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09 03:48:08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论文摘要

古代园林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中的文化意蕴古典园林既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园林艺术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园林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两个层面。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等构成了园林物态文化的主体,而透过园林物态构成要素所反映的心理意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特征等原则是园林心态文化的具体内容。隐逸文化与园林的关系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老庄的道家文化为承载思想,是古代文人为人处世的重要人生哲学,即为范仲淹所追求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士们在精神上保持着超凡脱俗的人格和淡泊名利的情怀,同时,也显示着人们对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江南园林是人工的自然园林,人们在建造时内心充满审美激情,充满了闲情逸致,隐逸人士们此时寄情山水,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即使是游山玩水,也要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在建造园林时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他们将人格追求交融在自然山水中,并与之产生共鸣。士大夫阶级通常好传播引以文化,他们的园林设计充满了隐逸的意趣,表达自己的高尚人生理想。他们的隐逸情怀便不自觉地体现在园林构造的活动中,以隐居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抗衡朝仕的污浊纷繁,江南园林也就成了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2]人们隐逸文化的熏陶下,在建造园林时借以抒写自己的人格与理想,于是对清雅自适的审美追求便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方向。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失意之时,江南园林所带来的意趣便成为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反映了我们国家中庸含蓄的文化特征,因为这些园林喜欢用各种含蓄的装饰,还有各种遮挡的东西,来表示美丽的风景,就像我们的文化特征是喜欢含蓄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论文摘录

反映了我们国家中庸含蓄的文化特征,因为这些园林喜欢用各种含蓄的装饰,还有各种遮挡的东西,来表示美丽的风景,就像我们的文化特征是喜欢含蓄的。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园林建筑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自成体系,尤其是作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楼,阁,亭台,廊等配套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不但作为赏玩之用,更是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这些园林建筑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而且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讲求多功能,气势宏伟和以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对称结构见长的皇家官方园林建筑和以精巧多姿,迂回曲折,以融合大自然为情趣私家园林,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人心态和文化精神的,当属数量众多的私家园林。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作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正统学说,其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基本心态,对传统园林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要宜观,二则养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操守,给园林建筑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园林建筑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将园林视为文化的人文观,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体现。传统园林建筑中处处可见文化的痕迹,从园林中前朝后寝的基本布局就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观念,使得众多的私家园林建筑随处可见脱胎于诗词歌赋的题匾,园名,古代的文人们,将园林视为一种艺术,讲究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的园林中行走,有一种古典的意境美,传统园林,就是要营造出这种诗情,画意,乐韵的意境。一座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和宽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文人希望通过园林艺术,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结合为基础的文化,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中国古建筑最注重环境的优化,道家哲学作为儒学最重要的补充,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下层社会,其观念已经渗入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园林建筑。在传统上,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向而外封闭的空间心态,使得中国的园林有了一种虚虚实实的模糊化意识,更注重和大自然的协调,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是征服环境的方式来实现,使得表现在传统园林在布局上,建筑营构,甚至植物配置上都竭力追求自然,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氛围。中国的园林可以造的很大,但是这种大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外表的扩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隐蔽的花草树木,一道道透墙,无数的廊、亭、轩、水的分割来实现的。隐蔽的围墙,含蓄装点的山水,还有爬满整面墙的垂直绿化植物,不但可以拓展空间,更是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山水画意境,况且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 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深受成道家思想的传统文人将这 种天真活泼的自然生机,视为人与自然间必有的境界,他们在此寻找园林情趣,探索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和谐之道,这才是最令人神往的中国园林的特色。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一.情感藏体。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 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陆游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 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爱,高洁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 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被认为最雅。“清香而色不艳”。明一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一郑臀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 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陶渊明诗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梧桐招凤凰,成为圣雅之植物。“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图案:牡丹有“富贵花”之称,成为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如牡丹与芙蓉、牡丹与长春花表示“富贵长春”,牡丹与海棠象征“光耀门庭”,牡丹与桃表示“长寿、富贵和荣誉”,牡丹与水仙是“神仙富贵”的隐语,牡丹与松树、寿石又是“富贵、荣誉与长寿”的象征,牡丹还常与荷花、菊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着四季平安:春海棠成为春天的象征,海棠门就有春天永驻、春意浓浓的含义:菊花为花中“隐士”,“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蕴涵文化意义颇为深厚。垂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柳”也就成为寄寓留恋、依恋的情感载体,自此折柳送别成为朋友分别时的惯例。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杜鹃为花中西施,是人们乡恋母亲的情感寄托: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称。它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兰花象征友谊,同心的语言被称为“兰言”,结拜弟兄被称为“义结金兰”:紫荆的叶子形状如“心”,故用以象征同心和团结:石榴寓意多子:橄榄象征和平:紫薇、榉树比喻达官贵人:萱草意含忘忧:杞梓喻能人:毛白杨象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火棘表示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 以及槐树、银杏树等。名木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如中国黄山的“迎客松”:或以历史事件而闻名如泰山岱庙中汉柏,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时所植。或以传说异闻而闻名, 如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树高近2 0米,下围1 0米,是中国最大的柏树,据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亲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内的银杏树(称“帝王树”),相传为辽代植,高3 0余米,直径4米。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龙松”,铁杆虬枝若苍龙腾飞,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树名木既能使人产生怀古的幽思,又可获得审美快感。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文人和大众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这样的生存智慧,艺术化的文化环境和诗意人生,成为我们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珍贵资源。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文化 特征:(1)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2)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3)它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4)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5)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征有四个: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二、城市绿地景观由于使用者是一个复杂综合体,已经不可能在个人需求上达到我国古典园林的深度了但是那是另外一种生活,全新的,还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的生活当然,现代私家园林的设计那又是另外一个课题了我同意以生活为出发点做设计,但要把思想落实在基地上,更需要创造性的美学素养,所谓“匠心”不同的设计师所做的设计当然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知识背景、对文化的理解、美学思维方式都不同当代中国的设计师自身的尴尬之处在于,传统的、西方的东西都接受了一些,但都所学不精运用起来自然不能自如我看到在欧洲英式园林兴起的时候,也曾有过刻意模仿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气,那结果可想而知:蹩脚得可笑我们现在面临着同样的境地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和现代中国园景一起成长起来

