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安培发表的第一篇数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5:47:40

安培发表的第一篇数学论文

安培小时候记忆力极强,数学才能出众。他父亲受卢梭(1712-1778)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决定让安培自学,经常带他到图书馆看书。安培自学了《科学史》、《百科全书》等著作。他对数学最着迷,13岁就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论述了螺旋线。1799年安培在里昂的一所中学教数学。1802年二月安培离开里昂去布尔格学院讲授物理学和化学,四月他发表一篇论述赌博的数学理论,显露出极好的数学根底,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后来应聘在拿破仑创建的法国公学任职。1808年安培任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1809年任巴黎工业大学数学教授。181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4年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1827年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柏林、斯德哥尔摩等科学院的院士。安培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中的基本原理有重要发现,如安培定律、安培定则和分子屯流等。18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国物理学界长期信奉库仑关于电、磁没有关系的信条,这个重大发现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震动,以阿拉果(1786-1853),安培等为代表的法国物理学家迅速作出反应。八月末阿拉果在瑞士听到奥斯特成功的消息,立即赶回法国,九月十一日就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奥斯特的实验细节.安培听了报告之后,第二天就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于九月十八月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服从右手定则,以后这个定则被命名为安培定则。九月二十五日安培向科学院报告了第二篇论文,提出了电流方向相同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吸引,电流方向相反的两皋平行载流导线互相排斥。十月九日报告了第三篇论文,阐述丁各种形状的曲线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来,安培又做了许多实验,并运用高度的数学技巧于1826年总结出电流元之间作用力的定律,描述两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两电流元的大小、间距以及相对取向之间的关系。后来人们把这个定律称为安培定律。十二月四日安培向科学院报告了这个成果。安培并不满足于这些实验研究的成果。1821年一月,他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的假设,认为每个分子的圆电流形成十个小磁体,这是形成物体宏观磁性的原因。安培还对比了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名称,第一个把研究动电的理论称为“电动力学’,并于‘1822年出版了《电动力学的观察汇编》,1827年出版了螟电动力学理论》。此外,安培还发现,电流在线圈中流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磁性和磁铁相似,创制出第一个螺线管,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探测和量度电流的电流计。安培的研究还涉及哲学、化学等领域,甚至还研究过植物分类学上的复杂问题。1836年,安培以大学学监的身份外出巡视工作,不幸途中染上急性肺炎,医治无效,于六月十日在马赛去世,终年61岁。后人为了纪念安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电流强度的单位,简称“安”。

