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ssci论文发表人文社科

发布时间:2024-07-04 10:45:58

ssci论文发表人文社科

警惕高校的SSCI综合征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现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类似的现象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即对国际期刊“SSCI至上”。一是在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奖励中,发表SSCI论文的奖金远高于中国期刊论文;二是在学术评价中,SSCI论文的权重远大于中国绝大多数期刊论文,往往只有中国的权威期刊(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权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职称评定中,发表SSCI论文具有极大优势,甚至一些在境外刚刚毕业的博士因发表了多篇SSCI论文就被名校聘为教授、博导。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由于在学术评价机制中过度推崇SSCI论文,以至于“SSCI至上”已成为科研文化的一部分。“SSCI至上”的学术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在2014年就被台湾学者形象地称为“SSCI综合征”(SSCI syndrome)。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同样的病症。不仅一流大学的人文社科学者前仆后继争相在SSCI期刊上发文,而且二、三流大学也加大奖励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师争取在国际期刊上露脸。对此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辩证地看待SSCI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中国高校为何如此重视SSCI论文,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理想追求。自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不断走向世界,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接轨。如何“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发表SSCI论文无疑是重要途径和表现。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位。排名靠前的`,往往被认为是一流的、领先的。而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中,论文发表是评价的核心。而衡量人文社科发表,又以SSCI发表为重,国内发表处于次要的地位。

应该说,自21世纪初SSCI引入中国学界以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化进程有了极大的推进。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具备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并逐渐摆脱了过往的封闭状态而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大陆学者的面孔。这当中少数卓有建树的学者甚至获得国际性的学术奖。随着这批学者在国际学界崭露头角,他们亦将中国的学术观点和视角推向全球。诚如一些中国学者所言,用英文写作可以使论文获得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有利于作者参与国际讨论,有利于影响西方的学术界,进而为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此外,SSCI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国际性评价标准,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学术评价中常有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现象,使得一批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当然,得益于中国学者大量发表的SSCI论文(当然还包括体量更大的SCI论文),中国大学的排名无论在世界哪个排行榜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过度重视SSCI的评价功能,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一是过分倚重SSCI作为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指标,容易使中国学术陷入自我矮化的困境。因为我们不能将学术的政策与方向、审核与取舍,交由西方学界来操作和评定;二是将SSCI作为人文社科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这会导致“西方学界对什么可能感兴趣,我们就研究什么”,而不利于真正创造性工作的展开。三是将SSCI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教师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学者来说,发表SSCI论文(SSCI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无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个人时间与精力固定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对教学的投入。

此外,随着大学科研非学术影响评估的兴起,世界各国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限于论文发表的数量、所在期刊档次、影响因子等(即学术影响力),而且强调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借用西方的术语来说,即是“社会有用性”(social usefulness)或“社会适切性”(social relevance)。从这个角度上,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大部分SSCI论文并没有给所处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相反,由于语言的隔阂,国际发表反而阻碍中国民众对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这显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初衷,也有悖于中国当下所提倡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指出,“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这一个“长”字,就突出了一所大学的命运应该与其所在的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

SSCI综合征的化解

首先,提升我国期刊的办刊水准与质量。需要承认,现在不少期刊,甚至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存在审稿不严、选文不规范的现象。同时,在中国人情社会中,论文发表背后还存在各种“跑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难免不让人产生国际期刊/论文质量高,我国期刊/论文质量低的印象,进而驱使一些学者走向国际发表之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期刊应借鉴国际成熟的办刊经验,组建专业的刊物管理队伍与评审专家库、严格审稿、规范选文、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坚决杜绝人情稿;进一步扩大优秀中文稿源,面向海外华人学者、港澳台学者征稿。

其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一方面,对海内外期刊一视同仁。鉴于我国越来越多学者毕业于海外名校,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西方学术范式,并且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他们发表SSCI论文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一项研究评价的重点应是其创新水平,而不应以论文发表载体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换言之,在学术评价中,不应过度拔高SSCI期刊的地位与权重。另一方面,改革我国期刊分级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期刊分级制度,如权威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等。问题是,在这种划分体系中,权威期刊通常只有一种,而在不少高校的职称评定中往往需要有权威论文发表。这种情况导致不少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转而投向国际发表(在许多高校一篇SSCI等同于一篇国内权威论文,而SSCI期刊选择余地大得多)。一种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对待我国CSSCI来源期刊,不再划分等级,因为它们已经是精挑细选的期刊了。

