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物流管理学论文的发表机会

发布时间:2024-07-04 00:58:11

物流管理学论文的发表机会

毕 业 论 文 中 文 摘 要 物流作为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并日益成为企业所看中的“第三利润源泉”。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借助电子商务全面提供物流服务质量,已成为物流业急需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物流概念 物流管理 利润 费用 一.引言 物流”概念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后几十年中得到迅猛的发展,涵义从单纯的“货物配送”发展到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管理,成为国际运输业中一种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给物流概念所下的定义是: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和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效率与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这是目前被普遍认同的定义。 根据现代的物流概念,物流产业主要有四个主要分类,分别是: (1)硬件设施的物流业务,如经营货仓及码头; (2)运输基础的物流业务,如经营空运及海运等业务; (3)软件资讯基础的物流业务,设计电脑物流软件及管理手则给物流企业; (4)财务基础的物流企业,包括替运输公司进行报关等文件手续的企业。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主要有 4 个特点: (一)、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 (二)、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三)、以信息为中心; (四)、重效率更重效果。 以上四个特点为中心写吧!呵呵

最好是到企业里去实践,看了,做了也就全明白了。VMI库存管理一般在大型生产企业里比较常见,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到这类的企业里尝试一下。并且我个人还觉得专门做承包物流业务外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它的实力够强的话)会做的更精一些,这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于写物流毕业论文我个人一直主张写案例性的论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践结合理论,表达个人思想,观点。以及对事物的分析,认知。纯粹的人理论性论文,对于我们理论知识不强的学生有点难。

