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论文范文初中数学必修二电子版

发布时间:2024-07-07 12:47:34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论文范文初中数学必修二电子版

通过对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和美国5个国家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情况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同国家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有些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通讯技术手段,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而有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就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而应同时考虑其它设备,这就是说应包括印刷材料、媒体包、录音带、录像带、甚至包括人类资源。计算机用于学校对某些国家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尤其对边远和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小学能源可能还是个问题。 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二、与其它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相比,在计算机教育中各国政府的行为比较多 无论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关于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具体体现在: 不断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给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为了使教育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重新修改课程大纳,其中信息学和计算机教育是这次课程大纲修改的核心;投资支持国内企业生产专门的教育计算机(如韩国);为学校购买和分发计算机,并将计算机的配置标准化(如韩国,当然,这也曾造成学校计算机的单一化);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开发软件,组织计算机软件竞赛,以促使提高教育软件的质量(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政府制定有力的政策、策略并着力切实全面实施,如建立试点学校,教师分级培训计划等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 三、计算机教育及其教育应用的共同趋势是工具模式、解放学习者 计算机在每个国家具体的应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这和各个国家的教育哲学、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但是,共同的趋势是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的工具,同时,计算机的知识从“原来技术只是劳技、家政等中的一部分”,逐渐“独立成一门课程”,目前又逐渐被整合到中小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当中去。 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大体上有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工具模式三种。 在日本,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众多媒体资源中的一种,在初中和小学主要是全班用作指导教师模式,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者模式即计算机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也很重视,只是高考的压力使日本学生更多地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不是BASIC;日本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有特色的应用是用于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方面;教师把计算机用于反应分析,教师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做什么并且可保存学生反应时间的记录,把计算机更好地用作工具评价教学过程并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所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对于日本来讲更注重的是把它作为管理的工具。 对于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地理环境辽阔、人口密度小的国家,计算机除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用于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之外,计算机还是远距离通讯的重要设备、重要的节点和终端,是构造交互式、实时性的开放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枢纽。计算机联网并用于构造新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这些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中利用计算机的独有的特点。这一特色使得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新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共享资源形式存在,而且它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的模式,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美国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则完全按照作为指导教师的模式、作为学习者模式、作为工具模式的发展轨迹,只不过美国更重视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在美国很流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美国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方面的成绩是学生升入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韩国、马来西亚等计算机教育不是很先进的国家,他们在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开始,为了少走弯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是按照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即主要教学生计算机语言,到目前发展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即逐渐把计算机作为各门课程的辅助工具,并把它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 从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80年代初,前苏联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编程是第二文化的观念在各个国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编程是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试验的反面结论,促使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中作用的更深层次思考,到了8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家庭计算机逐渐增多,软件开发发展迅速,一时间在各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非常流行;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加上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如何使用才更能达到促进教学的效果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即把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整合到学生学的各门课程当中去,并提出要通过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解放学习者的重要思考。当然,要完全整合到各门学科当中去,而不是作为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负担,要解放学习者,解放教师,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教师的新信息技术的文化和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各个国家对教师培训都很重视 国内有一著名学者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刚刚进入师范学校,用计算机、管计算机的只是专门的或是专业人员,此时,计算机是极端的以技术为主的文化,是少数人参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广大的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他们的关系,产生“why”的疑问;政府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开始大量投入,包括对教师的培训,但对“how”,即对如何培训、培训内容很困惑,教师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神秘感;教师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此阶段教师不仅是去学计算机,而是把计算机结合到课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对于在职培训,各个国家大都采用了分级培训体系,即政府对各地区代表实施各级水平的培训,这些地区代表回到本地再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远距离的培训方式(如印度尼西亚);有些国家为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员尤其是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如韩国),以便鼓励他们自己编制软件,以解决软件质量的问题;还有的国家为当地政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以便使他们理解计算机教育的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计划,并最终对计算机教育提供科学的行政支持。 