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其论文的

发布时间:2024-07-07 06:01:45

发表其论文的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大学生毕业都离不开发表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职称评选硬性条件之一,可以说发表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学术堂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如何凭借个人经验发表论文.发表论文首先需要写一篇好的论文,论文不光主题鲜明,论点创新,还应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论文标准格式、文句通顺,确保论文通过审核.发表论文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杂志办刊盘方向以及办刊宗旨,确定要发表的刊物.然后投稿到杂志社邮箱,杂志社审稿录用排版印刷,到最后出版发行.如果稿件有问题会出现两种情况出现退稿与返修.返修的稿件要求整理好发回杂志社.觉得注意的是杂志社审稿在一周到一年不等根据杂志社实际情况来定排班时间在一周左右交稿三天左右印刷七到十天左右发行时间为一周左右.在进行发表期刊论文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发表.个人如何发表论文.1、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发表论文的作用也不同:(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 是作为 基金或课题 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字、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 是对最新科技 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4)提升自身竞争力: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具有一定水准的论文,有助于提升个人学术素养,进入社会,也可能会有更高的起点.2、发布论文的流程.(1)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验证其写作价值,如果具有一定价值,就着手开始筹备论文,第一次发表论文,可以多向前辈请教,多查阅一些资料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选题立意要新颖实用,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2)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准备发表论文,发表论文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对应的期刊,如果稿件投向不合适的期刊可能会遭遇退稿和不公正评判.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在知网或其他数据库中检索本篇论文相关领域的期刊,查看期刊级别以及刊物号等,确保其为正规期刊,然后阅读其刊登发表过的论文,看自己的论文是否适合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从中挑出2-3个期刊作为备选,进一步了解这些刊物的审稿周期、投稿费用、投稿要求等,从中选出将要投稿的1个期刊,联系期刊编辑将自己的稿件投递过去,然后等待审稿人员的回复.

发表论文的整个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定稿-选择期刊-审核-通过/返修-支付费用-定版-排版校对-印刷-出刊邮寄-上传数据库接下来按照步骤详细说说每个发表环节以及注意事项。定稿:其实就是写论文,这个我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不多说,仅从发表的角度简单说几句。1.关于论文主题:如果你的文章是准备用来发表的,尤其是准备投稿普刊,那么有些选题千万不要碰,比如港ao台、疫情、涉党涉政、宗教、神学、封jian迷xin、校园bao力等等,不要问为什么,这类主题写了大概率发表不出去!即便有收的,审核也严格,论文内容不能有不适合刊登的点。选择期刊:我个人认为这是发表论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很耗费精力和时间。选择期刊分为两步——第一步,大家务必要先弄清楚自己对期刊的要求,尤其是因为评职称、评奖学金、保研等这些原因需要发表论文的,一定要先去看看学校、单位对期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比如期刊等级,是要普刊、学报还是核心?是不是非知网收录的期刊不可?最晚什么时候需要提交评审材料?第二步,选择的期刊一定要是正规的学术期刊,即该期刊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并且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一个)稳定、正常更新,且收学术论文,别你在总署能查到某个期刊,数据库也稳定更新,结果人家根本不收学术性论文(比如《中国经济评论》),而你还傻傻地去投稿。而总署可查、数据库稳定更新也只能保证期刊确实存在,(青墨手打严禁复制粘贴)却不能保证你发的就一定是正刊本身,毕竟存在不少盗版刊物,所以收到录用后一定要先打杂志社电话查稿,确认文章确实被正刊录用了再付款安排。慎发电子刊、报刊、增刊,因为认可度不高,所以除非单位、学校明文规定可用,否则不要发;不要发假刊、套刊,尤其是期刊网的刊物,前面那几个还只是不太正规,但好歹是真的,假刊、套刊直接就是假的!!!假的东西能有用吗?第三步,弄清楚对期刊的要求后,根据要求去选择合适的期刊。这里需要说到投稿的两种方式:自投和找中介代发如果你是准备自己投稿,那么——首先,一定要找到官方投稿方式,可以去各数据库下载期刊的版权页,上面都会有投稿邮箱但如果你时间比较紧张、着急出刊,又或者实在没有精力去收集筛选期刊信息,那么也可以找中介代发(仅指普刊,核心找代发性价比太低了),不需要你自己花时间去找期刊,只要告知论文主题和对期刊的要求,就能给你推荐最合适的期刊。以上,发表论文的大致流程就是如此。

很多医务工作者在职位晋升上都需要发表论文,可以说如今想要发表论文是非常难的了,但由于发论文需求的人群数量很大,杂志版面却不多,很多人在投稿后都没有消息,对于首次接触论文发表的人来说,并不清楚医生如何发表论文,下面就一起来听听医生是怎么发表论文的。医生投稿前准备:1、投稿方式药正确发表论文投稿,需要参照规范撰写论文,然后按照刊物的稿件处理方式,有些人会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投稿,有些人会纸质投稿。 2、格式要规范文章结构式标题标注到作者单位、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需要书写规范化的论文。3、关注审稿进度 从投稿到发表过程,很多作者最关心期刊的质量和地位,但也有人关心审稿周期和审稿进展。 4、正确的联系方式 编辑部与作者的联系主要通过网上投稿系统和邮件。作者可优先选用这2种方式与编辑部保持联系,亦可通过电话查询稿件进展情况。 5、校对过程要迅速论文发表前需经过作者校对。主要在于确认著作权和文章内容。也有人将校样稿发给作者,同时将在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起反馈给作者。6、退稿的正确处理方式很多刊物都不是来稿照登,被退稿很大部分的原因始是文章体验不好。大多刊物的退稿率比刊用率高,如创刊比较早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刊用率约为7%,至于国内期刊的刊用率如何,需要查看相关数据。7、每个退稿阶段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当作者对于初审、复审的退稿意见不认同,或者因为文章内容表达不清晰,可以联系编辑。如果解释有理有据,编辑部也会给予从新审稿的机会。如果稿件依然无法通过,就需要另投其他刊物了。

