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论现代物流配送形式论文1000

发布时间:2024-08-30 05:49:40

论现代物流配送形式论文1000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其主要表现是:小(物流配送企业数量小,经营规模小)、少(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散(网络分割、经营秩序不规范,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竞争力弱和发展滞后,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还没有真正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70%左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低。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渠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商业系统现有仓储业设施虽具备了发展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现代化物流设施改造及相应的设备。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业务的高效需要运输设备(如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统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3、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物流配送企业的设立还受到种种限制,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从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各地商委、经贸委、交通局、铁路局、外经贸局等都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各部门问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管理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统一、竞争、有序的物流配送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4、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从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业的教育与培训十分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物流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缺乏。同时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更为少见,这一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发展。三.构建和完善现代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根据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是当务之急。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由“物流配送作业系统”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主体系统”三部分组成。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运行基础,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则是物流配送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行为基础。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因而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体系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提高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并多方面加强物流配送的软硬件建设。l、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活动的全程网络,它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环节。首先,应构建和完善运输系统。注重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也就是将物流中心设置于有利于提高货物直送的地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构建并充分运用海陆空立体交叉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依照成本收益原则,通过比较选择使成本最低的运载方式;应提高运送效率,努力提高运载工具的运行率、装载率,避免装载空间的闲置;应推进协同运输,提倡部门、集团、行业问的合作,以及批发,零售、物流中心之间的配合,共同提高运输工作效率。其次,应构建与完善仓储系统。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仓库的建立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交通网络功能,应在公路主干道与铁路站点交会处与港口交会处构建。商业批发企业需要一定的储存来调剂市场,起“蓄水池”的作用,应设置大型的储存网点;零售企业处于流通渠道末端,储存量小,应勤进快销,加速周转,只附设小型仓库。要对仓储的货物进行分类管理。对库存的控制应当依据社会的需求量、商品再生产时间、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和设备条件,确定合理的储存量、合理的储存结构和合理的储存时间。第三,应构建与完善搬运装卸系统。应当注意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纯度,避免过度包装,减少无效负荷,提高装载效率,充公发挥搬运机器的装载能力和空间,减少倒搬次数;应当注意提高搬运活性,创造易于搬运的环境和使用易于搬运的包装;应当保持物流配送的均衡顺畅,提高集装单元化水平和整个物流作业系统的综合效果。第四,构建与完善包装系统。应当树立重视包装的观念,在包装上力求达到使用和美观相统一;注意包装的轻薄化,包装材料及规模应力求单纯化,包装形状和种类也应单纯化;力求符合集装箱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包装的规格应与插盘、集装箱的规格相适应,还应考虑到与运输车辆、搬运机械的匹配,这就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制定包装的尺寸标准。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各种包装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是很重要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一个整体,其发展和完善单纯依靠其子系统各自孤立地进行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寻求整个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的最优发展。2、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是支持物流配送的信息流动系统,物流配送正是通过信息系统得到准确的市场情况以及其他子系统的情况而启动运作的。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就是使物质流和信息流能够协调运作,从而达到配送通畅,提高效率。目前我国在商贸物流信息基础建设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优势,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已经覆盖了一定地区,因而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应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并不断开发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合理高效地进行。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构建电子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平台。利用符合标准的结构化信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传输(EDI),并在供应链内部使用标准密码,通过管理交易、翻译通信标准和减少通信连接数目来使供应链增值,从而在物流配送各作业系统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化渠道,实现有效的客户信息反馈和各作业系统之间的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其次,要拥有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应用软件,建立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资源管理、配送调度优化.配送作业督送.库存及财务管理、作业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功能,使物流配送作业实现网络化和电子化。第三,各物流系统所涉及的物流主体要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实现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的网络化,以保证商品供应、补货和配送的及时性。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全程全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高技术、自动化仓库、条码技术,形成反映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物流运作体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3、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现代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一过程的一切部门、法人和自然人所构成的系统。包括物流配送投资主体、物流配送需求主体、与物流配送相关的辅助部门以及物流配送供给主体四个部分。首先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投资主体,该投资主体是指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咨询机构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根据目前我国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势,必须打破单纯靠财政力量或国有资本进行投资的局面,形成物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国有、集体、个体以及外资都可投资物流业。其次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需求主体,该需求主体是指对要求享受物流配送服务和利益,并为此支付相应报酬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第三,要加强物流配送辅助部门对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力度。