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学报投稿俄国文学期刊

发布时间:2024-06-29 09:35:23

学报投稿俄国文学期刊

各个大学的校刊都相对容易。

» 游客: 注册 | 登录 | 论坛向导 | 帮助 返回 学术论坛首页Web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 文艺评论 (Page:) » 狄更斯及其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狄更斯及其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 标题: 狄更斯及其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梦的轻波超级版主积分 1080发贴 866精华 43注册 2003-9-22状态 离线 第 1 楼 字号 ----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狄更斯及其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梦的轻波 2004-1-29 00:03 发表于: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作者:葛 桂 录来源:http://sdxk.nttc.edu.cn/sdxk/qkzx/00217.htm【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南京大学,南京210093)--------------------------------[摘 要] 20世纪上半叶狄更斯及其多部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后,大大促进了普通读者对这位英国小说家非凡生活经历、独特创作风格,以及不朽文学贡献的了解和把握。20世纪下半叶,我们对狄更斯的评价总是特别强调其作品内容的批判暴露性特征、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局限性。不过,狄更斯小说的创作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去甚远。对其人道主义思想,我们也应该给予积极而客观的评价。[关键词] 狄更斯 人道主义 中国 接受 影响[中图分类号]I 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07-005(2000)02-0114-07[收稿日期] 2000-03-05[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英国作家与中国》,课题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葛桂录,男,1967年生,淮阴师院中文系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著有《比 较文学教程》(执行主编)等。一、“善状社会之情态的迭更司”——20世纪上半叶狄更斯在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每一个喜欢狄更斯作品的中国读者首先要感谢林纾,因为就是他最早把狄更斯领到了中国。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林纾之真正认识西方文学的妙处,也是在接触狄更斯之后,因而在其所有译作中,最重视的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说。林纾从1907年到1909年间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滑稽外史》、《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述》、《贼史》、《冰雪因缘》。[1]这几部译作被公认为林纾所有翻译作品中译得比较理想的小说。中国读者正是通过他的译品,才最早认识了英国这位久负盛名的伟大小说家。对我国新文学作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林纾翻译介绍狄更斯小说五种并产生重要影响之后,民国时期又有一批翻译者陆续介绍了狄更斯的不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在长篇小说方面,薛一谔、陈家麟翻译了《亚媚女士别传》(上下卷,即《小杜丽》);魏易翻译了《二城故事》(即《双城记》);常觉、小蝶翻译了《旅行笑史》(上下卷,即《匹克威克先生外传》的节译本)[2]。狄更斯的中短篇小说也有一些翻译介绍,有的作品还有多种译本。如狄更斯《圣诞故事集》中的一个中篇故事《圣诞欢歌》(A Christmas Carol )先后就有三个文言体译本、两个白话体译本和一个仿作改写本。其中,竞生的译本题作《悭人梦》刊于1914年《小说时报》21期;孙毓修的译本题作《耶稣诞日赋》刊于1915年《小说月报》5卷10号; 1919年上海东阜兄弟图书馆也出版了闻野鹤题为《鬼史》的译本;1928年上海商务馆出版了谢颂羔题为《三灵》的译本;1945年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方敬题作《圣诞欢歌》的译本。而根据狄更斯这个故事改写的一篇仿作则是天津人一鹃刊载于《礼拜六》杂志上的《一个侮辱圣诞节的人》(上、下)[3]。为大家竞相翻译或仿作的这个中篇小说,通过一个年迈而吝啬的商人从极端蔑视圣诞节日到虔诚信奉圣诞精神,从冷酷无情到最终变得温柔慷慨这样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狄更斯相信人与人之间必须保存更多信任和爱的伟大思想,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声;加之这篇小说是通过三个幽灵去展开情节的,构思奇特,因而深受读者喜爱。狄更斯的中篇小说《生活的斗争》(The Battle of Life)也是《圣诞故事集》中的一篇。这篇小说出现了周瘦鹃题为《至情》的文言体译本,以及陈原题为《人生的战斗》的白话体译本[4]。狄更斯的短篇小说《星》也有烟桥、佩玉的译本和周瘦鹃的译本[5]。周瘦鹃还翻译了狄更斯的其他小说,如《幻影》、《前尘》[6]等。20年代以前也出现了一些有关狄更斯的介绍和评论文章。1911年《小说月报》第二年第四期上就刊登了一篇为纪念狄更斯百年诞辰而发行精美肖像情况的介绍文字。