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印度经济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英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4:02:44

印度经济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英文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印度经济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系。若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GDP计算(2007年估计为09万亿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增长名列第二,2006/07财政年度的GDP增长达4%。不过,印度人口庞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计数字)仅为$4,182(以PPP计算)或$964(名义人均收入)。 世界银行也将印度界定为低收入经济体。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印度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从英国独立后,印度奉行社会主义的经济路线,严格限制私营公司、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不过,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纵然面对政治争议,印度政府逐步将公营机构私营化,以及开放部分行业予以私营和外资参与。印度面对的经济问题来自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严重的贫富悬殊。贫穷仍是印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官方估计,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人口大国还没有中国富裕

印度经济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印度经济发展很畸形。贫富差距巨大。中产阶级比重偏小。穷人居多。贫穷的最多;富人也挺多。一般国家都是中产阶级占多数。

印度独立后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长期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重大的危机和动荡。年均增长率,从独立到1980年为5%,从1980年到1990年为8%,从1992年至2000年,则提高到4%。90年代中后期的部分年份增长率接近8%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2万亿卢比,约合5000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时的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5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00美元。前者存在低估的问题,后者又有高估的问题。综合来看,目前的发展水平应当在人均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5%下降到2000年的25%,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分别由15%和5%上升到30%和43%。  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设备的自给率从独立初期的10%提高到90%,工业产品自给率达80%,军事装备的自给率达到70%以上。国内市场的消费品主要由本国制造,还能向国外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和化纤等制造业和电站的成套设备。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和推进“绿色革命”,印度粮食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50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2001年底粮食储备接近6000万吨。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小麦产量居第四位,棉花产量居第三位,茶叶产量居第一位。  最近20多年,印度的对外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93亿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近1000亿美元。外国对印投资从1990年的0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1年的59亿美元。印度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借用国外贷款,到2001年3月底,共有外债余额1004亿美元,其中长期债务占97%。外汇储备也有巨大的增长,2002年9月中旬达到21亿美元。  独立后,印度投入巨大力量发展科技,现已进人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在原子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计算机及软件、生物、太阳能应用和前沿科学等方面居第三世界前列。已经建立起从核燃料勘探、开采、提炼、重水生产、反应堆到核废料处理的完整生产体系,现有14座核电站,9个重水工厂,还有8座核电站正在建设。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享誉世界。生物技术已经从传统的酿造、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向现代遗传工程、动植物细胞合成、酶的应用、生物冶金和克隆技术等方面发展。  (一)坚持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  1、铲除殖民地经济体系的残余。独立前的印度经济掌控在英国资本手中。独立后,印度政府接管了铁路、港口、机场、邮电、矿山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通过对外资企业实行严厉的“印度化”政策,排除以英国资本为主的外国资本对印度经济的控制。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通过高关税和许可证制度等手段严厉控制进口,打破英国及其他外国的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垄断。随着工业体系的建成和工业品自给能力的提高,印度政府明确规定,凡是国内已经生产的或能够生产的产品一般不准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防止外国商品进占印度市场。  2、实现科学技术自立。印度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采取的做法,一是实行高等教育先行,迅速培养大批高精尖人才,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据称现在印度拥有科技人员340万人,居世界第三位。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国民识字率由独立前的16%提高到2001年的38%。二是建立了以中央政府各部门研究机构为核心包括高等院校、邦政府和企业研究机构在内的完整科研机构体系,为推动科学技术自立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不断扩大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仅在头七个五年计划时期里,政府用于科技的投资就增长了490倍。同时,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资。目前印度研究开发投资近200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左右。四是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取和创新。  3、实行以国内资金为主的资本形成战略。独立后,印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国民储蓄率从1950年的9%大幅度提高到2001年的25%,预计到2007年将进一步提高到8%。印度建立了比较发达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0家,遍布印度全国;全国共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印度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在利用外资方面,坚持以间接利用外资为主,争取优惠贷款和外国官方援助,外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4、确立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独立后,印度成功地打破了国外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垄断和控制,建设了大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有形市场,建成全国性商品分销网络体系,推动城乡市场的发展。全国估计有超过百万人的市场经纪人、批发商、仓储运输商和零售商从事各种消费品的流通。这个网络大约在3800个城镇和50万个乡村中经营。据称印度现有3亿人左右的中产阶级队伍,这一阶层拥有持续稳定增长的购买力,是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和结构不断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印度还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最近几年也出现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  (二)发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独立后,印度在落后的殖民地经济体系和畸形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选择了国家主导型的混合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1、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战略管理和计划指导。