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固体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详解

发布时间:2024-07-07 19:43:01

固体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详解

不知道怎么写的话也可以参考下别人是怎么写的呀~看下(材料科学)或者(材料化学前沿)这样类似的期刊多学习学习下呗~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2001——2002机械设计基础2003——2008测试技术2008现代测试技术2004——2006工业设计思想基础2002,2004——2006,2008设计能力与经验测试2002——2006,2008计算机基础2003——2006,2008电路1998——2008(1998——2002有答案)自动控制原理与信号处理2003——2008工程力学(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2007——2008材料力学2002——2006理论力学2002——2006工程热物理基础(流体力学)2007——2008工程热物理基础(传热学)2007——2008工程热物理基础(工程热力学)2007——2008工程热力学2003——2006传热学2000,2002——2006传热学期末考试试题2000流体力学2002——2006机械控制工程基础2003——2006普通物理学2007——2008大学物理2003——2006 光学2002——2006量子力学2002——2006电子技术基础(含模拟和数字)2000——2007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物理学2007——2008大学物理2003——2006 光学2002——2006量子力学2002——2006材料科学基础(A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B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C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2002——2006(2002——2006有答案)材料科学工程2001——2005有机化学2002——2008大学化学2002——200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2——2006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基础(流体力学)2007——2008工程热物理基础(传热学)2007——2008工程热物理基础(工程热力学)2007——2008工程热力学1998,2003——2006传热学2002——2006流体力学2002——2006工程力学(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2007——2008材料力学2002——2006理论力学2002——2006材料科学基础(A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B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C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2002——2006(2002——2006有答案)材料科学工程2001——2005电路1998——2008(1998——2002有答案)计算机基础2003——2006,2008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2002,2004——2008普通物理学2007——2008大学物理2003——2006 光学2002——2006量子力学2002——2006有机化学2002——2008核工程技术基础2003——2007环境学2007——2008环境学导论2002——2006化工原理2002——2007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2——2006生物化学2002——2006,2008电气工程学院电路1998——2008(1998——2002有答案)材料科学基础(A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B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C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2002——2006(2002——2006有答案)材料科学工程2001——2005电子技术基础2002——2007电介质物理2002,2004——2006自动控制原理(含现代控制理论)2000——2002,2004——2006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2002,2004——2006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A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B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C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2002——2006(2002——2006有答案)材料科学工程2001——2005普通物理学2007——2008大学物理2003——2006 光学2002——2006固体物理2007——2008量子力学2002——2006电磁场理论2004——2006电介质物理2002,2004——2006半导体物理2003——2006信号与系统(含数字信号处理)1996——2008物理化学2002——2006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2002,2004——2008自动控制原理与信号处理2003——2008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02——2005微型计算机原理2006计算机基础2003——2006,2008离散数学1999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2007——2008材料力学2002——2006理论力学2002——2006流体力学2002——2006管理学院管理学1996——2007理学院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2002,2004——2008数学分析2004——2008数学分析与线性代数2003普通物理学2007——2008大学物理2003——2006 光学2002——2006量子力学2002——2006有机化学2002——2008物理化学2002——2006分析化学2004——200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2——2006材料科学基础(A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B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C卷)2007——2008材料科学基础2002——2006(2002——2006有答案)材料科学工程2001——2005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2002,2005——2008形式逻辑2002,2005——2008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20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著选读2003——2005法学基础理论2002,2004——2007法学综合2002——2008政治学2002——2007中共党史2002,2005——2008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2004——2008社会学理论2004——2007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2008教育学2002,2004教育学、心理学2005——2006教育技术学导论2004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2005——2006文学概论2002,2004——2008中国文学史2002——2008新闻传播实务2005——2008新闻传播学基础2004——2008中国书法史论2002——2008书法技巧与创作2002——2008艺术造型基础2005——2006 艺术专业基础2003——2006艺术概论2007中外音乐史2005——2006 中外音乐作品分析2005——2006世界美术史2006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基础(含数据结构、程序设计)2006——2008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2002,2004——2008外国语学院二外德语2003——2008二外俄语2003——2008二外法语2003——2008二外日语2002——2008基础英语2002——2006(2006有答案)英语写作2002——2006 语言学概论(英语专业)2002,2007——2008(2008有答案)外国文学(英语专业)2007——2008中国文学2004——2006二外英语2007——2008外国文学(俄语专业)2008俄语基础2005俄语写作2005语言学概论(日语专业)2008外国文学(日语专业)2008日语基础2005日语写作2003——2006外国文学(法语专业)2008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2002——2006,2008有机化学2002——2008普通物理学2007——2008大学物理2003——2006 光学2002——2006量子力学2002——2006计算机基础2003——2006,2008电子技术基础2002——2007信号与系统(含数字信号处理)1996——2008医用电子学2003——2006人体解剖学2002——2006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02——2005微型计算机原理2006生理学2002——2006理论力学2002——2006病理学2002——2006医学院生物综合2003——2008细胞生物学2003——2006,2008生理学2002——2006人体解剖学2002——20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3——2006微生物学1994(A卷),1994(B卷),1995(A卷),1995(B卷),1997,1998(A卷),1998(B卷),1999(A卷),1999(B卷),2000,2001,2002,2005,2006病理学2002——2006口腔解剖生理学2002——2006 口腔综合2002——2006 口腔组织病理学2002——2006 流行病学2001(第1种),2001(第2种),2002——2006免疫学1998,2002——2006基础护理学2003——2006卫生统计学2001——2006 卫生综合2002——2006,2008药学综合2001——2003,2007——2008药理学2002,2004——2006中医基础2006外科学1996——1999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应用统计学2005——2008管理学基础2005——2008现代管理学2002——2003社会保障学200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2007图书馆学技术与方法2007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2008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学1996——2004,2007——2008(2001年有两种,2003、2004年试题有答案)微观经济学2001——2006(2001——2005有答案)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2005——2006国际经济学2002国际贸易(含国际金融)2002——2006 货币金融学2002——2006区域经济学2003——2006电子商务概论2002,2004——2006统计学2002——2006金禾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2007——2008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2005——2006微观经济学2002——2006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快题设计2008建筑设计2002——2006中外建筑历史2002,2004——2006,2008结构力学2001——2007土力学2003——2006工程热物理基础(流体力学)2007——2008工程热物理基础(传热学)2007——2008工程热物理基础(工程热力学)2007——2008工程热力学2003——2006传热学2002——2006流体力学2002——2006环境学2007——2008环境学导论2002——2006单考试卷政治2008

