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3 12:17:32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  ——“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7万册。  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  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  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  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  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  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  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  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  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  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  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  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  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  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  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  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回答 我很高兴认识你,您所说的字数有点多,暂时没办法立刻发给你。但是我可以先给你写个提纲,希望能够帮到你。第一,什么是管理心理学第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管理心理学的融合第三,广泛的谈一谈第四,写出自己的想法与认知第五,总结看法与运用,展望未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

我有一篇你看看能用的到吗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对於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以教育学的体系为依据,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并根据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它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认为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完全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於教育工作,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原理,说明加速人的培养的途径。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著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至於儿童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心理卫生、个性等,除非与教育和教学直接有关者外,不应归入教育心理学,而应当归入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去。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以最好的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综合上述意见,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同教育实践密切联系著的。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丘、荀况等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套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包含有至今还值得重视的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个性特徵”等。此后,中国历代的教育思想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运用并发展了孔子和荀子的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欧洲,希腊的哲学家主张通过教育追求心灵的坦率和正直,发展人的理性。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十分强调心理功能统一论,叫作理性主义。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来自理性的,教育的目的是陶冶人的乐观和美的态度。之后,亚里士多德深信理性能指导人的行为,理性观念能使人有较高的善行。他搜集并观察了许多生物的生理结构及其特性,认为心理学必须基於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从普遍到特殊、由具体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著名神学家北非希波城主教圣奥古斯丁提出人有几种心理能力(mentalfacultes),每一种心理能力都能独立发展。这些观点,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著一定的启蒙作用。欧洲文艺复兴后,有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教育和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如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认为,儿童的发展经常涉及到教育目的,知识是通过感官接触实际而获得的;教材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心理能力因学习而增强,教师应当使学生记忆那些真有价值而又能清楚理解的东西;对於事物的教学应先分析后综合,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瑞士教育改革家JH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所有能力的匀称与和谐的发展是自然的。他的理论在发展中经历三个阶段:通过心灵的官感和经验发展头脑;通过运动发展以满足需要;通过宗教道德的经验以发展心灵。他认为,教育的意义在於帮助儿童合理地正常化地发展;要做到这一步,教育者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儿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经验的逐步分级而来的,因而他曾设想建立一门教育心理学。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极力倡导教学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并以此设计了五段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的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心理实验室,对於感觉开展了广泛的大量的实验研究。他虽然没有直接研究教育心理学,但在他的门徒中却有几人为创立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贡献,如德国的E梅伊曼、瑞士的E克拉帕雷德、美国的GS霍尔、JM卡特尔等。特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1908)一书,几乎囊括了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全部课题。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来实施。待至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后又扩充为《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和个性差异》三大卷(1913~1914),1914年又简编成为《教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便开始成为一门公认的独立学科。1920年以后,在欧洲大陆的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领域中,一些学者相继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如德国的W施特恩、FE克鲁格、K比勒、K科夫卡、D卡茨、H韦尔纳、瑞士的J皮亚杰、苏联的维果茨基等。同时在美国又推行法国心理学家A比内所创的智力测验。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渐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当代,由於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需要迅速地提高,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则在於教育,因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积极地在发展教育事业,开发智力资源,力求迅速地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因此更受到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於人的学习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各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出现了许多学派。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者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尝试错误说,在30年代曾名灶一时。后来BF斯金纳竭力以操作主义更新桑代克的学习学说。但同联结说对立的认知派的理论却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认知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受意识支配的。人的学习不在於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也不是尝试错误,而是由於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人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在研究外在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的研究。继认知说而出现的是“自我实现说”。它认为人的学习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心理学应当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个性。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个性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於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师生的相互关系,并启发他们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因而教师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是信息的传授者。自我实现说,仅仅是从个人自身潜能的实现出发来理解人的学习及其各种关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制约的现实,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首先是把人的学习活动放在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及个人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逐步全面地完整地研究人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主动性与自我评价。研究怎样才能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科学知识与技术,能为人类谋幸福的人才。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们正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地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心理学的先进思想和成就,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实验研究,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科学体系,以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由於世界各个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制度不同,对於教育实施的观点和方法不完全一样,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也就各有其特点,欧美国家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一般的是研究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辅导与心理卫生、学习心理结构与模式、教育的评价和心理测量以及教师心理等。中国则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著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  ——“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7万册。  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  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  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  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  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  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  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  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  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  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  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  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  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  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  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  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论文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  ——“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7万册。  