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欧盟与英国论文发表机构

发布时间:2024-06-26 10:36:38

欧盟与英国论文发表机构

论文翻译公司有哪些?这个应该有很多的外文翻译公司,看你需要哪哪里的?

在英国留学找论文辅导机构还是很正常的,推荐的话需要综合考虑下,成立时间、师资背景、教学经验、授课方式、是否有优惠活动等。

安利艾德思,你可以去官网看一看。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学术论文对个人知识储备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希望你们喜欢。 学术论文发表知乎 1、确定自己的学术论文专业和分类方向。 2、查阅期刊,寻找合适自己学术论文的相关期刊,并对其规范性,合法性,及专业程度进行综合的了解和考评。 3、寻找代理机构或者杂志社。在此杂志之家网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确认其合法性,正规性了,对于这些机构,杂志社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考评,并作出慎重的结论。 4、达成协议,支付定金。然后按照编辑或者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学术论文进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后,付清余款。学术论文成功发表之后,杂志社或者相关机构会给你寄去样刊。 6、收到样刊,确认自己的学术论文已经成功发表。(记得确认期刊是正刊,并到知网去查询下有没有被收录) 台湾经济转型与浙江经济发展比较 摘要: 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转型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型。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跻身“新兴工业地区”行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在经济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浙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浙江目前状况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相似 我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同。1986年台湾人均GNP为3993美元,我省人均GDP2006年达到3998美元,2007年提高到4883美元。处于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36.4%。也与1986年台湾城乡恩格尔系数37.6%和41.2%大体相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判断。我省目前正处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小康迈向富裕的过渡阶段。二是产业结构基本相似。台湾中小企业比重占98%,我省中小企业比重占到99%。在产业结构中,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5:54.1:40.4,与1986年台湾5.6:47.1:47.3的三次产业结构相近。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我省轻、重之比为54.8:45.2。与1986年台湾的51.5:48.5基本相当。三是开放格局基本一致。2007年我省出口依存度为55%,台湾1986年为50%。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省目前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比重分别为26%、19.2%和6.88%。1986年台湾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比重分别为48%、11.4%、10.8%。目前我省贸易顺差626.2亿美元,占GDP比重为31.9%,台湾1986年贸易顺差为157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0.3%。而且,我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基本相同。一是资源要素短缺。1986年台湾资源要素制约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土地资源紧张、矿产资源贫乏,石油95%依赖进口,制造业劳动力供需矛盾比较尖锐。目前我省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缺水问题凸现。能源原材料90%以上依靠外部调入,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紧缺。二是劳动成本上升。台湾劳工工资自1980年代以来上升较快,1986年制造业雇员月平均工资比上年上升了15.8%,分别高出当年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4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劳动成本上升使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陷入劣势。近年来我省劳动工资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大幅上升,导致一些产品价格低廉优势的逐渐丧失。三是创新能力较弱。1986年台湾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为1.14%,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引进比例高达56.4%。目前我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34%,技术对外依存度为63%。四是货币升值压力加大。台湾由于连年对美贸易出超。台币升值压力骤增。1986年台币兑美元比上年升值近11%。近年来我省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连续升值,对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五是环境保护压力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民众环保意识增强,1986年发生了鹿港反杜邦运动和宜兰拒绝台塑集团投资建厂等事件。近几年来我省群众对环境诉求越来越高,已经先后发生了多起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台湾8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转型的举措和成效 台湾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间,由殖民经济形态转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初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在1961年至1985年,重点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体系。第三次转型是从1986年以来,着力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主导的转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1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台湾在1986年召开了第三次科技大会。相继制定出台《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科技专案计划》、《高技术产业水准政策纲要》等政策法规,大幅度提高科技专案预算,增加科技投入,建设高速电脑中心、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生物科技中心、作物种源中心等“四大中心”,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从1996年至1986年的10年间,台湾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科研经费占GNP的比例从1.14%提高到1.85%,专门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由5.4%提高到11.9%,台湾地区整体科技实力IMD世界排名为第7位。 2制定产业导向政策,推进产业加快升级。台湾提出发展“策略性工业”,制定《策略性工业之适用范围》,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确定资讯、通讯、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污染防治、医疗保健、特用化学品与制药、航空太空、消费性电子及高级材料等10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电、软件、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生物科技和能源节约等8大关键技术。对划入策略性工业的新兴产业。通过免税、加速折旧、纳税限额、放宽保留盈余、关税减免以及融资安排等方式,给予租税奖励和贷款照顾,同时发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使台湾从传统制造加工基地迅速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基地。1999年与1986年相比,农业就业比重由17%下降到5.4%,工业就业比重由41.6%下降到37.2%,服务业就业比重由41.4%上升到54.5%。高科技产业比1986年增长1.7倍,高科技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38.4%,微型电脑、监视器、电脑终端机等11项高科技产品的产值排名世界第一。 3加强扶持中小企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台湾制订了《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辅导中小企业方案”,确立个案整体辅导、提供市场咨询、协调厂商合作、帮助企业融资、加强人才培训和对外投资辅导等6项主要任务,并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以强化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健全分工协作网络,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群。