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张爱武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0:15:02

张爱武发表的论文

[摘要]诉讼文化研究是诉讼制度比较研究的重要方式。对诉讼文化的研究就必须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中汲取营养。古代的一些经典案例所蕴含的诉讼理念、运行方式、典章制度以及器物设施等而成为研究诉讼文化的突破口。 [关键词]诉讼文化 自决 调解 庭审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是我国传统戏曲之一,讲的是宋朝均州(今丹江口)人“陈世美不认前妻”被包公铡死的故事。透过全剧,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伦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价值冲突、封建社会人治与法治的矛盾竞合以及社会矛盾的冲突解决机制等所展现的法律文化可窥一斑。本文拟以《铡美案》相关人物之间矛盾冲突所引发的诉讼程序为研究主线,通过对案中人物的分析,对宋代诉讼文化进行系统研究。 一、 诉前纠纷的解决程序 纵观本案,至秦香莲去开封府请求司法机关介入前,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与陈世美破镜重圆。由于秦香莲东京之行的初衷是寻找陈世美并与他恢复婚姻关系,所以这段时期她所采用的方式——自决和调解,在性质上属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 1.自决 所谓自决,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和解不同,它强调了纠纷主体一方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对方服从。 秦香莲携两个幼子试图进入陈世美居住的沐池宫,这里她采用的就是自决的程序。细细分析,秦香莲之所以一开始试图用自身的力量使陈世美屈服,原因有三:一是对陈世美的父母尽到了生养死葬的义务并“与更三年丧”;二是与陈世美育有两个总角年纪的孩子;三是封建社会礼教讲究“糟糠之妻不下堂”,陈世美毕竟没有办理正式的休妻手续。所以,一个从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荆妇才敢在阶层森严的等级社会擅闯驸马府。但是,秦香莲万万没有想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陈世美再也不是当年她心中那个纯朴厚道的读书人了,一夜成名以及贵为驸马已经使陈世美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他的心目中,乡下村妇的秦香莲与贵为公主的皇姑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可以从秦香莲的唱词里看出来: 秦香莲,抬头观 金枝玉叶在眼前 头戴一顶美翠冠 身穿日月龙凤衫 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 我好比雪里梅花耐霜寒 看罢她来再看看俺 我半幅罗裙遮不严 怪不得强盗把心变 她年轻美貌有威权 弗洛伊德说:我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的强烈感受只能产生于对比,而不能产生于一种事物中。于是,秦香莲所谓“自决”那些资本在鲜明的对比下显得微不足道了,她企图以自身力量感化陈世美换的浪子回头的幻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丞相王延龄的及时出现,使得审前程序并没有用尽。 2.调解 王延龄得知此事后收留了秦香莲母子,后借进沐池宫为陈世美祝寿之机,将秦香莲以歌女的身份带入,之后充分采用了引蛇出洞的手段,在陈驸马的沐池宫导演了一出“调解之戏”。对秦香莲来说,朝廷行政官员的介入使她重新看到了希望。再见皇姑时,她有了充分的勇气: 论国法我该将你拜 论家法你该将我参 先娶后嫁有大小 我为正来你为偏 如果说王延龄的介入重新燃起了秦香莲的希望,那么真正使得她敢于与皇权抗争的是封建社会的家法制度。这种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的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与国家的法律规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互为表里,构成了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的宗法制度。国法方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指配的婚姻,其本身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从国法这个层面来说,陈世美虽属“重婚”,但属合法婚姻。但是,宗法制度不仅仅包含国法,还有家庭的伦理道德。“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昏礼者,万物之始也”,从西周即形成的礼延传千年至宋代,更是深入人心。宗法制度在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即正妻只有一个。“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皇帝尚且如此,黎民百姓更的遵守了。陈世美当年娶秦香莲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堂堂正正的正妻身份。而“三不去”的制度又给秦香莲的婚姻多了一层护身符。所谓“三不去”,指“经持舅姑之丧”、“娶时贱而后贵”以及“有所受而无所归”,具备了其中的一个条件,丈夫就不得妻。秦香莲可以说是三个条件皆具备,特别是在陈世美抛父弃母后“与更三年丧”,在崇尚孝道的封建社会更是秦香莲的杀手锏。而当她一针见血的道出其中的悖论和问题的实质时,宗法制度的两大支柱——国法与家法之间的尖锐矛盾明朗化了。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因秦香莲的出现而行将崩溃。宗法制度下的家法与国法从来都是和谐统一的,而在价值选择上,家的意义是为国存在的。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从来都是家主动做出牺牲。所以当秦香莲坚持维护所谓的伦理上的正义时,调解的失败本就是事件发展的正常结果。而且把陈世美逼上了一条不归路:家庭伦理道德是他的致命之处,王延龄对秦氏母子的收留就相当于在他的头上悬了一把剑,当他派出家将韩棋追杀妻儿的时候,距包拯的虎头铡更近了一步。 二、 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运行 中国人有“厌诉”或“耻讼”的传统价值观。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希望通过长期的道德伦理教化和统治阶级的以身作则,使争讼者耻于争讼来达到“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讼于庭”的和谐恬静的理想境界,随着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普遍适用以及至高无上的地位,厌讼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苏力先生认为,厌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种观念的产物,而是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形成的趋利避害的行为态势或行为习惯,而要改变这种社会法律现象,使人们能够而且愿意诉求正式的法律制度,重要的不是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是所谓的普法宣传、告知公民他们有什么的权利,而是要提供一种诉求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功能上可以替代原先的纠纷解决方式的法律制度,其中包括正式的诉讼机制和其它非讼机制,来实际获得或享有这种权利。 《铡美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调解失败后,王延龄交给秦香莲一把折扇,让她以此为信物前往开封府找包拯上访。正是丞相大人的帮助,才使得秦香莲有了继续追求“正义”的勇气,这也暗示了即使在“清如水、明如镜”的包大人那里,上访的小民有无背景,其结果也大为不同。 1.告诉和受理 在用尽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后,不仅没有追求到所谓的正义反而几乎惹来杀身之祸,秦香莲只得带着王丞相的信物去寻求最后一道救济程序——前往开封府击鼓鸣冤,寻求司法救济。在宋代没有专门的提起公诉的机关,一般均由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直接向官府提起诉讼或由各级官府纠举犯罪,而引起诉讼程序启动的因素主要有四种:自诉,是被害人及家属到官府呈告;第三人告发,是知情者到官府告发他人犯罪,中国古代一向有“奖励告*”的法律,这是臣民对国家的一种义务;自首,是犯罪人到官府自呈罪状。《铡美案》中秦香莲采用的就是自诉的形式而引发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这里的告诉和受理类似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立案制度。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侦查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即可以启动侦查程序。包拯接到秦香莲的告诉后,依大宋法律对案件相关的证据进行调查。宋代的刑事证据制度是以言辞证据和物证为证据形式,而言辞证据在司法实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宋代的言辞证据包括原、被告的供词与陈述和证人证言,其中被告的口供和原告的陈告是断案的基本依据,而证人证言在使用上限于被告人“不合拷讯者”,且在数量上必须是“众证”,即“三人以上,名正其事,始合定罪”。物证的相关理论在宋代还远未成熟,在司法实践中仅仅作为口供的重要补充使用。本案中,秦香莲的起诉本身就是原告的陈告,王延龄给与秦的扇子可以作为证人证言,虽非“众证”且言辞形式,却代表了丞相大人的立场,其隐性效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司法证明角度来看,仅仅有原告的起诉和证人证言而无被告人的口供并不能满足结案的标准,包大人深喑法律之道,而陈世美的归案就成了当务之急。 2.拘捕 《宋刑统》规定:一旦案件告到官衙,主审长吏必须及时传讯有关证人,拘捕原、被告两造,以录取供词,了解案情,并使罪犯得到有效监禁。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法律中的拘捕相当于我国现代刑事诉讼中的拘留和逮捕。 按照宋代法律的规定,包拯即可派人拘捕陈世美。但陈贵为驸马,背后有皇族背景,这是包拯不得不顾虑的,而在案子最终水落石出前,官场的游戏规则是包拯不敢轻易违背的——面子上的同僚之谊须的小心呵护。所以常规的拘捕方式是绝对不能采用的,于是包大人另辟蹊径,将陈世美至开封府。这样,被告人一旦到庭,包大人就可以升堂断案了。 3.庭审 从宋代的司法实践看,在两造具备、证据比较充分的情况下,随即进入升堂听讼阶段了。另外,在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各级政权实行行政与司法合一,地方司法审判活动一般也有行政长官兼任。宋太宗太平兴国9年(984年)7月下诏:“御史台推勘公事,其当须推御史并当面推勘,不得垂帘,只委所司取状”。即要求中央司法机关审判案件时必须亲自参加。对地方官的审判活动也作了类似规定。包拯身为开封府尹,按律自当亲自坐堂断案了。 在我国古代侦审合一的诉讼制度下,庭审的任务就是调查、审核各种证据材料、讯问被告人。而在所有的证据中,被告人的供述是最为关键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没有被告的输服供词,往往就无法定罪量刑。因此,在庭审时,为了取得被告的口供,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刑讯逼供,并且在适用的对象方面,法律允许对品官进行拷讯。本案中,陈世美到庭后,包拯有一段夫子自道:“那一日午朝门咱二人同时把君陪,我观你一眉高来一眉低,就断定你家中必定有前妻。”一语道破真谛:包大人根本用不着所谓的“五听”方式“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当年琼林宴上觥筹交错之际包大人就形成了“自由心证”。 皇姑和国太的登场使事件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毕竟,她们具有皇族身份,特定时候足以代表皇帝的意志。而且,在“天理、人情、国法”三位一体的封建社会,当情理与国法相悖时,情理的价值位阶是高于国法的。在皇族的强大政治压力下,包拯的法治信念一度产生了动摇,他试图法庭调解结案。但是,宗法制度下礼与法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这次调解的失败结果。包拯必须在礼与法之间做出抉择。再来看陈世美的三大罪状——一是杀妻灭子 :他派韩棋刺杀妻儿,因韩棋的自杀而功败垂成,属故意杀人未遂;二是欺君罔上:他隐瞒曾经娶妻的情况,欺皇帝而娶皇姑,损害了皇帝的尊严,属“十恶”中的“大不恭”,虽然皇姑、国太的求情表明已被原谅;三是抛父弃母不尽孝道。这三款大罪分量之重,足以将陈世美推上虎头铡。 4.执行 当法律的价值观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成就包拯清官文化的标志性道具——三口铜铡可以登场了。三口铜铡一如古装戏上的命名,别称为龙头、虎头、狗头铡,龙头铡专用于铡皇亲,虎头铡则用于铡文武百官,狗头铡是用来对付普通百姓的。在等级森严的宋代,三口铡刀被赋予不同的使命,其本身所具有的震慑功能使它成为了包拯权威的有机组成部分。 判决做出之后是否可以立即执行死刑呢? 从封建社会的惯例以及宋代法律在程序上的规定可得知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封建社会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立春后不决死刑”、“秋冬行刑”的制度。“儒家思想认为”王者杀生,宜顺时气“,所以对死刑犯执行死刑一般都是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的”顺天行诛“。二是宋代对死刑的执行规定了复核和复奏两个前置程序。对于州级机关做出的死刑判决,在执行前必须由刑部或提刑司复核同意;另外,宋代真宗和仁宗年间,在京师地区实行死刑的复奏制度,对于开封府判决的死刑案件,必须向中央复奏,经皇帝裁定同意后方可行刑。本案中,对陈世美执行死刑的时期无从可考,但违反法律在程序上的规定是显而易见的。包拯并非不知法律的规定,相反,正是由于担心皇帝的亲自干预(后来皇帝的圣旨真的来了),他突破了法律的障碍,判决书下达后即刻铡了陈世美。这样,在皇帝的人治(皇姑、国太的阻挠以及皇帝的圣旨干预)、包拯的人治(违反法律的规定擅自行刑)以及包拯的法治(按照法律规定做出公正判决)纠葛在一起,体现出封建社会人治与法治矛盾竞合状态。 三、 结束语 对我国古代诉讼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关诉讼的社会理念、历史习惯、理想信仰以及用诉讼方式解决社会冲突的社会生活,从而把握我国诉讼制度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另外,通过古今诉讼文化上的关照,有助于我们把握诉讼模式的内在生命及运行机制。如为什么现代刑事诉讼采速审分立、辩诉对抗以及证据裁判主义的形式,而不采古代侦审合一、刑讯逼供、有罪推定的纠问形式,限于法律制度演进过程本身分析是难得其解的,但如果我们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从诉讼文化的角度着手,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把握诉讼制度的灵魂,而且相信这对我国今天的司法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甚至是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忠明。法学与文学之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张爱武。宋代刑事诉讼制度考[J].援引自:法律论文资料库,网址:?no=2685 [5]剧本《明公断》,援引自:未来戏剧网,网址:?ArticleID=91

