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看

发布时间:2024-07-08 12:48:46

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看

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改变落后面貌,是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把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努力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心态,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目光短浅、狭隘封闭,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全球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落后地区也要创先进、落后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等政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科技应用不够普及、文体设施不够完善等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乡及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绝对贫困尚未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趋于脆弱等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改革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区情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滞后、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工作不称职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当和尚不撞钟,只占位子不干事”等不作为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官德不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最好体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谋划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和农村实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创新耕作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来谋划,在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各个环节自觉体现“高”、主动争取“快”、努力实现“好”;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内涵式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坚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城镇化方针,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带、城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化从单纯城镇建设向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转变,从注重单体城市建设向城市带建设转变,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以实施具体的民生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为民兴办的实事让社会认可、让群众满意;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攻坚、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从量到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和飞跃;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抢抓国际“西资东移”和国内“东产西移”等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开放、扩大合作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而且应注重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防护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各类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环境规划,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山川更加秀美。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建设探析【摘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督成为企业会计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出发,针对传统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会计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应用研究。【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建设探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全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使用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意味着发展计划和政策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他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上①。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这奇迹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工业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强对企业经济生活的监督。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工具的会计,必须承担起对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在实处。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②,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会计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目标变化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改变。会计要架起搭建联系企业与社会的桥梁,必须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化而变化。1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要发展实现组织目标,所有的经济行为离不开所在的环境。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要加大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围,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情况。让财务报告的使用人,了解真实完整可靠的全部企业信息。然而传统会计根本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更谈不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监督。2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计算会计成本支出,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全球工业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更是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后续发展无力,居住生态危机。正视环境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企业经济从供、产、销的小循环过程变为回收供用、生产、销售、再利用的大循环。如何准确计算企业产品的环境支出成本,这既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正确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发展的必然。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所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本,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从而会高估产值。3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为改革开放的保驾护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或者环境立法上的空缺,向我国转移那些在其本国严禁生产的高污染、高危害的产品,从而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监管,近快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审计准则是时代对传统会计的使命。是会计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保证。 我国会计制度修改的思考探析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目标的改变,要求会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国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客观要求改变那些不适应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做法。1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透支未来为代价,为经济的长期、长远发展带来无尽后患。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公众的信息要求,具体表现如下:①传统会计的监督范围狭小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渴望运用一定的方法,记录、计量环境资源的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再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问题。传统会计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范围,从生产经营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对企业监督的范围大大扩展。②传统会计报告虚夸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受人类发展认识的局限,会计报告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不报告环境支出和效益)。企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淡漠,使得企业不计算环境支出成本,从而高估企业收益。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反思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得是否同环境的支出成比例,公众渴望企业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报告体系。③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忽视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③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业主为主体的报告模式,它主要为出资人报告业主权益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资本所有者服务。但随着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人们改变了以往单纯只关心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的环境效益做法,认识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协调共生的关系,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渴望需求,需要一种全新的会计报告模式来揭示环境资源变动情况的全貌。④环境审计未开展环境审计监督是加强对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进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但至今环境审计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根本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已缴了排污费,环境治理就与企业无关,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等等错误思想。环境审计能够促进企业,重视保护环境资源。2构建环境会计的思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会计建设的经验,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造,构建我国环境支出成本会计报告模式。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和规范,将环境支出成本与效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报告体系,扩大会计监督范围正确衡量企业业绩。环境支出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保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收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①降低污物排放,②废弃物回收与利用及处置成本,③绿色采购成本,④环境管理费用,⑤支援社会环保活动成本,⑥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④。报告形式上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选择绿色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模式,即在一张表中披露绿色环境成本支出与来自环保的企业经济效益,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报告使用人提高企业环保信心。或采用环境成本与环保效益比较模式,即将企业环境支出成本与所取得的环保效益同一列表反映,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项内容披露,就完整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全貌,从而使会计监督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选用何种环境支出成本报告方式,要根据企业组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以及污染物的不同,具体选择报告形式。 落实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会计建设的应对策略1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实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加强环保立法和环境会计的宣传,制定和实施中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让环境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询。虽然我国自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制定了许多部门规章和资源管理法律,加入20多项国际公约,为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我国没有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准则、制度、标准,让环境成本计算和报告没法可依。继续完善环境法律规范,特别要严格依照《资源法》规定,进行资源开发使用,加强资源交易市场管理。要将资源探测许可权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权益核算范围,既有利于规范资源的合理使用,加强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重视社会环保责任。2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对企业监督。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要求,都在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必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成本、效益核算和分析,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提升企业管理整体形象。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摒弃以静态、片面的思想意识,认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一项义务或责任,而总以企业成本上升、设备更新、市场不确定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整体环保责任落空。要把实施环保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提高企业全员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文化意识。3将保护环境的内容,纳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细则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流程、产品特征不同,环保的重点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综合考量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计划。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的环保目标方案,把环保措施落实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要对战略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全面进行会计监控,在会计核算上无论是将环保纳入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的环境会计,还是独立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模式,都要把环保支出成本落实在企业战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4加强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企业是环境会计的责任主体,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着不能全面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能性,社会公众需要公允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客观需要第三者进行监督、评价、鉴证,通过评估让公众对企业环境支出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一目了然,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应有的回报。5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推行环境会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资料,如何吸收西方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支出成本报告模式。这就要我们加强各学科的交叉研究,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国际接轨。 应用举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1997年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成为我国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国际认证的企业,企业不作广告知名度更

