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云南傣族期刊投稿邮箱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4 16:06:21

云南傣族期刊投稿邮箱格式

洞藏山中,山隐洞幽。只看这个平平无奇的洞口,你定要觉得一旁石碑上的“仙佛”二字不过是夸大其词的噱头。切莫着急,且学着《桃花源记》里的捕鱼人“复行数十步”,滇西第一洞自会用它的别有洞天,证明你不虚此行。

仙佛洞洞口 杨帮庆 摄

沿着陡转急下的阶梯前行,交错纵横的溶洞在灯光精心的点缀下,当真是隐于人世的月窟瑶台。钟乳石层层而上,如水田错落于山间,在青碧色的灯光下显得愈发如翡翠圆润通透,几分如玉的易碎,更添了“翡翠瑶池”的婉约。一朵朵石莲恣意丛生,如犬牙差互,纵是黑暗也掩不住“莲花谷”的“枝繁叶茂”。

仙佛洞翡翠瑶池 杨帮庆 摄

“时空隧道”是仙佛洞上下两洞之间, 探索 穿行的必经之路。曲径通幽,步步生莲,前方的一切未知,都将成为你与地球雕刻大作会面时的欣喜。在溶洞与水相逢不是偶然,若能遇见莲灯间的游鱼便是此行的别样收获。

洞中莲灯 杨帮庆 摄

在进入仙佛洞前你尚且有一段“修行之路”,需走过高约106米、长326米的仙云坡玻璃桥。不过也无需担忧,桥下葱绿的生态茶山是你前行路上不容错过的景致。从半空俯瞰,换一个视角发现百年德昂族村寨的旖旎。

仙佛洞景观 杨帮庆 摄

百年村寨相依亿年溶洞,别有天地非人间。

风吹坡德昂族风情 杨帮庆 摄

小贴士:

仙佛洞 旅游 景区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部的勐戛镇“风吹坡”片区,距芒市城区约13km,是国家3A级景区。景区所在的“风吹坡”是一个有100多年 历史 的德昂族寨子,在仙佛洞景区游玩,可以深入了解德昂族的 历史 及民俗文化。

仙佛洞属中生代侏罗系中统勐戛组石灰岩地质构造,已有1.4亿多年的 历史 。溶洞内游览线长2.8公里,垂直高差200多米。洞内共有4个组团,26个景点,5大奇观。

风吹坡花海 杨帮庆 摄

自驾路线推荐:

自驾路线1: 芒市市区—法帕村—法帕温泉度假村—芒留村—仙佛洞景区(全程预计20分钟,15公里)

自驾路线2: 芒市市区—芒市机场—风平镇—那目村—仙佛洞景区(全程预计20分钟,16公里)

仙佛洞景观 杨帮庆 摄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声问候,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 旅游 厅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本期文案:谭馨语

海报制作:鲍子仟

视频制作:谭馨语

图片:德宏州委宣传部,芒市委宣传部(杨帮庆 摄)

视频素材:德宏州委宣传部

《早安云南》面向 社会 征集云南生态山水、节俗节庆、非遗文创和美丽瞬间的图片、短视频,选用者,稿酬从优!(投稿邮箱:)

【更多精彩】

早安云南 凤羽砚传百世不朽 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早安云南 大关的芦笙,苗家人的夜莺

早安云南 绝美森林犹如人间天堂,漫步海口林场且听风吟

早安云南丨把碧罗雪山海拔2200米的云雾锁入一盏春茶

早安云南 “仙女”走出传说 讲述农耕文明的自然崇敬

早安云南 炫美雨林四月天,云上泼水共狂欢

早安云南 “高原小桂林”广南八宝 只此青绿的“世外桃源”

早安云南 2380米深处的大峡谷下,蕴藏着一股奇泉

早安云南 玉树琼葩堆香雪 个旧梨花谷惊艳了整个春天

早安云南 佤族织锦:天上取样人间织,一丝一缕灿若云霞

早安云南 不负春光不负卿 “圆通樱潮”惹人醉

早安云南 一犁烟雨趁春耕 “如密期”播新希望

早安云南丨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次飞的是雪花

早安云南 听一场二月二的戏会 相遇百年传承的热闹纷繁

早安云南丨建水紫陶 千年的等待中出落绚烂

早安云南 油菜花开了,到罗平的金色浪花里翻腾吧

早安云南 樱花初开“阔时自”,傈僳族风情溢满东方大峡谷

早安云南丨石林的问候,开口就是“请你留下来”

早安云南 一生必看一次的日照金山

早安云南 第一缕阳光照进这里,云南的一天开始了……

早安云南 “澡堂会”春浴中,怒江大峡谷开始换上了花衣裳

早安云南 象脚鼓音里,流淌着雨林傣乡的万种风情

早安云南 立花杆踩花山 屏边苗乡处处欢歌

早安云南 玉龙雪山下,藏着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灵感

早安云南 相约特懋克节 感受基诺族同胞的质朴与热烈

早安云南 当阳光升起,我在景迈山等你

早安云南 醉在彩色沙林斑斓绚丽间, 历史 的传奇在闪现

早安云南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是与热带植物对话的天堂

早安云南 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杯日往”带你穿越时光

早安云南 纵情永德“桑沼哩” “东方情人节” 等你来

早安云南 阿露窝罗踏歌声,蹬起窝罗齐炫技

早安云南丨走进铜鼓舞之乡,触碰千年铜鼓文化

早安云南 大理三月好风光,古街千年等你来

早安云南 六园九景异彩纷呈 踏入菌子山的童话世界

早安云南丨去凤凰升起的地方,采一捧春天的酸甜

早安云南丨最美人间四月天,蓝花楹妆点了春城的梦

早安云南丨世界上最小的“鼓”跳响世代相传的舞蹈绝技

早安云南 古滇遗珠 花腰霓裳诉说一世芳华

早安云南 秘境桃源“巴拉格宗” 隐匿在人间天堂的净土

不一定不一定构成侵权!第二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孔雀舞来源于傣族。

孔雀舞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历史传说

从前傣族有一个王国,国内有一个漂亮又高贵的王子,他是许多女孩儿的梦中情人,有一天王子和侍卫一起去打猎,他们追一只兔子追到了湖边,王子看到有七只孔雀从天边飞来,它们绕着湖打着圈,舞姿优美徐徐落下。

七只孔雀褪下孔雀魔法羽翼,变成七位漂亮的公主,其中第七个长的最漂亮,舞跳的最好,王子爱上了这位七公主。

回到王国王子整天想着这位漂亮的公主,有一天,王子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思念,再次来到了湖边,趁她们不注意,偷走了七公主的魔法羽翼,等到其他六位姐姐穿上她们的羽翼飞走的时候,只有这位最小的公主还在寻找自己的衣服.

这时候王子走了出来把衣服还给了这位最漂亮的公主,她也立刻爱上了这位相貌英俊又高贵的王子,他们结婚后,公主教她的子民孔雀舞并教会了他们做孔雀衣,百姓们都很尊敬爱戴她,他和王子幸福的生活着,一直到最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舞

云南傣族期刊投稿邮箱

2023年云南磨盘山樱花节即将开始了,此次磨盘山樱花节举办了许多好玩的活动,小伙伴们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游玩各种好玩的活动哦!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月5日,磨盘山2023年“樱花节”即将启幕,赏万亩樱花盛开、观千年杜鹃绽放,更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等你来!

1、樱花节开幕、民族歌舞表演

在万亩樱花盛开的景区,赏省级非遗—“磨皮花鼓舞”展演;观景区民族歌舞大荟萃;体验彝族烟盒舞、三弦、四弦、芦笙等民族歌舞,享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时间:2023年3月5日14:00-15:00

地点: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2、旗袍秀主题文化艺术展

旗袍,一朵古典的花,优雅大方;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随着悠扬的音乐响起,旗袍秀的表演者们迈着着轻盈的步伐翩翩起舞,传统的旗袍、婀娜的身姿、精致的妆容,把东方女性的优雅、高贵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到来的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时间:2023年3月8日12:00-18:00

地点: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月亮湖景点)

3、磨盘山森林湖音乐会

在春色无边的森林湖畔,听音乐、赏美景、品美食,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时间:2023年3月11日—12日

地点: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湖)

4、森林樱花集市

磨盘山的春天非常浪漫且富有活力,除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以樱花为主题的樱花集市,50余个精品摊位,从复古、民族特色商品到地方美食这里都应有尽有,简直不要太棒!