张爱民发表论文

张爱民:教授,中共党员。张掖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西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从事理论作曲、民族音乐、流行唱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出版专著两部,歌曲作品专辑一部,主持完成多项省地级科研项目并获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歌曲作品二十余首,参加各类演出数百场;获全国、省市文艺赛事四十多项奖励;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文艺赛事上荣获一等奖等名次,本人多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作品多次被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文艺晚会选播选唱;获第十、十一届全国青歌赛甘肃赛区流行唱法银奖;成功举办个人演唱及作品音乐会;参加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演出。

张爱民、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曾在军医、复旦大学进修学习、长期从事泌尿外科及男科专业工作,多次参加全国、全军武警部队的学术年会,多次被多家电视台、电台邀请参加讲座,参与全国权威男科疾病学术研讨会,擅长治疗前列腺疾病、生殖整形、性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在男科疾病的诊治上有独到之处,结合国内外前沿男性性心理和生理学,把握治疗要领,深得患者好评。曾主持研究《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课题;2000年作为中国泌尿外科专家,参加中国援助赞比亚军医专家组执行援赞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来自武警部队的男性生殖整形专家”。从医以来,运用微创新技术治疗各种前列腺疾病患者近6000例,对前列腺疾病发病机理,临床分型,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在国内首先提出过一些理论与经验尤其是前列腺炎分型治疗理论的提出,有较大影响,对国内泌尿外科的发展起了带动作用。近年来张主任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显微外科阴茎背神经高选择阻断术治疗原发性早泄1300例》《阴茎背深静脉结扎术治疗血管性勃起障碍635例》等论文获国家二等奖,主编《性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男科病诊治学》一书;擅长男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生殖感染的诊疗,尤其在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面拥有特殊的手段和效果,被誉为“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终结者”。

张爱玲的小说论文发表

张爱玲的作品有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烬余录等。她的作品并非都是在写她的感情经历,有些也是虚构的。

张爱玲的作品有《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等。她的作品并不是都在描写她自己的感情经历。其中,《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带有政治倾向。