你可以去看下物理类的文献,像(物理化学进展、应用物理)

专业课的复习与公共课的复习有较大的区别。公共课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专业课极少有明确的考试大纲,但专业课同样需要圈定复习范围,锁定考试内容,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重要资料《2014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2014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考研冲刺宝典》《2014西交大管理学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名校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2010版)《名校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2011版)《名校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2012版)  专业课全年复习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定参考书目。指定参考书目可以从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获得。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热门专业没有指定参考书,这些专业虽然没有具体的指定参考书目,但是参考教材还是有一定的范围,考生可以向目标学校进行咨询。  二是历年真题。历年真题考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通过真题学习到的不单纯是几道题目,关键是考生要通过真题,把握专业课考核的重点和难点。  三是相关考核科目的笔记讲义。这些是指目标院校开设的与招生专业目录里考核科目相同的本科基础课程的讲义、笔记。当然,有些学校开设的研究生阶段的相关课程也很重要,有精力的同学可以参考学习。  四是未来导师的论文。假如考生已经锁定了某个导师,那么这个导师的近期发表的学术论文对考生的复习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即便是没有确定导师,该研究生招生单位具体学科相关教授的论文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为一般真题答案会与这些论文里的学术观点密切相关。 专业课复习要注重理解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阶段。考生首先要弄清楚目标专业目标院校的新一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一般新一年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一般都会在每年的8月底、9月初出台。在确定无误的情况下进行基础复习。  在这一阶段要对学校制定的参考书目学习一遍,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理解,但不要死记硬背,目的是对所考核的科目建立起宏观知识逻辑框架。  第二阶段强化复习阶段。考生首先应制定出自己的专业课考试大纲。可到浩学西交大考研网了解一下真题资料,考生可以根据三到五年的历年真题,在所用的参考书目上把所有曾经考到的知识点全部标注一遍。这样一来,就缩小了复习范围,掌握了考核要点,勾勒出了一份属于考生自己的专业课考试大纲。  在这个基础上,考生要结合大纲进行长达三个月左右的强化复习,目标是将重要的知识点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  在这个阶段,考生还得密切联系自己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教师,尽一切可能掌握各种与考试有关的信息。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这是在考前40天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考生应该在强化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回顾。培养考点意识,学会用标准的方法解答相关问题,多做模拟试卷,进一步归类整理总结。