ctrl+c,ctrl+v

我觉得第三物流现在比较实际,写这个吧~

物流管理学论文的发表

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摘要】文中阐述了个性化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传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最后对框架的实现技术进行了说明。【关键词】个性化;物流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现代物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随着网络物流资源的日趋丰富,人们要从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传统的“人找信息”的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的特点自动组织和调整信息的服务模式。于是个性化物流服务应运而生。1个性化技术概述1.1个性化概念及特点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服务模式[1]。个性化服务具有主动性,可定制性,智能性等特点。主动性是指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基于用户的学科、偏好等个人特征,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可定制性是指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兴趣爱好,呈现布局等。智能性是指个性化服务中使用了一些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它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来更新用户的兴趣模型。1.2个性化技术简介推荐系统是个性化技术中最普遍的应用之一,根据用户行为和用户偏好自动地过滤用户不感兴趣的东西、预测用户感兴趣的东西。目前,常用的推荐技术有三类: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技术和协同过滤技术。①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通过比较信息资源与用户的兴趣模型之间的相似性来推荐信息,它是信息过滤技术的延续与发展[2]。项目或者对象通过相关特征的属性来定义,系统基于用户评价对象的特征学习用户的兴趣,依据用户资源与待预测项目的匹配程度进行推荐。②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Association Rule-basedRecommendation)是以关联规则理论为基础,把已购商品作为规则头,把推荐对象作为规则体的一种推荐技术[2]。它可以发现不同商品在销售过程中的相关性。③协同过滤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推荐技术,它利用相似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协同过滤技术基于历史用户数据找到与当前用户相似的用户群,并基于相似用户群的喜好向当前用户提供推荐。表1对以上三种推荐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2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随着Internet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物流信息系统暴露出以下问题。2.1信息量大,查全不易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量越来越庞大且动态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在这个海量仓库里有配送、运输、仓库、物流广告等内部或外部信息,这些信息严重超载。因此,网络使得用户面临从信息不足逐渐过度到选择过多的问题上来。供参考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2010-05-23 02:31]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多样化需求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构建柔性化培养模式,并提出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基础+模块+特色”的柔性化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要求。“基础”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模块”注重人才的技能培养;“特色”表现为细化专业方向设置、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建立综合性物流实验室、建立企业物流实习基地,以实践促进教学。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柔性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物流人才缺乏与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将严重制约我国物流业的长远发展。教育部已经把物流专业人才列为我国十二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万[1]�。为了缓解物流人才缺乏问题,我国已有17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3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但目前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存在隔阂,需要对其培养模式做进一步完善[2]�。本文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并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讨。 1 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指各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企业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从业范围为运输、配送、包装、搬运、流通加工、储存、进出口业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等物流作业活动和整体规划。从业岗位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信息管理员、网络维护员、仓库保管员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同:从事专业物流运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具备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基础的专业物流人才;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部门需要熟悉市场营销理论,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需要懂得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科基础。 针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物流人才的评价标准还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参照点,招聘时拿不准测试哪些关键素质、知识点。高等院校也拿不准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需求。那么,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本着这一问题的探索,本文采用胜任特征模型的纬度划分[3]�,来构建物流管理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有望消除或缓解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现代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人才结构失调的困境。 2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如此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诸多困难。如果物流管理课程设置范围过大,将会导致所培养人才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不精深[4]�。这种课程设置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教学环节都不好组织,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课程设置的面过窄,人才知识结构单向化,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同样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多样性的需求[5]�。针对这一两难的问题,本文基于王强(2006)划分胜任特征模型纬度为人格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3]�,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物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实地访谈,发现他们对招聘物流管理人才最看重的是知识、技能和能力。他们认为人格特征仅通过高等院校培养是不够的,或许先天禀赋和工作的历练对人格特征影响更大。因此,本文将考虑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是知识、技能和能力,构建本文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所示,结合企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将与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互动匹配。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学、工学及信息科学基础,具备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宽口径、复合性、应用性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接受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的训练,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因此,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能力较强,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3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实现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必要保障,因此需要依据人才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现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科性三段式课程内容进行改进,通过 “基础+模块+特色”的形式使课程体系柔性化,满足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 (1)基础教学部分包括公共基础教学、学科基础教学与专业基础教学,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实现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模块教学部分包括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注重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细方向” 的要求:一是根据专业细化方向的设置;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通过“基础”与“模块”的优化组合,建立人才培养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2)公共基础教学需要依据学校教学大纲统一设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等。学科基础类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依据管理学、经济学及工学主干课程设定,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物流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物流课程设计等。 (3)模块教学由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组成。根据物流管理学科的具体方向及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背景划分多个方向模块,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设置特色课程,比如设置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专业方向模块,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可包括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供应链实施与策略、物流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课程。物流细化方向的设置,进一步体现了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选修模块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跨学科、跨院、系选修的课程。学科选修课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内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和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一些边缘选修课,加深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拓宽。“基础”与“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不同组合,使得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柔性化。4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管理实践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实践教学促进课程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许多专业也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立综合性的物流实验室,不仅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更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及实习环节,将基础与模块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并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还需要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开设一些具有规划性、设计性的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论规程设计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现代化理念,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还需要加强高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的物流实习基地,通过企业讲座、实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5 结束语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提出柔性化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时间环节的互动匹配,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建立的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环节,是适应物流人才多样化需求,促进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蓓, 赵柴厚.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J].中国市场, 2008, 10:154-155 [2] 庞燕,王忠伟.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2,(2):23-26 [3] 王强. 物流管理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05-108 [4] 刘联辉.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 物流技术, 2005, (2):35-37 [5] 周江华, 刘桂云.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中国水运, 2003, (12):40-41

这个我可以先帮你拟题,题目满意了我再帮你继续做,4000字一天的时间就差不多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学习啦【其它论文范文】编辑:斯娃发布时间:2016-06-01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已从起步期逐渐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就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的物流专业人才,而高职作为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基地,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要进一步创新和加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高校物流管理类教材建设思考

1引言

“物流”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走热,现在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近年来,政府对物流发展和建设的关注和热情更是推动了这一热潮。为了培养相关的物流人才,从物流建设热潮中分一杯羹,全国的高校———从本科院校到专科院校,从硕士教育到博士教育,都全面开花,几乎是有条件的办物流专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开办物流专业。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追求下,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让人担忧。本文主要从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的方面进行几点思考。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解决问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到学生对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的认知。