至1994年中卫体系产业群已达113个,受影响的厂商有1.5万家,产值影响率为45%。同时,在财税扶持上,实施“两税合一”方案,规避重复征税,激励中小企业扩大投资,并设立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和7家地方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实行优惠利率贷款,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筹资4.5亿元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融资服务。 4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台湾制定了《公营事业移转民营条例》和《全民优惠释股方案》,采取“出售股权、标售资产、以资产作价与民间合资成立民营公司、公司合并且存续企业为民营企业以及办理现金增资等5种方式实施公有企事业民营化改革。同时,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鼓励岛外银行到台湾设分支机构,废止中心汇率制度,放松外汇管制,放宽银行利率,实施利率市场化,支持银行开发保证金交易、利率互换、买卖期权等金融商品。到1996年6月底为止。共有40家外国银行在台湾设立了65家分行以及27家办事处。1997年有10多家民营新银行存贷款额超过1000万元新台币。1999年8月,共成立了124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2400余家高科技企业,保证创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增强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5调整外贸 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台湾为了适应 经济国际化趋势,实行“分散市场”策略,大力实施“亚太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台商投资东南亚,协助台商拓展中东欧新兴市场,大幅调减关税,降低进口管制,鼓励加工贸易。在高雄、台中港区设置海空联运的仓储转运区,在中岛、成功、台中港和小港4地设置4个专区。调整出口加工区功能,使外贸重心逐步由美国移向亚洲。到1997年,台湾对美国市场依赖从1987年的44%下降24%,对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市场依赖由8%提高至24%。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27.6%上升到52.5%。对美国和东南亚投资比重下降了25.3%和32.4%,对祖国大陆投资上升了64.6%。外贸顺差失衡得到矫正,1993年外贸顺差比1987年减少了104.95亿美元,外汇储备趋缓。汇率开始趋于稳定。 6实施环保节能措施,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台湾相继制定出台《 环境保护法基本草案》和《环境研究发展规划》等56项法规,大力实行能源多元化政策,提高使用核电比例,推动太阳能利用,推进石油进口地多元化,逐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同时,实施经济鼓励。推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改造,开展能源节约技术和再生能源研发, 组织专家到企业提供节能技术的诊断服务。促进再生能源利用,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政府机关率先实施减少10%的油、电、水用量,以引导全民节约能源。1981年至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以年均0.90%的速度递减。石油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67.65%下降到1991年的53.47%。 三、借鉴台湾 经验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目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阶段。我们可借鉴台湾的经验和做法,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 1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台湾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12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45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7家,行业与区域创新平台26个。但在现有县级以上自然科学和技术研发领域中,研发机构规模偏小,100人以下占4/5,产业技术 应用研究比例偏低,应用研究成果应用只占51.8%。为此,我省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资源整合,推动研发机构联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领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以新竹科学工业园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13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6家,但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弱点。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各项配套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特别是环杭州湾高新区要致力于建成全省高科技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 3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力度,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把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配套体系,是台湾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配套生产能力的主要做法。我省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业辅导、技术开发、融资担保、品牌建设、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国际交流、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纳入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发挥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成功之处。目前我省民间资本充裕,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地方金融业的潜力巨大。要加快我省地方金融改革,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扩大地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试点 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并努力构建我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浙江板块”。规范发展产权市场,扩大产权交易规模,促进产权合理流动。积极培育地方风险投资公司,引进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服务。 5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我省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节能新技术研发,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社会各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工程。积极优化能源结构,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化工业示范园区。 6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构筑内外一体化的开放格局。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是台湾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趋势下,我省要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科技、人才、 教育、环保、 文化、医疗以及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提高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分散贸易风险,减少贸易摩擦。建设和完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推进保税港区、“区港联动”和保税 物流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我省国际资本集聚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把利用外资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和市场战略联盟,鼓励民营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营销 网络和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看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的人还看: 1. 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2) 2. 核心医学学术论文 3. 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学术论文的发表方法 5. 学术论文的发表