《更衣记》双重美学品格论析 1942年,张爱玲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上发表了散文《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后重写成中文,名为《更衣记》,刊于1943年12月的《古今》上,1945年收入散文集《流言》中,全文五千余字,记录了中国时装三百年来的变化。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及独特的生活阅历赋于张爱玲散文一股强烈而独特的文化气息,古典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双重渗透,使《更衣记》具备了双重美学品格。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切把握与扬弃,使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1、对东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切领悟赋予了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以双重美学品格。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现代作家共同面临的课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此深切的领悟赋予了张爱玲作品以双重美学品格。“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巴黎,几个规模宏大的时装公司如Lelonn' s Schiaparelli' 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人的世界。我们的裁缝却是没主张的。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①兼用东西方两种文化视点,而能一语中的,这使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显示出更令人信服的文化内涵。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影响极深。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思想中的“礼”的观念已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尤其是上层社会,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更为显著。张爱玲对此观察与体会得相当敏锐。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 这些服饰上的规矩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独特风貌,对清代仕女服饰至民初服装文化颇有参考价值,张爱玲的散文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风俗录。 在《更衣记》中,张爱玲本着对人性的兴趣,和对民族性和风俗民情的特殊了解,从谈服饰入手,来表现中国人的普遍性格: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姿,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与其说张爱玲在谈服饰不如说她谈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性。在《更衣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爱玲浓厚的追求“个性化”的服饰情结,或者也可以说,这是张爱玲在此文中有意无意中所做的一个“文眼”: 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使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轻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吮,面上颇有得色。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了? 追求服饰的自由,追求一种“无所顾忌”的自在人生,这在张爱玲的许多散文中都有体现。受过东西方文化浸染的张爱玲在其服饰美学思想中体现的这种双重美学品格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本色”的张爱玲。 2、发掘隐伏在细节事件背后的理性晶体,给读者展开一片思想的家园。 张爱玲既有独特、敏锐的感性观察力,又有独特、清醒的理性。她的散文差不多成了智慧的凝聚与发现,充满近乎神秘的哲思意味,闪烁着理性的波光。她总能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思想的家园,但这又不是有意为之,这些知性沉思是性灵之河的流淌中不时露出的一些理性的石子。在《更衣记》中张爱玲对服饰的存在形态进行深邃的哲学思考,它赋予人的已不再是情感的震撼,而是理智的启迪。 这吓人的衣服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张爱玲对人对事看得太透太入骨,说起话来掷地有声,不留余地她能超越具象化的描写,自然地发掘隐伏在细节事件背后的理性晶体,给读者展开一片思想的家园,使读者获得智慧的顿悟与提升。她让读者对兼具形象描摹与启人心智功能的文章化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也是她所有散文的一种审美趋向。可以说,张爱玲的某些散文已成为人类知性和个人经验的结晶,她那种对人类、民俗等析理奥妙的探寻常使作品流露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一句轻轻的话语便诠释了她的美学观念,又使其散文超越了题材上的通俗和凡常,显露出其析理深度,给人以警醒和启示。 3、机敏、富丽地设色用词,兼具“机警、幽默、感伤、讽刺”的特点。 《更衣记》的语言风格同张爱玲大部分散文一样,感觉丰盈,浮想联翩,韵味盎然,机敏、富丽地设色用词,深具民族风味,同时也吸收了英国小品文机智幽默的特点。张爱玲被公认为是语言炼金师,一个个绝妙的譬喻,常令人赞叹不已。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象个女人而象一缕诗魂。 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值。 这些轻松随便灰谐风趣的句子,这些绝妙的比喻,在张爱玲散文中随处可见,突现了张爱玲散文语言“机警、幽默、感伤、讽刺”②的特点。 张爱玲还喜欢套用现成的诗句、俗语、谚语,并认为是中国人语言中重要的纤维。“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这些民族色彩浓厚的语句,被张爱玲信手拈来,运用得恰到好处。正如余彬所说:“她的散文显然比她的小说更来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她的散文则往往可以做到起落无迹,‘行于所当行,止所当止'。”“其隽永的讽刺,尖新的造语,顾盼生姿的行文,使其文章显得分外妖娆俊俏。气盛言宜,她的文章议论风生,神采飞扬,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毫无阻滞。正是傅雷赞叹的,是‘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③ 《更衣记》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语言词汇,如“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沿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映现在读者眼前的全是这类鲜活的服饰描写,张爱玲善用色彩描写的原因在于她的女性气质,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她所受的良好的美术教育,所以运用色彩描写成了张爱玲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的结尾句把生命之乐和生命之悲同时惊现于人们面前,给沉浸于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以震撼。同样,“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更衣记》中这一句似乎不经意的“文眼”,也道出了张爱玲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种现代的文明意识。张爱玲散文中的这种双重美学品格,在中国现当代散文随笔中,都堪称典范。 [1]来风仪编.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2]周芬伶.《艳异-一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3]余彬.张爱玲传.[M].海南出版社,1993.

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

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有人说张爱玲是爱情小说的祖师奶奶,她所创作的经典故事、爱情金句,大家都耳熟能详。而她本身的几段感情,与胡兰成、与美国作家赖雅、与电影导演桑弧等,在后人撰写的一些作品里也屡有记述。但是,你知道她在哪些作品中写过自己的爱情吗?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笔名梁京。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四十年代,张爱玲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打红,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张爱玲擅长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对女性的细腻拿捏得恰到好处,由于出身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她的作品拥有古典之美。读张爱玲的作品,会有一种苍凉悲悯之感贯彻身心。

最重磅的惊喜当然是2009年出版的《小团圆》。《小团圆》起笔于她55岁,后来搁置许久,再动手改时已是73岁,用20年的光阴书写青春最厚重的三五年,可见其份量之重。这本被视为张爱玲自传三部曲之一的重要作品,主要写的就是她自己的爱情,里面的男女主角也几乎可等同于张爱玲和胡兰成本身。