固体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20世纪物理学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通过从“经典”或“牛顿”物理学跨入“近代”物理学阶段,从而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如此说来,19世纪的物理学似乎是一个在“经典”和“近代”的“夹缝中求生存”的阶段。19世纪的物理学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与“近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多大的联系呢? 《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能量,力和物质》([英]彼得·迈克尔·哈曼 著,龚少明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是《剑桥科学史》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哈恩教授简洁地为我们说明了19世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着重讲述了当时的物理学家在机械论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建立他们的理论的过程。虽然就我目前的物理学知识而言,对整本书的理解只能是一个大而化之的粗浅印象,可是,我觉得,当我们对两大物理学“支柱”虔诚地膜拜,耗尽心力的学习和研究其理论知识,钻研于其中的大量习题的同时,常识性地了解19世纪物理学——这一完善和孕育着两大物理学支柱的关键时期的知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至少对我而言,感觉收益非浅。 整本书可以说是19世纪物理学的编年史。全书的阐述是从19世纪上半叶物理学的范围如何进一步拓展入手,重点构架了19世纪的几个重大的概念问题——能量物理学和热力学的出现,发光以太和电磁以太的理论,场论的概念,分子物理学和统计热力学以及力学解释纲领的主导地位。 全书多的是较为平直枯燥的理论解释,很多涉及到了我们还未接触过的物理知识。比如以太,分子物理学等等,可是总有一种意念使我坚持看完了此书。因为真正吸引我的已经不止是这些理论、公式,更重要的是这些物理学家们在这个物理学从“经典”走向“近代”的过渡时期的思考的痕迹,我渴望了解:19世纪物理学概念究竟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贯穿与19世纪物理学的核心问题又到底是什么呢? 19世纪的物理——物理与数学的完美结合 起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惊奇地发现,为什么在这本物理学读物中,出现了这么多的耳熟能详的数学家的名字——这些名字是我们正在学习的高等数学书中的常客——拉普拉斯、傅里叶、拉格朗日……他们演算的一系列数学公式我们都要花上好长的时间才能消化领会其中的凤毛麟角,没想到他们还到物理学领域“插一脚”。随着内容的深入,我的认识才逐渐丰满起来:19世纪,“物理学”这个术语的含义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尽管这个术语从传统意义上有时仍被用来泛指自然科学,但在19世纪的早期,“物理学”已以近代的更加专门的意义,用来表示采用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力学、电学和光学的科学。而当时的物理研究方法,也主要是采用定量描述,以寻求数学规律为普遍目标,以建立能量守恒定律为统一原理,以力学解释纲领作为物理理论的支柱。 [i]在19世纪的物理理论中,力学现象就是在数学基础上加以分析研究的。可以说物理现象的数学处理在力学研究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体现在下述四方面的进展。它们为建立统一的物理学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PS德拉普拉斯(PSde Laplace)及其追随者,建立了一种既适用于力学又适用于热学和光学现象的关于粒子之间的力的普遍的数学理论。尽管在1815-1825年的10年间,随着热学和光学的最新进展,这一理论已经被抛弃了,但是拉普拉斯的数学化和公式化对统一的物理世界观,乃至对以后物理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22年的约瑟夫傅里叶(Joseph Fourier)关于热的数学理论的发表1,把原先只适用于力学问题的数学分析方法,应用到热学的研究之中。在磨合这种概念上的传统差别及强调数学表述和物理表述的差别时,傅里叶的工作对建立统一的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影响下,19世纪40年代,威廉汤姆孙(WThomson)受到了其热理论和静电学理论两者数学类似的启发,一方面,研究出了热学定律和电学定律两者间的数学类似性和物理类似性,另一方面又探索了质点力学同流体力学及弹性力学之间的数学相似性。汤姆孙通过这种物理比较方法,亦通过同一数学形式所反映不同现象之间的概念联系方法,加深了人们对物理现象的统一性的认识。 AJ菲涅耳(AJFresnel)关于光的波动说,假定光是依靠力学以太的振动实现传播的,因而光学又纳入到力学自然观的范畴之中了。大约19世纪30年代,光的波动说已被普遍接受,物理学家试图寻找一种合乎逻辑的光学机械论,为此探索了多种多样的物理理论和数学理论。光学以太的机械论又为力学解释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普遍性事例。 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又加强了物理学的统一性,使热、光、电、磁的现象都归并到力学原理框架之中。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847年发表的一篇极有创意的论文中2,把这些现象表示为能量的不同形式,从而说明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磁学之间的关系。他还强调指出,能量的概念是力学自然观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他所建立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数学和力学的一个定理。 尽管有不少物理学家曾采取了各种尝试,试图从数学上解决一些问题并没有取得成功,可是,总的来说,19世纪物理发展是物理学和数学完美结合。正是数学和物理学双管齐下的完美结合,才使的“物理学”的学科范围以及学科内容的协调性都极为美妙,物理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不仅外延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已经达到了概念准确、逻辑统一的新阶段。 19世纪的物理学——力学世界观的衰落 回顾19世纪的物理学,在1850年左右,当时物理学的最重大的根基已经明确了:物理现象都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框架来解释,即以力学解释为原理的出发点,通过数学描述对物理现象作模拟并导出描述现象的数学方程式,再冠之以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有了经典力学的支持,加之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人们对力和能量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可是,当物理学家们试图完善这种以力学为主体的物理体系,并期望依赖这种体系解释自然规律的时候,困难和矛盾出人意料的发生了。一切的一切就好比W汤姆孙在1900年的一次题为‘漂浮在热和光学的动力学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中所指出的:力学自然观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不能解释地球穿过以太的运动机制;二是能量均分概念提不出分子模型的构造。汤姆孙强调指出,正是这两朵‘乌云’妨碍他对物理现象提出力学模型。但是由于这两大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留给物理学家围绕力学自然观的概念基础所能现象的空间也比较大。 其实我觉得传统的力学解释纲领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已引起了物理学家的多种多样的反响。可是在解释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捉襟见肘或困难重重。这似乎成了当时物理研究的瓶颈。