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林毅夫重复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17:00:29

林毅夫重复发表论文

8月25日,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团队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吉林报告》)引起的学界争论再度发酵。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撰文反对林毅夫所提出的吉林应率先弥补轻工业短板的政策建议,而强调“轻工业行业基本上是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应该是让市场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也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新结构经济学适用于分析老工业基地问题吗?兼就<吉林报告>与林毅夫教授商榷》聚焦争议的学理层面。他认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并不适用于分析老工业基地。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田国强与林毅夫二人间就不断发生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争论,这次田国强在《对林毅夫教授用新结构经济学给吉林省开出产业政策药方的看法》一文中仍然将重点放在了产业政策问题上。

他表示,“其争论的焦点和实质其实就是一句话:对具体行业(特别不是新兴行业)的发展、走向的决策和具体实施,到底是由学者或政府的产业政策来决定,还是由市场来决定?也就是,到底是少数个人(学者、政府机构及其官员)聪明,还是市场和大众聪明?”

田国强称,“林毅夫对吉林的发展提出打造五大具体产业集群的建议,其中最引起争议的一个产业政策具体药方就是,遵循比较优势,轻工业短板要补上。既然是产业政策方面的建议,那应该是在说要由政府来主导。”

田国强从信息、外部性、激励、效率、公平、风险等6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自己反对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理由。提出了诸如“到底是学者更了解发展哪个具体产业更可发展,还是市场、大众及其企业家更了解?企业基本都是逐利的,有利才去发展,东北在轻工业行业方面有竞争优势?民企不愿意去做,国企去做会有效率?给予政策的优惠,扶持一个企业,而不扶持另外一个企业,怎么决定?”等问题。

田国强强调,作为学者,更应该是进行理论和原则性方面的指导,并且这种指导要充分考虑国情,而不是具体的建议,“因为我们没有市场、大众、具体政策部门,实际工作者更了解具体情况。”

他最后指出,在林毅夫领衔的《吉林报告》中,基本没有强调改革、体制机制的问题,并认为“外商投资较低的根本原因是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他表示:“而我对投资回报率低原因的看法正好相反。如果只谈发展,只谈政策,不谈改革和治理,是很难让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

张可云则首先在学理层面分析了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并不适用于分析老工业基地。

他认为,根据区域病理分析,区域可分为四类,即发达区域、落后区域、膨胀区域(即患城市病的区域)与萧条区域(即老工业基地)。而比较优势理论只适用于分析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分工与发展问题。

其原因在于,老工业基地与落后区域虽然都是问题区域,但有本质区别:老工业基地曾经高度辉煌过,只不过是由于“路径依赖”等原因衰落了,而落后区域从来就没有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因此二者的发展条件、起点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完全是不一样的。

他认为,破解老工业基地振兴难题,关键不在于寻找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和识别区域内的要素禀赋优势,而在于从大范围区域乃至于全国或全球的环境变迁中发现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机会并重新规划自身的发展定位。

他还认为,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只是老化病的表现之一,而不是东北衰退的症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是负增长、失业问题严重、人口大量外流等都是老的表现。

他提出,就吉林所在的东北地区而言,其关键症结在于技术人员的大量外流。“防止人口特别是技术人员流失比经济结构‘扬长补短’更为关键。保留住技术人才,是扬长避短的前提。”

林毅夫在《吉林报告》中为吉林开出了一副“五大万亿量级产业集群”的药方,其中的现代轻纺产业集群是此前遭到质疑最多的。对于这剂药方,张可云认为,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是否有利于优化吉林省的经济结构是令人怀疑的。人口密度低的吉林省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并没有优势。

报告应该是秘书写的吧。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1975年,台湾国军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1978年取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与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余明德等人一起创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主任。 1998年带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美国福坦莫大学一起创立北大国际MBA(BiMBA),现改名为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 。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名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2012年结束世界银行任期,回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名誉院长。 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相当重要的决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 与妻子陈云英育有两名子女,定居于北京。陈云英是一位特殊教育专家。

关于“林毅夫在中国的地位”的解释是: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52年10月生,台湾省宜兰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86—198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博士后。1987—1993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兼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4—200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5—2012年,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2008—2012年,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2012年,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

2013-2017年,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2015年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新结构经济学

林毅夫回乡奔丧的愿望只能由妻子陈云英回台代行,而林毅夫自己则在北京大学的家里自设灵堂拜祭父亲,再对比朝鲜出逃者要灭族,真是汗颜啊!!!