张小武发表论文

130岁 印度发现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 (2002年07月31日 10:34 大洋论坛) 大洋网讯 据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布朗村的居民讲,生活在这座村子里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维已经至少130岁高龄了。如果她的年龄能够被证实,那么她将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长寿的一位中国妇女还大14岁。 昌迪加尔市律师迪内希·库马尔日前对媒体说,尽管黛维没有出生证明,但从她的家史推算,她至少130岁了。他说,黛维25岁时生下大女儿,大女儿20岁结婚,28岁生下儿子凯沙夫·拉姆,而现在拉姆已经80岁了。 库马尔说,他三个月前开始调查黛维的家史,有两个很重要的证据可以证明她的年龄。首先,她的一个孙子已经80岁了。其次,她的一个健在的儿子已经102岁了。 黛维现在的身体依然很结实,她现在还能自己上山捡柴火。她说,自己每天喝两杯牛奶,吃一个小米面包,一辈子只去过两次医院。(新华社) 没有人能够永生。即使我们找到了永葆青春的秘诀而不会衰老,也会因为传染病、凶杀、事故等种种原因而死亡。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以青春期的少年死亡率最低。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为每年0.05%。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能终身永葆青春,每年也会有0.05%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死去,只有95%的人能活到100岁,50%的人能活到1000岁。 但是反过来看,衰老无疑是导致我们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它使得我们没有人能活到1000岁,而只有极少数非常幸运的人能活到100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千古绝唱,可以转化为一个千古难题:人究竟能活到多老?这个问题,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人类最长寿命是多少?人类平均寿命是多少?每个人的预期寿命又是多少? 尽管一直有人试图推算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长寿命,这些推算,不管是出于迷信还是号称根据科学,都站不住脚。事实上,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存在一个可以活到但又必死无疑的年龄上限。自然选择不可能进化出这样的“设计”。虽然每个人都终将会衰老而死,但衰老是一个使生命“机器”逐渐磨损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在逐步逼近的上限。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没有人能活到千岁、万岁,但是无法确知多少岁是人能活到的最高年限。打个比方,就像汽车厂推出了一款新车,我们知道它一直使用下去终将会报废,我们也可以根据当初的设计估计其使用寿命,但是除非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种装置让它在达到该使用寿命时自动报废,否则在过了使用寿命后,肯定还会有一些车可以继续使用。我们无法推知它们的最长使用寿命是多少,唯一的办法是调查所有这款车的使用寿命,找到某一辆寿命最长的,就把它当做这款车的已知最长寿命。人的最长寿命也是如此。我们无法从理论上推算,而是把有史以来寿命最长者,做为人类的已知最长寿命。 谁是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呢?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中国寿星的象征彭祖。据说他生于夏代,到商末时已800岁。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正式的历史记载,也即所谓“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谢肇浙在《五杂组》一书中曾做过统计:“人寿不过百岁,数之终也,故过百二十不死,谓之失归之妖。然汉窦公,年一百八十。晋赵逸,二百岁。元魏罗结,一百七岁,总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阳李元爽,年百三十六岁。钟离人顾思远,年一百十二岁,食兼于人,头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岁,不复食谷,惟饮曾孙妇乳。荆州上津县人张元始,一百一十六岁,膂力过人,进食不异。范明友鲜卑奴,二百五十岁。……此皆正史所载。”其中“洛阳李元爽”,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九老图诗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洛阳,74岁时与八位年纪比他大的老人组织了一个“九老会”,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时年136岁。按照这些记载,活过120岁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岁。 国外也有类似的传说和记载。犹太《圣经·创世记》声称在大洪水之前,人类的寿命都长得不可思议,长寿冠军是玛土撒拉,活了九百六十九岁。这当然也是无稽之谈。有趣的是,和《五杂组》一样,《创世记》也让上帝把后人的最高寿命定为一百二十岁(“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不过西方历史上,也有活过这个神定年限的记载。最著名的是英国老寿星托马斯·帕尔(Thomas Parr)。此老是什罗郡的农民,其教区纪事录记载他于1483年受洗。法律文件记载他于1518年继承了其父的遗产(一个小农庄)。结婚纪录称他于1563年首次结婚,时年80,后生下一子一女,均夭折。在他100岁时,由于对妻子不忠并生下一个私生子,他在教堂穿白衣服赎罪。在结发妻子死后10年,他于1605年第二次结婚,时年122岁。1635年,阿伦顿尔伯爵在视察什罗郡时,听说了帕尔的事迹,便将他带到伦敦晋见国王查尔斯一世。此时帕尔已失明20年,但以其机智颇得国王的欢心,受到良好的款待,并为其画像。不幸几个星期后,在享用宫廷大宴时,当场死亡。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御医哈维解剖了其尸体,将其死因归咎为“因不习惯豪华饮食引起的急性消化不良”。查尔斯一世下令将帕尔葬在只用于埋葬国王和伟人的威斯特敏士特教堂,坟墓至今犹存,墓志铭称他“活了十个王朝,……享年152岁,于1635年11月15日葬于此。” 但是这些历史记载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准确可靠。在尊重老人的传统社会,人们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年龄,因此对他们的说法,值得怀疑。例如对帕尔而言,我们知道其准确的死亡年份,甚至他的死亡鉴定书至今也保留着,但是却没有可靠的资料证明他的确生于1483年。最可靠的出生纪录是出生证书,而这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我们可以确认的、有确凿的文件证明的、有史以来的长寿冠军是一位法国女人詹妮·路易·卡门(Jeanne Louise Calment)。她的出生证书表明她出生于1875年2月21日。她送走了她的丈夫(死于1942年),他们的独生女(死于1934年)和独生孙子(死于1963年)。在1965年,一位律师和她签署了一项协议,每个月给她500美元生活费,以便在她死后继承她居住的公寓。这位律师当时才47岁,而她已90岁,这笔买卖对律师来说看来很合算。不幸的是,30年后,这位律师在支付了184000美元、超过了该公寓市场价的一倍后,以77岁高龄去世,却还没能将该公寓收为己有,因为卡门夫人还活得好好的,而根据协议,律师家属必须继续每月支付卡门夫人生活费。在85岁的时候,卡门夫人开始学击剑。100岁的时候,她还在骑自行车。110岁时才搬进养老院。121岁生日时,她发行了一张名为“时间主妇”的唱片,内容为在音乐背景下回忆往事。这时她已双目失明,耳朵差不多聋了,也离不开轮椅,但仍然精神饱满、智力正常。1997年8月4日,她在养老院去世,享年122岁164天。最长寿的男人是日本人泉重千代,于1864年6月29日出生于鹿儿岛县德之岛的伊仙町,卒于1986年2月21日,享年120岁237天。他一直工作到105岁。 卡门夫人去世后,生于1887年1月21日的美国密歇根州的毛德·菲里斯-路斯(Maude Ferris-Luse)夫人成了长寿冠军。她在2002年3月18日去世后,长寿冠军的称号转授给日本鹿儿岛市女性北乡门真,1887年9月16日也出生在伊仙町。健在的男性最长寿者是居住在日本福冈县小郡市的中愿寺雄吉,出生于1889年3月23日。能够活到114岁以上的人极少,据估计每21亿人中才出现一个。没人知道这些人的寿命是否能超过卡门夫人。我们现在只能把人类最长寿命定为122岁。但是这个纪录在将来肯定会被突破,特别是随着人口膨胀,参与长寿赛跑的人数增多,而且随着医疗、营养条件的改善,有越来越多的人得以活到其天然年寿,那么出现破纪录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没有人能够知道任意一个人的寿命能有多长。但是我们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预测某个人群的平均寿命,这叫做人均预期寿命。如果我们要知道某个人群的预期寿命,最直接的也最准确的办法是在他们全部死亡后,计算其平均寿命。但是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等待一个世纪以上才能做统计。在实际上,人口学家采用的是一种间接的、较不准确然而要简单得多的统计办法。多年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统计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数,以及死者的年龄。人口普查也统计在每个年龄还健在的人数。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使得人口学家可以计算每个年龄的人的死亡危险性和活到下一年的概率。这一生存概率组成了一张“生命表”,显示对任一年龄的人群的预期寿命的估计。这种估计被称为“周期性预期寿命”,它会根据每一年的统计结果而有所变动。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个别地区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例如根据上海市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处的统计,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不同年龄的人的预期寿命就组成了一张“生命表”。生命表一般将男性和女性分开,并包括三栏:平均余命年数、平均余命天数和活到下个生日的概率。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的生命表,在2000年出生的男婴和女婴,他们的平均余命——也就是从2000年到死亡的平均寿命——分别是73.5年(26000天)和79.6年(29000天)。如果你在2000年是一位35岁的美国男性,这张表表明平均来说你还有14902天(40.8年)可活。注意平均余命是平均值,也就是说,对35岁男性而言,约有一半的存活天数将超过14902天,另一半则活不到这么多天。这张表还告诉你活到36岁的可能性是99.8%。 仔细观察生命表中活到下一个生日的概率,可以发现各个年龄段的概率不同,少年儿童的概率最高,在60岁以前这个概率都保持在99%左右,之后开始逐步下降,90岁后急剧下降。对110岁的老人,能活到下个生日的概率还不到一半。这个概率,反映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的死亡率的差异。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是19世纪一位名叫本杰明·贡培兹(Benjamin Gompertz)的英国保险统计师。1825年,贡培兹在为英国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时,试图找到一个估计各年龄段的死亡率的简捷办法,这对人寿保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收集、统计了他所在地区的死亡率后,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婴儿有较高的死亡率,随后每年都下降,直到10-15岁青春期时死亡率达到最低点。青春期之后,死亡率急剧增加,大约每10年翻一番(也就是25岁死亡的可能性是15岁的一倍,35岁是25岁的一倍,依此类推),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80岁。贡培兹接下来调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国、法国和瑞典的死亡率,都发现了同一模式。于是他认为他发现了一个自然规律——“死亡率定律”。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其他动物:在性成熟时期,动物的死亡率达到了最低点,之后开始成指数增长。贡培兹定律的背后有其生物学原因。自然选择是通过生殖起作用的,如果体内有害的因素(例如致病基因)在生

