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论文摘录

发布时间:2024-07-19 23:14:58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论文摘录

20世纪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独立断代,其意义和价值,尚未得到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深入研究。20世纪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的农耕书写特征,整体性的启蒙叙事、革命叙事困境,具有主动性反拨的意味。重新认识20世纪文学,我们可以梳理出三种叙事走向:探寻古典文化、皈依身体性属、走向民间话语等,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算是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整体困境,它们本质上依然属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困局范围之内,尽管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对启蒙叙事、革命叙事的反思,是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反背。20世纪90年代,作为20世纪的“末世”,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西化派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具体主张和争论见参考资料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论文集

20世纪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独立断代,其意义和价值,尚未得到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深入研究。20世纪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的农耕书写特征,整体性的启蒙叙事、革命叙事困境,具有主动性反拨的意味。重新认识20世纪文学,我们可以梳理出三种叙事走向:探寻古典文化、皈依身体性属、走向民间话语等,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算是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整体困境,它们本质上依然属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困局范围之内,尽管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对启蒙叙事、革命叙事的反思,是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反背。20世纪90年代,作为20世纪的“末世”,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西化派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具体主张和争论见参考资料

表现在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 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 具有复合性。在接受过程中, 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 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 如五四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 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论文题目

这问题太复杂,建议你去看看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还有《中国新闻学大系》。

20年代:  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  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  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  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  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  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  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  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  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  30年代:  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  诗歌:  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主倡大众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后期新月派诗歌,向自由诗发展  散文:幽默的小品散文,“鲁迅风”杂文,京派散文  此外,报告文学兴起,由左联倡导  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40年代:纪实小说、讽刺小说;“七月派”小说和东北作家群的回忆小说;张爱玲等通俗小说;赵树理和孙犁的“解放区小说”;  诗歌:七月诗派(抗日),九叶诗派,歌谣体新诗  散文:报告文学勃兴,杂文继承鲁迅  戏剧:广场戏剧,国统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剧场戏剧”。  50~7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三次批判运动(强化阶级意识),毛泽东双百方针,主要是现实主义。  “十七年”:  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  诗歌:颂歌时代(郭沫若等),“干预生活”,高扬政治热情  散文:意识形态化,双百中审美个性意识复苏  戏剧:功利主义倾向,双百突破带有生活气息,阶级斗争戏繁荣。  1978年以来:现实主义回归与深化: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商业化、边缘化;  诗歌:归来诗人;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个人化写作  小说:寻根小说(知情小说等);  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西方色彩);  “新写实”热潮  散文:悲悼散文、报告文学、散文热。  由上综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  【2】白话文学思潮:  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特征:现代化、民族化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题:人性、社会、革命;  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  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  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  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  【5】左翼文学思潮:  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  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  【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

20世纪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独立断代,其意义和价值,尚未得到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深入研究。20世纪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的农耕书写特征,整体性的启蒙叙事、革命叙事困境,具有主动性反拨的意味。重新认识20世纪文学,我们可以梳理出三种叙事走向:探寻古典文化、皈依身体性属、走向民间话语等,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算是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整体困境,它们本质上依然属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性困局范围之内,尽管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对启蒙叙事、革命叙事的反思,是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反背。20世纪90年代,作为20世纪的“末世”,其文学短处和它的成就一样鲜明,对20世纪80年代的厌弃(包含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的厌弃),使它带上了无起点又无终点的“世纪末”色彩,然而莫言的出现却是一个特例,他似乎让中国文学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的曙光:地方生活、地方思想、地方语言开始在汉语文学中发光,汉语现代文学由此走向对20世纪启蒙及其代表的西化传统的背离,开始展示自身的更深层的可能性。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论文题目是