2我国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及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物流管理类的教材有400多种。由于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总数庞大,又是热门专业,加上教师个人利益驱动、相关院校的利益驱动、各大教材出版社的利益驱动,会有更多的物流管理类教材出现。但绝大部分教材的出版都是利益驱动。高校使用什么教材,由各院系专业选定,里面掺杂多种因素,所以好教材不一定好销售,这也就导致了好教材没有好的认可度的局面,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优秀教材的出现和成长。在这个新生的物流管理类教材体系里,好的本土教材的出现需要时间或者大师级学者的出现。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物流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体系不明朗

首先体现在物流类专业对现代物流认识的不足,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条块分割严重,注重理论,但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违背了现在物流的整体系统性观点;二是课程体系没有及时更新,大多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管理的课程,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现代物流的发展动态;三是不同专业的课程重复性大,没有根据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延伸出新的分支。给人的感觉就是物流各专业没有自己特色,导致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的几乎是同样的知识。课程体系的不明朗直接导致了相关教材的低质量和新理论教材的缺乏。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学生毕业后除了了解运输、仓储、配送、货代这些知识外,对物流发展前沿的特种物流、危险品物流、会展物流、冷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特种物流装备、物流金融、物联网等发展动向一无所知。这将直接导致我国高素质物流人才教育形成瓶颈。

2.2课程知识内容陈旧

部分教材知识陈旧,很多是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内容,物流设备图片也是老古董,教材的内容已经反映不了现代物流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这种教材的危害性极大,会误导部分学生对现在物流的认知和学习。

2.3课程之间知识重复程度大

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重复程度大。物流专业教材与基础课程教材相同或者相近内容,如《物流统计学》与《统计学》,《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物流专业教材之间,如EOQ模型在《仓储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课程中都有详细讲解,这种重复性内容浪费了资源,没有必要。

2.4缺乏本土案例素材

目前较好的物流教材要么是外文原著,要么是外文翻译过来的,里面大部分是国外物流企业的案例。中国本土教材要么是缺乏案例,要么就是从外文资料中摘选过来的外文案例,所以,教材中很缺乏物流管理相关的本土案例,这对学生了解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政府、物流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协会、高校、相关学者等相关机构应该一起参与解决这个问题。

2.5教材内容抄袭严重

教材内容雷同在我国教材出版界中比较多见。在物流管理类教材中也是比较普遍的。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都通过行政力量推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但是教材质量还是不理想,很多内容是雷同的。其背后各个利益群体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严格要求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保护知识产权,吸引优秀的学者来编写教材。

2.6缺乏经典教材

有没有那么几本物流教材,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把它们视为珍宝,带在身边,温故知新,在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在上面寻找解决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鲜有这样的物流教材。大多教材内容缺乏深度,很难揭示深层次的本质,难以引导学生思考。

3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加大物流专业的建设力度和创新力度,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关物流专业,打造合理的课程体系,为课程开发和教材的开发提供保障平台。如我们可以开发特种物流专业、建筑行业物流、冷链物流、钢材物流等新的专业,在新的专业领域中,会有更多的有特色的物流教材出现。

(2)推行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合作,建设国内物流案例资源库,并且定期更新。这样教材编者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流案例,就可以弥补国内教材缺乏相关国内的物流案例的弊端,从而提升教材的质量。

(3)改革高校管理体制,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兼职。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进,鼓励教师参与物流企业科研和经营活动,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兼职、项目合作等,为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在编写教材时,可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4)改革教材的出版和采购机制。应建立相关的审查制度,加强教材出版前的审查力度,对教材的原创性、实用性、时效性进行审查。杜绝非原创教材、质量差的教材的出版。同时要加大高校教材采购反腐败力度,打击腐败行为,打击出版社的行贿和高校采购部门的受贿,恢复教供求材市场的正常运作,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教材的质量。

(5)系统规划教材内容,避免出现知识内容“撞车”现象。物流学术指导委员会应界定各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在知识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同时处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知识衔接问题。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民族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一、引言

民族高校是指设立在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和设在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目前我国有200多所。[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上、素质上有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民族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互联网+”新常态下的物流人才需求,并为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传统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明确指出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往的同种课程知识结构过时