时间:2023年3月11日—12日

地点: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停车场)

5、赏花节摄影展

樱花盛开的瞬间,就是一份情走进生命,住在心里,守着婉约的梦缱绻柔情。让我们用光影见证花开的瞬间,用镜头留下春天最美的样子。

活动规则:

(1)拍摄以樱花为主题的作品,通过邮箱投稿方式,投稿至此邮箱,投稿时需备注姓名、电话。

(2)每位参赛者投稿作品不得超3张图片,可用计算机进行二次创作、后期制作;

(3)本次投稿作品将放置公众号投票链接,以投票方式选出本次赏花节最美照片;

(4)票数前三者,将获得景区准备的一二三等奖对应奖品;

(5)参赛者可用数码相机和高像素手机两种形式的摄影设备拍摄;

(6)作品应主题真实、全面反映磨盘山的美;

奖品、奖励:

(1)一等奖:现金奖励300元、景区酒店100元现金抵扣_3张

(2)二等奖:现金奖励200元、景区酒店100元现金抵扣_2张

(3)三等奖:现金奖励100元、景区酒店100现金抵扣_1张

(4)参与奖:景区入园门票1张

素材拍摄时间:2023年3月1日—3月8日

作品投稿截止时间:2023年3月10日

作品投票时间:2023年3月11日—3月17日

获奖作品公布时间:2023年3月18日

领奖时间:2023年3月19日

6、原始森林越野跑赛事活动

人间四月芳菲未尽,磨盘山上花开正盛。位于云南玉溪新平县的磨盘山国际户外运动公园今年除了传统的春游赏花项目外,还将推出一项全新的“全民健身运动会”,2023年首届云南·新平磨盘山户外运动挑战赛,让更多运动爱好者有机会以休闲徒步、运动越野的方式,近距离领略磨盘山秀丽的自然风光。

时间:2023年4月

地点: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咨询电话:

咨询地址:新平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前台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公交:新平县汽车站有旅游专线客车可达

自驾: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250米,右前方转弯2.行驶2.7公里,到达终点磨盘山国

