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北师大张洪忠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6:13:32

北师大张洪忠发表的论文

《符号学原理》述略张洪忠讲述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他的符号学理论,主要集中在《神话集》和《符号学原理》两书中,前者主要是符号理论的应用,后者主要是符号理论的建构。自从索绪尔开始后,符号学的研究目标的确定,大致经过了一个从符号系统到意指系统又到意指方式的发展,也就是说,从作为产品的外在的结构化符号转移到作为过程的内在意义生产。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巴尔特在引言中首先界定了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关系,认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是具体负责话语中大的意义的那部分,这是全书立论的基础。意义是全书的核心,从这个角度切入,就把符号学的研究范围清晰地从语言学中剥离出来。正如巴尔特本人所言:符号学研究所选择的相关性,从本质上讲涉及到所分析对象的意指活动:我们只从这些对象具有意义这一角度去考察它们,而不涉及、至少不过早地(即在系统并未完全得以重建之前)涉及这些对象的其他限定因素(如心理的、社会的、物理的限定因素)整部书,巴尔特把符号学圈定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这即是巴尔特这本书的出发点,又是他与以前语言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巴尔特学紧紧抓意义来开展论述。同时,巴尔特在书中指出了每一个在人类学范围值得进行进一步探讨的符号学问题,无疑为符号学的研究指了一条路。二在书中,巴尔特以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论述方式,梳理出了符号学的四对概念: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组合与系统、内涵与外延。语言与言语 语言与言语这对二分概念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中心思想。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从一片繁杂中抽象出的一个纯社会性的对象,是进行交流所必须而又与构成其质料无关的规约系统,它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价值系统;而言语则是覆盖了语言中的纯粹个人的部分(发音,规则的实现及符号的偶然组合)。两者的关系是语言既是言语的产物,又是言语的工具。巴尔特认为将语言/言语这对概念扩展到符号学领域,不能再遵循语言学模式,而必须对之加以调整。对此,巴尔特从生成学的角度来论述的。首先,在大多数符号系统中,“语言”不是由“说话的大众”而是由决策集团制定的。在这里,巴尔特把符号的“任意性”理解为符号是由单方面决定的人为方式建立的,这就是决策集团。这是个范围狭小的群体,即可以是非常够格的技术专家,也可以是更分散更为匿名的集团。巴尔特所举例子是时装和汽车系统、日常家具系统。其次,巴尔特认为,在符号学的系统中存在着三个层面:物质、语言、实用。三个层面的划分,就为语言的产生找到了一个“物质”的基础,而不是言语。为此,巴尔特举例时装中会有无言语的语言;在汽车或家具系统中,言语很匮乏。它们的语言的产生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言语。能指与所指 巴尔特把符号的构成作为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来看:在考察符号与其“环境”的关系时,提出了价值这一概念。巴尔特认为符号学符号与它的语言学原形一样,也由能指与所指组成。但巴尔特又从符号的功能性出发,提出了功能符号(源于实用,并兼具功能性的符号学符号),其过程可表示为:词—(实用)→符号----(吸收意义)→实用物品。所以,他的能指,所指,意指从功能性这一角度出发,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又得到阐发。能指,能指的性质大致呈现相同的特点:是一种纯相关物。与所指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中介体,物质于它是必须的。所指,在语言学中,所指是“事物”的心理再现。是符号的使用者通过符号所指的“某物”。从功能性上看,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两个相关物。意指,可理解为一个过程,是将所指与能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巴尔特认为,语义只有经过意义与价值的双重制约才可真正确定。对于意义与价值这一双重现象,巴尔特引用了索绪尔的一页纸的比喻:把纸切分为几份时,我们一方面得到了不同的纸片(A,B,C),每一片相对于其他都有一个价值;另一方面,每张纸片都有正面与反面,二者被同时切分(A-A',B-B',C-C'),这便是意义。组合与系统 从索绪尔---雅各布森---巴尔特,对于索绪尔所提出的组合与联想,雅各布森和巴尔特的对应是隐喻与换喻,组合与系统。组合与系统是符号学分析的双轴。在巴尔特看来,组合根本上就是由“可加以切分的实体”构成的。而系统则是一种聚合关系。巴尔特还是以服装,膳食家俱,建筑等为例。在服装中,组合就是同一套服装中不同部分的并列:如裙子,衬衫,外套;而系统则是同一部位的不同款式,如无边女帽,窄边帽,宽边女帽等。外延与内涵 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书中,对前面三对概念有较多论述,而对外延与内涵这部分论及很少,这似乎为本书的完美结构留下一点缺憾。巴尔特对内涵与外延的论述,是通过分析意指过程的两个系统而建立的。首先,意指系统会延伸出第二个系统,从而使前者变成了一个简单要素,这样就有两个即相互包含又彼此分离的意指系统。如果把E作的能指。R作为意指行为,C作为所指,则第一系统就为ERC。第一系统的ERC产生第二系统,两个切入点:第二系统的E或C。如下图:2 E R C↑ ↑1 ERC or ERC如果切入的是E,则第一系统ERC就构成外延,第二系统就构成内涵。如果切入C,则第二系统就成为元语言。