一些国家还很重视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并提出以被训者培训后测验成绩或一些相关行为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评价应具有职前和职后行为的整体性,即应对被训者培训后在他们工作岗位中实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是评价中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等较为切实的思想(如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五、新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应有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接收、处理声音、图像、活动图像、网络联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因此,其相应的教育软件开发就应当综合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专家、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节目各个方面的科学性、权威性,使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软件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应很好的进行衔接,从而保证节目从总体思想、内容确定、脚本创作、以及媒体的表现到软件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评价等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复杂的软件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评价和修改,也是有效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节目的现场试验和修改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步骤;最后,软件原型的现场监督和反馈信息的收集,这些信息都作为修改节目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继续开发节目的一面镜子。 总之,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将不断发现许多概念都在重新扩大,如教师、学生、学校、学习、资源等等;人们也将会感到,新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的革命。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更新是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出现用18世纪的思想利用21世纪技术的历史笑话。 确实,新信息技术、传播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它们在教育领域有良好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的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新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只有把它和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适合于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只有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才会最终实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标。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和各种规模的企业,它既是企业内部的一项复杂、长期的信息化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是综合性的技术领域,包括软硬件技术、网络安全、企业管理、工程设计、过程控制和办公自动化等多个技术领域,以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制造过程信息化、数字化为目的。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信息技术战略与其它战略一样,已变成企业业务发展的战略,信息技术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信息化标准将是推动信息化和保障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科技部把“技术标准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大战略,信息产业部也把产业标准作为促进信息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长期任务,其长期工作目标是: 按照信息化市场的需要,通过逐步研究制定,分期分批推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 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持与服务。 坚持不懈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和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其他标准,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在企业内的实施和运用。 指导IT厂商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了解和使用企业信息化标准,以企业信息化标准为准绳,在企业内实施信息化战略进程。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为重点,通过深入全面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确保标准的时效性、配套性和权威性,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核心理念在企业内的实施和应用。 一、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二、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有关标准信息简述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在国外也属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技术类标准而言,已有一些工程设计类和技术平台类标准,如:l997年7月,OMG组织公布了其PDM Enab1er标准草案。作为PDM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本草案由许多PDM领域的主导厂商参与制订,如IBM、SDRC、PTC等。PDM Enabler的公布标志着PDM技术在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另外IEC/ISO 62264和ANSI/ISA-95国际标准正在成为企业的行为规范——控制系统集成规范,它制定了企业级业务系统与工厂车间级控制系统相集成时所使用的术语和模型,该标准还规范了中间层MES系统应支持的生产作业活动。而在经营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类,除了美国管理与库存协会制定了一个MRPII规范(MRPII规范后来发展为ERP标准)外,没有别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国内市场环境的需要,积极制订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2003年6月颁布了《第1部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2004年继续制定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即将颁布《第2部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规范》、《第3部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规范》、《第4部分:协同产品商务系统(CPC)规范》、《第5部分: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第6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规范》。 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属于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的权威一方面来自本身的科学性,一方面来自评测认证。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基础上开发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ERP系统选型工具,对通过测评并获得认证的产品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这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的具体应用之一,目的是规范ERP市场,提高ERP产品成熟度,减少ERP厂商市场开拓的费用,提高优质产品的使用率及市场占有率,推动积极有序的市场竞争,推动ERP产业健康发展。 四、标准的应用推广与生产力的业务发展息息相关 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着“共性技术”推广的职责,其中信息化和标准化业务的开展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我们知道,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服务功能,担负着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实践国家和政府部门政策指导作用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发展,首当其冲就面临着市场不断开拓和深入的问题,而标准业务将是我们开拓市场的利器、整合社会资源以使其深入占据市场,由此也将是我们其他业务得以成长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从市场需求来说,目前正是我们开展标准业务,拓宽拓深市场的大好时机。我们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千头万绪,但需求不清晰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我们的标准业务将极大地帮助他们明晰需求,指导他们选型与信息化建设,势必受到中小企业广泛关注和欢迎,也势必带动我们其他业务的蓬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业务--是我们树立服务品牌的旗帜和驱动业务拓展的龙头。 从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来说,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把标准业务深化的条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工作,我区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组建了工业设计与快速成型、ERP、电子商务等5家专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先后评估、评审三批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批准52家企业为自治区三维CAD应用示范企业,39家为ERP应用示范企业。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制定出一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适用标准,建立相关的技术基础体系,也是我们项目的考核工作指标之一。