比如汤姆孙的以太模型3和波尔兹曼关于场论的演讲,都是尽量把物理现象的模型精雕细琢,千方百计的维护力学纲领。波尔兹曼尽心尽力地对他的电磁场的力学模型的结构和运动做出了及其细致的描述;而汤姆孙指出,现象的力学模型结构如何是关系到对该现象易于理解的重要判据;但是与力学模型相关的概念困难已被深刻理解4。赫兹也相信力学解释纲领,强调他的以太概念是建立在以太各局部之间由机械结构相连的模型之上的,但由于他把电磁学的形式同由力学模型小心的区别开来,这就促使他产生了电磁场不具有力学性质的观点。在他的关于电子论的首次描述中,他把电磁场想像为动力学系统,可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与解析动力学相关的形式,朝着非力学原理范畴建立电子和电磁以太本体论的反方向前进,而他的电磁以太理论不是建立在力学纲领的基础上。洛伦兹从自己的电磁学自然观出发,解释了地球通过以太的运动,这也是回避弹性以太的力学理论所面临的困难的一种表述方式。围绕场论机制的争论于围绕热力学的争论如出一辙。波尔兹曼竭尽全力要维护力学自然观地位不可动摇,用分子的统计原理建立起熵和不可逆性的概念后,又用力学自然观的本体论解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普朗克并没有完全否定机械论的本体论,但他试图以纯热力来解释熵。总之,他们都希望把原子论的概念从物理理论的范畴中清除掉。 由于均分原理和以太模型结构等相关问题,也就是汤姆孙所谓的力学自然观上空的两朵‘乌云’的出现,围绕着物理学大厦基本框架的争论就越来越突出了。无论是在关于力学纲领是否由电磁学本体论替换,还是关于使能量均分原理符合气体运动论,或者是在为熵寻求纯力学解释的过程中,种种失败都加快了力学纲领的衰亡。这种消亡作为物理学理论演变的一个范例,深受对力学解释进行哲学批判者的支持5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这种哲学批判,至少现在我们知道汤姆孙的两朵‘乌云’终于消散了,而且当然并不是通过他对力学物理机制的修正实现的。在19世纪的下半叶,随着物理学探索者们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力学纲领的消亡促成了新的物理体系的萌芽,也完成了从依赖力学纲领的经典物理学到近代物理学的过渡。 19世纪的物理学——贯穿“经典”和“近代”的纽带 这里,我只想站在一个物理学初学者的角度说说我对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感性认识。 一直惊叹于由“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所支撑构架的物理学的宏伟宫殿;一直以为,从“经典力学”到“近代物理学”之间的跨越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物理天才的灵光一闪——一切好比牛顿的墓志铭上的描述:“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God said:‘Let Newton ’and all was ”6上帝创造了牛顿,又创造了这只落到牛顿头上的苹果,于是诞生了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天才爱因斯坦也是偶然的灵光一闪,拍脑袋想出了游离于“绝对空间”之外的“相对空间”,构造了一系列被人们奉为经典的时空观。殊不知,当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滚滚向前的车轮从18世纪驶来,又滚滚而去的这100年间,物理学观念、理论、概念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在这犹如沧海一粟般的100年里,物理学探索者们竟要在截然不同的思维中迂回穿梭,找到得以平衡的支点。无论力学解释纲领所发挥的主导地位如何突出,也不管偶然求助“牛顿”理论的实际情况如何强烈,19世纪时,当把术语“牛顿的”应用到物理学中时,常被人误解了。19世纪物理学概念涵义——能量守恒、物理场理论、电磁以太震荡和发光理论、熵的概念——都不可能再执意地表示为“牛顿”的了。真理似乎成了谬误,而新的理论又好似飘忽于灯火阑珊处。一切似乎都混沌了,茫茫然了无头绪。网上讨论时,有同学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有一天,物理学发展到以前的所有理论都必须推翻,那该怎么办?我们的回答都是乐观的、轻描淡写的“重头再来”等等,可试想一下,当时的物理学探索者们所面对的不就是与此类似的情况吗?—— 一些不寻常形式的物理学与长期以来被奉为真理的牛顿的自然观相饽,谁能体会其中的迷茫和惶惑?是因循守旧还是开拓创性?—— 一边是苦苦维系的传统准则,一边又是呼之欲出的新兴理念,谁能想象两种意念的碰撞和摩擦?是保留还是摈弃?—— 当新的思路开始锋芒毕露时,又有谁能想象这一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怀疑、挑剔、审视的眼睛?而为了维持这些萌芽的观点,又有谁能想象其间需要的大胆构想和缜密推论?…… 19世纪的物理发展,虽然没有能与“三大力学定律”或“相对论”等相提并论的理论的出现,但是,我觉得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是不为过的。因为,它犹如一个充满生机的襁褓,在去伪存真,总结完善“经典力学”体系的同时,又为新的,同样伟大的理论蓄势;它犹如一条贯穿与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纽带,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16和17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索取得的智力胜利,使人们对科学革命的历史留下了清晰的印象,但是也使人们对“经典”物理留下了坚如磐石的统一世界观的十分错误的印象;20世纪,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抛弃了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中又否定了因果性和决定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工作——即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展,是对传统物理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20世纪初期物理学方向的重大变革。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上总是将目光关注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两根“擎天柱”所支撑的物理学殿堂,却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两大支柱是由19世纪物理学所紧密维系的。19世纪的物理学对于经典力学体系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以及量子力学和相对时空观的产生和兴起,无疑起到了承前启后,抛砖引玉,去伪存真的重要作用。 感谢哈恩教授,带领我们领略19世纪物理的发展史的同时,更让我体会到了深藏于科学探索者心中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刚体的概念 2 力的概念 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4 力系 5 平衡 2 静力学公理 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约束相关概念 2 常见的约束类型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 合力矩定理 4 平面力偶理论 1 力偶的概念 2 力偶的性质 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1 力的平移定理 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2 物体系统的平衡 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2 力对轴的矩 1 力对轴之矩 2 合力矩定理 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1 空间力系的简化 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 重心与形心 1 物体的重心 2 平面图形的形心 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今年录取了3个。两个是统考进来的,一个是从工程力学转过来的。分数大概分别是310- 320+ 350+往年都有一个保送生,几年恰巧没有。。大概就是这些吧