欧盟与英国论文发表

1、英国脱欧对中国的直接影响较小 如英国脱欧引起汇率和金融市场动荡只是短期现象,则脱欧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不大。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无论是英国还是欧盟,未来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只可能进一步深化,而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唯一的变化只是欧盟在名义上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变成第二大伙伴,美国上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他实质性影响不大。2、英国脱欧不符合中国原有战略意图 未来中国借助与英国日益密切的关系影响欧盟对华政策的空间受限。 在亚太地区受到美日联合挤压的情况下,近年来中国着力与英国发展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希望将其打造为在欧盟内部的首要伙伴和重要支点,从而在解禁军售、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上获得突破。2015年3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宣布将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随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也纷纷跟进。 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以英国为桥头堡进入庞大而高门槛的欧洲市场将变得困难。 许多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投资相对自由的英国经济,试图以此作为跳板和辐射点进入拥有5亿多潜在消费者但监管严厉的欧盟市场。如果英国脱欧,中国打入欧盟市场的重要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通道将受到一定阻碍。 以伦敦金融中心为平台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可能不及预期。 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为中国在欧洲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提供了重要场所。根据最新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英国今年4月超越新加坡成为仅次于中国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市场份额达到6.3%。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50亿元央行票据。2016年5月,中国财政部也选择伦敦首次在香港以外地区发行了离岸人民币国债。2013年以来,工行、中行等中资机构先后在伦敦发行了人民币债券。英国脱欧后,随着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在欧洲分散布局,伦敦能否继续成为欧洲人民币的最大集散地将成未知数。 动荡的欧洲和全球金融市场不符合中国利益。 英国脱欧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英国脱欧将令英国和欧盟双双受到削弱和冲击,为中国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同时,英国脱欧的影响如果失控,引发更深层次的危机,如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长时间动荡或引发系统性风险,对于处于“三期叠加”背景下艰难转型的中国经济显然也是极为不利的。3、英国脱欧可能给中国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尽管英国在脱欧后会受到一定冲击,但英国仍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G7的重要成员,在西方国家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和代表性。对于中国而言,英国脱欧同样意味着新的战略机遇。 一是脱欧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交往多元化的考虑,秉承自由竞争和实用主义的英国势必强化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关系,以弥补脱欧带来的损失。中英双方在当今许多重大国际政治经济议题上或许能找到务实的合作机会,包括分享绿色减排技术、推动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加快IMF改革等。 二是英国在解禁军售、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或能提前做出突破。 三是英国在脱欧后,为应对欧洲大陆金融中心的竞争,将实行更为自由开放的金融监管措施,同时在与欧盟谈判中也会尽可能争取对其有利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中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也将从中受益。 四是未来一段时间,英国企业和资产很可能受到一定冲击,价格会相对下降,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并购机遇。

2020年1月31日

2013年1月23日,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3月29日,“脱欧”程序正式启动。根据英国与欧盟的协议,英国应在2019年3月29日正式“脱欧”。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

2020年10月2日,据唐宁街10号消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定于10月3日(周六)下午进行会谈,欧盟指责英国违反了退出协议的“诚信”部分。

2020年11月19日,欧盟负责与英国谈判的首席代表米歇尔·巴尼耶在推特上说,因为欧方谈判团队一名成员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新一轮英欧谈判不得不中断。

2020年12月8日,欧盟与英国发表声明称,双方就履行英国“脱欧”协议达成“原则一致”。根据这份声明,英国将撤销《内部市场法案》中的争议条款。

为什么英国要“脱欧”?英国是欧盟28个成员国中对欧盟怀疑态度最强烈的国家。信念上,很多英国人感觉自己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受到了拖累,认为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没有共同的政治抱负。市场开放上,不少英国人认为英国向来比欧洲其他国家更依赖全球市场,让英国接受开放的全球市场比限制在欧盟市场更好一些。地缘政治上,隔着一条海峡,很多英国人完全没有欧洲人的感觉。难民、人口流动等问题让不少英国人对欧盟产生了更大的怀疑和反感。卡梅伦为什么要提出公投?卡梅伦借“脱欧公投”向欧盟要价,要以此同欧盟谈判新的契约,建立新的关系,减少更多负担,获取更多好处。卡梅伦要以此赢得民意,获取选票,并试图弥合党内裂痕。目前看,公投未能如卡梅伦所愿弥合内部分歧。为什么选在2016年6月公投?按照卡梅伦2013年提出的计划,公投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目前,欧洲难民问题加剧令公投的留欧倾向更弱。卡梅伦认为公投事不宜迟,尤其夏季将至,这是更多难民涌入的季节,英国政府因此匆匆决定6月公投。为什么公投对英国有负面影响?无论英国选择去留,都必须与欧盟谈判新的关系契约,时间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按国际货币组织预计,这将导致英国经济产出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英国脱欧公投还有衍生后果。最严重的,比如引发再一次有关苏格兰独立的全民公决。这或许意味着,苏格兰可能真的要离开英国。为什么公投对欧盟有负面影响?英国是欧洲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讨厌不可捉摸的动荡,这次脱欧公投已经对欧洲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对欧盟最大的打击是一体化进程及其信念。脱欧公投大大助长了欧洲激进的反欧势头。瑞典最近民调显示,有半数国民认为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则瑞典也应该追随其退出。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勒庞也主张退出欧盟,这将冲击法国2017年总统选举。欧洲一体化正面临反欧势力的新一轮冲击。