孙毓修在1913年《小说月报》4卷3号上著文则首先称狄更斯“非独著于一国,抑亦闻于世界。”并高度评价狄更斯小说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文中还特别介绍了狄更斯描写人物的特长,足见作者对狄更斯小说艺术魅力的赞赏溢于言表,同时也表明本世纪初期中国对狄更斯小说的认识、接受着重体现在其作品鲜明的社会功能和精湛的人物描写艺术这两个方面。20年代也有不少对狄更斯作品的翻译介绍文字。1922年4月的《学衡》杂志第四期上刊有狄更斯的画像。1926年《小说世界》13卷14期到14卷25期连载了伍光建翻译的狄更斯名著《劳苦世界》(现通译为《艰难时世》),并作为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之一种,由上海商务馆于1926年12月出版了单行本,该书译者序概括了这部小说的特色及其重要价值。另外,1928年10月魏易自译自刊了狄更斯的另一部名著《双城故事》。沈步洲等译注的英汉合注本《二城故事》也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本时期对狄更斯的评价介绍也出现不少著述。谢六逸在《小说月报》13卷6号上的一篇文章就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狄更斯的创作情况。[7]文中把狄更斯称为继司各特之后描写社会贫困的最有势力的英伦第一小说家。《语丝》杂志刊载了德国批评家梅林格的《论迭更斯》一文。该文介绍了狄更斯这样一位最受德国人喜爱的大小说家,其具有旺盛创造力并确信民主主义、富于同情心的一面[8]。周瘦鹃翻译了狄更斯的一些小说,同时他还多次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狄更斯的一些趣闻轶事。如《爱修饰的文学家》[9]就反映了狄更斯成名之后的一个生活侧面。同时,周瘦鹃在该文中还以狄更斯小说艺术创作特点为例说明做小说本非难事,“但须留意社会中一切物状。一切琐事。略为点染。少加穿插。更以生动之笔描写之。则一篇脱稿。未始不成名作。”并指出狄更斯这种小说取材的方法特点对自己创作产生的诸多影响等等[10]。韩侍桁在《十九前半世纪英国的小说》一文中也认为狄更斯在英国文学中最与众不同。他有两种伟大的才干,即能够给死物加进人工的生气;能够象伟大的画家一般地捕捉与描绘人物的特形。文中特别强调狄更斯有一种讽刺家的才干,能够在刹那间观察出来某些奇异,而能生动地夸大地描画出来。[11]与20年代相比,30年代出现了翻译介绍狄更斯的高潮。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印行的林惠元译《英国文学史》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重大功绩及其人道主义小说的显著影响等基本情况,书中称狄更斯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和最独创的作家,用小说来唤醒人们提倡合于人道的对社会弊端的改革,因而他是文学中改革运动的领袖。1931年上海广学会翻译出版了美国清洁理女士所著的《迭更司著作中的男孩》一书。1933年吕天石《欧洲近代文艺思潮》(上海商务版)一书论及狄更斯时,也明确揭示出其作品中表现个人反抗社会的小说主题。1934年《国闻周报》上发表一篇题为《英国文坛新发现不列颠博物院秘档记——小说名家狄更斯夫人之泪史》的译述文章,则非常及时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狄更斯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中的不圆满状态以及在小说作品中的诸多表现,1935年《中学生》杂志55号上刊登的一篇朱自清写的《文人宅》(伦敦杂记之四),则带着我们参观了伦敦的狄更斯故居。1936年《文学》杂志6卷4号、6号上也载文介绍了英美国家纪念狄更斯成名作《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发表百年的盛况。另外还有不少著作对狄更斯及其小说艺术作了详细介绍,如1935年出版的《西洋文学讲座》(英国文学部分,曾虚白著)、1936年出版的中译本《英国小说发展史》(Wilbur L.Cross原著)、1937年出版的《英国文学史纲》(金东雷著)等。这些书籍也为我们全面了解和接受狄更斯作品提供了很大帮助。1937年是狄更斯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纪念。这一年《译文》新三卷一期为此刊发了“迭更斯特辑”,翻译介绍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苏联批评家写的纪念文章《迭更司论——为人道而战的现实主义大师》。文章指出,狄更斯作为一个人道情感的提倡者,其小说描述了小人物的境遇,同时其作品也体现出了明显的思想矛盾性:“他要想除去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社会罪恶,但并不去触动这制度本身,因此产生了他那拥护明确的缓和办法的创作活动,因此产生了他那希冀劳资妥协和贫富妥协的倾向。这产生了他那些和解的‘圣诞故事’,这些和解的倾向反映着作为一个中等阶层的人道主义者的迭更斯的性格” [12]。作者认为此种和解的倾向正是狄更斯思想意识中的消极面。通过这篇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学术界对包括狄更斯在内的西方人道主义作家的总体评价标准,进而也为建国以后我国学术界评论这些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西方作家奠定了一个基调。《译文》新三卷一期发表的另一篇文章是克夫翻译的《年青的迭更司》一文,文章则向我们展示了狄更斯童年的苦难经历、青年的创业过程以及创作方面的独特才能。另外,该期《译文》还刊登了许天虹翻译的法国传记大师莫洛亚写的《迭更司与小说的艺术》。《译文》新三卷三、四两期又连续译介了莫洛亚的《迭更司的生平及其作品》(上、下)。后来1941年的《现代文艺》二卷六期上也继续译介了莫洛亚的《迭更司的哲学》。以上四部分正是莫洛亚传记名作《狄更斯评传》一书的全部内容。后来又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单行本(1943年7月版)。莫洛亚虽是法国人,但对狄更斯的理解似乎比大多数英国批评家还要深刻,而且有许多见解异常新颖,启人心智。因此,译介莫洛亚这部评传对我国读者全面深刻细致地认识狄更斯是功不可没的。《译文》新三卷三期上还发表了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文章《我对迭更司所负的债》。