林毅夫论文发表

林毅夫经济学家林毅夫姓名:林毅夫性别:男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职称:教授职务:主任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个人简历: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兼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1992-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1994-。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1995-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中国经济评论(美国),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荣誉: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主要作品:《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容闳: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闳(1828-1912)珠海南屏村人, 1847年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后参加洋务运动,力主教育救国。1872年起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开近代中国留学之先河,影响深远。晚年支持康梁变法及孙中山民主革命。曾在家乡倡办“甄贤学校”,著有《西学东渐记》等,1999年,为表彰容闳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美国政府在耶鲁大学荣誉堂塑起了容闳的铜像,这是连很多美国总统都无法得到的荣誉。 邓稼先: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1948年10月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逝世。 林毅夫:他曾经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林毅夫:男,台湾宜兰人,1952年10月15日出生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简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0-9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4-。 林毅夫传奇-抱球泅海投奔大陆:现年55岁的林毅夫,30年前是国民党金门马山驻军的一名连长,本名林正谊。在1979年的5月16日夜,他做了一个惊人的抉择,只身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岛跳海游到了距离两千米外的大陆厦门。此后,他改名为林毅夫,开始了在大陆的新生活,而在台湾,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失踪者”的名单,但留在台湾的新婚妻子陈云英心里知道,丈夫是到了大陆。 林毅夫在给台湾亲人的家书中阐明了自己当年选择投奔大陆的心声:“基于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认识,我觉得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选择方案。做为一个台湾人,我深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意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能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 负笈美国破镜重圆 林毅夫到大陆后,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后来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1986年,在台湾的妻子得知丈夫在美国求学后,也留学美国,夫妻两人相隔七年之后,终于在大洋彼岸团聚。林毅夫的执着和陈云英的痴情,让人肃然起敬。 林毅夫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毅夫作为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者,与开展特殊教育研究的妻子回到北京。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就职,专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陈云英则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从事残疾人智障人士教育等工作。 建树良多引人注目 林毅夫后在北京大学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穷人经济学”等一系列理论,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2006年,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向林毅夫发出邀请,请他在2007至2008年度的讲座上发表演讲。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林毅夫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而他的妻子陈云英则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台湾省的代表。 在海峡两岸,林毅夫不仅以其经济学成就享有广泛知名度,而他土生土长台湾人的身份也引来各方注目。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在台湾去世,当时,林毅夫希望能够返台尽孝,而台湾当局则因为他当年“叛逃”大陆的“罪名”没有消除,拒绝放行。林毅夫回乡奔丧的愿望只能由妻子陈云英回台代行,而林毅夫自己则在北京大学的家里自设灵堂拜祭父亲。

可以收。经济研究大部分论文质量不是太差,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会找多个审稿人审,如果你陆续收到4-6个审稿意见,千万别担心,这说明编辑在担心。有名气的作者稿件审过一次就可以发。还有一些人的稿件是不匿名审稿的特约,所以只能说是半匿名审稿。学生单独发表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很难,而且越来越难。说明编辑看名气和地位,对学生独发不放心。经济学季刊匿名审稿,注重论文质量。是否刊登主要看编辑。当然林毅夫的论文要不要匿名审稿,直接问编辑就可以了。如果中国有一大把林毅夫投稿,经济学水平倒是上了一个档次。季刊编辑水平比经济研究高多了。一旦有刊号,一定会把经济研究甩到二区。一区就是一个了。

再来人留学: 耶鲁大学留学的詹天佑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户书香人家,因为天资聪颖,被清政府例如美国留学生的名单中。于1872年9月到达美国,先后在康州威士哈芬海滨男生学校、美国西海文小学、纽海文中学、耶鲁大学学习,留美期间詹天佑目睹铁路的巨大运力,预知此物对于来往运输、振兴中国经济必将起到显著的作用,于是大学时攻读土木工程专业,专习铁路工程。詹天佑的天资、勤奋、理解力和接受力在此时完全显露出来,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两次获得数学奖学金。随后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于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得益于留学美国学到的知识,归国后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京张铁路。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适胡适作为庚子赔款留美第二批学员,于1910年8月抵达美国。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然后他于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john dewey(杜威)攻读博士学位。胡适于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离开美国的时候已经通过笔试和答辩,但尚未拿到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直到1927年才正式给胡适颁发博士学位。更需要注意的是胡适可真是大学霸,他一生总共拿到36个博士学位。哈佛大学留学的梅光迪梅光迪,1890年生于安徽宣城,梅光迪1915年暑期自西北大学转来哈佛大学读书,于1920年毕业,并取得文学的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宋子文宋子文,1894年生于上海,在孙中山的推荐下他于1913年从范德比尔特大学转学至哈佛大学就读本科三年级,并主修经济学,选修德语、历史、政府学、公共演讲等课程,曾获该校最高荣誉奖。在某些方面来说,在宋子文日后的思想主张、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能看到这段留美经历的烙印,尤其是从事对美外交工作,是其从政生涯中影响最大的两个领域之一(另一个是财政金融)。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鲁迅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鲁迅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成绩优秀。鲁迅在日留学7年,后来深感医学并不能救国,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林毅夫发表的论文

林毅夫经济学家林毅夫姓名:林毅夫性别:男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职称:教授职务:主任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个人简历: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兼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1992-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1994-。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1995-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中国经济评论(美国),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荣誉: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主要作品:《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林毅夫 经济学家 林毅夫 姓名:林毅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 职称:教授 职务: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个人简历: 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外兼职: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 1992- 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 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 1994-。 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 1995- 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 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 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 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 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 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 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 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 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 中国经济评论(美国), 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 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 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 经济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荣誉: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 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 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 主要作品: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林毅夫论文发表文章