1950年3月,印度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主席由政府总理兼任。由印度国家计委掌握、通过计划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总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一5%。印度国家计委能在战略上统筹考虑印度面临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问题,集中国力解决事关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有能力通过中央政府各部和各邦政府对国营经济活动进行指令性计划控制,对民间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性计划调节,使国民经济发展符合国家战略的要求。  此外,印度国家计委还经常制定和实行相关的重要政策措施,引导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农业上的土地改革和绿色革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力发展国营经济,扶持私营经济发展;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保护国内产业;制订实施《信息技术行动计划》,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国营企业,充分发挥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独立后,印度建立发展国营企业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把英国殖民政府霸占的财产收归国有。二是通过国有化措施赎买本国和外国私人资本在印度的企业,将其转变为国营企业。三是通过五年计划利用国家财政支出和外国援助(主要是苏联援助),由政府直接创办新企业。中央所属国营企业的投资从1951年9亿卢比猛增到1991年的4卢比,中央企业数量从5家到246家。印度各邦政府所属国营企业从51家增加到1992的954家。  随着国营企业的建立和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在印度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是促进了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二是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使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是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特别是在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占有垄断地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3、政府大力扶持民间私营企业发展。印度始终没有搞全盘国有化,即使是国营企业发展达到高峰时期,私营企业仍是印度国民经济的真正主体。1980年,私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8%,提供了全国78%的工业就业岗位。最近20年来,特别是1991年以来,印度的私营企业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印度政府扶持民间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一是改善宏观环境,提高企业投资愿意和信心;二是放松管制,扩大行业领域准人,为私营提供广泛的投资和发展机会;三是鼓励国民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四是改善经营条件,提高企业效益。  4、保护国内市场,保障产业安全。在外资问题上,印度政府基本上是态度积极步伐谨慎,把握开放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维护民族资本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权。长期以来,印度一般保护性关税率保持在100%以上,最高关税率曾达350%。后来有所降低,2000年度的平均关税为28%,已承诺到2005年把关税降到15%一17%。在非关税壁垒方面,运用许可证、技术壁垒和进口配额等措施,加强对民族产业的保护。  (三)重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  1、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从独立到1965年,尼赫鲁总理实行的是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战略。从1966年至1978年,印度采取以变革农业生产技术为中心的农业综合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率先采用各种投入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政府通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和扩大农业信贷、规范市场等措施,从多方面支持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被称为绿色革命。其主要内容是以推广高产品种为核心,辅之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投人,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农业研究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和支持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政府农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研究机构组成,科研经费的85%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税基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外援助和捐赠。技术推广系统由独立的各级专职人员组成,各邦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种子公司,支持系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2、以软件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  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决心“用电子和教育把印度带入21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专门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90年代末,印度设立了国家信息技术和软件发展工作办公室,提出了包括108条政策措施的《信息技术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达500亿美元,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  其次,实行高度优惠的特殊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产品100%出口的软件企业免征所得税,免征进口软件的双重税收,对软件实施零关税、零流通税等。二是放宽软件企业进口计算机的限制。为方便一些中小软件企业从国外免税引进先进技术,把允许进口计算机技术的企业的资产限额从2亿卢比降至100万卢比。三是吸引外国信息技术公司投资。  第三,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电子部为其中250余所提供一定的教学经费,配备了计算机、软件、各类图书等必备的教学条件。二是民办或私营的各类商业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培训。这些机构必须具有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业机构颁发的培训许可证,目前这类机构大约有700多家。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四是集中优势兵力办好国家级理工大学和信息技术学院。五是吸引,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高级软件人才。  第四,大规模兴建软件技术园区。1987年印度电子部开始建设普那、布班内斯瓦尔和班家罗尔三个软件技术园,政府给每个软件园投资5000万卢比,并建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软件技术园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印度软件出口基地。目前,印度已建成17个软件技术园,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  3、建设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把国防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全面扩张军事力量。在国防建设带动下,印度经济加速增长,高技术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印度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善于综合运用包括军事、外交、情报和科技等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稳定、可靠的安全环境。

