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3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15:45:3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3000字怎么写

人与自然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思想。 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由前辈所创造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行活动的,但是,人又具有自由、自觉、能动创造的本性,能够在认识外部必然性和由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动规律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面对着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和危机,有些人把其原因归罪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认为只有人类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造成这种困境的,至多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那种片面发展了的主体性。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混淆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成为马尔库赛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单纯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主体性只有动力机制(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没有自我约束机制,因而是一种“放任”的主体性;由于它既没有对自身活动的外部限度的认识,因而是一种“盲目”的主体性;由于它缺少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规范机制,因而是一种“自发”的主体性。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主体性。而人的高度发展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对外部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性有清楚的认识,对活动的限度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活动的后果有预见性意识,对自身能力有规范性(道德)意识。这种主体性不仅不是造成当今人类困境的原因,而且它正是解决这些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导引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调控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它保证人的潜力的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也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或能力成长的过程,它包括:(1)基本需求的满足:可分物质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它是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2)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心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它们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潜力的发挥:是指人认识、理解和有意识干预现实世界变迁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而可持续发展对人的主体性要求则来自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社会发展激励着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一个人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决定的,这是一个双向同步的统一的运动过程,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社会,发展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手段和目的。既然人和社会是互相决定、互相促进的,因而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这样才能促进双方的同步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促进社会发展去实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宰,人在社会经 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提高。共产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 “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3000字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由前辈所创造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行活动的,但是,人又具有自由、自觉、能动创造的本性,能够在认识外部必然性和由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动规律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面对着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和危机,有些人把其原因归罪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认为只有人类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造成这种困境的,至多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那种片面发展了的主体性。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混淆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成为马尔库赛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单纯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主体性只有动力机制(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没有自我约束机制,因而是一种“放任”的主体性;由于它既没有对自身活动的外部限度的认识,因而是一种“盲目”的主体性;由于它缺少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规范机制,因而是一种“自发”的主体性。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主体性。而人的高度发展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对外部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性有清楚的认识,对活动的限度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活动的后果有预见性意识,对自身能力有规范性(道德)意识。这种主体性不仅不是造成当今人类困境的原因,而且它正是解决这些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导引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调控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它保证人的潜力的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也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或能力成长的过程,它包括:(1)基本需求的满足:可分物质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它是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2)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心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它们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潜力的发挥:是指人认识、理解和有意识干预现实世界变迁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而可持续发展对人的主体性要求则来自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社会发展激励着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一个人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决定的,这是一个双向同步的统一的运动过程,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社会,发展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手段和目的。既然人和社会是互相决定、互相促进的,因而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这样才能促进双方的同步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促进社会发展去实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宰,人在社会经 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提高。共产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 “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论文要结合实际写,多引用一些数据。可以去CNKI搜搜,好多类型。我也是昨天刚写过一篇,题目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祝你有好成绩。

四月上旬,我去乡下玩。到沟渠边欣赏风景时,蓦地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的鱼正在追逐着几只可怜的小蝌蚪,其中一只已经被那条鱼吞下整条尾巴。心中怜悯,用枯枝赶走了鱼,救下小蝌蚪。因为村上要用水,沟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递减,不多久就要干涸,那时,鱼和蝌蚪都不能幸免。再三思索后,我捞起了那几只小蝌蚪。鱼已经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费心思了。  可当我把它们带回家后,遭到了老妈的极力反对:“不行!一个干干净净的家会被蝌蚪弄脏的!快把它们扔了!”“这怎么可以?难道要让它们被天敌吃掉吗?绝对不能扔掉!”“这个家不能有任何脏东西!”“蝌蚪是益虫!” ……经过激烈的争论,老妈向我妥协,但要留下蝌蚪,必须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这我同意,让蝌蚪经历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验对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我把小蝌蚪们安置在阳台上的小水缸里,还特意放了些水绵、螺蛳和鹅卵石,尽量使环境与野外的一样。从此,我开始了“养蝌蚪之行”。为了能使蝌蚪正常生活,我翻遍了家里的大小养殖书籍,千方百计为蝌蚪创造有利的条件。每天早晨醒来后,我总要去看看蝌蚪怎么样了;一放学,换下鞋子就冲向阳台,与蝌蚪共同分享喜悦与忧愁。偶尔为蝌蚪换换水,天天给蝌蚪喂食——熟菜叶与少量熟蛋黄。毕竟水缸不同沟渠,不能进行循环,只有靠“人工循环”了——烈日当空,我把水缸挪到半遮阴的地方;倾盆雨下,我把水缸移到雨少下到的地方;热了,搬到阴凉处降温;冷了,放回屋里保暖……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5月4号,在雨中,我带着小蝌蚪来到了河边。我轻轻地倾斜器皿,“小青蛙”、螺蛳以及鹅卵石缓缓入水。望着“小青蛙”们疾游远去的影子,心中隐约飘出一丝失落。风儿拂过,芦苇轻摇,水面轻漪,田野中的农作物沙沙作响。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中失落遁无,沉入回忆:4月2日,小蝌蚪来我家;4月25日,有两只长出后腿;4月27日……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论文3000字怎么写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由前辈所创造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行活动的,但是,人又具有自由、自觉、能动创造的本性,能够在认识外部必然性和由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动规律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面对着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和危机,有些人把其原因归罪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认为只有人类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造成这种困境的,至多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那种片面发展了的主体性。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混淆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成为马尔库赛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单纯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主体性只有动力机制(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没有自我约束机制,因而是一种“放任”的主体性;由于它既没有对自身活动的外部限度的认识,因而是一种“盲目”的主体性;由于它缺少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规范机制,因而是一种“自发”的主体性。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主体性。而人的高度发展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对外部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性有清楚的认识,对活动的限度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活动的后果有预见性意识,对自身能力有规范性(道德)意识。这种主体性不仅不是造成当今人类困境的原因,而且它正是解决这些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导引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调控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它保证人的潜力的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也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或能力成长的过程,它包括:(1)基本需求的满足:可分物质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它是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2)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心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它们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潜力的发挥:是指人认识、理解和有意识干预现实世界变迁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而可持续发展对人的主体性要求则来自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社会发展激励着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一个人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决定的,这是一个双向同步的统一的运动过程,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社会,发展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手段和目的。既然人和社会是互相决定、互相促进的,因而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这样才能促进双方的同步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促进社会发展去实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宰,人在社会经 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提高。共产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 “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可持续发展,但比可持续发展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而可持续发展的单独提出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它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生态持续,指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指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要求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的生产废物,社会持续指可持续发展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总之,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同时,应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它是一种崭新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人类发展观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其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协调发展,这也就和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自然观为根本指导,蕴含了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与生态自然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且由于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

