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罗斌主要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1:58:01

罗斌主要发表论文

罗斌,云南民族大学教师,长期从事环境艺术创作与教学,主导和参与了多项艺术设计专业项目申报,发表论文多篇。

罗斌(1963-)中南大学副教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一、教学方面1.教学课程:《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均为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2.教学对象: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各层次函授生。3.教学工作量:年平均完成350课时。4.教学手段:能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授课;能利用互联网在网上教学和答疑。5.教学态度:热爱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6.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7.获奖情况:曾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南财经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二、科研方面1.学术论文:在《财经理论与实践》、《农村金融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篇;在《金融经济》、《广西农村金融研究》等一般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在“WTO与中国金融业发展”等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篇。2.教材:主编出版《中央银行学》(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一部;副主编出版《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银行信贷管理学》教材各一部;正在主编《中央银行学》教材一部。

罗斌发表论文

1983年——1987年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1987年7月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1991年于四川省中共泸州市委党校任法律助教。1991年——1994年于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诉讼法专业学习,1994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5月——2002年8月于海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任教师。2002年8月——今于广东培正学院法学系担任主任 教师。1995年——1996年,海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民事法律教研室负责人,担任学术内刊《特区法学教育》副主编。1996年1月由海南省教育厅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评定诉讼法讲师职称。1996年至1997年,任该校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至2000年任该校诉讼法教研室主任。2000年至2002年任该校教务科科长,担任学术内刊《海南政法教育》主编。2001年10月有海南省人事劳动厅评定为诉讼法高级讲师。现为广东培正学院法学系系主任。曾担任的主要课程及课时数;《刑法》、《法律文书写作》<仲裁法>等课程3000余节。主要学术著作及编写情况:1997年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新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任主编),1998年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港、澳、台民商法》,1999年参加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年会,提交论文《试析修正后刑事诉讼法办案期限立法的模糊性及危害》,后发表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陈光中教授主编的《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另还在公开及内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数篇。

2010年:舞蹈,中国! 罗斌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1-05新中国舞剧及其精神 罗斌 艺术评论 2011-01-04宋风词韵 现代舞版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10-06-18昆舞:亦昆亦舞 化古而新 罗斌 【报纸】光明日报 2010-03-05舞语:“随心所欲”之后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12-26宽广细腻 洒脱深沉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9-12-18回眸中国舞剧艺术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9-02贵池傩舞与文化生态保护区 罗斌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2009-06-28盛舞泱泱——观乐舞诗《大唐赋》 罗斌 【期刊】舞蹈 2009-02-01五十年不辍——关于“中国古典舞”的争论 罗斌; 高思远 【期刊】舞蹈 2008-12-01高等舞蹈教育的多元思维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8-09-27“小白鹭”说 罗斌 【期刊】舞蹈 2008-09-01人鬼情未了——阅“前线”舞剧《牡丹亭》 罗斌; 李国平 【期刊】舞蹈 2008-08-01苦海无涯,怎一人“情”字了得——读舞剧《唐琬》偶得 罗斌; 叶进 【期刊】舞蹈 2008-05-01在打破与建构之间——关于2007“中国现代舞论坛” 罗斌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0-15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罗斌 【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30“桃李杯”:个性滑落与视觉宴飨 罗斌 【期刊】艺术评论 2006-12-30澳门舞蹈的本土性特征 罗斌 【期刊】艺苑 2005-04-25品评的快乐——关于舞剧《澳门新娘》的对话 罗斌; 贾作光 【期刊】艺术评论 2004-11-05中国舞蹈尚乏成熟理论和市场品格 罗斌 【期刊】上海戏剧 2004-03-30荷逢盛世香——记舞蹈大师戴爱莲从艺80周年暨舞蹈艺术道路学术研讨会 罗斌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9-30祝贺戴爱莲从艺80周年并获艺术成就奖 罗斌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9-30瞻前顾后 左思右想——回瞻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12-05思考的快乐——呓语舞蹈理论与舞蹈创作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07-05只言片语DTV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06-05袁隆平的学问——杂嘴于“舞蹈分类辩论”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01-05“情话”流淌在虚实之间──现代舞“史话”《满江红》引发的臆语 罗斌 【期刊】舞蹈 2001-08-05等待……——臆语大型舞台剧《乘愿再来》 罗斌 【期刊】舞蹈 2001-04-05“中间地带”的自觉——现代舞《野性的呼唤》臆语 罗斌 【期刊】舞蹈 2000-04-05《跳布扎》与“傩”──观雍和宫“打鬼”泛起的思绪 罗斌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1999-04-15洗尽铅华·“创舞”启示录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12-05跨越时空的共识——中、南舞蹈家“关于民间舞蹈的讨论”印象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12-05“和”:中国古典舞的哲学与美学底蕴 罗斌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11-15“荷花奖”理性的明证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8-05“胸中之竹”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8-05薪火化甘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4-05寰宇浸漫巫风——周冰与《八卦舞谱》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2-05最亮的星最好的人 吕永清; 罗斌 【期刊】黄河之声 1997-04-15中国思维方式与戏曲舞蹈的成因及动律 罗斌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1994-12-15《跳布扎》与傩——观雍和宫“打鬼”泛起的思绪 罗斌 【会议】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02-01关于傩舞研究的断想 罗斌 【会议】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2003-10-01野草与鲜花的芳香——关于回族舞蹈保存与发展的思索 罗斌 【会议】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09-01“舞我中华·东方之珠”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6-06-24“和”,中国古典舞的内在品格 罗斌(文代会代表)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6-11-09大型舞作与精品意识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1-19花样舞季彰显人文追求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01-08