参考资料·安培与安培定则 安培(1775~1836)是法国物理学家。 1775年1月22日诞生于里昂。从小, 安培就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尤其在数学方面有非凡的天赋。 他13岁就能理解有关圆锥曲线的原理,并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 论述了螺旋线。他年轻时生活贫苦,曾在中学教数学。 1805年定居巴黎,1808年任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 后历任巴黎工业大学数学教授、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等职。 181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27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柏林、 斯德哥尔摩等科学院的院士。 安培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但钻研数学,而且对物理学、 化学等都感兴趣,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过心理学、伦理学等。 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的基本原理有重要发现, 如安培定律、安培定则和分子电流等。 1820年9月11日安培在法国科学院听到关于奥斯特实验的报告 后,引起极大兴趣,第二天就重做了奥斯特的实验, 并于9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一篇论文, 提出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服从右手定则( 以后这个定则被命名为安培定则),以后又在短时间里, 通过实验和数学归纳,提出数篇论文, 阐述了各种形状的曲线载流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提出了表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的公式,称为安培力公式; 发现了环路定律; 并且在1821年1月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认为每个分子的圆电流形成一个小磁体,这是形成物体磁性的原因。 安培还第一个把研究动电的理论称为“电动力学”。安培还发现, 电流在线圈中流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磁性和磁铁相似, 创制出第一个螺线管,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电流计。 安培思考科学问题专心致志,在这方面流传不少佳话。据说有一次, 安培在街上走着走着,想出了一个电学问题的算式, 正为没有地方运算而发愁,突然,他见到面前有一块“黑板”, 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粉笔,在上面运算起来。那“黑板” 原来是一辆马车的车厢背面。马车走动了,他也跟着走,边走边写; 马车越走越快,他就跑了起来,一心一意要完成他的推导, 直到他实在追不上马车了才停下脚步。安培这个失常的行动, 使当时街上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1836年6月10日安培因患急性肺炎在马赛去世,终年61岁。 后人为了纪念安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电流强度的单位。 【例1】 如图3—5所示的通电螺线管的纵剖面,“”、“◎” 分别表示电流垂直纸面流入和流出。试画出a、b、c、 d四个位置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分析与解答】 根据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由右向左, 再根据磁感线为闭合曲线的特点, 即可画出图中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图(图3—6), 线上各点处的切线方向,就是小磁针在该点N极的受力方向, 于是得a、b、c、d四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如图3—6所示。 【例2】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也有两个磁极:磁南极(S极)和磁北极( N极)。那么,地磁的南北极的大体位置应在什么地方? 根据是什么? 【解答】 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我们可以把地球近似看成一个条形磁铁,在地球外部, 磁感线由地磁北极发出指向地磁南极,在地球内部, 磁感线由地磁南极指向地磁北极,从而形成闭合曲线。 当我们在地球表面将小磁针用细线悬在空中稳定后, 小磁针北极近似指向地理北极方向, 这说明地球表面磁感线大体指向地理北极, 这就说明地磁北极大体位于地理南极,地磁南极大体位于地理北极。 指南针(即小磁针,指南的一端为小磁针南极) 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应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例3】 奥斯特实验中的水平放置的导线为什么要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 针的上方? 【解答】 导线没通电前,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小磁针S极指南、 N极指北静止。当导线通电时,导线周围建立了磁场。 根据安培定则,电流向北,则导线正下方小磁针处电流的磁场向西, 由于电流磁场明显强于地磁场,所以小磁针立即发生转动, 稳定时其N极指向西方;电流向南,则小磁针处电流磁场向东, 所以小磁针也发生转动,稳定时其N极指向东方。可见, 只要导线南北放置,不论电流方向如何,小磁针都会立即发生偏转, 实验均能获得成功,从而证明电流可以产生磁场。若导线东西放置, 当电流由西向东时, 根据安培定则知导线正下方小磁针处磁感线水平由南向北, 恰好与小磁针北极指向相同,小磁针就不会转动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所以为确保实验成功,导线应水平南北放置。满意请采纳

AC 是英文Alternating Current 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交流电流,简称交流电 或交流。DC 是英文Direct Current 的首字母缩写,意为:直流电流,简称直流电 或直流。

电流分为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

交流电:插电源的用电器使用的是交流电

直流电:使用外置电源的用电器用的是直流电

交流电一般是在家庭电路中有着广泛的使用,有220V的电压,属于危险电压。

直流电则一般被广泛使用于手机(锂电池)之中。像电池(1.5V),锂电池,蓄电池等被称之为直流电。

物理上规定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电流运动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

电荷指的是自由电荷,在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又叫自由离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离子和负离子。

在电源外部电流沿着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流动。在电源内部由负极流回正极。

扩展资料

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 1775~1836年),法国物理学家,对数学和化学也有贡献。1775年1月22日生于里昂一个富商家庭。年少时就显出数学才能。他的父亲信奉J.J.卢梭的教育思想,供给他大量图书,令其走自学的道路,于是他博览群书,吸取营养;卢梭关于植物学的著作燃起了他对科学的热情。

安培小时候记忆力极强,数学才能出众。他父亲受卢梭(1712-1778)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决定让安培自学,经常带他到图书馆看书。安培自学了《科学史》、《百科全书》等著作。他对数学最着迷,13岁就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论述了螺旋线。

1799年安培在里昂的一所中学教数学。1802年二月安培离开里昂去布尔格学院讲授物理学和化学,四月他发表一篇论述赌博的数学理论,显露出极好的数学根底,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后来应聘在拿破仑创建的法国公学任职。

1808年安培任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1809年任巴黎工业大学数学教授。181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4年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1827年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柏林、斯德哥尔摩等科学院的院士。