张洪忠,1953年生于济南市,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山东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油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油画教学和创作及理论研究,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学术论文发表于全国各专业刊物,并有专著《19世纪俄罗斯绘画》《山水艺术与文人精神》出版。其前期创作受印象派和俄罗斯巡回展览派绘画影响较深,作品色彩丰富,画面构图生动,注重生活气息。后期作品受中国山水画影响,逐渐淡化色彩,注重抒发感情,追求神韵,题材多出自沂蒙山。

曲师大张玉忠发表论文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空寂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影,只听得人讲话时的声音。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4.(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6.(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7.(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8.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10.(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居民. 11.(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12.朱雀桥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1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15.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本是同根而生,何必这么急着互相残杀呢?16.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17,(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19.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21.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22.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3.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 2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古代葡萄酒史料 一般说来,在古代中国,葡萄酒并不是主要的酒类品种,但在一些地区,如在现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则基本上是主要的酒类品种。有关资料可参考"葡萄和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见张玉忠论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历史时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普及过。历代文献中对葡萄酒的记载仍是较为丰富的。 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比黄酒酿造要简化,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在历史上,内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继继续续维持下来的。唐朝和元朝从外地将葡萄酿酒方法引入内地。而以元朝时的规模最大。其生产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带,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带也有过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而汉民族对葡萄酒的生产技术基本上是不得要领的。 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唐代时,中原地区对葡萄酒已是一无所知了。唐太宗从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卷970记载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南京开辟葡萄园。至元28年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由于蒸馏技术的发展,元朝开始生产葡萄烧酒(白兰地brandy),《饮膳正要》对此有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西域的葡萄烧酒。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 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 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无核则异品也。 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二、中国古代葡萄酒的酿法 中国古代的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和加曲法。后一种,有画蛇添足之嫌,说明了中国酒曲法酿酒的影响根深蒂固。 1 自然发酵法: 葡萄酒无需酒曲也能自然发酵成酒的。从西域学来的葡萄酿酒法应是自然发酵法。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来就生长有酵母菌,可将葡萄发酵成酒。 元代诗人曾写过一首诗,记载了当时的自然发酵法。 翠虬天桥飞不去,颔下明珠脱寒露。 垒垒千斛昼夜春,列瓮满浸秋泉红。 数霄酝月清光转,浓腴芳髓蒸霞暖。 酒成快泻宫壶香,春风吹冻玻璃光。 甘逾瑞露浓欺乳,曲生风味难通谱。 纵教典却 裘,不将一斗博凉州。 2、加曲发酵法: 由于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用曲酿酒,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酿酒时必须加入酒曲,再加上技术传播上的障碍,有些地区还不懂葡萄自然发酵酿酒的原理。于是在一些记载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画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北宋的著名酿酒专著《北山酒经》中所收录的葡萄酒法,却深深带上了黄酒酿造法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气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过,干,去皮,子),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半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该法中葡萄经过洗净,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只是作为一种配料。因此不能称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并米同酿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区仍在采用。如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写到:"刘邓州光甫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酿酒法,少日尝与故人许仲祥,摘其实并米饮之,酿虽成,而古人所谓甘而不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回

张忠南发表的论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张中南教授《唤醒护理》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日经院领导推荐,来认真翻看《唤醒护理》,很有感触,她不是教科书,却有着教科书的精髓;她不是制度规范,却是制度规范的标准和依据;她不能被生搬硬套,而应理解后再去创造。