通过我们已建立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大量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经验,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已经组织制定的ERP、CRM、OA、PDM、MES、CPC等6大信息化标准,我们组织实施相应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应用工作,再借助标准的应用,把生产力的业务延伸到企业信息化的监理与服务工作中去,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中心组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开拓了我们的服务业务的领域,更有利地促进我们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向着专业化、品牌化的方面迈进。 2003年在自治区科技厅、信息化办和乌鲁木齐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承办单位,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进行了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宣传贯彻活动,培训了100余家企业的技术骨干,组织西北地区企业信息化监理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有区内、外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企业,这些活动得到企业和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这些先期工作为我们奠定了进一步开展标准业务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们必须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专业服务能力”,这是用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我们也将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来建设一个更高效的标准化服务体系。通过广泛开展标准化活动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通过8年时间,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在科技信息、高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企业诊断及技术咨询、质量体系认证咨询、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培训、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综合性服务。2003年1月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新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中心”已经走出了生存期,正迎来了自己的关键发展期。说其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处于一个变革转型的时代,要想成功地扮演市场赋予我们的职责和角色,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因之二在于整个中介产业尚显稚嫩,社会对其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信赖需要一个突破的过程,目前无疑正是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从政策法规、市场定位、管理规范到国际合作,整个中介服务体系都有许多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而对于中介服务机构自身来说,在新的一年里,加强提高我们的核心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中介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高度诚信的服务,离开专业能力去谈市场定位、国际合作之类的话,只能是空话。 “中心”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将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努力开展企业信息化标准业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业务和信息化监理业务,持续推进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项目的实施推进尽一份微薄之力。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论文范文初中数学必修二

数学应该都用点活跃教学因为现在的初中生都认为数学都是数字与字母而讨厌数学所以建议你在课堂上活跃点多围绕数学做点活动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

<高中怎样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论文我帮助 给撰稿啊~原创的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论文范文大全初中数学必修二

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和各种规模的企业,它既是企业内部的一项复杂、长期的信息化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是综合性的技术领域,包括软硬件技术、网络安全、企业管理、工程设计、过程控制和办公自动化等多个技术领域,以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制造过程信息化、数字化为目的。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信息技术战略与其它战略一样,已变成企业业务发展的战略,信息技术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信息化标准将是推动信息化和保障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科技部把“技术标准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大战略,信息产业部也把产业标准作为促进信息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长期任务,其长期工作目标是: 按照信息化市场的需要,通过逐步研究制定,分期分批推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 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持与服务。 坚持不懈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和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其他标准,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在企业内的实施和运用。 指导IT厂商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了解和使用企业信息化标准,以企业信息化标准为准绳,在企业内实施信息化战略进程。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为重点,通过深入全面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确保标准的时效性、配套性和权威性,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核心理念在企业内的实施和应用。 一、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二、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有关标准信息简述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在国外也属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技术类标准而言,已有一些工程设计类和技术平台类标准,如:l997年7月,OMG组织公布了其PDM Enab1er标准草案。作为PDM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本草案由许多PDM领域的主导厂商参与制订,如IBM、SDRC、PTC等。PDM Enabler的公布标志着PDM技术在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另外IEC/ISO 62264和ANSI/ISA-95国际标准正在成为企业的行为规范——控制系统集成规范,它制定了企业级业务系统与工厂车间级控制系统相集成时所使用的术语和模型,该标准还规范了中间层MES系统应支持的生产作业活动。而在经营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类,除了美国管理与库存协会制定了一个MRPII规范(MRPII规范后来发展为ERP标准)外,没有别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国内市场环境的需要,积极制订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2003年6月颁布了《第1部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2004年继续制定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即将颁布《第2部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规范》、《第3部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规范》、《第4部分:协同产品商务系统(CPC)规范》、《第5部分: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第6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规范》。 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属于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的权威一方面来自本身的科学性,一方面来自评测认证。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基础上开发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ERP系统选型工具,对通过测评并获得认证的产品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这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的具体应用之一,目的是规范ERP市场,提高ERP产品成熟度,减少ERP厂商市场开拓的费用,提高优质产品的使用率及市场占有率,推动积极有序的市场竞争,推动ERP产业健康发展。 四、标准的应用推广与生产力的业务发展息息相关 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着“共性技术”推广的职责,其中信息化和标准化业务的开展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我们知道,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服务功能,担负着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实践国家和政府部门政策指导作用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发展,首当其冲就面临着市场不断开拓和深入的问题,而标准业务将是我们开拓市场的利器、整合社会资源以使其深入占据市场,由此也将是我们其他业务得以成长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从市场需求来说,目前正是我们开展标准业务,拓宽拓深市场的大好时机。