物流配送辅助部门是指为物流配送系统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服务部门,包括金融、财政、保险、监督、计量、教育等及其他一些发挥政府职能的部门。应规范这些部门的行为,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加大这些部门对物流配送的支持力度。第四,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供给主体。物流配送供给主体是提供物流服务的部门,是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构成物流配送主体的主要是物流配送中心(包括自营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是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有“集货、储存、分货和送货等。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笔者认为物流配送中心的构建应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为主。第三方物流亦称委托代理物流,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脱离物流供需双方)来完成。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专业物流企业出现,利用专业设施和物流运作管理经验为顾客制定物流需求计划,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送达客户,从而简化了交易程序,克服了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配送的缺陷,使之能够专心于核心业务,加速资本的周转,提高效率。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并趋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要提高物流企业的信用度,保证履行合同,满足商品制造商的要求,否则将得不到充足的货源;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强化市场调研,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配送;应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为售后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物流联盟,货主企业与稳定的有较多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组成互利合作联盟,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而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效应。

物流专业职业规划分析: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第三利润源泉”,也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具有广泛行业渗透力的新兴产业。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关预测显示,今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将在2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6%。美国美智管理咨询公司调查指出:按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我国年物流支出约为当年GDP的2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2-3倍,约200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通过科学化的物流管理完全可以把物流费用的支出降低到世界平均12%的水平,这将产生约6600亿元的物流运作效益。这就意味着 WTO使中国的大门逐步打开,跨国快递巨头们在中国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剧增,而在物流行业的需求上,最缺乏的是中高级物流策划管理与营销人才,最好是既懂营销管理又懂得策划,还懂得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去改善提升原有操作模式的。显然,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显然在工作经验上难以适应这些岗位。不过,经验总是要积累才能有的,我们可以通过在操作岗位以及低级别管理岗位上的锻炼来达到那个水平。职业通路: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四、物流的发展趋势: 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很多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引进和采用信息管理平台,对物流信息管理师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鉴于物流培训多是从知识普及方面出发从而帮助学员进入物流行业,而物流信息管理师是从解决实际物流管理问题出发,提高学员解决现代物流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前景更为广阔。 在目前的物流人才市场,这种既懂物流业务操作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非常少,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将成为物流行业内紧俏人才,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一般管理人员或高层管理者,都必须掌握物流信息技术这一项物流核心技能。物流信息管理师将在物流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物流作为市场的基础,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要也会很大。因此我做一名物流管理员,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必定非常广阔。五、我对未来几十年大体的规划如下: 1、20-25,增长知识阶段—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条件优势,认真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努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特别是商务英语,争取过英语四级考试。并参加物流师资格认证证书的考试,争取一次通过,并不断研究物流方面的知识。然后在大三的实习的时候熟悉工作环境,积累人际关系,主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基础工作,加强沟通,虚心求教。 2、25-35,熟悉适应阶段—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开始照顾父母。 3、35-50,稳定发展阶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自己多年所学为工作和家庭努力。。 4、50以上,安享晚年阶段—此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将不再有遗憾。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下一代。六、我对未来十年的细致人生职业规划: 1、2012-2015:在这个阶段,我决定在物流基础岗位上实习、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工作期间,利用闲暇时间继续深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提搞专业水平,继续深造自己,争取知识和能力一起增长。 2、2015-2018:到了高潮期,应该在原来企业做一名中层管理员,用特有的和合理的方式管理自己的部下,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利用自己的工作条件扩大交往面,不但要重视与部下交际,更要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 3、2018-2022:最后,利用自己曾经的所学争取到一家外资物流公司工作,学习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争取当上一名外资企业中级物流经理,并努力发挥自己所长,在外企施展自己的才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经济热点。中国的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务虽然已运行多年,但是现代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尚未达到其成熟阶段。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已经显现出来,物流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兴盛将指日可待。在“物流热”过程中,前些时一度出现的“虚热”现象有所减退,中国物流业趋向于更加理性、稳健、务实的发展。2002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以来,内地物流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1)工商企业物流进展迅速,第三方物流稳健发展。目前,中国内地物流业务的百分之八十是工商企业物流,综合经营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的百分之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虽在加快,但由于工商企业物流的主流仍是自营物流,同时,第三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中国内地物流的发展,仍将是企业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并行发展的局面。但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为出于降低物流总成本和经营,总成本的压力,除了物流能力强大的工商企业整合自身物流业务组建独立或半独立的物流实体,集中统一经营物流业务,其他企业将逐渐转向向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业务。在华的外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进入中国的跨国物流企业的主要客户就是外资(独资、合资)制造业厂家。中国物流企业应当大力扩展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任务在于提供效率高于工商企业物流,成本低于工商企业的综合物流服务以吸引到第三方物流的客户。2)工商企业正在加紧整合自身的物流资源和物流业务,组建独立或半独立的物流实体(包括分公司、子公司)统一经营集团内全部物流业务,有的已开始面向社会服务,向第三方物流功能转换。如:海尔集团的物流公司,已在降低集团成本、创造更强的竞争能力和新的利润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上汽集团、上汽经销公司和天地物流组建合资“安吉天地”其全国配送网已向千家零售店进行配送。全国名列前茅的华联超市其组建的物流公司,已形成五个配送中心的超市配送网络。这已成为制造业大集团和商业大集团的共同趋势。但无论是制造业大集团或是商业大集团,无论是中国企业或是外资企业要实现供应链的全程管理,都需要其他企业的配合。因此物流企业的社会化合作,同样成为共同的趋势。应当研究、探讨实现这种合作的条件和方式。3)具有优势的物流大企业,如:远洋、中外运、中储、华润、招商、中海等大力建设信息网络,大力建设物流设施和物流业务,大力拓展客户加快向现代化综合性第三方物流转轨。民营物流企业继续保持发展和经营的活力。功能单一的以传统运输、仓储服务为主的小型物流企业日渐丧失竞争能力,需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建设增强增值性服务的能力,或与其他企业进行整合和合作,免遭淘汰的危险。