欧盟与英国论文发表比较

为什么英国要“脱欧”?英国是欧盟28个成员国中对欧盟怀疑态度最强烈的国家。信念上,很多英国人感觉自己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受到了拖累,认为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没有共同的政治抱负。市场开放上,不少英国人认为英国向来比欧洲其他国家更依赖全球市场,让英国接受开放的全球市场比限制在欧盟市场更好一些。地缘政治上,隔着一条海峡,很多英国人完全没有欧洲人的感觉。难民、人口流动等问题让不少英国人对欧盟产生了更大的怀疑和反感。卡梅伦为什么要提出公投?卡梅伦借“脱欧公投”向欧盟要价,要以此同欧盟谈判新的契约,建立新的关系,减少更多负担,获取更多好处。卡梅伦要以此赢得民意,获取选票,并试图弥合党内裂痕。目前看,公投未能如卡梅伦所愿弥合内部分歧。为什么选在2016年6月公投?按照卡梅伦2013年提出的计划,公投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目前,欧洲难民问题加剧令公投的留欧倾向更弱。卡梅伦认为公投事不宜迟,尤其夏季将至,这是更多难民涌入的季节,英国政府因此匆匆决定6月公投。为什么公投对英国有负面影响?无论英国选择去留,都必须与欧盟谈判新的关系契约,时间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按国际货币组织预计,这将导致英国经济产出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英国脱欧公投还有衍生后果。最严重的,比如引发再一次有关苏格兰独立的全民公决。这或许意味着,苏格兰可能真的要离开英国。为什么公投对欧盟有负面影响?英国是欧洲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讨厌不可捉摸的动荡,这次脱欧公投已经对欧洲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对欧盟最大的打击是一体化进程及其信念。脱欧公投大大助长了欧洲激进的反欧势头。瑞典最近民调显示,有半数国民认为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则瑞典也应该追随其退出。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勒庞也主张退出欧盟,这将冲击法国2017年总统选举。欧洲一体化正面临反欧势力的新一轮冲击。

欧盟的预算只占其公共支出的2%。但在东欧,欧盟给这个地区的预算资金所占比重要大得多——约相当于波兰预算的8%,约为保加利亚预算的近五分之一。如果英国退出,欧盟能给净接受国的资金将减少六分之一,势必令东欧和西欧国家在始于2021年的七年支出计划问题上争执不下。短期来看,欧盟与英国之间还将在英国因为脱欧而欠下多少钱的问题上大动干戈。伦敦可能会选择继续缴费来获取一些关键的欧盟预算,比如研究预算。但大的预算账项,像是农业补贴,可能会被彻底检视。

权力格局:英国曾动用手中12%的欧盟投票权限制布鲁塞尔方面的开支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英国的离开让北欧与荷兰这些北方的较小盟友忧心忡忡。比较清贫的东欧成员国在加入欧盟时曾得到英国支持。他们担心德国和法国会针对这些国家低薪劳动力的进入设置更多障碍,或是加强欧盟的联邦权力,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一腔热忱的新成员、特别是巴尔干国家,也将失去支持其入欧、反对对欧盟扩大态度谨慎的西欧富裕国家的战友。欧元区19国将搬开影响其发挥核心力量的一块大石。他们现在可以在投票中压倒非欧元区国家了,但也仅是险胜。以波兰和瑞典为首的非欧元区阵营需要欧元区国家中存在较大异议,才能避免由欧元区国家左右欧盟政策。德国以其经济实力被视为欧洲的主导力量,并且在英国脱欧后其人口也占到欧盟的五分之一,德国自身对于这种局面的态度是矛盾的。对于如何维持住英国脱欧后的平衡,德国紧张不安,特别是在创始伙伴法国的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

