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东南大学江澎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0:18:45

东南大学江澎发表的论文

1、汤羽扬,女,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 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乡土建筑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屈原祠异地复建等)、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 2、陈静勇,男,1963年出生,教授,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触摸设计》杂志编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 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多部,论文30余篇;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 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 3、刘临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师》杂志编委,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建筑与城市文化。 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陕西古建筑》。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 2006年,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一道,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 4、张忠国,男,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5、欧阳文,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主要译著包括:《藏酷空间——LOFT》、《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 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德国、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6、格伦,女,蒙古族,教授,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 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 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题目: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主要参编论著六本。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世界医学杂志”,“房地产导刊”,“中国医院院长”。在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 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题目: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 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其中包括: 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竞标中选方案;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竞标中选方案。 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 目前,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 7、赵可昕,女,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 8、郭晋生,女,1960年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 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北京中粮广场、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中国驻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瑞典、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 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 9、陆翔,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硕士学位,建筑史论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大型公共建筑。 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获奖方面:《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 10、林川,女,1959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生态建筑技术。教学课程主要有:建筑设计及原理、生态建筑与城市。 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特别关注地域、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1、张大玉,1966年出生,山东嘉祥县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近几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 12、孙明,男,1960年出生,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景观建筑学。 主要科研方向:教育建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发表论文有:《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 13、高丕基,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 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并获得院级、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 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 14、姜中光,男,1937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 先后从事工作有: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建设部六局、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开发区、旅游区、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 目前科研项目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 15、张路峰,男,1964年出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 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承担课程:建筑设计与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评析。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近年来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北京城市建设》、《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成果: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16、房志勇,男,1957年出生,副教授。 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装修技术、村镇规划、住宅设计。教学课程主要有: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灾技术、材料与工艺学。 科研项目有:“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关注建筑节能、生态建筑、村镇规划、建筑改造、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 17、樊振和,男,副教授(聘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结构总监)。 目前在研项目有: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获奖方面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 18、胡雪松,1963年出生,云南思茅人。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期主持、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代表论文包括:“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2005,12)、“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5)、“直白场所”(《世界建筑》,2006,6)。 19、业祖润,女,1938年出生,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民居文化研究、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 在研项目:《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鲜鱼口街区设计》、《前门大街城市设计》、《北京民居研究》、《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博物馆设计》。 发表论文:《保护、更新、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 20、邹越,男,1967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数字化设计研究。 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平屋面》项目获湖南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姓名:段进籍贯:江苏南京学历:博士研究生所学专业: 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教授、博导、总规划师、规划学科带头人党政职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职业注册情况:注册规划师、二级注册建筑师从事的工作: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学习经历:1978.10-1982.07 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6 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1985.07-1990.08(参加工作时间)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 教师 讲师1987.09-1992.10 比利时鲁汶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工学博士1992.02-1993.08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讲师1993.09-1996.08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兼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副教授1996.09-1997.03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副教授1997.04-1999.04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1999.05-2004.0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导、副院长2004.02-2005.09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务:总规划师、副院长 职称:教授、博导 2005.10-至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 所长 教授、博导、总规划师 荣誉1994.9 获江苏省“333工程”校跨世纪人材,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6.01 获“2005年中国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共青团中央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2004.11 获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优秀工作者称号 (建设部)2005.09 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成立2005.11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杨志)获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2010.12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从事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空间与发展理论(Urban space and development theory)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近几年教学情况:指导博士生:毕业2名;在读9名。指导硕士生:毕业22名;在读11名。姓名 熊国平职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与设计姓名 熊国平职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与设计概况 从事城市结构与形态;土地利用与控制;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参加和主持70余项规划设计项目包括规划研究、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获国家及部省奖8项,在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市奖论文8篇,参加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6项,获部省奖1项,出版专著译著3本。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会议10余次,论文宣读6次。 背景 •学历2005-200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博士后2001-2005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城市与区域规划 博士生1999-200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城市规划与设计 硕士生1990-1994 武汉大学建筑学系 城市规划 本科生 •职业经历1994-2005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规划师2007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兼职) 副教授2008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系 副教授2011-2012 昆明市规划局(挂职) 副局长 •培训经历1、2007 in the Advanced Training Course Planning Economics the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2、2007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 Training in Englis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Tsinghua University3、2010 The Advanced English Training Scholars Going to Study Abroad affiliated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P.R.China •职业事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专家)姓名 高源职称 副教授 研究方向(research fields)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理论概况(profile)高源,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理论。教学方面,曾荣获江苏省高校教学课件遴选二等奖与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在由国家住建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学生作业评优中,累计指导学生获奖15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4篇教学论文获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优秀教研论文最高奖。科研方面,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1部;参编出版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教材《城市设计》;主持与参与纵项课题研究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负责和参与完成重要横向课题多项。背景(background) •学历(education) 1993-1998/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本科 1998-200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 2001-2005/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 •职业经历(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5-/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东大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属于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如果是本科的话,可以报考热能与动力工程或者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都可以研究学习制冷与低温方向。 如果是研究生的话,东大的这方面也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张小松教授、陈振乾教授、陈亚平教授等在这个方向很是厉害。 其中,陈亚平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换热器强化传热、空气调节与制冷新技术。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波纹板束上双面液膜反转对吸收传热传质过程复合强化);参与完成1项“973”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项目,为“主要学术骨干”;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被EI收录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多项,并有已申请但尚处于实审阶段的国家发明专利7项。而且陈亚平教授在核能方向也是非常的厉害。 张小松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制冷循环与方法、制冷空调节能、测控和太阳能利用等。主持完成30余项“863”、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等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兼任国际制冷学会(IIR)E2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现在张小松教授正在与张耀明院士合作研究太阳能空调方向。 陈振乾教授为制冷与人工环境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制冷空调模拟与优化、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微流动和多孔介质传热。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NASA等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入选江苏省“333工程” 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兼任建设部建筑环境与设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会员,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等。 至于就业之类的完全没有问题啦,只要不是学得非常的烂。出国深造也可以的,也是有一定的机会。