物流企业正在对建设信息网络和物流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但中国企业的资金实力毕竟有限。从我国连锁企业的实践来看,中国企业完全可以用远低于国外的成本,分期建设信息网络和配送中心。我看过一些国内商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建设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其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虽比不上国外的水平,但造价远低于国外的设施,也能够满足现阶段物流的需要,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完善。应当研究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有效而低成本地建设信息系统和物流设施,避免无效和低效率的投入,并积极扩大融资渠道的途径。4)由于内地物流企业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物流业内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兼并。但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之间在物流硬件资源、物流业务、物流客户等方面的整合正在兴起。有的建立联合经营实体,有的是以契约关系形成战略联盟。这是可行的组织方式,是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积极趋向,例如:长虹与苏宁电器建立供销联盟; 三联与夏华建立供需链战略物资联盟;济南市的“电子商务一一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已有海尔、联想、西门子、伊莱克斯等厂家与三十五家销售商力口盟。我认为:物流企业之间的整合, 目的不仅限于单纯追求扩大规模,而且要着重于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不仅要整合硬件资源,而且要着重整合物流业务、物流客户、信息网络、人才资源,并要充分重视整合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往往成为整合成败的关键。应当把中国物流界如何进行有效整合,作为物流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5)物流设施建设开始逐步纳入各地、各级物流发展规划的轨道。虽然各级物流规划还有不完备的地方,各级、各地区物流规划还有待互相协调和衔接,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利于克服物流设施建设的无序状态。东部地区已基本完成规划,正在进入实施阶段,中西部地区正在进行规划的前期工作。 目前国内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物流基地、物流园、物流中心等铺摊很多,有人预测在今后几年间中国将有大批物流设施闲置。我认为:产生这种低效率、重复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施究竟为哪些客户服务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建设物流设施第一要有客户。各地、各级物流规划主要是规划运输结点、商品集散基地、物流流向。具体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必须落实到客户。应当研究在物流规划及其实施当中,如何把政府的宏观指导与物流企业的运作同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避免主观随意性。我希望,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者与物流企业界密切结合,共同开拓中国现代物流业的新局面。

论现代物流配送形式论文1000本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其主要表现是:小(物流配送企业数量小,经营规模小)、少(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散(网络分割、经营秩序不规范,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竞争力弱和发展滞后,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还没有真正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70%左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低。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渠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商业系统现有仓储业设施虽具备了发展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现代化物流设施改造及相应的设备。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业务的高效需要运输设备(如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统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3、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物流配送企业的设立还受到种种限制,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从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各地商委、经贸委、交通局、铁路局、外经贸局等都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各部门问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管理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统一、竞争、有序的物流配送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4、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从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业的教育与培训十分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物流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缺乏。同时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更为少见,这一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发展。三.构建和完善现代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根据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是当务之急。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由“物流配送作业系统”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主体系统”三部分组成。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运行基础,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则是物流配送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行为基础。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因而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体系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提高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并多方面加强物流配送的软硬件建设。l、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活动的全程网络,它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环节。首先,应构建和完善运输系统。注重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也就是将物流中心设置于有利于提高货物直送的地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构建并充分运用海陆空立体交叉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依照成本收益原则,通过比较选择使成本最低的运载方式;应提高运送效率,努力提高运载工具的运行率、装载率,避免装载空间的闲置;应推进协同运输,提倡部门、集团、行业问的合作,以及批发,零售、物流中心之间的配合,共同提高运输工作效率。其次,应构建与完善仓储系统。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仓库的建立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交通网络功能,应在公路主干道与铁路站点交会处与港口交会处构建。商业批发企业需要一定的储存来调剂市场,起“蓄水池”的作用,应设置大型的储存网点;零售企业处于流通渠道末端,储存量小,应勤进快销,加速周转,只附设小型仓库。要对仓储的货物进行分类管理。对库存的控制应当依据社会的需求量、商品再生产时间、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和设备条件,确定合理的储存量、合理的储存结构和合理的储存时间。第三,应构建与完善搬运装卸系统。应当注意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纯度,避免过度包装,减少无效负荷,提高装载效率,充公发挥搬运机器的装载能力和空间,减少倒搬次数;应当注意提高搬运活性,创造易于搬运的环境和使用易于搬运的包装;应当保持物流配送的均衡顺畅,提高集装单元化水平和整个物流作业系统的综合效果。第四,构建与完善包装系统。应当树立重视包装的观念,在包装上力求达到使用和美观相统一;注意包装的轻薄化,包装材料及规模应力求单纯化,包装形状和种类也应单纯化;力求符合集装箱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包装的规格应与插盘、集装箱的规格相适应,还应考虑到与运输车辆、搬运机械的匹配,这就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制定包装的尺寸标准。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各种包装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是很重要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一个整体,其发展和完善单纯依靠其子系统各自孤立地进行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寻求整个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的最优发展。2、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是支持物流配送的信息流动系统,物流配送正是通过信息系统得到准确的市场情况以及其他子系统的情况而启动运作的。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就是使物质流和信息流能够协调运作,从而达到配送通畅,提高效率。目前我国在商贸物流信息基础建设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优势,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已经覆盖了一定地区,因而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应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并不断开发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合理高效地进行。