此书主要讲人本位整体护理,显著改善疗效、安全、效益和医患关系,能确保优质护理真正落地。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在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知道做什么,懂得为什么,掌握怎么做。本书对人本位整体护理的起源、内容、流程以及护理管理做了更系统、更全面的梳理。卫生部近几年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就是旨在推行以人为本的责任制整体护理。

认真贯彻人本位整体护理能看到明显的成效: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实施病情观察、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等整体护理流程;依靠证据评估来确保医疗安全和防止康复延迟;通过计时评质的绩效考核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提升了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再加上运用科学的弹性排班法,有效地缓解了人力资源的不足。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我们的护理工作要求做到五点:仪表美一点、问候多一点、巡视勤一点、观察细一点、业务精一点。尤其是护士们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增加了理解和包容,为沟通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

我们烧伤科本身就是优质护理病房,每天早上7:30,我们会面带微笑准时来到病房,为每一位患者及家属带来最真挚的问候,整理床单元,打好开水。帮班护士6:00就会来到病房,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漱口、洗脸、喂饭。对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我们协助他们翻身、拍背、功能锻炼,并认真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对生活能自理的病人,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健康教育。上午是治疗最繁忙的时候,大家迈着轻盈的步伐,穿梭在病房内,主动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杜绝了呼叫加液。病床前,亲情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老师等让患者倍感亲切。在病床前,或开心交谈、或作细心疾病指导、或给予体贴的梳头、修剪指甲、理须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护患之间少了隔阂,多了份亲切和理解。下午,我们会根据级别护理要求,为卧床病人擦洗,及时主动的解决他们各项护理生活问题。真真把护士还给病人,让病人、社会和自己满意。见到病人真诚的笑容时,作为科室的一员我感受颇多。

最后,我想说:唤醒护理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师,虽然她并不完美,但她耐心的教会我如何与病人相处,逐步的让我领会到只有发自内心的主动为病人服务,才能使我们和病人都快乐,才能真正提高护理质量。我体会到:唤醒护理就像是引领着我不断前进的启明星。我相信:有了她的陪伴,我会成长的更好。

拿到《唤醒护理》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从我选择护理这个专业,我就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认真的审视她———一个可能与我一生都有莫大关联的职业。读完这本书时,我突然感觉眼前的茫茫黑夜中,似乎闪烁着一颗耀眼的星,努力得指引着迷路的孩子,前进的方向。

《唤醒护理》一书是著名医院管理专家,骨科专家,美国阿肯色州骨科研究所所长,第一位获得国际理查德。欧考纳奖的亚洲医学专家张中南教授所著,不仅提出了“人本位护理”的理念,更详实地介绍了如何实施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帮助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在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知道做什么,懂得为什么,掌握怎么做。书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来自作者亲身的管理经历,通俗易懂。它不是教科书,却有教科书的灵魂;它不是制度规范,却是制度规范的标准和依据;它不能被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理解创造。

在书中,他首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前护理缺陷的现状,分析了护理缺陷的原因,之后提出时代呼唤人本位整体护理,给我们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让我们不仅知道做什么,还要懂得为什么,怎么做。让我明白了我们一直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病人会对我们的工作有诸多的不满。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我们早就挂在嘴边的,但我们真正做到了这点了吗?正如张教授所说的,我们传统的护理工作,局限于治疗处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针挂水,发药铺床,简单执行医嘱,生活护理大多数是病人家属或是护工去做,病情观察就是对生命体征的监测,认为只要生命体征正常,病人就没事,殊不知等到病人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再去干预处理,往往为时已晚,我想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这样的深刻教训,这也是很多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除去病人本身疾病不可挽救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对病情的观察评估不及时造成的,要知道,有时生命就是分秒必争回来的。教育指导只是病人初入院时的宣教,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内容和模式。心理护理可能就更是寥寥数语吧。