另外,《译文》新三卷一期配合出版“迭更司特辑”,还刊发了有关狄更斯不同时期的肖像、生活、写作及住宅等方面的图片10幅。总之,《译文》杂志刊发的多篇译文及多幅图片为我们比较集中地了解狄更斯发挥了良好作用,也为30年代我国介绍狄更斯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40年代在狄更斯作品的翻译方面出现了新的高潮,而对狄更斯的评论和介绍文章虽不多见,但颇见新的角度。比如,朱维之就是从宗教的角度去接受和理解狄更斯及其作品的。他在《基督教与文学》一书中称狄更斯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作家,笔下常流露着基督教的思想和感情,其许多作品的基础是建筑在《新约·福音书》之上的。[13]。林海则从比较的角度去分析评价狄更斯及其小说的创作特点。通过比较狄更斯与萨克雷的小说创作后,林海形象地指出:“迭更斯像一个宗教家,背着一面人道主义的大旗,站在十字街头说法,想以苦口婆心来挽回世道人心。萨克雷则俨然一个鲁克理细阿(Lucretius)派的哲学家,专门坐在十八层楼上的沙发里,俯着拖泥带水、蝇营狗苟的人群,顺便发出几声感慨,或来个会心的微笑”。但作者认为:“细想一下,坐十八层楼冷眼静观的萨克雷,要比站十字街头闭眼瞎说的迭更斯可靠一点” [14]。其他评论文章还有如蒋天佐是从翻译的角度论及了狄更斯小说语言运用方面灵活之极、丰富之极的特点[15];何家槐译的一篇文章则通过一个少年酷爱狄更斯小说的生动情形,充分展示了狄更斯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16];林海在另文中也介绍了包括狄更斯式人道主义在内的有关狄更斯及其作品的详细内容[17]。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狄更斯作品颇为丰富。除以前各种译本不断得到再版外,还有不少是初版的译作。如邹绿芷翻译了《黄昏的故事》(收入六个短篇,1944年2月重庆自强出版社)和《炉边蟋蟀》(1947年11月上海通惠印书馆);《大卫·科波菲尔》有许天虹译本(1945年6月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和董秋斯译本(1947年6月上海骆驼书店);《奥列佛·退斯特》有蒋天佐译本(1948年3月上海骆驼书店);《双城记》有海上室主译本(1940年4月上海合众书店)、许天虹译本(1946年1月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和罗稷南译本(1947年5月上海骆驼书店);《匹克威克外传》有许天虹译本(1945年11月上饶战地图书出版社)和蒋天佐译本(1948年3月上海骆驼书店)等等。这些译本多数附有译者序或译后记之类的内容,比较详尽而深刻地介绍分析了小说家及其作品,这对指导读者理解认识和把握接受狄更斯大有助益。总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翻译介绍狄更斯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上所述。不过,狄更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无论在广泛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比不上俄罗斯作家,如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俄罗斯文学曾引起中国新文学先驱者们的巨大兴趣和热烈向往之情,其原因是由于中俄两国在国情上具有相似性,而促成中俄两国在文学上的亲密关系的深刻共鸣,这是任何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正是社会现实需要和文学本身的要求,使得中国作家群体对于俄国文学产生出这种喜爱和亲切感。相比较而言,包括狄更斯在内的其他欧洲作家在中国新文学作家心目中的地位要稍逊一些。而且狄更斯现实主义小说中那种理想主义的成分、浪漫主义的气息、人道主义的基调,也难以被主张为社会为人生的新文学家们普遍接受。更有在民族文化心理方面,中国作家接受狄更斯小说所展现的英吉利民族心理和文化生活时,也多少存在着某些心理隔膜。因此,狄更斯在本时期就无法达到全面而深刻自觉接受的程度。二、“为人道而战的社会批判者”——20世纪下半叶狄更斯在中国建国以后涉及狄更斯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题为《狄更司笔下的美国》的译文,该文译自苏联刊物。文中谈及狄更斯1842年美国之行及其《游美札记》,认为狄更斯的美国见闻激起了他的愤怒和责难,《游美札记》则是控告美国社会组织与一切生活方式的起诉书,暴露了美国奴隶主的原形。同时文章也指出,狄更斯该书在今天仍未失去真实性,它所暴露的社会和国家制度,也属于这个世纪的美国,它目前正在幻想把整个人民变成服服贴贴的奴隶[18]。我国对狄更斯的研究评价受到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很大。苏联学术界在接受狄更斯时,特别强调其作品中的批判暴露性内容、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两面性,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且鲜明地反对英美批评界对狄更斯的认识评价。这在1956年《文史译丛》创刊号上刊载的两篇译自苏联的文章《英国文学概要》和《关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问题》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后一篇文章的作者还说英国反动的批评家完全丧尽民族自尊心,完全不懂得爱护自己民族的伟大艺术,对其伟大遗产闭口不谈,或故意贬低歪曲,压抑其暴露性作品的意义,贬低他创造形象的批判意义,并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问题避而不谈,而把他称为浪漫主义作家。进而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批评家无法揭示出狄更斯现实主义的真实内容及意义,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及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著作武装起来的苏联文艺学,才能给狄更斯创作以科学的评价[19]。