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构建电子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平台。利用符合标准的结构化信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传输(EDI),并在供应链内部使用标准密码,通过管理交易、翻译通信标准和减少通信连接数目来使供应链增值,从而在物流配送各作业系统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化渠道,实现有效的客户信息反馈和各作业系统之间的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其次,要拥有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应用软件,建立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资源管理、配送调度优化.配送作业督送.库存及财务管理、作业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功能,使物流配送作业实现网络化和电子化。第三,各物流系统所涉及的物流主体要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实现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的网络化,以保证商品供应、补货和配送的及时性。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全程全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高技术、自动化仓库、条码技术,形成反映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物流运作体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3、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现代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一过程的一切部门、法人和自然人所构成的系统。包括物流配送投资主体、物流配送需求主体、与物流配送相关的辅助部门以及物流配送供给主体四个部分。首先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投资主体,该投资主体是指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咨询机构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根据目前我国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势,必须打破单纯靠财政力量或国有资本进行投资的局面,形成物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国有、集体、个体以及外资都可投资物流业。其次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需求主体,该需求主体是指对要求享受物流配送服务和利益,并为此支付相应报酬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第三,要加强物流配送辅助部门对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力度。物流配送辅助部门是指为物流配送系统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服务部门,包括金融、财政、保险、监督、计量、教育等及其他一些发挥政府职能的部门。应规范这些部门的行为,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加大这些部门对物流配送的支持力度。第四,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供给主体。物流配送供给主体是提供物流服务的部门,是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构成物流配送主体的主要是物流配送中心(包括自营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是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有“集货、储存、分货和送货等。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笔者认为物流配送中心的构建应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为主。第三方物流亦称委托代理物流,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脱离物流供需双方)来完成。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专业物流企业出现,利用专业设施和物流运作管理经验为顾客制定物流需求计划,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送达客户,从而简化了交易程序,克服了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配送的缺陷,使之能够专心于核心业务,加速资本的周转,提高效率。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并趋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要提高物流企业的信用度,保证履行合同,满足商品制造商的要求,否则将得不到充足的货源;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强化市场调研,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配送;应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为售后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物流联盟,货主企业与稳定的有较多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组成互利合作联盟,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而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效应。

浅析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摘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含义,接着揭示了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 配送 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含义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和配送,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技术、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要求,按时按量的送交没有范围限制的各类用户以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改善物流的运行效率,简化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物流配送走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二、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由数据表明,我国产品从生产到销往用户手中,95%的时间消耗到储存、装卸和运输等方面,物流的费用平均高达总成本的50%,而2006年我国的物流费用约占GDP6%,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物流方面是落后的,落后的物流遇到电子商务,不可避免的将会成为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 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物流配送,这个公式体现了完善的商务活动由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四个流动过程构成,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的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完成信息传送或者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电子商务的最重要一环是实现实物的转移,这还必须依赖于物流。物流与其它商务活动的脱节,将会制约电子商务的有效运作,阻碍企业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使顾客丧失对企业的信任,最终选择较为传统与保守的商务模式。因此,物流配送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的成败,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三、当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特别是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货运、存储等层面上。因此,人们在对电子商务重视的同时,却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高,限制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的发挥。 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手段落后、物流技术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和货物包装等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配送中心的管理、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也都亟需解决,加之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也不健全,严重影响物流配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从而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 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我国的在物流方面的起步较晚,所以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物流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与物流配送相关的制度、政策法规及物流管理体制尚未完善 任何经济活动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来制约和引导,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制度方面还几乎空白,在这种法律制度和政策法规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之下,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形成物流设施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同时降低了物流系统运作的效率。 四、解决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问题的对策 发挥政府对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进行支持和帮助,针对当前我国物流产业管理分散的现状,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从管理部门入手,建立统一管理全国物流的机构或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构,由其承担组织协调职能,组织各部门为统一归口管理物流业创造条件。其次政府要确立物流业发展的总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并引导企业共同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统一进行物流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物流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水平,建立科学分布的物流基础设施,改变当前物流业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我国物流实体网络,为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最后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强在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方面的投资建设,从而保障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顺畅,形成全社会的电子化物流配送系统。

