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为什么要发表论文的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04 15:25:00

为什么要发表论文的作者

发表论文过程中最主要的费用就是期刊版面费了,以前投稿都是会收到稿费的,现在为什么要交版面费呢?有些作者对这个问题很不理解,其实版面费的出现并不是不正常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术期刊都需要收取版面费,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根本须大惊小怪。版面费一般指正式学术期刊刊用作者的文章后其期刊编辑部向作者收取的现金费用。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从版面费自身形成的构件和程序看,版面费是两方的自觉自愿的合约行为,是两个巴掌拍出的响,无违法违纪可言;但从根本上说,产生学术期刊版面费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国不够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版面费”早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公开的秘密,以版面费为核心的论文产业链,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据最新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其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位以外。究其原因,可以说版面费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2、第一作者:

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第一作者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3、通讯作者未必是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可以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在文章脚注中附加通讯作者的标识。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别:

一、从定义来说

1、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2、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二、从条件来说

1、通讯作者

是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一般情况下,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2、第一作者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

在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为什么发论文还要版面费,这个问题呢不是很严谨,更准确的问法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发论文还要版面费。为什么要这么措辞呢。因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期刊发表论文都收版面费。还有一部分是不收版面费的,不仅不收,还给稿费。只不过这个比例比较小,或者有一些,但是你接触不到,不知道。或者知道了,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比较发表。这是现在的具体情况。但是大多数学术期刊,是收取版面费的。为什么收取版面费呢。这个你去看一下国外,像SCI这种期刊,收取的版面费也在一千多美元或者几百欧元,按照现在的我们的国内的情况来说,也不是很便宜。所以发表论文收费是整体的情况,也不是我们独有的。那么,为什么要收取版面费呢。本来我写好的文章了,你录用了,在你期刊上发表,你应该给我稿费才行啊,至少你不能还让我掏钱啊。你说的这种情况呢,淘淘论文来告诉你,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期刊,就是走订阅发行的期刊,比如《读者》,《小说月报》、《故事会》、《知音》这类的期刊,这类期刊靠发行靠订阅能够维持生存或者盈利,那么自然有能力给作者发稿费。而学术期刊,主要是针对的专业的群体,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去看,或者看也看不懂。这时候他不能靠发行来维持生存,只能靠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来维持日常开支,办公费用,刊物编辑费用,编辑工资等等,这一系列的开支。所以,很多学术期刊是收版面费的。而有些学术期刊为什么不收版面费,还给稿费呢,这是因为人家上面有给他拨款,一年会拨给杂志几十万上百万的运营费用,这时候他们生存没有问题,就会个作者发稿费,所以对于论文质量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是现在的情况。好了,希望你对于发表论文收费的情况有个了解,如果你有能力你完全可以找一些不收费的期刊发表,但是这个需要你的论文质量比较高。所以这个需要你了解你自己的情况。

论文发表是为了晋升,论文发表分为独著和合著,在合著的情况下就会区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那很多小伙伴就会问到论文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哪个更重要?接下来,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论文的第一作者指的是文章的主笔人,如果一篇论文由几个人共同写作,那就会有几个作者的出现,一篇论文通常可以有3-6个作者,因为作者排名通常也是按照贡献大小来排的,若是无法分辩贡献大小的时候,几个作者共同为第一作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第一作者在论文发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2、在个人晋升中或者其他方面的考核中,第一作者是备受认可的,且其认可度、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加分情况远高于其他作者,所以不少晋升要求中是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这就使得第一作者的位置变得很抢手,抢手归抢手,作者署名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但如果所投杂志或者所在单位有特殊要求的,不仅要按照杂志和单位的要求来安排,还需要格外注意论文的作者数量要求。 3、在国内评职晋升中,第一作者是多数职称文件中的明确要求,要求申报人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职称论文才算是有效发表,这样的职称论文才能在职称评审中发挥作用,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文章的主执笔人,对文章的贡献是最大的,可以充分体现申报人的能力水平。 4、虽然说第一作者备受认可,但并不意味着通讯作者或是其他作者毫无用处,第一作者之后的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甚至第四作者都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只不过越靠后作用越不明显,在职称评审中获取的加分也是越来越少的,所以在论文发表中并不只认可第一作者。 5、文章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也是负有责任的,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负责人,能够为论文研究提供研究经费,试验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通讯作者可以说是论文的认可作者,在论文的数个作者中,就会有一位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也会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论文发表后,会对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就会有通讯联系,这时通讯作者就会起到相应的作用,给通讯交流提供方便。 但如果作者发表论文就是为了晋升还是需要按照要求争取第一作者或者发表独著论文,这样对职称晋升是最有帮助的,但也有例外,如果作者参与发表国际论文,不是第一作者也是可以在职称评审中发挥明显作用的。