参考资料:电流的百度百科

安培第一篇发表论文

著名物理学家安培1月22日出生的安培是法国物理学家。1775年1月22日诞生于法国里昂附近波利米尤克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安培小时候记忆力极强,数学才能出众。他父亲受卢梭(1712-1778)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决定让安培自学,经常带他到图书馆看书。安培自学了《科学史》、《百科全书》等著作。·他对数学最着迷,13岁就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论述了螺旋线。1799年安培在里昂的一所中学教数学。1802年二月安培离开里昂去布尔格学院讲授物理学和化学,四月他发表一篇论述赌博的数学理论,显露出极好的数学根底,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后来应聘在拿破仑创建的法国公学任职。1808年安培任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1809年任巴黎工业大学数学教授。181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4-年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1827年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柏林、斯德哥尔摩等科学院的院士。安培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中的基本原理有重要发现,如安培定律、安培定则和分子屯流等。

安德烈-马里·安培(法语:André-Marie Ampère,FRS,1775年1月20日-1836年6月10日)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磁学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安培”以他的姓氏命名。

安德烈-马里·安培

童年安德烈-马里·安培于1775年出生,正逢启蒙时代的高潮。父亲让-雅克·安培(Jean-Jacques Ampère)是一名富商,母亲名叫贞·安东妮·德叙蒂耶勒斯-萨尔塞·安培(Jeanne Antoinette Desutières-Sarcey Ampère)。安培在法国里昂附近的家族宅第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的父亲十分推崇卢梭的思想。因此,安培早期接受的教育以卢梭的著作《爱弥尔:论教育》为基础。卢梭认为,男孩不应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而应当“直接从自然中获得教育”。让-雅克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他让安培在藏书丰富的自家图书馆里自学。安培在此期间学习了包括蒲丰的《论自然史的研究方法》、《自然通史》以及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在内的书籍[3]。安培也学习了拉丁语,以及欧拉和伯努利的著作。

早年安培从12岁开始,利用他所能获取的资源来学习高等数学,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完成了数学和科学的学习[4]。13岁时,安培递交了自己的第一篇数学论文,但论文未获发表。同时,安培还阅读了大量史书、游记、诗歌、哲学和科学著作。安培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受此影响,安培在获得科学启蒙的同时也成了一名天主教徒。法国大革命亦对安培的幼年时期产生一定影响。安培的父亲应召进入新成立的革命政府担任公职,在里昂附近的一个小镇担任法官。1792年雅各宾派控制革命政府后,他的父亲由于抵制新的政治浪潮,于1793年11月24日被送上断头台。

1796年,安培与朱莉·卡伦相遇,两人随后于1799年结婚。结婚后的第二年,安培的儿子出生。安培用自己父亲的名字为儿子取名为让-雅克·安培。1802年,布尔格中央理工大学任命安培为物理和化学教授,他离开住在里昂的家人,前去赴任。1803年,仍在任教的安培撰写了一篇题为《游戏中的数学理论》的论文,并提交到巴黎科学院,最终获得发表。此后安培得以与家庭团聚。但1803年7月,他的妻子因疾病去世。

教学生涯

《关于科学和哲学的随笔》——安德烈-马里·安培

妻子去世后,安培搬往巴黎。1804年他开始在新成立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担任教育工作。虽然他没有正规教师资格,该学院仍于1809年任命安培为数学教授,直至1828年。1819年及1820年,安培分别在巴黎大学教授哲学及天文学。1824年他获选在法兰西公学院教授著名的实验物理学。1814年,安培还受邀加入改革国家科学院属下的帝国学院数学家课程。同年,安培还进行了气体分子组成的研究,独立地提出了现今命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物理量。

安培在参与学院选举的数年间,进行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他编写的专文涉及数学、哲学、化学与天文学,成为了当时领先的科学家。安培称:在十八年里,自己经历了人生中的三个高潮:首次领圣餐、阅读安托万·莱昂纳德·托马斯的《笛卡尔的欧洲》以及攻占巴士底狱。在她妻子去世那日,他写下诗篇的两节句子,亦是祷文:“主啊,怜悯之上帝,让我与你在地上允许我所爱的人在天堂团聚吧。”