最后,平衡国际发表和国内发表。鉴于世界各国的学术评价日益兼顾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一个中国学者纯粹用外语发表,是不利于其成果在中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当前,已经存在这样一批学者,他们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具有一定的国际能见度,但大部分中国学者对此人知之甚少,更遑论其学术成果对中国现实产生了任何积极影响。对于这种现象,台湾学者称之为“全球出版vs地方消失”(publish globally vs perish locally)。诚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研究者有祖国,尤其人文社科研究者,还肩负社会责任,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启迪民智、文化引领等。因而,在职称评定、各种奖项申报过程中,应适当限定外语论文的比例。

当然,化解SSCI至上综合征的办法远不止上文提到的三点,笔者想着重强调的是:一、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核心是其创新水平与社会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刊评文”;二、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的SSCI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做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努力实现“那时候,中国学术之国际化,将是水到渠成”目标。

作者:刘爱生(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导师常说,学术界就像个江湖。每个期刊就像是科研人奔赴的战场,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发表就出局的险境。 大家怀抱理想冲向SCI,勤勤恳恳迫切想分CSSCI一杯羹之时,大致免不了四处碰壁,近几年,很多C刊都不收博士生的稿子了,但就业市场是残酷的。如果你还在感叹国际顶级期刊难发表,国内C刊僧多粥少,不妨换种思路,现在要想让高校人事领导眼睛一亮,对文科博士来说,最顶事的,已经是SSCI了。如果你发的是SSCI,来了给啥都可能,包括特聘教授。不信你看下面这个: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你只是发了点普通C刊,不好意思,可能连要都不要。 而且这种现象,也正在延伸到硕士申请博士上。很多硕士申请国内外名校博士,就是靠发SSCI胜出的。 你肯定纳闷了:硕士生还能发SSCI?国内很多C刊,连博士生的搞子都不收,硕士生竟然可以发英文SSCI? 一点都没错。不少两类期刊都发过的同学老师都有这一体会,即很多SSCI并不比中文C刊难发。发SSCI,其实是胜出科研竞争、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完全可以去尝试发表SSCI期刊论文。 SSCI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评估一个研究者是否国际化的重要标尺,也是使研究者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筹码。 并且SSCI期刊也并不难发!发表过SSCI的大有人在。相比于在国内发C刊,SSCI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为什么要发SSCI?导师列出了五个理由: 1、SSCI地位很高。 现在很多高校都将之排在国内很多顶级C刊之上,其价值和受肯定程度远高于中文核心C刊(一篇抵10篇都不为过)。 硕士拿SSCI申请国内外名校博士、博士拿SSCI赴名校就业、老师拿SSCI评职称,都是绝对的杀手锏。很多学校有师生发表SSCI,会当新闻来报道的。 2、SSCI难度并不一定高。 虽然好的SSCI肯定会难,但是好的中文C刊也能难到让你焦头烂额。 其实对比一下数量,我们觉得SSCI也不一定真的就难:中文C刊有700多种(含拓展版),但SSCI多达3500种。 虽然SSCI是面向全球的,但中国人多啊,所以C刊竞争也是可想而知的。有老师两种期刊都发过,认为SSCI并不一定比C刊难。 3、便于知晓进程、学习提高。 国内C刊很多还是邮箱投稿,不能及时跟进投稿进度,而SSCI投搞一般可以对进程一目了然,并在投稿过程中能及时获得反馈,便于学习、修改、提高。 4、SSCI很公平。 它注重新意,对格式什么的要求没有中文C刊高。而且是匿名评审,没有关系稿,不看作者头衔、身份,不像部分中文C刊就喜欢发大佬的文章,小字辈的容易被直接pass。 5、SSCI更适合未来发展。 现在科研竞争越来越大,以后的学术生存,肯定要有国际化的学术发表。国家“双一流”发展目标,也有对高教科研走向国际化的要求。中国社科以前底子差,可以只在国内发展,以后肯定不能再这样了。 所以,文科科研,争发SSCI,已是当下一股潮流。这也是我们对中国下一个10年文科将会快速进步、获得国际话语权持非常乐观态度的原因。