现代物流配送形式论文

物流论文论物流配送下的零库存控制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已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提高企业竞争的优势,除了采用新技术外,还应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建立新的物流控制体系,调整企业库存结构,采用网上购物,实施物流配送,减少企业内部库存量,逐步实现零库存或少库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关键词:物流配送;零库存;电子商务全球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商业观念和贸易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由此引来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内贸、外贸等领域的信息化革命,同时加快了我国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结构调整或重组,组建新的竞争优势;而企业创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采用网上交易,实现物流配送,降低了物流的整体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一、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中,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物流是指实体的流动过程;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信息流是指与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有关信息及提供给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各种信息。而物流是上述四种流中最特殊的一种流,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主要指运输、储存、加工、配货、送货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 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方式使消费者获得,如电子出版物、有价信息软件、信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要经过运输、储存、加工、配货、送货等环节使消费者获得。如何使消费者准确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就需要现代高效的物流配送。配送企业根据消费者网上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即配送中心进行理货,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物流配送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近几年来,配送业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在物资流通运动中施行配送,需要调整物流库存结构,就是以配送企业的库存取代分散于各家各户的库存,由配送组织统一安排运输活动,实现“运输专营”。从供求关系上看,就是要以社会供应系统取代企业内部供应系统。这样做不仅可以优化库存结构和运输结构,从而可以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减少因价格波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各种流通要素相对集中,有益于开展规模经营活动;同时也便于合理安排各环节上的物流活动,使总体运动协调一致,最终会减少物流领域内的劳动消耗和费用支出。二、零库存的概念库存是物流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库存,就不会有商品流通。库存具有调节生产与消费的功能。但是,与从事其他物流活动一样,设置库存环节和开展库存活动,也必须占用和耗费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库存也会冲减流通利润或物流效益,尤其是重点商品。如果计划不周或措施不当,那么库存的副作用将会更大。如果库存占压的资金比较多,将有冲减利润的副作用,所以,库存趋于合理化,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而零库存则是实现重点商品库存合理化的一种重要标志。零库存是指以仓库存储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存储数量为“零”,即不保持库存。它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实现零库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社会劳动占用量和提高物流运动的经济效益。它是在物流运动合理化的背景下提出并着手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物流运动合理化的角度来看,零库存概念应当包含这样两层意义:其一,库存对象物的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即几乎于无库存商品;其二,库存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库存劳动耗费同时趋于零或等于零即不存在着库存活动。后者实际上是社会库存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库存集中化的表现。它并不亚于通常意义上的仓库商品数量的合理减少。零库存并不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某些经营实体不单独设立仓库,但并不等于取消其他形式的储存。实际上,企业为了应付各种意外情况,如运输时间延误、到货不及时、生产和消费发生变化等,常常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从理论上讲,经营实体储存一定数量的产品,并由此形成“保险储备”也是一种合理的行动,它与实现零库存的愿望并不矛盾。零库存是针对微观经济领域内经营实体的库存状况而言的一种库存变化趋势,它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全社会来看,不可能、也不应该实现“零库存”。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各种意外事件,为了调控生产和需求,通常国家都要以各种形式储备一些重要商品,如粮食、战略商品、抢险救灾物资等。因此,在微观领域内,一些经营实体可以进行“零库存”式的生产和进行无库存式的销售,但整个国家或社会不能没有库存。三、实现零库存的途径和方式零库存是微观领域内企业库存状况的理论抽象,是在有保障供应的条件下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零库存现象是实行物流配送的必然结果。零库存是配送的伴随物,是一种全新库存状态和库存结构,需要建立起有较强供货能力的社会库存保障体系,去承担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个层次的供货任务,以保证经营实体生产正常运转。零库存的实现必须以强大的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在物流信息系统健全的情况下,实现零库存的途径和方式如下:1.企业内部实行“看板供货”制度“看板供货”就是在企业内部各工序之间、或者在建立供求关系的企业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由下一个环节根据自己的生产节奏逆方向向上一个环节提出供货要求,上一个环节则根据卡片上指定的供应数量、品种等即时组织送货。很明显,实行这样的供货办法,可以做到准时、同步向需求者供应货物。2.推行配套生产和“分包销售”的经营制度采用配套生产和分包销售方式去从事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零库存。主导企业主要负责完成产品装配和市场开发等任务,协作企业承担零部件制造和供应任务,按照主导企业的生产速度和进度来安排和调整自己的生产活动,并且能在指定的时间内送货到位。由于供货有保障,因此,主导企业不再另设一级库存,从而使其库存呈现出零库存状态。3.委托营业仓库存储和保管货物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物流集团或集团公司,其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而是面向社会开展经营活动,为客户存储、保管货物而赚取一定的利润,以此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委托这样物流组织存储货物,把所有权属于用户的货物存放在专业化的仓库中,采用这种方式存放和储备货物,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委托方)自己一般都不必再过多地储备商品,甚至不必再单独设立仓库从事货物的维护、保管等活动。这样,在一定范围内便可以实现零库存和进行无库存式生产。4.以“多批次、少批量”的方式向用户配送货物配送企业集中各个用户的需求,统筹安排凑整运输车辆送货活动,提高运输效率。做到增加送货的次数,大幅度地降低每个用户、每个批次的送货量。配送企业也可以直接将货物运送到车间和生产线从而呈现出零库存状态。5.用集中库存和增强调节功能的办法,有保障地向用户配送货物配送企业适当集中库存,增加库存丽品的品种和数量,以此形成强大的调节能力和服务功能。在形成这种优势的基础上,去开展配送活动,将会大大提高配送服务的保险系数,同时,也自然能打消用户的顾虑。在这种有保障的配送服务体系的支持下,用户的库存也会自然日趋弱化。6.采用“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方式向用户供货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配送企业常常以“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方式进行供货和送货。由于“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具有供货时间灵活、稳定,供货弹性系数大等特点,客观上能够紧密衔接供求及保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用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因其库存压力大大减轻,必然会自动缩减自己的库存,甚至取消自己的库存。参考文献:[1] 叶杰刚.配送:运行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 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oo.