电影诞生为讲故事的方式带来一次革命:原来靠抽象文字符号、口头演唱、局限于具体时空的舞台戏剧阻止了故事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而电影把一个故事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电视的出现再次刷新讲故事的速度和广度,直播把一件事情展示给分散在全世界的地球村民同时共享。好莱坞借助电影培育出20世纪最奇幻的神话,但纪录电影却不愿认这位财大气粗的爆发兄弟。为了免俗,纪录电影它甘愿放弃讲述故事的权利,拱手相让,而自己却像孔乙己一样穿着那件脏而旧的长衫固守清高,用“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斯文话遮掩羞怯的现实处境。 这里想讨论的是:纪录片中是否需要故事性?如果需要,是一种什么样的故事性?纪录片的故事性与故事片的故事性有何异同?如何讲述纪录片的故事? 我想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纪录片不是专门作为科学研究的学术纪录片、专为重大政治活动而摄制的历史档案,或专题性编辑纪录片,而是指以小人物为观照对象、灌注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理解的艺术媒介。 先看一下发生在中国电影故事片的变化: 1996年,宁赢导演的《民警故事》启用非职业演员,大量实景拍摄。 1998年,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 1999年,贾樟柯导演的《小武》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 这三部影片出自不同年龄、性别的导演之手,却都直接采用纪录片拍摄手法,美学形态逼近纪录片。并且,其真实性远远胜过某些纪录片,虽然这些确实是故事片,情节已在拍摄前完成。 故事片自由自在地借用纪录片的手法,张艺谋并不担心被“误会”成纪录片。为什么纪录片对故事片退避三舍?也许有人搬出纪录片定义说“纪录片不能虚构”, 是生活中没有故事还是纪录片对生活的故事视而不见? 每一条小巷,每一片瓦,每一扇门,都隐藏着故事。 每一只耳朵,每一张嘴,每一双眼,都传播着故事。 想一想流散在饭桌上、牌局间和长途车厢里那些民间笑话、段子,机智,幽默,激情洋溢。生活中故事无所不在,关键在于纪录片对生活故事的处置方式。 纪录片与故事片一样,它也不是自我抒发的纳瑞斯,而是给人看的艺术品,也需要研究观众的心理结构,对故事性的要求并没什么两样,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欲求。谈到纪录片,美国纪录片制作者和理论家Michael Rabiger使用了“编剧”这一不可思议的概念:“戏剧感是从哪里来呢?我自己的感受是来自于集体潜意识,而这是恒久不变的人性之一。大家都知道,它是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人性动力,我们对于一遍又一遍地说故事与听故事都很渴望,你可以想一下现存亚瑟王传奇故事的改编版本有多少种:故事本身是中世纪的产物,但是千年之后,它仍一直被改编与更新,也不断给予人们乐趣。”既然故事符合观众的心理结构,为何一定要把它屏弃在纪录片高墙之外? 故事的叙事方式在故事片和纪录片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拍摄侦探故事的纪录片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生活的悬念 生活故事中包含着生命最普遍、也最真切的情感形式,包含着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即使平凡的生活故事也会引起人们的情感振动,因为它投射了观众的情感。前不久《我们的留学生活》创造了纪录片的一个收视奇迹--对于某些唯文化马首是瞻的人来说,这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我来说,好看是纪录片的第一原则。这部作品给人最深的触动是人物故事的鲜活与生动。它没有戏剧性的剧烈冲突和传奇变化,却以细节编织出情感的秘响,因为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而唯有触及这些人生根本元素才可能引发心灵震荡。不管是伟人高士还是凡夫俗子,感性的、肉体的、形象的对话远比文化交流来得更直接、更本质,更具有生命美学意义上的审美魅力。正是如此,《北方纳努克》里那些纯洁的目光以及目光里充溢的朴拙和童真依旧感动着今天的观众,《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浮躁的千年之交给市民麻木的情感器官里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在疯疯颠颠的格格、怪异魔幻的武林、好莱坞的悬念反复折磨之后,远在东京的留学生引起关注。 讲述故事的方式可以借鉴,但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故事性显然又有明显差异: 从故事的真实性来说,故事片可能有事实依据,却可以根据主题和故事发展进行虚构,让生活中松散的故事更具戏剧性;纪录片的故事必须是生活中发生的,不能虚构,也不能根据编导的主观意见调整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伊文思排片前习惯于写出剧本--在今天从事纪录片的人看来不可思议,到现场不得不修改直至把剧本丢开。因为写剧本的人住的纽约,而伊文思拍摄的却是西班牙战场,剧作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子弹会从海明威的耳朵旁边穿过,打在后面的墙上。 从故事的表现方式来说,故事片是靠演员非职业演员扮演,故事一般不是发生在表演者自身;纪录片不能扮演,必须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的影像记录。《一个都不能少》的主人公连名字都与扮演者一样,魏敏芝扮魏敏芝,村长扮演村长,而且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但这并不能改变它的故事片属性。如果是纪录片,魏敏芝做什么,就拍什么,而不是让魏敏芝扮演乡村教师。 从故事的设计看,故事片的剧情是预设的,在拍摄之前就知道故事的脉络和走向,结尾是封闭的;纪录片的剧情是未知的,究竟发生什么事连当事人也不清楚,只有在时间流程中记录剧情的发展,充满变化和意外,结尾是开放的。同样是《一个都不能少》,影片结尾是一个典型中国式大团圆:电视台带着捐款和教学用具来到水泉小学,接近了乡村小学教育的贫困问题。这是故事片的处理方式。但在纪录片《山梁》中,桃木疙瘩小学并不在影片结束时安排什么人为的结局,因为编导没有能力、也不能改变现实--生活永远在发展变化,将会出现什么事情,谁也不能预料。 从结构形态看,故事片的故事是连续的、完整的;纪录片的故事是片断的、不完整的。 从拍摄方式看,故事片是按分镜头剧本进行的,有预定顺序,一遍不成功可以再来一遍;纪录片是观察、等待、抓拍,一次完成,不能再重拍的。 对于表现人类生活,纪录片和故事片是互补的。但如果纪录片放弃故事性,则无疑是自动缩小自己的版图。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教授米歇尔·若曼说认为纪录片和故事片是互相包含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在题材和图象表现等形式方面享有同样的地位,并且纪录片可以运用很多很多故事片的方法和手段。‘非故事片’的称号,虽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范畴,可实际上却可能导致我们轻视它的假想的创作性因素。所以认为只有故事片需要借助于观众的想象、理想化形式的心灵空间、幻想、辨别、时间的倒转及多种逻辑的选择的观点是不明智的。如果谈论非故事片时夸大纪录片的平实的非虚构的特点,就往往不能理解故事片根深蒂固的感召力的来源。”伊文思在他最后一部《风的故事》里把孙悟空、嫦娥、李白和他自己安排在同一时空,在技巧上完全突破了纪录片的范畴--也许到今天还有人犹豫《风的故事》的属性。但我想说,在《风的故事》之后,纪录片海阔天空。 、省略与铺垫、悬念设置、交叉叙事与平行叙事、节奏等,而故事的核心是情节与细节。现在许多纪录片展示人物状态,缺少情节,也就没有冲突和高潮,造成节奏拖沓,结构散漫,无法勾起观众的心理兴趣。不管多么高深的内涵,一部纪录片倘若没有审美魅力,一定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就像作家池莉说的,“实质上小说就是小说,首先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小说与所有的艺术品一样,与花朵,舞蹈,绘画,雕塑一样。其要素便是它好看吗?它吸引更多的人吗?”纪录片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哲学讲义,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看一些?事实上,在《北方纳努克》中弗拉哈迪已经在运用故事片的叙述方法,纪录电影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说,“弗拉哈迪显然(和从前的纪录片摄制者不同)已经掌握了在故事片中发掘起来的‘基本原理’。这种发展不仅改变了技术,而且也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如今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距离连续观看一段情节(这是人的体验所无法比拟的,完全是超现实主义所独具的)已成为观赏故事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意中已被人们当做‘自然的东西’而接受下来。弗拉哈迪完全吸收了故事片的手法,然而他却把它运用在既非作家和导演所创作的,也非演员所表演的题材上去了。这样,既保持了戏剧性场面感人的力量,又将其与真实的人结合起来了。” 从叙事方式上说,纪录片往往显得太拘谨,重视抽象内涵,忽视形象的可感性和细节的丰富性,凸现出寓言化特征。它讲述故事是为了说明抽象主题,而不是为了人物的生动与丰满。在这一点上,纪录片的故事性还过于孱弱,远远承载不起浓重的文化感。如有些纪录片似乎为了追求宏大气势或文化品位,时间拉得很长,结构甚是雄伟,但读解起来空空荡荡。究其原因,不是不吃苦,不是不专业,而是场面东西多,生活细节少,没有故事性,哲学意义大于美学价值。如纪录片《风中的山林》讲述一位河北农民承包荒山的事情,前后拍了三、四年,不可谓不刻苦,编辑思路与主题都颇宏伟,这是一个具备世界意义的题材。但是,这部作品只有大的构架,缺少丰富的感性细节,人物形象比较贫弱。从根本上说,没把故事讲好。类似事例在纪录片创作界批量存在,尤其是一些被巨大文化感笼罩的作品,惟恐不文化,却不担心没故事。这是精英意识对纪录片的误导。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尤利西斯》,据他自己说是写给除了研究他什么事都不干的人。有一部《尤利西斯》倒也不是错误,但如果纪录片作者都像乔伊斯那样,纪录片就真地成了象牙塔里的艺术。 如同其他优秀艺术品一样,一部纪录片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是细节,细节是故事性最饱满的体现。《北方纳努克》中小女孩品尝蓖麻油的表情、《三里冢》里妇女用铁链把自己与树捆在一起的场景、《沙与海》中打沙枣的场景、《舟舟的世界》中的时装表演和指挥场面、《流年》中库淑兰回旧居的情绪、《芝麻酱还得慢慢调》里递烟和用老花镜看东西的镜头,这些富有典型意味的、具有独特形象和情绪的细节传达出不可抵抗的审美魅力--美好记忆是用美丽的细节砌成的。 从故事性来说,纪录片并不逊色于故事片。固然,人们可以用故事片的戏剧性、夸张感和荒诞性来暗示纪录片不可实现的虚构想象,然而,纪录片故事的真实性、鲜活感以及由真实人物散发的共时关切又是故事片所不可及的。人们看纪录片时还会想到未来的生活,想到主人公和自己一样在地球的某一处呼吸、睡眠、生活。《我们的留学生活》在北京重播时,画面下面的字幕告诉观众片中的主人公之一李仲生刚刚在日本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影片中李仲生没有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苦恼和现实消息的冲击对于观众是一种只有看纪录片才能获得的感受--影片中的人和观众一起生活着,遭遇着命运,而故事片不可能给予观众这样的体验。张艺谋运用纪录片方式拍摄《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原因--纪录片风格更易于唤起人们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真实印象,这在描绘农村教育的纪录片中得到印证:《龙脊》、《山梁》、《山村教师徐明玉》展示的是现实中国的山村教育,而《一个都不能少》的结尾过于浪漫,以想象性解决替代现实的困境。 问题正在这里,这些更为真实的、记录真实人物的故事,为什么影像魅力不如《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故事性是核心差异之处。一是故事本身的挖掘,一是故事的叙事策略。《山梁》和《山村教师徐明玉》中的教师身上都发生了比《一个都不能少》更为动人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可视性和内在冲突缺乏描绘,仅仅是在单向度展示山村教师的道德风范和奉献精神,无法构织故事的动人元素:冲突或悬念。同时,故事的讲述方式也过于呆板,如徐明玉大病和女儿失踪这样具备戏剧性特性的细节却一笔带过,叙事迟钝,剪辑缓慢,没有表达出现场的紧张气氛。即使从生活真实的角度观照,这种描述也过于冷静--谁家的孩子走丢了不紧张?纪录片显然没能把生活中的真实气氛记录下来。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不在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真实人物。如果因为保持与故事片的距离而丢弃故事性,无疑是一个古老民间故事的翻版:为了泼洗脚水,连孩子一起倒掉。

