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science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8:58:47

science发表的论文

我认为学术水平与年龄无关,与自己的自我认知有关。中国29岁美女科学家发6篇Science论文获百万大奖。2022年10月31日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首次有4位女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人奖金为100万元,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白蕊位于获奖名单之中,据悉29岁的西湖大学女科学家百蕊是完全由本土培养的青年学者,从7年前开始跟随施一公院士扎入RNA剪接体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她参与并主导完成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目前这名青年科学家获评青城将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6篇论文,实现多项世界级突破。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主要是看个人能力。白蕊在科研上并不缺少天赋,她自己也承认,她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但是,要知道:能把自己所做出来的事情做到最好,并且最终取得成果,这才是一个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在笔者看来,白蕊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高校里,攻读双博士学位。学术水平与年龄并没有必然关系。年龄并不会影响学术水平。百蕊的成长之路是相当励志的,内蒙古普通家庭出身的,百蕊从初中开始就坚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生物科学在大一的时候就决定不要出国,第1次保研清华去施一公的实验室以失败告终。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得偿所愿,据悉仅仅用了半年时间,白蕊就成为了施一公实验室课题组的骨干成员,4年的博士生涯里共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9篇。目前白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捕获全部类型剪接体团队的核心人员,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剪接体生化研究技术

Science一般登刊的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章,一般都是一些非常有成就的科学家发布的文章,对于哪项科学研究有突破性成就的。

Science中文意思为科学,它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该杂志是由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于1880年投资1万美元创办的,一年一共51期,距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科学》每年都会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该期刊的主要出版的是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除此之外,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或者科学家感兴趣的事物,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其发表的内容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不过也适合一般的读者去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该杂志的宗旨。

《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的《自然》杂志,《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科学杂志之一,发表了大量达尔文等大师的文章。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

如今,科学杂志的现任主编为哈佛大学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在2014年,我国国务院总理曾会见了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就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提出了问题。总理表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科技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提升增效升级至关重要,我国应大力发展科技,培养科技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由于科学是综合性刊物,所有的科学领域一起竞争有限的版面,所以想要在科学上面发表文章是非常困难的。我国曾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人有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等等,都是十分厉害,并且让我们敬佩的人物。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科学排名第383。

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要求很高的,国内一年也没多少篇综述(Review)文章一般长度为4个版面,讨论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进展,着重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文章都要经过审稿。这类文章要求有摘要、概括主要观点的引言和反映章节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参考文献建议不要超过40条。 技术特写(Tech. Sight)2000单词以内,介绍当前的试验技术以及新出版的软件。 研究成果栏目是《Science》杂志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报告(Reports)、简讯(Brevia)和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研究成果栏目中的论文考虑到广泛的读者群,因此,介绍研究工作背景和其重要性的引言、清晰的图片及说明十分重要。 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栏目发表反映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的文章,文章长度不超过4500单词或5个版面,包括摘要、引言和加有简短小标题的内容部分。参考文献建议最多不超过40条。报告(Reports)栏目发表新的、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长度不超过2500单词或3个版面。报告要包括摘要和引言。参考文献应在30条以内。 简讯(Brevia)报道能够广泛吸引科学家的、学科间的实验和分析结果,长度不超过800单词或1个版面。 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讨论《Science》周刊过去6个月内发表的论文,长度不超过500单词。原文章作者将被给与答复评论的机会。评论和答复都要得到评议和必要的编辑。讨论的提要刊登在印刷版,全文刊登在电子版。

CI论文,是指被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我国民众对SCI论文概念模糊

首先是领导了世界上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开拓了U12剪接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白锐博士还生动地将RNA剪接比作电影的剪辑过程。最初的DNA相当于所有的原始拍摄素材,最终的影片相当于蛋白质。蛋白质可以表达生命的遗传信息,比如一个人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DNA编辑编码成蛋白质的过程就是RNA剪接。

其次是她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了6篇论文,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突破。最近,她被授予青橙奖,该奖将提供每人一百万元的奖金和科研支持,以帮助顶尖青年学者攻关重大科研方向。白蕊的研究成果,也以封面的形式写进了国际最权威的生化教科书里,如果剪接体没“取舍”对,就可能造成各类疾病。