受苏联学术界这种研究思路的影响,我国学者评价狄更斯的出发点及基本内容也大致如此。比如,全增嘏1954年写了《谈狄更斯》一文,其写作目的就是批驳英美批评家对狄更斯作品的弃绝态度。针对英美批评界认为狄更斯作品结构散漫、人物夸张、嘲笑露骨、感伤过分的看法,该文结合作品一一加以辩驳。文章最后也指出:“在今日之下来读狄更斯有重大意义。今天英美等国资本主义虽是在作垂死的挣扎,但仍然是很猖狂的。和资本主义做斗争,狄更斯仍然是我们的同盟军,仍然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力量。”[20]紧接着以后的几年间,学术界和读书界都非常重视对狄更斯的介绍与研究,特别是在1957年和1962年发表了大量文章,形成了两次高潮。1957年我国大量介绍狄更斯,是由几部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影《匹克威克外传》、《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等在中国上演所引起的。为满足观众对狄更斯及其作品了解的浓厚兴趣,学者们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电影》和《大众电影》等多种报刊上纷纷撰文介绍狄更斯及其相关作品。尽管这些介绍都是一般知识性、鉴赏性的,但却为我国普通读者认识狄更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该年发表在《南大学报》第一期上华林一写的《谈谈狄更斯的“劳苦世界”》一文,分析了狄更斯的重要作品《艰难时世》。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所采用的社会政治历史批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评价西方作家的一种基本研究模式。1962年是狄更斯诞辰150周年纪念,这更成为我国学者集中介绍评价狄更斯的一个契机,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批文章,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研究论文,由此也便形成建国后十七年中介绍和研究狄更斯的真正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陈嘉、范存忠、姚永彩三位先生写的文章。陈嘉的论文《论狄更斯的〈双城记〉》也是针对英美资产阶级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在《双城记》理解与估价上的种种不正确、甚至故意歪曲的说法而写的。文中既驳斥了不少资产阶级文艺批评家企图贬低狄更斯而说他诋毁法国大革命的谬论,也指出由于狄更斯的阶级局限性和人道主义思想,使他对法国革命的历史过程采取一系列不正确、甚至根本错误的态度,但并未因此否定法国革命的正义性与必然性[21]。范存忠的论文《狄更斯与美国问题》则综述了狄更斯作品对19世纪中叶美国情况的反映以及对若干美国社会问题的认识情况,认为对美国社会尽情刻画和揭露,他提供的材料在不少方面比传统历史家所贡献的更真实更典型,有很大的进步意义。[22]姚永彩的论文《从〈艰难时世〉看狄更斯》在指出狄更斯揭露社会罪恶同情贫苦人民的痛苦不幸的同时,也表明他那种以情感与友爱作为改造社会现实的药方的做法,会引导人们脱离正确的斗争道路。文中也指出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有害的一面,即以抽象的爱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力图以阶级调和代替阶级斗争。[23]本时期全面分析狄更斯创作的一篇带有总结性的文章则是杨耀民发表在《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上的长达三万字的论文《狄更斯的创作历程与思想特征》。以上的一些评论文章都是侧重于思想内容分析的,而且又倾向于社会政治层面的探讨,由此得到的结论就显得大同小异。王佐良在1962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狄更斯的特点及其他》,则是当时唯一的一篇侧重于狄更斯小说艺术分析的文章。该文篇幅不长,却紧紧抓住狄更斯的创作特点,指出在其小说艺术里,真实的细节与诗样的气氛的混合,具体情节与深远的社会意义的混合,幽默、风趣与悲剧性的基本人生处境的混合,正是这一切使狄更斯的作品丰富厚实,而且充满了戏剧性。总而言之,回顾一下建国以后十七年期间狄更斯在我国的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第一,对狄更斯的认识和评价受前苏联学术界的影响很大。在思想观点与研究方法论上都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去分析狄更斯作品的思想内容,特别强调的是其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暴露性,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等等;同时也无不指出狄更斯的阶级局限性、宣扬阶级调和论、人道主义思想的两重性等内容,这由当时的政治气候与理论导向使然。第二,对狄更斯研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反驳英美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的相关评价,认为以此可以捍卫狄更斯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而介绍与评价狄更斯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古为今用,借此来认识看待现今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丑恶现实,着重看待的是狄更斯小说的认识价值和文献价值,对其审美价值多加忽视甚至排斥。其原因与当时中苏社会主义阵营与英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政治形势有关,也使得对狄更斯的评价和接受就成为反英抗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起到了一种武器的作用,因此这一段时期的研究打上了鲜明的历史时代烙印。“文革”以后,学术界对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代表的狄更斯的介绍与研究出现新的高潮。