主持或参与主要科研项目:1)新型500kV输电线路地线耐磨悬垂线夹的研究与开发,宜昌市科技局,2010.4-2011.12,主持;2)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三峡大学,2006.01-2007.12,主持;3)输电线路运行与管理技术培训,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2011.06-2011.12,主持;4)220kV、50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器具设计,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2012.05-2013.12,主持;5)三门峡周边山区110kV杆塔接地电阻特性分析及降阻措施研究,河南省电力公司三门峡供电公司,2012.05-2013.08,主持6)典型大气条件下架空导线的磨损对其线损相关特性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01-2013.12,参与7)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磁台和无线电台站影响及防护研究,国家电网公司项目,2009.01-2011.12,参与;8)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与环境兼容性评估及后续研究,国家电网公司项目,2009.01-2011.12,参与;9)双回1000kV与双回500kV、220kV交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无线台站防护距离研究,国家电网公司项目,2009.01-2011.12,参与;10)超特高压输电线路100GHz以下频段电磁散射高效模型及对无线电台(站)干扰仿真和防护设计平台研究,国家电网公司项目,2012.01-,参与;11)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对地震台站电磁影响研究,国家电网公司项目,2012.01-,参与;代表性论文:唐波,文远芳,赵志斌,张小武. 特高压角钢铁塔无源干扰计算的三维面模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EI唐波,文远芳,张小武,赵志斌. 中短波段输电线路无源干扰防护间距求解的关键问题.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 EI唐波,文远芳,刘红志,张小武,等. 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磁场观测的影响. 高电压技术,2011,EI唐波,张建功,赵志斌,刘红志,王方强. 特高压输电线路对高频信号无源干扰的近似求解. 高电压技术,2012,EI唐波,张建功,孟遂民,刘兴发,邓长征. 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磁场Z分量观测干扰的校正[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唐波,孟遂民,王刚. 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电力自动化设备,2007,EI唐波,孟遂民,高广德,王刚. 发电厂EAM系统TIP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EI唐波,文远芳,邓建刚. 一种基于FRP材料的新型输电杆塔研究. 电工电能新技术,2010,CSCD唐波,冯天佑,崔忠宁. 基于不等高悬点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研究. 高压电器,2010,CSCD唐波,王惠丽,葛光祖,乔林. 输电线路与树木防护间距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水电能源科学,2012,核心