罗斌论文发表

1983年——1987年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1987年7月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1991年于四川省中共泸州市委党校任法律助教。1991年——1994年于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诉讼法专业学习,1994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5月——2002年8月于海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任教师。2002年8月——今于广东培正学院法学系担任主任 教师。1995年——1996年,海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民事法律教研室负责人,担任学术内刊《特区法学教育》副主编。1996年1月由海南省教育厅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评定诉讼法讲师职称。1996年至1997年,任该校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至2000年任该校诉讼法教研室主任。2000年至2002年任该校教务科科长,担任学术内刊《海南政法教育》主编。2001年10月有海南省人事劳动厅评定为诉讼法高级讲师。现为广东培正学院法学系系主任。曾担任的主要课程及课时数;《刑法》、《法律文书写作》<仲裁法>等课程3000余节。主要学术著作及编写情况:1997年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新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任主编),1998年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港、澳、台民商法》,1999年参加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年会,提交论文《试析修正后刑事诉讼法办案期限立法的模糊性及危害》,后发表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陈光中教授主编的《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另还在公开及内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数篇。

2010年:舞蹈,中国! 罗斌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1-05新中国舞剧及其精神 罗斌 艺术评论 2011-01-04宋风词韵 现代舞版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10-06-18昆舞:亦昆亦舞 化古而新 罗斌 【报纸】光明日报 2010-03-05舞语:“随心所欲”之后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12-26宽广细腻 洒脱深沉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9-12-18回眸中国舞剧艺术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9-02贵池傩舞与文化生态保护区 罗斌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2009-06-28盛舞泱泱——观乐舞诗《大唐赋》 罗斌 【期刊】舞蹈 2009-02-01五十年不辍——关于“中国古典舞”的争论 罗斌; 高思远 【期刊】舞蹈 2008-12-01高等舞蹈教育的多元思维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8-09-27“小白鹭”说 罗斌 【期刊】舞蹈 2008-09-01人鬼情未了——阅“前线”舞剧《牡丹亭》 罗斌; 李国平 【期刊】舞蹈 2008-08-01苦海无涯,怎一人“情”字了得——读舞剧《唐琬》偶得 罗斌; 叶进 【期刊】舞蹈 2008-05-01在打破与建构之间——关于2007“中国现代舞论坛” 罗斌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0-15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罗斌 【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30“桃李杯”:个性滑落与视觉宴飨 罗斌 【期刊】艺术评论 2006-12-30澳门舞蹈的本土性特征 罗斌 【期刊】艺苑 2005-04-25品评的快乐——关于舞剧《澳门新娘》的对话 罗斌; 贾作光 【期刊】艺术评论 2004-11-05中国舞蹈尚乏成熟理论和市场品格 罗斌 【期刊】上海戏剧 2004-03-30荷逢盛世香——记舞蹈大师戴爱莲从艺80周年暨舞蹈艺术道路学术研讨会 罗斌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9-30祝贺戴爱莲从艺80周年并获艺术成就奖 罗斌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9-30瞻前顾后 左思右想——回瞻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12-05思考的快乐——呓语舞蹈理论与舞蹈创作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07-05只言片语DTV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06-05袁隆平的学问——杂嘴于“舞蹈分类辩论” 罗斌 【期刊】舞蹈 2002-01-05“情话”流淌在虚实之间──现代舞“史话”《满江红》引发的臆语 罗斌 【期刊】舞蹈 2001-08-05等待……——臆语大型舞台剧《乘愿再来》 罗斌 【期刊】舞蹈 2001-04-05“中间地带”的自觉——现代舞《野性的呼唤》臆语 罗斌 【期刊】舞蹈 2000-04-05《跳布扎》与“傩”──观雍和宫“打鬼”泛起的思绪 罗斌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1999-04-15洗尽铅华·“创舞”启示录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12-05跨越时空的共识——中、南舞蹈家“关于民间舞蹈的讨论”印象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12-05“和”:中国古典舞的哲学与美学底蕴 罗斌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11-15“荷花奖”理性的明证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8-05“胸中之竹”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8-05薪火化甘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4-05寰宇浸漫巫风——周冰与《八卦舞谱》 罗斌 【期刊】舞蹈 1998-02-05最亮的星最好的人 吕永清; 罗斌 【期刊】黄河之声 1997-04-15中国思维方式与戏曲舞蹈的成因及动律 罗斌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1994-12-15《跳布扎》与傩——观雍和宫“打鬼”泛起的思绪 罗斌 【会议】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02-01关于傩舞研究的断想 罗斌 【会议】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2003-10-01野草与鲜花的芳香——关于回族舞蹈保存与发展的思索 罗斌 【会议】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09-01“舞我中华·东方之珠” 罗斌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6-06-24“和”,中国古典舞的内在品格 罗斌(文代会代表)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6-11-09大型舞作与精品意识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1-19花样舞季彰显人文追求 罗斌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01-08