我们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千头万绪,但需求不清晰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我们的标准业务将极大地帮助他们明晰需求,指导他们选型与信息化建设,势必受到中小企业广泛关注和欢迎,也势必带动我们其他业务的蓬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业务--是我们树立服务品牌的旗帜和驱动业务拓展的龙头。 从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来说,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把标准业务深化的条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工作,我区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组建了工业设计与快速成型、ERP、电子商务等5家专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先后评估、评审三批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批准52家企业为自治区三维CAD应用示范企业,39家为ERP应用示范企业。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制定出一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适用标准,建立相关的技术基础体系,也是我们项目的考核工作指标之一。通过我们已建立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大量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经验,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已经组织制定的ERP、CRM、OA、PDM、MES、CPC等6大信息化标准,我们组织实施相应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应用工作,再借助标准的应用,把生产力的业务延伸到企业信息化的监理与服务工作中去,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中心组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开拓了我们的服务业务的领域,更有利地促进我们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向着专业化、品牌化的方面迈进。 2003年在自治区科技厅、信息化办和乌鲁木齐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承办单位,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进行了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宣传贯彻活动,培训了100余家企业的技术骨干,组织西北地区企业信息化监理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有区内、外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企业,这些活动得到企业和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这些先期工作为我们奠定了进一步开展标准业务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们必须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专业服务能力”,这是用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我们也将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来建设一个更高效的标准化服务体系。通过广泛开展标准化活动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通过8年时间,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在科技信息、高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企业诊断及技术咨询、质量体系认证咨询、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培训、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综合性服务。2003年1月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新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中心”已经走出了生存期,正迎来了自己的关键发展期。说其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处于一个变革转型的时代,要想成功地扮演市场赋予我们的职责和角色,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因之二在于整个中介产业尚显稚嫩,社会对其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信赖需要一个突破的过程,目前无疑正是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从政策法规、市场定位、管理规范到国际合作,整个中介服务体系都有许多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而对于中介服务机构自身来说,在新的一年里,加强提高我们的核心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中介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高度诚信的服务,离开专业能力去谈市场定位、国际合作之类的话,只能是空话。 “中心”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将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努力开展企业信息化标准业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业务和信息化监理业务,持续推进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项目的实施推进尽一份微薄之力。

结合几道数学案例题进行解题方法分析即可,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私信沟通

<高中怎样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论文我帮助 给撰稿啊~原创的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论文范文初中数学必修二答案

你找教师用书全部的书都有。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买辅导书去吧,童鞋。整本书的答案一般都有送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论文范文初中数学必修二第一单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应的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的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数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数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本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以其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 信息技术作用于课堂教学,自然会给教学带来一系列新变革,并使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特征。199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十多位资深的专家(如ans等)提出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该报告为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报告提出了改革新教学的若干特征,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明显差别。 报告进一步指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使用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学形态从被动型向投入型转。信息技术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如下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我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可以接受65%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提取、重组和综合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数学教学情境,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多种信息传输手段,利用视、听两种传递方式,展现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数学内容中本质的、重要的信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凸显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情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又有利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例如在"二面角"的教学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修筑的水坝面与水平面成一定的角度,打开的六与门框所在的平面成一定的角度等等然后提出问题,二面角是怎样定义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二面角的定义,二面角的棱,二面角的面等定义紧接着又通过类似平面角的度量方法,可行的方法给予肯定,学生在内心深处迸射出一种想再尝试/再度引人注意的驱动力,因而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主劝参与的热情就可想而知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能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猜测和验证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结论。在“对数函数”的教学中,就可利用“几何画板”很好的探索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之间也加强了对问题的探索与交流,使学生从心里真正的接受对数函数的图象正是教科书上所说。