东南大学发表论文

奖励:在所列刊物文章正式发表后,实验室将给予博士生本人一定的奖励。其中第一类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给予1万元人民币的奖励;第二类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将给予5千元人民币的奖励。博士研究生发表外刊文章的规定为了提高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经实验室领导研究讨论,从2004年春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研究生,除执行《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答辩、授予学位前成果考核标准(试行)》外,还需执行如下规定:1)在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要求至少有一篇发表在本室认可的第一类或第二类学术刊物上,或者至少有两篇在本室认可的第三类学术刊物上,而且博士研究生本人必须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本人为第二作者;2)本室认可的第一类、第二类及第三类学术刊物参见附件;3)考虑到所列清单中有的刊物文章发表周期长等原因,博士研究生取得录用通知书可以申请答辩,但在正式授予学位之前,该文必须正式发表;4)博士生在所列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由实验室负责支出。

发表学术论文。东南大学学校官网显示,该学校的自动化专硕在2022年的毕业要求是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修完专业课学分、参加学术讲座、完成毕业论文。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包括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与自动化研究所,于1957年筹建,1962年正式挂牌,是国内最早设立自动化专业的院系之一。

东南大学论文发表

奖励:在所列刊物文章正式发表后,实验室将给予博士生本人一定的奖励。其中第一类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给予1万元人民币的奖励;第二类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将给予5千元人民币的奖励。博士研究生发表外刊文章的规定为了提高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经实验室领导研究讨论,从2004年春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研究生,除执行《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答辩、授予学位前成果考核标准(试行)》外,还需执行如下规定:1)在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要求至少有一篇发表在本室认可的第一类或第二类学术刊物上,或者至少有两篇在本室认可的第三类学术刊物上,而且博士研究生本人必须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本人为第二作者;2)本室认可的第一类、第二类及第三类学术刊物参见附件;3)考虑到所列清单中有的刊物文章发表周期长等原因,博士研究生取得录用通知书可以申请答辩,但在正式授予学位之前,该文必须正式发表;4)博士生在所列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由实验室负责支出。

如果是在校学生发表sci论文,一般学校导师或相关教务处会负责支付版面费用,但是也不一定。具体要看每个学校的情况而定。若是机构单位,不同单位报销的方式也都不一样,但前提是作者要找到开具发表的出版社,拿到发票再找单位进行报销。SCI论文发表的好处:发表sci论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职称评审、升学评优、出国留学中获得优势。并且发表sic论文的博士生,还可以提前申请毕业。发表sic论文还能获得学分。一般大学都会有规定,在正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生是可以多加学分的,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有助于大学生直接拿学位证。 来源:SCI论文网分享本文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QQ好友腾讯微博FacebookTwitter复制网址有道云笔记百度贴吧推荐阅读2017中国SCI论文统计报告 (附报告论文PDF版下载)2018-07-29《Science》论文:火星发现首个地下湖泊,富含盐2018-07-26蚂蚁金服8篇机器学习学术论文引爆国ICML大会!(2018-07-16联系我们手机&微信:    QQ号:2335067265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Copyright 2023 © m.scipaper.net All Rights Reserved在线解答咨询热线可以介绍下你们的产品么?你们是怎么收费的呢?现在有优惠活动么