为什么论文发表要作者简介

有一些学术刊物会根据作者的职务职称来筛选文章,筛选录用文章是更看重作者的职称和职务而非文章质量,这时,具有一定级别具有一定职务的作者就会比较有优势了,职务高说明作者在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水平较高,写出的文章质量就不会差,学术刊物刊登出来的文章中高级职称的作者多,似乎代表文章质量高,刊物更好。

期刊投稿要加作者吗为什么

不用的,写简介一般都是长篇投稿需要,杂志不需要,写了反而让编辑觉得你很拿乔,但是作者的联系方式倒是要具体写清楚。你多看看杂志约稿吧,上面都有具体要求的。

关于论文署名的问题,一般论文作者署名最多四个,但是有些国际期刊会多达六个。论文文章为什么要署名,其实署名是为了便于读者同作者联系,也是为了建立作者与读者的联系。关于论文增加作者署名的具体要求: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按对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论文作者增加署名的影响:在发表的论文中署名,是国家赋予作者的一种权利,当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其实,署名也是作者通过辛勤劳动所应得的一种荣誉,以此表明他们的劳动成果和作者自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署名本身即向社会声明,作者对该作品拥有了著作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能侵犯。以上内容辛苦整理,有关更多关于作者署名的要求,以及对署名的各个信息事项的问题都可以来咨询万方期刊网采编人员。望采纳!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

1 一般情况下,期刊需要作者在投稿前进行注册。2 原因是期刊要求作者注册是为了方便管理稿件,以及确保作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可以联系期刊的编辑部或官网,进行注册并提交您的稿件。如果期刊已经接受您的稿件,但您还没有注册,建议您尽快联系期刊编辑部办理注册手续,以确保稿件的正常出版。

作者为什么投稿某期刊

在作者单位的科研评价办法改变以后,明显影响到我们期刊的来稿数量和水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一稿两投”,目前我还没有想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今年,作者单位规定:科研人员必须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否则考核就难以通过。因此,科研人员纷纷将自己的科研论文投向国外,如果被国外期刊退稿才考虑在国内选择期刊发表。他们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也必须这样做。学生将稿件投向国外,如果被退稿再到国内发表,就赶不上答辩的时间。听起来学生也挺可怜,可是部分学生为了能够满足答辩的条件,不耽误答辩,就将稿件同时投到国内、国外的期刊,一旦被国外的期刊退稿,国内还能来得及发表,可是一旦国外期刊决定录用,就提出种种理由和借口,从国内期刊编辑部撤稿。

核心期刊、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期刊成为作者追逐的重点。为此,一些受追逐的学术期刊心里暗喜:稿源丰富、求者盈门,因而也滋生了一些学术期刊的腐败。而那些不是核心期刊、不被作者追逐的期刊则门庭冷落,时不时连水平一般的稿件也会出现稿荒,办刊处境艰难。科研管理部门将科研成果的评价权转移给了核心期刊,作者就想方设法与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拉关系,而期刊的主编又为自己的期刊能够进入核心或保持核心而走关系,与期刊评价部门或国际数据库的研发者拉关系。一时间,期刊评价体系的研制者名声大噪,四处做报告、参观指导,宛如众星捧月。近来,一些单位又开始将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科研论文水平的指标,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作者又将目光盯向了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纷纷转换门庭。期刊自然注意到了这一变化,所以又兴起一股提高影响因子的浪潮。提高影响因子这本身没有错误,其本质是提高论文的水平、扩大期刊在学术界的学术影响。但是,一旦与现实的利益和评价挂钩就变了味道。因为提高影响因子不仅是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的条件,又是作者关注的指标,所以一些期刊开始刻意地、人为地操纵学术信息的传播,公开强迫作者在本刊发表文章时必须引用自己期刊发表过的文章。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就是口头批评一下,希望作者尊重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劳动。同时要求编辑将作者以及作者的指导教师列入黑名单,如果其再次投稿要特别注意并将不能一稿两投的要求向作者明示。