所安排的课程与本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实践内容有所不足(仅占调研高校的43.71%);所教授课程也无法反映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并无明显特色、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二)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紧张与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尤其是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的院校,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凸显。同时教学偏重理论,手段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教师往往缺乏从业经验或企业实践经历。

(三)传统课程资源不能共享

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最多,由2000年的2个提高到2013年的393个。73.68%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或实验实训室占地面积都在500平米以下。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中[2]。

(四)民族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起步晚,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

据调查,截至2014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其中专科以上民族类普通高校32所,本科院校24所,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有4所。从2006年到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相继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建设特色。但是,民族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工科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待提高[3]。

三、新形势下物流业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由“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倒逼出对各行业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细分。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人才应该首先拥有这样的三大思维和十大物流技能类型(图1):第一,需要有开放的思维,而且随时拥抱行业前沿信息,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外部市场、行业趋势,敢于推动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第二,需要有拥抱思维,能够随时抓住标杆企业的最新动态,结合企业自身现状,主动适应变化;第三,要有跨界的思维,将其他领域的商业模式,结合本行业的特性,具备较强探索精神。

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为研究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为技术依托,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民族高校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教育对象。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教育对象其民族,语言、心理、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内的少数民族情况设置适合的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对于民族高校及我国民族地区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了应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变化,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从2011年招生以来,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应用型物流人才、复合型物流人才和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

(一)分层培养模式

第一,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物流金融和采购管理等方面综合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二,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丰富学术课题和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经验,同时具备追踪行业前沿趋势,能够解决企业问题能力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二)基本思路与实施措施

1.及时修订并更新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建立并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完整体系。在2014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实践、实训和跨专业实践操作环节,确定合理的实验与实习内容、时间及学时数,保证与理论教学的衔接配合;同时充分考虑和利用第二课堂,设置几类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4]。

2.设置人格养成通识教育平台。作为民族本科高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改革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民族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赢得更大竞争力。

3.购置实践教学平台。2014年学院大力投入购置软硬件设备,建立了1200平米的现代物流中心,购买了各种物流仿真实验软硬件设施,增加物流软件的仿真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及能力。通过加强和物流企业的联系,在校外建设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演练场景与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物流规划、物流项目管理以及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解决方案能力。

4.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活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积极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和教师“双师型”培养活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并借鉴各种大学生活动,如课外竞赛、创新实验活动和创业大赛活动,积极筹备并组织开展院、校内的多种特色课外竞赛活动,从而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学生素质及团队合作意识。

5.重点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在众多教学环节中都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企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同时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相关课外活动中,才能保证教师培养目标的成功实现[5]。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民族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应用性型、复合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人才,能为“互联网+物流”企业提供专业的“智慧型”物流管理服务。

物流管理学论文发表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学习啦【其它论文范文】编辑:斯娃发布时间:2016-06-01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已从起步期逐渐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就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的物流专业人才,而高职作为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基地,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要进一步创新和加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高校物流管理类教材建设思考

1引言

“物流”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走热,现在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近年来,政府对物流发展和建设的关注和热情更是推动了这一热潮。为了培养相关的物流人才,从物流建设热潮中分一杯羹,全国的高校———从本科院校到专科院校,从硕士教育到博士教育,都全面开花,几乎是有条件的办物流专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开办物流专业。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追求下,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让人担忧。本文主要从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的方面进行几点思考。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解决问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到学生对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的认知。

2我国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及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物流管理类的教材有400多种。由于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总数庞大,又是热门专业,加上教师个人利益驱动、相关院校的利益驱动、各大教材出版社的利益驱动,会有更多的物流管理类教材出现。但绝大部分教材的出版都是利益驱动。高校使用什么教材,由各院系专业选定,里面掺杂多种因素,所以好教材不一定好销售,这也就导致了好教材没有好的认可度的局面,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优秀教材的出现和成长。在这个新生的物流管理类教材体系里,好的本土教材的出现需要时间或者大师级学者的出现。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物流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体系不明朗