罗斌近期发表论文

动画发展百年历史,作为一个依托于技术而产生的艺术门类,动画艺术从一开始便与动画技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为动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动画艺术风格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动画艺术之生命 》

[摘 要] 本文深度分析孩童的思维特点,由于信息量少甚至空白,形成好奇与想象,富于浪漫特征。接着讲述动画题材,大都以童话、 民间 故事 以及神话为主,都具浓郁的浪漫性。最后分析动画制作方式与过程、制作的无限的随意性也具备无限浪漫的趋向。三者的根本在于无限性,因无限性而超越现实逻辑,而实现无限的浪漫表现,对现实逻辑的突破,超越甚至相悖,极大激发孩童的 想象力 ,进而论证了动画艺术之生命即为浪漫。

[关键词] 浪漫;信息;无限;逻辑

浪漫,乃相对于现实而言。现实之内涵为合理,因为现实合理基于现实逻辑之上。浪漫是对现实合理之超越,即以浪漫之不合理取代现实之合理,即超越现实之逻辑或甚至与现实之逻辑相悖。

合理与逻辑,意味着可能、可控与必然;不合理与超逻辑,意味着随机、变化与悬念。蕴涵随机、变化与悬念之浪漫,是以想象、憧憬与预言之形式而表现。其本身是脱离现实或超越现实的,是将现实之不合理升华为艺术之合理,是将现实逻辑之不可能升华为艺术逻辑之可能。因此,浪漫是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之合理与可能,是未来之合理与可能,是现实之希望。

童话、神话与寓言是浪漫的,因为三者都是将想象、憧憬与预言称为现实。童话对应的是孩童之想象、憧憬与预言,神话对应的是人类童年期的想象、憧憬与预言,寓言是将某些貌似合理之逻辑,揭示与批判其不合理。

动画艺术是浪漫的,很多动画艺术是童话、神话及 寓言故事 的直接转换。这种将文学艺术转换成影视艺术之所以可能与默契,是因为两者本质均为浪漫的,是异质同构的。这种转换的经典之作,举不胜举,如格林童话之《白雪公主》,中国古典神话之《大闹天宫》及《哪吒闹海》,等。

孩童的思维是浪漫的,其浪漫源于其无知,源于其神经系统在与发展过程中,组织思维的信息太少。成人是现实的,其现实源于其思维信息量之丰富。

无知意味着无限,孩童的思维预示着无限之拓展空间。丰富本身意味着有限与限制,成人思维蕴涵更多的是回忆、借鉴与重复。

孩童思维信息量缺乏,意味着没有过去而直面未来,概念少而好奇多、逻辑少而想象多、结果少而悬疑多,孩童之思维有着无限的未来拓展。成人思维信息量之丰富,是过去的积累,是 经验 的组合,由此而形成思维之惯性与固执的方向,是现实之轨迹、顺承现实之逻辑、受现实之控制、沉湎于过去与现实,岁月无情地消磨了他们的浪漫。

童话、神话及寓言等文学形式,虽然其浪漫之本质与孩童之浪漫思维契合,但文学毕竟是文字形式,非直观的,因此,这种契合不可能畅通无阻。文字的辨识、理解是双方契合的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之障碍,更何况尚有学龄前孩童无法对应契合。

稍进一步的 方法 就是为文学形式配上插图,甚至发展为连环画,绘画与文学之结合,文字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虽然由抽象而具象,由理解而直观,改善了对应契合,但其依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静止。

孩童虽然生活于现实之中,但生活是运动的。现实可能瞬间静止,但浪漫必须是运动的。唯有运动,才能使孩童之浪漫,与童话与神话之浪漫完美契合而畅通无阻。新的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费时费力的人工动画获得空前发展与无限开拓之契机。此契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数字技术能将动画艺术之浪漫内涵与特征发挥到极致,并且无限拓展与延伸。

学龄前 儿童 可以越过文字障碍,直接与动画艺术互动,前阶段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使无数的学龄前儿童痴迷,就是这种互动的耀眼闪光。成人虽然是现实的,但也需要浪漫之调节,因为童年之温馨与天真,童年之好奇与任性,能使他们在现实的清规戒律中挣脱,在岁月之磨难与忧患中,点燃其想象与希望之光,在磨难中感受甜蜜,在忧患中获得愉悦,忘却银丝与皱纹,重温少儿与青春之浪漫。