物流毕业论文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对策思考摘要:分析了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实质及其快速发展的动因, 指出第三方物流配送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物流配送新概念、现代物流特征和发展方向、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和物流供应链资源、审视物流配送战略等方面对完善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手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国,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加人后, 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明显加剧, 在快递、零售领域一下出现了诸如, 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年月, 政府高层主管官员宣布, 中国允许外商有条件地控股商业企业, 并将逐步取消对外方控股的限制外资可以进驻中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国的麦德龙也宣布将在中国新设家分店。而巨头的物流配送无论从方式上、战略上, 还是在物流设施和配送技术上都是一流水平。研究第三方物流配送在物流业中的发展有意于我国企业提升物流整体作业水平, 更好地应对海外企业对我国物流市场的冲击。一、第三方物流配送何缘在物流领域盛行进人世纪年代以后, 物流系统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渐认识到物流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环境变化使企业的经营格局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脱离现代物流管理的生产、销售活动无法真正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同时又使物流企业本身在急剧的环境变化中提高了管理能力, 并产生了对生产、销售的能动作用。1、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进人世纪, 中国人的生活意识已从原来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转向追求小康和生活的质量。这种生活意识的变化, 在随着经济社会向国际化、信息化以及人口结构高龄化急剧转变的基础上, 推动了消费者价值的多元化以及生活类型的多样化,其结果是消费开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强化了物流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2、多品种、少数量生产的转变和零售形式的多样化随着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流行商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 使得厂家要完全预测特定商品的流行程度十分困难。正因为如此, 很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展多品牌战略, 即将原来的产品加以改良, 附加各种机能, 形成产品间微妙的差异。实施多品牌生产和销售战略意味着企业的经营从原来厂商生产主导战略转向消费主导的商品生产战略。这种转换改变了原来专职单品大量输送、储存的物流管理活动, 要求物流既讲求效率, 又能促进生产、销售战略的灵活调整和转换。为适应消费个性重点化、多样化要求, 一方面零售业中以家庭用品为进货品种广泛的连锁店、购物中心等业态的销售额急剧扩大另一方面, 由于生活类型的多样性, 零售业中通宵营业的小时店便民店或以利用汽车购物为前提的郊外仓储式商店等新型业态也相继诞生, 并实现了快速成长, 这些都改变了原来的流通格局, 同时也推动了物流服务的差异化和系统化管理的发展。3、无在库经营的倾向零售业中与消费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厂商多品种生产相对应, 无论在百货店、超市, 还是小时店等新型业态中, 经营的商品品种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 由于政策、环境、房地产价格等原因, 店铺的规模和仓库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特别是在大都市中, 由于人口密度大、地价高昂、消费更新快、环境规制严格等原因, 更加限制了仓储点和仓储空间的扩大。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提高店内管理效率, 通过加快商品周转来抵消仓储空间不足等问题。如今国际上大型零售业的经营方针均已从原来通过新店开设寻求外延型发展, 转向充实内部管理和投资, 积极进行内涵型发展。除此之外, 另一个推动无在库经营的原因是, 由于消费行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 企业商品多品种、少数量生产,难以预测其实际需求量, 在这种状况下, 库存越大,零售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为了降低风险, 零售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压缩库存, 实现即时销售。4、信息技术的革新“ 无在库经营” 能成为现实, 首先是因为世纪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新, 具体反映在系统和系统的导人。和系统自开发以后, 在商业领域迅速得到推广和普及, 并大大改变了流通绩效, 推动了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从带来的直接利益看, 系统的导人提高了现金流通作业的速度和正确性, 节省了人力成本, 实现了流通效率化。与此同时, 在软件利益方面, 通过对所蓄积的电子信息进行加工、分析, 可以作为经营战略决策的依据和信息来源。具体表现为, 可以据此及早把握“ 畅销品” 、“ 滞销品” 的状况, 提高商品周转率。此外, 将这种信息与顾客信息相连接, 可以推动开发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产品, 进一步与系统相连接, 削弱在库水准, 使补充订货自动化成为可能。论文其他部分请参考下面的网址: 满意请采纳

关键词:城市物流;配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93-02 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是以城市道路网为载体,以主要物资的生产地、集散地为依托,通过构建具有合理规模、优良服务、先进技术的/html/Profession/20090509/html

论现代物流配送形式论文

整体性加强,安全性要求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其主要表现是:小(物流配送企业数量小,经营规模小)、少(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散(网络分割、经营秩序不规范,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竞争力弱和发展滞后,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还没有真正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70%左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低。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渠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商业系统现有仓储业设施虽具备了发展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现代化物流设施改造及相应的设备。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业务的高效需要运输设备(如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统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3、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物流配送企业的设立还受到种种限制,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从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各地商委、经贸委、交通局、铁路局、外经贸局等都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各部门问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管理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统一、竞争、有序的物流配送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4、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从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业的教育与培训十分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物流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缺乏。同时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更为少见,这一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发展。三.构建和完善现代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根据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是当务之急。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由“物流配送作业系统”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主体系统”三部分组成。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运行基础,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则是物流配送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行为基础。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因而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体系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提高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并多方面加强物流配送的软硬件建设。l、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活动的全程网络,它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环节。首先,应构建和完善运输系统。注重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也就是将物流中心设置于有利于提高货物直送的地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构建并充分运用海陆空立体交叉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依照成本收益原则,通过比较选择使成本最低的运载方式;应提高运送效率,努力提高运载工具的运行率、装载率,避免装载空间的闲置;应推进协同运输,提倡部门、集团、行业问的合作,以及批发,零售、物流中心之间的配合,共同提高运输工作效率。其次,应构建与完善仓储系统。