园林论文摘要,这个你可以写一下你要写内容的简单的介绍,比如说包括园林的。建设年代还有他的园林的构造,还有里面的植被。还有它的发展方向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希望有用。

古代园林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论文题目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一.情感藏体。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 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陆游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 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爱,高洁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 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被认为最雅。“清香而色不艳”。明一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一郑臀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 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陶渊明诗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梧桐招凤凰,成为圣雅之植物。“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图案:牡丹有“富贵花”之称,成为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如牡丹与芙蓉、牡丹与长春花表示“富贵长春”,牡丹与海棠象征“光耀门庭”,牡丹与桃表示“长寿、富贵和荣誉”,牡丹与水仙是“神仙富贵”的隐语,牡丹与松树、寿石又是“富贵、荣誉与长寿”的象征,牡丹还常与荷花、菊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着四季平安:春海棠成为春天的象征,海棠门就有春天永驻、春意浓浓的含义:菊花为花中“隐士”,“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蕴涵文化意义颇为深厚。垂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柳”也就成为寄寓留恋、依恋的情感载体,自此折柳送别成为朋友分别时的惯例。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杜鹃为花中西施,是人们乡恋母亲的情感寄托: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称。它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兰花象征友谊,同心的语言被称为“兰言”,结拜弟兄被称为“义结金兰”:紫荆的叶子形状如“心”,故用以象征同心和团结:石榴寓意多子:橄榄象征和平:紫薇、榉树比喻达官贵人:萱草意含忘忧:杞梓喻能人:毛白杨象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火棘表示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 以及槐树、银杏树等。名木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如中国黄山的“迎客松”:或以历史事件而闻名如泰山岱庙中汉柏,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时所植。或以传说异闻而闻名, 如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树高近2 0米,下围1 0米,是中国最大的柏树,据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亲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内的银杏树(称“帝王树”),相传为辽代植,高3 0余米,直径4米。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龙松”,铁杆虬枝若苍龙腾飞,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树名木既能使人产生怀古的幽思,又可获得审美快感。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文人和大众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这样的生存智慧,艺术化的文化环境和诗意人生,成为我们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珍贵资源。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论文题目大全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希望有用。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一.情感藏体。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 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一.情感藏体。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 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陆游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 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爱,高洁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 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被认为最雅。“清香而色不艳”。明一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一郑臀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 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陶渊明诗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梧桐招凤凰,成为圣雅之植物。“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图案:牡丹有“富贵花”之称,成为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如牡丹与芙蓉、牡丹与长春花表示“富贵长春”,牡丹与海棠象征“光耀门庭”,牡丹与桃表示“长寿、富贵和荣誉”,牡丹与水仙是“神仙富贵”的隐语,牡丹与松树、寿石又是“富贵、荣誉与长寿”的象征,牡丹还常与荷花、菊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着四季平安:春海棠成为春天的象征,海棠门就有春天永驻、春意浓浓的含义:菊花为花中“隐士”,“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蕴涵文化意义颇为深厚。垂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柳”也就成为寄寓留恋、依恋的情感载体,自此折柳送别成为朋友分别时的惯例。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杜鹃为花中西施,是人们乡恋母亲的情感寄托: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称。它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兰花象征友谊,同心的语言被称为“兰言”,结拜弟兄被称为“义结金兰”:紫荆的叶子形状如“心”,故用以象征同心和团结:石榴寓意多子:橄榄象征和平:紫薇、榉树比喻达官贵人:萱草意含忘忧:杞梓喻能人:毛白杨象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火棘表示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 以及槐树、银杏树等。名木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如中国黄山的“迎客松”:或以历史事件而闻名如泰山岱庙中汉柏,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时所植。或以传说异闻而闻名, 如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树高近2 0米,下围1 0米,是中国最大的柏树,据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亲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内的银杏树(称“帝王树”),相传为辽代植,高3 0余米,直径4米。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龙松”,铁杆虬枝若苍龙腾飞,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树名木既能使人产生怀古的幽思,又可获得审美快感。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文人和大众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这样的生存智慧,艺术化的文化环境和诗意人生,成为我们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珍贵资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