在世界的影响力:在美国和说英语地区进行交流方面,欧盟将失去一个有分量的对话者。英国传统拥有的外交和军事力量,比如英国与中俄甚至中东打交道时拥有的洞察力和影响力,一直是对欧盟非常有用的。非洲是移民相关忧虑日渐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英国在该地区的援助预算和其它影响能力也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对俄罗斯的强硬立场已经助其在巴尔干地区和荷兰赢得友谊,因为这些国家担心,法国、意大利、甚至可能是德国对俄罗斯采取的软化态度,将损害在对俄制裁和削减对俄天然气依赖度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政治文化:虽然英国在欧盟机构人员中的代表人数不足,但在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44年的时期内,英国官员无论是在高层职务还是在欧盟议会当中都已经建立起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力量。随着英国公民被关在欧盟职务的大门外,这种影响力也将消失。很多政府,尤其是中小型国家的政府,认为英国的行政方式更为务实和放任,而法国则有高度集中、由国家控制经济的传统。英国将留下一项遗产,即英语的欧盟工作语言地位可能继续留存,不过法国也有些希望恢复法语的重要地位。

生存游戏:自从英国脱欧公投以来,欧盟领导人提到剩余27国要重新团结起来。民调显示,大众对欧盟的支持率也普遍上升。但是英国脱欧谈判将给欧盟团结带来重大考验,各国政府都有着不同的优先事项。欧盟条款第50条款有史以来首次启用,打破了禁忌,意味着“不可分割联盟”的说法如今成了空话。欧盟未来几年将不得不面临更多退出的威胁,决策时将需要更面面俱到。

欧盟研究论文发表机构

您好,除了高研院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选择可以让人获得类似的知识和经验。首先,其他研究机构和大学也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资源,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这些机构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源,并且有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和教育。其次,国外的一些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也可以提供类似的机会,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这些机构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和教育。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类似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可以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和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自主开展研究项目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总之,除了高研院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选择可以让人获得类似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经济室主要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经济,特别是经济思想、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方面为:欧洲经济理论与政策、欧洲经济一体化与外部世界、欧元的发展对欧洲内外的影响、欧洲经济改革与创新机制、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欧美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中的欧洲联盟、欧盟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欧经贸关系。法政室主要从事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法律和制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面为:欧盟各主要机构的职能、运作机制及相互间的关系;欧盟法发展的历史、性质及相关理论;欧盟法与成员国法律的关系与协调;欧盟宪政与立宪;欧盟法院与欧盟法的发展;欧盟共同市场的法律保障;欧盟对外贸易法及中欧关系中的法律问题。文化室主要从事当代欧洲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等方面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文化多样性,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与理论,欧洲社会思潮、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欧洲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欧洲各级政府的社会和文化政策,中欧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等。国关室主要从事欧洲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有关政党、压力集团的研究;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及欧洲与世界各国关系的研究,特别是欧盟与中、美、俄关系。主要研究为:欧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欧洲各国与欧洲联盟的政治体制研究、欧洲主要党派研究、欧洲的安全机制与安全政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及欧盟对外关系、欧盟政治机制改革与东扩、国际政治中的欧洲联盟、中欧关系(含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的关系)。欧盟东扩室主要从事欧盟东扩进程及其问题、影响和前景研究,东欧国家对欧盟政策及其有关入盟问题的研究,以及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方面为:欧盟东扩进程、欧盟东扩对世界的影响、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欧洲研究》编辑部:负责欧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欧洲研究》(双月刊)、《欧洲研究工作论文》(英文,不定期)的编辑和出版事务,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中有关欧洲研究前沿部分的写作,承担欧洲所中青年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的组织工作。电子信息编辑部:为进一步推动我所办公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工作,于2002年组建。其工作职责为:编辑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我所与中国欧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网站;承担我所办公数字化的相关工作。图书资料中心:主要为本所及国内研究欧洲问题的机构和学者提供图书资料服务工作,中心收藏有有关欧洲各国及欧盟的政治、法律、外交、社会文化、经济等学科的工具书、著作、期刊、剪报资料和光盘资料,建有关于欧洲研究的五个专题数据库。1985年,在本中心内专门设立了欧共体(欧盟)资料中心,作为中国最早接受欧共体委员会资料援助的欧共体资料中心之一,定期接受欧共体寄来的官方出版物,以及专题系列丛书。欧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系设在欧洲研究所,是全国唯一拥有欧洲经济、欧洲政治和欧洲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该系同时招收和培养攻读世界经济专业欧洲经济方向和国际政治专业欧洲政治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综合办公室:主管本所科研组织、外事、欧洲系、行政、财务、党务和人事等日常事务管理和协调。中欧项目管理办公室:管理和协调本所参与的中国与欧盟合作项目。中国欧洲学会秘书处:负责中国欧洲学会日常管理工作、学会网站的建设与发展、学会有关项目的执行与协调、学会学术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办公室:负责本中心日常管理工作及有关项目的计划与实施。其它研究机构为了加强对欧洲主要国家、地区和一些专题的研究,2001 年成立了7 个国别和地区研究中心(所级),2个专题研究中心(所级)。它们是:德国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意大利研究中心、西班牙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亚欧会议研究中心、欧元研究中心。