1978年《外国文学研究》创刊号上王忠祥的文章《论狄更斯的〈双城记〉》,和1979年《读书》第二期上赵罗蕤的文章《批判的现实主义杰出作家狄更斯》都基本承续了文革前对狄更斯的总体评价,并为新时期以后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学术界评论狄更斯奠定了基调。进入80年代,介绍和研究狄更斯的文章极多,并出现新的研究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涉及到的有关评论文章相当多,但毫无例外地都指出了它的两重性,而又凸现出其消极意义。有的文章评论中的“左”的倾向相当明显,这表明我们对狄更斯小说创作中的这种主导思想还应该尽量客观而深入地认识理解。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的卓越成就是人所共知的。这一时期就出现一些文章专门论及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问题。如任明耀探讨了狄更斯作品中别具一格的“怪人画像” [24];郭珊宝则认为狄更斯人道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即注意塑造儿童形象;[25]。其他还有文章谈及了狄更斯笔下的劳动人民形象、女性形象和扁平人物形象等问题。关于狄更斯作品艺术特色方面的内容得到普遍重视,这方面的文章也很多。潘耀泉的文章首先比较早的对此作了总体论述[26]。李肇星、郭珊宝、王力在其文章中也都对狄更斯的小说作了细致阐述,富有启发意义[27]。更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这时期评价狄更斯的作品,有些文章突破了传统定论,展示了更符合狄更斯小说创作实际情况的新认识。比如,《圣诞欢歌》作为一部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优秀作品,以往大多数评论都认为它提倡的是调和阶级矛盾的思想,而受到一致的批评否定。这种沿袭“阶级论”的过于简单的评论,到80年代初期受到挑战。郭珊宝在其文章中就认为这部作品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性格的两重性的探索,是对人怎样丧失人性和怎样复归人性的探索。狄更斯的深刻之处在于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不仅在于阶级压迫与造成贫富对立,更在于摧残人性、摧残一切人的人性,而一切人性的沦丧,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端和更深重的创伤。一切人性的复归正是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同情不仅倾注在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身上,而且倾注于一切被迫丧失人性的人身上[28]。与《圣诞欢歌》在以往得到的普遍否定性批评相比,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游美札记》获得的则是一致的肯定性评论。人们只看到狄更斯在作品中对美国社会生活和制度各方面,特别是奴隶制的暴露批评的一面,而这与作品本身叙述的实际情况也有较大出入。张玲在为《游美札记》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狄更斯访美时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显得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狄更斯笔下对当时美国社会某些进步方面所做的肯定,符合历史真实。而以往有些评论家只根据本人研究这部作品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需要,对书中所反映的狄更斯的对美国的看法加以不确切的诠释,诸如把狄更斯对美国某些监狱管理制度的批评夸大为反映“监狱制度的惨无人道”,把狄更斯对于当时美国国民性和社会风尚以及日常生活的一般介绍或略试品评解释为强烈的贬斥和指责,也有的又由于肯定和赞美当时美国社会的某些长处和优点,而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这是狄更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等等[29]。张玲的这些看法对我们重新客观评价狄更斯作品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朱虹在1982年到1984年的《名作欣赏》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狄更斯小说的一组赏析文章,涉及到狄更斯的绝大多数作品,这些文章后来汇集出版了单行本《狄更斯小说欣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名作欣赏》杂志还从1984年第4期起连载了朱延生翻译的莫洛亚所著《狄更斯评传》一书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汇以单行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11月出版。另外本时期出版的有关狄更斯的著述还有:罗经国所编《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张玲所著《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北京出版社1983年)、伊瓦肖娃的《狄更斯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赫·皮尔逊的《狄更斯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等。这些著作大大促进了狄更斯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和深入研究的进程,为狄更斯在中国的接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入90年代后,也出版了不少有关狄更斯的传记,如埃德加·约翰逊的《狄更斯:他的悲剧与胜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和杰克逊的《查