印度经济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印度独立后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长期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重大的危机和动荡。年均增长率,从独立到1980年为5%,从1980年到1990年为8%,从1992年至2000年,则提高到4%。90年代中后期的部分年份增长率接近8%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2万亿卢比,约合5000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时的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5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00美元。前者存在低估的问题,后者又有高估的问题。综合来看,目前的发展水平应当在人均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5%下降到2000年的25%,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分别由15%和5%上升到30%和43%。  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设备的自给率从独立初期的10%提高到90%,工业产品自给率达80%,军事装备的自给率达到70%以上。国内市场的消费品主要由本国制造,还能向国外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和化纤等制造业和电站的成套设备。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和推进“绿色革命”,印度粮食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50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2001年底粮食储备接近6000万吨。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小麦产量居第四位,棉花产量居第三位,茶叶产量居第一位。  最近20多年,印度的对外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93亿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近1000亿美元。外国对印投资从1990年的0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1年的59亿美元。印度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借用国外贷款,到2001年3月底,共有外债余额1004亿美元,其中长期债务占97%。外汇储备也有巨大的增长,2002年9月中旬达到21亿美元。  独立后,印度投入巨大力量发展科技,现已进人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在原子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计算机及软件、生物、太阳能应用和前沿科学等方面居第三世界前列。已经建立起从核燃料勘探、开采、提炼、重水生产、反应堆到核废料处理的完整生产体系,现有14座核电站,9个重水工厂,还有8座核电站正在建设。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享誉世界。生物技术已经从传统的酿造、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向现代遗传工程、动植物细胞合成、酶的应用、生物冶金和克隆技术等方面发展。  (一)坚持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  1、铲除殖民地经济体系的残余。独立前的印度经济掌控在英国资本手中。独立后,印度政府接管了铁路、港口、机场、邮电、矿山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通过对外资企业实行严厉的“印度化”政策,排除以英国资本为主的外国资本对印度经济的控制。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通过高关税和许可证制度等手段严厉控制进口,打破英国及其他外国的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垄断。随着工业体系的建成和工业品自给能力的提高,印度政府明确规定,凡是国内已经生产的或能够生产的产品一般不准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防止外国商品进占印度市场。  2、实现科学技术自立。印度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采取的做法,一是实行高等教育先行,迅速培养大批高精尖人才,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据称现在印度拥有科技人员340万人,居世界第三位。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国民识字率由独立前的16%提高到2001年的38%。二是建立了以中央政府各部门研究机构为核心包括高等院校、邦政府和企业研究机构在内的完整科研机构体系,为推动科学技术自立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不断扩大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仅在头七个五年计划时期里,政府用于科技的投资就增长了490倍。同时,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资。目前印度研究开发投资近200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左右。四是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取和创新。  3、实行以国内资金为主的资本形成战略。独立后,印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国民储蓄率从1950年的9%大幅度提高到2001年的25%,预计到2007年将进一步提高到8%。印度建立了比较发达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0家,遍布印度全国;全国共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印度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在利用外资方面,坚持以间接利用外资为主,争取优惠贷款和外国官方援助,外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4、确立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独立后,印度成功地打破了国外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垄断和控制,建设了大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有形市场,建成全国性商品分销网络体系,推动城乡市场的发展。全国估计有超过百万人的市场经纪人、批发商、仓储运输商和零售商从事各种消费品的流通。这个网络大约在3800个城镇和50万个乡村中经营。据称印度现有3亿人左右的中产阶级队伍,这一阶层拥有持续稳定增长的购买力,是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和结构不断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印度还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最近几年也出现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  (二)发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独立后,印度在落后的殖民地经济体系和畸形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选择了国家主导型的混合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1、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战略管理和计划指导。1950年3月,印度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主席由政府总理兼任。由印度国家计委掌握、通过计划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总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一5%。印度国家计委能在战略上统筹考虑印度面临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问题,集中国力解决事关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有能力通过中央政府各部和各邦政府对国营经济活动进行指令性计划控制,对民间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性计划调节,使国民经济发展符合国家战略的要求。  此外,印度国家计委还经常制定和实行相关的重要政策措施,引导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农业上的土地改革和绿色革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力发展国营经济,扶持私营经济发展;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保护国内产业;制订实施《信息技术行动计划》,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国营企业,充分发挥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独立后,印度建立发展国营企业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把英国殖民政府霸占的财产收归国有。二是通过国有化措施赎买本国和外国私人资本在印度的企业,将其转变为国营企业。三是通过五年计划利用国家财政支出和外国援助(主要是苏联援助),由政府直接创办新企业。中央所属国营企业的投资从1951年9亿卢比猛增到1991年的4卢比,中央企业数量从5家到246家。印度各邦政府所属国营企业从51家增加到1992的954家。  随着国营企业的建立和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在印度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是促进了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二是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使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是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特别是在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占有垄断地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3、政府大力扶持民间私营企业发展。印度始终没有搞全盘国有化,即使是国营企业发展达到高峰时期,私营企业仍是印度国民经济的真正主体。1980年,私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8%,提供了全国78%的工业就业岗位。