圣文森特保罗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的弗雷德里克·奥扎纳姆年轻时曾在安培家中住过一段时间。他在此期间通过安培接触到新天主教运动的领导者,例如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亨利·拉科代尔和查尔斯·蒙塔朗贝尔。

在电磁学中的贡献1820年九月,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于是,安培开始着手建立描述电磁关系的物理理论与数学方程。为了进行定量研究,安培设计了一个检流计,可通过指针的偏转检测电流的方向并测量电流的大小。1822年,安培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实验现象进行定量总结,发现两根平行载流导线以各自产生的磁场对另一根导线产生作用力[4]。1826年,安培提出载流导线中的电流与其产生的磁场之间的关系,即安培定律。此后,安培的代表作《关于电动力学现象之数学理论的回忆录,独一无二的经历》出版,“电动力学”一词自此产生。

1827年,安培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一年后又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会员。

为了纪念安培在电磁学中的贡献,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安培作为电流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安培的名字与另外71个法国科学家的名字一起被刻在埃菲尔铁塔上。

个人生活与安培的学术贡献不同,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令人不愉快的情况时有发生。安培和第二任妻子在1806年结婚,但两人始终不合。他们的女儿出生后不久,这段婚姻便宣告结束。另一方面,由于性格迥异,儿子让-雅克经常与自己的父亲争吵。女儿嫁给一个拿破仑军队的中尉,却发现丈夫沉溺于酒精,最终她离开自己的丈夫转而和父亲住在一起。几年后,这位女婿也搬来和安培同住,使得安培不得不面对众多指责和排斥,让他产生抑郁情绪。

晚年虽然安培在61岁时已经身体虚弱,但法兰西公学院仍要求安培前往马赛任职。他抵达马赛后,他的健康状况随即恶化。初步体检后,他被诊断出严重的肺部感染。此后,安培在病床上持续阅读历史与哲学论文。1836年6月10日早晨,安培逝世。仅有少数与安培关系较好的教授以及一些教育界的官员参加了安培的葬礼,他随后下葬在马赛的圣查尔斯公墓。去世30年后,安培的遗体被搬迁至巴黎的蒙马特公墓,与他的儿子一起埋葬。

安培1775年出生在法国里昂,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才智出众。安培的父亲一开始曾教他学习拉丁文,但很快就发现安培的数学才能尤其出众,而转教其数学。但安培为了学习欧拉与伯努利的著作,还是坚持完成了拉丁文的学习。据安培自己后来回忆说,他的所有数学知识在18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安培的兴趣很广泛,对历史、旅行、诗歌、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都有涉猎。1801年他被聘为博各学院物理学与化学教授,为此不得不与年幼的儿子及生病的妻子分离。1802年他在布雷斯地区布尔格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1804年他开始在巴黎科技工艺学校(polytechni school)任教,并在1807年成为那里的数学教授。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一些概率论及数学分析方面的论文。1808年被任命为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此后一直担任此职。1814 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安培马上集中精力研究,几周内就提出了安培定则即右手螺旋定则。随后很快在几个月之内连续发表了3篇论文,并设计了9个著名的实验,总结了载流回路中电流元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即安培定律。1821年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设,第一次提出了电动力学这一说法。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1836年,安培于法国去世。