论文选题一定要思量清楚,题目大小要合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适中的题目对论文十分重要。建议题目选的适中稍微小一点的,这样论文内容不会很空洞,小的题目比较能够驾驭,也容易从细微之处分析,可以写的很有说服力,文章的立意才能站得住,内容也更饱满。二、论文正文内容论文正文内容要做到:1.论点严谨,深刻,有新意。并且论点必须是可以论证的。2.论证必须根据论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论文结构形式,不同的论证结构形式,决定了本论部分的结构。3.论证要严密且合乎逻辑,使他人无法驳倒。三、论文结尾总结部分要完整清晰,不可含糊其辞,不能与论文的观点相矛盾,对成果的评价要做到言语简洁。

发表其他人的论文

涉嫌违法。2人私下交易不能掩盖论文必须自己做的本质。

可以。据了解,教育部2013年开始实施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员出现由他人代写的作假情形,可以撤销学位获取资格,并且三年内不能申请学位。对于论文中介的经营行为,由于他们没有在经营范围内经营,工商局可以进行行政处罚。代写论文涉及中介与需求方、中介与代写方两种交易,记者通过搜索案例了解到,前种交易最易出现纠纷,主要表现为代写的论文未通过学校查重检测或涉嫌抄袭,无法答辩,更有甚者,中介收到定金后便杳无音信。“论文代写是一种非法交易,违反《学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北京京大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武磊在接受采访时说,需求方与中介之间订立的这种服务合同属于“无效合同”情形中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一旦双方出现纠纷法律将不予保护。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谭树杰对论文代写中中介与需求方之间服务合同的法律定性,表达了与武磊同样的看法。他表示,如若需求方将中介起诉至法院,法院也只能以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为由,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并恢复原状。“由于交易在网上进行,中介身份及地址难以确定,即使作出判决,现实中很难执行。”