选择符合自己发表要求的部分期刊,研究这些期刊的栏目和对论文的篇幅内容质量要求,结合实际认真撰写论文,反复修改,然后投稿。

在论文投稿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对自己论文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期刊,通常都需要根据大类来分,比如说工科农科,这些都是我们大学所学习的分类。

作为主要作者发表论文

肯定是自己啊,老是只是作指导作用的,不然让老师当,那就说明这篇论文是他写的,和你无关啊你可以在论文上加上老师的名字,说一些感谢的话啊

把地质编图提高到新水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曾参加并主持了若干区域地质调查图幅设计、报告的评审验收工作。他主持编制了1∶20万及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参与组织了中国区调工作会议和中国区调图幅清理工作,他主要负责抓重点地质区(带)区调工作部署和试点图幅的科学技术研究。他还经常结合区调图幅的问题进行短期野外地质考察,以解决填图中的有关问题等等。这些工作都为他以后进行地质编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主持编制了多种地质矿产图件,并且不断地探索技术方法、总结编图经验。在编图中,他始终坚持“严格要求、精心设计、精心编绘、严格审校、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他说:“编图过程就是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过程。”他强调丰富的科学内容与完好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提倡编图质量和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他自己则总是与编图组的们一道充分搜集研究已有的资料,深入综合分析对比,熟悉并掌握各地质区(带)的地质特征并作出合理的处置,还根据地质科学与地质工作的新进展,不断增加新的地质内容,扩大地质信息量。同时,在制图技艺、图面结构、色标制作等方面也不断进行革新。因此,编出的地质图件,其地质轮廓清晰,地质内容翔实,数据可靠,繁简适度,绘制精细,结构合理,色调配置得当,图形美观,从而把中国的地质编图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高度评价,并被广泛引用。他先后主持编制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972年版)、1∶500万《亚洲地质图》(197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1973年版)及1∶200万《中国矿产图》等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976年版)、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构造体系图》(1976年版)和《亚洲地质图》公开出版,并在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展示,在国内外地质界、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国际地科联主席杜伦佩教授称赞说这“是第一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出版后,日本和英国要求由他们翻译出版。美国《地质时报》称“图件在细节上很精致”、“制图上配置很好”、“印刷达到了高水平”。香港大学地质系彭琪瑞教授称,这“对亚洲地质及世界地质的了解和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系统总结中国和亚洲区域地质他在长期科研实践和区域地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搜集分析新的研究成果,并且结合几轮编制的中国地质图件,多次总结中国区域地质特征,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编撰了《中国地质概述》专着,这是对中国区域地质的初步的但也是系统的总结,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中国地质概述》和有关论文划分了中国大陆的构造地质区和地质演化阶段,厘定了中国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期序,论述了中国地质的若干特点和矿产分布的地质条件。他把中国大陆划分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等3种“构造地质区”和10个“构造地层区”;划分出12期主要的构造运动,并以阜平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为转折,把中国地质演化划分为五大阶段。作为集体研究成果,《亚洲地质》是中国地质学家编撰的第一部论述亚洲区域地质的专着。李廷栋是项目负责人和主要作者之一。《亚洲地质》根据王鸿祯院士倡导的构造活动论和地质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把亚洲大陆分为6个地层大区(地质大区)和四大地质发展阶段,系统而概要地论述了亚洲大陆自然地理、区域地层、区域岩浆岩和区域构造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李廷栋则从自然地理与地质结合上,把亚洲划分为六大自然地理区,从形成的地质背景上总结出亚洲地势发育的4个条件和特点,概括出6种山体结构形式。他从地壳结构及其演化的差异出发,把亚洲划分为六大构造岩浆域,总结出亚洲岩浆活动的阶段性、继承性、分异性、分带性及迁移性的时空演化规律;在有关论文中把滨太平洋中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陆内、陆内断陷、陆缘盆地及西太平洋岛弧4个构造岩浆区和20个构造岩浆系,并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特点。该书获1982年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探索青藏高原的隆升1980年10月,他受命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本着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科研单位同样面临着治理整顿的繁重任务。他出任院长(1980—1986)的6年,也正是中国经济体制及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起步时期,院务繁重。一方面他以主要时间和精力抓好院务管理和改革;一方面又以中方联系人的身份参与主持了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演化”合作研究项目。作为院长,他毫不懈怠;作为科学家,他没有节假日,没有晚上休息时间,努力地进行着科学研究与探索。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的合作研究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先后参加工作的有四百余人。李廷栋作为中方联系人,参加并主持了历次中法双方的会晤和谈判,并先后三次进藏开展地质调查,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实行“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相结合,地质立典性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相结合,宏观观测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他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发表了《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等专着,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他从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结合上论述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模式;指出高原存在扬子、华夏、冈瓦纳三种类型的基底;提出“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青藏高原隆升模式。他认为,高原大幅度快速隆升始于第四纪。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青藏高原地壳演化与隆升机制》一文在莫斯科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并应邀发表于英文刊物《构造物理学》上。该项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89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后来,他又结合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研究新资料,再次进行高原中部地体构造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高原隆升的过程与机理,把高原隆升划分为“俯冲隆升(K2-E2)、汇聚隆升(E3-N1)、均衡调整隆升(N2-Q)”三大阶段,并初步探讨了各阶段隆升的特点和幅度。有关论文《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亦于1996年应邀发表于《构造物理学》期刊上。推进全球的南极地质研究“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地学科学研究,一直被人们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为世人所瞩目。他有幸于90年代前期主持了“南极岩石圈结构”的国家攻关项目。为了在较短时期内掌握南极大陆地质概貌,取得几项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他提出并实施了“抓两头”的科学考察战略∶一头抓地质立典式的调查研究,一头抓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实践证明这种战略是奏效的。他们这个科研集体一方面充分利用长城站、中山站的工作条件,选择前沿性、关键性的地质问题开展地质立典式的精细的地质调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科研成果:首次提出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5?5—5亿年前泛非构造热事件的地质含义;在南极首次发现罕见的硅硼镁铝矿;完善了南极地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层层序和构造格架;进一步厘定了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时代和成因;对陆地威德尔生物地理区和冈瓦纳古陆再造提出了新的证据和认识。另一方面狠抓区域综合研究,编制1∶500万南极地质图、矿产图,系统搜集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矿产资料,总结南极大陆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和矿产资源的总体面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编制完成南极洲地质图的少数国家之一,为中国制定南极政策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1971年,李四光先生逝世。李廷栋参加了“李四光遗留资料整理小组”,与李林、马杏垣、高文学、周国钧等一起整理、编译了李四光先生的着作、讲话和有关地质工作的建议等,这也成了他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李廷栋于1986年10月调任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后,长期从事地质科技管理工作,并就国土地质调查、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等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第25.27.28.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代表团的代表,是第30届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还曾对俄罗斯克里米亚、高加索、库页岛,日本北海道,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和图桑,加拿大安大略,以及冰岛、南极等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丰富了地质知识,增强了地质对比能力。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地指导他们的工作。李廷栋院士说,对我的成长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几次承担科研项目的实践,特别是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实践。他非常重视野外地质工作,他治学严谨、踏实认真、谦虚谨慎、善于吸取各家所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优秀地质学家的代表之一 。