固体力学招生人数不会超过4人。今年录取了3了、初试成绩多少意义不大(报考人数不多,能进复试线的都在300分以上),往年初试成绩过了中大复试线就有机会进入复试。近几年生源不是太好,今年系里面的老师打算削减招生名额、、 所以运气很关键、、、

固体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生命”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超越力的平衡,一个物体在空间的各种作用力下,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只要其中的一个作用力改变了,其状态马上改变。静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 近代织物力学 射流力学流体力学量子力学理论力学 结构力学 材料力学 工程力学土力学 水力学

图 不同情形下的力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需要处理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都是一些宏观的低速运动下的情形。这些问题用牛顿力学完全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这里的宏观是相对于微观的粒子而言,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针对于微观情形发展出了量子力学,而针对于告诉情形则发展出了相对论。因此从知识的适用性而言,认真学习牛顿力学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从知识的递进性而言,也应该从认真研究牛顿力学开始。无论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涉及到了一些高等数学的知识,这些在高中阶段是无法深入讲解的。在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只是学了一些简单的积分和求导的概念,成形的微积分思想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在这种基础上直接去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是不太实际的。虽然在高中物理中我们也会学一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知识,但仅仅限于基本概念和结论而已。即使要学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要先把牛顿力学学好。一句通俗的话来讲,你不都学一下,怎么知道它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是怎么样的呢?在大学的工科专业会学习所谓的四大力学,即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这四大力学都是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解决工程力学上的问题就已经足够了。对应地在物理系也有相应的四大力学,即理论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其中的理论力学也是基于牛顿经典力学展开讨论的。真正涉及到非经典力学的量子力学也都到了大三时候才会认真学习,之前基本是在学习经典力学。实际上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完全用量子力学解决也是很复杂的。常用的手段就是半经典的近似,即某些方面用量子概念,某些方面用经典的概念,这样得到的结果也是很不错的,对我们建立物理图像很有帮助。