论文要结合实际写,多引用一些数据。可以去CNKI搜搜,好多类型。我也是昨天刚写过一篇,题目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祝你有好成绩。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论文3000字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你可以去借鉴下《自然科学》期刊里面的论文~看下别人的写作经验及思路吧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000字论文怎么写

论文要结合实际写,多引用一些数据。可以去CNKI搜搜,好多类型。我也是昨天刚写过一篇,题目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祝你有好成绩。

可以写美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带给你的方便和美好,比如,早上起来呼吸到新鲜空气,感谢树木的默默吐呐;路上的鲜花香漫,感谢辛勤的蜂蝶!

四月上旬,我去乡下玩。到沟渠边欣赏风景时,蓦地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的鱼正在追逐着几只可怜的小蝌蚪,其中一只已经被那条鱼吞下整条尾巴。心中怜悯,用枯枝赶走了鱼,救下小蝌蚪。因为村上要用水,沟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递减,不多久就要干涸,那时,鱼和蝌蚪都不能幸免。再三思索后,我捞起了那几只小蝌蚪。鱼已经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费心思了。  可当我把它们带回家后,遭到了老妈的极力反对:“不行!一个干干净净的家会被蝌蚪弄脏的!快把它们扔了!”“这怎么可以?难道要让它们被天敌吃掉吗?绝对不能扔掉!”“这个家不能有任何脏东西!”“蝌蚪是益虫!” ……经过激烈的争论,老妈向我妥协,但要留下蝌蚪,必须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这我同意,让蝌蚪经历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验对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我把小蝌蚪们安置在阳台上的小水缸里,还特意放了些水绵、螺蛳和鹅卵石,尽量使环境与野外的一样。从此,我开始了“养蝌蚪之行”。为了能使蝌蚪正常生活,我翻遍了家里的大小养殖书籍,千方百计为蝌蚪创造有利的条件。每天早晨醒来后,我总要去看看蝌蚪怎么样了;一放学,换下鞋子就冲向阳台,与蝌蚪共同分享喜悦与忧愁。偶尔为蝌蚪换换水,天天给蝌蚪喂食——熟菜叶与少量熟蛋黄。毕竟水缸不同沟渠,不能进行循环,只有靠“人工循环”了——烈日当空,我把水缸挪到半遮阴的地方;倾盆雨下,我把水缸移到雨少下到的地方;热了,搬到阴凉处降温;冷了,放回屋里保暖……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5月4号,在雨中,我带着小蝌蚪来到了河边。我轻轻地倾斜器皿,“小青蛙”、螺蛳以及鹅卵石缓缓入水。望着“小青蛙”们疾游远去的影子,心中隐约飘出一丝失落。风儿拂过,芦苇轻摇,水面轻漪,田野中的农作物沙沙作响。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中失落遁无,沉入回忆:4月2日,小蝌蚪来我家;4月25日,有两只长出后腿;4月27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