人类在现实中进步,在浪漫中升华;现实孕育着浪漫,浪漫美丽着现实。动画艺术不仅是人类浪漫之创造,更是人类创造之浪漫。

许多动画都是直接由童话、神话、寓言、 传说 等文学形式转换而来,其内容本身就是浪漫的,是人们熟知的,能回味再三而难以忘怀之浪漫。浪漫对动画而言,是无处不在,是浪漫之浸润、浪漫之散发、浪漫之融合、全方位之浪漫展示。

以早期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为例,展示着孙悟空顽皮幽默、异想天开之性格浪漫;从水帘洞到南天门、从龙宫到云间的环境转换之空间浪漫;一根金箍棒威力无穷又变化莫测之道具浪漫;猴王从好奇到恶作剧、从受到大闹的曲折之情节浪漫;从石猴迸出到被压五指山之命运浪漫,等等。整部动画艺术的时间推移、画面变幻、开头结尾,全由形形色色之浪漫组合而成。浪漫不仅是其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更是其艺术感染力与美之效应。

古典的、传统的童话神话,乃至现代的科幻,如《阿童木》《机器猫》等,其内容与情节即以浪漫取胜。层出不穷之异想天开、接连不断之梦幻想象、出人意料之悬念,形成这类动画艺术之主要,在想象与理想之浪漫中,表现正义、果断、勇气、坚韧、善良、热情、真诚等人类之推动社会进步之性格与品质。浪漫正是这种优秀的性格与品质,在思维与思想、心灵与精神之反映。动画艺术之浪漫,对孩童而言,是快乐之引导而又极其深刻之教化,浪漫式的 教育 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浪漫在此获得对应与默契。

实质上,动画艺术之浪漫不仅是故事情节之浪漫,更主要地表现在形式上。准确地说,形式浪漫才是动画艺术之本质,才是动画艺术之所以受孩童们痴迷的根本原因。唯有形式之浪漫,动画艺术在表现内容并不浪漫的故事,在表现历史与现代题材的故事时,其浪漫之风格依旧不变,其浪漫之内涵依旧动人。

所谓形式浪漫,即来用对比、夸张以及一些不符合生活逻辑与自然逻辑之艺术手段,来表现动画艺术之造型、结构与色彩等,从而产生新奇、强烈、紧张、兴奋等艺术效果。

60年代我国表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动画故事《红军桥》,即以对比之手法,塑造极端的瘦长与矮胖两个造型相反的富绅形象,从而从形式上反映了其愚蠢与可笑,并由此对其进行无情地鞭挞与讽刺。 夸张是动画艺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之浪漫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全球都产生广泛影响的美国动画艺术《米老鼠和唐老鸭》,将夸张手法表现极致,夸张成为其最鲜明的特色,其之所以吸引人,或者说成功之处,也恰恰在于充满智慧与想象之夸张。

在米老鼠与唐老鸭的造型上,制作者夸张地设计了米老鼠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鞋以及唐老鸭又宽又扁的大嘴,这两个独创而又夸张的设计,成为该动画艺术的象征与标志。该动画艺术没有什么感人之内容与惊险之情节,然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之夸张,使其新颖而处处悬念,其引人入胜和无尽的艺术感染力,就在夸张。夸张不仅是其形式,也同时是其内容。以无数夸张组合而成的浪漫,使该动画艺术既给人愉悦,又使人兴奋,更给人以启迪。

在动画《人猿泰山》中,有一极简单又极重要的镜头。当老猿妈妈初见婴孩时,以匪夷所思之艺术表现,使猿与婴在脸部表情上,反映出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沟通。原本不可能之联系与沟通,有违生活与自然逻辑之联系与沟通,是如此之浪漫与感人,由此奠定了以后整个故事的发展变化与内在逻辑,正是这艺术浪漫,使荒谬升华为合理与感人。这种超乎寻常之浪漫,唯有动画艺术才能做到,也是动画艺术之特色,更是动画艺术之本质。

就影视艺术而言,情感浪漫之表现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影视形式均可表现。但极度的形式夸张、对比以及超越逻辑,则是动画艺术之表现特征,乃动画艺术之本质,非动画艺术莫属。形式浪漫是比之于情感浪漫之更深刻的浪漫,是哲学与本质的。形式浪漫才是真正的动画艺术之浪漫。

动画艺术之制作本身也是浪漫的,其浪漫表现在无限性,即无限之可能。

《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出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艺术可以超越童话、神话之类的传统题材,可以直接形而上。动画艺术在舍弃故事、情节等传统概念,以造型、色彩、想象等技术手段,同样可以制作更为引人入胜之动画艺术。

虽然文字艺术可以无限想象,具备浪漫因素,然而,其想象是建立在现实逻辑之上,其本质乃现实的。动画艺术虽说是直观的,直观对想象是限制与界定,但是,动画艺术之夸张则超现实与超逻辑,其本质则是浪漫的。以形式夸张与超逻辑之《米老鼠和唐老鸭》,以纯粹的形而上,从传统的故事情节中解脱出来,将形式强化为主导,从现实中抽象出形式,使形式之浪漫获得无限之拓展与展示,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之崭新的艺术思维与艺术浪漫。