可以上百度文库查找相关素材

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好看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 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建设探析【摘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督成为企业会计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出发,针对传统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会计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应用研究。【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建设探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全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使用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意味着发展计划和政策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他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上①。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这奇迹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工业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强对企业经济生活的监督。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工具的会计,必须承担起对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在实处。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②,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会计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目标变化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改变。会计要架起搭建联系企业与社会的桥梁,必须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化而变化。1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要发展实现组织目标,所有的经济行为离不开所在的环境。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要加大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围,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情况。让财务报告的使用人,了解真实完整可靠的全部企业信息。然而传统会计根本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更谈不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监督。2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计算会计成本支出,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全球工业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更是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后续发展无力,居住生态危机。正视环境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企业经济从供、产、销的小循环过程变为回收供用、生产、销售、再利用的大循环。如何准确计算企业产品的环境支出成本,这既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正确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发展的必然。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所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本,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从而会高估产值。3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为改革开放的保驾护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或者环境立法上的空缺,向我国转移那些在其本国严禁生产的高污染、高危害的产品,从而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监管,近快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审计准则是时代对传统会计的使命。是会计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保证。 我国会计制度修改的思考探析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目标的改变,要求会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国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客观要求改变那些不适应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做法。1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透支未来为代价,为经济的长期、长远发展带来无尽后患。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公众的信息要求,具体表现如下:①传统会计的监督范围狭小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渴望运用一定的方法,记录、计量环境资源的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再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问题。传统会计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范围,从生产经营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对企业监督的范围大大扩展。②传统会计报告虚夸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受人类发展认识的局限,会计报告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不报告环境支出和效益)。企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淡漠,使得企业不计算环境支出成本,从而高估企业收益。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反思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得是否同环境的支出成比例,公众渴望企业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报告体系。③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忽视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③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业主为主体的报告模式,它主要为出资人报告业主权益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资本所有者服务。但随着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人们改变了以往单纯只关心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的环境效益做法,认识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协调共生的关系,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渴望需求,需要一种全新的会计报告模式来揭示环境资源变动情况的全貌。④环境审计未开展环境审计监督是加强对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进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但至今环境审计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根本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已缴了排污费,环境治理就与企业无关,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等等错误思想。环境审计能够促进企业,重视保护环境资源。2构建环境会计的思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会计建设的经验,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造,构建我国环境支出成本会计报告模式。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和规范,将环境支出成本与效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报告体系,扩大会计监督范围正确衡量企业业绩。环境支出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保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收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①降低污物排放,②废弃物回收与利用及处置成本,③绿色采购成本,④环境管理费用,⑤支援社会环保活动成本,⑥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④。报告形式上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选择绿色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模式,即在一张表中披露绿色环境成本支出与来自环保的企业经济效益,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报告使用人提高企业环保信心。或采用环境成本与环保效益比较模式,即将企业环境支出成本与所取得的环保效益同一列表反映,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项内容披露,就完整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全貌,从而使会计监督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选用何种环境支出成本报告方式,要根据企业组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以及污染物的不同,具体选择报告形式。 落实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会计建设的应对策略1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实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加强环保立法和环境会计的宣传,制定和实施中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让环境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询。虽然我国自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制定了许多部门规章和资源管理法律,加入20多项国际公约,为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我国没有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准则、制度、标准,让环境成本计算和报告没法可依。继续完善环境法律规范,特别要严格依照《资源法》规定,进行资源开发使用,加强资源交易市场管理。要将资源探测许可权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权益核算范围,既有利于规范资源的合理使用,加强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重视社会环保责任。2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对企业监督。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要求,都在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必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成本、效益核算和分析,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提升企业管理整体形象。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摒弃以静态、片面的思想意识,认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一项义务或责任,而总以企业成本上升、设备更新、市场不确定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整体环保责任落空。要把实施环保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提高企业全员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文化意识。3将保护环境的内容,纳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细则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流程、产品特征不同,环保的重点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综合考量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计划。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的环保目标方案,把环保措施落实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要对战略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全面进行会计监控,在会计核算上无论是将环保纳入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的环境会计,还是独立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模式,都要把环保支出成本落实在企业战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4加强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企业是环境会计的责任主体,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着不能全面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能性,社会公众需要公允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客观需要第三者进行监督、评价、鉴证,通过评估让公众对企业环境支出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一目了然,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应有的回报。5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推行环境会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资料,如何吸收西方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支出成本报告模式。这就要我们加强各学科的交叉研究,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国际接轨。 应用举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1997年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成为我国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国际认证的企业,企业不作广告知名度更