再者是捕获了瞬变状态的剪接体。如果人类真的能掌握剪接体的工作机制,通过纠正和调节错误的剪接,就有希望治愈一些不治之症。世界上唯一捕获各种类型剪接的关键人物,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剪接生化研究技术,她的学术成果得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众多专家的高度评价。

要知道的是白蕊是一个典型的90后女孩。1992年出生的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上学的时候,我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思维能力很强,经常被老师表扬。进入高中后,白锐慢慢喜欢上了生物这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深深吸引了白锐。她不满足于课堂和书本上的东西,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生物知识。其实不只是在生物学科方面,白蕊的其他课程也都很优秀,尤其是数理化,基本没有能难倒她的题目。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要求很高的,国内一年也没多少篇综述(Review)文章一般长度为4个版面,讨论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进展,着重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文章都要经过审稿。这类文章要求有摘要、概括主要观点的引言和反映章节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参考文献建议不要超过40条。 技术特写(Tech. Sight)2000单词以内,介绍当前的试验技术以及新出版的软件。 研究成果栏目是《Science》杂志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报告(Reports)、简讯(Brevia)和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研究成果栏目中的论文考虑到广泛的读者群,因此,介绍研究工作背景和其重要性的引言、清晰的图片及说明十分重要。 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栏目发表反映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的文章,文章长度不超过4500单词或5个版面,包括摘要、引言和加有简短小标题的内容部分。参考文献建议最多不超过40条。报告(Reports)栏目发表新的、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长度不超过2500单词或3个版面。报告要包括摘要和引言。参考文献应在30条以内。 简讯(Brevia)报道能够广泛吸引科学家的、学科间的实验和分析结果,长度不超过800单词或1个版面。 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讨论《Science》周刊过去6个月内发表的论文,长度不超过500单词。原文章作者将被给与答复评论的机会。评论和答复都要得到评议和必要的编辑。讨论的提要刊登在印刷版,全文刊登在电子版。

CI论文,是指被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我国民众对SCI论文概念模糊

这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学术期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发一篇,说明女科学家很优秀。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science发表的论文的分量

中科院一区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且ssci的国际认可度也较高,虽然在国内可能由于意识形态原因认可度不高,但大多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并且还是中科院一区。

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按照中科院分区分为一至四区,越靠前越牛逼。

sci期刊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sci期刊位于一区,影响因素最高,属于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它发表的论文必须有分量才能保持其在该领域的地位。因此,在sci论文发表中,sci区论文发表难度最大。

sci一区是国际顶级期刊,一区刊是指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百分之五,相当于体育界的国际冠军,代表发表者的科研水平达到了本专业中的最高水平。sci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

它不仅是重要的检索工具书,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sci如今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sci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科院分区:

一区刊是指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

二区刊是指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6%—20%。

三区刊是指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21%—50%。

四区刊是指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后51%—100%。

国际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位列全球杂志前列,能在这两本杂志发表文章代表学术水平非常高!

nature和science与cell一起被称作学术界三大刊物,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高。在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那绝对是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或者刷新人类认知的科研成果,普通的研究结果根本不可能发在这种期刊上。

图片

nature 自然杂志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顶尖杂志。能发一两篇在国内的普通本科学校混一个教授就没有问题了。如果说是发了八篇,那应该是世界的顶尖教授,是某一个领域的权威人物了。中国有位大神(曹元)就是发过8篇,这已经是轰动学术圈了,

nature,science杂志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两个综合性学术期刊,这两个杂志基本上代表了学术上最高的水平,在上面发表论文,需要你做出非常好的实验成果,非常惊人的原创性的发现。国内外众多教授终其一生都无法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可想而知含金量有多高