曼珠沙华舞蹈创造背景是:保留传统傣族三道弯风格和长甲舞,并在此基础上致敬傣族的长甲舞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脉络及其现存形式论文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脉络及其现存形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傣族舞蹈经历了不同时期从生活到艺术的发展与流变,本文力图通过对孔雀舞的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傣族孔雀舞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当代存在形式,加深对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达到保护、传承及推广民间舞蹈的目的。关键词:傣族孔雀舞;发展和流变;当代存在形式;一、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分析(一)傣族先民与孔雀的渊源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背景深厚的民族,其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多个州市,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是孕育生命、文化以及神秘自然风光的黄金地带,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及诸多生命源泉处于同一纬度。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傣族就在南鸠江、萨尔温江、勐卯江(位于云南省境内瑞丽地区)等流域繁衍生息;公元前850年傣族人民建立了达光王国,也称为哀牢国,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的记载中称傣族先民为“滇越”,在《后汉书·和帝本纪》中称傣族先民为“掸”1,因滇越与越人同俗共源所以被称之为“滇越”,而掸国地处于滇、缅、泰、印之间被称之为“掸国”,由此可见掸国即是滇越。在诸多古籍中有着关于孔雀的各种记载,以及云南滇池地区出土的很多汉代的青铜器物上都有孔雀雕饰,从服饰、摆件到劳作工具、生活用品,都彰显出古时候的傣族先民就非常喜爱孔雀。在傣族的神话中孔雀亦是带来幸福美好的象征:传说中创世之神英叭曾为了帮助叭阿拉武建勐(现云南景洪地区),放出孔雀,让其飞到远方去寻觅谷子,将未消化的谷子作为种子,从此人们开始了农耕;佛经故事《孔雀王》中记载:孔雀是神鸟、圣鸟,它喝过的井水和河水,它都念过咒语,人们喝过“孔雀水”或沐浴后,就能有病治病、无病增寿。2据说在当地修建完整的佛寺当中,佛祖身边都有一对神鸟,即“金娜丽(雌)”“金娜拉(雄)”,且在佛寺里佛坛上也会摆放孔雀羽毛。可见傣族人民对于孔雀是喜爱崇拜的,也正因如此才滋养了这片舞蹈的土壤。(二)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把孔雀视为象征美丽善良、聪明睿智、吉祥幸福和不畏强暴的“神鸟”“圣鸟”,傣族人民对于孔雀的依赖从未消失,通过历史记载及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孔雀”这一神鸟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信仰都息息相关。在古老的傣族图腾神话中,存在着一种身披孔雀架子的人首雀身的孔雀,因此,傣族先民一致认为孔雀与傣族古老部落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孔雀舞”也一直以来伴随着傣族人民的脚步从未停止发展,其对于傣族人民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佛祖做大摆,众人前来朝贺,有一对人面鸟足的动物也来朝贺,它们跳起了优雅的舞蹈,众人也跟着跳了起来,这一舞蹈就是今天人们跳的孔雀舞;另一种说法是: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着民众去寻找幸福的故事。傣族地区大多属于亚热带湿热气候,气温舒适、物产资源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西双版纳地区森林密布、植物茂盛,繁殖着孔雀、大象等珍奇异兽,孔雀活跃于丛林中,因此从原始时期开始,人类很有可能通过狩猎的方式去观察、模仿孔雀的形态、动作和生活习性。据历史记载,早在7000年前云南地区就产生了农耕文明,成为我国境内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到了尧舜时期有“象耕鸟耘”的传说,人们驯服大象来帮助自己耕地,由此可见人类与动物所产生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十分久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不断地建立,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劳作劳动赖以生存,经济科技水平日益发达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因此人们开始追寻精神文化的满足。孔雀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高雅的形态吸引着人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孔雀起舞,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关于孔雀舞的传说,其源于自然,始于生活,吸取万物之灵,深切地感受傣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的'民族个性。二、傣族孔雀舞的传承脉络(一)早期的传统民间孔雀舞孔雀舞,傣语叫“戛洛勇”“烦罗咏”或“嘎楠罗”,即孔雀跳的意思,其象征着美好吉祥、正义善良等传统美德,是傣族人民追求吉祥、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作为云南地区分布最广的民间舞蹈,孔雀舞是傣族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傣族人民最喜爱和熟悉的、也是发展变化和影响最大的傣族标志性民间传统舞蹈。最早期的孔雀舞是由傣族男子表演的,表演者要头戴面具,身穿形似孔雀的服装,佩戴形似孔雀开屏的架子为装饰,其动作特征主要集中于对孔雀的基本形态和面部表情的模仿,通过手势、眼神和步伐来模拟孔雀起舞、漫步、饮水、展翅等动作形态,舞蹈内容多为叙事并伴有其他动物扮演者入场表演;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伐和套路,以至于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与之相伴。傣族人民大多生活在滇南边陲,由于其交通不那么便利和民族精神信仰的关系,其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都保护得较为完整,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孔雀舞按照表演形式和舞蹈类别属于广场民俗性质的表演舞蹈,在早期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时广场祭祀的道具舞蹈。孔雀舞的普及范围和传播面广泛,是傣族的一种象征性文化艺术符号。(二)从民间走向舞台——《双人孔雀舞》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傣族民间舞蹈艺术家们开始不断地尝试改革民间的传统孔雀舞,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孔雀王子”毛相,他所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目光灵动、动作矫健洒脱、形象逼真,被缅甸人民誉为“孔雀的化身”。1956年,毛相在传统民间孔雀舞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了《双人孔雀舞》,并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与回族女演员白文芬共同表演《双人孔雀舞》荣获银质奖章,由此傣族孔雀舞从民间走向了舞台。毛相的《双人孔雀舞》以表现孔雀的生活习性为主线,主要表现了一对雌雄孔雀的甜蜜爱情,雄孔雀在林中寻觅伴侣,并和雌孔雀在林中嬉戏、泉边饮水、追逐飞舞的情景,动作表现更符合主题内容,使之成为完整的、有起伏变化的表演作品。《双人孔雀舞》的动律以传统的走步为主,走步时保持上下颤动的基本动律,带有内在的动律;该舞创造了单腿深蹲、斜展翅及一些空中舞姿,强化和突出了原傣族孔雀舞中就有的碎抖肩技巧来表现孔雀欢乐饮水的状态;他在编排上依然保留了傣族孔雀舞的传统动作,但在动势动态上使得傣族舞蹈风格韵味更甚。毛相是将自娱性的孔雀舞提炼为富于舞台艺术想象的第一人,他增强了孔雀舞的观赏性、艺术性,去掉了民间孔雀舞繁重的架子和面具,解放了演员的四肢和头部,充分地展现了演员的灵动的神情,塑造出一对栩栩如生、风格突显的双人孔雀舞形象。因此《双人孔雀舞》可以看作是对孔雀舞的“初级改造”,毛相为后来的“孔雀舞”创作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三)孔雀舞表演者的性别转换——《孔雀舞》《金色的孔雀》传统的孔雀舞多为男子独舞,而金明编创的《孔雀舞》和刀美兰编创的《金色的孔雀》在性别上做了极大的改变,第一次将传统孔雀舞转换了性别,从男性表演改由女性表演,可谓迈出了“孔雀舞”发展中具有历史转变性的一步。金明所编创的女子群舞《孔雀舞》于1957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上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双人孔雀舞》一样,都代表着傣族孔雀舞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高水平。整个舞蹈在结构上,从“孔雀开屏”开始,中间包含了“孔雀吸水”“孔雀洗澡”“孔雀飞翔”,最后以“孔雀登枝”收场。在动作处理中借鉴了芭蕾中延伸、拉长的审美特征,同时为体现傣族的民族特性,突出了传统傣族舞蹈中由呼吸带动的上下动律的基本元素,使之尽量保持孔雀舞的风格。为了从外在形态上让“孔雀”看起来惟妙惟肖,同时也能让舞者的优美体态得到充分展示,金明将孔雀舞的服饰从长裤变成了饰有蓝色羽毛的大摆裙,表演风格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刀美兰和刘金吾编创的舞蹈《金色的孔雀》于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编导二等奖;“孔雀”的美丽是经历磨难之后的绽放,塑造出新的展翅飞翔的孔雀形象。舞蹈从表现孔雀的习性出发,编排了苏醒、嬉戏、飞翔三个片段,在动作编排上,也将传统旋转技巧头埋腋下的动作,改为眼看蓝天、昂首挺胸、右手拉裙快速旋转,从而充分地展现了孔雀在蓝天里自由飞翔的形态,象征着金孔雀再一次展翅飞翔。刀美兰在创作上,继承了其师毛相的艺术理念,在继承传统孔雀舞风格的同时吸收兄弟民族的舞蹈语汇精华,并将舞蹈作品进一步地突破为具有表演化、艺术化的女子独舞表演;自刀美兰之后,女子孔雀舞这一表演形式则成为傣族孔雀舞的主要表演形式。(四)崭新的艺术形式——《雀之灵》如今,当提及孔雀舞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白孔雀伫立在舞台上的形象;舞蹈《雀之灵》是由杨丽萍创作、表演的经典剧目,该舞在1986年获得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雀之灵》摄取了孔雀吸水、梳羽、飞翔的具有典型性的孔雀生活习性,提取出傣族孔雀舞中最富有孔雀舞特征的手势,以及最富有曲线美的三道弯形体动作。杨丽萍的《雀之灵》虽然也是描绘傣族的“孔雀舞”,但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上做出了新的突破,她不拘于传统孔雀舞的程式(传统的孔雀舞是以模仿孔雀散步、开屏、戏水等生活习性为主线),《雀之灵》强调了一个字:“灵”,着重于表现灵动的美。她大胆地借用现代舞的编创元素,开场从“孔雀头部”的基本形象入手,通过有节奏有层次的律动来表现孔雀的机敏和灵巧,以形求神,用孔雀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孔雀嘴的手势和孔雀开屏尾巴的形象出现,开掘创作出了新的舞蹈语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强化、重现孔雀经典形象,在反复渲染之后,深化了孔雀灵动的姿态,增添了孔雀美的魅力,同时也将孔雀灵动美的形象深深地映在了观众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在舞姿动态上,杨丽萍大胆地进行变革,孔雀舞不借助任何道具,彻底解放了舞者的上肢,运用上半身的手臂和头颈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孔雀展翅,体现出禽类特有的律动,使舞台上的孔雀更加灵动。《雀之灵》着重刻画于精神层面,动作的大胆创新,让人们更深地体会、理解到人们对孔雀的崇拜,《雀之灵》再一次让傣族舞蹈的外部肢体形态更具舞台表现力与质感,具有划时代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民间自娱性舞蹈和仪式性舞蹈进化到舞台化表演性舞蹈之后,傣族舞蹈艺术家们为傣族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顺应了各个历史阶段观众的审美需求,推动着舞蹈事业走向更高的台阶,这标志着孔雀舞朝着更为宽广的大众娱乐化方向发展。三、孔雀舞的当代存在形式(一)民间流传的傣族孔雀舞自娱舞蹈作为最早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源于人民的生活劳作与其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孔雀舞在傣族民间中广泛地流传、发展,舞蹈的表现形式伴随不同人群的学习与其不同的审美价值逐渐多样化,其中以瑞丽市和耿马县的孔雀舞最为丰富多彩。在现如今的傣族地区,人们常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民俗节日时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现如今在傣族地区的很多地方,有着专门以跳孔雀舞为生的民间艺人,大多数艺人以模仿孔雀的神态、动作为主,例如:孔雀展翅、洗澡、抖羽毛、灵敏视探、安然漫步等。孔雀舞增强了傣族各个群体之间的凝聚力,成为了蕴含于傣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石,但由于每位擅长孔雀舞的艺人个人艺术经历、艺术审美以及传承路径的不同,因此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伴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不断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不同形式来促进傣族舞孔雀舞的发展,有效地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思维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认知。笔者认为应倡导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扎根民间”学习、了解、研究最原生态、最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服饰等进行深入挖掘、探索、研究,并不断地思考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等,以此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广泛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二)课堂教学中的傣族孔雀舞傣族孔雀舞作为民族舞蹈典范之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吸引诸多学者及专家进行研究、整理、创新、编排成系统的民间舞蹈教材,被高等艺术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等作为教材使用,运用于民间舞蹈课堂等教学中。相对于民间自娱舞蹈形式,傣族孔雀舞被编写进教材进一步实现了它的价值,教材中所用的素材都是专家们从传统的民间舞蹈当中提炼出来的,以最典型且最具审美价值的舞蹈元素进行合理编排与创新,不但很好地保留了其舞蹈风格与民间文化内涵且更好地发挥了舞蹈的艺术价值,也使得民间舞蹈得以传承。现如今在很多高校以类似于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邀请诸多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进行舞蹈艺术交流,将传统、原生态的民间文化传授给师生们,通过交流、沟通、学习的方式,使师生们回归本源感受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在当下,学生大多以学习民间舞蹈教材的形式,系统、规范地掌握傣族孔雀舞,虽然完成教材所要求的训练内容,但对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民间舞教师应要求学生课下主动查阅相关民族资料,并且以不同方式走入民间、深入民间、学习民间,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准确地把握其民族舞蹈风格;并提倡学生将采风所得收获以及其所感所悟转化为文字资料,能够更深刻地记录下这次珍贵的经历。四、结语在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也逐渐成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舞蹈所传达给人们的艺术价值及内在情感是不同的,因此舞蹈艺术不断地发展、创新。在这过程中不免会忽略舞蹈本身的价值而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商品化舞蹈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存在价值是为盈利。除此还有很多舞蹈在形式上效仿国际化舞蹈,一方面作为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当下大众审美。而作为传承发展的舞蹈工作者,需要把握舞蹈本身的艺术价值,更要避免趋同化。本文对傣族孔雀舞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历史根源透视傣族孔雀舞的艺术价值,借助书籍、期刊、网络等查阅方式,并基于一定的田野调查进行撰写。傣族舞蹈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孔雀舞的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一方面对于傣族民间舞教学的傣族孔雀舞风格性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为傣族孔雀舞的创作理念及传承保护能引发思考;应充分认识到傣族孔雀舞的文化传播价值,推动进一步去发现每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感受傣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人逐步青睐、深入了解孔雀舞,继而能够热爱、研究孔雀舞,充分领略、感受傣族孔雀舞的魅力。参考文献[1]刘金吾傣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2]瑞丽市文化馆编傣族孔雀舞[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8.[3]徐梅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5).[4]李晓艳曾金华艺术中的生活舞台化的传承一云南傣族舞蹈舞台化呈现的学术思考[J].大众文艺,2015,(05):165-166.[5]杨镇浅析傣族孔雀舞的发展的历史[J].大众文艺,2012,(20)-:106+186.[6]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64-69.[7]廖大昆从毛相、烂、杨丽萍的孔雀舞看傣族舞蹈的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19 89,(05)-54-56+19.