最好自己最后能修改一下。不要完全一样。

monod在其发表的论文

1925年摩尔根“基因论”的发表,确立了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它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决定着生物体的性状。但关于基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它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仍然不清楚。揭示基因的本质及其作用方式就成了当时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开创了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是生物学中信息学派、结构学派和生化遗传学派研究成果结合的产物,是科学史上一次成功的由学科交叉融合而引起的科学革命。发现DNA双螺旋的故事已为人们广为传颂,并作为生物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发现而载入生命科学史册1.信息学派:信息学派主要是由一群对遗传信息世代传递感兴趣的物理学家组成,其代表人物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德尔布吕克德国物理学家,1930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下,到丹麦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著名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作博士后研究。1932年,玻尔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光治疗大会上作了“光与生命”的演讲。演讲中玻尔提出了认识生命的新思路,认为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物理学定律。德尔布吕克深受玻尔思想的影响,决定转入生物学研究。他认为,研究遗传信息的世代传递的机制,基因是最好的切入口。德尔布吕克离开哥本哈根回到柏林后,与遗传学家列索夫斯基(Nikolaï. Vladimirovich. Timofeeff-Ressovsky)、生物物理学家齐默尔(Karl. G. Zimmer)合作,从量子理论的角度研究辐射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并于1935年出版了《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结构的本质》的小册子。书中,他们用量子理论分析讨论了辐射诱导的基因突变的规律,并给出了“基因的量子力学模型”。此模型认为,基因如同分子一样,具有几个不同的,稳定的能级状态。突变被解释为基因分子从一个能级稳态向另一个能级稳态的转变。文章还根据计算,推断了基因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三人论文”。“三人论文”是一篇完全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基因进行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意义不在于其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它使许多年轻物理学家们相信,基因是可以通过物理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从而推动了一大批杰出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三人论文”后来成为薛定锷(Erwin. Schrödinger)“生命是什么”一书讨论的基础。1937年,在洛氏基金的资助下,德尔布吕克来到加州理工大学摩尔根实验室进行遗传学研究。在那儿他发现噬菌体是一种比果蝇更适合进行基因研究的材料,并与埃利斯(Emory. Ellis)合作,研究噬菌体的增殖、复制规律,建立了噬菌体的定量测定方法。1940年底,在费城召开的一个物理学年会上,德尔布吕克与刚来美国不久的意大利生物学家卢里亚(Salvador. Edward. Luria)认识了。卢里亚读过“三人论文”,对德尔布吕克极为景仰。当时他刚获得洛氏基金资助,在哥伦比亚大学准备开展X-射线诱导噬菌体突变的研究。共同的兴趣使他们很快建立了合作关系。当时在美国还有一个进行噬菌体研究的科学家是华盛顿大学的赫尔希(Alfred. Hershey)。1943年,德尔布吕克约他在自己实验室见面,并讨论了合作研究计划。这样,一个以德尔布吕克—卢里亚—赫尔希为核心的“噬菌体小组”就形成了。噬菌体小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德尔布吕克与卢里亚合作进行的细菌突变规律的研究开辟了细菌遗传学的新领域;1945年卢里亚和赫尔希分别独立发现噬菌体的突变特性;1946年德尔布吕克与赫尔希又分别独立发现,同时感染一个细菌的二种噬菌体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证明了,从最简单的生命到人类的遗传物质都遵循着相同的机制。噬菌体小组最值得夸耀的成果是50年代初证明了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1944年艾弗里(Oswald. T. Avery)已经通过肺炎球菌转化试验发现,DNA是遗传物质,但一直未获承认。赫尔希和蔡斯(Martha. Chase)分别用35S(与蛋白结合)和32P(结合在DNA上)标记噬菌体,然后用它感染细菌,结果发现噬菌体只有其核酸部分进入细菌,而其蛋白外壳是不进入细菌的。表现为在感染噬菌体的细菌体内复制产生的后代噬菌体主要含有32P标记,而35S的含量低于1%。这清楚地证明,在噬菌体感染的细菌体内,与复制有关的是噬菌体的DNA,而不是蛋白质。1952年,这个结果发表后立刻被广泛接受,对促进沃森(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确定DNA双螺旋结构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噬菌体小组除了在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外,还从1941年起,每年都在纽约长岛的冷泉港举行研讨会,并从1945年起每年暑期都举办“噬菌体研究学习班”。学习班课程主要为那些有志于投身生物学研究的物理学家们开设的。通过冷泉港学习班,扩大了噬菌体研究网络,形成并巩固了以德尔布吕克—卢里亚—赫尔希为核心的噬菌体小组在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到50年代初,噬菌体小组已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遗传学派。噬菌体小组早期的研究工作引起著名物理学家薛定锷的注意,并引起了他对生命的思考。1943年,他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作了一系列演讲,阐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1944年,他将这些演讲整理汇编成书出版,这就是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划时代著作《生命是什么》。在此书中,薛定锷讨论了以噬菌体小组为主的信息学派的研究成果,尤其对德尔布吕克的“基因的量子力学模型”最为推崇。在讨论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薛定锷认为“在有机体的生命周期里展开的事件,显示了一种美妙的规律和秩序。我们以前碰到过的任何一种无生命物质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们必须准备去发现在生命活体中占支配地位的,新的物理学定律”。《生命是什么》一书对生物学研究产生的影响是震撼性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斯坦特(Gunther. Stent)指出:“在这本书里,薛定锷向他的同行物理学家们预告了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不少物理学家受到这样一个可以通过遗传学研究来发现‘其它物理学定律’的浪漫思想的启发,就离开了他们原来训练有素的职业岗位,转而去致力于基因本质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历史表明,1950年代那些发动分子生物学革命的科学家,包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都是受薛定锷此书的影响,而转而进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2.结构学派:20世纪30年代起,在生物学领域还有一群物理学家开始从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这就是被称为“结构学派”的物理学家。结构学派是由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布拉格父子,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和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创立的。20世纪初,他们发现用X-射线照射结晶体可以在背景上获得不同的衍射图像。通过对衍射图像的分析,就可以推出晶体的结构。他们用这个方法成功地确定了一些盐类(如氯化钾)等的分子结构。1915年,布拉格父子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劳伦斯·布拉格出任卡文迪许教授,开始将X-射线衍射技术推广应用到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三维结构研究。50年代初,当时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佩鲁兹(Max Peruts)领导下,正在进行二种蛋白质的结构分析。一是他自己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血红蛋白的结构研究;另一个是肯德鲁(John Kendrew)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肌红蛋白的结构分析。此外,在伦敦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的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和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研究小组正在进行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研究核酸的结构,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结构学派的生物学家们主要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感兴趣,对功能研究则较少涉及。3.生化遗传学派:自从1900年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之后,“基因是怎样控制特定的性状”的问题就成了遗传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1902年,英国医生伽罗德(Archibald Garrod)发现一些病孩患尿黑酸症,病人的尿一接触空气就变成黑色。很快这种尿变黑的化学物质就被鉴定出来,即是由酪氨酸转变而成的一种物质。伽罗德对患黑尿病患者的家谱分析发现,此病按孟德尔规则的方式遗传。在进行一系列研究后,1909年伽罗德出版了《新陈代谢的先天缺陷》一书,指出黑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是因为酪氨酸分解代谢的第一阶段,即苯环断裂这一步无法进行。因而伽罗德认为,苯环断裂是在某种酶的作用下发生的,病人缺乏这种酶,所以出现黑尿症状。这样就把一种遗传性状(黑尿)与酶(蛋白质)联系起来了。但对遗传因子与酶的这种预测性的设想,却无法得到实验证实。1940年,比德尔和塔特姆(E.L.Tatum)开始用红色链孢菌研究基因与酶的关系。他们用X-射线照射诱导产生链孢菌的突变体,发现了几种不同的失去合成能力的链孢菌。他们通过对这些突变体杂交后代的遗传学分析表明,每一种突变体都是单个基因突变的产物,并认为每一个基因的功能相当于一个酶的作用。由此,于1941年他们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按照这个假说,基因决定酶的形成,而酶又控制生化反应,从而控制代谢过程。1948年,米歇尔(F. Mitchell)和雷恩(J. Lein)发现,红色链孢菌的一些突变体缺乏色氨酸合成酶,从而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理论提供了第一个直接的证据。蛋白质是有机体基因型产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型,决定了生物性状的表现形式。因此“一个基因一个酶”(后改为一个基因一个蛋白质)的理论为以后DNA→RNA→蛋白质的“中心法则”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认识基因控制遗传性状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958年,伽罗德和塔特姆获得诺贝尔奖。