揭秘ssci人文社科论文发表

警惕高校的SSCI综合征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现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类似的现象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即对国际期刊“SSCI至上”。一是在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奖励中,发表SSCI论文的奖金远高于中国期刊论文;二是在学术评价中,SSCI论文的权重远大于中国绝大多数期刊论文,往往只有中国的权威期刊(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权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职称评定中,发表SSCI论文具有极大优势,甚至一些在境外刚刚毕业的博士因发表了多篇SSCI论文就被名校聘为教授、博导。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由于在学术评价机制中过度推崇SSCI论文,以至于“SSCI至上”已成为科研文化的一部分。“SSCI至上”的学术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在2014年就被台湾学者形象地称为“SSCI综合征”(SSCI syndrome)。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同样的病症。不仅一流大学的人文社科学者前仆后继争相在SSCI期刊上发文,而且二、三流大学也加大奖励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师争取在国际期刊上露脸。对此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辩证地看待SSCI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中国高校为何如此重视SSCI论文,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理想追求。自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不断走向世界,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接轨。如何“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发表SSCI论文无疑是重要途径和表现。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位。排名靠前的`,往往被认为是一流的、领先的。而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中,论文发表是评价的核心。而衡量人文社科发表,又以SSCI发表为重,国内发表处于次要的地位。

应该说,自21世纪初SSCI引入中国学界以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化进程有了极大的推进。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具备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并逐渐摆脱了过往的封闭状态而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大陆学者的面孔。这当中少数卓有建树的学者甚至获得国际性的学术奖。随着这批学者在国际学界崭露头角,他们亦将中国的学术观点和视角推向全球。诚如一些中国学者所言,用英文写作可以使论文获得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有利于作者参与国际讨论,有利于影响西方的学术界,进而为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此外,SSCI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国际性评价标准,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学术评价中常有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现象,使得一批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当然,得益于中国学者大量发表的SSCI论文(当然还包括体量更大的SCI论文),中国大学的排名无论在世界哪个排行榜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过度重视SSCI的评价功能,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一是过分倚重SSCI作为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指标,容易使中国学术陷入自我矮化的困境。因为我们不能将学术的政策与方向、审核与取舍,交由西方学界来操作和评定;二是将SSCI作为人文社科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这会导致“西方学界对什么可能感兴趣,我们就研究什么”,而不利于真正创造性工作的展开。三是将SSCI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教师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学者来说,发表SSCI论文(SSCI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无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个人时间与精力固定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对教学的投入。

此外,随着大学科研非学术影响评估的兴起,世界各国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限于论文发表的数量、所在期刊档次、影响因子等(即学术影响力),而且强调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借用西方的术语来说,即是“社会有用性”(social usefulness)或“社会适切性”(social relevance)。从这个角度上,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大部分SSCI论文并没有给所处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相反,由于语言的隔阂,国际发表反而阻碍中国民众对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这显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初衷,也有悖于中国当下所提倡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指出,“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这一个“长”字,就突出了一所大学的命运应该与其所在的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

SSCI综合征的化解

首先,提升我国期刊的办刊水准与质量。需要承认,现在不少期刊,甚至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存在审稿不严、选文不规范的现象。同时,在中国人情社会中,论文发表背后还存在各种“跑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难免不让人产生国际期刊/论文质量高,我国期刊/论文质量低的印象,进而驱使一些学者走向国际发表之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期刊应借鉴国际成熟的办刊经验,组建专业的刊物管理队伍与评审专家库、严格审稿、规范选文、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坚决杜绝人情稿;进一步扩大优秀中文稿源,面向海外华人学者、港澳台学者征稿。

其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一方面,对海内外期刊一视同仁。鉴于我国越来越多学者毕业于海外名校,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西方学术范式,并且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他们发表SSCI论文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一项研究评价的重点应是其创新水平,而不应以论文发表载体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换言之,在学术评价中,不应过度拔高SSCI期刊的地位与权重。另一方面,改革我国期刊分级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期刊分级制度,如权威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等。问题是,在这种划分体系中,权威期刊通常只有一种,而在不少高校的职称评定中往往需要有权威论文发表。这种情况导致不少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转而投向国际发表(在许多高校一篇SSCI等同于一篇国内权威论文,而SSCI期刊选择余地大得多)。一种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对待我国CSSCI来源期刊,不再划分等级,因为它们已经是精挑细选的期刊了。