社会的复杂,人心的险恶。是为了英雄们的人生安全,能够更好的保护英雄。

云南傣族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为景洪城投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电子邮箱。该电子邮箱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期所提供的年度报告查询得到。具体的查询方法如下:

1、在电脑的百度上输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找到其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

2、进入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后输入景洪城投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点击查询按钮。

3、页面跳转以后可以看到已经检索到了该企业名录,点击进入。

4、在出现的页面中可以看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下拉页面找到企业年报信息,点击2019年度报告信息进入。

5、页面跳转以后进入到该企业公示的19年度报告信息界面,可以看到起公示的电子邮箱。

西双版纳

云南傣族期刊投稿邮箱地址

孔雀舞来源于傣族。

孔雀舞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历史传说

从前傣族有一个王国,国内有一个漂亮又高贵的王子,他是许多女孩儿的梦中情人,有一天王子和侍卫一起去打猎,他们追一只兔子追到了湖边,王子看到有七只孔雀从天边飞来,它们绕着湖打着圈,舞姿优美徐徐落下。

七只孔雀褪下孔雀魔法羽翼,变成七位漂亮的公主,其中第七个长的最漂亮,舞跳的最好,王子爱上了这位七公主。

回到王国王子整天想着这位漂亮的公主,有一天,王子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思念,再次来到了湖边,趁她们不注意,偷走了七公主的魔法羽翼,等到其他六位姐姐穿上她们的羽翼飞走的时候,只有这位最小的公主还在寻找自己的衣服.

这时候王子走了出来把衣服还给了这位最漂亮的公主,她也立刻爱上了这位相貌英俊又高贵的王子,他们结婚后,公主教她的子民孔雀舞并教会了他们做孔雀衣,百姓们都很尊敬爱戴她,他和王子幸福的生活着,一直到最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脉络及其现存形式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脉络及其现存形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傣族舞蹈经历了不同时期从生活到艺术的发展与流变,本文力图通过对孔雀舞的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傣族孔雀舞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当代存在形式,加深对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达到保护、传承及推广民间舞蹈的目的。

关键词:

傣族孔雀舞;发展和流变;当代存在形式;

一、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分析

(一)傣族先民与孔雀的渊源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背景深厚的民族,其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多个州市,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是孕育生命、文化以及神秘自然风光的黄金地带,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及诸多生命源泉处于同一纬度。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傣族就在南鸠江、萨尔温江、勐卯江(位于云南省境内瑞丽地区)等流域繁衍生息;公元前850年傣族人民建立了达光王国,也称为哀牢国,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的记载中称傣族先民为“滇越”,在《后汉书·和帝本纪》中称傣族先民为“掸”1,因滇越与越人同俗共源所以被称之为“滇越”,而掸国地处于滇、缅、泰、印之间被称之为“掸国”,由此可见掸国即是滇越。

在诸多古籍中有着关于孔雀的各种记载,以及云南滇池地区出土的很多汉代的青铜器物上都有孔雀雕饰,从服饰、摆件到劳作工具、生活用品,都彰显出古时候的傣族先民就非常喜爱孔雀。在傣族的神话中孔雀亦是带来幸福美好的象征:传说中创世之神英叭曾为了帮助叭阿拉武建勐(现云南景洪地区),放出孔雀,让其飞到远方去寻觅谷子,将未消化的谷子作为种子,从此人们开始了农耕;佛经故事《孔雀王》中记载:孔雀是神鸟、圣鸟,它喝过的井水和河水,它都念过咒语,人们喝过“孔雀水”或沐浴后,就能有病治病、无病增寿。2据说在当地修建完整的佛寺当中,佛祖身边都有一对神鸟,即“金娜丽(雌)”“金娜拉(雄)”,且在佛寺里佛坛上也会摆放孔雀羽毛。可见傣族人民对于孔雀是喜爱崇拜的,也正因如此才滋养了这片舞蹈的土壤。

(二)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把孔雀视为象征美丽善良、聪明睿智、吉祥幸福和不畏强暴的“神鸟”“圣鸟”,傣族人民对于孔雀的依赖从未消失,通过历史记载及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孔雀”这一神鸟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信仰都息息相关。

在古老的傣族图腾神话中,存在着一种身披孔雀架子的人首雀身的孔雀,因此,傣族先民一致认为孔雀与傣族古老部落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孔雀舞”也一直以来伴随着傣族人民的脚步从未停止发展,其对于傣族人民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佛祖做大摆,众人前来朝贺,有一对人面鸟足的动物也来朝贺,它们跳起了优雅的舞蹈,众人也跟着跳了起来,这一舞蹈就是今天人们跳的孔雀舞;另一种说法是: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着民众去寻找幸福的故事。

傣族地区大多属于亚热带湿热气候,气温舒适、物产资源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西双版纳地区森林密布、植物茂盛,繁殖着孔雀、大象等珍奇异兽,孔雀活跃于丛林中,因此从原始时期开始,人类很有可能通过狩猎的方式去观察、模仿孔雀的形态、动作和生活习性。

据历史记载,早在7000年前云南地区就产生了农耕文明,成为我国境内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到了尧舜时期有“象耕鸟耘”的传说,人们驯服大象来帮助自己耕地,由此可见人类与动物所产生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十分久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不断地建立,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劳作劳动赖以生存,经济科技水平日益发达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因此人们开始追寻精神文化的满足。孔雀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高雅的形态吸引着人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孔雀起舞,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关于孔雀舞的传说,其源于自然,始于生活,吸取万物之灵,深切地感受傣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的'民族个性。

二、傣族孔雀舞的传承脉络

(一)早期的传统民间孔雀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勇”“烦罗咏”或“嘎楠罗”,即孔雀跳的意思,其象征着美好吉祥、正义善良等传统美德,是傣族人民追求吉祥、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

作为云南地区分布最广的民间舞蹈,孔雀舞是傣族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傣族人民最喜爱和熟悉的、也是发展变化和影响最大的傣族标志性民间传统舞蹈。最早期的孔雀舞是由傣族男子表演的,表演者要头戴面具,身穿形似孔雀的服装,佩戴形似孔雀开屏的架子为装饰,其动作特征主要集中于对孔雀的基本形态和面部表情的模仿,通过手势、眼神和步伐来模拟孔雀起舞、漫步、饮水、展翅等动作形态,舞蹈内容多为叙事并伴有其他动物扮演者入场表演;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伐和套路,以至于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与之相伴。

傣族人民大多生活在滇南边陲,由于其交通不那么便利和民族精神信仰的关系,其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都保护得较为完整,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孔雀舞按照表演形式和舞蹈类别属于广场民俗性质的表演舞蹈,在早期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时广场祭祀的道具舞蹈。孔雀舞的普及范围和传播面广泛,是傣族的一种象征性文化艺术符号。

(二)从民间走向舞台——《双人孔雀舞》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傣族民间舞蹈艺术家们开始不断地尝试改革民间的传统孔雀舞,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孔雀王子”毛相,他所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目光灵动、动作矫健洒脱、形象逼真,被缅甸人民誉为“孔雀的化身”。1956年,毛相在传统民间孔雀舞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了《双人孔雀舞》,并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与回族女演员白文芬共同表演《双人孔雀舞》荣获银质奖章,由此傣族孔雀舞从民间走向了舞台。

毛相的《双人孔雀舞》以表现孔雀的生活习性为主线,主要表现了一对雌雄孔雀的甜蜜爱情,雄孔雀在林中寻觅伴侣,并和雌孔雀在林中嬉戏、泉边饮水、追逐飞舞的情景,动作表现更符合主题内容,使之成为完整的、有起伏变化的表演作品。

