,并且依据我的信念的确实性,敢于随时谋求生活和幸福。”如果我们深怀内心的良知,不希望雅各宾公安专政悲剧的重演,便不得不穿越历史,上溯到1789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斗争从攻占巴士底狱开始,但那只是革命的引线,促成革命的所有因素在先前都已齐备。18世纪的欧洲诸国,事实上并不是革命发生的典型年代,日常生活不算贫困,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也没有激化到必须改朝换代的地步,政治上相对开明,民间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各国王室几乎都在进行不紊不慢的各种程度不同的改革。这种状况甚至使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必须的;可是,为什么革命出现了,而且席卷了整个欧洲?翻阅欧洲史,我们会发现:自文艺复兴以来,有一个新的因素日益成长起来,使得原先的权力秩序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古老根基。这个因素就是“社会”。在法国革命之前,欧洲的国家从来都是君主的国家,国王的私产,路易十四可以和康熙皇帝一样宣称“朕即国家”而无人质疑。曾几何时,蛰伏在王权华盖之下的社会,开始苏醒,并且迅速成长起来,人际关系日益复杂,横向组织(平权组织)越来越多,国王的国家已经无法全面地包容整个社会了。“国家”和“社会”的对立成为欧洲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家到了必须重新定义的时代,社会需要自己的权力,权力的危机使得整个欧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如沃特金斯这种后果时指出: “以世俗的二元论(国家-社会)取代中世纪教会-国家二元论的结果,使得先前不熟悉政府传统的人,也须承担积极的政治责任。” 欧洲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们几乎每一个都在谈论权力的问题,自由和平等于是在权力的意义下萌生的。 社会的革命心理既已萌发,那么法兰西民族在历史关头又有何表现呢?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民主时洞见到“美国之所以能维护民主制度,应归功于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但是,应当按照贡献对它们分级。依我看,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不如民情。” 民族的文化积淀,对于一国的法治建设,尤其是其政治形势的走向,具有全面而重大的影响。法兰西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热情豪放而崇尚理性。法国人无人不谈政治,正如英国人见面必谈天气,以“政治民族”著称于世。出于对政治的关心,他们关注革命;然而大革命目标的彻底使得革命以所有人为敌,阻力的强大让革命者焦虑﹑恐惧。法国人重权而轻法的心态,又使他们内心深处对革命后的制宪不完全信任,尚把希望寄托在权威身上;于是拿破仑适时出现了,恰好满足了法国人的心理需求,以后发生的共和和帝制之争只不过是人民内心斗争的反复。崇尚公开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绝对平等的结果就是革命者在革命的行程中难以自已,把日常生活中的激情带入政治,而政治浪漫主义也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如果说一场伟大的运动必然产生伟大的领袖的话,那么运动的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思想家来为理论奠基。谈法国大革命,离开卢梭是不可能的。与孟德斯鸠温和的贵族式的渐进思维不同,卢梭的政治哲学显得激进而刚烈。毫无疑问,卢梭才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渊薮。起初人们只说要好好调整阶级关系,但很快就起步,迅跑,直奔纯粹的民主观念。一开始人们引证和评论孟德斯鸠,最后都只谈论卢梭,卢梭成了革命导师,并且始终是大革命初期唯一的导师。卢梭也许是思想史上最超前的天才,因为他发明的(或揣测到的)东西后来纠缠了整个19和20世纪。其实卢梭没有哪一方面要对大革命“负责”,但的确是他无意中制造了革命意识和革命实践的文化材料。 诱发革命的因素是多元的,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毕竟“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 革命既已爆发,下一步向何处走?贡斯当认为:“革命一般有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们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忍受的制度;在第二个阶段,运动被人为地继续,它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了,它的目标是试图推翻所有与少数人倡导的制度相反的东西。如果说理性的人们可以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成功的机会就是巨大的。这样的革命是短暂的,令人高兴的,也是流血最少的。” “法国大革命的革命者乃是出于对暴政的仇恨,起而反抗压迫,与丹尼尔。韦伯斯特所赞美的那些‘为一篇宣言而战’,‘为一份宣言而战斗了七年’的人们相比,他们丝毫也不逊色。” 但大革命并没有取得令人遐想的成功,一直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进行不断的革命。它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马克思语)为号召颠覆了导致“公众不幸与政府腐败”的旧王朝,却仍旧奢望在革命中解决人类根本无法解决的道德问题。彻底的革命最终瓦解了革命本身,自身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而因此走向了异化。

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起义群众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监狱,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不久颁布了《人权宣言》。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人民生活没有摆脱困境,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登上了法国历史舞台。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路易十八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权利,并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经过3天战斗,攻下王宫,国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并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如下: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人权宣言》与《 拿破仑 法典》为其他欧洲国家的宪法制定提供了范本。

