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美国疫情对发表SCI论文影响

发布时间:2024-07-02 15:35:42

美国疫情对发表SCI论文影响

这次疫情,导致了美国近四千万工人失业在家领救济,相当于美国劳动力人口的20%。有人说,很多人现在不愿意出来工作是因为他们的失业救济可能比他们平时的工资收入还高。

冷酷的现实是,很多自以为疫情过后可以再出来工作的人,可能以后再也找不到工作机会。一方面,很多不需要大学教育的工作,譬如餐馆,旅馆等行业的工作,以后很长时间都回不来了。另一方面,以后新产生出来的工作机会,譬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都会需要相关的专业教育水平的相关知识。没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也不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更可悲的是:有研究表明,赶在经济危机时期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在未来十年里,收入都会低于比他们毕业或早或晚的同龄人。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这些大学生毕业时,赶上经济危机,工作机会少,只好临时找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干。等经济好转的时候,他们的知识已经忘掉许多,又面临新的毕业生竞争,所以就落后一拍,以后很难再赶上来。

这次疫情,也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大学。首先是经济方面,大学要把学生的住宿费和生活费退还给学生,大学夏天的很多收费活动也不能开展了,还要花钱购买网上教学设备。

网上教学活动,被这次的疫情极大地推动。以后不管教授还是学生,都要学会适应网上教学活动。教授要学会在面对摄像头的时候,就像面对全班学生一样教学。

未来的学生要学会多媒体学习,包括课堂上课,网上上课,看书自学和上网查找资料和信息等多渠道吸取知识。现在的学生经常会面临两种完全不同的挑战:其一,面对网上的各种信息,不知道怎么分析,从而得出有用的结论。其二,不知道怎么使用现代的网上工具,取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大学教室需要做调整,减少教室人数,增加学生选课时间,这样学生可以避免在同一时间选修同一门科。

大学实验室,体育馆和活动中心也需要做调整,让学生们有机会用,又不会有许多学生挤在一起。

因为大家以后在网上上学,在家上课和考试,所以那些所有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以后都会变得多余。

以后一个人在家上网课,学生是否能够集中精力听网上老师讲课。讲课老师可能放的是录像,所以学生要有自学能力,不明白的地方要自己去搞明白。疫情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因为这次疫情,美国经济大概率不会 V 型反弹。

发表SCI论文非常困难。

困难原因如下:

1、首先SCI论文作为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其发表量非常低。

2、发表SCI论文周期长SCI论文从投稿、审稿、修改、定稿,到办理版权转让手续、校核样稿,到正式发衣,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

3、SCI期刊用稿率较低,或者说他们的拒稿率较高,有稿件质量上的原因,比如缺乏原创性等,而更多情况是激烈竞争造成的,期刊只能在有限的版面内择优录用稿件。

4、投稿者的稿件是很难一次命中的,这可能是投稿者因经验不足而没有选对期刊造成的,也可能是期刊编辑对投稿人不了解、用稿十分谨慎造成的。

SCI是顶尖期刊,SCI论文在国内应该是最不好发表的。

发表SCI论文不仅要求科研搞得好,而且必须还得有一个好的英语功底。一篇论文是否有发表价值主要看研究方向和结果是否有价值,能否让读者读懂你的观点,这是作为SCI论文最基本的条件。

发表SCI主要难点在于:

1、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难度不同,有的学科领域天生有优势容易出结果。例如在同样的条件支持下,生物化学类就比计算机类的要容易很多,这就是不同的行业现状造成的不可比性。

2、不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同,虽然每年都会上下变动,但好期刊和差期刊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影响因子的高低决定这一本期刊在业内的水平和认可度的高低。

3、如果专业知识不够充实,文献阅读量又不够,课题更是没有研究价值,实验数据也是做得不够精确,那么发表SCI论文对你来说就如水中月镜中花,看得到捞不着。

《如何撰写和发表SCI期刊论文》是200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金坤林。目的是帮助从事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工作者,特别是研究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了解和掌握SCI论文的写作原则与技巧,提高其论文的采用率。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美国疫情对sci论文发表影响

中美学者合作发表论文数断崖式下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还是疫情的影响。

发表科技论文,自然是为了传播,具体来讲是贡献和讨论,即我们已经做了这项工作了,你们别去重复造轮子了;我们已经做了这些工作了,你们看看有没有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还能进一步做些什么。因此这样的交流,更多的是限制在学术共同体以内的。而学术共同体内部,还是需要使用通用语言的,毕竟互联网时代文献多,传播快,靠翻译解决问题不现实。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科学家都在使用英语发表自己的主要工作。