张中南教授给我们提出了护理工作的七项内容是: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专业服务。构建了全新的护理流程,简单的概括为八个字:评估,报告,计划,实施。在生活护理的认识上,我们存在很多的误区,认为生活护理就是给病人洗头洗脚、喂饭、剪指甲,其实不然。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可以在生活护理中及时动态量化的评估病情,了解病人的自理能力,进行专业系统的评估、教育指导,鼓励患者能做之事自己做,从而达到真正的痊愈。在护理流程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评估,包括四个步骤:了解,比较,假设,判断。通过“四看”“三问”“再查”了解病情,将搜集到的资料和正常值,以及病人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提出假设,再通过排序和排除进行判断,再向医生报告,包括病人的反应,自己的判断和证据,以及提出建议,整个过程科学系统有层次有重点,护士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如果护士通过以上的评估过程,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提出的建议是积极可取的,不仅可以保护病人的安全,得到医生的认可,而自我价值的认同也会让自己颇有成就感,同时会大大促进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让我想到,在临床中,我们护士是病人说什么就报告什么,病人说头疼,就立即告诉医生头疼,病人说心里难受,就报告医生说心里难受,从来没有去考虑一下为什么病人会头疼,是发热引起的还是高血压引起的,还是睡眠不好引起的,病人说心里难受,也没仔细询问和检查,难受的部位是心脏还是胃,是疼痛还是闷气,缺乏细致的病情观察能力,没有自己的评估和判断,导致医生对护士不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也很难有提高。护理计划的制定应是全面个性化动态的,而护理计划应包含护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即治疗处置、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教育指导、功能训练、病情了解。各项计划的内容应该是应根据每个病人具体情况制定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护理内容因人因时因地不同。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方案,同一个病人因疾病的发展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不断调整护理方案。护理计划实施的过程,需要“边做边看”,及时观察病人的反应,评估治疗处置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判断,报告医生,重新修正方案,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完整的护理循环流程。

我们常常抱怨治疗处置工作占用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做心理护理、教育指导、生活护理、功能训练。其实这些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可,在治疗处置的过程中,我们和患者的每一次沟通都可以起到教育指导的作用,每次进入病房,温馨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操作时的轻柔体贴,都会有心理护理的功效,而看似平常的拉家常也可以是了解病情,心理护理。关键看你是否是个有“心”人,能否把握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的有效时机。

在我们这一行业中,护士姐妹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挣钱不多,干活不少;重复乏味,不用思考;又脏又累,也不落好;若有机会,转行跳槽”。虽然说,这只是一个负面的感受,但是从这样的感受是否可以看出她们有没有职业的荣誉感,有没有对这个职业长远的规划,甚至谈及热爱?在这样的心境下,就算有“心”,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固,据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张中南教授“人本位护理”理念的落实还必须依靠各个护理管理者根据自己的医院的具体情况来具体规划实施。但是,张中南教授思想的火花,却能燃起我们心中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更能给我们日渐封闭的心灵注入山间甘甜的泉水。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烂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疼痛,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读了唤醒护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是颇深的。护理人员不足,医护配合被动机械,过度治疗占用时间,陈旧式护理模式等,这就是现在的护理现状确实存在的很多问题。要想改善达到理想化程度或许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如此现状下,我想我们自己还是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

我们站在病人的角度进行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多为病人想一想,唤醒我们的责任心,唤醒我们的职业,唤醒我们与病人之间的真情,也许医患关系就会更和谐。现在的病人保护意识增强,让我深刻体会到护理沟通的重要性,患者来医院的恐惧,缺乏安全感,这时我们的一个微笑,亲切的话语都会让病人觉得很温馨,让病人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在工作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我们都要引以重视。在为病人做治疗时,对病人的关心和体贴可以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动作中。我们常常抱怨治疗处置工作占用我们大部分时间,没有精力去做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宣教。其实这些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可。在治疗处置的过程中,我们和患者的每一次沟通都可以达到教育指导的作用,而看似平常的拉家常也可以是了解病人心理有效的时机。为患者减少痛苦和烦恼,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我们护理工作的`使命。

此外,理想的护士应是医生的好帮手,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护士应认真的观察病情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在完成医嘱的基础上,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护理方案,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我们心中的天使,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医院推荐我们读这本《唤醒护理》时,我就一口气读完了它。其实一开始是抱着好奇心去翻阅它。作为一名骨科护士,心想着一名骨科医生写了一本护理方面的书,他会写些什么呢?于是打算随便翻看几页,结果却翻完了最后一页。

合上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是颇深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过度治疗占用时间,专业技能差强人意,护士积极性受挫,医护配合被动机械,护理排班粗放僵化,护理收费远低成本……这就是现在的护理现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要想改善达到理想化的程度或许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如此现状下,我想我们自己还是可以做些什么去有所改变的。