欧盟与英国论文发表的关系

随着欧洲一体化深入进行,欧盟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在欧盟整体框架下,有所协调和趋同。但主宰欧盟外交政策的,仍然是各成员国,尤其是英、法、德三个大国的政策导向。因此,我国不仅要善于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打交道,而且要善于与作为欧盟成员的主要国家打交道。英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与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在我国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表现、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探讨英国与欧盟及欧洲一体化的关系。一、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滞后于法、德等西欧大国(一)欧洲一体化初期英国置身于外欧洲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痛定思痛,为实现欧洲长期和平,开始认真考虑欧洲一体化。1951年4月,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六国签定巴黎条约,创立煤钢共同体。创立煤钢共同体本身仅仅是一小步,但作为欧洲政府将重要权力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组织,还是第一次,拉开一体化的先声。经过几年的成功运作,1957年3月,六国在罗马签署条约,创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并于1958年1月开始实施。当法、德等国组建煤钢共同体时,与法、德相比,英国处于最优越的地位,政治稳定,经济富有,实力强大。英国在欧洲以外拥有广泛利益,向西欧出口的钢铁占比很小。并且新工党政府刚刚国有化了煤、钢产业,因此,对于加入煤钢共同体,英国没有兴趣。二战结束时,英国仍视自己为世界强国。但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动摇了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也改变了英国对自身实力的看法,认识到全球重大政治经济事务开始由美、苏掌控。因此英国开始调整外交战略,不再反对欧洲合作,但反对国家间过于紧密的联系,决定支持创立更为松散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0年,英国与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芬兰等七国创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该联盟出于自由贸易而非经济、政治一体化的目的,属自愿性质,并且除了一年会面两到三次的部长理事会及一些在日内瓦常驻的代表外,该联盟也没有其他机构。没有规定超国家的控制手段和协调手段,也没有要求对外部世界设立共同关税。联盟致力于逐步取消内部关税。但从长期效果看,削减关税成效甚微,这主要因为,部分联盟成员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贸易,超过了联盟伙伴。事实证明,联盟运作不佳,这从英国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中可见一斑。(二)英三次申请打开欧洲经济共同体大门英国不久即意识到,欧洲的政治影响在于欧洲经济共同体,而非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如果英国仍停留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门槛外,在政治上就会冒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英国注意到,欧洲经济共同体运行良好,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961年8月,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应以法德轴心为基础,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允许英国加入,会削弱法国在共同体内的影响。同时,戴高乐认为,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会导致美国过多地影响欧洲。戴高乐否决了英国的申请。1967年英国再度申请,再度遭戴高乐否决。1969年戴高乐辞职后,英国第三次申请。幸运地,第三次申请被接受。经过1970-71年的加入谈判,1973年1月,英国终于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三)英在接纳欧洲统一货币上裹足不前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盟成员国认识到,如果没有共同的欧洲货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市场。但这是一个引发争议的想法,因为取消本国货币,意味着国家主权的重大丧失,等于放弃了国家调控国内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如调整利率的能力。还会使欧洲经济共同体朝政治联盟的方向转变。经过多年的争论及艰难的经济调整,2002年初,欧盟十五个成员国中十二国废除本国货币,接纳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欧洲一体化迈出了最重要的步伐。欧元是否会导致欧洲合众国,尚有待讨论,但无疑根本改变了欧洲人彼此做生意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所达成的一切协议和数千份决定,都只不过是这一最大事件——转向单一货币——的序曲。英国在接纳欧洲统一货币方面,裹足不前。孤立于欧元之外,使英国经济受损。自欧元在欧元区正式流通以来,欧盟中大多数欧元国的贸易都发生戏剧性的增长。但英国却没有出现增长而仅仅是保持着静止状态。在欧元启动前的1998年,英国吸引了来欧盟区新投资项目的28%,但到2001年却下降到21%。相反,法国作为欧盟中的欧元国,在新建的生产制造业领域中吸引外资上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盟中第一国;甚至原来曾承诺将投资英国的许多公司提出,如果英国不尽早加入欧元,这些公司将考虑把投资转到欧元区国家内。英国在加入欧元问题上不仅仅使其经济利益蒙受损失,在政治上也渐显下风势头。原本领导欧盟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德、英、法),由于英国目前处于欧元国家之外,导致英国在欧盟内有关经济方面的发言权受到一定局限性,而德、法两国为维护欧盟中欧元国利益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除欧元外,英国在取消人员流动限制方面,也态度保守。1985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署了申根协议,规定取消所有边境控制。之后,除英国和爱尔兰外,欧盟十五国其他成员都加入了。甚至两个非欧盟成员国——挪威和冰岛——都加入了,而英国至今尚未签署该协议。