图片

science发表的化学论文

web of science里有哪些化学期刊2001-2011年SCI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983,099篇(截至到2011年12月5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化学(CHEMISTRY)学科论文199,376篇(是近十年中国学者发文最多的学科),199,376篇文献包括学术论文188,160篇、会议摘要6,099篇、会议论文4,743篇、综述3,270篇、通讯751篇、社论705篇、更正354篇、传记20篇、新闻12篇等。 199,376篇文章共发表在555种化学学科期刊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下表: 表一 2001-2011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化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0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Chinese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0.656 6028 3.023 % 2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2.138 5445 2.731 % 3 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议论文摘要》 4974 2.495 % 4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 0.611 4665 2.340 % 5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 0.775 4148 2.080 % 6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时常会展现出一些和体内完全不同的物理性质。2004年科学家发现当把绝缘的LaAlO3薄膜层生长到同是绝缘的SrTiO3表面上时,在界面处意外地发现了非常高的导电性。研究发现界面处产生了额外的电荷载流子,由于受到量子约束这些载流子的行为类似于一个二维的电子气。当用稀释制冷机把样品降到极低温(0.2 K 附近)时,该二维电子气进一步发生了超导相变 (电阻为零),形成了二维超导体。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基于SrTiO3的氧化物界面超导体系开创了许多研究分支。

最近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报导了一个新的氧化物界面二维超导体系。博士后研究员刘长江发现,单晶氧化物KTaO3(KTO)表面形成的二维电子气在2.2 K附近时出现超导现象。超导临界温度比基于SrTiO3 (STO)的界面体系提高了10倍。该温度区间不需要稀释制冷设备就能实现,为今后实验研究以及开发利用二维超导电子器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实验上观察到KTO界面超导具有一些非同寻常的奇异性质,这为二维超导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2021年1月21日,该研究工作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在 Science 杂志线上发表,题目是“ Two-dimensional superconductivity and anisotropic transport at KTaO3 (111) interfaces ”。

图1,在EuO/KTO (111) 样品中观察到超导电性

KTO和STO两种经典钙钛矿体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带隙绝缘体,并且它们的介电常数随着温度的降低都会增大很多。在KTO中Ta是5d族元素,有很大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比STO中的要大一个量级),因此KTO的能带中有更大的自旋劈裂。图1是实验中在KTO界面测量到超导转变。四个EuO/KTO样品有不一样的载流子浓度,对应的超导临界温度也不一样。

图2,在LAO/KTO (111) 表面同样观察到超导电性

实验发现超导态的形成并不依赖于KTO表面生长的氧化物覆盖层的种类。研究中分别使用了EuO和LaAlO3 (LAO) 氧化物覆盖层来产生二维电子气。测量发现使用LAO氧化层的二维电子气同样可以发生超导相变 (图2)。这个结果为实验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薄膜生长设备选取合适的覆盖层材料。

图3,二维超导示意图

通过测量超导态面内和面外的临界磁场,以及临界电流中的BKT相变,研究人员确认了KTO界面的超导态是完全二维属性的。图3示意了二维超导的图像。一个样品在实验中得到的超导态厚度为5 nm 左右,比其超导相干长度13 nm要小。

图4, EuO/KTO界面附近原子结构表征

进一步研究发现,KTO界面的超导电性具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特性。首先,超导态的形成非常依赖于KTO表面的晶体学取向。研究发现在KTO(111)晶面上的电子气可以发生超导相变,而当把二维电子气制备到(001)面上时,(载流子浓度和(111)面上的基本一样),即使把温度降到25 mK 也不会出现超导。这个晶体学取向依赖的现象和LAO/STO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在LAO/STO体系中,界面超导的出现和STO的晶面取向没有关系。研究者们使用了扫描透射电镜 (STEM)(图4)以及电子能量损失光谱 (EELS),对不同的KTO界面做了结构和化学成分的表征。结果发现在KTO界面处的几个原子层内有氧空位的形成以及K原子位置出现了一些Eu或者La元素。这些掺杂过程促使界面产生了巡游电子。在比较(111)和(001)取向的样品时,研究者发现它们的界面元素组成类似。因此超导的出现和界面化学元素没有太大关系。

从结构上看,KTO(111)面上Ta原子排布形成一个六方蜂窝状,类似于石墨烯。之前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发现KTO(111)表面的电子气具有一个独特的六重对称性费米面。或许KTO(111)面上发现的超导和这种特殊的电子能带结构有关。比如2018年在转角双层石墨烯中发现的超导便和魔角处的能带结构密切相关。关于KTO界面超导的机制目前还需要理论上做进一步研究论证。