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1951年,沃森在意大利参加了一个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学术会议,会上听了英国国王大学威尔金斯关于DNA的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结果的报告十分兴奋。沃森是噬菌体小组领袖人物卢里亚的研究生。博士毕业后,被卢里亚送到丹麦哥本哈根的克卡尔(Herman Kacker)实验室做有关核酸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这使他迅速熟悉了核酸方面的知识,并确认基因的本质是DNA。他认识到,要解开基因的功能之谜,必需首先弄清DNA的结构。威尔金斯的工作给了他极大的启示,在卢里亚的支持下,他来到了当时世界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的中心——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在这里,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相遇。克里克毕业于伦敦科里基大学物理系,二战期间在军队从事过磁铁矿方面的研究。战后在薛定锷《生命是什么》一书的影响下,转向生物学研究。当时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正在佩鲁兹研究小组参加血红蛋白结构的研究。沃森的到来,使他了解了DNA研究的新进展。他们一致认为,搞清楚DNA的结构是揭示基因奥秘的关键所在。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是克里克的朋友,这使他们很容易地获得威尔金斯小组对核酸研究的新成果。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可以看成是生物学研究中,信息学派和结构学派结合。这个结合最终导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沃森—克里克开始着手研究DNA结构之时,对DNA结构的资料还是比较零散的。当时已知:1。DNA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4种核苷酸组成;2。每个核苷酸的糖基因以共价键的方式与另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因结合,形成糖—磷酸骨架;3。这些核苷酸长链具有规则的螺旋状结构,每3.4埃重复一次。但DNA分子究竟是由几条核苷酸链组成,以及链与链之间通过什么方式组成螺旋状分子,则仍然不清楚。1951年沃森—克里克曾提出一个三螺旋模型,1952年,鲍林也提出了一个三链模型,但随即被否定,因与已知的DNA X-射线衍射结果不相符。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主要由于以下的研究成果:1。1952年,沃森在威尔金斯那儿看到了富兰克林在1951年拍摄的一张水合DNA的X-线衍射图,图片上的强烈的反射交叉清楚地显示了DNA是双链结构。这张图给沃森印象极为深刻,决定建立DNA的双链模型;2。1952年数学家格里菲斯(J. Griffith)通过对碱基间的结合力计算,表明A和T与G和C之间相互吸引的证据。同时从查伽夫(F. Chargaff)早先已确定的,DNA分子中,嘌呤碱与嘧啶碱之比为1:1的当量定律,也排除了碱基同型配对的可能性。此外,多诺休(J. Donohue)指出了碱基的互变异构现象。这些结果都肯定了DNA的二条核苷链中,A-T,G-C的碱基配对原则;3。1952年,富兰克林DNA的X-线衍射结果已经准确地推测出,双链分子糖—磷酸骨架在外侧,碱基在内侧的结论。富兰克林还推测出配对碱基的距离为20埃,旋距为3.4埃。根据上述资料,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了一个DNA双螺旋模型。这个结构符合已知的有关DNA的实验资料,弃提示了DNA分子复制的可能方式,因而立即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并很快被接受。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此后的15年间,分子生物学取得迅速发展,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有:1, 1968年克里克在他的《论蛋白质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遗传信息的流向是DNA-RNA-蛋白质的著名的“中心法则”。1970年蒂明(Howard Temin)和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分别在RNA肿瘤病毒颗粒中发现“依赖RNA的DNA转录酶”(逆转录酶),证明了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DNA,从而完善了中心法则的内容。1975年,蒂明和巴尔的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1954年伽莫夫第一次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核苷酸组合称之为遗传密码,并提出了“重叠式三联密码”假说。他通过计算给出了64种可能的三联密码。伽莫夫的假说的问题是:1,重叠密码是错误的;2,认为DNA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是错误的。1961年克里克和布伦纳(S.Brenner)通过实验和统计分析否定了遗传密码的重叠问题,提出了“非重叠式三联密码”的假说,并通过实验获得证实。同年,尼伦伯格(M.W.Nirenberg)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及体外无细胞合成体系,首次成功地确定了三联尿嘧啶UUU.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揭开了破译三联密码的序幕。到1966年就完成了所有20种氨基酸的密码表1968年,尼伦伯格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基因表达调控的“操纵子学说”的提出。1960年法国科学家莫诺(J. Monod)和雅各布(F.Jacob)发表了“蛋白质合成的遗传调控机制”一文。在文章中他们正式提出了基因表达的操纵子学说。他们用大肠杆菌乳糖代谢调控系统为模型,揭示了半乳糖苷酶产生的基因调控机制,提出了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操纵基因的概念,并证明了半乳糖苷酶(蛋白质)的产生正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操纵子学说的提出使对基因的研究从结构研究向功能研究的转变,为深入揭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表型)的机制奠定了基础。1965年莫诺和雅各布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操纵子理论有力地证实了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B.Mclintock)1951年在研究玉米遗传特性时提出的“跳跃基因”(转座子)的概念,为真核细胞基因调控的研究开辟了道路。1983年麦克林托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基因工程枝术的诞生。1962年阿尔伯(W.Arber)提出细菌体内存在一种可以破坏外来DNA的酶。1970年史密斯(H.O.Smith)获得了第一个DNA限制性内切酶。纳桑斯则用内切酶将SV40病毒的DNA切割成一些特定的片段,并获得了此病毒基因组的物理图谱。1978年阿尔伯、史密斯和纳桑斯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又陆续发现了DNA联接酶、DNA聚合酶,这些工具酶的发现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71年美国科学家伯格(P. Berg)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联接酶将SV40的DNA与入噬菌体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杂种分子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使跨越物种的DNA重组成为现实。基因工程作为一项新技术诞生了,它不但为农业、畜牧业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生命起源和开展人造生命(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伯格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80年伯格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以来的半个多世记中,分子生物学按还原论的路径迅猛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进入21世记以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的出现,为从整体上认识遗传、变异、及个体发育等基本生物学现象开辟了新方向。早已认识到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卵孪生子之间在遗传表型上可以表现明显差异,显示了基因型(Genotype)与表现型之间的复杂关系。近年来兴起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研究表明,基因组可以通过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印记,母体效应,基因沉默,RNA编辑等方式改变基因表达的方式。这样就为深入理解环境与遗传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从而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领域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很难准确地说明它是何时、何人创始的。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逐步走向成熟而迅速发展的道路。 1871年,Lankester就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和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后来,随着德国、美国生理化学实验室的建立和生物化学杂志的创办,促进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当生物化学深入到研究生物大分子时, 1938年Weaver在写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一词。他写道:“在基金会给予支持的研究中,有一系列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可称之为分子生物学……”。一年以后,研究蛋白质结构的Astbury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它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1953年,Watson和Crick发表了著名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以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促进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结合,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全面地进入分子水平研究的时代,这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1956年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率先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959年创刊了《分子生物学》杂志,1963年成立了欧洲分子生物学国际组织,分子生物学从而成为崭新的独立学科,带动着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在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事件,具体情况如下: 1864年:Hoope-Seyler结晶并命名了血红蛋白。 1869年:Mieseher第一次分离了DNA。 1871年:Lankester首先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与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 1926年:Sumaer从刀豆的提取物中得到脲酶结晶,并证明此蛋白质结晶有催化活性。