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论文600字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18 00:03:52

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论文600字高中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外儿童文学发生和发展史都在不断地叙说着这一事实: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属某国家某民族某地区儿童文学的发韧之作,大多因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的序言中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但丞相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17世纪被誉为“第一个为儿童写作的法国作家”费纳隆,为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王孙布哥尼公爵而写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它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苏联的卓娅、舒拉、铁木尔,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张天翼笔下的三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贪玩好动的罗文应、懒惰好出风头的王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则从反面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国度。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就曾向人们说过: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3.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 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像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儿童文学有利于健全儿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先生认为“情感缺席”是现在孩子的一大问题,曹文轩先生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与孩子的阅读有关联。曹文轩先生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小熊温尼·普》、《玛丽·波平丝》、《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其次,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再次,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畏困难,不屈不挠是使儿童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注意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如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我们应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如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梦想。

论中国的儿童文学 文 / 柳树下的童年 近日读杂志,看到世界各国国民素质的排行,北欧小国丹麦高踞榜首。这使我想起了安徒生,就是那个弱小胆怯的鞋匠的儿子,影响了整个丹麦。当然,在丹麦人看来,安徒生的主要贡献并非童话,或者还有一些人认为,安徒生根本算不上大文学家,他不配与世界上其他有名的文学家平起平坐。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至少可以下这样一个定论:丹麦今天的成就与安徒生不无关系。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倡儿童文学。 其实,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儿童文学的萌芽。如先秦的某些寓言,《井底之蛙》、《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等;后来一些小说,像《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童话因素也较浓厚,但始终没有一种纯粹的儿童文学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再往后就到了二十世纪,学者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开始对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儿童诗、儿童小说、学校剧等在儿童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创作要领进行论述,可惜影响不是很大。 直到五四时期,经鲁迅、周作人等著名文学家的大力提倡,中国的儿童文学才真正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如鲁迅翻译了俄国童话作家的一本《爱罗先珂童话集》。周作人发表了《童话研究》、《童话略论》、《儿歌研究》等论文。叶圣陶出版了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还有冰心、丰子恺、张天翼…… 中国的儿童文学的确发展起来了,可我总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弊端,导致其整体成就低下。 首先是观念问题。中国的旧观念,似乎总不把儿童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就像乘车、乘飞机要半票一样,在文学上,也只给了儿童半票。如《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之类读物完全是站在成人的高度来教育孩子,只准其仰视,不能平等相待。对此,周作人曾提出过一个全新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将儿童当作完全的个人,承认他们具有与成人同样的人格,才能真正理解“儿童的世界”。