(四)英对待政治一体化态度保守在政治一体化方面,英国更趋保守。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盟条约)在起草时曾包括“以联邦为目标”的字样,在英国反对下,措辞改成“欧洲人民间更紧密的联盟”。在为修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而于1996年和1997年初举行的欧盟国家政府间会议上,英国几乎对所有加深一体化的建议都持反对或牵制的态度,致使会议很难进行下去。英国在欧洲政策上的僵硬立场,使得“谋求使英国处于欧洲中心”的政策目标实际上成为一句无法兑现的空话。总体而言,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步伐迟缓,明显不如法、德等西欧大国态度积极,英国更多时候都采取怀疑、观望态度。分别而论,英国对建设欧洲内部统一市场持积极支持的立场,而对政治和经货联盟的建设则持保留态度。因为在英国看来,前者主要是个自由贸易的问题,英国历来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而后者则涉及大量转让主权的问题,会导致英国所厌恶的联邦主义的欧洲。二、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主要因素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战后英国的外交战略、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地理环境以及英美特殊关系等。(一)战后英国的外交战略欧洲一体化初期,英国置身于外,这与二战后英国的外交战略直接相关。二战后,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外交政策总方针:“对于我们来说,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我们是在这三个环中的每一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惟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在三环外交中,英联邦和英帝国是基石,这一环最为重要;而欧洲一环,最不被重视。1946年,丘吉尔说:“我们必须建立欧洲合众国”。但丘吉尔认为,该合众国应以法国和德国合作为基础,并非一定要包括英国。因此,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初期,采取漠然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二)历史传统自16世纪以来,英国迅速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中心,和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世界帝国。鼎盛时期英国统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日不落帝国”。这样,英国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以外的自治领地、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也就没时间过多顾及欧洲内部事务,而是希望欧洲会出现一种不威胁自身利益的“均势状态”。因此,“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成为英国的外交传统。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明显衰落,再也不是昔日叱咤风云的帝国了。但无论是英国的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依然抱着“大英帝国”的幻觉不放,不愿放弃对欧陆孤立的传统。英国人的帝国情结太深,总感觉对英联邦和美国,比欧洲更亲,甚至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人。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历史的包袱和传统的影响,总是妨碍英国在欧洲建设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态度。(三)政治文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同时也是对“议会主权”具有强烈认同的国家。这种对“议会主权”的认同是经过长久历史延续下来的,已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信仰原则。英国这种对“议会主权”的高度信仰,使其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顽固坚持政府间的自由合作,特别反感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主权不断让渡和汇集的过程。主权让渡,是欧洲一体化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随着一体化向更宽范围、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渗透,必然要求成员国让渡更多的主权,这对于信仰“议会主权”和敌视超国家权力的英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四)地理环境英国是一个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位置,使英国免受了无数场欧洲战火的直接殃及。二战期间,英国能够坚持下来并成为向德国发起反攻的重要基地,这与英吉利海峡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不无关系。同时,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化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充当世界霸主,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独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国人感到英国不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只是欧洲的邻居。丘吉尔曾说,“英国与欧洲在一起,但不属于欧洲。”同欧洲合作,与英国人的观念相距甚远。(五)英美特殊关系英国虽地处欧洲,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在感情上却与大西洋那一头的美国更为接近。而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英美特殊关系,无疑又增强了这种感情上的亲近感。英国自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以来,已逐步地卷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但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在对外关系上依然存在着所谓的“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之争,仍然面临着“欧洲主导,还是美国第一”的两难选择问题。