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  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  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  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  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  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  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  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  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  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  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  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  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  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  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  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我有一篇你看看能用的到吗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对於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以教育学的体系为依据,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并根据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它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认为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完全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於教育工作,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原理,说明加速人的培养的途径。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著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至於儿童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心理卫生、个性等,除非与教育和教学直接有关者外,不应归入教育心理学,而应当归入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去。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以最好的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综合上述意见,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同教育实践密切联系著的。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丘、荀况等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套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包含有至今还值得重视的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个性特徵”等。此后,中国历代的教育思想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运用并发展了孔子和荀子的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欧洲,希腊的哲学家主张通过教育追求心灵的坦率和正直,发展人的理性。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十分强调心理功能统一论,叫作理性主义。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来自理性的,教育的目的是陶冶人的乐观和美的态度。之后,亚里士多德深信理性能指导人的行为,理性观念能使人有较高的善行。他搜集并观察了许多生物的生理结构及其特性,认为心理学必须基於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从普遍到特殊、由具体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著名神学家北非希波城主教圣奥古斯丁提出人有几种心理能力(mentalfacultes),每一种心理能力都能独立发展。这些观点,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著一定的启蒙作用。欧洲文艺复兴后,有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教育和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如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认为,儿童的发展经常涉及到教育目的,知识是通过感官接触实际而获得的;教材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心理能力因学习而增强,教师应当使学生记忆那些真有价值而又能清楚理解的东西;对於事物的教学应先分析后综合,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瑞士教育改革家JH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所有能力的匀称与和谐的发展是自然的。他的理论在发展中经历三个阶段:通过心灵的官感和经验发展头脑;通过运动发展以满足需要;通过宗教道德的经验以发展心灵。他认为,教育的意义在於帮助儿童合理地正常化地发展;要做到这一步,教育者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儿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经验的逐步分级而来的,因而他曾设想建立一门教育心理学。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极力倡导教学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并以此设计了五段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的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心理实验室,对於感觉开展了广泛的大量的实验研究。他虽然没有直接研究教育心理学,但在他的门徒中却有几人为创立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贡献,如德国的E梅伊曼、瑞士的E克拉帕雷德、美国的GS霍尔、JM卡特尔等。特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1908)一书,几乎囊括了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全部课题。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来实施。待至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后又扩充为《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和个性差异》三大卷(1913~1914),1914年又简编成为《教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便开始成为一门公认的独立学科。1920年以后,在欧洲大陆的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领域中,一些学者相继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如德国的W施特恩、FE克鲁格、K比勒、K科夫卡、D卡茨、H韦尔纳、瑞士的J皮亚杰、苏联的维果茨基等。同时在美国又推行法国心理学家A比内所创的智力测验。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渐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当代,由於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需要迅速地提高,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则在於教育,因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积极地在发展教育事业,开发智力资源,力求迅速地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因此更受到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於人的学习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各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出现了许多学派。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者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尝试错误说,在30年代曾名灶一时。后来BF斯金纳竭力以操作主义更新桑代克的学习学说。但同联结说对立的认知派的理论却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认知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受意识支配的。人的学习不在於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也不是尝试错误,而是由於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人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在研究外在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的研究。继认知说而出现的是“自我实现说”。它认为人的学习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心理学应当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个性。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个性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於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师生的相互关系,并启发他们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因而教师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是信息的传授者。自我实现说,仅仅是从个人自身潜能的实现出发来理解人的学习及其各种关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制约的现实,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首先是把人的学习活动放在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及个人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逐步全面地完整地研究人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主动性与自我评价。研究怎样才能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科学知识与技术,能为人类谋幸福的人才。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们正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地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心理学的先进思想和成就,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实验研究,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科学体系,以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由於世界各个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制度不同,对於教育实施的观点和方法不完全一样,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也就各有其特点,欧美国家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一般的是研究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辅导与心理卫生、学习心理结构与模式、教育的评价和心理测量以及教师心理等。中国则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著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大学生心理素质之我见  07级英语专业 071905027 黄佳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的心理健康是首要的第一课。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地情绪、适度的感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得基础。因为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且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是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出选择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除此之外,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自我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自我探索是指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心理品质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  事实上,自我探索是一个人成功经营自己生涯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无法充分认识自己,所有的努力可能只是符合别人的期待和理想,无法为自己而活,只有透过自我探索料及自己个人的内在及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个人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学会自我探索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再次,情绪和性格都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的一种独特表现。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就会咬牙切齿、忧就会茶饭不思、悲就会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对于大学生来说,情绪的波动是很明显的。因为,作为还是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很容易因外部的因素而反映在情绪上。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因此情绪表现是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不是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作为追求时尚潮流的新一代,大学生们总是喜欢鹤立独行,表现出不一样的自我。而性格往往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也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都是可以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性格的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再者,是大学生必须了解并学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据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对此现象, 应尽快认识到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措施,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每个人都是一条必经之路。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对与作为大学生的自己,我也经历过从懵懂无知、茫然迷惑的大一到自信独立、充满热情的大三。回想刚刚从高中校园走出的我,脾气总是相当的暴躁,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或许就叫做青春期的躁动吧。到了大学,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让我彷徨迷茫,对于陌生的人总不喜欢太大的接触,总是打电话给以前的同学诉说自己的寂寞。后来,慢慢的随着参加的社交活动增多,认识的人也跟的变多,自己也放开了心与人交流。突然发现其实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随着的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也明白了许多的事情。自己懂得了控制情绪,懂得了人际交往,懂得了自我探索。尤其是选修了大学生心理成功素质这门课,使我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与人相处的矛盾,帮助我学会自我调节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范文