《神啊,请给我多点时间》金城武,深田恭子主演我什么也不想说,只是这是一部确实好的片,一部关于生命如何进行的片

张爱军齐鲁医院发表的论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是山东大学直属医院,也是国家卫生部直管医院。它坐落于泉城济南风景秀丽的趵突泉畔,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始建于1890年,先后称华美医院、共合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立第二医院、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0月医院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现有临床、医技科室60个,开放床位1700张,其中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省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8个。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62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91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75人,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12人。医院设有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泰山学者岗位”3个和山东大学临床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92人,硕士点33个,硕士生导师195人。年门诊量150万余人次,出院病人4.5万余人次,各类手术2.6万余台次,各种诊断、治疗技术与水平位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受到卫生部领导及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与好评。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医院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些科室已经成为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和专业特色的科室,如心血管内科、血液病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内科、小儿内科等。同时,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如尤家俊、赵常林、孙鸿泉、高学勤、于复新、孙桂毓、朱汉英、张振湘、江森、王天铎、侯宝璋、杨仁中、张茂宏、张运等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专家。 医院始终贯彻“科技兴院”的指导方针,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自2000年以来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主持国家863科研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主要基础研究分项目1项,卫生部重点临床项目7项,其它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514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157项,厅局级奖励129项,仅2006年就获得国家纵向科研经费4808万元。自200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720篇。医院每年承担了大量的临床教学和毕业生见习实习任务,涉及博士、硕士、七年制、本科等不同层次。2000年以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余人、研究生1971人,目前在读研究生960余人。每年接受各级各类进修人员500余人次。由院教师主编的《内科学》、《妇产科学》入选了国家“十一五”计划教材,医院的博士研究生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医院现拥有《齐鲁医院报》、《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腹腔镜外科》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纸和学术刊物。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院陆续添置和引进了大批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医院先后投入使用了系列数字式人体检测设备:世界最先进的双能双源CT,亚洲首台GE公司的双梯度3T磁共振,德国神经导航系统,VARIAN公司的23EXIGRT直线加速器,国内首台飞利浦公司高档彩色超声诊断仪,西门子公司三维心脏高能放疗加速器,德国高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省内首台以色列胶囊式内窥镜。设备水平已达国内一流,设备资产总额达12亿元人民币。 医院先后同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医院、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五年来,出国(境)交流与合作研究人员达800余人次,接待国外和港澳台来访人员达500余人次。邀请国(境)外学者来院讲学人员400余人次,举办大型双边学术会议20余次。 近年来,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山东省文明医院”、“山东省老干部保健先进集体”、山东省“百姓信任、市民满意优秀单位”、 “山东省十佳诚信医院”、“济南市绿化、卫生、计划生育、安全保卫先进集体”等。部分科室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示范岗”称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编辑本段]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是由国家卫生部投资兴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位于山东省会济南繁华商业区北园大街东首北侧,北依闻名世界的黄河,南临风景秀丽的大明湖,西面是济南火车站和长途汽车总站,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就医、康复的理想场所。医院按现代化医院的标准设计和建设,设病床700张,人员编制1423人,占地11万平方米,医疗区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院内绿荫葱葱,乔、灌、花、草互映,场、园、泉、池相融,道路井然,流向有序。医院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文明行医、优质服务”的办院宗旨,在集中精力努力提高医技水平的同时,下大力气改善病人就医环境,并 着力进行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建设。医院行政、业务、后勤科室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使现有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医院设有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内科、心外科、胸外科、骨外科、普外科、儿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小儿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康复科、整形科、急诊科、ICU、麻醉科、检验科、影像科、药剂科、病理科、中医科、心理咨询等3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成立了微侵袭神经外科诊治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失禁诊治中心、内窥镜诊治中心、泌尿外科诊治中心等学术中心。医院配有先进的诊断设备,如核磁共振、全身双层螺旋CT、DSA、细胞刀、彩色多普勒、大型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 仪、B超、彩超、人工心肺机、血液透析机、血浆置换机、体外碎石机、各种内窥镜等常规急需高精尖仪器设备。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博士生导师、泌尿外科许纯孝教授、神经外科张庆林教授、小儿外科陈雨历教授、血液内科潘祥林教授、耳鼻喉科张大良教授、肾脏内科关广聚教授等,以及凡内科王树春教授、血液内科屠振华教授、消化内科荆梦杰教授、骨外科王集锷教授、胸外科王化生教授、普外科吴钦志教授、妇产科孙嘉珍教授、小儿内科付增矩教授及郝芳之、毛瑞和、付建武、 张奎洪教授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医学专家荟萃于此,他们勇地探索,敢于承担风险,积极进行重大、疑难病症的治疗和新技术的开展,扩大了医院的影响,提高了医院的学术地位。孙炜、毕建忠、王洪伟、李金良等一批中青年医学专家正脱颖而出,日益成为医院医疗和学术的骨干力量。医院现有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血液内科及肾脏内科等5个院级重点学科,神经外产的胶质瘤和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血液内科利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再障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泌尿外科同种异体肾移植、完全性膀胱外翻修补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诊断与治疗、小儿外科的大小便失禁治疗等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居于领先地位。14个院级特色专业:鼻腔-鼻窦微创外科、微创手术在妇科的应用、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垂体腺瘤的微侵袭治疗、骨科创伤、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的临床应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老年性痴呆治疗、白内障治疗、儿童大小便失禁的诊断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双重血浆置换分离技术、肾脏移植及腔内泌尿外科等,在全省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医院目前拥有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山东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微侵袭研究所、循证医学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神经病学、皮肤病学、放射学、急症医学及护理医学等12个医学教研室。几年来,医院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共获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21项,经鉴定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7项,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12项。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3项。张庆林教授承担的山东省九五攻关课题“脑胶质瘤生物特性的研究”被评为山东省2001年度十大科技成果奖、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两项成果使我院成为山东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医院。医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瑞典、丹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各医疗、科研机构签署了交流协议,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春江流不尽,云山万千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全体职工团结一致,锐意进取,文明行医,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为建设国内一流的医院而奋斗。 [编辑本段]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是济南市属局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是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急救中心、济南市红十字医院、济南市老年病研究所所在地,担负着省会济南及外地的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等任务。 医院占地面积7.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4.22亿余元。医院拥有包括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数字胃肠、直线加速器、数字减影、彩色多普勒、血浆置换器、骨质疏松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na测序仪、血细胞分离机、流式细胞仪、高压氧舱、高频乳腺x光机等万元以上设备600余台(件)。 医院现有床位1082张,年门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2万人次。 医院现有职工15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34人,高级职称426人,中级职称514人,有省、市级专业技术优秀高层次人才26人。医院设有行政职能处室15个,具有管理职能的科室10个,研究(实验)室12个,一级业务科室24个,二级业务科室27个,其中:山东省重点专业3个(烧伤整形外科 、急救创伤中心、神经内科);济南市重点专业9个(心内科、小儿内科、肾脏病中心、急救创伤、神经内科、烧伤整形、内分泌科、肿瘤科、神经外科),济南市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中心实验室)。 医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承担着山东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有博士、硕士生导师49人,博士点2个,硕士点19个,山东大学聘任教授63人。近三年,共鉴定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际领先6项,国际先进水平28项,国内领先水平5项,有49项获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医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都有10多个外国团组来院,医院也相应派出人员到国外交流、考察和培训。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 以先进的设备、优秀的人才、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医院于1994年被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1995年被评为“爱婴医院”,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连续获得全省卫生系统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省卫生厅先进集体等称号。 在二十一世纪,医院将以提供卓越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同时促进临床医学教学、科研的发展为使命;以道德、诚实、尊重、合作、创新与卓越和持续学习与发展作为医院价值观;继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本段]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始建于1897年,迄今已有108年的悠久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指导基层等任务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204人、硕士学位229人,博士后出站5人、在站11人;拥有门诊、内科、外科、保健、生殖医学研究中心、肿瘤研究治疗中心等多座专业大楼,床位1800张,年平均门诊量13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3.72万人次,年手术1.8万万台次,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2.8天,总资产近13亿。 医院设临床和医技科室66个,其中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心血管病研究神经外科、治疗中心、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小儿外科等9个科室是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医院还设有山东省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山东省医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山东省远程医学信息中心、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等12个省级医学研究中心;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医疗需求而新建并发展起来的生殖医学研究中心、PET—CT诊疗中心、健康查体中心、碎石中心、门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激光近视治疗中心、加强治疗中心、天然药物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泌尿腔内微创中心、口腔种植中心等12个中心正以独具的优势跻身国内和省内一流行列;医院的疼痛治疗、手足外科、风湿免疫、推拿等特色专科在省内外具有较大优势和影响;山东省红十字会医院、山东省儿童医院设在院内,全国卫生行业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山东省医疗卫生行业留学人员创业园”挂靠在此。 医院是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各临床科室均设有教学研究室。现有硕士点32 个,硕士生导师196名;博士点21个,博士生导师45名;拥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着山东大学医学院、药学院等院校的授课、教学实习和研究生带教工作。 近年来,医院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科技兴医、人才兴院"战略,深化医院改革,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优化干事创业环境,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医院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医院陆续引进了全国首台 PET一CT、ECT、机器人导航手术显微镜系统、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小王子”电磁式碎石机、INNOVA 2000平板式全数字化心血管影像系统、外周血管专用DSA造影机、多导心电生理监护仪等设备;医院开展的神经外科导航手术、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新业务、新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人类宫腔配子移植研究”和“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获国家发明奖,人类辅助生育技术的系列研究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医院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服务示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东省千佛山医院坐落于泉城济南风景秀丽的千佛山脚下,始建于1960年,初期为省级干部保健医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保健、急救于一体的省级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隶属山东省卫生厅,为山东大学非隶属附属医院,医院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山东省百姓口碑最佳荣誉单位”“山东省十佳诚信医院” “山东省医院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百佳医院”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卫生行业“文明单位”、行业作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现为“国际爱婴医院”、省城首家“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山东省“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医院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专业分工精细,科室门类齐全,文化氛围浓厚。医院占地近10万平方米,拥有职工1300余人,编制病床800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57个,山东省肝病会诊咨询中心、病理质量控制中心、牙病防治指导中心附设在医院。医院现为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还承担着山东中医药大学、潍坊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省卫校等高中等院校的临床实习教学任务。医院固定资产3亿余元,拥有磁共振、螺旋CT、准分子激光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海扶超声肿瘤治疗刀等万元以上仪器500余台(件)。由澳大利亚世界著名建筑方案设计师设计的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智能化水平较高,具有国际水准的门诊综合大楼。它的落成启用为医院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强劲动力,开创了医院发展的新纪元。近几年,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院战略,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省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现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4名,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副教授90余人。一些新技术、新项目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医院的普通外科、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心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是医院的传统技术特色品牌。与天津联合成立了东方器官移植研究所山东肝移植中心,在全省医院中第一家成立了专门的肝脏移植科,目前已成功完成十几例,在全省开展最多,可以说肝移植技术已在全省领跑;自体异体肾移植术、睾丸移植术都已普遍开展,近两年已成功完成肾移植近百例;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肺移植术;眼角膜移植等技术也都已普遍开展。利用关节镜、胸腔镜、宫腔镜、鼻腔镜等技术开展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开个很小的“钥匙孔”,就能做成大手术,解除病人的痛苦,目前骨关节病中心,胸外科、妇产科、普外科、耳鼻喉科等都已广泛开展了微创手术。完成了全省第一例变性手术,整形美容手术技术已日臻成熟。此外,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等技术,都处于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在发展医疗技术的同时,医院加强了信息技术建设,初步构筑起了医院的信息网络体系,医院的数字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医院已实现了门诊划价收费的一体化,住院病人费用实现了“项项清”、“日日清”,全院共建立起了200多个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初步实现了病案书写的电子化。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强内涵建设,狠抓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全院职工愿以精湛的医术,周到的服务切实为广大患者提供放心满意的全方位服务。