中国第一篇数学论文的发表

他不是一夜成名的科学家。 他的成名之路是他一步一步用艰辛和刻苦走出来的。 华罗庚少年时候由于得到数学教师李月波及于维克的教导,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为了研究数学,写了不少数学论文,18岁那年撰写第一篇数学论文《六次方程简式之研究》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民国19春,他又发表另一篇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而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1920年8月,罗庚成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此后他工学兼顾,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而用这三种国语发表十几篇论文,其中5篇发表在美、德、日、印度等国权威性的杂志上。23年担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乙种研究员。民国25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两年间,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苏、法、德、印度等国。他彻底解决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不“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成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宋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发现很多牛X的人都谈到他们的切身经验, 教别人 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我可能没有直接去教别人的环境和条件,但是我可以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去教别人。因此,从今天起,我也会每天把我看到的一些东西,分享在上,一方面,是总结自己所学的东西,尽量能够讲的出来,讲的明白,另一方面,也希望把我学到和看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这是我在上写的第一篇文章,写的不好,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希望以后能够越写越好^_^。 最近,我要写我的第一篇SCI学术论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我看到的很多人看起来非常拼命,努力,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他们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因此,首先,我会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的写法的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去重新发明轮子,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最近一周,我的计划就是研究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我会每天和大家分享我今天看到的内容和总结 本文的来源是 How to Write Your First Research Paper      Author:Elena Kallestinova.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也挺烧脑的,看之前真没想到学术论文里面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建议各位读者去搜英文原版去看,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我这里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理解并进行总结。 下面,开始正题 该篇文章提出了写学术论文的 七个规则 ,我用思维导图画出来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下面,我将沿着作者的思路,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并进行总结 首先,作者明确传递了一个观念: 写文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建议: 1. 每天在时间表中安排 1到2个小时  的时间块进行写作,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完成。 2. 挑选自己 最高效  的时间进行写作,作者提出对大多数人来说,早晨效率更高(可以尝试一下,当然也有些人晚上效率更高,不要拘泥),并且早晨做最困难的事情可以使得一天都充满成就感 写论文 最佳的策略  就是从大纲写起 列出大纲的 目的 : 1. 大纲可以帮助形成文章的结构  2.大纲可以帮助产生想法并且提出假设  3.大纲是一种最有效的和别人交流想法和交换意见的方式  4.可以明确自己要投哪一个出版社或杂志(投递之前可以建立一个投递优先级列表) 大纲形成的两个层次: Level 1:Level 2:对Level 1中提出的大纲添加内容和结构完成大纲后,下一步的任务是与同事和导师讨论你论文中的想法 这样做的 目的 : 1. 在比较早的阶段得到反馈,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2. 和别人讨论有助于概念化和组织思想从而发现那些不必要的部分避免浪费时间  在完成大纲并得到反馈之后,就要开始真正的写作了建议: 1. 在写作的时候,把大纲 分成不同的文件 ,然后对每一个文件进行扩展,加入数据,并阐释细节 2. 在写第一版草稿时, 不要纠结于编辑 。不要停下来去选择更好的词或更好的短语或改善句子的结构。只需要淋漓尽致写下你的想法,把修改和编辑放在后边处理 3. 在正式写作之前不要过于担心,事实上,在开始写论文之前,通常已经得到实验数据,实验记录,实验设计,与结果相关的图表等,要做的只是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篇综合性的论文 完成大纲之后,作者建议首先从论述 方法 的部分开始着手 目的: 尽可能明确地提供足够的细节和参考文献使得其他的研究人员能够评估和重复你的工作 举例:  Bacteria were pelleted by centrifugation 上面这句话中关键信息缺失,使得别人无法知道你完成实验的条件。修改后的语句为 Bacteria were pelleted by centrifugation at 3000g for 15 min at 25°C. 建议: 1. 如果你的方法之前发表了,并且众所周知,你只需要提供参考文献即可。如果该方法未发表,就需要确保你提供足够的细节,如下面两个句子所示 a.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according to Johnson [23]. b.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using biotinylated carbon nanotubes coated with anti-CD34 antibodies. 2.连贯性  和 流畅性  在这部分中非常重要。一种常见的不连贯和流畅就是在一段里 主动和被动语态的转换 ,会误导并且使读者分心。如下面这句话: Behavioral computer-based experiments of Study 1 were programmed by using E-Prime. We took ratings of enjoyment, mood, and arousal as the patients listened to preferred pleasant music and unpreferred music by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s (SI Methods). The preferred and unpreferred status of the music was operationalized along a continuum of pleasantness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读者需要不断从实验的角度和实验者的角度转换。 