收。经了解,大学学报是收综述类文章的,但要求不低,不能东拼西凑哦。

俄语论文发表大学学报

普通期刊的操作流程是:作者投稿--审核(1-2天 免费修改)--作者办理意向定金--杂志社邮寄书面用稿通知--作者收到通知并核实无误后--办理余款--等待出刊、邮寄样刊。

写文章可能是最麻烦的,尤其是第一篇,很多人怕写,其实都是好东西,写中文发个核心浪费了,好好写一下,整理一下。当越来越多的民众提出了发表讠仑文的需求,各种就有发表资格和充足版面的期刊也就会提升热度,不过在现如今的讠仑文发表领域,网页输入壹品优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其对用户提出的各种措施,对解决如何发表省级讠仑文。

俄语类的杂志比较少,论文类的就更少了,因为做俄语翻译词典,所以和黑大有些交往,我知道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有一个杂志,可以投稿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办,是受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创办的《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电子期刊群》中的期刊之一,以高等学校和其他各界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刊登内容,每年出版4期。本刊的宗旨是,在俄语教育受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需求日渐低迷的情况下,为广大俄语语言文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一方展示成果的园地,以方便学术交流,推进俄语语言学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使它继续保持万紫千红的景象。

王立明,1952年出生,19岁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至今在《诗刊》《词刊》《人民日报》等全国50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2000件。其中组诗《过去不属于遗忘》获《鸭绿江》文学一等奖;诗歌《草绿色的微笑》获“雷锋杯”全国新诗大赛一等奖;电视艺术片《八旗风》获国家“星光奖”二等奖;儿童组歌《早春的梦幻》获辽宁省第五届儿童作品二等奖;歌词《东方男孩》获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一等奖;歌词《八旗风》《大东北》获辽宁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金奖;多次荣获抚顺市人民政府奖。著有各类文集《野风景》、《八旗风》等11部。先后在《琥珀诗报》《抚顺广播电视报》《抚顺日报》《抚顺晚报》、抚顺电视台任主任编辑。原抚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抚顺《琥珀诗报》原主编王立明

中国期刊网数学学报投稿

投稿到一些知名的数学期刊,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有AnnalsofMathematics(数学年刊),InventionesMathematicae(数学新进展),ActaMathematica(数学学报)以及JournalOfThe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美国数学会杂志),国内的看图片。

要注意的是审稿、发行各环节可能都要收取费用。

比较权威的就是发表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所收录的中国期刊上,很多大学都以此为标准评定科研实力。这些期刊中关于数学的有这些: 按照如下格式列出: 刊名 刊期 ISSN 影响 因子1.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 0.593 CHINA SCI2.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 0.247 CHINA SCI3.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Monthly 0253-4827 0.251 CHINA SCI-E4.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Quarterly 0252-9599 0.343 CHINA SCI-E5.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0-9000 0.140 CHINA SCI-E6.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8850 0.437 CHINA SCI-E其实像北大学报等都是发表论文的好地方,你可以投一下稿。祝你成功!

需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有成本费的,且因有关商品和劳动力的涨价而使其成本费不断上涨。尽管有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很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从来不收版面费,给作者的稿酬甚至奖励也不少。