唐骏说他是为了祖国回来的。

再来人留学: 耶鲁大学留学的詹天佑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户书香人家,因为天资聪颖,被清政府例如美国留学生的名单中。于1872年9月到达美国,先后在康州威士哈芬海滨男生学校、美国西海文小学、纽海文中学、耶鲁大学学习,留美期间詹天佑目睹铁路的巨大运力,预知此物对于来往运输、振兴中国经济必将起到显著的作用,于是大学时攻读土木工程专业,专习铁路工程。詹天佑的天资、勤奋、理解力和接受力在此时完全显露出来,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两次获得数学奖学金。随后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于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得益于留学美国学到的知识,归国后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京张铁路。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适胡适作为庚子赔款留美第二批学员,于1910年8月抵达美国。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然后他于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john dewey(杜威)攻读博士学位。胡适于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离开美国的时候已经通过笔试和答辩,但尚未拿到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直到1927年才正式给胡适颁发博士学位。更需要注意的是胡适可真是大学霸,他一生总共拿到36个博士学位。哈佛大学留学的梅光迪梅光迪,1890年生于安徽宣城,梅光迪1915年暑期自西北大学转来哈佛大学读书,于1920年毕业,并取得文学的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宋子文宋子文,1894年生于上海,在孙中山的推荐下他于1913年从范德比尔特大学转学至哈佛大学就读本科三年级,并主修经济学,选修德语、历史、政府学、公共演讲等课程,曾获该校最高荣誉奖。在某些方面来说,在宋子文日后的思想主张、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能看到这段留美经历的烙印,尤其是从事对美外交工作,是其从政生涯中影响最大的两个领域之一(另一个是财政金融)。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鲁迅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鲁迅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成绩优秀。鲁迅在日留学7年,后来深感医学并不能救国,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林毅夫经济学家林毅夫姓名:林毅夫性别:男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职称:教授职务:主任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个人简历: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兼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1992-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1994-。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1995-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中国经济评论(美国),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荣誉: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主要作品:《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容闳: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闳(1828-1912)珠海南屏村人, 1847年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后参加洋务运动,力主教育救国。1872年起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开近代中国留学之先河,影响深远。晚年支持康梁变法及孙中山民主革命。曾在家乡倡办“甄贤学校”,著有《西学东渐记》等,1999年,为表彰容闳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美国政府在耶鲁大学荣誉堂塑起了容闳的铜像,这是连很多美国总统都无法得到的荣誉。 邓稼先: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1948年10月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逝世。 林毅夫:他曾经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林毅夫:男,台湾宜兰人,1952年10月15日出生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简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0-9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4-。 林毅夫传奇-抱球泅海投奔大陆:现年55岁的林毅夫,30年前是国民党金门马山驻军的一名连长,本名林正谊。在1979年的5月16日夜,他做了一个惊人的抉择,只身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岛跳海游到了距离两千米外的大陆厦门。此后,他改名为林毅夫,开始了在大陆的新生活,而在台湾,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失踪者”的名单,但留在台湾的新婚妻子陈云英心里知道,丈夫是到了大陆。 林毅夫在给台湾亲人的家书中阐明了自己当年选择投奔大陆的心声:“基于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认识,我觉得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选择方案。做为一个台湾人,我深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意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能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 负笈美国破镜重圆 林毅夫到大陆后,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后来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1986年,在台湾的妻子得知丈夫在美国求学后,也留学美国,夫妻两人相隔七年之后,终于在大洋彼岸团聚。林毅夫的执着和陈云英的痴情,让人肃然起敬。 林毅夫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毅夫作为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者,与开展特殊教育研究的妻子回到北京。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就职,专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陈云英则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从事残疾人智障人士教育等工作。 建树良多引人注目 林毅夫后在北京大学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穷人经济学”等一系列理论,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2006年,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向林毅夫发出邀请,请他在2007至2008年度的讲座上发表演讲。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林毅夫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而他的妻子陈云英则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台湾省的代表。 在海峡两岸,林毅夫不仅以其经济学成就享有广泛知名度,而他土生土长台湾人的身份也引来各方注目。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在台湾去世,当时,林毅夫希望能够返台尽孝,而台湾当局则因为他当年“叛逃”大陆的“罪名”没有消除,拒绝放行。林毅夫回乡奔丧的愿望只能由妻子陈云英回台代行,而林毅夫自己则在北京大学的家里自设灵堂拜祭父亲。

林毅夫在nature发表论文

林毅夫 经济学家 林毅夫 姓名:林毅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 职称:教授 职务: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个人简历: 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外兼职: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 1992- 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 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 1994-。 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 1995- 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 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 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 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 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 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 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 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 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 中国经济评论(美国), 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 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 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 经济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荣誉: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 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 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 主要作品: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1975年,台湾国军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1978年取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与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余明德等人一起创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主任。 1998年带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美国福坦莫大学一起创立北大国际MBA(BiMBA),现改名为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 。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名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2012年结束世界银行任期,回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名誉院长。 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相当重要的决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 与妻子陈云英育有两名子女,定居于北京。陈云英是一位特殊教育专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