最近20年来,特别是1991年以来,印度的私营企业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印度政府扶持民间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一是改善宏观环境,提高企业投资愿意和信心;二是放松管制,扩大行业领域准人,为私营提供广泛的投资和发展机会;三是鼓励国民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四是改善经营条件,提高企业效益。  4、保护国内市场,保障产业安全。在外资问题上,印度政府基本上是态度积极步伐谨慎,把握开放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维护民族资本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权。长期以来,印度一般保护性关税率保持在100%以上,最高关税率曾达350%。后来有所降低,2000年度的平均关税为28%,已承诺到2005年把关税降到15%一17%。在非关税壁垒方面,运用许可证、技术壁垒和进口配额等措施,加强对民族产业的保护。  (三)重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  1、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从独立到1965年,尼赫鲁总理实行的是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战略。从1966年至1978年,印度采取以变革农业生产技术为中心的农业综合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率先采用各种投入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政府通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和扩大农业信贷、规范市场等措施,从多方面支持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被称为绿色革命。其主要内容是以推广高产品种为核心,辅之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投人,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农业研究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和支持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政府农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研究机构组成,科研经费的85%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税基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外援助和捐赠。技术推广系统由独立的各级专职人员组成,各邦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种子公司,支持系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2、以软件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  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决心“用电子和教育把印度带入21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专门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90年代末,印度设立了国家信息技术和软件发展工作办公室,提出了包括108条政策措施的《信息技术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达500亿美元,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  其次,实行高度优惠的特殊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产品100%出口的软件企业免征所得税,免征进口软件的双重税收,对软件实施零关税、零流通税等。二是放宽软件企业进口计算机的限制。为方便一些中小软件企业从国外免税引进先进技术,把允许进口计算机技术的企业的资产限额从2亿卢比降至100万卢比。三是吸引外国信息技术公司投资。  第三,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电子部为其中250余所提供一定的教学经费,配备了计算机、软件、各类图书等必备的教学条件。二是民办或私营的各类商业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培训。这些机构必须具有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业机构颁发的培训许可证,目前这类机构大约有700多家。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四是集中优势兵力办好国家级理工大学和信息技术学院。五是吸引,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高级软件人才。  第四,大规模兴建软件技术园区。1987年印度电子部开始建设普那、布班内斯瓦尔和班家罗尔三个软件技术园,政府给每个软件园投资5000万卢比,并建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软件技术园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印度软件出口基地。目前,印度已建成17个软件技术园,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  3、建设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把国防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全面扩张军事力量。在国防建设带动下,印度经济加速增长,高技术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印度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善于综合运用包括军事、外交、情报和科技等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稳定、可靠的安全环境。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印度经济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系。若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GDP计算(2007年估计为09万亿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增长名列第二,2006/07财政年度的GDP增长达4%。不过,印度人口庞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计数字)仅为$4,182(以PPP计算)或$964(名义人均收入)。 世界银行也将印度界定为低收入经济体。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印度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从英国独立后,印度奉行社会主义的经济路线,严格限制私营公司、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不过,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纵然面对政治争议,印度政府逐步将公营机构私营化,以及开放部分行业予以私营和外资参与。印度面对的经济问题来自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严重的贫富悬殊。贫穷仍是印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官方估计,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印度经济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及作用

从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侵略和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生产力, 摧毁了原有的农村公社和封建生产关系。特别是19 世纪上半叶, 英国在实现工业革命后,改变殖民统治政策,采取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剥削策略, 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因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地区间经济联系的扩大, 促进了印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印度资本主义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19 世纪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发展起来,19 世纪六七时年代,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其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得以发展。