《双人孔雀舞》的动律以传统的走步为主,走步时保持上下颤动的基本动律,带有内在的动律;该舞创造了单腿深蹲、斜展翅及一些空中舞姿,强化和突出了原傣族孔雀舞中就有的碎抖肩技巧来表现孔雀欢乐饮水的状态;他在编排上依然保留了傣族孔雀舞的传统动作,但在动势动态上使得傣族舞蹈风格韵味更甚。毛相是将自娱性的孔雀舞提炼为富于舞台艺术想象的第一人,他增强了孔雀舞的观赏性、艺术性,去掉了民间孔雀舞繁重的架子和面具,解放了演员的四肢和头部,充分地展现了演员的灵动的神情,塑造出一对栩栩如生、风格突显的双人孔雀舞形象。因此《双人孔雀舞》可以看作是对孔雀舞的“初级改造”,毛相为后来的“孔雀舞”创作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三)孔雀舞表演者的性别转换——《孔雀舞》《金色的孔雀》

传统的孔雀舞多为男子独舞,而金明编创的《孔雀舞》和刀美兰编创的《金色的孔雀》在性别上做了极大的改变,第一次将传统孔雀舞转换了性别,从男性表演改由女性表演,可谓迈出了“孔雀舞”发展中具有历史转变性的一步。

金明所编创的女子群舞《孔雀舞》于1957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上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双人孔雀舞》一样,都代表着傣族孔雀舞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高水平。整个舞蹈在结构上,从“孔雀开屏”开始,中间包含了“孔雀吸水”“孔雀洗澡”“孔雀飞翔”,最后以“孔雀登枝”收场。

在动作处理中借鉴了芭蕾中延伸、拉长的审美特征,同时为体现傣族的民族特性,突出了传统傣族舞蹈中由呼吸带动的上下动律的基本元素,使之尽量保持孔雀舞的风格。为了从外在形态上让“孔雀”看起来惟妙惟肖,同时也能让舞者的优美体态得到充分展示,金明将孔雀舞的服饰从长裤变成了饰有蓝色羽毛的大摆裙,表演风格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刀美兰和刘金吾编创的舞蹈《金色的孔雀》于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编导二等奖;“孔雀”的美丽是经历磨难之后的绽放,塑造出新的展翅飞翔的孔雀形象。舞蹈从表现孔雀的习性出发,编排了苏醒、嬉戏、飞翔三个片段,在动作编排上,也将传统旋转技巧头埋腋下的动作,改为眼看蓝天、昂首挺胸、右手拉裙快速旋转,从而充分地展现了孔雀在蓝天里自由飞翔的形态,象征着金孔雀再一次展翅飞翔。

刀美兰在创作上,继承了其师毛相的艺术理念,在继承传统孔雀舞风格的同时吸收兄弟民族的舞蹈语汇精华,并将舞蹈作品进一步地突破为具有表演化、艺术化的女子独舞表演;自刀美兰之后,女子孔雀舞这一表演形式则成为傣族孔雀舞的主要表演形式。

(四)崭新的艺术形式——《雀之灵》

如今,当提及孔雀舞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白孔雀伫立在舞台上的形象;舞蹈《雀之灵》是由杨丽萍创作、表演的经典剧目,该舞在1986年获得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雀之灵》摄取了孔雀吸水、梳羽、飞翔的具有典型性的孔雀生活习性,提取出傣族孔雀舞中最富有孔雀舞特征的手势,以及最富有曲线美的三道弯形体动作。

杨丽萍的《雀之灵》虽然也是描绘傣族的“孔雀舞”,但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上做出了新的突破,她不拘于传统孔雀舞的程式(传统的孔雀舞是以模仿孔雀散步、开屏、戏水等生活习性为主线),《雀之灵》强调了一个字:“灵”,着重于表现灵动的美。

她大胆地借用现代舞的编创元素,开场从“孔雀头部”的基本形象入手,通过有节奏有层次的律动来表现孔雀的机敏和灵巧,以形求神,用孔雀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孔雀嘴的手势和孔雀开屏尾巴的形象出现,开掘创作出了新的舞蹈语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强化、重现孔雀经典形象,在反复渲染之后,深化了孔雀灵动的姿态,增添了孔雀美的魅力,同时也将孔雀灵动美的形象深深地映在了观众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在舞姿动态上,杨丽萍大胆地进行变革,孔雀舞不借助任何道具,彻底解放了舞者的上肢,运用上半身的手臂和头颈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孔雀展翅,体现出禽类特有的律动,使舞台上的孔雀更加灵动。《雀之灵》着重刻画于精神层面,动作的大胆创新,让人们更深地体会、理解到人们对孔雀的崇拜,《雀之灵》再一次让傣族舞蹈的外部肢体形态更具舞台表现力与质感,具有划时代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民间自娱性舞蹈和仪式性舞蹈进化到舞台化表演性舞蹈之后,傣族舞蹈艺术家们为傣族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顺应了各个历史阶段观众的审美需求,推动着舞蹈事业走向更高的台阶,这标志着孔雀舞朝着更为宽广的大众娱乐化方向发展。

三、孔雀舞的当代存在形式

(一)民间流传的傣族孔雀舞

自娱舞蹈作为最早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源于人民的生活劳作与其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孔雀舞在傣族民间中广泛地流传、发展,舞蹈的表现形式伴随不同人群的学习与其不同的审美价值逐渐多样化,其中以瑞丽市和耿马县的孔雀舞最为丰富多彩。

在现如今的傣族地区,人们常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民俗节日时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现如今在傣族地区的很多地方,有着专门以跳孔雀舞为生的民间艺人,大多数艺人以模仿孔雀的神态、动作为主,例如:孔雀展翅、洗澡、抖羽毛、灵敏视探、安然漫步等。孔雀舞增强了傣族各个群体之间的凝聚力,成为了蕴含于傣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石,但由于每位擅长孔雀舞的艺人个人艺术经历、艺术审美以及传承路径的不同,因此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伴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不断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不同形式来促进傣族舞孔雀舞的发展,有效地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思维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认知。笔者认为应倡导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扎根民间”学习、了解、研究最原生态、最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服饰等进行深入挖掘、探索、研究,并不断地思考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等,以此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广泛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堂教学中的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作为民族舞蹈典范之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吸引诸多学者及专家进行研究、整理、创新、编排成系统的民间舞蹈教材,被高等艺术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等作为教材使用,运用于民间舞蹈课堂等教学中。

相对于民间自娱舞蹈形式,傣族孔雀舞被编写进教材进一步实现了它的价值,教材中所用的素材都是专家们从传统的民间舞蹈当中提炼出来的,以最典型且最具审美价值的舞蹈元素进行合理编排与创新,不但很好地保留了其舞蹈风格与民间文化内涵且更好地发挥了舞蹈的艺术价值,也使得民间舞蹈得以传承。

现如今在很多高校以类似于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邀请诸多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进行舞蹈艺术交流,将传统、原生态的民间文化传授给师生们,通过交流、沟通、学习的方式,使师生们回归本源感受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在当下,学生大多以学习民间舞蹈教材的形式,系统、规范地掌握傣族孔雀舞,虽然完成教材所要求的训练内容,但对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民间舞教师应要求学生课下主动查阅相关民族资料,并且以不同方式走入民间、深入民间、学习民间,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准确地把握其民族舞蹈风格;并提倡学生将采风所得收获以及其所感所悟转化为文字资料,能够更深刻地记录下这次珍贵的经历。

四、结语

在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也逐渐成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舞蹈所传达给人们的艺术价值及内在情感是不同的,因此舞蹈艺术不断地发展、创新。在这过程中不免会忽略舞蹈本身的价值而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商品化舞蹈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存在价值是为盈利。除此还有很多舞蹈在形式上效仿国际化舞蹈,一方面作为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当下大众审美。而作为传承发展的舞蹈工作者,需要把握舞蹈本身的艺术价值,更要避免趋同化。

本文对傣族孔雀舞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历史根源透视傣族孔雀舞的艺术价值,借助书籍、期刊、网络等查阅方式,并基于一定的田野调查进行撰写。傣族舞蹈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孔雀舞的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一方面对于傣族民间舞教学的傣族孔雀舞风格性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为傣族孔雀舞的创作理念及传承保护能引发思考;应充分认识到傣族孔雀舞的文化传播价值,推动进一步去发现每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感受傣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人逐步青睐、深入了解孔雀舞,继而能够热爱、研究孔雀舞,充分领略、感受傣族孔雀舞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金吾傣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瑞丽市文化馆编傣族孔雀舞[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8.

[3]徐梅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5).