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仓库的建立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交通网络功能,应在公路主干道与铁路站点交会处与港口交会处构建。商业批发企业需要一定的储存来调剂市场,起“蓄水池”的作用,应设置大型的储存网点;零售企业处于流通渠道末端,储存量小,应勤进快销,加速周转,只附设小型仓库。要对仓储的货物进行分类管理。对库存的控制应当依据社会的需求量、商品再生产时间、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和设备条件,确定合理的储存量、合理的储存结构和合理的储存时间。第三,应构建与完善搬运装卸系统。应当注意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纯度,避免过度包装,减少无效负荷,提高装载效率,充公发挥搬运机器的装载能力和空间,减少倒搬次数;应当注意提高搬运活性,创造易于搬运的环境和使用易于搬运的包装;应当保持物流配送的均衡顺畅,提高集装单元化水平和整个物流作业系统的综合效果。第四,构建与完善包装系统。应当树立重视包装的观念,在包装上力求达到使用和美观相统一;注意包装的轻薄化,包装材料及规模应力求单纯化,包装形状和种类也应单纯化;力求符合集装箱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包装的规格应与插盘、集装箱的规格相适应,还应考虑到与运输车辆、搬运机械的匹配,这就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制定包装的尺寸标准。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各种包装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是很重要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一个整体,其发展和完善单纯依靠其子系统各自孤立地进行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寻求整个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的最优发展。2、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是支持物流配送的信息流动系统,物流配送正是通过信息系统得到准确的市场情况以及其他子系统的情况而启动运作的。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就是使物质流和信息流能够协调运作,从而达到配送通畅,提高效率。目前我国在商贸物流信息基础建设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优势,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已经覆盖了一定地区,因而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应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并不断开发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合理高效地进行。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构建电子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平台。利用符合标准的结构化信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传输(EDI),并在供应链内部使用标准密码,通过管理交易、翻译通信标准和减少通信连接数目来使供应链增值,从而在物流配送各作业系统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化渠道,实现有效的客户信息反馈和各作业系统之间的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其次,要拥有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应用软件,建立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资源管理、配送调度优化.配送作业督送.库存及财务管理、作业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功能,使物流配送作业实现网络化和电子化。第三,各物流系统所涉及的物流主体要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实现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的网络化,以保证商品供应、补货和配送的及时性。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全程全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高技术、自动化仓库、条码技术,形成反映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物流运作体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3、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现代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一过程的一切部门、法人和自然人所构成的系统。包括物流配送投资主体、物流配送需求主体、与物流配送相关的辅助部门以及物流配送供给主体四个部分。首先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投资主体,该投资主体是指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咨询机构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根据目前我国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势,必须打破单纯靠财政力量或国有资本进行投资的局面,形成物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国有、集体、个体以及外资都可投资物流业。其次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需求主体,该需求主体是指对要求享受物流配送服务和利益,并为此支付相应报酬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第三,要加强物流配送辅助部门对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力度。物流配送辅助部门是指为物流配送系统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服务部门,包括金融、财政、保险、监督、计量、教育等及其他一些发挥政府职能的部门。应规范这些部门的行为,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加大这些部门对物流配送的支持力度。第四,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供给主体。物流配送供给主体是提供物流服务的部门,是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构成物流配送主体的主要是物流配送中心(包括自营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是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有“集货、储存、分货和送货等。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笔者认为物流配送中心的构建应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为主。第三方物流亦称委托代理物流,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脱离物流供需双方)来完成。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专业物流企业出现,利用专业设施和物流运作管理经验为顾客制定物流需求计划,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送达客户,从而简化了交易程序,克服了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配送的缺陷,使之能够专心于核心业务,加速资本的周转,提高效率。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并趋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要提高物流企业的信用度,保证履行合同,满足商品制造商的要求,否则将得不到充足的货源;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强化市场调研,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配送;应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为售后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物流联盟,货主企业与稳定的有较多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组成互利合作联盟,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而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效应。

企业物流管理的电子商务化应用对策

论现代物流配送形式论文3000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其主要表现是:小(物流配送企业数量小,经营规模小)、少(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散(网络分割、经营秩序不规范,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竞争力弱和发展滞后,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还没有真正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70%左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低。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渠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商业系统现有仓储业设施虽具备了发展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现代化物流设施改造及相应的设备。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业务的高效需要运输设备(如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统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3、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物流配送企业的设立还受到种种限制,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从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各地商委、经贸委、交通局、铁路局、外经贸局等都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各部门问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管理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统一、竞争、有序的物流配送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4、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从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业的教育与培训十分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物流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缺乏。