俄罗斯学刊投稿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是中国石油大学主办,反映中国石油科学领域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英文刊物。SCI-E收录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Petroleum Science办刊宗旨是发表国内外石油科学研究领域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学术论文和综述性论文,为中外石油科学家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报道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与机械、石油化学与化工、石油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国内外石油科技研究人员均可为本刊投稿。为了尽快地、高质量地刊登您的论文,请作者投稿前务必详细阅读如下各项要求,并以此为规范撰写论文和投稿:投稿总则:1、为确保所有来稿被安全收到,本刊只接受网络在线投稿,不接受邮箱来稿。如果遇到系统登录较慢,请稍后重试。2、我刊已开通中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和英文CrossCheck文献监测系统,编辑部可以使用这两个系统实现来稿与全球已经发表过的所有中英文文章的全文比对,以检测来稿是否存在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3、我刊是SCI-E收录期刊。由于SCI只收录原创性科研论文或综述,不接受已经以中文等其他语言公开发表过的文章的译文。因此,为保证您发表在Petroleum Science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被SCI收录,本刊不接受主体内容已经在中文刊或其它语言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的译文投稿。4、为避免在审稿中由于英语语言表达的问题而影响到对文章学术性的判断,我刊要求国内作者投英文稿时同时上传文章的中文稿。如果收到的作者投稿文件中缺少中文稿或英文稿,我们会将稿件直接退修给作者,请作者补充。请作者理解提交中文稿是帮助文章顺利发表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请点击编辑部网站首页的“版权转让声明”,下载“版权转让协议”,请所有作者签名后,将扫描件在投稿时与稿件一同上传。5、作者上传的稿件文档最好不要超过5M,通常因为文件太大,审稿人无法正常下载原稿,继而无法及时将稿件审回。为了您的稿件能够及时审回,尽早刊用,在上传稿件前,请先将稿件做一些技术处理以降低文件大小,图件清晰、可读即可,同时请保留好原始图件,来稿录用后进入后期制作时,我们会通知您再提供原始的图件进行期刊后期制作。6、请您务必在投稿过程中填写推荐审稿人信息,您最好推荐3-5位近几年从事过相关领域研究工作、非本单位的审稿专家。7、我刊审稿周期为3个月,编辑部会尽快处理所有来稿,请作者在审稿期内耐心等待审稿意见。作者想了解稿件的处理进程或结果,不必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询问编辑部,直接在线查询即可。当显示“稿件已审回”时,您还不能看到具体的审稿意见,编辑部会等所有审稿人的意见都返回并经过讨论对稿件作出最后审稿意见,然后发邮件通知作者,这时作者才能看到具体的审稿意见。投稿细则:1. 来稿请用英文撰写,并请国内作者附相应的中文稿,以备审、编、校时准确理解原文含义。来稿内容可以是原创性科研论文,也可以是某专业领域综述性论文,但两种论文内容必须与石油有关。英文要求用词准确,符合英语惯用语法,尽量使用相对简单的句式以保证意思表达清楚。2. 来稿请登录本网站,点击注册登录“在线投审稿系统”,按照系统提示完成投稿。本刊不接受邮件投稿。3. 来稿必须包括下列要素: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4. 论文题目。题目应用最少量的单词充分表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力求准确、简洁,除非必要,避免使用非定量的修饰词,如rapid,new等,删去不必要的冠词和多余的说明性冗词,如study of (on),research on,investigation of (on),analysis of,development of,evaluation of等等。5. 作者姓名采用汉语拼音形式,姓前名后,首字母大写,如:Zhang Xiaoguang,Wang Yan。作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请用脚注标明通讯作者姓名及其Email,通讯作者一般是作者团队中提出论文研究思路的核心成员,如研究生导师或课题主要负责人等。6. 作者单位。请尽量将作者单位写具体,如: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不同单位的在作者姓名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注上角标。7. 摘要。摘要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目的是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可以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方法。应能提炼论文的主要观点,简明描述研究内容和范围,顺序叙述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出现符号、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公式、缩略语等。8. 关键词。关键词5-10个,在词语选择上应注意其涵盖的领域范围深浅得当,一般应涉及更广泛的专业领域或地理范围,以增加在数据库中被检索到的几率,使论文被更多的大同行检索到。9. 论文各级标题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置标点,如1,1.1,1.1.1。各级标题均为首字母大写。1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反映文章质量、甚至此文是否能够得到更多同行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请务必重视参考文献的使用。请作者仔细核对每一篇文献以确保准确,参考文献中的人名、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名称、期刊名称等必须与原译文一致,信息要全。每篇文章至少应有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英文文献应占1/2以上,最近5年的文献应占2/3以上。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分文中和文后两种情况:在行文中用括号注出,注明作者的姓和发表年份。在文后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请注意,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与文中引用的文献一一对应,不能出现文中引用而文后没有列出,或文后列出的文献在行文中没有引用的情况。参考文献一般分为期刊论文和专著书籍两大类,在文后全部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姓前名后。中文文献需译为英文,并在最后注明“(in Chinese)”字样。在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中,这两类的格式举例说明如下:(1) 书籍、专著类:作者姓名.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名. 出版年. 起止页码Borko H and Jones W. Formation of Subtle Reservoirs in Continental Faulted Basins.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78. 1-19 (in Chinese)(2) 期刊类:作者姓名. 文章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次(期次): 起止页码Robert H. Ultramafic rocks. Geology. 1990. 27(4): 7-14需要注意作者姓名的写法,在文后一律用姓的全称+名的首字母大写,文中只用姓氏即可,具体举例说明如下: (1)如果只有一位作者,则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写为:Wang D Y.……………文中引用为:(Wang, 1990);(2)两位作者时,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写为:Wang D Y and Zhang X L.……………文中引用为:(Wang and Zhang, 1990);(3)三位或三位以上的作者,文中一律引用为:(Wang et al, 1990),文后参考文献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三位作者Wang D Y, Zhang X L and Ren S L.……………三位以上的作者Wang D Y, Zhang X L, Ren S L, et al.……………在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如遇到两篇或两篇以上文献在同一处引用,中间用分号隔开,如(Wang and Zhang, 1990; Robert et al, 1998)。如同一处引用的两篇文献在文中引用形式只有年代不同,则可以省略写为(Wang and Zhang, 1990; 1998)。但如果文中引用形式不同,如(Wang and Zhang, 1990; Wang, 1998; Wang et al, 2006),则只能逐一列出,不能省略。参考文献中的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名称、期刊名称等必须与原译文一致,不能随便翻译。11. 量和单位。各种参数、单位及符号要符合国家和有关专业标准,公式中各项物理量均应注明物理意义,并使用法定计量单位。12. 缩略语在文中首次使用时应注明全称。13. 图件应清晰可读,分辨率必须在150-225dpi之间。图件中的文字一律需译为英文,必须清晰可辨。图件尺寸(含图版)不超过1个版面(大16开)。图件中表示量的单位时,我刊的格式是“量, 单位”,图中文字是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除专有名词外)。图件的位置是放在首次引用它的文字段落之后。14. 请作者在投稿后自留底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90天内会发送Email告知作者稿件是否刊用。在此期间请勿另投其他刊物。对修改后录用的稿件,作者应按照编辑部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好后将修改稿尽快返回编辑部。15. 随附的中文稿件文责自负。对英文稿件,编辑部若要在内容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但编辑部有权对其进行英文语言文法方面的修改及内容上的删节。16. 本刊与Springer公司合作出版,并已被SCI-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俄罗斯文摘、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美国化学文摘、美国石油文摘、剑桥科学文摘收录,论文发表前编辑部会与作者签定版权转让协议,由作者授权石油科学编辑部发表该论文,并同意被以上检索系统收录。如作者向本刊投稿,则视为同意授权出版并被以上检索系统收录,特此约定。17. 论文发表后,本刊对刊出的稿件按规定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向作者赠送刊登有其论文的期刊2本。