[4]李晓艳曾金华艺术中的生活舞台化的传承一云南傣族舞蹈舞台化呈现的学术思考[J].大众文艺,2015,(05):165-166.

[5]杨镇浅析傣族孔雀舞的发展的历史[J].大众文艺,2012,(20)-:106+186.

[6]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64-69.

[7]廖大昆从毛相、烂、杨丽萍的孔雀舞看傣族舞蹈的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19 89,(05)-54-56+19.

傣族孔雀舞[ 来源:中国网综合消息 | 更新日期:2009-09-08 21:34 | 浏览(250)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刀美兰孔雀舞艺术照 由女子表演的架子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孔雀舞,傣语称作“嘎洛涌”和“嘎楠洛”,可以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进行表演。它是傣家人最喜爱的有着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广泛流传于傣族聚居区。 其中,尤以瑞丽跳的孔雀舞较为精彩,也较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还有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这种孔雀舞,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嬉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这些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历史最为悠久。在明代的《南诏野史》上,就有“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

洞藏山中,山隐洞幽。只看这个平平无奇的洞口,你定要觉得一旁石碑上的“仙佛”二字不过是夸大其词的噱头。切莫着急,且学着《桃花源记》里的捕鱼人“复行数十步”,滇西第一洞自会用它的别有洞天,证明你不虚此行。

仙佛洞洞口 杨帮庆 摄

沿着陡转急下的阶梯前行,交错纵横的溶洞在灯光精心的点缀下,当真是隐于人世的月窟瑶台。钟乳石层层而上,如水田错落于山间,在青碧色的灯光下显得愈发如翡翠圆润通透,几分如玉的易碎,更添了“翡翠瑶池”的婉约。一朵朵石莲恣意丛生,如犬牙差互,纵是黑暗也掩不住“莲花谷”的“枝繁叶茂”。

仙佛洞翡翠瑶池 杨帮庆 摄

“时空隧道”是仙佛洞上下两洞之间, 探索 穿行的必经之路。曲径通幽,步步生莲,前方的一切未知,都将成为你与地球雕刻大作会面时的欣喜。在溶洞与水相逢不是偶然,若能遇见莲灯间的游鱼便是此行的别样收获。

洞中莲灯 杨帮庆 摄

在进入仙佛洞前你尚且有一段“修行之路”,需走过高约106米、长326米的仙云坡玻璃桥。不过也无需担忧,桥下葱绿的生态茶山是你前行路上不容错过的景致。从半空俯瞰,换一个视角发现百年德昂族村寨的旖旎。

仙佛洞景观 杨帮庆 摄

百年村寨相依亿年溶洞,别有天地非人间。

风吹坡德昂族风情 杨帮庆 摄

小贴士:

仙佛洞 旅游 景区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部的勐戛镇“风吹坡”片区,距芒市城区约13km,是国家3A级景区。景区所在的“风吹坡”是一个有100多年 历史 的德昂族寨子,在仙佛洞景区游玩,可以深入了解德昂族的 历史 及民俗文化。

仙佛洞属中生代侏罗系中统勐戛组石灰岩地质构造,已有1.4亿多年的 历史 。溶洞内游览线长2.8公里,垂直高差200多米。洞内共有4个组团,26个景点,5大奇观。

风吹坡花海 杨帮庆 摄

自驾路线推荐:

自驾路线1: 芒市市区—法帕村—法帕温泉度假村—芒留村—仙佛洞景区(全程预计20分钟,15公里)

自驾路线2: 芒市市区—芒市机场—风平镇—那目村—仙佛洞景区(全程预计20分钟,16公里)

仙佛洞景观 杨帮庆 摄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声问候,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 旅游 厅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本期文案:谭馨语

海报制作:鲍子仟

视频制作:谭馨语

图片:德宏州委宣传部,芒市委宣传部(杨帮庆 摄)

视频素材:德宏州委宣传部

《早安云南》面向 社会 征集云南生态山水、节俗节庆、非遗文创和美丽瞬间的图片、短视频,选用者,稿酬从优!(投稿邮箱:)

【更多精彩】

早安云南 凤羽砚传百世不朽 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早安云南 大关的芦笙,苗家人的夜莺

早安云南 绝美森林犹如人间天堂,漫步海口林场且听风吟

早安云南丨把碧罗雪山海拔2200米的云雾锁入一盏春茶

早安云南 “仙女”走出传说 讲述农耕文明的自然崇敬

早安云南 炫美雨林四月天,云上泼水共狂欢

早安云南 “高原小桂林”广南八宝 只此青绿的“世外桃源”

早安云南 2380米深处的大峡谷下,蕴藏着一股奇泉

早安云南 玉树琼葩堆香雪 个旧梨花谷惊艳了整个春天

早安云南 佤族织锦:天上取样人间织,一丝一缕灿若云霞

早安云南 不负春光不负卿 “圆通樱潮”惹人醉

早安云南 一犁烟雨趁春耕 “如密期”播新希望

早安云南丨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次飞的是雪花

早安云南 听一场二月二的戏会 相遇百年传承的热闹纷繁

早安云南丨建水紫陶 千年的等待中出落绚烂

早安云南 油菜花开了,到罗平的金色浪花里翻腾吧

早安云南 樱花初开“阔时自”,傈僳族风情溢满东方大峡谷

早安云南丨石林的问候,开口就是“请你留下来”

早安云南 一生必看一次的日照金山

早安云南 第一缕阳光照进这里,云南的一天开始了……

早安云南 “澡堂会”春浴中,怒江大峡谷开始换上了花衣裳

早安云南 象脚鼓音里,流淌着雨林傣乡的万种风情

早安云南 立花杆踩花山 屏边苗乡处处欢歌

早安云南 玉龙雪山下,藏着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灵感

早安云南 相约特懋克节 感受基诺族同胞的质朴与热烈

早安云南 当阳光升起,我在景迈山等你

早安云南 醉在彩色沙林斑斓绚丽间, 历史 的传奇在闪现

早安云南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是与热带植物对话的天堂

早安云南 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杯日往”带你穿越时光

早安云南 纵情永德“桑沼哩” “东方情人节” 等你来

早安云南 阿露窝罗踏歌声,蹬起窝罗齐炫技

早安云南丨走进铜鼓舞之乡,触碰千年铜鼓文化

早安云南 大理三月好风光,古街千年等你来

早安云南 六园九景异彩纷呈 踏入菌子山的童话世界

早安云南丨去凤凰升起的地方,采一捧春天的酸甜

早安云南丨最美人间四月天,蓝花楹妆点了春城的梦

早安云南丨世界上最小的“鼓”跳响世代相传的舞蹈绝技

早安云南 古滇遗珠 花腰霓裳诉说一世芳华

早安云南 秘境桃源“巴拉格宗” 隐匿在人间天堂的净土

云南傣族期刊投稿

孔雀舞是傣族舞蹈。 但是不能说傣族舞蹈是孔雀舞。因为傣族舞还分得有“大鹏”“象鼻舞”“孔雀舞” 大鹏和象鼻舞一般比较适合男生,孔雀舞女孩跳的比较多。但是有些孔雀舞的舞蹈风格男孩跳起来很帅。

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

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扩展资料:

傣族是一个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西双版纳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

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2、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3、自娱性舞蹈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雀舞

以后你遇到类似日期直接出结果吧,因为这是标准的整年表达方式,但天数还是要算一算的。年数:2025-1917=8(年);天数:365×8+2=2922(天);注:天数所加的2是两个闰年。

欣欣,你可以借鉴,但不能抄哦。

绿荫中的傣家竹楼 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采风将展示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 小荷作文网 ,你也可以投稿 黎明时分的傣族村寨,看上去很像一幅迷朦淡雅的水墨画:一抹淡淡的晨雾萦绕在村寨四周,田野、树木和房舍隐约可见,偶有三两个穿着长长的筒裙、担着箩筐的傣族妇女从雾中走来,那红、黄、绿、蓝的长裙便似一个个精灵,跳跃出点缀画面的色彩。

小荷作文网 当雾霭慢慢散去时,傣族村寨也渐渐显露出它的轮廓。一棵棵高大的椰子树、芒果树、棕榈树,一片片香蕉林、灌木丛,特别是寨子周围的那些挺拔的竹林,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簇拥着一座座造型古朴别致的傣家竹楼。

远远看去,仿佛一座绿色的小岛。 小荷作文网 傣家人的竹楼,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