东南大学论文发表的数量

围绕建设研究型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本院一直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厅批准建设“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本院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973”重点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防科工委高技术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八十余项,参与了神州飞船、三峡水利工程、润扬大桥、南京地铁和苏通大桥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先后获得三项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十余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发明专利授权三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文章近500篇)。其研究成果在国防、汽车、机械、石化、能源、道路桥梁、水利工程、房屋建筑、地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级奖项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2005年前,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第一完成单位)省部级奖项(2003年以来)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成果转化-参与部分国家重大工程神舟飞船三峡大坝 近期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一览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合作单位 项目类别 高强度PC钢绞线用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 蒋建清 沙钢集团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跨江海大型桥梁结构混凝土劣化性能与耐久性对策措施 孙伟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交通部项目 轿车用高性能特殊钢工艺开发、技术标准及产业化 蒋建清 兴澄特钢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水平连铸高品质稀土高速钢的开发及产业化 蒋建清 江苏天工集团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高性能镁合金研究与产业化 孙扬善 南京云海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MW级风电机组用轮毂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及标准制订 余新泉 江阴吉鑫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铸造用第二代环保冷芯盒树脂的研发与产业化 潘冶 苏州市兴业铸造材料有限公司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的研究 蒋建清 沙钢集团 国家863计划 TiC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 薛烽 苏州利德、海珠汽缸套 国家863计划 低合金高性能高速钢(HJ)开发与产业化 蒋建清 江苏天工集团 省科技攻关项目 桥梁结构表明防护耐久性材料 钱春香 钱春香 等离子显示器用高效稀土荧光粉的研制 蒋建清 江苏省建科院 省高技术项目 稀土在冶金及纺织中的应用 蒋建清 兴澄、华东铝加工 科技部攻关项目 工程镁合金关键技术基础 孙扬善 南京云海 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稀土在高性能金属材料中的应用 蒋建清 沙钢、常铝、永益铸管 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形变及热处理对多种金属丝材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蒋建清 法尔胜 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小方坯连铸连轧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的工业开发及产业化 蒋建清 沙钢集团 省科技攻关项目 轻质高强合金材料(高强度、高塑性变形镁合金) 孙扬善 南京云海 省科技攻关项目 原位合成陶瓷细颗粒弥散强化铸铁汽车汽缸套及产业化 孙扬善 海珠汽缸套 省科技攻关项目 工业高纯金属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孙扬善 南京云海 国家863计划 镁及镁合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孙扬善 南京云海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高性能新型气阀钢的开发与产业化 吴申庆 省科技攻关项目 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 蒋建清 江苏博特 省高技术项目 生态环保型功能建筑砌块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 高建明 国家863计划 生态混凝土砌块预制示范研究 高建明 国家863计划 近期承担的部分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项目一览 项目名称 起止年限 负责人 合作单位 常铝集团铝及铝合金产学研合作 2005-2010 蒋建清 常铝集团 苏通大桥超高索塔锚固区泵送纤维混凝土研究 2005-2008 孙伟 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 铝铸件铸造缺陷形成机理研究 2007-2008 廖恒成 通用汽车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与寿命预测 2001-2005 孙伟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指挥部 南京地下铁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性能、应用与寿命评估 2001-2005 孙伟 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 高质量铸件及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2007-2008 潘冶 江苏通州四安球墨 纤维增强与特种水泥基复合材料创新研究 2007-2011 孙伟 句容市科达技术 江苏省建伟幕墙壁装饰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 2001-2004 蒋建清 江苏省建伟幕墙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混凝土防裂而久等关键技术研究 2002-2004 钱春香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指挥部 铝-钛-碳复合细化剂 2004-2005 蒋建清 汽车用低锌高强红黄铜开发 2006-2008 方峰 太仓金鑫铜管公司 化纤设备切粒动刀的研制和产业化 2007-2009 孙扬善 苏州利德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产品的热浸铝工艺 2007 陈锋 山东通亚 高性能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研制开发 2004-2007 钱春香 湖泊及内河淤泥制砖技术 张亚梅 高性能砼外加剂及应用技术研究 2004-2009 高建明 陶瓷镶圈 2004-2005 吴申庆 DF11机车活塞温度场和应力场有限元分析技术协议 2003 吴申庆 复合材料活塞产业化 2003 吴申庆 德国马勒活塞 凹凸棒土在商品砂浆中应用技术的研究 2005-2007 潘钢华 低合金高速钢的工艺和性能研究 2006-2007 陈锋 喷锌DCI管道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 2005-2008 陈锋 圣戈班管道系统公司 铸铁管水泥内衬成分和性能分析及工艺改进 2004 陈锋 蚌宁高速高性能砼与压浆材料研究 2003 秦鸿根 高频红外碳硫元素分析仪的研制 2005-2009 戴挺 南京华欣分析仪器 铸铁综合性能炉前快速检测仪的研制 2006-2007 戴挺 近共晶合金摩托车轮毂研究 2002-2003 廖恒成 环保新型高性能低成本无铅钎料开发 2008-2009 周健 常州市晶尔力金属 纳米氧化铁凸凹棒石磁性药物载体制备与表征 2007 盛晓波 日本板硝子公司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江南大学发表论文

你好,发表论文我可以,联系我。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年均SCI论文数量超过600篇。因为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年均科研经费总量突破2亿元,年均SCI论文数量超过600篇,共申请发明专利1000余项,获得发明授权专利910项(国际专利60余项),接受电台国家及省市级电台采访20余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