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全面了解二次函数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象的影响,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象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以及学生自主的探索,学生自己得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借助数学教学软件-----几何画板来展示实验,效果很明显,整个教学过程一改过去听理论阐述,像是在做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成功地形成 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欲望,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尽的主体作用 三、借助信息技术能够生动地演示数学的思维过程 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想像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的功能,可以使每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学题目都变成演示实验,在讲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有选择地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一题多解能力,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目的。 人教版a,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中“函数与方程”的内容在教学中,仅老师说是讲不清楚的,必须结合信息技术来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使用t1手持技术平台。 案例:数学必修1,函数与方程。 要求: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分析: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一联系的基础是函数的图象。正是信息技术在处理图象方面的优势使得该联系容易表现,也令二分法讲解得以直观地进行。同时二分法是一个很好的算法实例,可以在算法教学中借鉴。此处使用信息技术弱化数值计算从而突出其算法实质。 设计:以求方程:f(x)=x3 + x-l=0在[0,1]上的近似解为例。首先建立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作图象,让学生探索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大概在哪儿,能不能准确一点再准确一点。通过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归纳二分法的步骤。最后,学生动手用计算器实践求解过程。说明:这是一个不能离开技术支持的内容,除了作为学习计算工具这一作用外,信息技术还起着多元联系的作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动态的特点,可以方便地呈现对分区间的过程中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这种对图象的“zoom"操作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由“准确一点再准确一点……”归纳步骤的过程正是算法形成的过程,虽然不提算法概念但其思想渗透其中,这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使数学知识结构化 利用信息技术可方便地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某个单元某一节的数学知识。例如:解析几何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有一个刻划曲线形状的数值就是“离心率”。利用数学软件定义作出图形,将一线段的长度作为e值,用鼠标拖动线段一端点调整e的取值,即可看到相应的曲线变化,把圆锥曲线的变化规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立刻就能理解明白。再如,知识总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需用powerpoint即可变为多媒体的超级链接结构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向量与三角,几何与代数的联系,导数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变化率的联系等等。讲解某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或网络资源,把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能单凭老师讲,更重要的是靠学生从练习中得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通过练习。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实现教学诊断,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能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综上所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优势,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上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努力创设信息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主动使用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隐私和在线安全成为热门话题。学校意识到学生数据很容易被暴露到网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远离网络的原因。鉴于此,英国将颁布《通用数据保护法(GDPR)》。短期内,对于学校工作人员来说,使用数据可能是一项额外责任,尤其是其中很多人并未做好充分准备。但是,那些用数据来管理各个学科知识的学校,不仅能使用数据,还能解释数据,进而能更好地理解学习趋势,并应对社会挑战。Bett、Kidzania(一种可以让孩子体验各种不同工作的主题公园)和哈佛合作,统计了6万名儿童所倾向的职业角色。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性别定型化的职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她们通常会选择低于她们年龄、技能水平的工作。学校产生的数据每日都在快速增长着,如果能用好这些数据,不仅能响应政府政策,还能从学校角度,打造最适合的创新性应用,从而打破孩子们面前的无形障碍。推行自适应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教育,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适应学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可以使教师按学生规模编制课程,并以学生学习的速度推进,还可以提供详细的分析,以显示学生的付出,以及学生的进步……这些都将是革命性的。对老师而言,它可以腾出老师的时间,使其能集中精力与那些正在努力的学生,以及准确地跟随着进度的学生展开一对一的交流。

通过对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和美国5个国家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情况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同国家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有些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通讯技术手段,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而有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就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而应同时考虑其它设备,这就是说应包括印刷材料、媒体包、录音带、录像带、甚至包括人类资源。计算机用于学校对某些国家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尤其对边远和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小学能源可能还是个问题。 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二、与其它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相比,在计算机教育中各国政府的行为比较多 无论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关于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具体体现在: 不断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给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为了使教育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重新修改课程大纳,其中信息学和计算机教育是这次课程大纲修改的核心;投资支持国内企业生产专门的教育计算机(如韩国);为学校购买和分发计算机,并将计算机的配置标准化(如韩国,当然,这也曾造成学校计算机的单一化);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开发软件,组织计算机软件竞赛,以促使提高教育软件的质量(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政府制定有力的政策、策略并着力切实全面实施,如建立试点学校,教师分级培训计划等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 三、计算机教育及其教育应用的共同趋势是工具模式、解放学习者 计算机在每个国家具体的应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这和各个国家的教育哲学、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但是,共同的趋势是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的工具,同时,计算机的知识从“原来技术只是劳技、家政等中的一部分”,逐渐“独立成一门课程”,目前又逐渐被整合到中小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当中去。 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大体上有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工具模式三种。 在日本,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众多媒体资源中的一种,在初中和小学主要是全班用作指导教师模式,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者模式即计算机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也很重视,只是高考的压力使日本学生更多地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不是BASIC;日本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有特色的应用是用于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方面;教师把计算机用于反应分析,教师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做什么并且可保存学生反应时间的记录,把计算机更好地用作工具评价教学过程并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所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对于日本来讲更注重的是把它作为管理的工具。 