同年,Svedberg创建了第一台分析用超高速离心机,并用其测定了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8X104。 1931年:Pauling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化学键特性”的论文,详细说明了共价键联结的规律。后来,又建立了处理生物分子的量子力学理论。 1934年:Bernal和Crowfoot发表了第一张胃蛋白酶晶体的详尽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41年:Astbury获得了第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44年:Avery提供了在细菌的转化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的证据。实验证明,使无毒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变成致病的S型,DNA是转化的基本要素。8年后,1952年,Hershey和Chase又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主要是核酸进入细菌内,而病毒外壳蛋白留在细胞外。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证明,病毒蛋白质的特性由RNA决定,即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至此,DNA作为遗传物质才被普遍地接受。 1950年:Chargaff以不同来源DNA碱基组成的精确数据推翻了四核苷酸论,提出了Chargaff规则,即DNA的碱基组成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总是等于腺嘌呤的摩尔含量,胞嘧啶的摩尔含量总是等于鸟嘌呤的摩尔含量,即[A]=[T]和[G]=[C]。 1951年:Pauling和Corey应用X-射线衍射晶体学理论研究了氨基酸和多肽的精细空间结构,提出了两种有周期规律性的多肽结构学说,即alpha螺旋和B-折叠理论。 1953年:这是开创生命科学新时代的第一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Watson和Cr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他们在Franklin和Wilkins 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推导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式,开创了生物科学的新纪元。同年,Sanger历经8年的研究,完成了第一个蛋白质一胰岛素的氨基酸全序列分析。 随后,1954年Gamnow从理论上研究了遗传密码的编码规律;1956年Volkin和Astrachan发现了mRNA(当时尚未用此名);1958年,Hoagland等发现了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eselson和Stahl应用同位素和超离心法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Crick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1960年:Marmur和Dory发现了DNA的复性作用,确定了核酸杂交反应的专一性和可靠性;Rich证明DNA-RNA杂交分子与核酸间的信息传递有关,开创了核酸实际应用的先河。与此同时,在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Kendrew等得到了肌红蛋白0.2nm分辨率的结构,Perutz等得到了血红蛋白0.55nm分辨率的结构。 1961年:这是分子生物学发展不平凡的一年。Jacob和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发表了蛋白质合成中遗传调节机理的论文,此论文被誉为是分子生物学中文笔优美的经典论文之一。同年,Brenner等获得mRNA的证据;Hall和Spiegelman证明T2 DNA和T2专一性RNA的序列互补;Crick等证明了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1962年:Arber提出第一个证据,证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存在,导致以后对该类酶的纯化,并由Nathans和Smith应用于DNA图谱和序列分析。 1965年:Holley等采用重叠法首先测定了酵母丙氨酰-tRNA的一级结构,为广泛、深入地研究tRNA的高级结构奠定了基础。 1967年:Gellert发现了DNA连接酶,该酶将具有相同粘末端或者平末端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同年,Philips及其同事确定了溶菌酶0.2nm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几乎同时发现了反转录酶,证实了Temin 1964年提出的“前病毒假说”。在劳氏肉瘤病毒(RSV)感染以后,首先产生的是含有RNA病毒基因组全部遗传信息的DNA前病毒,子代病毒的RNA是以前病毒的DNA为模板进行合成的。反转录酶已成为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1972年~1973年:重组DNA时代到来。Berg、Boyer和Cohen等创建了DNA克隆化技术,在体外构建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细菌质粒,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与此同时,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 1975年:Southern发明了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的印迹法;Gruustein和Hogness建立了克隆特定基因的新方法;O'Farrell发明了双向电泳分析蛋白质的方法,为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Blobel等报导了信号肽。 1976年:Bishop和Varmus发现动物肿瘤病毒的癌基因来源于细胞基因(即原癌基因)。 1977年:Berget等发现了“断裂”基因;Sanger、Maxam和Gilbert创立了“酶法”“化学法”测定DNA序列的方法,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1979年:Solomon和Bodmer最先提出至少200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作为连接人整个基因组图谱之基础。 1980年:Wigler等通过与某个选择性标志物共感染,从而把非选择性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Cohen和Boyer获得一项克隆技术的美国专利。 1981年:Cech等发现四膜虫26S rRNA前体的自我剪接作用,随后又证明前体中的居间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IVS)有五种酶的活力。几乎在同时,Altman从纯化的RNase P中,证明催化tRNA前体成熟的催化剂是RNase P中的RNA。具有催化作用RNA(ribozyme)的发现,促进了RNA研究的飞速发展。 1982年:Prusiner等在感染搔痒病的仓鼠脑中发现了朊病毒(prion)。 1983年:Herrera-Estrella等用Ti质粒作为转基因载体转化植物细胞获得成功。 1984年:McGinnis等发现果蝇、非洲爪蟾等同源异形基因中的同源异形盒(homeobox)的核苷酸序列;Schwartz和Cantor发明了脉冲梯度凝胶电泳法;Simons和Kleckner等发现了反义RNA。 1985年:Saiki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insheimer首先提出人类基因组图谱制作计划的设想;Smith等报导了DNA测序中应用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的方法;Miller等发现DNA结合蛋白的锌指结构。 1986年:Dryja等发现成视网膜细胞瘤(Rb)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Robin等采用X-光晶相学,证实了DNA结合蛋白的螺旋-转角-螺旋结构。 1987年:Mirkin等在酸性溶液的质粒中发现三链DNA;Burke等用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作载体克隆了大片段DNA;Hoffman等确定了Dnchenne肌肉萎缩病灶的蛋白产物是萎缩素(dystrophin);Hooper等和Kuehn等分别用胚基细胞进行哺乳动物胚的转基因操作,取得重大进展。 1988年:Landsehalz等在对CyC3(细胞色素C基因调节蛋白)、癌基因产物(MyC、V-jun、V-fos)和CBP(CCAAT盒结合蛋白)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结合区亮氨酸序列的周期性,提出DNA结合蛋白的亮氨酸拉链结构模型;同年,Whyfe等证明癌的发生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 1989年:Greider等首先在纤毛原生动物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是以内源性RNA为模板的反转录酶;Hiatt等首次报导了在植物中亦可产生单克隆抗体。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全面正式启动;Simpson等发现了对mRNA前体编辑起指导作用的小分子RNA(guide RNA);Sinclair等在人类Y染色体上发现了新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 1991年:由欧洲共同体(EC)组织17个国家35个实验室的147位科学家,以手工测序为主要手段,首先完成了第一条完整染色体(酵母3号染色体)的315kb的测序工作;Hake等首次报导在植物中发现含有同源异形盒基因;Blackburn等提出调节聚合序列[通式为(T/A)mGn,m=124,n=1~8]的单链DNA可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四螺旋结构,起着稳定染色体的作用。 1993年:Jurnak等在研究果胶酸裂解酶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质结构-平行B螺旋(parallel B helix);Yuan等在哺乳类细胞内发现一种参与调节细胞凋亡并具有剪切作用的蛋白质-IL-1B转换酶(interlukin-1B-convertingenzyme,ICE)。 1994年:日本科学家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遗传图;Wilson等用3年时间完成了线虫(Celegans)3号染色体连续的2.2Mb的测定,预示着百万碱基规模的DNA序列测定时代的到来。 1995年:Cuenoud等发现了具有酶活性的DNA;Tu等在E.coli中发现了具有转运与信使双功能的RNA-10 Sa RNA。 1996年:Lee等首次报导了酵母转录因子GCN4中的氨基酸片段能自动催化合成自我复制的肽;洪国藩等采用“指纹-锚标”战略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DNA片段的长度为120kb;Goffeau等完成了酵母基因组DNA全序列(1.25X10 7bp)的测定。 1997年:Wilmut等首次不经过受精,用成年母羊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成功地获得克隆羊-多莉(Dolly);Willard等首次构建了人染色体(HACs);Salishury等发现DNA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四显性组合,这可能是基因交换期间DNA联结的一种方式。 1998年:Renard等用体细胞操作获得克隆牛-Marguerife,再次证明从体细胞可克隆出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哺乳动物;GeneBank公布了最新人的“基因图谱98'’,代表了30181条基因定位的信息;Venter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新的战略-全基因组随机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仪启动。 从以上所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可以看出20世纪是以核酸的研究为核心,带动着分子生物学向纵深发展。50年代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的操纵子学说,70年代的DNA重组,80年代的PCR技术,90年代的DNA测序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生命科学带向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由分析到综合的时代。