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改变落后面貌,是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把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努力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心态,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目光短浅、狭隘封闭,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全球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落后地区也要创先进、落后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等政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科技应用不够普及、文体设施不够完善等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乡及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绝对贫困尚未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趋于脆弱等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改革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区情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滞后、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工作不称职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当和尚不撞钟,只占位子不干事”等不作为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官德不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最好体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谋划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和农村实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创新耕作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来谋划,在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各个环节自觉体现“高”、主动争取“快”、努力实现“好”;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内涵式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坚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城镇化方针,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带、城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化从单纯城镇建设向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转变,从注重单体城市建设向城市带建设转变,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以实施具体的民生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为民兴办的实事让社会认可、让群众满意;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攻坚、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从量到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和飞跃;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抢抓国际“西资东移”和国内“东产西移”等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开放、扩大合作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而且应注重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防护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各类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环境规划,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山川更加秀美。

拿10分玩人呢?再说作文是什么层次的,是科技论文还是给小学生交作业的?

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

无论在那一方面,你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 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建设探析【摘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督成为企业会计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出发,针对传统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会计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应用研究。【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建设探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全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使用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意味着发展计划和政策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他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上①。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这奇迹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工业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强对企业经济生活的监督。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工具的会计,必须承担起对企业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在实处。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②,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会计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目标变化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改变。会计要架起搭建联系企业与社会的桥梁,必须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化而变化。1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要发展实现组织目标,所有的经济行为离不开所在的环境。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要加大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围,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情况。让财务报告的使用人,了解真实完整可靠的全部企业信息。然而传统会计根本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更谈不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监督。2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计算会计成本支出,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全球工业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更是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后续发展无力,居住生态危机。正视环境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企业经济从供、产、销的小循环过程变为回收供用、生产、销售、再利用的大循环。如何准确计算企业产品的环境支出成本,这既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正确衡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发展的必然。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所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本,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从而会高估产值。3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为改革开放的保驾护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或者环境立法上的空缺,向我国转移那些在其本国严禁生产的高污染、高危害的产品,从而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监管,近快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审计准则是时代对传统会计的使命。是会计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保证。 我国会计制度修改的思考探析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目标的改变,要求会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国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客观要求改变那些不适应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做法。1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直接导致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透支未来为代价,为经济的长期、长远发展带来无尽后患。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公众的信息要求,具体表现如下:①传统会计的监督范围狭小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渴望运用一定的方法,记录、计量环境资源的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再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问题。传统会计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范围,从生产经营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对企业监督的范围大大扩展。②传统会计报告虚夸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受人类发展认识的局限,会计报告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不报告环境支出和效益)。企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淡漠,使得企业不计算环境支出成本,从而高估企业收益。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反思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得是否同环境的支出成比例,公众渴望企业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报告体系。③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忽视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③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业主为主体的报告模式,它主要为出资人报告业主权益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资本所有者服务。但随着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人们改变了以往单纯只关心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的环境效益做法,认识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协调共生的关系,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渴望需求,需要一种全新的会计报告模式来揭示环境资源变动情况的全貌。④环境审计未开展环境审计监督是加强对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进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但至今环境审计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根本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已缴了排污费,环境治理就与企业无关,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等等错误思想。环境审计能够促进企业,重视保护环境资源。2构建环境会计的思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会计建设的经验,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造,构建我国环境支出成本会计报告模式。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和规范,将环境支出成本与效益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报告体系,扩大会计监督范围正确衡量企业业绩。环境支出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保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收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①降低污物排放,②废弃物回收与利用及处置成本,③绿色采购成本,④环境管理费用,⑤支援社会环保活动成本,⑥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④。报告形式上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选择绿色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模式,即在一张表中披露绿色环境成本支出与来自环保的企业经济效益,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报告使用人提高企业环保信心。或采用环境成本与环保效益比较模式,即将企业环境支出成本与所取得的环保效益同一列表反映,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项内容披露,就完整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全貌,从而使会计监督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选用何种环境支出成本报告方式,要根据企业组织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以及污染物的不同,具体选择报告形式。 落实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会计建设的应对策略1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实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加强环保立法和环境会计的宣传,制定和实施中国环境会计工作规范,让环境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询。虽然我国自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制定了许多部门规章和资源管理法律,加入20多项国际公约,为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我国没有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准则、制度、标准,让环境成本计算和报告没法可依。继续完善环境法律规范,特别要严格依照《资源法》规定,进行资源开发使用,加强资源交易市场管理。要将资源探测许可权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权益核算范围,既有利于规范资源的合理使用,加强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重视社会环保责任。2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对企业监督。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要求,都在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必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成本、效益核算和分析,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提升企业管理整体形象。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摒弃以静态、片面的思想意识,认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一项义务或责任,而总以企业成本上升、设备更新、市场不确定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整体环保责任落空。要把实施环保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提高企业全员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文化意识。3将保护环境的内容,纳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细则过程企业的组织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流程、产品特征不同,环保的重点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综合考量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计划。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的环保目标方案,把环保措施落实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要对战略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全面进行会计监控,在会计核算上无论是将环保纳入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的环境会计,还是独立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模式,都要把环保支出成本落实在企业战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4加强环境会计审计监督企业是环境会计的责任主体,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着不能全面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能性,社会公众需要公允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客观需要第三者进行监督、评价、鉴证,通过评估让公众对企业环境支出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一目了然,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应有的回报。5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推行环境会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资料,如何吸收西方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支出成本报告模式。这就要我们加强各学科的交叉研究,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国际接轨。 应用举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1997年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成为我国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国际认证的企业,企业不作广告知名度更