有两种修改方式: a. We programmed behavioral computer-based experiments of Study1 by using E-Prime. We took ratings of enjoyment, mood, and arousal by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s (SI Methods) as the patients listened to preferred pleasant music and unpreferred music. We operationalized the preferred and unpreferred status of the music along a continuum of pleasantness. b. Behavioral computer-based experiments of Study 1 were programmed by using E-Prime. Ratings of enjoyment, mood, and arousal were taken as the patients listened to preferred pleasant music and unpreferred music by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s (SI Methods). The preferred and unpreferred status of the music was operationalized along a continuum of pleasantness. 你如果读了这两段话,就可以发现,每一句都以“we”开头读起来也比较别扭。因此,如果要用主动语态的话,要保证“we”尽量的少,而且句子的开头应该不断改变 相比之下,用被动语态读起来就要顺畅很多,事实上,被动语态也是在方法描述部分被绝大多数作者采用的 3. 论述方法部分需要极度 精确  和 清晰  的表述,是一个细致的并且非常消耗时间的任务,因此在完成后,要尽可能多的从你的同事那里得到 反馈 ,这样可以帮助你辨别缺少的环节,完善这个部分的技术细节 如果别人对你的文章感兴趣,他们通常对你的结果感兴趣。因此,把你的关键发现用说明材料和文本有序地,有逻辑地呈现出来非常重要 建议: 1. 你的结论应该被组织成不同的分段或者章节,每一部分分别呈现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法 , 实验数据 (包括文本和图表,如表格,图形,原理图,算法,公式),以及 数据说明 。 数据说明  部分应该包含对图表中的有意义的总结以及对最重大发现的解释,这个解释不应该重复图表中的内容,而应该强调最重要的部分 注:在有些论文要求中,结果部分应该避免解释,把这部分内容留给讨论部分。但是,大部分杂志中用的是 结果/讨论 结构,结果后面紧跟解释 2. 在该章节中,建立一个综合的,具有数据支撑的论证。因此,需要在实验得到的数据中进行 筛选 ,仅选择那些对理解你的结果必须的实验数据 3. 在实验的结果中,千万 不要伪造  或者人为操作实验数据。如果你的一些结果与你的思想是矛盾的,你必须要提到这点,并且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4. 你的结果部分 不要包含无关的和次要  的信息。这些冗余的信息会使得读者失去焦点。 (1)综述性的句子: To show our results, we first introduce all components of experimental system and then describe the outcome of infections. (2)加强词,比如“clearly,” “essential,” “quite,” “basically,” “rather,” “fairly,” “really,”  “virtually”等等,这些词不仅冗余,而且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比如下面句子 Table 3 clearly shows that …(3)名词化,比如从动词和与变化规则的动词搭配的形容词得到的名词,包括“be,” “have,” “do,” “make,” “cause,” “provide,” 和 “get”,还有 结构如there is/are。比如下面的句子 a.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a disruption of membrane asymmetry. b.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n argument that stem cells repopulate injured organs 上面两句中的“disruption”和“argument”不会增加句子的清晰表达,反而会使得句子混乱。 为了提升你的句子,要避免不必要的名词化,把被动语态的动词和结构改为主动直接的句子 对上面句子进行如下修改 a.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embrane asymmetry is disrupted. b.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stem cells repopulate injured organs 在写 方法 部分的时候,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纲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因此,在写 引言 之前,根据 方法 部分对大纲进行一定的修改。更新的大纲有助于你修改 图表,主题,主要观点和目的 ,这些部分对引言都及其重要。引言部分在审稿的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你的审稿人和是否被录用。 引言写作三步法 :建议: 1.一些新手,不在引言部分列出主要成果,误以为审稿人会自己锁定到后面的章节自己去寻找,这是 完全错误的做法 。对于学术论文,为了使读者产生兴趣,要直接明确地在引言部分用一句话总结结果和方法2.有些作者低估了该部分的重要性,认为审稿人会略过这一部分,这也是 错误的想法 。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呈现你的贡献和成果的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明确清晰的描述本文的优点 3.引言部分不要太长,对大多数杂志, 250~600词  即可 对于 讨论 部分,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发现和结果,因此这部分的长度,结构可能都不一样。但是也有一些通用的法则可以采用。 讨论 部分和 引言 部分不同之处在于,在引言部分,是从研究领域到具体问题,而在讨论部分,是从你的具体问题回到该研究领域。 讨论 部分的 目的 :将你的结果呈现在文中,并解释这些结果的意义,为什么重要 讨论 写作三步法建议: 1.在描述该部分的时候,不要表现出 自大  的样子,要客观的去描述 2.常见的起始句有“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 . .,” or “In this study, we have shown that . . .,” or “Our results suggest . . .” 3.在那些具有很多发现或者不止有一个研究问题的场合,应当 重申研究问题 然后给出该问题的答案 4.你对研究结果总结之后应该紧跟着这些发现的 重要意义 5.一个有用的技巧是在步骤1中提供 其他的合理解释 ,这可以使你不用陷入对结果的强行解释,并可以证明你是一个深思的,考虑周全的研究者 6.在这一部分,你的写作应该传递出 自信  和 权威 ,使用 主动语态  和 第一人称 , 表达 清晰,简洁 在完成了上面所有这些内容之后,你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通常情况下,第一版草稿在各方面还差的很远,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你是否能够修改和编辑你的文章 文章的修改从 宏观 和 微观 两个角度完成 宏观 :包括对组织结构,内容以及流程的修改 微观 :包括对用词,句子结构,语法,标点,和拼写的修改 建议: 1. 宏观 角度最好的修改方式是通过修改文章的大纲来完成。大纲能够使你看清你的想法是否结构连贯,你的结果是否有逻辑的呈现,讨论部分的结果是否和引言部分的问题联系起来,发现是否有缺少的环节。 2.下一步是从头开始逐个修改每一个章节,作者建议一次修改的内容不要超过五页。在修改的时候,要克制去修改语法,单词,语句结构的冲动,专注于你的想法的 组织和逻辑 。有经验的研究者通常要比新手多做三倍的改变。 3. 微观 角度要彻底检查段落,语句,单词的形式。在检查的时候,没有必要也不建议从头到尾去检查 4. 微观 角度修改一个常用的技巧就是将文章 出声地读出来 ,可以读给自己,录音机或者同事朋友,这样你能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不流畅,哪些句子不通顺 5.一个有用的修改技巧是发现你 常犯的错误 ,针对这些错误搜寻。建立一个列表把这些错误记录下来 6.一个有用的技巧是把文章打印下来,用铅笔在上面标注,修改在完成了上面的所有修改步骤之后,这时,就可以把你的论文拿给你的朋友,同事,导师去看,得到尽可能多的反馈,尤其是不是你这个领域人提出的意见。在学术论文的撰写中,修改 5~7版  是很正常的 之后,终于可以把你写好的论文提交 ^_^,之后就是等待结果