首先体现在物流类专业对现代物流认识的不足,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条块分割严重,注重理论,但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违背了现在物流的整体系统性观点;二是课程体系没有及时更新,大多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管理的课程,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现代物流的发展动态;三是不同专业的课程重复性大,没有根据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延伸出新的分支。给人的感觉就是物流各专业没有自己特色,导致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的几乎是同样的知识。课程体系的不明朗直接导致了相关教材的低质量和新理论教材的缺乏。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学生毕业后除了了解运输、仓储、配送、货代这些知识外,对物流发展前沿的特种物流、危险品物流、会展物流、冷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特种物流装备、物流金融、物联网等发展动向一无所知。这将直接导致我国高素质物流人才教育形成瓶颈。

2.2课程知识内容陈旧

部分教材知识陈旧,很多是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内容,物流设备图片也是老古董,教材的内容已经反映不了现代物流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这种教材的危害性极大,会误导部分学生对现在物流的认知和学习。

2.3课程之间知识重复程度大

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重复程度大。物流专业教材与基础课程教材相同或者相近内容,如《物流统计学》与《统计学》,《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物流专业教材之间,如EOQ模型在《仓储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课程中都有详细讲解,这种重复性内容浪费了资源,没有必要。

2.4缺乏本土案例素材

目前较好的物流教材要么是外文原著,要么是外文翻译过来的,里面大部分是国外物流企业的案例。中国本土教材要么是缺乏案例,要么就是从外文资料中摘选过来的外文案例,所以,教材中很缺乏物流管理相关的本土案例,这对学生了解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政府、物流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协会、高校、相关学者等相关机构应该一起参与解决这个问题。

2.5教材内容抄袭严重

教材内容雷同在我国教材出版界中比较多见。在物流管理类教材中也是比较普遍的。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都通过行政力量推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但是教材质量还是不理想,很多内容是雷同的。其背后各个利益群体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严格要求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保护知识产权,吸引优秀的学者来编写教材。

2.6缺乏经典教材

有没有那么几本物流教材,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把它们视为珍宝,带在身边,温故知新,在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在上面寻找解决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鲜有这样的物流教材。大多教材内容缺乏深度,很难揭示深层次的本质,难以引导学生思考。

3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加大物流专业的建设力度和创新力度,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关物流专业,打造合理的课程体系,为课程开发和教材的开发提供保障平台。如我们可以开发特种物流专业、建筑行业物流、冷链物流、钢材物流等新的专业,在新的专业领域中,会有更多的有特色的物流教材出现。

(2)推行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合作,建设国内物流案例资源库,并且定期更新。这样教材编者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流案例,就可以弥补国内教材缺乏相关国内的物流案例的弊端,从而提升教材的质量。

(3)改革高校管理体制,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兼职。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进,鼓励教师参与物流企业科研和经营活动,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兼职、项目合作等,为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在编写教材时,可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4)改革教材的出版和采购机制。应建立相关的审查制度,加强教材出版前的审查力度,对教材的原创性、实用性、时效性进行审查。杜绝非原创教材、质量差的教材的出版。同时要加大高校教材采购反腐败力度,打击腐败行为,打击出版社的行贿和高校采购部门的受贿,恢复教供求材市场的正常运作,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教材的质量。

(5)系统规划教材内容,避免出现知识内容“撞车”现象。物流学术指导委员会应界定各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在知识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同时处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知识衔接问题。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民族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一、引言

民族高校是指设立在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和设在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目前我国有200多所。[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上、素质上有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民族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互联网+”新常态下的物流人才需求,并为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传统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明确指出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往的同种课程知识结构过时

所安排的课程与本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实践内容有所不足(仅占调研高校的43.71%);所教授课程也无法反映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并无明显特色、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二)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紧张与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尤其是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的院校,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凸显。同时教学偏重理论,手段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教师往往缺乏从业经验或企业实践经历。

(三)传统课程资源不能共享

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最多,由2000年的2个提高到2013年的393个。73.68%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或实验实训室占地面积都在500平米以下。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中[2]。

(四)民族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起步晚,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

据调查,截至2014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其中专科以上民族类普通高校32所,本科院校24所,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有4所。从2006年到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相继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建设特色。但是,民族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工科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待提高[3]。