一个悬赏分都没有这么多字谁写?

可持续发展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好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好写,环境好了,才能可持续发展。你的题目如果是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并列的话,就是:有的高分子材料可以达到某种便利,但是对环境会造成危害。总结:要发展、研究出好的高分子材料,对环境有益的材料,这样才使可持续发展有可能!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的,如果是研究材料的,就强调要安全,环保的材料。如果关注环境,那材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希望会对你有帮助!

一个悬赏分都没有这么多字谁写?

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改变落后面貌,是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把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努力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心态,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目光短浅、狭隘封闭,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全球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落后地区也要创先进、落后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等政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科技应用不够普及、文体设施不够完善等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乡及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绝对贫困尚未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趋于脆弱等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改革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区情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滞后、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工作不称职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当和尚不撞钟,只占位子不干事”等不作为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官德不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最好体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谋划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和农村实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创新耕作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来谋划,在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各个环节自觉体现“高”、主动争取“快”、努力实现“好”;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内涵式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坚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城镇化方针,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带、城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化从单纯城镇建设向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转变,从注重单体城市建设向城市带建设转变,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以实施具体的民生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为民兴办的实事让社会认可、让群众满意;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攻坚、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从量到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和飞跃;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抢抓国际“西资东移”和国内“东产西移”等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开放、扩大合作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而且应注重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防护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各类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环境规划,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山川更加秀美。