印度经济发展很畸形。贫富差距巨大。中产阶级比重偏小。穷人居多。贫穷的最多;富人也挺多。一般国家都是中产阶级占多数。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印度经济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系。若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GDP计算(2007年估计为09万亿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增长名列第二,2006/07财政年度的GDP增长达4%。不过,印度人口庞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计数字)仅为$4,182(以PPP计算)或$964(名义人均收入)。 世界银行也将印度界定为低收入经济体。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印度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从英国独立后,印度奉行社会主义的经济路线,严格限制私营公司、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不过,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纵然面对政治争议,印度政府逐步将公营机构私营化,以及开放部分行业予以私营和外资参与。印度面对的经济问题来自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严重的贫富悬殊。贫穷仍是印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官方估计,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印度经济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印度独立后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长期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重大的危机和动荡。年均增长率,从独立到1980年为5%,从1980年到1990年为8%,从1992年至2000年,则提高到4%。90年代中后期的部分年份增长率接近8%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2万亿卢比,约合5000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时的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5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00美元。前者存在低估的问题,后者又有高估的问题。综合来看,目前的发展水平应当在人均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5%下降到2000年的25%,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分别由15%和5%上升到30%和43%。  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设备的自给率从独立初期的10%提高到90%,工业产品自给率达80%,军事装备的自给率达到70%以上。国内市场的消费品主要由本国制造,还能向国外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和化纤等制造业和电站的成套设备。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和推进“绿色革命”,印度粮食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50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2001年底粮食储备接近6000万吨。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小麦产量居第四位,棉花产量居第三位,茶叶产量居第一位。  最近20多年,印度的对外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93亿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近1000亿美元。外国对印投资从1990年的0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1年的59亿美元。印度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借用国外贷款,到2001年3月底,共有外债余额1004亿美元,其中长期债务占97%。外汇储备也有巨大的增长,2002年9月中旬达到21亿美元。  独立后,印度投入巨大力量发展科技,现已进人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在原子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计算机及软件、生物、太阳能应用和前沿科学等方面居第三世界前列。已经建立起从核燃料勘探、开采、提炼、重水生产、反应堆到核废料处理的完整生产体系,现有14座核电站,9个重水工厂,还有8座核电站正在建设。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享誉世界。生物技术已经从传统的酿造、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向现代遗传工程、动植物细胞合成、酶的应用、生物冶金和克隆技术等方面发展。  (一)坚持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  1、铲除殖民地经济体系的残余。独立前的印度经济掌控在英国资本手中。独立后,印度政府接管了铁路、港口、机场、邮电、矿山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通过对外资企业实行严厉的“印度化”政策,排除以英国资本为主的外国资本对印度经济的控制。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通过高关税和许可证制度等手段严厉控制进口,打破英国及其他外国的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垄断。随着工业体系的建成和工业品自给能力的提高,印度政府明确规定,凡是国内已经生产的或能够生产的产品一般不准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防止外国商品进占印度市场。  2、实现科学技术自立。印度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采取的做法,一是实行高等教育先行,迅速培养大批高精尖人才,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据称现在印度拥有科技人员340万人,居世界第三位。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国民识字率由独立前的16%提高到2001年的38%。二是建立了以中央政府各部门研究机构为核心包括高等院校、邦政府和企业研究机构在内的完整科研机构体系,为推动科学技术自立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不断扩大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仅在头七个五年计划时期里,政府用于科技的投资就增长了490倍。同时,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资。目前印度研究开发投资近200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左右。四是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取和创新。  3、实行以国内资金为主的资本形成战略。独立后,印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国民储蓄率从1950年的9%大幅度提高到2001年的25%,预计到2007年将进一步提高到8%。印度建立了比较发达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0家,遍布印度全国;全国共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印度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在利用外资方面,坚持以间接利用外资为主,争取优惠贷款和外国官方援助,外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4、确立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独立后,印度成功地打破了国外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垄断和控制,建设了大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有形市场,建成全国性商品分销网络体系,推动城乡市场的发展。全国估计有超过百万人的市场经纪人、批发商、仓储运输商和零售商从事各种消费品的流通。这个网络大约在3800个城镇和50万个乡村中经营。据称印度现有3亿人左右的中产阶级队伍,这一阶层拥有持续稳定增长的购买力,是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和结构不断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印度还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最近几年也出现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  (二)发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独立后,印度在落后的殖民地经济体系和畸形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选择了国家主导型的混合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1、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战略管理和计划指导。1950年3月,印度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主席由政府总理兼任。由印度国家计委掌握、通过计划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总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一5%。印度国家计委能在战略上统筹考虑印度面临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问题,集中国力解决事关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有能力通过中央政府各部和各邦政府对国营经济活动进行指令性计划控制,对民间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性计划调节,使国民经济发展符合国家战略的要求。  此外,印度国家计委还经常制定和实行相关的重要政策措施,引导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农业上的土地改革和绿色革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力发展国营经济,扶持私营经济发展;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保护国内产业;制订实施《信息技术行动计划》,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国营企业,充分发挥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独立后,印度建立发展国营企业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把英国殖民政府霸占的财产收归国有。