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王沛芳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6:41:20

王沛芳发表论文

您好,女科学家有很多,像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奥地利科学家利塞、迈特纳,美国著名药理学家,格特鲁德B、埃利昂,英国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阿达,洛芙莱斯数学家等。

玛丽·居里(波兰),居里夫人就不用说了,其他的有: 希帕蒂娅是历史记载最早的著名的古罗马女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 卡罗琳·赫舍尔 (1750年-1848年)出生在德国汉诺威,发现了8颗彗星及星云的伟大天文学家 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1815年-1852年) 美国国防部用的她名字命名Ada计算机程序语言,以纪念这位150年前帮助英国发明家查理·巴贝奇研制出后来被认为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女科学家。 埃达·拜伦1815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她首先为计算拟定了“算法”,然后拟定了“程序设计流程图”,这也被后人认定为“第一个计算机程序”。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1897年-1956年)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发现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而双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利斯·迈特纳,奥地利物理学家,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核裂变。但是,诺贝尔奖却只授给了她的合作者奥托·哈恩。 多萝西·克罗福特·霍奇金(1910年-1994年) 英国生物化学家。1955年用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维生素B12、青霉素和它的化合物的复杂分子结构,获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1902年-1992年) 发现自发移动的遗传基因,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才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1920年-1958年) 美国植物学家。发现活动遗传基因,即遗传基因可移动性,从而获1983年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 乔斯琳·贝尔-伯内尔 (1943年-)在排除信号来自于天外星球后,猜测可能出自一个巨大而特殊的星体,这个星体被称为脉冲星 格蒂·科里:美国生物化学家。用组织提取液和纯化酶完成了从糖到乳酸的完整代谢过程,在1947年与其丈夫同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和医学奖。 玛丽亚·戈波尔特·梅耶:美国物理学家。在1949年提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壳后模型理论而获得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沙琳·雅罗: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在研究中把免疫学、同位系学、数学、物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制出具有高灵敏性的放射免疫试验方法,与其合作者同获1977年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 丽莎·蓝道尔 出生于1962年,现年45岁美国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 ,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当今全球最权威的额外维度物理学家 何怡贞(1910~2008)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第一位女物理博士、著名物理学家2005年度获李薰成就奖,是李薰奖中最高荣誉,在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重大影响、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金属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吴健雄(1912-1997)她对物理学的杰出贡献,赢得全世界的赞誉 ,“世界物理女王”、“中国的居里夫人”。以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和“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何泽慧女核物理学家1914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1945年在德国皇家学院从云室中首先发现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1946年底,在法国约里奥—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及另外两名法国研究生发现了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还首先观察到四分裂现象;1947年初,与钱三强正式发表论文,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当时许多媒体称他们为“中国的居里夫妇”;1948年回国,研制出我国自制的分别对质子或电子灵敏的核乳胶,还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研究、固体径迹探测技术、空间科学、宇宙射线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王瑞芳发表论文