对于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地理环境辽阔、人口密度小的国家,计算机除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用于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之外,计算机还是远距离通讯的重要设备、重要的节点和终端,是构造交互式、实时性的开放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枢纽。计算机联网并用于构造新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这些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中利用计算机的独有的特点。这一特色使得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新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共享资源形式存在,而且它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的模式,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美国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则完全按照作为指导教师的模式、作为学习者模式、作为工具模式的发展轨迹,只不过美国更重视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在美国很流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美国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方面的成绩是学生升入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韩国、马来西亚等计算机教育不是很先进的国家,他们在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开始,为了少走弯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是按照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即主要教学生计算机语言,到目前发展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即逐渐把计算机作为各门课程的辅助工具,并把它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 从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80年代初,前苏联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编程是第二文化的观念在各个国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编程是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试验的反面结论,促使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中作用的更深层次思考,到了8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家庭计算机逐渐增多,软件开发发展迅速,一时间在各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非常流行;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加上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如何使用才更能达到促进教学的效果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即把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整合到学生学的各门课程当中去,并提出要通过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解放学习者的重要思考。当然,要完全整合到各门学科当中去,而不是作为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负担,要解放学习者,解放教师,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教师的新信息技术的文化和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各个国家对教师培训都很重视 国内有一著名学者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刚刚进入师范学校,用计算机、管计算机的只是专门的或是专业人员,此时,计算机是极端的以技术为主的文化,是少数人参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广大的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他们的关系,产生“why”的疑问;政府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开始大量投入,包括对教师的培训,但对“how”,即对如何培训、培训内容很困惑,教师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神秘感;教师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此阶段教师不仅是去学计算机,而是把计算机结合到课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对于在职培训,各个国家大都采用了分级培训体系,即政府对各地区代表实施各级水平的培训,这些地区代表回到本地再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远距离的培训方式(如印度尼西亚);有些国家为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员尤其是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如韩国),以便鼓励他们自己编制软件,以解决软件质量的问题;还有的国家为当地政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以便使他们理解计算机教育的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计划,并最终对计算机教育提供科学的行政支持。 一些国家还很重视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并提出以被训者培训后测验成绩或一些相关行为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评价应具有职前和职后行为的整体性,即应对被训者培训后在他们工作岗位中实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是评价中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等较为切实的思想(如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五、新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应有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接收、处理声音、图像、活动图像、网络联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因此,其相应的教育软件开发就应当综合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专家、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节目各个方面的科学性、权威性,使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软件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应很好的进行衔接,从而保证节目从总体思想、内容确定、脚本创作、以及媒体的表现到软件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评价等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复杂的软件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评价和修改,也是有效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节目的现场试验和修改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步骤;最后,软件原型的现场监督和反馈信息的收集,这些信息都作为修改节目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继续开发节目的一面镜子。 总之,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将不断发现许多概念都在重新扩大,如教师、学生、学校、学习、资源等等;人们也将会感到,新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的革命。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更新是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出现用18世纪的思想利用21世纪技术的历史笑话。 确实,新信息技术、传播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它们在教育领域有良好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的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新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只有把它和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适合于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只有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才会最终实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标。