这观点相当正确,我们读安徒生、王尔德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童话对成人来说,也是相宜的,甚至更过于儿童。安徒生在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就曾说过,他的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听的,更是写给那些为孩子讲故事的大人看的。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安徒生的作品才能够让人回味一生,保持永久的魅力,永不褪色。 其次是潮流问题。我始终认为,文学是不应该赶潮流的,儿童文学尤其如此。《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虽说人性相近,但毕竟个人所历世事不同,所以要归纳出一个恒久的人性来,很难。童性却又是另一种情况,凡世间儿童,大抵都如一张白纸,纯真净洁,一尘不染,没有生来就阴险狡诈的,也没有生来就疾恶如仇的。所以,单就儿童文学来说,它完全可以拥有一个恒久的主题:善。试观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也都无非一个“善”字,只不过表达方式更为奇妙,对“善”的内涵挖掘的更深一些罢了。现今有很多童话作品,往往一味追求情节上的曲折和形式上的时髦,而忽略了童话创作的根本目的,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还有人文精神问题。现代的童话,为迎合时代需求,常常有科普内容出现,这虽是一件好事,却使我想起了童话作品里面人文精神的匮乏。究竟科技与人文哪一个更重要?我的偏见,是人文,至少在童话里面是这样。因为我近来总是想,如果科技过于发达了,人类将会成为它的奴隶,而不是主人,这原理和守财奴没什么两样。与科技不同,人文却是属于人类自己的东西,不能看作“身外之物”。所以人文精神的充实,比科技的发达更重要。通过科普来教育孩子,也许可以使他变得更聪明、更现代;但通过人文精神来感化孩子,却能够使他成为一个善良、高尚的人,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善良更可贵呢? 末了,我想说明一点,搞儿童文学必须慎重。虽说童话是最浪漫的一种文学形式,作者尽可以凭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但是,其内涵必须是纯精神的,不应该杂有任何物欲的痕迹,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我们需要对他们负责。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儿童文学是对儿童,甚至成人都大有裨益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由于其通俗易懂,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不仅受到儿童的喜爱,在成人世界也很受欢迎。如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电影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可以说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有很大的震撼。儿童文学大多教育性较强,提倡积极向上、乐观的思想,如《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片就以动画片的形式给儿童上了很好的一棵,再如《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底两万里》、《+万个为什么》等,于轻松的氛围和活泼的表现形式中,蕴含了很多生活常识、科普知识,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成人在这种简单风趣的形式中也可以领悟到很多东西,反思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作法。儿童文学表现形式多样,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简单明了,结构紧凑,内容精炼;儿童小说、儿童散文文字优美,可以让人重温儿时的美好,;儿童曲艺,儿童戏剧表现力更加丰富,而且儿童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更是可以受益匪浅总之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历程来说有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论文600字开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吧。它还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就给你推荐一位吧。  我推荐的这位朋友是一位动物小说大王写的呢,它的名字叫做《狼国女王》。  我先介绍一下书里的主角:她是一匹名叫紫葡萄的母狼,她的丈夫叫盔盔,是狼群的狼王。故事有时让人流泪,有时让人激动,让人兴奋。  我先介绍一下让我流泪的开头:故事发生在冬天的雪山上,一群狼在寻找食物,但一无所获。主人公紫葡萄和她的丈夫就在这个狼群。紫葡萄带着女儿白燕燕走在狼群后面,白燕燕也许是饥寒交迫,叫了一声就晕了过去,紫葡萄着急了,急忙过去为她取暖,并要喂她吃食物,但是紫葡萄也饿了好几天了,根本没有食物。这时有一只老虎叼着一只鹿出现了,盔盔见了,狠下心来,决定虎口夺食救女儿。但一不小心,却被老虎残忍的杀死了。老虎又叼起鹿,大摇大摆的走了。白燕燕也因为没有食物,不久就饿死了。  从那以后,因为没有合适的公狼,紫葡萄就胜任了狼王。有一次,黑三因为狩猎时不小心掉进了沼泽,紫葡萄就冒着断尾的危险,用尾巴当绳子,想把黑三救出来,别的狼再三劝她放弃,她也没有动摇,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黑三被救了出来,但紫葡萄的尾巴却动不了了。  结尾让我激动,兴奋:两个狼群合并,他们选了紫葡萄当狼王!紫葡萄带领着新的狼群,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为你推荐这本《狼国女王》是因为里面流露着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友谊之情。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感情,不管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还是同伴之间的友谊,都是无私的、宝贵的!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 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