地球本来是圆了,还证明个球啊,这是公理,也是常识,还要证明?谁出这个问题我BS谁

假设地球不是球.从海上来的船应该是能一下看到整个船身.可事实上是先看到船的前面.然后才是后面..你想像一下.然后再补充..意思是这样啦

周其凤发表的论文

楼上的介绍还是比较专业的,支持一下。钱人元好像是去年去世的吧。我是他的学生的学生。

到任之后就把吉大体育学院砍了

作文素材之北大校长周其凤“惊天一跪”为哪般

浙江 黄宝镄

【话题】

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为母亲庆祝90大寿,拜寿时跪在母亲面前,说: “您80岁生日时,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

(摘自2012年7月16日“和讯网”)

【评论摘录】

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周其凤老师是北大校长,也是性情中人。他敢爱敢恨,热情善良,坦诚洒脱,是我见过的当今中国最可爱最真诚的人之一。他对待老师,像家人一样;对待先生,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像儿女一样;对待工作,像家事一样。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对老人来说:长跪不如常探,用钱不如用心……

沈东军:北大校长周其凤为母亲庆祝90大寿,在众人面前给母亲跪下,情景感人。但这应当被广泛“正面报道”吗?大概不应该。孝敬父母应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底线,而非夸耀线。

新闻工匠(网友):没有谁反对孝敬父母,但突然加倍的孝敬会把父母吓着。尤其是作为北大校长的周其凤,突然当众来这么一手,比起以往他在公开场合行为举止夸张的风格,这次更是叫人感觉有些怪异。跪,似乎也是有礼仪的:远远给母亲磕一个头,长跪在那里,说些感谢的话,然后轻轻地起来……

子闻韶(网友):一大早看到北大校长周其凤回乡为母亲祝寿长跪不起的新闻,心里一阵感动。在这个热血冰冻、理想枯萎的全民拜金时代,从刺耳的新闻噪声里跳出这样一个音符,多么珍贵。

【观点碰撞】

正方:北大校长周其凤

跪舞母亲显大孝

周碧华

如果说去年11月周其凤在发表“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观点时,他的面孔是模糊的,而这一次,他真实地还原了自己,他就是个儿子,是个有孝心的儿子。

65岁的著名学者周其凤就像没长大的孩子,跪在母亲面前流泪,这是忏悔的泪。自从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后,他就在求学与治学的路上苦苦追求,与亲人聚少离多,双亲忽然间已到鲐背之年。即使他的官位再高,学术成就再大,又怎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从照片中我们看到,周其凤的父母是一对慈祥恩爱的乡下老人,可以想象,他们当年把儿子培养成北大高材生之后,在众乡邻面前享受了多少羡慕的目光。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渐渐感受到的却是孤独,儿子离家乡越来越远,离家越来越远,离亲情越来越远,二老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埋在心底,在老家过着安静的日子。这一次儿子终于回来了!母亲当年能抱住襁褓中的小其凤,现在枯瘦的她却无法抱住北大校长宽厚的背,但毕竟抱到了,儿子扑到了自己的怀里,这比任何书信电话的问候更真实,比赡养费更可贵。65岁的周其凤也许为北大殚精竭虑从不示弱,但在母亲的怀里,他可以把积攒了一生的委屈全部倾诉出来,只有母亲能够宽容他。天下的母亲,含辛茹苦不求回报,只望儿女有出息,而稍有人性的儿女,不跪母亲又跪谁?

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周校长是作秀,认为即使工作再忙,每年看望一次父母应做得到。说句公道话,这是凡人不知名人累,普通人确实可以做到,但是许多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暑假,也是学校争抢生源的时候,抽身回老家,这个决定一定是很难做出的。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如此高龄,在世一天算一天,也许这次相见便是永别,所以,周其凤的泪更多的是忏悔。认为周其凤作秀者,皆因此前他的一些言行被人误解,一个学者要作秀,会以母亲为道具吗?周其凤跪拜母亲引热议的背后,显示出这些年来中国人伦丧失的悲哀。中华民族自古遵循的传统美德在商品化社会里一度遭到抛弃后,现在逐渐回归。乌鸦尚且知道反哺,羔羊犹知跪乳,何况是受过教育的人呢?碧华先生真诚希望,读者要忘却周其凤的身份,他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是个孝子,跪拜母亲是他的真情流露。

(摘自2012年7月16日“华声在线”)

反方:北大校长蹿哭老母,只关作秀,何干孝道?

刘阳仁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在母亲90大寿之日,跪在地上与老母抱头痛哭的照片,被现场的亲朋好友发到微博上,恶评与好评纷至沓来。看了很多评论,绝大部分网友并非反对周其凤给母亲行跪拜礼,而是质疑其极度夸张的“抱头痛哭”举动。

有人质疑: “周校长是等到家人亲朋好友都到齐了,坐好准备拍照了,才突然跪拜的吗?一般情况下,如果校长觉得自己内心有愧,会在一回到家见到母亲的第一面就跪倒的。”是周其凤多年未回家探母而心生愧疚吗?非也!据公开的报道,周其凤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每年过年都回家陪父母。正因如此,有人讥讽照片中是“多年失散的母子吗”?“看那个激动的样子,应该是有10多年没见了”。

中国人过寿乃喜事,尤其90大寿,更是大喜事。在这大喜的日子,周其凤校长既没做过愧对老母的事情,也没有遭受不白之冤,忽地跟老母抱头痛哭,难免让人惊讶、生疑,乃至感到肉麻。

跪拜礼是中国人表达情意的传统大礼。《礼记》云: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节者,无过之,无不及,合乎中道之谓也。”若给老母行跪拜礼,无可厚非,而且值得赞许。但行礼之际,突然抱头痛哭,则是过犹不及,说成大白话就是:太过了!