三、新形势下物流业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由“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倒逼出对各行业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细分。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人才应该首先拥有这样的三大思维和十大物流技能类型(图1):第一,需要有开放的思维,而且随时拥抱行业前沿信息,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外部市场、行业趋势,敢于推动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第二,需要有拥抱思维,能够随时抓住标杆企业的最新动态,结合企业自身现状,主动适应变化;第三,要有跨界的思维,将其他领域的商业模式,结合本行业的特性,具备较强探索精神。

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为研究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为技术依托,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民族高校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教育对象。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教育对象其民族,语言、心理、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内的少数民族情况设置适合的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对于民族高校及我国民族地区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了应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变化,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从2011年招生以来,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应用型物流人才、复合型物流人才和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

(一)分层培养模式

第一,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物流金融和采购管理等方面综合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二,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丰富学术课题和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经验,同时具备追踪行业前沿趋势,能够解决企业问题能力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二)基本思路与实施措施

1.及时修订并更新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建立并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完整体系。在2014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实践、实训和跨专业实践操作环节,确定合理的实验与实习内容、时间及学时数,保证与理论教学的衔接配合;同时充分考虑和利用第二课堂,设置几类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4]。

2.设置人格养成通识教育平台。作为民族本科高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改革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民族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赢得更大竞争力。

3.购置实践教学平台。2014年学院大力投入购置软硬件设备,建立了1200平米的现代物流中心,购买了各种物流仿真实验软硬件设施,增加物流软件的仿真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及能力。通过加强和物流企业的联系,在校外建设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演练场景与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物流规划、物流项目管理以及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解决方案能力。

4.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活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积极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和教师“双师型”培养活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并借鉴各种大学生活动,如课外竞赛、创新实验活动和创业大赛活动,积极筹备并组织开展院、校内的多种特色课外竞赛活动,从而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学生素质及团队合作意识。

5.重点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在众多教学环节中都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企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同时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相关课外活动中,才能保证教师培养目标的成功实现[5]。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民族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应用性型、复合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人才,能为“互联网+物流”企业提供专业的“智慧型”物流管理服务。