首先要转变我们的护理观念。不是简单的执行医嘱、打针发药等等。记得我们刚开展优质护理的时候,因为不了解优质护理的内涵,以为给病人洗头、剪指甲、擦身,在生活上照顾病人就是优质护理了。所以一开始都很排斥开展优质护理,觉得奖金不增加,而活儿却要多干了。并且也拉不下脸来干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类似保姆的活儿。但由于医院风风火火的开展了所以只能流于形式并不发自内心的开始做了。之前,我也对优质护理有很多的不理解。以为给病人生活护理就是为了让患者满意度提高。但读了《唤醒护理》之后,我明白了优质护理的真正内涵,也明白了写这本书的作者的目的与用意。生活护理实质是专业的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护理去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可以通过生活护理为病人带来舒适感、安心感、被关怀感。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护理为医院带来社会效益,最终也将为我们自己带来收益。所以我想我们都应该转变我们的护理理念。从细节做起,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主动服务为感动服务。

虽然现在过度的治疗花费了我们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我们分身无术,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的为病人做些什么。在治疗操作的时候,顺带多和病人沟通,细心地多观察病人。

上个月有个80多岁的老太太,由于基础疾病多,精神状况很差,不会言语,表情淡漠,四肢略僵硬。因为她不会交流,所以其他护士进去给她进行护理操作的时候都只和她家属沟通,不与老太太讲话。但我每次进行护理操作时都还是把她和其他正常病人一样对待,和她进行沟通。会先喊她一声“婆婆”,给她一个微笑,告诉她“婆婆,我给你打针了哦”“婆婆,我们翻下身吧”。有时也会握握她的手,顺顺她的头发。后来,她每次见到我就会主动对我微笑了,还会颤抖着手伸出来主动和我握手。她的家属跟我说:“张护士你最有礼貌了,我妈妈特喜欢你,平常都没有表情的,只有看到你她会笑。”这时,我深深体会到一句话: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

是的,我们站在病人的角度进行护理,以病人需求为向导,多为病人想一想,唤醒我们的责任心,唤醒我们的职业,唤醒我们与病人之间的真情。也许,医患关系就会更和谐了。

继《唤醒医疗》后,张中南教授又一著作《唤醒护理》。在本书中,教授对人本位整体护理的起源、内容、流程以及护理管理做了更系统、更全面的梳理,对于显著改善医疗、安全、效益和医患关系,确保优质护理真正落地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而在本书的开头,教授就指出了我们现任的护理模式所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病人的病情被延误,导致了病人在治疗期间发生了重大的并发症,导致了病人的预后变差,导致了病人病愈后的生活质量下降。综上的所有原因,致使现在的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造成这些缺陷的正是现今的医疗模式——病本位的医疗模式。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南丁格尔的誓言始终铭记在心,“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而临床不比理论,咱们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次的加药,每次的换水,每次的静脉输液,甚至于每次的交流,都需认真对待,每个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整个护理团队,是整个护理团队的核心。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医患矛盾,医疗制度的改革已经迫不及待了。代替病本位的护理模式的是人本位的护理模式。

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怎样把人本位护理模式融入其中?我觉得有以下做法:

第一:我认为要改变我们传统的护理理念。

我们护士要竟可能的帮助患者,在护理上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尽可能的为患者谋利。以病人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把病人放在首位。比如我们为病人提供生活护理,就像书中提到的这不是简单的洗头、洗脚,而是我们在病人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鼓励病人自己动手,在病人没有生活能力的时候,协助其完成。在通过做生活护理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减少病情了解滞后的发生。人本位护理相较于病本位护理更加的注重了病人的情感,心理,身体的功能恢复对病人的影响。我们在为病人提供治疗的时候要多注意病人情感,心理上的变化,及时发现病人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注重护患沟通。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美好、善意、热情的语言可以使病人感到温暖。我们可以通过多跟病人交流,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增加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增加他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工作中面对的是身心处于痛苦状态的病人,要带着关心、爱护、体贴之情去进行护理。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付出,回报我们的同样是病人用心的对待。

第三: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人文精神。

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真正做到把人当做人,而不是疾病的附属躯体。事实上,在医疗界开展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学家卡尔.罗杰斯就提出了。罗杰斯认为,人人都有一种成长、发展的潜能。也就是说,人人都有积极向上的自然倾向。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引入医院管理实践中,理解医疗执业的特点,尊重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人文关怀。