经典力学首推牛三定律了,朋友,你的问题好广泛,都没人过来回答哦,呵呵,我也就只能提供这么点信息,以后知道了,再来回答。。。

20世纪物理学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通过从“经典”或“牛顿”物理学跨入“近代”物理学阶段,从而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如此说来,19世纪的物理学似乎是一个在“经典”和“近代”的“夹缝中求生存”的阶段。19世纪的物理学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与“近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多大的联系呢? 《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能量,力和物质》([英]彼得·迈克尔·哈曼 著,龚少明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是《剑桥科学史》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哈恩教授简洁地为我们说明了19世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着重讲述了当时的物理学家在机械论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建立他们的理论的过程。虽然就我目前的物理学知识而言,对整本书的理解只能是一个大而化之的粗浅印象,可是,我觉得,当我们对两大物理学“支柱”虔诚地膜拜,耗尽心力的学习和研究其理论知识,钻研于其中的大量习题的同时,常识性地了解19世纪物理学——这一完善和孕育着两大物理学支柱的关键时期的知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至少对我而言,感觉收益非浅。 整本书可以说是19世纪物理学的编年史。全书的阐述是从19世纪上半叶物理学的范围如何进一步拓展入手,重点构架了19世纪的几个重大的概念问题——能量物理学和热力学的出现,发光以太和电磁以太的理论,场论的概念,分子物理学和统计热力学以及力学解释纲领的主导地位。 全书多的是较为平直枯燥的理论解释,很多涉及到了我们还未接触过的物理知识。比如以太,分子物理学等等,可是总有一种意念使我坚持看完了此书。因为真正吸引我的已经不止是这些理论、公式,更重要的是这些物理学家们在这个物理学从“经典”走向“近代”的过渡时期的思考的痕迹,我渴望了解:19世纪物理学概念究竟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贯穿与19世纪物理学的核心问题又到底是什么呢? 19世纪的物理——物理与数学的完美结合 起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惊奇地发现,为什么在这本物理学读物中,出现了这么多的耳熟能详的数学家的名字——这些名字是我们正在学习的高等数学书中的常客——拉普拉斯、傅里叶、拉格朗日……他们演算的一系列数学公式我们都要花上好长的时间才能消化领会其中的凤毛麟角,没想到他们还到物理学领域“插一脚”。随着内容的深入,我的认识才逐渐丰满起来:19世纪,“物理学”这个术语的含义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尽管这个术语从传统意义上有时仍被用来泛指自然科学,但在19世纪的早期,“物理学”已以近代的更加专门的意义,用来表示采用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力学、电学和光学的科学。而当时的物理研究方法,也主要是采用定量描述,以寻求数学规律为普遍目标,以建立能量守恒定律为统一原理,以力学解释纲领作为物理理论的支柱。 [i]在19世纪的物理理论中,力学现象就是在数学基础上加以分析研究的。可以说物理现象的数学处理在力学研究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体现在下述四方面的进展。它们为建立统一的物理学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PS德拉普拉斯(PSde Laplace)及其追随者,建立了一种既适用于力学又适用于热学和光学现象的关于粒子之间的力的普遍的数学理论。尽管在1815-1825年的10年间,随着热学和光学的最新进展,这一理论已经被抛弃了,但是拉普拉斯的数学化和公式化对统一的物理世界观,乃至对以后物理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22年的约瑟夫傅里叶(Joseph Fourier)关于热的数学理论的发表1,把原先只适用于力学问题的数学分析方法,应用到热学的研究之中。在磨合这种概念上的传统差别及强调数学表述和物理表述的差别时,傅里叶的工作对建立统一的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影响下,19世纪40年代,威廉汤姆孙(WThomson)受到了其热理论和静电学理论两者数学类似的启发,一方面,研究出了热学定律和电学定律两者间的数学类似性和物理类似性,另一方面又探索了质点力学同流体力学及弹性力学之间的数学相似性。汤姆孙通过这种物理比较方法,亦通过同一数学形式所反映不同现象之间的概念联系方法,加深了人们对物理现象的统一性的认识。 AJ菲涅耳(AJFresnel)关于光的波动说,假定光是依靠力学以太的振动实现传播的,因而光学又纳入到力学自然观的范畴之中了。大约19世纪30年代,光的波动说已被普遍接受,物理学家试图寻找一种合乎逻辑的光学机械论,为此探索了多种多样的物理理论和数学理论。光学以太的机械论又为力学解释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普遍性事例。 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又加强了物理学的统一性,使热、光、电、磁的现象都归并到力学原理框架之中。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847年发表的一篇极有创意的论文中2,把这些现象表示为能量的不同形式,从而说明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磁学之间的关系。他还强调指出,能量的概念是力学自然观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他所建立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数学和力学的一个定理。 尽管有不少物理学家曾采取了各种尝试,试图从数学上解决一些问题并没有取得成功,可是,总的来说,19世纪物理发展是物理学和数学完美结合。正是数学和物理学双管齐下的完美结合,才使的“物理学”的学科范围以及学科内容的协调性都极为美妙,物理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不仅外延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已经达到了概念准确、逻辑统一的新阶段。 19世纪的物理学——力学世界观的衰落 回顾19世纪的物理学,在1850年左右,当时物理学的最重大的根基已经明确了:物理现象都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框架来解释,即以力学解释为原理的出发点,通过数学描述对物理现象作模拟并导出描述现象的数学方程式,再冠之以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有了经典力学的支持,加之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人们对力和能量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可是,当物理学家们试图完善这种以力学为主体的物理体系,并期望依赖这种体系解释自然规律的时候,困难和矛盾出人意料的发生了。一切的一切就好比W汤姆孙在1900年的一次题为‘漂浮在热和光学的动力学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中所指出的:力学自然观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不能解释地球穿过以太的运动机制;二是能量均分概念提不出分子模型的构造。