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气象科普小论文2000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4-07-19 12:43:24

气象科普小论文2000字体大小

中国气象报作为气象行业报纸,也是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的理想平台。近年来,中国气象报在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社会公众需要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气象科学知识,所以气象报的科普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这里,提出几点做好报纸科普宣传工作的想法。 1.导向要正确。有人说,科普文章远离政治,无所谓舆论导向的问题。其实不然,我认为,极具舆论导向和文化导向功能的科普宣传必然有其政治属性。气象工作事关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因而,在报纸的科普宣传中,应始终把正确导向作为报纸的生命,“只帮忙、不添乱”。 2.把握好时宜性原则。强调时宜性就是需要找出宣传的最佳时机。要善于抓住重大事件进行科普宣传,增强传播效果。要有“先知先觉”的敏感,要洞察、把握事件发展的每个过程,要对科普宣传的选题策划有较为深刻的认知。成功的科普宣传是建立在对社会背景、舆论导向、热点问题等的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 3.定位要有特色。气象科普宣传要姓“气”,要有鲜明特色,要有独特个性。准确的定位是做好科普宣传的基础,没有特色的科普宣传就没有读者,效果也就无从体现。要根据读者的需要,紧紧围绕“气象”做文章,精心安排版面和设置栏目,使报纸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贴近读者的需要,使读者能从中找到他们想要了解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气象科普知识,从而起到 “气象助手”的作用。 4.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科普宣传,必须做到科学、严谨。要做到报纸刊登的科普文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除了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外,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家作者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针对科普内容比较深,专业要求较高的特点,立足本行业,精心建设一支专家作者队伍。强调专家撰写专稿,提高报纸的权威性,将气象专家丰富的知识浓缩在一篇篇短小的科普文章中。另一方面,针对科普宣传涉及内容比较多的特点,建设一支包括相关行业的专家和本报记者、通讯员在内的写作队伍。通过这些作者撰写出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的气象科普作品。 5.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可在编者和读者之间开展互动,提升报纸的服务功能。本报可通过组织气象科普方面的“读报知识问答”、开设 “专家信箱”、“解答读者咨询”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报理念。 (曾 涛)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10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4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

气象科普小论文2000字体

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如果没有副标题只有主标题的话题目一般只占一行,而一行字符格也就二十左右,为文章格式对称,题目一般居中,而且题目必须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10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4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

气象科普小论文2000字体下载

月22日,是第19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也是第24届“中国水周”。为了增强学生节水意识,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学的节水窍门,乍浦小学于3月22日组织开展了“世界水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有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水质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门间竞争性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福祉。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发起了“节水,从点滴做起”的倡议,并组织全校师生收看了CCTV-2节能半小时视频节目“节水窍门”。每年一次的世界水日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用以提高公众认识,并传播养护和管理水资源。通过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在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时候停下脚步,去思考如何去珍惜、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水”。并以此通过学生,提醒家长、朋友及周围的每一个人,节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要从点滴做起,改掉生活坏习惯,利用节水小窍门,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和谐,环境才会更优美舒适。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   气候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受到它的影响,四季的更替让人享受着春夏秋冬的神韵,不同类型的气候使地球景观异彩纷呈。但人类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对气候进行着或有意识或客观的改变。世界气象组织于今年年初确认,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人类有气温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1961年至1990年气温平均值偏高53℃。截至目前,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十个年份都是在1998年以后出现的。   为增加学生的气象意识,提高学生保护气候、低碳生活的意识,乍浦小学在3月23日组织开展世界气象日专题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去平湖市气象局参观,了解基本的气象科普知识;组织学生收看中央气象局庆祝我国气象卫星事业40周年的专题宣传片——“风雨历程四十年”,了解我国的气象卫生事业,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今年世界气象组织将世界气象日活动主题确定为“人与气候”,目的就在于借助这个契机,让人们再一次审慎思考自己与气候的关系,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再多作一些努力。   乍浦小学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为契机,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节水环保、低碳生活的意识,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节约用水,防灾减灾”工作,节约生活的每一滴水。同时,倡导低炭生活,节能减排,唤起学生及家长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使我们生活的这个家园绿色常在,生机勃勃。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10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4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