第四:继续大力开展优质护理工程。

张中南教授的《唤醒护理》提到的“整体护理”“优质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治疗处理、生活护理、教育指导。这种护理模式完美的诠释了“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为此,一名优秀的护士,首先要能站在病人的立场,学会为他们着想,关心、体贴病人,用娴熟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为患者清除病痛。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解决病人心中的疑虑,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提高在病人心中的位置,让病人相信你可以协助医生治疗她们的病,得到尊重,从而也就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真正领会张中南教授的护理思想,重拾人们对护理工作者的尊敬,让护理事业真正得到发展,让护理工作者快乐工作,安全工作,用心工作…

张中南,美籍华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关节镜协会会员,国际膝关节学会会员, 国际运动医学学会会员。唯一获国际理查德·欧·考那奖的亚洲医学专家, 南京医科大学 兼职教授, 济宁医学院 客座教授,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院长顾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名誉主任。擅长膝关节损伤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的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手术治疗。上海黄浦区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张中南同志(区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协助主任分管政府法制办工作。

张春莉北师大发表的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优级师范科(1902-1908)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讲教育原理,当讲明心理学之大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类科一概通习第一年心理学,第二年应用心理学,每周2时刻。当时的学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学校所用的教材或讲义多译于日本。当时的师范馆和师范学堂还聘来教授心理学的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赴任,担任“正教习”。他是师范馆教授心理学课的第一位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学讲义线装本及铅印本。线装本的出版时间约在1902~1903之间。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该书除作为师范馆每个师范生的必读心理学课本外,也是当时在中国和日本行销的新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08-1923)1908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为必选课。此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主讲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1920年,张耀翔(注: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北高师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1921年,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张耀翔教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1922年张耀翔教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国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北平师范大学与西北联合大学(1923-1952)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平师范大学。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平师范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同年,陈雪屏教授到教育系主讲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北平师范大学任教。193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教。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0年起迁往兰州。期间,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1946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1947年,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应北师大之请来校讲学。1949年,北平解放并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先生和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于1929年,首任系主任为德国人葛尔慈教授。葛尔慈师从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W.Wundt)的高足、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学系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当时的辅仁大学汇聚了国内心理学界不少名师,如王征葵、林传鼎等人。心理学系十分重视统计、测量、实验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很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把英文、德文列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心理学原著。辅仁大学心理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张厚粲和陈仲庚等都毕业于此。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高校西迁,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为北京唯一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与文化大革命前的发展(1952-1966)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学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合并,著名心理学家彭飞教授担任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系成立了心理学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一岑、伍棠隶、朱智贤、尹德新、薛鸿志,来自辅仁大学的林传鼎、谢斯骏、张厚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彭飞、李屏西、孙昌龄、芦玉、章志光等。心理学教师队伍达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日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1960年,北师大教育学系开设了五年制心理学本科专业,当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和朱智贤教授。在十年“文革”期间,心理学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心理学的发展陷于停滞和衰退。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学者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心理学的科研、编译和著述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1978-)1978年,教育学系心理学专业重新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3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将心理学专业改为系的建制。198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决定将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系分出,独立设置心理学系,彭飞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后,张厚粲、彭聃龄、郭德俊、舒华、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1985年,成立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教授、申继亮教授、方晓义教授。1985年,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获评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2001年11月22日,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开启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车宏生教授担任首任院长,许燕教授担任第二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刘嘉教授。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心理学院的奋斗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把心理学院院建设成为综合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五期间应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教材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13-~)校长成国志,男,汉族,1961年9月12日生,吉林人,中共党员,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中国教育史方向在职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教授《教育电视编导与稿本写作》《教育技术学概论》等课程,参编《现代教育技术》文字教材以及《幼儿认读》《李白及其庐山诗》《化学世界漫游》《我们拒绝毒品》等电视教材多部;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委员会教育技术学配套声像教材开发”等科研课题多项;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等。1997年调入学校机关工作,先后担任校工会副主席、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校机关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工会常委等职。在机关从事党政工作期间,1998年获北京市总工会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1999年被评为学校庆祝建国50周年组织活动先进个人;2002年获学校百年校庆筹备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获机关党总支“共产党员先锋岗”称号;2013年获全国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校长。孙越,男,1972年12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协助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主管学校党务工作;分管学校人事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 1994 年杭州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先后在秀州中学分校、嘉兴市吉水中学、嘉兴市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担任过校级领导,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多次在区内外交流管理经验。作为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新课程实施以来,除了理论学习外,注重实践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经常承担各级公开示范课,课堂教学效率高,所任教学生非常喜欢他的课,所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重视教育科研和学习,有三篇文章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有十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获奖。主持、参与过多个省、市、区级课题。受教育主管部门派遣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7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学习,现为国家德育管理高级研修班成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23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曾获得过嘉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嘉兴市、南湖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南湖区社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南湖区中小学校级领导课堂展示一等奖;南湖区中小学校级领导课例评析一等奖;南湖区校长论坛一等奖;南湖区十大青年标兵;南湖区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省教育宣传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现为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南湖区名师工作站研修员、区学科带头人。