一、背景: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1)政治危机:18世纪晚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王后和宠臣处理国事。2)财政危机:因统治阶层的挥霍无度,农业歉收,以及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法国政府财政陷入崩溃状态。3)制度危机: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决定召开已中断170多年的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4)信仰危机: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二、过程: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拒绝。一个月后,他们在巴黎人民的支持下,自行召开国民会议,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名义宣布宫廷征税不合法。7月,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宪法。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2)革命爆发: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得知国王准备以武力弹压制宪会议的消息后,自发地夺取武器,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3)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在随后两年里,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4)第一共和:原因: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它们鼓动和支持法国暴亡党分子发动叛乱。从1792年起,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变化:为有效打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保卫革命的法国,巴黎人民又多次起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5)第一共和·军事独裁: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6)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为巩固统治,拿破仑建立中央集权制,直接任命全国各省省长;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办法兰西银行,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多次击败反法联军,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至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在欧洲建立霸权的一面。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而归。1815年,在内外反对势力夹击下,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三、影响:对内:1)政治上:历经26年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2)思想上: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3)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对外:4)政治上:并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拉丁美洲、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论文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形成研究革命与社会运动的“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要素。社会变迁主要集中在关注发展型相对剥夺。大革命前几十年的繁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旧制度无法满足持续上升的需求,人们就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趋向变革。社会结构分为中央集权政治结构和分裂的阶层关系,导致整个国家缺乏中间地带的缓冲和各阶层的整合,革命将君主制顷刻毁灭。话语上,流行的“文学政治”要求自由和平等,激起人们的变革热忱,却因过于理想化而脱离政治实际,缺乏革新社会的切实规划。  关键词: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  引言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前言开宗明义:“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1]29然而,“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1]29为了深入旧制度心脏,托克维尔重读18世纪名著、公共文告、政府档案、陈情书,以及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著作,力求将“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1]2,从旧制度描述式展现与历史分析中探寻大革命的深刻根源。  在革命与社会运动研究中,《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经典地位不可动摇,托克维尔将解释法国革命起源的出发点放在国家。研究革命与社会运动的三大要素——变迁、结构、话语,书中都已具备。笔者尝试将书中的具体内容重新整合、提炼,从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视角出发梳理托克维尔的革命叙事。

一、背景: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1)政治危机:18世纪晚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王后和宠臣处理国事。2)财政危机:因统治阶层的挥霍无度,农业歉收,以及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法国政府财政陷入崩溃状态。3)制度危机: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决定召开已中断170多年的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4)信仰危机: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二、过程: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拒绝。一个月后,他们在巴黎人民的支持下,自行召开国民会议,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名义宣布宫廷征税不合法。7月,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宪法。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2)革命爆发: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得知国王准备以武力弹压制宪会议的消息后,自发地夺取武器,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3)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在随后两年里,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4)第一共和:原因: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它们鼓动和支持法国暴亡党分子发动叛乱。从1792年起,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变化:为有效打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保卫革命的法国,巴黎人民又多次起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5)第一共和·军事独裁: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6)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为巩固统治,拿破仑建立中央集权制,直接任命全国各省省长;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办法兰西银行,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多次击败反法联军,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至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在欧洲建立霸权的一面。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而归。1815年,在内外反对势力夹击下,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三、影响:对内:1)政治上:历经26年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2)思想上: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3)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对外:4)政治上:并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拉丁美洲、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起义群众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监狱,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不久颁布了《人权宣言》。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人民生活没有摆脱困境,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登上了法国历史舞台。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路易十八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权利,并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经过3天战斗,攻下王宫,国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并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网上查嘛。回答的也基本上是网上查的个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文题目

fggrtegdrgfdgrdgvfxcvdfbdfgbfhgfcvbdfgdfsgdsfgersgdfgdfgergdfgdgesrgergergeghththtfgfgshghrthergtgdsfgtjytegergerfwefwefrwfrefgregawerfgwsfvregrefgwrgtegwagergwafwergwefwetgewrfgvegergreyrsgergregegersfgergerfgwagergerafgrwegrtyhrtgrstrhgtyutghergewsdcsfvtdgfbddrhbfyjhnujngbngertfgrtyhrhrafgwerftgrhrthyterfqw3dwesfgvdrhyjuykyfdgrerhgtyhrsghrthtyjtyhrtsgsergrthtyhrgearjghuishfvysdgvjbuyvgsyfuygbsuygfvbsbuyfyuhsbvyjhsdgbfcusbhfuysdgabdfvuybdsfgvubsebhcdsgfuyhsbcfyejsbchjsdgbcyhsbvuyjwsbvhjsbuyjhsbviiiiiibsuivuksedvervrevredbgvsd