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圈牲口。 小荷作文网 ,你也可以投稿 从竹楼前面的楼梯爬上楼。

上面的地板是一条条竹板拼成的,缝隙里透出光亮,隐约可以看到楼下的东西。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

楼上有一条不算窄的通道,前面是一个一半露天一半有顶的平台,上面放着不少坛坛罐罐,每个傣族人家都有这样的坛坛罐罐,用来存水。 傣家竹楼的房间很大。

一般正中为客厅和灶房,两侧隔开若干小房间为卧室。客厅显得很空。

每个寨子里都有一座寺院,当地人称之为缅寺。缅寺一般座落在寨子的中央,显得很高大。

大殿香烟缭绕,经幡高悬,透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西双版纳,有很多花一样的傣族姑娘。

特别是星期天,他们更是要穿起鲜艳的筒裙,成群结伙地进城赶集。傣族姑娘的筒裙其实不过是一块大布,往身上一围,简单得很。

可是,这裙子长及脚裸,又紧紧裹在身上,再配一件短短的上衣,使姑娘们婀娜的身姿显得更加纤细修长。傣族姑娘喜欢穿筒裙,无论是在家做饭洗衣,还是在外面锄草收割,她们都穿筒裙。

夕阳映照的河水泛起点点红光,洒在她们的脸上,洒在她们的欢声笑语里,也洒在她们身后的那片绿荫里……。

我喜欢傣家竹楼

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采风将展示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

黎明时分的傣族村寨,看上去很像一幅迷朦淡雅的水墨画:一抹淡淡的晨雾萦绕在村寨四周,田野、树木和房舍隐约可见,偶有三两个穿着长长的筒裙、担着箩筐的傣族妇女从雾中走来,那红、黄、绿、蓝的长裙便似一个个精灵,跳跃出点缀画面的色彩。当雾霭慢慢散去时,傣族村寨也渐渐显露出它的轮廓。一棵棵高大的椰子树、芒果树、棕榈树,一片片香蕉林、灌木丛,特别是寨子周围的那些挺拔的竹林,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簇拥着一座座造型古朴别致的傣家竹楼。远远看去,仿佛一座绿色的小岛。

傣家人的竹楼,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圈牲口。你也可以投稿

从竹楼前面的楼梯爬上楼。上面的地板是一条条竹板拼成的,缝隙里透出光亮,隐约可以看到楼下的东西。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楼上有一条不算窄的通道,前面是一个一半露天一半有顶的平台,上面放着不少坛坛罐罐,每个傣族人家都有这样的坛坛罐罐,用来存水。

傣家竹楼的房间很大。一般正中为客厅和灶房,两侧隔开若干小房间为卧室。客厅显得很空。

每个寨子里都有一座寺院,当地人称之为缅寺。缅寺一般座落在寨子的中央,显得很高大。大殿香烟缭绕,经幡高悬,透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西双版纳,有很多花一样的傣族姑娘。特别是星期天,他们更是要穿起鲜艳的筒裙,成群结伙地进城赶集。傣族姑娘的筒裙其实不过是一块大布,往身上一围,简单得很。可是,这裙子长及脚裸,又紧紧裹在身上,再配一件短短的上衣,使姑娘们婀娜的身姿显得更加纤细修长。傣族姑娘喜欢穿筒裙,无论是在家做饭洗衣,还是在外面锄草收割,她们都穿筒裙。夕阳映照的河水泛起点点红光,洒在她们的脸上,洒在她们的欢声笑语里,也洒在她们身后的那片绿荫里……

傣家竹楼导游词

大家好!我叫***.今天我们来到傣家竹楼游玩.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听,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我们先来到了傣家人居住的地方--傣家村寨多则两三百户,一二十家,都是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所谓的竹楼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一幢幢房子了,这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哦!~~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依然保持"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呦!

大家看,每一幢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有好多植物,品种也有许多,大家慢慢欣赏一下吧!这里可谓是”树满寨,花满园.”了吧!竹楼的下面有很大很宽敞的空地,这是留着作院子用的.

每一幢房子所展现的都是正方形,有两层高,楼上住人,楼下就是 牲口的住所的柴房了.

别看竹楼很简单,上面可是有好多花纹雕刻着的,要仔细看,好好的品味哦!

好!我们现在一起去傣家做客,有几点要注意一下,我们就在大堂观赏,拍照留念,千万记住不要去他们的卧室哦!这样不礼貌,别人隐私不希望被看到,对吧?

傣家竹楼结构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比较好,坐下来,徐徐清风吹来,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也是傣家人的特点,一般先打好基础,然后要8根中柱,选中柱很隆重,当运到寨子里时,大家去迎接,泼水.

他们一直以来有个习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当竹楼建好,大家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像过节一样,同时请一位”赞哈”唱歌,据说这样才能平安,吉祥.

我们随着歌声,结束了这次旅行

傣家竹楼导游词 大家好!我叫***.今天我们来到傣家竹楼游玩.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听,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我们先来到了傣家人居住的地方--傣家村寨多则两三百户,一二十家,都是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所谓的竹楼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一幢幢房子了,这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哦!~~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依然保持"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呦! 大家看,每一幢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有好多植物,品种也有许多,大家慢慢欣赏一下吧!这里可谓是”树满寨,花满园.”了吧!竹楼的下面有很大很宽敞的空地,这是留着作院子用的. 每一幢房子所展现的都是正方形,有两层高,楼上住人,楼下就是 牲口的住所的柴房了. 别看竹楼很简单,上面可是有好多花纹雕刻着的,要仔细看,好好的品味哦! 好!我们现在一起去傣家做客,有几点要注意一下,我们就在大堂观赏,拍照留念,千万记住不要去他们的卧室哦!这样不礼貌,别人隐私不希望被看到,对吧? 傣家竹楼结构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比较好,坐下来,徐徐清风吹来,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也是傣家人的特点,一般先打好基础,然后要8根中柱,选中柱很隆重,当运到寨子里时,大家去迎接,泼水. 他们一直以来有个习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当竹楼建好,大家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像过节一样,同时请一位”赞哈”唱歌,据说这样才能平安,吉祥. 我们随着歌声,结束了这次旅行。

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是傣族人聚居的地方。

一个个傣家的自然村寨连成一片,寨与寨之间的界限看上去并不明显,也无太阔的距离,它们被绿荫掩藏着。若从高处俯视,那郁郁葱葱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寨子中的缅寺佛塔和一顶叠着一顶墨黛色的竹楼屋脊。

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寨子是橄榄坝上较大的一个寨子。 这些迷人的傣家村寨占据着橄榄坝这块风水宝地,孕育出了西双版纳美仑美奂的自然景观。

真难以使人相信,在这麽遥远偏僻的边陲,竟有这麽美的地方,牵人情怀。要不是少多利的一再催促,我真的会忘记自己是人在旅途。

到了橄榄坝,是要去当地傣族人的竹楼看看的。我发现,几乎是在每家的竹楼旁,都长着一些树干看上去黑呼呼的树,其枝桠都被刀砍的参差不齐,一问,才知道这便是西双版纳那有名的铁刀木树。

这种树又叫“挨刀树”,它砍了又长,越砍越长。一般是每三年砍一次,一生可砍上百次,树龄可达600多年,它的生长速度每年在三、四米左右。

傣族人很注意保护环境,他们在竹楼周围植下这种树,砍下来的枝桠可以当作柴薪。因为这里作饭开水全靠烧柴,所以,每户人家就靠这种树来解决燃薪之需。

有了这种树,人们便不用再去砍伐其它树种,从而使得当地的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傣族确实是一个有神明的民族,他们不知道从哪一代开始就有了这种对生命深层的认识,并一代代传承至今,使得这里保持着永远不败的茂盛。

西双版纳处在北回归线的高压带上,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出,与其在同一纬度的西亚和北非,如今都是被黄褐色涂抹的沙漠地貌,而这里却是一片生命的绿色。 走进西双版纳,走进这橄榄坝,绿,便是这里永恒的主题。