01白春礼院士是国际知名的纳米 科技 专家,我格外尊敬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接触到以色列的SelRO, 发现其与美国科学家Peter Errission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命名的nanofiltration异曲同工,并由此联想到白春礼教授所从事的纳米 科技 研究。受此启发,我创造了“纳滤”这一中文 科技 新词,用以统称SelRO与 nanofiltration。随后,纳滤成为一个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个膜品类被逐渐普及、广泛接受。我也因为开发与弘扬纳滤技术而收获了殊多荣誉。所以说,我与白春礼院士在科研道路上有着不解之缘。如今,白春礼院长“把美国卡脖子的技术清单变成中科院的任务清单”的倡导与三达膜长期坚持的“逆向思维、目标导向、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的理念不谋而合,我的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然而,鉴于中国科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的 历史 经验,以及大多数专家、教授们的科研习惯与思维定势,我也不禁为白春礼院长担心,他急国家所急而推行的做法是否能够奏效。中国科学院比较擅长的是攀登高峰探奥秘、横向合作搞研发、协调政府给资源、培养人才为 社会 。而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方面,中科院被人们广泛认可的案例却相对有限。联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毫无疑问,联想是中国科学院创办的最为成功的企业,但它的发展壮大似乎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硏成果及其转化应用相关度不高。以我之浅见,中国科学院开发的科研成果之所以难以产业化,或者说企业所需的解决方案之所以难以直接利用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其根本的原因是研发(Research & Development)与应用(Application)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平台(Platform)。这个平台必须具备制备原型(Prototype)、开发工艺(Process)、中试放大(Pilot-testing)、验证产品(Product)等功能(简称4P)。构筑这个平台的人不但要能理解科学、掌握技术,而且必须熟谙工程、了解产业。唯有把科学、技术与工程完美结合、无缝对接,方能解决被美国卡脖子的问题,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遗憾的是,当今中国,传统的科研体制、资助模式与考核方法导致科研院所与大学均不以培养此类复合型人才为重点。02我所领导的团队从事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多年,与中国科学院属下的多个与膜技术相关的研究所有过深度的交流。他们充分肯定三达膜所取得的成果,并曾称赞说,三达膜作为一家留学生回国创办的外商投资企业,虽然很少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膜技术专项经费支持,但在膜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却远远超过了许多获得大量国家资金扶持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我则调侃他们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大量国家资金的扶持,可以专心致志做科研、发论文、谋奖项,至于成果能否应用、如何应用并不重要;而三达膜没有纵向资金来源,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把市场的难题作课题,为用户提供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确,应用企业看问题的角度与科研院所迥然不同。前者需要的解决方案既强调技术的可行性,更看重成本的可接受性;后者往往只考虑路径能否打通,却忽视了成果转化可能遭遇的障碍—许多研发的成果常常在中试的环节就会遇到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过不去的坎。对此,三达膜根据二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一条独特的逆向RDPA研发模式,即以应用(Application)为目标, 搭建平台(Platform )做4P,上溯研究与开发(Research &Development)。如此,我们就可以系统考虑、统筹兼顾、一并解决应用所涉及的工程与技术问题及研发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数年前我从新加坡回访母校厦门大学,时任校长朱崇实教授邀我共进晚餐。席间,他向我介绍学校准备重点倾斜投资建设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并邀请因成功制备石墨烯而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康斯坦汀·诺沃肖洛夫教授担任客座教授。记得当时我回应朱校长说,在厦门大学的科研传统与学术氛围中开展石墨烯的工程与产业化研究,很可能是扬短避长,结果未必如愿。跟朱校长分别以后,我组织三达膜的研发团队调研石墨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发现康斯坦汀·诺沃肖洛夫教授的指导老师、2010年领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安德烈·海姆教授已经在 Nature, Science等世界顶级的期刊发表了多篇以石墨烯膜(Graphene based membrane)为题的文章。我由此判定石墨烯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制膜材料,很可能在膜技术与应用领域引发一场新的革命。反观三达膜则在膜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驰聘多年,深谙工业化膜制备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当时我想,倘若我们能借鉴安德烈·海姆教授的科研基础、以我们在技术、工程与产业化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与Know-how开发石墨烯膜,应该可以取得辉煌的成果。果不其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领导的三达膜研发团队与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生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于两年前成功制备出了可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石墨烯膜。为此,我还专门邀请已经退居二线的原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长王瑞芳教授等亲临三达膜研发中心考察,让他们现场感受比较石墨烯膜与传统膜材料的异同。经过二年多的工业化污水处理厂的中试论证,三达膜所制备的石墨烯膜从水通量、机械强度、污染控制、清洗与恢复、使用寿命等多个维度都远胜传统的膜材料。更为可喜的是,我们最近正式获颁了中国国家专利局授权的石墨烯膜发明专利。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膜生产线即将正式建成投产,成为三达膜一个崭新的亮点。我相信,通量大、强度好、寿命长、耐污染的三达石墨烯膜取代传统的膜过滤材料会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将引发一场膜应用行业的革命。03简而言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是不同的概念,科学、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极为重要。科学研究主要在于发现原理、 探索 奥秘,而美国真正卡我们脖子的,往往不是科学原理,而是技术问题。以石墨烯膜而言,早在2012年,安德烈·海姆教授就在Science期刊揭示了石墨烯膜的分离机理。但据我们目前的调研显示,包括美国杜邦、法国苏伊士、日本东丽、韩国LG在内的所有世界顶级的膜材料制备企业都尚未有石墨烯膜面世。而三达膜作为一家在中国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能够捷足先登,正是因为我们具备了把科学、技术与工程融会贯通的能力及其产业化的经验与积累。综上所述,对于美国卡脖子的技术,中国不是不懂得科学原理,而是在技术、工程与产业化的环节遭遇许多科学家解决不了、或者说不应该由科学家去解决的问题。诸如质量欠佳与成本偏高之类的问题,几乎都要基于一线的操作人员、技术和管理人才长年累月的经验与努力才能解决。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对此既不擅长,也大多不屑。故而我认为仅靠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们是解决不了被美国卡脖子的问题的。我的建议是,专业的事情,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做。产业发展问题需要采纳产业界人士的意见。诚如高层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所讲的,科学家的优势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 探索 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而解决美国卡脖子的问题,必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王素芳发表论文

论文“针刺四关穴治疗顽固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独著)发表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10期;“针刺加推拿治疗肩周炎80例疗效观察”(第二作者)发表在《陕西中医》2002年第11期;“针刀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78例临床观察”(第一作者)刊登在“陕西省第二届针刀医学研讨会论文集”上;论文“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独著)发表在《现代中医药》2005年9月刊。论文“隔纸灸治疗带状疱疹80例临床观察”(第一作者)发表在《陕西中医》2005年11期。论文“头体针组穴交替配合治疗假性球麻痹临床研究”(第三作者)“发表在《陕西中医》2006年第五期。

王维芳论文发表

走自己的路子 坚持自己的特色 不要随大流

王芳发表的论文

对于教学工作,我相信只有热爱才能做好,这份热爱不只是对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因此从2000年任教以来,坚持在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及时辅导答疑,同时不断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先后在河北大学举办的2001年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质量技术监督学院2008年举办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质量技术监督学院2011年举办的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河北大学2009年度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在科研工作方面,先后发表的论文有(第一作者):1、金属腐蚀声发射信号小波去噪, 河北大学学报,2010(9);2、基于工业设备裂纹声发射信号的小波分析, 中国青年科技,2008(12);3、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特点,中国仪器仪表,2004(11)。主持及参与研究的课题有:河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临氢设备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2008-2010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型高参数高危险性成套装置长周期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2006-2008年;河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WEB的面向产品开发过程的汽车PDM系统的研究uyu开发》,2008-2010年。参与编写教材一部:流体力学基础,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