如果将传统之动画艺术与音乐相比较,则故事与情节可视为音乐歌曲之歌词,其形式可视为歌曲之旋律。那么,以纯动画形式展示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纯粹的动画节奏与旋律。纯音乐是浪漫的,其浪漫在于抽象与无限,纯形而上的动画艺术也是浪漫的,也是抽象与无限的。规模宏大的多部集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一曲规模宏大的充满夸张、想象、奇妙、巧合、悬念等浪漫内涵的动画交响乐。

美国动画界有人断言:《汽车总动员》的出现,标志着3D技术在动画艺术之成熟。这是动画制作的一个飞跃,动画艺术由二维图像发展至三维空间,是动画艺术形式拓展的根本性革命,标志着动画制作在形式之无限自由与无限浪漫。

美国数字技术之领先,使其在动画艺术于近年来获得迅猛之发展。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动画片接连问世,如《狮子王》《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我国在动画艺术也有新的探索,例如最近热播的运用3D技术之动画《三国演义》,也作了可行的尝试并获得成功。这一切说明,数字技术与3D技术使动画艺术获得制作之自由,自由恰恰即为浪漫之内涵。

制作自由意味着制作之任意与无限,这是其他任何影视艺术无法达到之境界。只要想得到,没有做不到。这就意味着在制作过程中,思维在动画制作中上升为首要之地位,思维无限与制作无限达到了统一、对应与默契。思维无限恰恰为浪漫之特征,数字技术与3D之实现,使动画制作获得浪漫无限。

动画是想象之艺术,夸张之艺术,是天真与新奇的,是形式的也是任意的,是超现实和超逻辑的,这一切,就是动画艺术之浪漫。浪漫不仅是动画艺术之特征,更是动画艺术之生命。

现实是逻辑的,艺术也是逻辑的。动画艺术之超现实、超逻辑,其本质是合逻辑的。其超越,有时甚至有悖于逻辑,乃现实之逻辑;其符合的,其转化的是艺术逻辑。

艺术逻辑升华与抽象现实逻辑,集中以连贯、开合、疏密、呼应、交错等形式出现,这些基本形式与关系,可以任意组合与夸张。当我们欣赏经典动画艺术时,最鲜明、最强烈的感受,也正在于此。当思维与艺术逻辑契合,夸张也就合理,任意组合也就顺理成章,悬念也就引人入胜,荒诞也就习以为常。这就是动画艺术的浪漫。

故事情节之浪漫、形式之浪漫、制作之浪漫,归根结底至关重要的是形式之浪漫,因为其不仅对应表达人类普遍之思维浪漫,而且,也同时对应和表达出自然关系与运动之本质浪漫,也就是说,形式之浪漫,乃一切存在与运动之希望。

[参考文献]

[1] 路盛章.关于动画创作中民族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的思考[J].装饰,2007(04).

[2] 李涛.动画 文化 :动画形象的符号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

[3] 陈奇佳.梦想与欢笑――动画艺术特征阐释[J].文艺研究,2005(06).

《 中西动画艺术风格探讨 》

摘 要:中西方艺术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不论是建筑、绘画、人文风格等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一样,这些的差异及别样风格在中西方的动画中最能够全面的体现出来。西方动画色彩鲜明,人物形象幽默,场景唯美,犹如是在欣赏一幅美景,中国多在动画中采用中国所独有的水墨颜色,中国红的鲜艳色彩来表达动画角色的可爱与鲜明。在选题材反面也是各有各的重点,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有不同的形象特点,最后给受众呈现出来的就是别样,各具特色的鲜明艺术特色,给我们呈现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动画王国。

关键词:动画艺术,风格,比较,形象,色彩

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比较最能全面体现的就是在中西方的动画制作之上,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值得研究的是差异性,各具特色,各自呈现各自的艺术世界,给人不同的感官感受与心灵的触动。

一、动画中人物形象刻画比较

动画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西方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着自身的艺术风格。例如西方动画中“唐老鸭”的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米老鼠的善良与智慧夺得了观众的心;白雪公主的美丽成为了无数孩子心中的偶像;芭比娃娃深邃的蓝眼睛,既可爱又美丽大方,也是获得了无数孩子的亲睐。

中国动画的人物形象刻画都比较的传统化,不论是在线条的勾勒上还是在形象的设计上,都是以人的视角去出发,采用了中国的许多元素,例如动画版的《大闹天宫》中的齐天大圣就是以一张年谱的形象出现的,代表了机智与勇猛。还有家喻户晓的“南郭先生”,他是由古代 成语 “滥竽充数”演变而来的,都是一些很具中国特色 传统文化 的形象设计。

西方的形象设计上,卡通人物都是大胆的创新,他们可以肆意的去夸张造型,可以不用遵循传统的鸭子和老鼠的形象,在其原型的基础上夸张其特点。中国在形象设计上比较注重的人物所要传达的教育意义,在人物线条的勾勒上,对于人物的完整性,人性很注重,也很强调,给人一种刻板印象,方脸肥耳,有胳膊有腿,都是人的一些缩影。