中国知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开放性学术信息网络,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地学者和机构投稿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告、专利、科技报道等学术资源,涉及各学科领域。但是,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资源,大部分是中国学者和机构投稿的资源,而俄罗斯的学术资源收录率不高,可能查找不到。如果要查找俄罗斯的学术资源,建议可以搜索俄罗斯的学术搜索引擎,比如CyberLeninka,Aport,Bibliovault等,可以搜索到更多的俄罗斯学术资源。

俄罗斯化学期刊投稿

期刊名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出版周期: 月刊 好像是邮寄投稿,俄罗斯的 中科院杂志分区 分析化学分类下的 4 区期刊 近四年影响因子: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0.812 0.616 0.747 0.65 或管理 杂志由 MAIK NAUKA/INTERPERIODICA/SPRINGER 出版或管理。 ISSN号:1061-9348 杂志简介/稿件收录要求 Th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 Zhurnal Analiticheskoi Khimii ) covers theoretical and some applied aspect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it informs the reader of new trends in analytical methods samples and analytes; new instruments; and reagents. Ample space is devoted to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analysis of vital media such as water and air.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det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metal ions anions and various organic and other substances. Th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intended for scientists and specialists at research institutes universities and other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s; for students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some extent for analysts working at 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化学一区:《ACCOUNTS CHEM RES》, 《ADV CATAL》,《ADV INORG CHEM》,《ADV ORGANOMET CHEM》, 《ADV PHYS ORG CHEM》,《ADV POLYM SCI》,《ALDRICHIM ACTA》, 《ANGEW CHEM INT EDIT》,《 ANNU REV PHYS CHEM》,《 CATAL REV》,《 CHEM REV》, 《CHEM SOC REV》,《 J PHYS CHEM REF DATA》,《 J AM CHEM SOC》,《PROG INORG CHEM》,《 SURF SCI REP》,《 TOP CURR CHEM》。 扩展资料 化学期刊相关介绍: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化工期刊,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刊登产品和企业形象宣传、以达到开拓国际市场目的的重要平台。这些刊物包括印度化工周刊、印度化工产品发现者、印度化学工程世界、欧洲医药与化工SP2、拉丁涂料、美国现代塑料、美国油气、俄罗斯欧亚油气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