《现代营销》(理论版)省级 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栏目:企业文化、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创新、政策与法规、市场调研、工程技术、商业科学、电子商务、经济纵横、财务天地、实践与探索等。对期刊满意的话 追问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趋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代表着本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伴随现代物流理念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的特征有: 第一,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总体上讲,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和公众物流服务仍然是社会物流的主要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时期难以明显改观。同时,第三方物流在中国已经有了大约十年的探讨过程和发展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中国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根据有关分析,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与此同时,社会物流外包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这些都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不同企业间的物流理念以及物流需求层次差异性很大,先进的与传统的物流模式并存。一方面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进入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分销业产生高端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资领域。这些企业物流理念先进、物流外包水平高、供应链管理要求严格且自主性较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要求高。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物流形式、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制造业为例,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大约是14.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租用的仓储面积是5.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也就是说我们的外包明显不足。内资企业的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台,装载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和实际运作差距。这种先进与落后物流形态并存的现象造成我国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物流结构的不均衡性。 第三,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这可能是很粗略的估计),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在竞争模式上主要体现在成本与价格竞争,而对第三方物流所带来的供应链增值效应关注不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在行业中可能都感觉到这种竞争压力。根据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目前利润率为3-8左右,行业利润空间尚未完全挖掘出来,和国际上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进程,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功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第一,服务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一方面供需双方合作不断加深,服务模式日趋完善,以我们公司的米其林项目为例,米其林是世界知名的轮胎制造商,1997年、2001年分别在我国东北沈阳、上海建厂,最初中国外运仅仅是为他提供海运服务,主要是在国际端的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双方建立第三方物流合同关系后,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其供应链的布局实施了个性化的物流资源配置,新建、改造专用的物流仓库,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也就是按照生产企业上下游配置做了一些安排。经过几年磨合,服务范围从进出口货代扩展到CBC、全国干线运输包括区域性配送。区域配送从操作层面上、供应链层面上、信息反馈层面上做了很多工作,来满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要求以及运输服务要求。服务区域从北方扩展到华东、华南地区,服务标准显著提升。这种国际化生产企业对物流行业的要求也非常高。我这里有几个数字,也就是他们对我们公司第三方物流的一些KPI指标,比如库存完好率2005年我们达到了99.1,2006年是99.5,今年前三季度是100;第二个指标库存明细准确性,也就是轮胎不同的规格、尺寸、排序、仓库里的配置准确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99.4,2006年99,今年一直保持在100,也就是说这种准确性我们还是在逐年改善;到货的准时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98.3,当时还是有差距的,他们要求还是很高的,2006年98.5,今年到现在为止是99.4,也是在逐年提高。 成本方面我们再看第三方物流服务深化的直接结果是专业的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越来越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市场,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优势。目前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锁定在IT、汽车行业、家用电器、化工、快速消费品等几个目标行业集中发展,专业细分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强。从过去什么都做的物流转变成更加专业化的划分,按照市场和生产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企业也在做一些相应变化。 第二,服务范围向金融领域扩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探讨市场对外运产生的一些新的需求、新的机会。物流、现金流、资金流是供应链三大组成部分。在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体系下,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造成的采购与供应短缺是造成供应链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前些年在流通行业比较明显。由此以质押、监管为代表的物流金融服务得到较大发展,包括中外运、中远在内的企业纷纷开展此项业务。以我公司为例,通过与深发展、广发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主要银行签署合作协议,2006年实现授信额度达到456亿元,2007年1-9月份实现授信额度超过500亿元。很多客户、企业对这个方面的需求也很明显,需要通过物品和质押这种关系来缓解自己资金不足的问题。质押监管的发展标志着第三方物流与金融行业的融合,而服务范围也由静态的仓单质押向货物的在途质押转变,从供应链资金流收入方面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第三,物流行业的整合趋势非常明显。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是物流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正在向中国扩展,自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国内起,以兼并收购为特征的全球物流整合深刻改变了物流市场格局。一大批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消失,一批巨型的物流大集团在整合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以德国邮政为例,由几家德国本土邮政企业经过私有化之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先后并购了DHL等物流巨头,并以DHL为平台集中打造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 近几年,外资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并购明显升温,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也使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从服务竞争扩展到资本竞争,这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资本手段越来越成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物流走向了理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官产学研等物流各界的沟通与协同不断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成长时期,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之一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积极倡导者,将一如既往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交流、合作与沟通,与大家共同发展。

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摘要】文中阐述了个性化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传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最后对框架的实现技术进行了说明。【关键词】个性化;物流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现代物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随着网络物流资源的日趋丰富,人们要从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传统的“人找信息”的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的特点自动组织和调整信息的服务模式。于是个性化物流服务应运而生。1个性化技术概述1.1个性化概念及特点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服务模式[1]。个性化服务具有主动性,可定制性,智能性等特点。主动性是指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基于用户的学科、偏好等个人特征,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可定制性是指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兴趣爱好,呈现布局等。智能性是指个性化服务中使用了一些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它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来更新用户的兴趣模型。1.2个性化技术简介推荐系统是个性化技术中最普遍的应用之一,根据用户行为和用户偏好自动地过滤用户不感兴趣的东西、预测用户感兴趣的东西。目前,常用的推荐技术有三类: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技术和协同过滤技术。①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通过比较信息资源与用户的兴趣模型之间的相似性来推荐信息,它是信息过滤技术的延续与发展[2]。项目或者对象通过相关特征的属性来定义,系统基于用户评价对象的特征学习用户的兴趣,依据用户资源与待预测项目的匹配程度进行推荐。②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Association Rule-basedRecommendation)是以关联规则理论为基础,把已购商品作为规则头,把推荐对象作为规则体的一种推荐技术[2]。它可以发现不同商品在销售过程中的相关性。③协同过滤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推荐技术,它利用相似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协同过滤技术基于历史用户数据找到与当前用户相似的用户群,并基于相似用户群的喜好向当前用户提供推荐。表1对以上三种推荐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2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随着Internet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物流信息系统暴露出以下问题。2.1信息量大,查全不易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量越来越庞大且动态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在这个海量仓库里有配送、运输、仓库、物流广告等内部或外部信息,这些信息严重超载。因此,网络使得用户面临从信息不足逐渐过度到选择过多的问题上来。供参考