同时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更为少见,这一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发展。三.构建和完善现代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根据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是当务之急。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由“物流配送作业系统”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主体系统”三部分组成。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运行基础,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则是物流配送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行为基础。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因而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体系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提高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并多方面加强物流配送的软硬件建设。l、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活动的全程网络,它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环节。首先,应构建和完善运输系统。注重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也就是将物流中心设置于有利于提高货物直送的地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构建并充分运用海陆空立体交叉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依照成本收益原则,通过比较选择使成本最低的运载方式;应提高运送效率,努力提高运载工具的运行率、装载率,避免装载空间的闲置;应推进协同运输,提倡部门、集团、行业问的合作,以及批发,零售、物流中心之间的配合,共同提高运输工作效率。其次,应构建与完善仓储系统。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仓库的建立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交通网络功能,应在公路主干道与铁路站点交会处与港口交会处构建。商业批发企业需要一定的储存来调剂市场,起“蓄水池”的作用,应设置大型的储存网点;零售企业处于流通渠道末端,储存量小,应勤进快销,加速周转,只附设小型仓库。要对仓储的货物进行分类管理。对库存的控制应当依据社会的需求量、商品再生产时间、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和设备条件,确定合理的储存量、合理的储存结构和合理的储存时间。第三,应构建与完善搬运装卸系统。应当注意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纯度,避免过度包装,减少无效负荷,提高装载效率,充公发挥搬运机器的装载能力和空间,减少倒搬次数;应当注意提高搬运活性,创造易于搬运的环境和使用易于搬运的包装;应当保持物流配送的均衡顺畅,提高集装单元化水平和整个物流作业系统的综合效果。第四,构建与完善包装系统。应当树立重视包装的观念,在包装上力求达到使用和美观相统一;注意包装的轻薄化,包装材料及规模应力求单纯化,包装形状和种类也应单纯化;力求符合集装箱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包装的规格应与插盘、集装箱的规格相适应,还应考虑到与运输车辆、搬运机械的匹配,这就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制定包装的尺寸标准。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各种包装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是很重要的。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一个整体,其发展和完善单纯依靠其子系统各自孤立地进行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寻求整个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的最优发展。2、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是支持物流配送的信息流动系统,物流配送正是通过信息系统得到准确的市场情况以及其他子系统的情况而启动运作的。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就是使物质流和信息流能够协调运作,从而达到配送通畅,提高效率。目前我国在商贸物流信息基础建设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优势,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已经覆盖了一定地区,因而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应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并不断开发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合理高效地进行。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构建电子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平台。利用符合标准的结构化信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传输(EDI),并在供应链内部使用标准密码,通过管理交易、翻译通信标准和减少通信连接数目来使供应链增值,从而在物流配送各作业系统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化渠道,实现有效的客户信息反馈和各作业系统之间的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其次,要拥有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应用软件,建立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资源管理、配送调度优化.配送作业督送.库存及财务管理、作业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功能,使物流配送作业实现网络化和电子化。第三,各物流系统所涉及的物流主体要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实现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的网络化,以保证商品供应、补货和配送的及时性。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全程全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高技术、自动化仓库、条码技术,形成反映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物流运作体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3、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现代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一过程的一切部门、法人和自然人所构成的系统。包括物流配送投资主体、物流配送需求主体、与物流配送相关的辅助部门以及物流配送供给主体四个部分。首先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投资主体,该投资主体是指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咨询机构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根据目前我国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势,必须打破单纯靠财政力量或国有资本进行投资的局面,形成物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国有、集体、个体以及外资都可投资物流业。其次要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需求主体,该需求主体是指对要求享受物流配送服务和利益,并为此支付相应报酬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第三,要加强物流配送辅助部门对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力度。物流配送辅助部门是指为物流配送系统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服务部门,包括金融、财政、保险、监督、计量、教育等及其他一些发挥政府职能的部门。应规范这些部门的行为,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加大这些部门对物流配送的支持力度。第四,构建和完善物流配送的供给主体。物流配送供给主体是提供物流服务的部门,是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构成物流配送主体的主要是物流配送中心(包括自营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是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有“集货、储存、分货和送货等。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笔者认为物流配送中心的构建应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为主。第三方物流亦称委托代理物流,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脱离物流供需双方)来完成。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专业物流企业出现,利用专业设施和物流运作管理经验为顾客制定物流需求计划,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送达客户,从而简化了交易程序,克服了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配送的缺陷,使之能够专心于核心业务,加速资本的周转,提高效率。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并趋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要提高物流企业的信用度,保证履行合同,满足商品制造商的要求,否则将得不到充足的货源;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强化市场调研,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配送;应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为售后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物流联盟,货主企业与稳定的有较多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组成互利合作联盟,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而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效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