首页 哲学政法 社会科学 经济财政 教科文艺 基础科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工业技术 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2006 V30 N1 P1-10--------------------------------------------------------------------------------关于半拉格朗日半隐式大气模式的时步问题胡志晋 史月琴 摘 要:讨论半拉格朗日半隐式大气模式中时步的限制,展示时步过大时用一般的首尾两点平均方案计算非线性源汇项的严重误差,提出精确的源汇项计算格式并作了特例计算和比较,讨论了被模拟的大气过程和波动的特征对时步的要求,指出柯朗数NC=C·△t/△X是大气模式时空步长匹配的重要参数指出云降水和大气化学过程特征时间对相应的正定变量的计算时步的限制关键词:半拉格朗日半隐式格式;非线性源汇项;时步分类号:P4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895(2006)01-0001-10On the Time Step of Semi-Lagrangian Semi-Implicit Atmospheric ModelHU Zhi-Jin SHI Yue-Qi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12、2004CB4183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05001作者简介:胡志晋,男,1935年出生,研究员,主要从事云降水数值模拟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E-mail: 作者单位:胡志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史月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参考文献:[1]Williamson D L,Rasch PA class of semi-Lagrangian approximations for JAS,1989,49:2082~2096[2]Staniforth A,Cote JSemi-Lagrangian integration schemes for atmospheric models-A MWR,1991,119:2206~2223[3]Ritchie H,Temperton C,Simmons A,et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mi-Lagrangian method in a high-resolution version of the ECMWF forecast MWR,1995,123:489~514[4]Nair R,Machenhauer BThe mass-conservative cell-integrated semi-Lagrangian advection scheme on the MWR,2002,120:649~667[5]陈嘉滨,季仲贞半拉格朗日平方守恒计算格式的研究大气科学,2001,25(6):837~846Chen Jiabin,Ji ZA study of energy-conserving semi-Lagrangian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2001,25(6):837~846[6]陈嘉滨,季仲贞半隐式半拉格朗日平方守恒计算格式的构造大气科学,2004,28(4):527~535Chen Jiabin,Ji ZA study of complete square-conserving semi-implicit semi-Lagrangian scheme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2004,28(4):527~535[7]陈德辉,胡志晋,徐大海,等CAMS大气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3Chen Dehui,Hu Zhijin,Xu Dahai,et Study on CAMS Atmospheric Numerical Prediction Model System (in Chinese)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13[8]刘式适大气波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8~70Liu SAtmospheric China Great Encyclopedia,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Beijing:China Great Encyclopedia Press,68~70[9]Hu Zhijin,Zou GAtmospheric non-hydrostatic model and elastic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92,35(4):463~475收稿日期:2004年10月18日修稿日期:2004年12月15日出版日期:2006年1月31日军事史林 中国医药导刊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建筑设计管理 商业研究 毒理学杂志 传感器与微系统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四川化工 保山师专学报 光电子技术 湖北体育科技 工业锅炉 血栓与止血学 太原科技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数码世界 高校后勤研究 冶金能源 微电机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航海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美术观察 中州煤炭 信息记录材料 云南交通科技 中国稀土学报 森林公安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衡水学院学报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湖北电业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数字化期刊论文网 ©2008年版权所有

气象科普小论文2000字体要求

作文竞赛吧,我也要写的呢,大概写什么社会上的风气吧

启中的苦孩纸吧~同苦同苦~我们伤不起。。。

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

气象科普小论文2000字内容

如果没有副标题只有主标题的话题目一般只占一行,而一行字符格也就二十左右,为文章格式对称,题目一般居中,而且题目必须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科技论文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气象科技论文英译   摘 要:关联理论为分析气象科技论文句子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提供了支撑。借助这一理论,本文对气象科技论文英译进行探讨,旨在为气象科技论文的翻译提供借鉴,提高翻译质量,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1:   [4] 寿邵文,姚永红气象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J]广州:现代外语,1999(85):    看了“气象科技论文怎么写_怎么写气象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气象科技论文800字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 气象科技服务论文范例 气象科技论文 气象科技论文2500字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气象报作为气象行业报纸,也是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的理想平台。近年来,中国气象报在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社会公众需要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气象科学知识,所以气象报的科普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这里,提出几点做好报纸科普宣传工作的想法。 1.导向要正确。有人说,科普文章远离政治,无所谓舆论导向的问题。其实不然,我认为,极具舆论导向和文化导向功能的科普宣传必然有其政治属性。气象工作事关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因而,在报纸的科普宣传中,应始终把正确导向作为报纸的生命,“只帮忙、不添乱”。 2.把握好时宜性原则。强调时宜性就是需要找出宣传的最佳时机。要善于抓住重大事件进行科普宣传,增强传播效果。要有“先知先觉”的敏感,要洞察、把握事件发展的每个过程,要对科普宣传的选题策划有较为深刻的认知。成功的科普宣传是建立在对社会背景、舆论导向、热点问题等的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 3.定位要有特色。气象科普宣传要姓“气”,要有鲜明特色,要有独特个性。准确的定位是做好科普宣传的基础,没有特色的科普宣传就没有读者,效果也就无从体现。要根据读者的需要,紧紧围绕“气象”做文章,精心安排版面和设置栏目,使报纸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贴近读者的需要,使读者能从中找到他们想要了解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气象科普知识,从而起到 “气象助手”的作用。 4.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科普宣传,必须做到科学、严谨。要做到报纸刊登的科普文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除了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外,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家作者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针对科普内容比较深,专业要求较高的特点,立足本行业,精心建设一支专家作者队伍。强调专家撰写专稿,提高报纸的权威性,将气象专家丰富的知识浓缩在一篇篇短小的科普文章中。另一方面,针对科普宣传涉及内容比较多的特点,建设一支包括相关行业的专家和本报记者、通讯员在内的写作队伍。通过这些作者撰写出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的气象科普作品。 5.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可在编者和读者之间开展互动,提升报纸的服务功能。本报可通过组织气象科普方面的“读报知识问答”、开设 “专家信箱”、“解答读者咨询”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报理念。 (曾 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