名医辈出 术求精湛1890年,美国基督教会在的青龙桥北后坡街117号创立济南华美院时,是济南首家西医诊所和分科最全的医院。1908-1917年的济南共和医院时代,她发展为当时中国国内最新型\最大\设备最佳的医院之一。此后一度名医荟萃,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院并称为建国前中国四大教会医院,颇负盛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如今在一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心血管内科\血液病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内科\小儿内科等。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如尤家俊\赵常林\孙鸿泉\高学勤\于复新\孙桂毓\朱汉英\张振湘\江森\王天铎\侯宝璋\杨仁中\张茂宏\张运等,可谓名医辈出。在“人才兴院”战略下,齐鲁医院麾下不仅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还聚集起了一批年轻的生力军。2006年,医院新增山东省杰出学科带头人\省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各5人;引进在国际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7名;招收新职工博士后1人,博士21人;派出海外研修30余人,公开竞聘护士长后备人选19名。显示出了充足的后劲。医疗质量靠人才,也要靠管理。2006年,齐鲁医院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在环节质量管理\病历书写\病案管理\信息统计\进修医师\传染病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制度创新;组织了全院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加强了医疗质量检查和督导;进一步强化医疗调度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了会诊\手术准入\应急体系等制度,实现了医务管理水平质的提升。2006年全年,齐鲁医院完成门诊挂号工作量145万余人次,较2005年增长7.14%;急诊接诊37072人次,抢救1466人次,抢救成功率为89.63%;完成健康查体4万余人次。全年共出院病人44261人次,同比增长8.1%;完成手术量24620台,同比增长7.07%;床位使用率99.77%;人均住院日14.42天。通过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明显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2006年,每门诊人次平均收费同比减少103.2元。不断改进医保服务质量。完善了医疗保险工作流程,重点抓好定额管理,建立医保定岗医师制度。全年医保总门诊量达77700人次,住院5697人次。医院被评为全省医疗保险A级信用先进单位,患者满意率超过95%。加强了公费医疗制度建设,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原则,有效控制了公费医疗超支现象。全年普通公费医疗门诊量为16万余人次,住院1414人次;公费医疗超支同比减少25%,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每逢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来鲁视察或重大会议,镁光灯下,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到医务人员的身影。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干部保健中心,2006年全年,齐鲁医院完成这样的保健任务62次,多次受到中央\省委省政府等的通令嘉奖。2006年,在护理质量上,齐鲁医院加强了全院护理人员的护理核心制度\“三基三严”\CPR\急救技术等学习和考核;进一步完善三级护理质控网,加大检查和督导力度;修订并完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全年涌现出护理新技术9项,中心七赵玲玲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院先进护士,普外科张彬彬被评为省“十佳护士”,手术室黄敬爱被评为全省先进护理工作者。薪火相传 天使摇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除了是一个救死扶伤的阵地,还是一个医学教学的“重镇”。医院现有的60个临床,医技科室中,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省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8个。医院设有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山东大学临床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点33个,硕士生导师195人。2006,新增血液病\妇科肿瘤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和放射科学等5个学科被评为“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妇产科学\放射科学被评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一批批白衣天使在这里起步。2006年,按计划完成本科理论授课8076学时,授课人数4769人次;见习带教2236学时,带教人数1307人次;实习教学7358学时,带教人数252人次。稳步推进整体化临床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强化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加大教学检查力度;积极推动教学精品建设,组织进行了双语教学比赛等活动,提高了整体临床教学水平。研究生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2006年遴选博导8人,硕导申报48人。张运院士\张茂宏教授被评为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圆满完成研究生招生的复试和录取工作,全年招收硕士157人,博士92人;研究生学术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共有36名研究生获得山东大学各类奖学金,占医学院获奖总数的50%;6人获得山东省和山东大学优秀学位论文称号。继续医学教育稳步推进。全年协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7项,省级项目6项;举办院级继续医学教育讲座56次;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参加全省公共课程考试3次,合格率达81.9%。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规范。31个学科申报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综合评估\书面审核及实地评审,29个专业通过最终评审,在全国同级别医院中居于领先地位。成功申报卫生部临床药师专科培训基地,完成了首批招收任务并通过卫生部的中期验审。顺利完成住院医师和社会化招考学员的培训考核任务。科研不辍 挺进巅峰2006年,齐鲁医院的科研工作打了一个“翻身仗”:一是开始向大项目进军;二是科研经费大幅上升,创院内历史新高;三是论文数在全国医院中排名第16位,为历史最好水平。齐鲁医院在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研究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2006年,全院共获得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分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教育部创新引智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在山东大学各学院中名列第一;山东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项,省科技攻关计划22项,省优秀中青年奖励基金16项。纵向科研经费合计4808.5万元。全年中标项目的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其中张运院士牵头的国家“863”重点项目经费高达2000万元,创下山东省医学界最高纪录。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同步增长。2006年全年共获省部级奖励24项,厅局级奖励14项,在山东大学各院系中位列第一。其中心内科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建院以来首次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全年共完成27项成果鉴定,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12项;共发表科技论文833篇,论文数在全国医院中排名第16位,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EI收录4篇,ESTP收录11篇,为历史最好水平。这说明齐鲁医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影响力及总体科研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齐鲁医院的许多专家活跃在我国医学研究的“第一梯队”。仅2006年年底传来的消息,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孔北华教授当选《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产科副主任马玉燕任该杂志编委;小儿神经主任孙若鹏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核医学科主任韩建奎连任山东省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齐鲁医院的不少学科是国内医学研究的重地。如耳鼻咽喉科是我国耳鼻咽喉学科的发源地和奠基地之一\山东最早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科室之一;妇产科是我国首批妇产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妇产科临床实验基地,国家级核心期刊《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编辑部所在单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岗位;该院始建于1914年的医学影像学学科也是全国该专业首批硕士点。齐鲁医院创始之初便为济南市第一家西医诊所,此后一直保持着国际视野和开放的胸怀。2006年,医院除巩固与美国哈特福德医院\肯塔基大学医学院\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等机构的既有海外友好合作外,又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加拿大阿尔博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机构开展了初步的合作。2006年来访境外人员100余人次,派出专家与留学人员200余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项目10余项。便民利民 胸怀大众“2007年是国家医疗卫生体制面临深刻变革的一年。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发展,履行神圣天职,增进人民健康,是我们每一位卫生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使命。”在2006年底总结大会上,齐鲁医院院长魏奉才对全院职工说。医院的药品采购是国家治理商业贿赂“重点行业的重点部门”。2006年5月,齐鲁医院的一项新尝试引起了广泛关注--“网上购药”:通过自行设计的药品信息网站,收集药厂推荐药品的有关材料,然后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部分专家评审,决定药品是否引导进或淘汰。在用药上,实行单品种用药总量前10位的品种统计,并实行前两位淘汰制;每月公示消耗量前10位的抗菌药\使用这些药物前3名的科室;每季度抽查病房60份病历进行抗菌药物分析并公示分析结果。为有效缓解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齐鲁医院自2006年4月1日起开展了惠民医疗服务。对低保\残疾人\特困职工\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农村五保户\残疾军人等7类患者实行优惠,开设60张惠民病床,对部分手术条目实行了单病种最高限价。医院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工作以来,共为400余位符合惠民医疗政策的病人实行优惠服务,优惠金额数万元,使特困患者得到医疗优惠,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为减轻患者负担,医院积极采取措施缩短平均住院日,推行了无节假日门诊\无节假日检查\无节假日手术;逐步拓展了门诊手术,能在门诊做的手术尽量不住院。落实了检验“一单通”制度。开通了服务热线电话,设立导医服务台,便民门诊,增配轮椅\担架\便民服务车等设施,对老弱病残或其他需要帮助的患者实行全程导医服务。门诊实行划价\收费\取药一站式服务,对急症患者提供检查\治疗\收费\取药\抢救“绿色通道”。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新建了乳腺病房\脑血管科病房\镇痛病房\介入病房等8个病房,扩大了神经外科\小儿科\产科等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病房\缓解了病房拥挤\住院难问题;并对皮肤性病等门诊建立单独诊疗室,增加产科等小病房数量,保护患者隐私。齐鲁医院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在2006年4月的山东省新农合启动仪式上,该院成为向省红十字会募捐的先进集体;12月组织了“支援新农合大型义诊活动”,为平邑老区农民免费送医送药;全年共组织济南市救助站义诊活动等公益活动30余次;派出医疗队和专家组10余支,分赴塞舌尔\宁夏中宁等国际国内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援助。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百年传承下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正走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医院的路上,走在卫生工作改革与调整的大潮中。医院将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推进开放式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兴院战略“三大战略”,深化医院管理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维护公益性质,减轻群众负担,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1890年 -- 济南华美医院1908年 -- 济南共合医院1917年 -- 济南齐鲁医院1953年 -- 山东省立二院1957年 --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985年5月-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是齐鲁医院,齐鲁医院的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且专家都是出国深造过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