二是通过国有化措施赎买本国和外国私人资本在印度的企业,将其转变为国营企业。三是通过五年计划利用国家财政支出和外国援助(主要是苏联援助),由政府直接创办新企业。中央所属国营企业的投资从1951年9亿卢比猛增到1991年的4卢比,中央企业数量从5家到246家。印度各邦政府所属国营企业从51家增加到1992的954家。  随着国营企业的建立和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在印度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是促进了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二是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使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是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特别是在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占有垄断地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3、政府大力扶持民间私营企业发展。印度始终没有搞全盘国有化,即使是国营企业发展达到高峰时期,私营企业仍是印度国民经济的真正主体。1980年,私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8%,提供了全国78%的工业就业岗位。最近20年来,特别是1991年以来,印度的私营企业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印度政府扶持民间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一是改善宏观环境,提高企业投资愿意和信心;二是放松管制,扩大行业领域准人,为私营提供广泛的投资和发展机会;三是鼓励国民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四是改善经营条件,提高企业效益。  4、保护国内市场,保障产业安全。在外资问题上,印度政府基本上是态度积极步伐谨慎,把握开放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维护民族资本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权。长期以来,印度一般保护性关税率保持在100%以上,最高关税率曾达350%。后来有所降低,2000年度的平均关税为28%,已承诺到2005年把关税降到15%一17%。在非关税壁垒方面,运用许可证、技术壁垒和进口配额等措施,加强对民族产业的保护。  (三)重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  1、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从独立到1965年,尼赫鲁总理实行的是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战略。从1966年至1978年,印度采取以变革农业生产技术为中心的农业综合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率先采用各种投入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政府通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和扩大农业信贷、规范市场等措施,从多方面支持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被称为绿色革命。其主要内容是以推广高产品种为核心,辅之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投人,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农业研究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和支持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政府农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研究机构组成,科研经费的85%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税基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外援助和捐赠。技术推广系统由独立的各级专职人员组成,各邦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种子公司,支持系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2、以软件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  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决心“用电子和教育把印度带入21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专门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90年代末,印度设立了国家信息技术和软件发展工作办公室,提出了包括108条政策措施的《信息技术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达500亿美元,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  其次,实行高度优惠的特殊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产品100%出口的软件企业免征所得税,免征进口软件的双重税收,对软件实施零关税、零流通税等。二是放宽软件企业进口计算机的限制。为方便一些中小软件企业从国外免税引进先进技术,把允许进口计算机技术的企业的资产限额从2亿卢比降至100万卢比。三是吸引外国信息技术公司投资。  第三,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电子部为其中250余所提供一定的教学经费,配备了计算机、软件、各类图书等必备的教学条件。二是民办或私营的各类商业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培训。这些机构必须具有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业机构颁发的培训许可证,目前这类机构大约有700多家。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四是集中优势兵力办好国家级理工大学和信息技术学院。五是吸引,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高级软件人才。  第四,大规模兴建软件技术园区。1987年印度电子部开始建设普那、布班内斯瓦尔和班家罗尔三个软件技术园,政府给每个软件园投资5000万卢比,并建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软件技术园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印度软件出口基地。目前,印度已建成17个软件技术园,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  3、建设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把国防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全面扩张军事力量。在国防建设带动下,印度经济加速增长,高技术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印度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善于综合运用包括军事、外交、情报和科技等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稳定、可靠的安全环境。

印度经济发展很畸形。贫富差距巨大。中产阶级比重偏小。穷人居多。贫穷的最多;富人也挺多。一般国家都是中产阶级占多数。

优势: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比较好。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不足:印度国内办事效率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要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国只花241天。印度社会经济的分化也十分严重,现代化与落后共存,是一个对比鲜明和充满矛盾的国家。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1/4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却缺乏电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茅草屋往往与跨国公司的摩天大厦交织在一起。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很多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一)软件业方面。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相比之下,中国的软件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机构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8%。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三)企业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四)人才和教育国际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国际交流多于中国。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印度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体系方面。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六)基础设施方面。印度社会基础设施要比中国落后几十年,这也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