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论文600字怎么写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 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 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育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不应该成为其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耳朵"才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是指音乐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我们当然决不排斥音乐知识与技能,而是指能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以前,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了很多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课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电视、广播、Internet各种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三、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长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首先,我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等。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我再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手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质量高低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伴奏、放音乐、组织评比等)。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四、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都是老师偏心眼,不公正。其实,对儿童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 为了克服上述这些弊端,我们构建了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方法,我们认为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选择,不能固定不变。一首歌、一张卷子就能平定一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吗?不能!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它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与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评价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小小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回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论文400字高中

我读了冰心的作品以后,有很多的感受。冰心是中国人民友好的使者,为世界和平、友谊进行国际交往,在出差归来的途中,给祖中的小读者寄回了21篇通讯。冰心的作品很有特色,她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所有的心里话,从她写的文章中,我能体会到她是多么的喜爱孩子,在国外的时候,她也从来不会忘记给祖国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写信。在冰心的儿童文学全集中,我最欣赏的是《再寄小读者》通讯二中的几段文字:我们到埃及去走的是北路,就是从北京坐飞机,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到达埃及的首都开罗。——在这里我想插一句话,世界局势发展得多快,在我回来后不到三个星期,埃及和叙利亚,已经联合组织了一个横跨亚非两洲的新国家埃及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了!这是中东阿拉伯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上,有了进一步的团结,这也是世界和平力量时一步发展的里程碑。我们一路从机窗下望,都是冰天雪地莹白照眼,可是一到达开罗的上空,就是睛天万里,下面是长长的河道,支流,四出两旁是整齐翠绿的田野,一簇簇的密集的淡灰色的农舍,田垄上排列着一行行的高大的枣椰树。但是在这河畔地区以外,就是茫茫无际的黄沙,农绿淡黄,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冰心刚从埃及归来,没有休息,就忙着给小朋友们写信,这里更能突出她喜爱孩子。冰心用优美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她在埃及的所看见的。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对我颇有帮助的书,他就是《冰心儿童文学全集》,冰心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曾写过许许多多我们所熟悉的文学作品,我看了这本书后,也感触颇深,冰心用她婉转的手法,诠释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即使她的作品没有配上插图,你也能从她美妙的文学中品味出一丝色彩。冰心的作品老少皆宜,从冰心的作品中你可看到很难懂的,你也可以看到童趣十足,栩栩如生的作品。而《陶奇的暑假日记》则是天真童趣的代表作,《陶奇的暑假日记》讲述了陶奇在暑假里通过写日记作文得到了提高,自己得到了快乐,里面的动作描写的有童趣,让人读了有愉悦感句子深的我们借鉴与其这是一篇童趣小说,不如说这是一篇鼓励孩子写日记的教育文章罢了!如果说冰心的一篇散文能让我们记忆深刻,那莫非《寄小读者》系列了,《寄小读者》系列是冰心在不同年代与小读者的联系《寄小读者》算冰心描绘一生的作品,从冰心二十多岁的《寄小读者》,再到四十到六十岁的《再寄小读者》,又到七八十岁的《三寄小读者》,我们不禁感到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穿越了无数光景。可你要细细的研读,你不禁感觉他深奥,可我们我们总会耐心的去看,恐怕人们短时间内无法研究透《寄小读者》系列,所以它里面的秘密可以让你伴随很多年。说了这么多,再谈谈冰心的诗吧,冰心的诗令人熟悉,因为她的诗有吸引力,又很平常,与其说冰心的文章要令人钻研,不如说冰心的诗是易懂的。读了《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我感到中国文学作品很伟大,看了冰心的作品,我更想看巴金、老舍的作品,可以说冰心儿童文学给我打开了中国文学的大门。LZ自己看着删吧。。。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 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

2011年妈妈在邮局给我征订了《儿童文学》上、下两册书,正好赶上在寒假期间书来了,乍一看我对此书是不屑一顾,书籍的外观很是不起眼,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与我在书店买的那些华丽封面的书简直无法相提并论,当我真正的阅读起来时我的感觉全变了,它把我迷住了。  《儿童文学》上册为经典版,主要刊登一些知名作家的文学佳作、中篇连载、全国大学生儿童文学创作大奖赛作品等;下册为时尚版,以“智慧写作、阳光阅读”为主题,我比较喜欢其中的“拇指阅读”和“九○笔团子”这两部分。  本期的文学佳作刊登了黑鹤写的《獾》,对我触动很大,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主要写了草原上骑手捕杀獾的故事,通过对骑手的凶残、獾的无辜的描写,写出了人类与草原赖以生存的关系,人类要与草原和谐共处,不能无端的践踏它。  给我触动很大的是作者对骑手凶残狠毒的描写,不是对人物本身进行描写,而是对他骑马时草原上动物所产生的反应进行描写,“鼠兔吓呆了,竟然傻傻地站在原地,马并没有注意蹄下突然闪现的这个小东西,眨眼间就已经跑过去了,但马又返回来了,骑手猛扯着缰绳,本来已经疲惫不堪的马不安地蹈动着蹄子。没有想到,马竟然一蹄踩中那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鼠兔,这支吓傻的小东西只来得及发出吱的一声细鸣就头碎腹破成了一摊肉泥。”明明是对骑手的残忍进行描写,却不直接去谴责,只是对鼠兔和马进行描写,太绝了。  诸如这样的作品很多,《儿童文学》太吸引人了!

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论文600字

你可以去找下(教育进展)这类的。还有(心理学进展)这类的~你都是可以去参考下里面的期刊论文的吧

你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作者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作为幼儿教育论文的重要门类,怎么去写好它对于广大老师来说十分重要!今天就为大家简单做一个介绍!一、教学案例与论文的区别1、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案例则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2、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3、教学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二、案例的结构要素: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动笔前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变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三、如何收集案例素材.1、典型。教学案例的素材要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实用的价值。2、生动。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3、寓意明确。教学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四、收集素材的途径.1、在教学实践中收集。比如,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可以是从听课、评课的记录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收集素材。2、在教学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收听中收集素材。3、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学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五、案例记叙要求1、目的要明确。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一个问题。不能随心所欲,与主题无关的删去。2、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因此,撰写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可进行夸张,更不能歪曲。但为了保护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3、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全过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4、取舍要恰当。教学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5、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六、案例分析的要求1、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2、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当前,案例分析就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二期课改精神。3、分析务必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4、论述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5、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案例的选择要能充分体现观点。而不能案例和观点不统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