一般独立作者是指你自己一个人完成所有内容,而分第一第二作者的话,指文章是你们合作完成的。如果为了走学术路线的话,第一作者价值高点,其他的也什么区别,主要还是看个人单位的要求。

论文发表作为个人的学术成果评职称是加分的,而且一般会要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含金量也是比较高的,第二、第三作者也不是没有作用,而是与第一作者相比是稍微弱一些的。有的文件上规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单位下发文件为主。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注意事项

一、论文的格式

论文的格式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正文的内容,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论文的格式没有注意到,导致论文不能顺利的发表。在初审的时候编辑会收到很多文章,所以首要看的就是论文的格式,就算文章内容多有水平格式不对也是会减分的。可见,论文的格式是有多么的重要了。

二、期刊的选择

论文发表需要选择正规的期刊。论文只有在正规且合法的期刊投稿才奏效的,论文发表的人数越来越多,有很多人便趁机推荐很多假刊或者是套刊给作者,上当的人员也大有人在,这样直接导致论文不能顺利的发表。

在选择期刊投稿的时候作者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期刊的真伪,在知网上面查询一下,知网收录的期刊都是正规的,为了论文能够顺利的发表作者还是要谨慎一些。

三、投稿的途径

投稿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自己发邮箱自己发表论文,这样的方式是不行的。现在网络技术那么发达,网络子不计其数被了就不划算了,虽然时间可能不需要很久,但是也不是很保险。

二是选择出版社发表论文,这种的方式虽然需要很多的费用,需要一定的周期,但是是有保障的。所以作者不能随便的选择期刊投稿,要选择正规的出版社。

你好,各个地区申报的条件不同,政策也有不同,但是据我了解基本上都对论文的发布有要求,我们以南京为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易过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