图5,面内输运自发对称性破缺

另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是EuO/KTO(111)样品的输运性质会出现自发的面内对称性破缺。这一现象在低载流子浓度的样品中尤其明显。图5显示,当温度从较高温度降到2.2 K附近时,沿着面内 [1 -1 0] 和 [1 1 -2] 两个方向的电阻有很大不同。具体是电流沿着 [1 -1 0] 晶向测到的电阻(红色数据)突然变大,而沿着 [1 1 -2] 方向的电阻会自发减小。在一段温度区间内(绿色背景部分)体系具有非常大的各项异性。这个现象唯象上可以理解为电子态在(111)面上自发形成了条纹相(stripe phase)调制结构。平行和垂直条纹两个方向的电阻相差很大。当温度继续降低时,最终沿着两个晶向的电阻都降为零,进入了完全超导态。

图6,各向异性的超导示意图

实验中发现条纹相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最终会被抑制掉,得到一个各向同性的正常态。目前对这个面内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机制还不明确。图6 描绘了一个可能的物理图像。KTO (111)面上的超导相干强度可能有各向异性。沿着扶手椅(armchair,[1 1 -2] )边(图中竖直方向),超导具有更强的相干性。在图中用了浅蓝色的条纹表示。这样在系统形成全局超导态前,沿着条纹和垂直条纹的两个方向上将有很不一样的输运性质。研究者认为关于条纹相的机理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比如利用局域的电子结构、磁性探测技术(例如,STM,纳米ARPES或者scanning SQUID)来观察超导电子气是否在空间上有调制的超导能隙,或者磁矩分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理论计算有预测KTO(111)表面是一种可能的拓扑超导态的良好实现平台。后续的相关研究工作非常值得关注。

这项工作由多个研究机构课题组的多位科学家合作完成。包括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门的刘长江博士(第一及通讯作者),严曦博士(共同一作), Dillon Fong 博士和Anand Bhattacharya博士(通讯作者)。另外还有先进同步辐射光源(APS)的周华博士,国家纳米材料中心(CNM)的金达飞博士,文建国博士,周宪靖博士,林雨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左建民教授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继荣研究员组和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韩伟教授组的共同参与完成。

论文链接 :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前,关于哪些普通高校会脱颖而出的预测,相信不会停止。综合目前各方情况来看,有一些普通高校已经被视作跻身第二轮“双一流”的大热门,比如说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等。不过,在正式名单没有发布前,这些都仅停留在可能性层面。

今天给各位高考生及家长推荐的这所普通高校,它因为半个月时间内,连续在全球顶尖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3篇论文而备受关注。没错,它就是地处“六朝古都”的南京工业大学。

3篇顶尖期刊论文提振入围“双一流”呼声

Nature和Science,是全球公认的两大顶尖水平期刊,各大高校均能以在其中发表论文而骄傲、自豪,即便是“双一流”名校,一年也很难在Nature和Science中有所建树,有些甚至是颗粒无收。所以,南京工业大学半个月内能产出3篇,足见其有不俗实力。

最早一篇是3月11日,出自南工大邵宗平、周嵬教授团队,发表在Nature当中。仅一天之后,Science上出现了南工大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赵莉莉教授的共同通讯单位文章。3月26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和陈永华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现在了Science上。

优势学科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

一所普通高校,要想入围“双一流”,公认度较高的基本标准是有在高校圈领先的优势特色学科。在这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已经具备。

由于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还没出来,这里暂且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佐证。南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档,这已经是排名全国前5%的实力。上文介绍的在Nature上发文的赵莉莉教授,正是南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优秀代表教师。

除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很优秀外,南工大黄维院士所在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也有不俗实力。

国家科技三大奖表现亮眼

在高校圈,南京工业大学还有一大优势特色,那就是在历年国家科技三大奖中都有不错表现。以“双一流”启动建设以来的前四年(2016年度-2019年度)为例,南工大的“三大奖”折合数排名国内第45位,高于不少“双一流”名校,相信这也会给南工大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加分不少。

除了顶尖期刊论文方面连连出彩之外,南京工业大学在近日发布的ESI、校友会等各类榜单中也有不俗表现。以校友会2021大学排名为例,南工大位列国内第77位、“四非”高校第9位。

总得来说,不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学科优势特色和科技(科研)成果产出来看,南京工业大学已经达到了“双一流”高校标准。不过,在江苏省内,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同样很有竞争力,所以南工大要想跻身名校方阵,还是颇具难度的,毕竟省内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小伙伴们,对于南京工业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中的前景,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