我的作业也是这样的题目,找到答案麻烦告诉我一声吧,谢谢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 《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刊《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 《小说<暴风骤雨>的史实考释》,刊《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页143-150。● 《评(八卷本)<程文超文存>》,刊《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页200-202。● 《“普及”与“提高”之辩——论五十年代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势力之争》,刊《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页137-14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文艺争鸣》2013年第6期。● 《召唤“隐藏的历史”——〈暴风骤雨〉动员叙述研究》,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页10-23;收《周立波评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革命、叙事与当代文艺的内在问题——小说<暴风骤雨>与纪录电影<暴风骤雨>对读札记》,刊《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页126-13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鲁迅弟子关于“鲁迅”重构的内部争辩》,刊《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页87-9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搏击在虚空中:<呼兰河传>阅读札记》,刊《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页10-15。● 《胡适门生的1949-1952》,刊《文艺争鸣》2010年第19期,页129-134。● 《柔弱者的哲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阅读札记》,刊《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页83-88。● 《如何“文学”,怎样“叙述”——评於可训等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之“现代卷”、“当代卷”》,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页187-192。● 《五十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刊《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页124-12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夜读章诒和》,刊《二十一世纪》(香港)2008年4月号,页147-150。● 《1950年代的鸳蝴文学出版》,刊《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页61-68。●《鲁迅为什么不看重阿Q正传:兼论国民性批判写作与启蒙主义之关系》,刊《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页65-69;“世纪中国”网 全文转载(2006年5月)。论文2●《意识形态的重建与自由主义》,刊《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页122-128。●《裂隙中的叙事:论50至60年代文学的叙述机制》,刊《文学评论》2001年中青年学者专号。〔此文获2001年度中山大学科技节论文一等奖〕● 《区分的辩证法:<暴风骤雨>人物本事研究》,刊《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5期,页139-146。●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流氓主义”》,刊《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页123-129。● 《十七年期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刊《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页153-159。● 《底层、基层及表述的悖论》,刊《小说评论》2009年第6期,页41-46。● 《史铁生与当代文学史书写》,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页64-7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 《通向“中国”的写作》(毕飞宇访谈录),刊《小说评论》2006年第2期,页43-47。 另收《对话著名作家》,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现代”之后,我们往哪里去》,刊《小说评论》2006年第2期,页50-56。另收《对话著名作家》,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超越”的限度:论李锐兼及对新自由主义文学的批评》,刊《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页59-63。●《“劳作使我沉静”》(张炜访谈录),刊《小说评论》2005年第3期,页14-17;另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26-231。● 《张炜与现代中国的仇恨美学》,刊《小说评论》2005年第3期,页24-30;另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32-240。● 《我们怎样进入历史: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刊《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页40-45;另收《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学术中国”网全文转载(2007年4月)。●《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渊源:兼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视角》,刊《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页106-109。● 《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刊《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页16-2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全文转载;又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56-63。● 《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的1992-2002》,刊《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页22-2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又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64-73;“学术中国”网)全文转载(2007年10月)。●《沉沦与救赎:无根的一代(重读莫言、刘震云)》,刊《小说评论》1997年第1期,页55-6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论苗长水和他的老区小说》,刊《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页106-111。〔此文获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奖〕● 《“社会主义文学”作为“遗产”是否可能》(张均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来自中国乡村的报告”:兼谈莫言小说遭遇的创作障碍》,《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今日大学体制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刊《天涯》2012年第2期,页44-49。《作品》(精选)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韩寒与当今知识分子问题》(沙龙记录),刊《粤海风》2012年第1期,页11-14。● 《在场的诱惑与冒险:读於可训先生<王蒙传论>》,刊《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页150-153。● 《50至70年代文学中的读者问题》,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页29-35。● 《50-70年代文学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刊《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6期,页19-24。● 《左翼文学“读者”概念的演变》,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页1-9;《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舒芜问题”再检讨》,刊《粤海风》2011年第5期,页12-16。● 《单位制度下的文人生存》,刊《粤海风》2010年第2期,页3-8。● 《碧空楼忆往》(舒芜口述、张均整理),刊《万象》2010年第7期,页111-12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五十年代的私营书局及其文学出版》,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页39-43。   ●《现代性思想谱系及其批判》,刊《长江学术》2008年第2期,页1-7。●《稿酬制度的形成及其文学场功能》,刊《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页43-57。●《出版制度与当代文学场的倾斜》,刊《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页28-42。●《“现代”何以不能到来?——论1895-1911年间的晚清文学》,刊《中山人文学术论从》第7 辑,澳门出版社2006年版,页497-507。●《“谁”在创业——从〈创业史〉中梁生宝形象的接受歧异谈起》,刊《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340-354。● 《肉身的觉醒》,收《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5-52。● 《普遍历史的建构:对西方哲学史的一种考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页68-71。● 《革命文艺中的叛徒叙述:重读<青春之歌>》,刊《长江学术》2004年第6辑,页31-37;“学术中国”网全文转载(2006年12月)。●《张爱玲论》,刊《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西化派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具体主张和争论见参考资料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论文集有哪些

小说:鲁迅的 彷徨 狂人日记 啊Q正传 呐喊 故事新编叶圣陶的 倪焕之 多收了三五斗 前途 潘先生在患中 风潮 许地山的 命命鸟 坠网劳蛛 黄会后 春桃 冰心的 两个家庭 斯人独憔悴 秋风秋雨愁煞人 超人 烦闷 悟郁达夫的 沉沦 青烟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过去 出奔 南迁散文:周作人的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谈虎集 永日集 吃茶 谈酒朱自清的 背影 儿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为了忘却的纪念》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全文严谨有序、笔法洒脱,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2、《彷徨》《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3、《呐喊》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4、《沉沦》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5、《茑萝集》郁达夫的个人第二部小说集,集中包括《血泪》 、《茑萝行》 、《还乡记》三篇小说,以及《献纳之辞》、《自序》和《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三篇文字。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控日本,是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迁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其风格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极相似,即呈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近年来成为学界热门话题。具体到日本而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往往局限于古典文学,希望从中寻找归属感、凝聚力和精神营养;而对于同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则片面地认为那是向日本近代文学学习的产物,或者是借道日本向西方文学学习的产物。基于此,在我国现代文学诞生不久的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界只对鲁迅、郭沫若等个别作家作品刮目相看。  例如青木正儿在《以胡适为漩涡中心展开的文学革命》(1920年发表)一文中说:“在小说方面,鲁迅是一位有前途的作家,其《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幻想者的惊恐的幻觉,其水平已迈入中国小说家迄今未曾达到的境界。《新思潮》的同人在创作上也非常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其水平大都只有我国初中生作文的程度。”可以看出,青木对鲁迅的评价是很有前瞻性的,但显然低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水平,不过这种看法在当时的日本相当普遍。

当代旧体诗歌多以体论,能开创独特诗风人物:90年代聂绀弩【绀弩体】《聂绀弩诗全集》、熊鉴《熊鉴诗集》,他们开始以口语今词与文言结合,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具现代性。21世纪代网络诗:曾少立【李子体】《李子词》,现代文学语言与旧体诗词格律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观云【围脖体】,当代首家诗词微专栏天涯《围脖风月》,其体比格律略宽,较打油更雅,用韵宽,吸收了“段子体”、“语录体”、“网络语言”等当代文风,尽量行文流畅,文字直白,幽默时尚,以更有效地吸引当今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群,具现当代性。参考:百度百科【聂绀弩】【熊鉴】【曾少立】【围脖体】【微博体】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