至于普通人,我以为阅读文献的障碍肯定不止语言。首先是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其次是价格,Science, Nature的文章那么贵,英美人也一样读不起啊。我也不大建议普通人经常去阅读学术文献。很多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出来本来就是供进一步研究的。有问题的可能性很大,过几年结论很可能就证伪了。用最新文献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听风就是雨,纯属自寻烦恼。

那你要说中文发表学术论文,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没意义,我看也不见得。中国人读写母语确实要快很多;缺乏足够训练的本科生,读中文文献比读英文文献还是要更轻松的。使用中文工作,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中国学者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

但问题是,目前主流学术界用的就是英语,已有的学术资料很大比例是英文写作的,英美学术界整体贡献更大,把主流学术语言变成英语也不现实。你也不可能放弃和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交流,会中文的科学家自己玩。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加强在全球学术圈的影响力。但发表学术论文的语言,短期内还是以使用英语为宜。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两国的关系影响。影响了两国学者之间的合作。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美国的制裁,导致很多的正常文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美国已经失去了信誉,没有合作的空间,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已经缺乏。

疫情对美国论文发表的影响

美国疫情放开的影响如下:美国2022年总人口为3.32亿人,累计确诊人数为1亿人,截至目前,有统计的新冠死亡病例已有100万人。 这意味着在美国,新冠的死亡率高达1%。 新加波统计的本国死亡率为0.052%死亡对我们来说是后遗症。《柳叶刀》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发现前的研究表明,22%的人感染原始毒株造成的新冠后遗症严重而无法工作。据美国统计,目前有2400万新冠后遗症患者,其中16%严重到无法工作。

因为我们可以独立刊发了。我们的学术研究已经非常领先了,不再需要与他国学者共同合作了。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美国多项疫情数据持续走高。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数据,截至当地时间9月12日,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9530万例,累计死亡超105万例。此外,有研究称,至少50万美国人因新冠病毒脱离劳动力市场。 新冠疫情已经对美国社会的多个层面持续带来负面影响。 新冠是美国2020年和2021年第三大死因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北京时间9月13日5时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到95303170例,累计死亡1050507例。 当地时间202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降半旗致哀百万新冠逝者。图/IC photo 美国疾控中心(CDC)报告的数据显示,当下美国新冠确诊人数还在按照单日逾6.5万例的速度增加。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2022年7月底的一份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是2020年和2021年美国致死率第三高的疾病,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新冠还对美国其他死因产生了间接影响。过去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0年,心脏病、事故、中风、阿尔茨海默病和糖尿病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担心感染新冠而不愿寻求医疗帮助。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还表示,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新冠对其他死因的其他影响,例如,新冠阻碍许多人进行定期癌症筛查,这可能导致未来癌症死亡人数增加。

中美学者合作发表论文数断崖式下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还是疫情的影响。

发表科技论文,自然是为了传播,具体来讲是贡献和讨论,即我们已经做了这项工作了,你们别去重复造轮子了;我们已经做了这些工作了,你们看看有没有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还能进一步做些什么。因此这样的交流,更多的是限制在学术共同体以内的。而学术共同体内部,还是需要使用通用语言的,毕竟互联网时代文献多,传播快,靠翻译解决问题不现实。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科学家都在使用英语发表自己的主要工作。

至于普通人,我以为阅读文献的障碍肯定不止语言。首先是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其次是价格,Science, Nature的文章那么贵,英美人也一样读不起啊。我也不大建议普通人经常去阅读学术文献。很多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出来本来就是供进一步研究的。有问题的可能性很大,过几年结论很可能就证伪了。用最新文献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听风就是雨,纯属自寻烦恼。

那你要说中文发表学术论文,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没意义,我看也不见得。中国人读写母语确实要快很多;缺乏足够训练的本科生,读中文文献比读英文文献还是要更轻松的。使用中文工作,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中国学者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

但问题是,目前主流学术界用的就是英语,已有的学术资料很大比例是英文写作的,英美学术界整体贡献更大,把主流学术语言变成英语也不现实。你也不可能放弃和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交流,会中文的科学家自己玩。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加强在全球学术圈的影响力。但发表学术论文的语言,短期内还是以使用英语为宜。

疫情对sci论文发表的影响

不好发。《科学引文索引》是一个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因为截止于2022年10月16日仍属于疫情期间,是无法自由活动的,所以此类的文章是不好发的。该文章无论是作用还是内容都是非常不错的。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疫情对发表SCI论文的影响

疫情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你的论文受到了影响,或受到了启发,都可以写上,这样更真实。

疫情快要过去关于新冠的论文能发出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关于疫情的论文还可以发出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发出去,疫情敏感,对学科专业的影响大,言之有理就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