这对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态度取向,也构成了长期影响。三、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前景(一)英国加入欧元只是时间问题英国虽然至今未加入欧元,但一般都认为,英国加入欧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从工党政府方面来说,只要条件具备,特别是政治条件具备,它就会采取积极态度,推动英国加入经货联盟。因为政治与经济上的考虑,都不允许英国长久地滞留在欧元区之外。尽管英国还未加入欧元区,但自2002年1月1日后欧元已在英国流通,不知不觉地渗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鉴于英国国内对主权问题的传统观念和欧洲怀疑主义情绪的根深蒂固,布莱尔政府对于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任何步骤和措施,都不得不采取审慎的态度。工党政府之所以决定暂不加入欧洲统一货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顾忌怀有强烈欧洲怀疑主义情绪的英国公众,一时难以接受带有超国家色彩的欧元。但估计在今年大选后,工党政府会选择合适的时机,积极推动英国加入欧元。(二)英通过欧盟宪法条约前景难测2004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就欧盟宪法条约草案最终文本达成了一致。但是草案需要经过全体25个成员国政府的批准,以及包括英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全民公决通过之后,才能够真正成为欧盟宪法。英国《世界新闻周报》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英国选民反对英国批准欧盟宪法条约。这一民意调查反映出,至少从目前看,布莱尔希望英国批准该条约的计划缺乏基本的民意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55%表示将在公决中投反对票,仅有25%表示将投赞成票,另外约20%表示不能决定。这一调查结果与英国其它媒体公布的调查结果以及分析人士的预测基本吻合。看来英国通过欧盟宪法条约的前景,并不乐观。但布莱尔政府在此次公决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民意摇摆幅度大,选民的态度不像在一般大选中支持某一政党那样坚定。1975年,英国曾就是否继续留在欧共体中举行公决,大部分选民在开始时准备投反对票,但这部分人中的20%后来改变了立场,最终使赞成英国留在欧共体中的一方赢得了胜利。此次有关欧盟宪法条约草案的公决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因为欧洲问题在英国选民心中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布莱尔为了说服公众支持英国批准欧盟宪法条约,可能会首先等待其他国家批准,然后布莱尔在大力宣扬欧盟宪法条约将赋予欧洲理事会更多权力并加强欧盟作为国家联盟地位的同时,突出强调拒绝批准该条约将使英国面临被逐出欧盟、被孤立和边缘化以及丧失就业机会等危险,以“软硬”两手说服英国选民改变态度。但英国能否通过欧盟宪法条约,尚难以预测。(三)英国对欧洲一体化将继续持保守态度欧盟最近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拟加快一体化进程。某些欧洲政治领导人甚至提出了建设欧洲联邦国家的方案。英国不可避免地将要面临是把自己进一步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去,还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面被排除出“核心欧洲”决策圈之外的严峻考验。工党政府虽然表示积极参与欧盟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在经济上愿意与欧盟密切合作,但坚决反对建设“欧洲合众国”的主张。目前英国公众中疑欧情绪仍十分强烈,主要的反对党——保守党领导集团更提出要就欧盟基础条约重开谈判,扬言英国有可能退出欧盟。保守党公开向欧洲怀疑主义方向转变,使工党政府在对待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态度上,更趋稳妥。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工党的政治前景。这迫使工党政府在有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问题上不能不表现出强硬的姿态。布莱尔声称,他将在所有有关英国国家利益的问题上表现“强硬”,说英国今后的对欧政策“需要强硬的时候就强硬,需要表现出建设性时就表现出建设性”。可以预计,英国在今后的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将继续持保守态度。(四)欧美竞争加剧将迫使英国在二者间作出选择随着两极体制的解体和东西方军事对抗的消失,美、欧共同的敌人业已不存在,军事安全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变得更为重要。美国、欧盟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将日益体现为竞争关系。扩大后的欧盟,是惟一能够挑战美国的经济力量。欧洲推行一体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欧洲联合来增强与美国竞争的能力。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热衷于推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美国这种独断专行的行为,导致美欧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裂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英国政府如果继续亦步亦趋,追随美国,一则将会损害自身的形象,削弱英国作为世界事务中一支独立势力的地位。二则会引起欧洲国家的不满,有可能成为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制约因素。如何恰当地处理英国同美、欧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使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同时,又保持与美国的亲密关系,是英国外交面临的两难选择。当前,英国尚能在美、欧之间暂时取得平衡,但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持续深入,以及美、欧竞争的不断加剧,早晚有一天,英国将不得不在美欧之间作出选择。

英国是欧盟的成员国。欧盟是欧洲联盟的简称。在欧盟成立初期,英国自恃甚高,不屑加入欧盟,不过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大英帝国急剧衰落,终于在1973年加入了欧盟,成为了成员国。现阶段欧盟通用欧元的情况下,英镑仍然作为货币在英国流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