尽孝乃私情,若真的内心有愧,私下里怎么跟老母表达都不为过,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相机摄像机环绕之中,这种举动,难免有“拿老母当道具”的嫌疑: “有鼓掌的,有笑的,有哭的;有摄像有摄影,有卡片机有单反;有多角度抓拍,有特写镜头……其凤跪母这出戏的演职员和演员都很配合。”——作秀,而且秀过头了,这就是旁观者的感受。

其实,这次周其凤跟老母抱头痛哭的照片之所以引起这么高的关注,是因为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名气不谓不大,声誉不谓不高。也许,身为“副部级”领导的周其凤校长,混迹官场久了,难免沾染官员作秀的习气,而失却了书生本色。身在官场,作秀难免,但作秀水平有高低,最失败的作秀,就是让人一眼看出是作秀而且浑身起鸡皮疙瘩,周其凤校长“跪哭老母秀”,可谓经典案例。

套用别尔嘉耶夫评述爱情的话,与周其凤校长共勉:只有日常生活才具公开性,孝道是超出日常生活的;孝道是隐秘的个人生活领域,一旦高调公开,即意味着死亡。

(摘自2012年7月18日《侨报》)

【思考】

在谈感受之前,笔者先更正正方的一个小小错误,照片中周母边的老者不是周校长的父亲,周其凤的父亲周常国在1996年就因病去世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北大校长周其凤下跪祝母90大寿这件事,笔者认为国人有各种看法也是正常的。这里选取了正方反方两种具有代表性且互相对立的观点,前者认为是大孝,后者认为有作秀嫌疑。

笔者了解到,周其凤校长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母亲吴美华。这个目不识丁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立志培养孩子做个文化人,走出浏阳尚埠这个穷山沟。吴美华一直以剥卖杉木皮为主要经济来源供周其凤上学。周其凤从考进北大到出国攻读到学成留校教书到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最后任北大校长,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凝聚了母亲的心血。 “我周其凤40多年前能够从家走出去,靠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靠的是乡邻的关爱……”周其凤如是说,可见母子情深。由于母亲80大寿之际,周其凤未能在母亲身边,心存愧疚,现在迎来母亲90大寿,周其凤下跪祝寿,这种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应该肯定。

【驳斥反方】

“作秀”的莫须有指控和话语暴力

曹林

北大校长周其凤近日在家乡为老母亲庆祝90大寿,在众人面前给母亲跪下,与母亲抱头痛哭,表达思念和孝敬之情,本是很动人的场景,没想到被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了争议,甚至招来了一些苛评恶评,称周其凤这样做是以孝作秀,是借老母亲的生日塑造自己的.形象,批评私人情感不应拿到公共平台上去“秀”。

公众人物,难免会被媒体紧盯着,也难免要承受外界的指手画脚和说三道四。没有这种心理承受力,就不要做公众人物,对此,北大校长应该有心理准备。但是,针对周其凤跪拜行孝的批评,很多实在算不上正常的批评,而是缺乏基本人情和善意的恶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游子的周其凤跪拜在慈母膝下痛哭流涕,网众却因为种种情绪和偏见而扔砖头——这对周其凤很不公平,更伤害了社会的善心和善意。

说周其凤不该回家时还带这么多记者——可记者是周其凤带过去的吗?作为北大校长,他不至于糊涂到公私不分。作为地方走出去的名人,回家给母亲祝寿,地方媒体看到新闻价值而去围观,这是可以理解的。说周其凤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跪拜和痛哭,带着浓厚的表演意味——这就有些苛责了,情到深处,不能自已,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普通的打工者这么做,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动,为什么换成北大校长,就不被理解了呢?还有人说,周其凤应该想到此举会引起争议,跪拜本就是情之所至,而非周密计划,哪能想到那么多?

评论需要冷静的思考,不能不近人情,乃至冷血。跪在母亲面前的,不是北大校长,而是一个常年在外工作思念母亲的游子。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背景,但剥去这些社会化的符号后,我们都是人,都有父母,也都将为人父母。面对这样的尽孝,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用善心去感受,而非要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和质疑?

是的,我不会在公众场合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但我理解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行为会被媒体和公众围观,他的隐私会被窥探一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喜欢被围观,但作为公众人物无可选择;我也理解,当一个人面对日益老去的母亲却不能在身边尽孝时,会因愧疚而情难自禁。我认为对周其凤很不公平的是,很多媒体一边围观他的跪拜,围观他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窥探他的家事私事,一边批评他在媒体前作秀一伤害了周其凤,还一笑而过;消费了周其凤,还骂他是表演。公正的旁观者,无法容忍这样的无良逻辑大行其道。

作秀,是很多批评家动辄挂在嘴边的词。我讨厌作秀,但我更讨厌动不动就批评别人作秀。因为作秀是莫须有的指控。所谓莫须有,就是好像有,也好像没有,说你是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并不需要确凿的证据。说一个人作秀,而没有明确的证据,这纯粹是一盆污水,指控者不需要去证实,被指控者无法自证。所以,很多时候, “作秀”这盆莫须有的污水泼出去后,当事人就被污了。公正的舆论,不应该动辄以这种“莫须有罪名”的大棒为武器,让公众批评变得弱智化、简单化和标签化。

在这件事上,作秀的指责是十足的话语暴力,它撕碎人心,解构和恶搞了这个场景中应被弘扬的孝道。我知道,有些人之所以不待见北大校长周其凤的跪拜,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不喜欢他“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言论。不过媒体后来已澄清那是断章取义,已被媒体过度解读并妖魔化了;还因为“北大校长”的身份常与体制联系在一起,在很多人心中,北大是体制的受益者,是体制的一部分,人们常将对体制和权贵的恨与北大联系起来,北大及其校长常常被“恨屋及乌”。当然,可以不喜欢北大,可以反感周其凤,但不应该恶评一个在慈母面前跪下的游子。