汤姆孙强调指出,正是这两朵‘乌云’妨碍他对物理现象提出力学模型。但是由于这两大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留给物理学家围绕力学自然观的概念基础所能现象的空间也比较大。 其实我觉得传统的力学解释纲领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已引起了物理学家的多种多样的反响。可是在解释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捉襟见肘或困难重重。这似乎成了当时物理研究的瓶颈。比如汤姆孙的以太模型3和波尔兹曼关于场论的演讲,都是尽量把物理现象的模型精雕细琢,千方百计的维护力学纲领。波尔兹曼尽心尽力地对他的电磁场的力学模型的结构和运动做出了及其细致的描述;而汤姆孙指出,现象的力学模型结构如何是关系到对该现象易于理解的重要判据;但是与力学模型相关的概念困难已被深刻理解4。赫兹也相信力学解释纲领,强调他的以太概念是建立在以太各局部之间由机械结构相连的模型之上的,但由于他把电磁学的形式同由力学模型小心的区别开来,这就促使他产生了电磁场不具有力学性质的观点。在他的关于电子论的首次描述中,他把电磁场想像为动力学系统,可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与解析动力学相关的形式,朝着非力学原理范畴建立电子和电磁以太本体论的反方向前进,而他的电磁以太理论不是建立在力学纲领的基础上。洛伦兹从自己的电磁学自然观出发,解释了地球通过以太的运动,这也是回避弹性以太的力学理论所面临的困难的一种表述方式。围绕场论机制的争论于围绕热力学的争论如出一辙。波尔兹曼竭尽全力要维护力学自然观地位不可动摇,用分子的统计原理建立起熵和不可逆性的概念后,又用力学自然观的本体论解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普朗克并没有完全否定机械论的本体论,但他试图以纯热力来解释熵。总之,他们都希望把原子论的概念从物理理论的范畴中清除掉。 由于均分原理和以太模型结构等相关问题,也就是汤姆孙所谓的力学自然观上空的两朵‘乌云’的出现,围绕着物理学大厦基本框架的争论就越来越突出了。无论是在关于力学纲领是否由电磁学本体论替换,还是关于使能量均分原理符合气体运动论,或者是在为熵寻求纯力学解释的过程中,种种失败都加快了力学纲领的衰亡。这种消亡作为物理学理论演变的一个范例,深受对力学解释进行哲学批判者的支持5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这种哲学批判,至少现在我们知道汤姆孙的两朵‘乌云’终于消散了,而且当然并不是通过他对力学物理机制的修正实现的。在19世纪的下半叶,随着物理学探索者们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力学纲领的消亡促成了新的物理体系的萌芽,也完成了从依赖力学纲领的经典物理学到近代物理学的过渡。 19世纪的物理学——贯穿“经典”和“近代”的纽带 这里,我只想站在一个物理学初学者的角度说说我对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感性认识。 一直惊叹于由“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所支撑构架的物理学的宏伟宫殿;一直以为,从“经典力学”到“近代物理学”之间的跨越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物理天才的灵光一闪——一切好比牛顿的墓志铭上的描述:“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God said:‘Let Newton ’and all was ”6上帝创造了牛顿,又创造了这只落到牛顿头上的苹果,于是诞生了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天才爱因斯坦也是偶然的灵光一闪,拍脑袋想出了游离于“绝对空间”之外的“相对空间”,构造了一系列被人们奉为经典的时空观。殊不知,当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滚滚向前的车轮从18世纪驶来,又滚滚而去的这100年间,物理学观念、理论、概念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在这犹如沧海一粟般的100年里,物理学探索者们竟要在截然不同的思维中迂回穿梭,找到得以平衡的支点。无论力学解释纲领所发挥的主导地位如何突出,也不管偶然求助“牛顿”理论的实际情况如何强烈,19世纪时,当把术语“牛顿的”应用到物理学中时,常被人误解了。19世纪物理学概念涵义——能量守恒、物理场理论、电磁以太震荡和发光理论、熵的概念——都不可能再执意地表示为“牛顿”的了。真理似乎成了谬误,而新的理论又好似飘忽于灯火阑珊处。一切似乎都混沌了,茫茫然了无头绪。网上讨论时,有同学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有一天,物理学发展到以前的所有理论都必须推翻,那该怎么办?我们的回答都是乐观的、轻描淡写的“重头再来”等等,可试想一下,当时的物理学探索者们所面对的不就是与此类似的情况吗?—— 一些不寻常形式的物理学与长期以来被奉为真理的牛顿的自然观相饽,谁能体会其中的迷茫和惶惑?是因循守旧还是开拓创性?—— 一边是苦苦维系的传统准则,一边又是呼之欲出的新兴理念,谁能想象两种意念的碰撞和摩擦?是保留还是摈弃?—— 当新的思路开始锋芒毕露时,又有谁能想象这一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怀疑、挑剔、审视的眼睛?而为了维持这些萌芽的观点,又有谁能想象其间需要的大胆构想和缜密推论?…… 19世纪的物理发展,虽然没有能与“三大力学定律”或“相对论”等相提并论的理论的出现,但是,我觉得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是不为过的。因为,它犹如一个充满生机的襁褓,在去伪存真,总结完善“经典力学”体系的同时,又为新的,同样伟大的理论蓄势;它犹如一条贯穿与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纽带,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16和17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索取得的智力胜利,使人们对科学革命的历史留下了清晰的印象,但是也使人们对“经典”物理留下了坚如磐石的统一世界观的十分错误的印象;20世纪,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抛弃了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中又否定了因果性和决定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工作——即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展,是对传统物理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20世纪初期物理学方向的重大变革。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上总是将目光关注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两根“擎天柱”所支撑的物理学殿堂,却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两大支柱是由19世纪物理学所紧密维系的。19世纪的物理学对于经典力学体系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以及量子力学和相对时空观的产生和兴起,无疑起到了承前启后,抛砖引玉,去伪存真的重要作用。 感谢哈恩教授,带领我们领略19世纪物理的发展史的同时,更让我体会到了深藏于科学探索者心中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