最后,平衡国际发表和国内发表。鉴于世界各国的学术评价日益兼顾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一个中国学者纯粹用外语发表,是不利于其成果在中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当前,已经存在这样一批学者,他们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具有一定的国际能见度,但大部分中国学者对此人知之甚少,更遑论其学术成果对中国现实产生了任何积极影响。对于这种现象,台湾学者称之为“全球出版vs地方消失”(publish globally vs perish locally)。诚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研究者有祖国,尤其人文社科研究者,还肩负社会责任,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启迪民智、文化引领等。因而,在职称评定、各种奖项申报过程中,应适当限定外语论文的比例。

当然,化解SSCI至上综合征的办法远不止上文提到的三点,笔者想着重强调的是:一、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核心是其创新水平与社会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刊评文”;二、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的SSCI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做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努力实现“那时候,中国学术之国际化,将是水到渠成”目标。

作者:刘爱生(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发表4扁ssci论文是顶尖水平,ssci之于人文社科的重要性,就相当于SCI之于理工科的重要性。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国际人文社科期刊投稿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收录报道并标引了2684种(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SCIE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

SSCI 和SCI一般是没有分高之分的,因为他们收录的领域不太相同。无论是sci、还是ssci都是国际优秀的核心期刊。 作者在选择刊物时,并不是说要一味的追求所谓期刊的级别什么有多高,国际影响力有多强等,最重要的是合适自己的。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该数据库主要收录世界顶级的数、理、化、农、林、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等方向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级别自然是国际级别,而且要求的论文语言多是英文,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评判一个人的学术水平,sci选刊原则也是非常严格的,它也可以较真实地反映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而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可以接收经济、法律、管理、心理学、区域研究、社会学、信息科学等方向的论文,收录50个语种的1700多种重要的国际性期刊,累计约350万条记录。

其实ssci也是相当于sci的姐妹篇,也是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多是英文,据以往投稿作者反馈,一篇ssci论文相当于2-3篇南大核心的权重。

一篇SCI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的期刊和发表在影响因子为5的期刊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而言都是差距甚大的。想要你的文章能在高分值的期刊上顺利见刊,那么我们在写作上自然少不了一些技巧。1、内容精简很多时候大家对结果的陈述过于繁琐,有凑字数之嫌。多数期刊要求投稿者如图表能表达的意思,则不需要在文中进行赘述,图文结合是最佳表达方式。大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使你的文章语言更加professional。2、准确表述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另外小节,不建议用一个单词,而建议用一个短语或句子。经常看见的错误就是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不带s。这两个标题估计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么一个词,字号比一般的字还要大那么几倍,写错了话还真是着实扎眼。如实验结果一段,如western blot,有人在小标题就western blot,让人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不是方法学一段。在结果中应该是XXX expression by western blot。3、切忌超长段落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那种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任谁看了都眼晕。如果要表达的内容确实多,可以适当的使用enumerate和itemize,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4、思路清晰的摘要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我们知道,人对数字是最不敏感的。Abstract需要的是清晰的逻辑思路,引着编辑思路。切记,做实验的一些朋友有时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测出的某些最新数据,于是乎恨不得都塞到Abstract中以示强调,殊不知在审稿人眼中这些仅仅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而已。在摘要的写作中,我们还应该注意:(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3)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4)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5)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6)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7)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5、讨论深度将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找出其需要改善或者与本文相衔接的部分,进行讨论。而不是自己去针对结果内容造句子。将别的研究进行加工后,你会发现会有不少适合的讨论点值得去写,这就是一篇文章的新意所在。鉴于此,建议大家一定平时要多积累相关的文献。不读文献是很难写出SCI论文的。

买一本来看看嘛

SSCI是美国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SSCI是一个检索工具,并不是一本期刊,期刊被SSCI收录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期刊的质量较高。截止2009年6月9日,SSCI收录报道了2684中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 如果想往SSCI来源刊投稿,只要确定那本刊是是SSCI来源,到期刊编辑部网站上看看投稿要就就可以了

ssci论文发表社科

SSCI 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SCI的姊妹篇,不知道该怎么发论文可以问易美云学术