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啊 作业吗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  ——“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7万册。  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  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  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  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  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  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  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  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  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  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  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  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  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  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  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  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素质之我见  07级英语专业 071905027 黄佳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的心理健康是首要的第一课。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地情绪、适度的感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得基础。因为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且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是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出选择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除此之外,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自我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自我探索是指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心理品质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  事实上,自我探索是一个人成功经营自己生涯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无法充分认识自己,所有的努力可能只是符合别人的期待和理想,无法为自己而活,只有透过自我探索料及自己个人的内在及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个人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学会自我探索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再次,情绪和性格都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的一种独特表现。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就会咬牙切齿、忧就会茶饭不思、悲就会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对于大学生来说,情绪的波动是很明显的。因为,作为还是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很容易因外部的因素而反映在情绪上。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因此情绪表现是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不是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作为追求时尚潮流的新一代,大学生们总是喜欢鹤立独行,表现出不一样的自我。而性格往往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也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都是可以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性格的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再者,是大学生必须了解并学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据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对此现象, 应尽快认识到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措施,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每个人都是一条必经之路。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对与作为大学生的自己,我也经历过从懵懂无知、茫然迷惑的大一到自信独立、充满热情的大三。回想刚刚从高中校园走出的我,脾气总是相当的暴躁,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或许就叫做青春期的躁动吧。到了大学,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让我彷徨迷茫,对于陌生的人总不喜欢太大的接触,总是打电话给以前的同学诉说自己的寂寞。后来,慢慢的随着参加的社交活动增多,认识的人也跟的变多,自己也放开了心与人交流。突然发现其实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随着的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也明白了许多的事情。自己懂得了控制情绪,懂得了人际交往,懂得了自我探索。尤其是选修了大学生心理成功素质这门课,使我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与人相处的矛盾,帮助我学会自我调节

普通心理学结课论文3000字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  ——“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7万册。  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  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  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  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  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  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  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  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  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  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  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  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  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  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  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  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素质之我见  07级英语专业 071905027 黄佳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的心理健康是首要的第一课。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地情绪、适度的感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得基础。因为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且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是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出选择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除此之外,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自我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自我探索是指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心理品质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  事实上,自我探索是一个人成功经营自己生涯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无法充分认识自己,所有的努力可能只是符合别人的期待和理想,无法为自己而活,只有透过自我探索料及自己个人的内在及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个人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学会自我探索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再次,情绪和性格都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的一种独特表现。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就会咬牙切齿、忧就会茶饭不思、悲就会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对于大学生来说,情绪的波动是很明显的。因为,作为还是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很容易因外部的因素而反映在情绪上。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因此情绪表现是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不是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作为追求时尚潮流的新一代,大学生们总是喜欢鹤立独行,表现出不一样的自我。而性格往往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也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都是可以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性格的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再者,是大学生必须了解并学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据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对此现象, 应尽快认识到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措施,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每个人都是一条必经之路。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对与作为大学生的自己,我也经历过从懵懂无知、茫然迷惑的大一到自信独立、充满热情的大三。回想刚刚从高中校园走出的我,脾气总是相当的暴躁,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或许就叫做青春期的躁动吧。到了大学,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让我彷徨迷茫,对于陌生的人总不喜欢太大的接触,总是打电话给以前的同学诉说自己的寂寞。后来,慢慢的随着参加的社交活动增多,认识的人也跟的变多,自己也放开了心与人交流。突然发现其实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随着的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也明白了许多的事情。自己懂得了控制情绪,懂得了人际交往,懂得了自我探索。尤其是选修了大学生心理成功素质这门课,使我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与人相处的矛盾,帮助我学会自我调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