惯性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详解

惯性的物理论文参考题目: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的实验验证。 谈谈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中物理学规律之间联系的讨论。 生活中的惯性力,科里奥利力,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科里奥利效应。 谈谈角动量守恒及其应用。 质心参照系的利用。

直接去参考下这类的期刊文献,像应用物理,现代物理、生物物理学等这些吧

惯性的认识和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物理学最早碰到的概念之一。这一极为普通和平凡的概念曾经引导许多物理学家深入思考和剖析,促进物理学重大进展,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思想和丰富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益,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的素材。 惯性概念的肇始和牛顿的综合惯性一般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人们对于惯性这一熟悉有赖于惯性定律的建立,而它则依靠于对于力的熟悉以及区分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熟悉,这一点在人类熟悉发展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在人类思想史上,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无疑地起过广泛的影响,然而他关于物理学的论述,许多都是错误的。他把物体的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制运动。他认为圆周是完善的几何图形,圆周运动对于所有星体都是天然的,因而是自然运动;另外,地球上的物体都具有其天然位置,重物趋于向下,轻物趋于向上,假如没有其他物体阻碍,物体力图回到天然位置的运动也是自然运动;其他所有形式的运动则都是强制运动。他还进而指出,关于物体的强制运动,只有在外力的不断作用下才能发生;当外力的作用停止时,运动也立即停止。从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两点:一,自然运动不涉及曳力的问题,只有强制运动才存在力的问题;二、力是物体强制运动的原因。从今天来看,这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它束缚了人们近两千年。 从这种把物体的运动归结为外力作用的观念,可以提取出静止物体具有惯性的概念。开普勒在他1609年发表的著作《新天文学》和1619年发表的著作《宇宙谐和论》中写道;“天体有留在天空中任何地方的性质,除非它被拖曳着。”“假如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这大概是关于物体惯性的最早陈述。可以看出开普勒所说的惯性是指静止物体的惯性,甚至他已经熟悉到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质量有关,然而他显然受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束缚,不可能思考运动物体是否具有惯性的问题。 伽利略开创了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并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他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粗糙的日常观察、抽象的猜测玄想和想当然的思辨推理十分不满,他通过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到许多正确的结果,总结在他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力学和运动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如下。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与A点相同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既不上升,亦不下降的水平面时,物体将一直以已获得的速度永远向前运动。伽利略的思想无疑地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大步,他熟悉到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物体可以永恒地运动,这已经很接近惯性定律,但是伽利略还没有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所说的水平面是和地球同心的球面,也就是说,那种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的永恒运动是圆周运动,因此我们还不能说伽略发现了惯性定律。最早清楚表述惯性定律并把它作为原理加以确定的是笛卡儿。笛卡儿是唯理论哲学家,他试图建立起整个宇宙在内的各种自然现象都能从基本原理中推演出来的体系,惯性定律就是他的体系中的一条基本原理。他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把这条基本原理表述为两条定律:一、每一单独的物质微粒将继续保持同一状态,直到与其他微粒相碰被迫改变这一状态为止;二、所有的运动,其本身都是沿直线的。然而笛卡儿没有建立起他试图建立的那种能演绎出各种自然现象的体系,其中许多是错误的,不过他的思想对牛顿的综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牛顿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论,1664年他从事力学的研究,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继续了伽利略重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他也继续了笛卡儿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研究了碰撞问题、圆周运动以及行星运动等问题,澄清了动量概念和力的概念。1687年出版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定义”和“公理,即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起把天上的力学和地上的力学统一起来的力学体系。惯性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所有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由于作用于它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惯性定律真正成为力学理论的出发点。根据惯性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不仅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物体惯性的大小用其质量大小来衡量。至此,人们对于物体惯性的熟悉达到第一阶段比较完善的程度。从此,人们对于运动中的种种惯性现象都能很好地理解;在实际中设计出种种利用惯性造福和防止惯性伤害的措施。 楼主 我是第一个的 希望你满意

这……本着良心,就是追加1000也不可能给你的。lz还是自己写吧……

固体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不知道怎么写的话也可以参考下别人是怎么写的呀~看下(材料科学)或者(材料化学前沿)这样类似的期刊多学习学习下呗~

力学大全力学大全app是法爱工程软件推出的力学知识学习软件,包括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结构力学等各个方面,从基础讲起,知识要点详细,是建筑施工人员必备的力学学习app搜题app排行榜前十名为大家精心准备,如小猿搜题app、百度拍照搜题、阿凡提搜题等。搜题产品之所以火爆,很大程度上源自需求强烈,这些搜题软件可以搜索各种题目、作文范文,涵盖小初高百分之九十九的题库,详细的讲解,答案解析全部都有。

结构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受力和传力的规律,以及如何进行结构优化的学科,它是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

这是固体力学能量方法中的两个不同方法,如题目指明要用卡氏第二定理求解,你用单位载荷法求解显然不合题意。如果最后答案是正确的,有可能会得到本题及格的分数,否则可能完全不给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