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和各种规模的企业,它既是企业内部的一项复杂、长期的信息化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是综合性的技术领域,包括软硬件技术、网络安全、企业管理、工程设计、过程控制和办公自动化等多个技术领域,以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制造过程信息化、数字化为目的。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信息技术战略与其它战略一样,已变成企业业务发展的战略,信息技术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信息化标准将是推动信息化和保障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科技部把“技术标准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大战略,信息产业部也把产业标准作为促进信息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长期任务,其长期工作目标是: 按照信息化市场的需要,通过逐步研究制定,分期分批推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 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持与服务。 坚持不懈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和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其他标准,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在企业内的实施和运用。 指导IT厂商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了解和使用企业信息化标准,以企业信息化标准为准绳,在企业内实施信息化战略进程。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为重点,通过深入全面地宣传贯彻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确保标准的时效性、配套性和权威性,推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核心理念在企业内的实施和应用。 一、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二、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有关标准信息简述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在国外也属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技术类标准而言,已有一些工程设计类和技术平台类标准,如:l997年7月,OMG组织公布了其PDM Enab1er标准草案。作为PDM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本草案由许多PDM领域的主导厂商参与制订,如IBM、SDRC、PTC等。PDM Enabler的公布标志着PDM技术在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另外IEC/ISO 62264和ANSI/ISA-95国际标准正在成为企业的行为规范——控制系统集成规范,它制定了企业级业务系统与工厂车间级控制系统相集成时所使用的术语和模型,该标准还规范了中间层MES系统应支持的生产作业活动。而在经营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类,除了美国管理与库存协会制定了一个MRPII规范(MRPII规范后来发展为ERP标准)外,没有别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国内市场环境的需要,积极制订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2003年6月颁布了《第1部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2004年继续制定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即将颁布《第2部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规范》、《第3部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规范》、《第4部分:协同产品商务系统(CPC)规范》、《第5部分: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第6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规范》。 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属于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的权威一方面来自本身的科学性,一方面来自评测认证。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基础上开发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ERP系统选型工具,对通过测评并获得认证的产品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这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规范》的具体应用之一,目的是规范ERP市场,提高ERP产品成熟度,减少ERP厂商市场开拓的费用,提高优质产品的使用率及市场占有率,推动积极有序的市场竞争,推动ERP产业健康发展。 四、标准的应用推广与生产力的业务发展息息相关 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着“共性技术”推广的职责,其中信息化和标准化业务的开展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我们知道,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服务功能,担负着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实践国家和政府部门政策指导作用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发展,首当其冲就面临着市场不断开拓和深入的问题,而标准业务将是我们开拓市场的利器、整合社会资源以使其深入占据市场,由此也将是我们其他业务得以成长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从市场需求来说,目前正是我们开展标准业务,拓宽拓深市场的大好时机。我们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千头万绪,但需求不清晰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我们的标准业务将极大地帮助他们明晰需求,指导他们选型与信息化建设,势必受到中小企业广泛关注和欢迎,也势必带动我们其他业务的蓬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业务--是我们树立服务品牌的旗帜和驱动业务拓展的龙头。 从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来说,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把标准业务深化的条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工作,我区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组建了工业设计与快速成型、ERP、电子商务等5家专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先后评估、评审三批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批准52家企业为自治区三维CAD应用示范企业,39家为ERP应用示范企业。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制定出一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适用标准,建立相关的技术基础体系,也是我们项目的考核工作指标之一。通过我们已建立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大量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经验,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已经组织制定的ERP、CRM、OA、PDM、MES、CPC等6大信息化标准,我们组织实施相应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应用工作,再借助标准的应用,把生产力的业务延伸到企业信息化的监理与服务工作中去,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中心组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开拓了我们的服务业务的领域,更有利地促进我们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向着专业化、品牌化的方面迈进。 2003年在自治区科技厅、信息化办和乌鲁木齐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承办单位,配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进行了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宣传贯彻活动,培训了100余家企业的技术骨干,组织西北地区企业信息化监理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有区内、外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企业,这些活动得到企业和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这些先期工作为我们奠定了进一步开展标准业务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们必须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专业服务能力”,这是用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我们也将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来建设一个更高效的标准化服务体系。通过广泛开展标准化活动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通过8年时间,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在科技信息、高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企业诊断及技术咨询、质量体系认证咨询、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培训、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综合性服务。2003年1月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新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中心”已经走出了生存期,正迎来了自己的关键发展期。说其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处于一个变革转型的时代,要想成功地扮演市场赋予我们的职责和角色,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因之二在于整个中介产业尚显稚嫩,社会对其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信赖需要一个突破的过程,目前无疑正是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从政策法规、市场定位、管理规范到国际合作,整个中介服务体系都有许多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而对于中介服务机构自身来说,在新的一年里,加强提高我们的核心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中介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高度诚信的服务,离开专业能力去谈市场定位、国际合作之类的话,只能是空话。 “中心”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将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努力开展企业信息化标准业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业务和信息化监理业务,持续推进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项目的实施推进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