二、动画中色彩的比较

色彩是最能传达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天气的好坏要用蓝色和灰色,人物的刻画也需要颜色,凡是动画中色彩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门素材。在中西方的动画风格中,色彩在它们中也是发挥着其所能展现的五彩斑斓和无限美好的童话世界。

但是,中西方在色彩的运用上有着自身的特色。西方的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是五彩斑斓的,尽可能的去夸张人物,运用夸张的、醒目的、鲜艳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童话世界的场景。他们是想用颜色的无线延展性来夸张动画形象,使之鲜明,活现。给人以深刻的动画视觉冲击,西方的动画作品中,《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都是运用了鲜艳的颜色来展现一幅完整的动画作品,里面的人物,场景都是采用亮丽的蓝色,红色,黄色三大主元素去进一步的延展,这些挑眼的颜色,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有人去过分夸张自己的穿着颜色,但是在动画中这样去做之后,非但没有人反对,反倒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爱上了影片中用颜色刻画出来的一整个故事。

在中国,无数的动画中,大多数都会用到“中国红”,这一传统的颜色素材,例如神仙身上的披肩,仙女身上的绸巾,哪吒身上的大红色,这一特色的传统颜色成为了中国动画的典型代表。因为中国人比较的含蓄和内敛,所以在颜色的采用上不会很夸张,很随意,它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所在,例如水墨画动画,都是一些黑色,灰色,白色,少许的红色和绿色作为陪衬,这是约定俗成的,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化的结果。

三、动画题材的比较

西方在艺术题材的表现上,很多元化,尤其是美国,它引进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勾画自己的形象,制作属于他们自己的动画,然后享誉全世界。特别是对于古希腊故事的动画制作,阿拉丁神灯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英雄的形象也在孩子心中萌芽。《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也被美国制作成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动画作品。许多的动画明星随之出现,例如白雪公主,米老鼠和唐老鸭,灰姑娘,《美女与野兽》中的“睡美人”等等,他们都是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明星,深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的喜爱。

中国在题材的选择上,多遵循的是传统的路线,由于中国是一个历代悠久的大国,所以许多的民间故事被流传下来,例如“海螺姑娘”,那位善良美丽的女孩也是深受观众的喜爱;“神笔马良”的故事,他的那支笔曾经是多少中国孩子心中的梦想。还有一些民间的艺术也被流传下来,例如木偶剧,剪纸艺术制作出来的动画作品也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例如“小叮当”,它可以变大变小,是一个类似于神仙的小木偶,完成小主人所有的心愿;再有之前的“人参娃”,那个可爱的,白白嫩嫩的小人参娃就是用剪纸做出来的,非常的漂亮,讨人喜欢。还有一些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 ,例如“东郭先生”,《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狼来了”的故事,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孩子睡前的故事。

四、动画意义的比较

中西方在对于动画制作的意义上,各有各自的表达方式,总之都是为了教育孩子们。这一观点尤其是在中国,十分的鲜明,例如“狼来了”的故事,那个孩子因为总是大人狼来了,最后真的狼来了的时候没人相信他,也没人去帮助他了,这就是教育孩子们要诚实,不能撒谎。“差不多先生”每次做事都是马马虎虎,别人一批评他,他就会说“差不多”,最后去山上打老虎的时候,因为箭射偏了,他还安慰自己到“差不多”,可是就是因为这样,最后被受了轻伤了老虎给吃掉了,这也是在教育孩子们做事不能马虎,要端正态度,认真完成。

西方在这一点上是十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的,他们制作许多画面优美,人物可爱,幽默的动画影片来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的孩子能够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下生长,不是刻意的去制作一些教育意义的故事来教导孩子们。对于动画的制作上,他们也是由幼年孩子为对象渐渐的转为大孩子的伙伴,例如《睡美人》,《美人鱼》,《灰姑娘》,这些人物的刻画都是一些善良的,英勇的,所以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从小就会让自己做一个善良的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

在教育这个方面,中西方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在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就能够发现,中方是非常明显的在做教育这个观点,他们觉得孩子的教育是在从小的培养中,所以动画的制作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的遵循传统的。而西方的动画影片中,我们很少看到硬性的教育观点,只是一种质朴的,单纯的动画片供孩子们观赏,从而健康成长。

结语

在中西方的动画艺术风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底蕴下生产出来的艺术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题材,色彩,风格,人物形象都是各自代表着各自的特点。然而他们当中最具特色的作品都是一些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汲取当地本土成分的动画作品。希望在今后的不断发展中,中国的艺术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能够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来。

参考文献

[1] 万书荣.美国动画影片故事设计的特色[J].艺苑,2010,(01).

[2] 代钰洪,罗斌.从动画发展历程看中国动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 尉迟姝毅.《动画视觉语言》[D].大连工业大学,2008.