教育格言:于教学相长中师生共同成长,于宽容平和中寻求教育真谛。江伟,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副校长,分管学校财务工作和党总支纪检工作;主管小学部教学工作。南湖区、嘉兴市“双高课”一等奖获得者,南湖区第五、第十批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实验学校“教改之星”。1991年至2009年一直在嘉兴市吉水小学工作,参加工作至今先后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室主任、校长助理。2005年任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兼吉水小学校长。期间先后被评为全国“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学校集体被评为优秀组织奖,浙江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学校集体被评为全国雏鹰红旗大队;嘉兴市优秀教师,嘉兴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南湖区优秀教师,南湖区优秀共产党员,南湖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南湖附属学校工作。吴宗叶,男,197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副校长、党总支宣传委员,初中党支部书记,分管党总支组织工作;主管初中部教学工作。曾获南湖区初中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南湖区初中科学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南湖区优秀班主任称号。工作以来先后被评为南湖区优秀教师、南湖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湖区第六批、第九批、第十批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主持、参与研究省、市、区级课题七项,有十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奖或发表。1995年8月至2004年7月在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中学任教,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在嘉兴市元培双语实验学校任教,2008年8月至今在北就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任教。陈璐伟,男,1976年11月出生,汉族,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南湖区第六、九、十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湖区第二期名师工作站研修成员。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副校长,分管党总支宣传工作,主管小学部德育工作。1995年8月至2009年7月,在南湖区东栅小学任教,自2009年8月起,到北师大南湖附校任教。曾担任过8年教科室主任工作,指导众多老师的课题在省、市、区级课题立项,参与和主持多个省、市、区级课题,主持《拓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市级课题获得市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习作水平的策略研究》获区“个人教学问题”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06-07、08-09年度南湖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二十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一、二等奖和发表,经常执教市、区级观摩课、展示课,逐渐形成情贯课堂,以情动人,以情促读的教学风格。嘉兴市第十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中承担示范课《桥》的教学,嘉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北师大附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南湖区教师论坛一等奖。嘉兴市优秀志愿者、南湖区十佳班主任、南湖区优秀教师、南湖区“台北嘉兴同乡会”杨泳皋夫妇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南湖区教文体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吴敏菊, 1970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副校长,分管学校行政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南湖区“双高课”一等奖获得者,南湖区第四、七、十批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2009年被评为嘉兴市首届“十佳师德楷模”。198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大桥、洪合镇中心学校任教,2002年至2013年在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小学工作。参加工作至今先后担任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校长助理。2010年任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副总校长。2012年至201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挂职锻炼一年。期间先后主持、参与多项省、市区课题,5项课题获奖,其中主持的市规划课题《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荣获南湖区首届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市二等奖。16篇论文获奖,其中《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元化评价》获全国二等奖。先后被评为秀洲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南湖区优秀教师,南湖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首届师德楷模。2013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南湖附属学校工作。闫杰,男, 1972年9月出生,中学化学高级教师。高中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分管党总支统战工作;主管高中部教学工作、德育工作。1996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学专业教育硕士学位。1996年8月至2009年7月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任教,2009年8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任教。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始终在一线担任教学任务,践行课程改革,加强理论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承担市本级示范课,参加各类课赛,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并撰写论文,自2009年8月至今,有3篇文章获得省市级奖项,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完成两项市级课题。自2009年8月至今,获得嘉兴市优质课比赛市本级一等奖,嘉兴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优秀中层,南湖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教育格言:探寻适合的教育,互动中师生共同提升。张令,男,汉族,1976年11月出生,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至2000年在安徽滁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学习,2001年至2004年在杭州师范学院数学教育专业进修学习,先后在嘉兴市凤桥镇中学、嘉兴二十一世纪外国语学校、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任教。历任嘉兴二十一世纪外国语学校年级主任,校董事会成员,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科研管理部主任,年级主任,数学教研组长。现任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校长助理,分管学校监察工作,主管初中部德育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德育管理,2000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学,曾连续担任了九年班主任,九年学校中层管理工作。先后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优秀中层,曾被评为南湖区及嘉兴市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曾荣获南湖区及嘉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及全国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师解题大赛一等奖、命题大赛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嘉兴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一篇论文获浙江省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一篇规划课题省级立项并结题;先后评为嘉兴市南湖区数学教学能手、区第九、十批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多次受邀送教下校,获得一致好评。徐君,男,汉族,1976年3月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共党员,一级教师。1991年8月至1994年7月就读于平湖师范就读普师专业。1994年8月至2008年7月在嘉兴市南湖区新篁小学任教。2008年8月至今 ,在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任教。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担任凤桥镇新篁完小校长。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 ,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工会主席和后勤服务部主任。2013年8月至今 ,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校长助理和工会主席。分管学校后勤工作、安全稳定工作;主管学校工会工作。先后荣获“台北嘉兴同乡会杨咏皋夫妇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南湖区教文体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湖区教文体系统优秀教师”、“南湖区教育工会优秀信息员”、“南湖区总工会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嘉兴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等光荣称号。合并近年来,应地方政府的诚意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基础教育的合作办学实践,已经在全国各地创办了50余所附属学校,在浙江省共有2所,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杭州附属中学。在与南湖区政府合作办学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北师大此次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更大地引领和示范作用。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因其地处南湖之滨,红船之畔,风光优美,宁静自然,是治学从教的上佳场所。考虑到原有两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结合两所学校整合提升实际,新学校命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简称北师大嘉兴附中。学校是由嘉兴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公立学校,校长由北京师范大学派出,由嘉兴市教育局任命。学校实行现代学校制度,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给予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北师大嘉兴附中规模设定为12个平行班,总规模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500人左右。在学生培养上,实行综合发展与特长培育并重,每个年级12个平行班中,综合创新实验班和特色培育班规模比例为1:1左右,特色培育班分传媒、艺术和语言3个方向学校按照特色发展和实际需要确定教职工编制人数。政府在事业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在核定的编制内,学校享有教职工招收和聘用自主权。力争在2年之内,打造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古朴典雅、优美宜人的现代化校园。