旱在大学期间,1927年朗道就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处理了双原子分子的光谱问题。同一年,他在用波动力学来处理韧致辐射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后来被称为密度矩阵的概念,在后来的量子力学和量子统计物理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19岁生日的前两天,朗道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成为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经过数次申请,1929年10月,朗道被批准出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朗道先后在德国、瑞士、荷兰、英国、比利时和丹麦进修访问。他曾回忆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费米之外,他见到了几乎所有的量子物理学家。在与这些著名科学家的交往中,朗道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才能和个性。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朗道深受“哥本哈根精神”的感染,并成为玻尔研究班上的活跃分子。后来玻尔在谈到朗道时说:“他一来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他对物理课题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强烈见解,使许多次讨论会的水平上升了。”虽然朗道一生中接触过不计其数的物理学家,而他在玻尔那里只呆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但他却对玻尔十分敬仰,终生只承认自己是玻尔的学生。

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感觉很自豪,第一次发表了学术论文,感觉了不起呀。

1672年2月6日,牛顿来到伦敦参加例会,作为对皇家学会的回报,牛顿将他精心准备的“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的论文递交皇家学会,并于2月19日刊登在皇家学会的会刊《哲学汇刊》上,这是牛顿正式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重返彼得堡后,经革命组织介绍到第二军官学校任教,并且成了当时著名的杂志《现代人》的撰稿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这里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当时鲁迅还公开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说鈤》,还翻译了一些科幻小说。

做这些是因为鲁迅希望通过自己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努力,促使祖国人民从蒙昧中解脱出来。

另一方面,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也为日后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