收回那些恶评,收回那扭曲阴暗的思维吧,在那自恃正义的话语暴力下,人情和人心被击得粉碎。

(摘自2012年7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思考】

曹林犀利地指出了“作秀”的实质——是莫须有的指控! “在这件事上,作秀的指责是十足的话语暴力,它撕碎人心,解构和恶搞了这个场景中应被弘扬的孝道”,这是对“作秀”之说者的迎头一击。

王玉忠: 高分子材料专家 王玉忠 高分子材料专家 1961年出生,山东威海人。1994年在四川大学获(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学位。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八五”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一直承担着我们国家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阻燃高分子材料两个领域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或“863”项目,特别是在低成本可降解塑料、高效无卤阻燃剂及阻燃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有的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成果获得了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已出版3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近两年在SCI和EI收录的源刊上发表论文分别为21篇和19篇,二○○四年获得中国工程科技光华青年奖。 翁志学教授级高工 高分子材料博士导师1942年生,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1964),浙江大学副教授(1986~1992)、教授(1992~)、高分子材料博士导师(1994~)。获浙江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共100余篇。共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 高分子材料制备原理和技术、共聚合改性及聚合反应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如下:⑴ 含氯聚合物、自由基交联共聚物和涂料的合成;⑵ 通用高分子的增韧和耐热改性;⑶ 非均相聚合技术,无规共聚合与悬浮-溶胀接枝共聚合技术;⑷ 聚合反应动力学和数学模型。 所在单位 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

土耳其发表的论文

唐小强是一名90后生于1992年,土耳其人,2010年来到中国留学,就读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和美食,唐小强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和研究。

他从小就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18岁时就来到中国留学,毕业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他首次参与湖北卫视的非正式会谈第三季录制,在节目中作为土耳其的代表,常驻嘉宾。并在此后的几季非正式会谈节目中,一直作为土耳其的代表和常驻嘉宾发言。

在每期非正式会谈节目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向大家介绍土耳其的文化。此外他也经常在网络上宣传他对中国的热爱。发布了许多跟中国文化相关的动态,也收获了很多网友喜爱,因此很多网友称呼他唐大哥。

优秀人士

他也非常喜欢厦门,还把家乡土耳其的亲戚拉到厦门来。也准备在厦门买房,做一个真正的厦门人。曾经他获得学院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教学工作质量优秀奖、及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赛事,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3项,航天七院一等奖1项。参与国家重点专项1项,集团公司2项,省级1项,院级2项等。发表论文14篇,出版教材2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特别优秀。

土耳其Koc大学为研究生和博士提供全额奖学金,竞争激励且丰富多彩的学术氛围,顶尖的研究潜力,展示土耳其丰富的文化、社会及历史特点,土耳其Koc大学为学生提供选择性并以其高度的专业化帮助学生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凭借土耳其Koc大学在研究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土耳其Koc大学学生的研究项目有机会在世界级优秀学术期刊发表,其优秀研究成果还可在商界和社会得到广泛应用。·研究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院·研究生商学院·研究生科学和工程学院·健康科学院作为土耳其及周边地区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土耳其Koc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愿为世界学术做出贡献的研究生。土耳其Koc大学提供研究生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商学院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的19个硕士学位和15个博士研究项目。土耳其Koc大学的硕士生及博士生通过在其专业领域的研究及相关项目,为普遍科学和信息更新做出了贡献并造福社会大众。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土耳其Koc大学为其学术方面的教职员工感到自豪,其中包括许多在土耳其和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土耳其Koc大学的全职教授拥有在土耳其,美国或欧洲国家重点大学的博士学位。其中很多人曾在美国、欧洲和土耳其知名大学任教。土耳其Koc大学拥有考古学、心理学、纳米光学、微纳米生产、新一代无线电通讯方面的97个实验室。土耳其Koc大学拥有超过220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土耳其Koc大学教职工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土耳其众大学前列。土耳其Koc大学坚持以推理、求知、洞察力和责任感为原则,实施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项目。土耳其Koc大学的研究生有机会与世界顶尖级院士共同工作,这为学生将来加入其行列铺平了道路。土耳其Koc大学各学科教学中都相互贯穿着社会责任感、跨学科教学以及全球意识。在土耳其Koc大学学术指导原则以外,课程在整体上反映了标准学术概念间的平衡。学生可以在其专业课程下探索几个专业主题或者专门研究一到两个主题。土耳其Koc大学的课程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全球性的视野。尤其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土耳其Koc大学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得到知识扩展的同时逐步取得该领域的学术进步。 Koc大学性别研究中心移民研究课程Dr. Nusret-Semahat Arsel国际上学应用和研究中心社会政策实施和研究中心(新成立)Koc大学表面科学技术中心Koc大学光子学研究中心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心生产自动化研究中心Koc-IBM供应链研究中心 土耳其Koc大学是2007年7月联合国全球契约领导人峰会学者所选定的采取责任管理教育原则的全球229所教育机构之一。土耳其Koc大学的行政管理科学和经济学院和研究生商学院得到了欧洲质量改进系统认证。这使得Koc大学成为首个同时也是唯一一所得到欧洲质量改进系统认证的土耳其大学。此外得到欧洲质量改进系统认证的还有来自世界32个国家的114个教育机构。土耳其Koc大学是土耳其首所得到金融时报国际大学排名认可的大学,土耳其Koc大学的执行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世界排名第57位。土耳其Koc大学的执行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于2004年被法兰克福汇报列为欧洲最杰出的20个课程之一。土耳其Koc大学被选定为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在土耳其的首个项目合作伙伴,为该协会在欧洲仅有的24个项目合作伙伴之一。在该合作项目下,学校课程坚持专业实习标准,为学生顺利通过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奠定了基础。

“唐小强是湖北卫视一档名叫《非正式会谈》栏目的土耳其“常驻代表”。这哥们经常在国内做好人,他见义勇为,帮过被歹徒挟持的孕妇,帮过受伤的司机,帮过被家暴的妇女,还当过抗疫志愿者。然而,老好人唐小强却不幸在这次土耳其大地震中遇难了。1992年,唐小强出生于土耳其,小的时候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看电影,电影中成龙的精彩表演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去中国的心愿变得越发强烈,为了日后能够去国外看看更为广阔的天地,唐小强从小便专心读书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