张洪发表论文

2010年6月参军。调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304医院(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骨科和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组组长。目前任中华骨科学会会员。北京骨科学会委员暨关节组组长。中华微创学会委员。亚太地区人工关节学会副主席。任美国《JournalofArthroplasty》和《Orthopedics》杂志编委。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肿瘤和骨病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杂志疾病杂志》等杂志编委。任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委员会医学委员。于国际与国内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从1980年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大骨科轮转实习开始,30年在超过万例的手术锤炼中,积累了丰富的髋关节、膝关节外科的临床经验。对疑难病症暨复杂骨与关节疾病、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与先天性关节畸形诊断治疗及手术具有较高水平。1997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手术与学术研究,目前已完成600余例。手术例数及治疗效果均处于亚洲领先水平。中期随访优良率达93%。擅长复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术。擅长小切口(手术损伤小恢复快)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术。2000年赴瑞士伯尔尼半岛医院接受Ganz教授有关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节周围截骨术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手术技术培训。迈进国际先进水平的骨与关节领域。2004年获得美国JohnInsallTravellingFellowship奖学金(该奖学金仅授于在人工膝关节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年轻临床骨科专家。全世界每年仅授4人)。先后访美国、加拿大10余家国际著名人工关节医院,向多名国际知名骨科专家学习并探讨切磋。

张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兼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药学会理事,湖北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分会常委,武汉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武汉分会中药学会常委,中国药学会武汉分会药分药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医药导报》杂志常务编委;研究领域: 主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治疗药物的药剂学与药理学研究;1从事药剂与中药研究与教学工作20余年,致力于肝病药物研究,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科研鉴定1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