[4] 徐超,张虹.让中国动画尽现春光――浅谈中国特色的动画发展之路[J].作家,2009,(20)

有关动画艺术风格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 浅谈动漫艺术设计论文

2. 影视动画美术论文 影视美术设计论文

3. 谈动画角色设计的双重性的重要性

4. 浅谈建筑动画毕业论文范文

5. 有关电影创作专业毕业论文

6. 建筑动画毕业论文范文

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魏新生。开封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3). [2]詹雪梅。论河南旅游文化的发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5). [3]郭桂玲。浅析河南旅游商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23). [4]余沛。焦作旅游纪念品开发战略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秦方方。 河南地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 美与时代,2008.(11). [6]钟蕾,罗斌。 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与对策研究探析。包装工程,2010(8). [7]郑丽娟。 黑龙江省旅游特色纪念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D]2006.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了解相关论文写作 查阅更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华丽转身》结局是:尚恒穿上礼服在教堂等候迪迪,迪迪果然也穿上婚纱出现,可是,突然有闪光灯亮起,迪迪有如惊弓之鸟。

一、详细故事细节我们一起来剧透下:

地特认为自己牺牲了,迪迪也被牺牲了,觉得尚恒牺牲的太多,而尚恒今天终于得到他渴望已久的名气,现在是时候脚踏实地,让所有人知道他最欣赏的尚恒是有真材实料,而非浪得虚名的。

叁星期后,亦即演唱会前一天,尚恒把修改好的歌词送到芳凝家,谓自知芳凝不想见到他,但仍游说芳凝用他填的词。演唱会开场在即,汀雅以芳凝歌迷身分出席。世和、士捷及舜郎并排而坐,欣赏对他们而言已成过去的芳凝的演出。芳凝在台上诉说自己演艺生涯的得失、人生的悲喜,及四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芳凝演唱唐荣有份作曲的〈华丽转身〉前,彷佛看到唐荣在台上为她弹结他伴奏,唱至中段时,芳凝发觉爵士转了音调,罗斌突然出现,且大开金口与芳凝合唱。佐治把影楼转型成功,接受记者访问。爱丽斯应邀与子誉到影楼拍照,记者要求拍一张大合照,但没有摄影师,本来不喜欢时下玩自拍的罗斌,却提议自拍。芳凝与两女儿、罗斌、佐治及哥顿齐集在她的家看演唱会的相片,芳凝着迪迪给罗斌淮备了歌迷会的申请表格,罗斌笑指芳凝再次强逼他做歌迷。

芳凝指迪迪现在比她还严格,经常管束她,令她也想放假逃避一下。迪迪嘱芳凝旅行也要把消息放上微博,又着罗斌届时协助芳凝。迪迪又透露唐欣已参加了歌迷会,唐欣要求终身免会费,南思谓多年来她都自掏腰包交会费,芳凝于是宣布在场各人入会都可终身免年费。罗斌接到尚恒讯息,到屋外与尚恒见面。罗斌恭贺尚恒的以芳凝为题撰写的新作得到热烈回响,尚恒归功于芳凝本身的经历多姿多采。

罗斌指尚恒一向恃才傲物,甚少妄自菲薄,说出这样的话不像尚恒。尚恒承认自己一直觉得人早晚要死,应努力令自己死后留名。但现在他的价值观改变,觉得一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死后有多少人为他而哭。他要求罗斌帮他忙。

尚恒把他的最新着作送给迪迪,迪迪坦承自己是尚恒的忠实读者,一直都没变过。迪迪看了尚恒的新书,明白此书是为她而写的,十分感动。尚恒穿上礼服在教堂等候迪迪,迪迪果然也穿上婚纱出现,可是,突然有闪光灯亮起,迪迪有如惊弓之鸟。

二、演员表

1、华芳凝

汪明荃 饰演 演技评分: 8.0

坚毅、好胜,力求完美,决定要完成的事情定必全力以赴。芳凝优雅大方且谈吐有礼,但冷傲的个性让人感到难以接近。芳凝年轻时加入娱乐圈,一炮而红,在圈中浸淫已久,饱经世 故,所以处於超然的地位,她极注重形象和名声。除了工作,芳凝对生活同样有要求,衣著及饮食均讲究品味,却被人视为挑剔。忙碌的工作令她疏於照顾子女,她时常自认为子女著想,效果却适得其反。

2、罗斌汉

刘松仁 饰演 演技评分: 8.0

年轻时满怀大志,曾想创一番事业,但现实驱使他不敢过於冒险,宁选择踏实、安稳的生活方式。罗斌在事业上虽没有大成就,唯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罗斌顾家、重友谊,但不善於 表达感情。罗斌好奇心重,观人於微,爱炫耀自己的知识、学问及人生阅历,事无大小皆爱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辩驳力争到底,有一张爱吃、又爱说话的嘴。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剧的题材和演员阵容非常吸引我!今年所有的剧里我最期待一对搭档就是方力申和钟嘉欣,还有一帮很有实力二三线配角。这剧看完后我觉得台词写得很好。四个主角里发挥最好的是松哥(刘松仁)。在最后一集中才洗白使得迪迪能够原谅他并且跟他结婚的话会让很多观众接受不了!