发表4扁ssci论文是顶尖水平,ssci之于人文社科的重要性,就相当于SCI之于理工科的重要性。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可以进行杂志的查看。 发表前会在邮箱中发送具体发表的期数等信息,可以根据信息购买杂志进行查看。SSCI的全称是Th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旗下的产品,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开发。其收录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划分为不同的因子区间,是当今社科领域重要的期刊检索和论文参考渠道。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科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学、 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 心理学等55个领域。

SCI SSCI 两个是属于国际核心期刊 CSSCI 是中国的南大核心这些都是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的。但是文章的质量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才能发的。

社科ssci论文发表

导师常说,学术界就像个江湖。每个期刊就像是科研人奔赴的战场,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发表就出局的险境。 大家怀抱理想冲向SCI,勤勤恳恳迫切想分CSSCI一杯羹之时,大致免不了四处碰壁,近几年,很多C刊都不收博士生的稿子了,但就业市场是残酷的。如果你还在感叹国际顶级期刊难发表,国内C刊僧多粥少,不妨换种思路,现在要想让高校人事领导眼睛一亮,对文科博士来说,最顶事的,已经是SSCI了。如果你发的是SSCI,来了给啥都可能,包括特聘教授。不信你看下面这个: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你只是发了点普通C刊,不好意思,可能连要都不要。 而且这种现象,也正在延伸到硕士申请博士上。很多硕士申请国内外名校博士,就是靠发SSCI胜出的。 你肯定纳闷了:硕士生还能发SSCI?国内很多C刊,连博士生的搞子都不收,硕士生竟然可以发英文SSCI? 一点都没错。不少两类期刊都发过的同学老师都有这一体会,即很多SSCI并不比中文C刊难发。发SSCI,其实是胜出科研竞争、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完全可以去尝试发表SSCI期刊论文。 SSCI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评估一个研究者是否国际化的重要标尺,也是使研究者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筹码。 并且SSCI期刊也并不难发!发表过SSCI的大有人在。相比于在国内发C刊,SSCI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为什么要发SSCI?导师列出了五个理由: 1、SSCI地位很高。 现在很多高校都将之排在国内很多顶级C刊之上,其价值和受肯定程度远高于中文核心C刊(一篇抵10篇都不为过)。 硕士拿SSCI申请国内外名校博士、博士拿SSCI赴名校就业、老师拿SSCI评职称,都是绝对的杀手锏。很多学校有师生发表SSCI,会当新闻来报道的。 2、SSCI难度并不一定高。 虽然好的SSCI肯定会难,但是好的中文C刊也能难到让你焦头烂额。 其实对比一下数量,我们觉得SSCI也不一定真的就难:中文C刊有700多种(含拓展版),但SSCI多达3500种。 虽然SSCI是面向全球的,但中国人多啊,所以C刊竞争也是可想而知的。有老师两种期刊都发过,认为SSCI并不一定比C刊难。 3、便于知晓进程、学习提高。 国内C刊很多还是邮箱投稿,不能及时跟进投稿进度,而SSCI投搞一般可以对进程一目了然,并在投稿过程中能及时获得反馈,便于学习、修改、提高。 4、SSCI很公平。 它注重新意,对格式什么的要求没有中文C刊高。而且是匿名评审,没有关系稿,不看作者头衔、身份,不像部分中文C刊就喜欢发大佬的文章,小字辈的容易被直接pass。 5、SSCI更适合未来发展。 现在科研竞争越来越大,以后的学术生存,肯定要有国际化的学术发表。国家“双一流”发展目标,也有对高教科研走向国际化的要求。中国社科以前底子差,可以只在国内发展,以后肯定不能再这样了。 所以,文科科研,争发SSCI,已是当下一股潮流。这也是我们对中国下一个10年文科将会快速进步、获得国际话语权持非常乐观态度的原因。

可以进行杂志的查看。 发表前会在邮箱中发送具体发表的期数等信息,可以根据信息购买杂志进行查看。SSCI的全称是Th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旗下的产品,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开发。其收录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划分为不同的因子区间,是当今社科领域重要的期刊检索和论文参考渠道。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科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学、 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 心理学等55个领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