网上查嘛。回答的也基本上是网上查的个

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在拿破仑的加冕礼中落幕了,但借用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念,我们认为革命仍然在影响一代又一代满怀热情的人们,带给历史百年的回响,深深地震撼着探索者的执着心灵。诚如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说“我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我的世界的已知的范围里行进,并且依据我的信念的确实性,敢于随时谋求生活和幸福。”如果我们深怀内心的良知,不希望雅各宾公安专政悲剧的重演,便不得不穿越历史,上溯到1789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斗争从攻占巴士底狱开始,但那只是革命的引线,促成革命的所有因素在先前都已齐备。18世纪的欧洲诸国,事实上并不是革命发生的典型年代,日常生活不算贫困,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也没有激化到必须改朝换代的地步,政治上相对开明,民间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各国王室几乎都在进行不紊不慢的各种程度不同的改革。这种状况甚至使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必须的;可是,为什么革命出现了,而且席卷了整个欧洲?翻阅欧洲史,我们会发现:自文艺复兴以来,有一个新的因素日益成长起来,使得原先的权力秩序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古老根基。这个因素就是“社会”。在法国革命之前,欧洲的国家从来都是君主的国家,国王的私产,路易十四可以和康熙皇帝一样宣称“朕即国家”而无人质疑。曾几何时,蛰伏在王权华盖之下的社会,开始苏醒,并且迅速成长起来,人际关系日益复杂,横向组织(平权组织)越来越多,国王的国家已经无法全面地包容整个社会了。“国家”和“社会”的对立成为欧洲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家到了必须重新定义的时代,社会需要自己的权力,权力的危机使得整个欧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如沃特金斯这种后果时指出: “以世俗的二元论(国家-社会)取代中世纪教会-国家二元论的结果,使得先前不熟悉政府传统的人,也须承担积极的政治责任。” 欧洲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们几乎每一个都在谈论权力的问题,自由和平等于是在权力的意义下萌生的。 社会的革命心理既已萌发,那么法兰西民族在历史关头又有何表现呢?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民主时洞见到“美国之所以能维护民主制度,应归功于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但是,应当按照贡献对它们分级。依我看,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不如民情。” 民族的文化积淀,对于一国的法治建设,尤其是其政治形势的走向,具有全面而重大的影响。法兰西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热情豪放而崇尚理性。法国人无人不谈政治,正如英国人见面必谈天气,以“政治民族”著称于世。出于对政治的关心,他们关注革命;然而大革命目标的彻底使得革命以所有人为敌,阻力的强大让革命者焦虑﹑恐惧。法国人重权而轻法的心态,又使他们内心深处对革命后的制宪不完全信任,尚把希望寄托在权威身上;于是拿破仑适时出现了,恰好满足了法国人的心理需求,以后发生的共和和帝制之争只不过是人民内心斗争的反复。崇尚公开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绝对平等的结果就是革命者在革命的行程中难以自已,把日常生活中的激情带入政治,而政治浪漫主义也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如果说一场伟大的运动必然产生伟大的领袖的话,那么运动的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思想家来为理论奠基。谈法国大革命,离开卢梭是不可能的。与孟德斯鸠温和的贵族式的渐进思维不同,卢梭的政治哲学显得激进而刚烈。毫无疑问,卢梭才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渊薮。起初人们只说要好好调整阶级关系,但很快就起步,迅跑,直奔纯粹的民主观念。一开始人们引证和评论孟德斯鸠,最后都只谈论卢梭,卢梭成了革命导师,并且始终是大革命初期唯一的导师。卢梭也许是思想史上最超前的天才,因为他发明的(或揣测到的)东西后来纠缠了整个19和20世纪。其实卢梭没有哪一方面要对大革命“负责”,但的确是他无意中制造了革命意识和革命实践的文化材料。 诱发革命的因素是多元的,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毕竟“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 革命既已爆发,下一步向何处走?贡斯当认为:“革命一般有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们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忍受的制度;在第二个阶段,运动被人为地继续,它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了,它的目标是试图推翻所有与少数人倡导的制度相反的东西。如果说理性的人们可以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成功的机会就是巨大的。这样的革命是短暂的,令人高兴的,也是流血最少的。” “法国大革命的革命者乃是出于对暴政的仇恨,起而反抗压迫,与丹尼尔。韦伯斯特所赞美的那些‘为一篇宣言而战’,‘为一份宣言而战斗了七年’的人们相比,他们丝毫也不逊色。” 但大革命并没有取得令人遐想的成功,一直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进行不断的革命。它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马克思语)为号召颠覆了导致“公众不幸与政府腐败”的旧王朝,却仍旧奢望在革命中解决人类根本无法解决的道德问题。彻底的革命最终瓦解了革命本身,自身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而因此走向了异化。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2要求编辑题名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3. 撰写 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作者1.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1.××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2.××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 [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例如:   LI Hua(李华),ZHANG Xi-he(张锡和),ZHUGE Ying(诸葛颖)关键词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正文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