罗伯特席勒主要论文发表在

启示就是该理论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价值的叙述。所谓的“启蒙”其实就是对理论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价值的描述(应该是讨论,但是从你提出的问题来看,此时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讨论,所以你可以直接描述 旁白可以直接套用别人的观点,比较简单)。 在应用价值方面,可以先推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毕竟,证监会现在更加注重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然后说说理论,为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在证券投资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证明。拓展资料:1、 有效市场假说(EMH)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于1970年提出并深化。“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一个规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中,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被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在股价走势中,包括企业的当前和未来价值,除非 存在操纵市场,否则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过往价格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2、 人类对股市波动规律的认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世界级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理论和方法能够令人信服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00年,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他的《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指出:“我们应该牢记,股市定价还没有形成一门完美的科学” ; 201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有效市场假说的权威专家尤金·法玛、行为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等人时指出,几乎没有方法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走势,但通过研究可能可以预测三年以上的价格。目前关于金融资产定价和股市波动逻辑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凯恩斯选美理论、随机游走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有效市场假说(EMH)、行为金融学(BF)等。

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1946年3月26日生于底特律,美国经济学家,学者,畅销书作家。他是耶鲁大学亚瑟·奥肯经济学教授,也是耶鲁管理学院金融国际中心成员。席勒教授于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席勒教授从1980年起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任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2006-2007年任东部经济学会主席。他也是MacroMarkets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 Award),2009年德意志银行奖(Deutsche Bank Prize)。

《非理性繁荣》的作者罗伯特·席勒,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之一。这本书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研究的是股票市场的波动。股票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暴涨暴跌呢?是偶然因素吗?不是,这是市场非理性因素的必然结果。什么股市会反复出现这样的暴涨暴跌呢?对此,席勒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股灾之所以反复出现,是因为市场总是容易出现虚假繁荣。在人们的追捧和炒作下,股票价格越来越高,偏离真实价值越来越远。席勒把这种情况,称为非理性繁荣。这种非理性繁荣的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泡沫迟早会破裂,然后股价急转直下,加速下跌,股灾就会爆发。拿1929年的股灾来说,崩盘之前是连续六年牛市,股票指数暴涨3.7倍,你看,这就是非理性繁荣的典型表现。最后股灾的爆发,就是非理性繁荣的泡沫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本书从两个方面,聊聊市场的非理性因素。第一, 导致市场陷入非理性繁荣的结构性因素是什么? 本书把股市非理性上涨的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新时代文化,媒体文化,投资理财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投资者对股市产生过高的信心,对股市的未来增长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这就会推高股价。不过,席勒认为,从这些因素到整个股市的非理性繁荣,中间还要经历一种市场的放大效应。也就是说,市场像放大镜一样,把这些因素的作用变得更大。 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呢?书里是这么说的:第一批投资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可能是相信时代很特殊,可能是理财方式变化,进入股市买股票,带来了股价的第一波抬升。这就说明,当初他们买股票的决定是正确的。于是,第二波投资者也进入股市接盘,股票价格就会出现第二次抬升。再加上媒体的乐观报道,分析师们的乐观预测,一波又一波投资者入市,股票价格也就一次又一次上涨,慢慢形成了非理性繁荣。 第二,在市场的结构性因素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在发挥作用。 席勒认为,这种放大效应和我们熟悉的庞氏局很像。在经典的庞氏局中,子编一个故事,来说服一波一波的投资人,快投资吧,有很高的回报。但实际上,子是把新投资人的钱作为回报,支付给老投资人。老投资人一看,拿到了承诺的回报,果然没有说谎,于是奔走相告,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人加入。股市的放大效应也是一样,股价的抬升印证了故事,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新投资者入场接盘。只不过,股市中并没有一个精心策划局的子,是大家共同完成了这场庞氏局,市场的参与者人人有份。席勒就把这种情况,称为非理性繁荣的结构性因素。 席勒认为,结构性因素的背后,是人的心理性因素在作怪。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思维方式高度依赖于直觉思维,这导致你判断和决策,会受到很多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的存在,对于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到非理性繁荣的问题上,席勒认为,股市的投资者并不理性,他们的决策和判断,常常会受到直觉思维的影响。而直觉思维会带来很多偏见,偏见则催生了盲目的追涨杀跌,导致了非理性繁荣。这些偏见中,比较重要的有四个,一是锚定效应,二是从众效应,三是可得性偏好,四是因果性偏好。在对非理性繁荣进行深刻分析之后,席勒教授也给出了一系列缓和泡沫、防范股灾的建议。比如,鼓励市场中的意见领袖,特别是像美联储主席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大人物,鼓励他们发表温和务实、有利于稳定市场的言论,在市场上涨阶段及时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用来对冲新时代文化、媒体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又比如,引导媒体报道股票收益的时候,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解决股票收益率注水的问题,减少人们不切实际的狂热。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鼓励交易的政策,为看空股票价格的投资者,提供空头交易的机会,平衡股价的上涨泡沫,同时为经验不足的普通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你发现没有,上面的这些建议,都不是直接要求你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为经济学里的助推方法,可以说一脉相承。你可以理解成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助推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