物流管理学论文的发表意义

物流是什么意思

物流管理专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1.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者以理来管的水平一般来讲,企业经营者的知识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的业务知识,如成本会计,应用的重点在于依法决策,照章办事;中层的方法知识,如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应用的重点在于需要与可能、范围与条件之间的平衡;高层的哲理知识,应用的重点在于把握实质,随机制宜、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在经营决策中能高瞻远瞩,提高“理”来“管”的水平。物流经济学作为一门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物流企业实践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学习和掌握物流经济学知识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物流经济学从众多有关业务知识、方法知识中综合交叉中升华、提炼出来的思想,它可提高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过程中,理性思考和理性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当前,物流企业的发展正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从资本导向型向智本导向型过渡,物流经济学是培养造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本家的第一课。2.有利于实现物流产业宏观管理的科学化物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经济学科,是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物流经济和物流理论的总结与升华。 现代物流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和很强的产业联动效应。不仅涉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的经营企业,而且还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通信等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经营的企业;不仅涉及第一、二和第三产业中的所有行业,还涉及到国家财政、税收、海关、检疫等管理部门。3.有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很快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动脉。

1、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战场;3、物流管理对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物流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技术、逻辑与思维是对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创新,适合于各类企业;5、物流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资源优化利用、提高企业效能,提高企业各类活动的效率,降低企业成本;6、物流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产品供应链的管理,实现产品供应链成本最低化。

物流管理学论文的发表时间

据学术堂了,发表管理学论文的途径有很多种,这里给大家介绍最重要的三种:1.在导师指导下的科研项目成果如果你和导师关系比较好,导师比较厉害,你可能会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验或者是课题的研究(一般都是导师手上的科研项目),但前提是,你自己得有一定的科研或者学术能力,能帮助导师完成一些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分析等.一般这种情况下,研究获得一定成果之后,你可能和导师共同发表文章.2.独立写作,直接在网站或者邮箱投稿可以针对管理学专业内的一些热点、难点写一些文章进行投稿,正规的期刊一般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和投稿邮箱,你可以通过在线投稿或者邮箱发送的方式,中国知网首页上有作者投稿一栏,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论文方向,搜索相关期刊的网站链接即可.3.参加学术论坛的征文活动,文章被收录一些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经常会举办一些学术论坛,并且面向高校师生征集相关稿件,你可以关注浏览各大高校的网站,也可以直接在百度上搜索相关新闻和公告,按照要求写,如果有幸你的文章被大会收录到论文集,那么你的文章就可以免费发表了.管理学论文发表注意事项:1、审稿周期即期刊编辑部对论文的内容和类别进行审核、确定能否发表所需的时间.评职称也好,大学生发表论文也好,都是有时间要求的,所以大家必须看你所选择的期刊是否能够及时见刊,审稿周期太长的不建议选择.2、录用通知和版面费部分期刊在决定用稿后会出具一个盖有编辑部公章的录用通知,告知用稿及刊发在哪一期上;版面费就是部分刊物在发表稿件时所收取的费用,也有一些期刊给予作者一定稿酬.所以看见版面费不要觉得是子,仔细核实,确认后及时支付版面费,期刊才会安排出刊.3、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很重要,在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创新性作品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一般来说是大四毕业论文,但若你有研究成果,论文时间视研究成果而定。论文类型:专题型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论辩型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综述型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综合型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可根据各类型选择可写论文。

《现代物流管理学(第2版)》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物流管理学(第2版)》涉及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功能,具体内容包括:现代物流管理概述、物流系统、物流类型、货物包装、装卸搬运、运输管理、仓储保管、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物流技术等13个方面。本教材紧密结合当前物流领域的实践,从强化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角度出发,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物流管理的最新实用知识与操作技术,在体例上也有新的突破。《现代物流管理学(第2版)》适合作为技术应用型高校物流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适合于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自学用书。

物流管理论拉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