傣族人很清醒,没有绿,便没有自己的小竹楼。 我们在少多利的引领下,走进了这绿荫掩映下的小竹楼。

宽阔的院子里,用一些木柱子平地支起一座竹楼。竹楼分上下两层,看上去象是“空中楼阁”。

下层只见有支撑竹楼的木柱,而不见有围墙,前后左右都与院子相连通着。据说,这样能起到良好的通风和散热的作用。

上层是傣族人居住的地方,离地面大约有2米高,有固定的木梯相连。 看见我们的到来,坐在院子里的傣家姑娘便悄然起身,在楼梯前习惯性地脱下自己的鞋子拾阶而上。

少多利告诉我们,傣族是一个非常爱清洁的民族,无论什麽人来到傣家,上竹楼时都必须把鞋子脱在楼下,以免弄脏了他们的卧室。我们把鞋子脱在楼梯下,蹬梯来到上层进入客厅。

这傣家姑娘便在客厅里迎接我们了。 傣家的客厅,光线都很昏暗,但很柔和,客厅的采光主要来自四周那不大的小窗户。

仿佛早就安排好了似的,客厅中央就摆好着一张小矮桌,上面摆满了金银玉器的各色饰品,还有刚刚沏好的茶供客人品饮。傣家姑娘美丽漂亮又文静大方,她说她们家有兄妹仨,哥哥已经出嫁,她和妹妹还未成家,她的爸爸就是这个寨子的寨长。

她象一个训练有素的讲解员一样,她的普通话很好听,灵巧的舌头尖轻轻地舔贴着上齿与你娓娓道来:“这个竹楼呢就是我的家,各位毛多利,你们来到我的家呢就成了我的客人。我们傣家人是最好客的,这里有泡好的糯米香茶,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你们可以随意品尝,不收费的。

要是好呢,你们可以带回去些,比商店里便宜的多。

她一直在讲着,她说她家的卧室是不能让生人随便看的,因为傣族人认为生人看了自家的卧室会把生人的灵魂留在卧室里,这对主人是犯忌的。要是生人看了卧室,那就必须留下来做三年苦力了。

她介绍着卧室的情况,说傣家人是几代住在同一个卧室里的,他们隔帐而不隔墙,因为傣家人认为,卧室里隔了墙那是不和睦的表现。她又指着竹楼里的几根柱子,说客厅里的这根柱子是吉祥柱,客人过去摸一摸,会有好运带给你;而在卧室里的那根柱子则是通天柱,是不能摸的,那是家里的亲人去世后供其灵魂升天用的。

这麽一个小小的竹楼,还有这麽多的故事,听的我们都如痴如迷了。 屋子里很闷热,一本正经讲述着的傣家姑娘已有汗珠流在粉面上,同事中有人提示要她搽一下汗,只见她不动声色地说:“没关系的,这屋子里有些热。

现在我给各位毛多利介绍一下桌子上的这些手工艺品。这条银腰带呢是我们傣家女孩子成家的标志,只要你看到傣家女孩子腰里系着它,说明这个女孩子已经成家了。

它是妈妈送给女儿的,很好看的,你们看看嘛,是纯银的,不贵,200块,可以买回去做个纪念嘛。这个手镯呢是沙金的,大的150块,小的80块,这些都是我们在澜沧江淘出的沙金做成的,不会是假的。

你们也可以买几个回去嘛,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个小姑娘,还真有些商业头脑呢。她还没等客人说些什麽,便又继续说:“我们这里的东西都是真的,我的话也是真的,我不会人的,人就上不了天堂了,要下地狱的。”

还在我来云南之前,就听朋友讲过这竹楼里傣家姑娘讲的这一番话,如今听来,竟是那样的耳熟。是不是这里你每进一个竹楼,她们都是用这同样的话语和表情在向游人这样讲述呢?我问少多利,少多利只是笑而不答……。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云南民族村观光。

今天,你来到云南,很难走遍云南村在这里,因此,将能够探索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风情,看看时间短的缩影。

云南民族村,坐落在滇池岸边距市区8公里,占地面积1340英亩面积,与西山森林公园和整个水等著名景区。它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村寨风格的住宅楼,集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宗教和文化为一体,让公园陡峭的山坡丝绸,精致的意见各民族。自1992年2月18日开村,云南民族村已在傣族,白族,纳西族,佤族13个民族村开幕。我相信每一个村庄会给你一个点打动,让你留恋。

亲爱的朋友们,到我们看到所谓的景观门“白象欢迎。”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大象是吉祥的象征,白象欢迎,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

大家看,这是由碧水绿树白塔环绕的距离。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让我们先来傣寨旅游。人们习惯于生活在水的边缘被称为戴戴水。住在山上叫呆呆的干旱,也可根据傣族服装沅江流域区域称为花腰傣。全国最具特色的地方村村庄水傣为主。我们倾听,戴小卜哨,小卜风险为大家谁发挥奏迎宾曲。

进寨门,请访问沿着这条道路的红色傣族村寨。右边是一个金色的佛像,佛教信仰展现傣族人。除小乘佛教傣族信仰,但也原始宗教的信仰。在这个佛一幢小竹楼后面,致力于傣族村的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傣族宗教多元化的特点。

请向左边看,这是傣家竹楼。以竹为干栏式建筑的形式。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凉爽的水分。请跟我上楼参观。楼上是一间卧室在右边,中间是客厅,大厅有阳台。戴认为,他的灵魂和上帝是家中的卧室里,外人就懒得回家上帝,主体去的灵魂。所以戴卧室外人不能进入。竹客厅的壁炉旁建有三脚架。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壁炉占有崇高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神秘的壁炉文化。走下竹楼,一路过关斩将的建筑,地板的风格,风味楼的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离开了这个建筑是塔尖修竹岱庙。傣族信仰小乘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入佛,我们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从她和我们常见的大乘佛教寺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是比佛贴心其神化更多的宗教,那三世佛有十个,所以高大庄严大乘佛教造像,以及更多的数量。小乘佛教只能算是始祖。因此,它的雕像和现实的人相似,佛也没这么多。所以佛教大小乘佛格局将发生变化。在练习模式中,除了大乘佛教提倡出家僧尼,但也有大量的印度教徒在家里,在这一点上,大乘佛教更世俗的家。小乘佛教僧人问男人必须相信,这样的男生应该去云南傣族寺庙僧人地区一些时间来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

从殿中出来,我们看到这个别致的小路边的塔式建筑,这是傣族水井。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很神圣的,因此,井将特别喜欢。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一系列问题也一样,“傣楼”邮票,其中傣族水井。对面的钟亭和泼水井亭,这些建筑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傣族的传统节日相关的 - 泼水节有关。

泼水节是傣族家庭中最重要的节日,她是傣族新年的盛大节日。在六月中旬,戴笠,傣族少女身着盛装在芒脚鼓和锣的快乐,可爱的孔雀舞蹈。与此同时,伴随着悠扬的歌声,水也将悄然飘落在你的衣服。

哦,你无法逃避,它是吉祥的傣族水浸泡身体的幸福生活,而50年来,周总理曾前往出席版纳傣族泼水节,可见国家伟人关心少数民族。事件发生后,对纪念邮票题为“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也已经体现在具体的。

关于泼水节,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的传说,有一个魔鬼魔鬼,抢下7个女孩做他的妻子,聪明的女孩从7说,魔鬼魔鬼冲昏头脑乐魔鬼的自己的头发,脖子,魔鬼就能够把他治。 7女生,魔鬼的头滚落下来,但魔鬼轧那里,它开始射击。为了灭火,七个女孩勇敢地拿起了魔鬼的头,一年一换。为了感谢这七个女孩,每年轮换,人们不得不给女孩泼水,冲洗污染的主体。由于泼水节新年的形成。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以前来到白塔。白塔旁,一个木板桥,我们出了傣族村寨后。不知不觉中,该村已建成12个村的整个国家都被访问完。今天的参观,让大家享受一个伟大的演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很短的时间,我们在云南接触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在云南,也只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的投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祖先的足迹。云南民族村计划建设26个村,当建立一个新的村庄,欢迎你回来,如。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的住房。这种“干栏”式建筑,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因主要用竹材建盖,留有高脚栏干,分上下两层,故称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什物和关家畜、家禽。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凰展翅欲飞之姿。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帕雅桑目底曾建过绿叶平顶屋和傣语称为“杜玛些”的狗头窝棚,但始终无法遮风档雨。他正在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时,天神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面前,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欲飞不飞之姿。。帕雅桑目底在凤凰的启示下,修建成四面坡式的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 传统的竹楼,分为帕雅桑图底式、麻哈萨梯式与很门三种。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

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 *** 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

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 *** 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

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

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

2022-2017=5

一共五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