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好

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改变落后面貌,是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把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努力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心态,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目光短浅、狭隘封闭,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全球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落后地区也要创先进、落后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等政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科技应用不够普及、文体设施不够完善等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乡及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绝对贫困尚未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趋于脆弱等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改革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区情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滞后、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工作不称职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当和尚不撞钟,只占位子不干事”等不作为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官德不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最好体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谋划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和农村实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创新耕作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来谋划,在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各个环节自觉体现“高”、主动争取“快”、努力实现“好”;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内涵式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坚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城镇化方针,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带、城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化从单纯城镇建设向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转变,从注重单体城市建设向城市带建设转变,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以实施具体的民生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为民兴办的实事让社会认可、让群众满意;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攻坚、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从量到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和飞跃;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抢抓国际“西资东移”和国内“东产西移”等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开放、扩大合作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而且应注重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防护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各类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环境规划,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山川更加秀美。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大写的人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问题。从价值观角度看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没有过时,相反,还必须重新肯定,即要强调: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人的一切关于发展的活动,都是由人发动并为了人的,人永远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主体。如果说在价值取向上可以讲不以人为中心,那是人对自己的放逐。所以,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被****的。接下来的问题,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而是如何重新思考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讲社会发展,其实质是讲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那要先看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人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要实现人的发展或者说要发展人,关键问题是要改善人赖以生存其中的社会关系,建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的内容很多,中心关系是生产关系,还有其他一系列关系。讲革命或者讲改革,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人们赖以进行生存活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改革或完善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就必须先改革或完善社会的生产关系,而要改革或者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又必须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相联系。  物质生产作为过程,它生产的主要结果有两个:一个是物质成果,一个是社会生产关系。而这两个成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成果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关系,否则就不能转化为物质生活资料;反之,如果没有物质成果,生产关系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讲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物质生产与改革社会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发展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生活资料基础。讲生产、讲劳动,是理解为人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好呢,还是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的能量交流或者交换好呢?或者说,对生产、劳动,是作经济学的理解呢,还是作哲学的理解。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传统哲学对生产和劳动的理解,实际上是受制于经济学的理解,人们一直都在受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所制约,一直陷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发展、加剧和逐渐激化,这个近视的经济学的理解方式就更被加强了。我认为,要真正正确地理解生产、劳动的科学内涵,还是应该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理解。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理解生产、劳动,则生产、劳动就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一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交换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既然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又因为这种交换是相互的,那么,也就必须充分考虑这种“相互交换关系”存在的可持续性问题。也就是说,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劳动,就必须充分注意那些潜藏在这个“相互交换过程”中的不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环境等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不能自找麻烦,也就是说,必须充分注意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那些问题或者制约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自然环境被破坏和资源枯竭以及其他种种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利益关系的不理及其相互间的冲突,既内在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则是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说,人与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是造成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有人讲,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提出,还只是反映了当代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并不是说现在就已经实现了什么和平与发展。那种认为现在的时代已经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状态的看法,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2l世纪的来临,尤其是世界各强国和大国为了能在2l世纪的发展中占居到一个优越的和对自己有利的位置,正在调整和重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国际化的利益矛盾和斗争正在愈演愈烈,地区冲突和各种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东西南北”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至今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在哪里,各种危险因素依然不断地增长。所以说,人类要追求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仍然是任重道远。  再反思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其间也充满着矛盾和曲折。具体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一方面,我们现在讲的社会发展,具体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眼前所必需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一是为了满足我国应付眼前所面临的国际斗争的需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在经济和科技上都落后的大国,在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斗争压力的情况下,既要吃饭求生存,又要发展求强大,还要在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中争取到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有利地位,以便有能力来应付那些已经预料到的和尚未预料到的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虽然把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实际上却又不得不把发展经济作为我们最紧迫的中心工作,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上。因此可以说,我国选择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以应对国际和国内各种矛盾为首选目标的赶超战略。在这样一种战略目标引导下开展工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差和问题,应当是预料之中的事。比如,在抓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抓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造成文化建设方面“主旋律”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的问题;又比如,在抓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抓经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再比如,抓经济、法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卖淫、性病、吸毒、经济犯罪、****等同题愈演愈烈;再比如,在抓效率和公平方面,我们抓“效率第一”方面的工作这一手比较硬,而抓“兼顾公平”方面的工作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了以贫富差距过大为特征和根源的人际间的利益矛盾。这些问题的出现、蔓延和难以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损害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正常的人际关系,助长了人们抢财争富的不正常心理,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以上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人们之间更多更无序的利益纷争,激化了人们之间更多更复杂的利益矛盾。社会内部无序的利益矛盾和纷争,不仅破坏了社会中和睦的人际关系,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的贪婪和野心,从而也就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样以来,通过人际关系中利益矛盾的不断产生和激化,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不断产生和激化,不仅使我们预想中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两个本来统一的目标发生了矛盾,而且从深层次上严重地破坏了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基础,从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困难。连生存都受到威胁了,何以再谈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讲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全面发展,便是无的放矢的空谈了。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从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来看,尤其是从人的思维方式来看,皆根源于人们求财求富的过度贪婪和对自然界的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这里体现出来的是人的贪婪,是人被物役,是人的异化,是人的本性的丧失。以这种方式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勉强可以说是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还算不上本来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更算不上“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这样理解的“发展”是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这样讲的“发展”,是个可怕而又危险的字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讲“效率第一”,那么这个“效率第一”的观念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观念。因为它会以更加强有力的方式助长人们的贪婪之心,推动人们以更加残酷的手段和方式掠夺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加重人类已经面临着的生存危机。  人类要想真正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摆到应有的地位上来,人类要想真正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根本的指导思想上,重新回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上来,重新回到和睦的社会人际关系上来,重新把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恢复并奠定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的相互交换和交流的关系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全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清醒认识,努力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纷争,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超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生存竞争,变争斗为合作,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大写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讲的要正确处理好“东西南北”问题,尽快地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观点,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全人类的一致行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