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黎家教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4:23:05

黎家教授发表的论文

名誉院长——叶春生叶春生,江苏泰州人。解放前参加革命,优秀的中共党员,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倡导者。曾任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职院校评估专家。 党支部书记、院长——徐国勋徐国勋,江苏滨海人,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教育管理研究员,教授。1937年出生,1955年毕业于八滩中学,1959年考取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第一届秘书长、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医学培训中心主任。主编《护理管理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等教材数十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自参加工作以来,徐院长一直从事医学高等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对江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常务副院长——李振宇李振宇,江苏南通人,大学学历,中国市场学会考试中心特聘研究员,《民办教育》理事,江苏省社会力量办学研究会秘书长。曾任中国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产业研究院医药流通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陵石化教育中心江宁分部主任。2005年被江苏省委组织部授予“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作为高校代表出席了省委组织的座谈会。2006年参加江苏省农业调研活动,调研成果——《发展农产品品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思考》一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农业生产(副刊)》。此外,《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问题研究》发表在省级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试论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发展》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7期。主持编写《营销案例分析》,该书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辛道国辛道国,江苏盐城人,大学学历,转业干部。曾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保卫处处长,2003年调入南京中天专修学院,历任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工作期间,先后多次获得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持编写《医院实用管理手册》,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在《解放军报》、《浙江日报》等核心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副院长——罗克忱罗克忱,上海人,本科学历,教授。65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留校工作,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教授。先后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人体解剖学作业图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现任南京中天专修学院副院长。副院长——李云斌李云斌,山东人,本科学历,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委员、物理医学会委员、南京市激光学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康复医学科主任、总务处主任等职。学科负责人:基础医学学科负责人:罗东黎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著名职业病研究专家、内科专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学术观点在江苏省乃至国内医学界影响广泛。(中)药学学科负责人:李铁军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水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多年来潜心研究中草药,指导韩国、日本等外国留学生数十名,出版学术专著11部。多次出国访问,影响深远。中医学科负责人:李云斌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护理学科负责人:罗克忱教授任教近四十年,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教授,87年评上高级职称。先后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人体解剖学作业图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版。经济学科负责人:蒋宝庆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人文学院院长。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曾主持或参与编写教材多部,其学术观点在江苏省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工程学科负责人:丁红副教授1980年开始从事机械制造教育工作。多次担任江苏省机械厅以及机械局、仪表局、轻工局等下属单位和南京市劳动局技师班等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南京市电视大学教学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南京市职工大学教学班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2004年组织与管理,并参与了对江苏省某军工企业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电工、冷作工和电焊工七种工种职工的理论与技能培训工作。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两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关职业教育的论文数篇。多次被工作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领导单位评选为先进,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黎鳌教授是我国烧伤学科的泰斗。他领导的烧伤研究所救治了上万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他主持的《烧伤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烧伤感染、肠源性感染,烧伤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1994年,他获美国国际烧伤学术奖--伊文思奖。1996年获全军重大科技贡献奖。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烧伤专业人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创伤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常委、第六届副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荣誉委员,中美国际烧伤创伤会议第一、三届主席、第二届副主席。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为国内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的“烧伤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性质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88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美国国际烧伤学术奖──伊文思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撰有《严重烧伤早期败血病的诊断》、《对烧伤防治研究的刍议》等论文400多篇;主编有《烧伤治疗学》、《吸入性损伤》等。 ●谈起院士三兄弟,黎华中对黎鳌特别钦佩,除了称道他在医学上的成就外,对黎鳌的为人也赞不绝口。“我女儿1997年到四川成都读书,得知我们家境困难,黎鳌便每年资助我女儿800元,他去世后他的夫人每年照样资助我女儿直到毕业。”黎华中说,黎鳌去世前留下遗嘱,吩咐家人将其所获的奖金等共计15万元捐赠出来,用于烧伤治疗研究。●黎鳌的高风亮节,嘉言懿行,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人。谈起他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举人过肩,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大弟子杨宗城教授说:“为什么全所人员都愿意跟着他为烧伤医学而奋斗?为什么他能团结全军甚至全国烧伤工作者一道为我国烧伤事业出力?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一个德高望重的带头人,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烧伤所第二代带头人汪仕良,第三代带头人黄跃生,均具乃师风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黎磊石是同胞兄弟,湖南浏阳人。大弟黎介寿大弟黎介寿1924年10月出生,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二弟黎磊石二弟黎磊石1926年10月出生,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者,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半个多世纪来,黎鳌曾获得了美国烧伤学会颁发的最高荣誉“伊文思奖”、首届中国工程奖和解放军首届重大科技贡献奖,黎鳌生前是两院院士。这是一个偶然中包含着必然的巧合。三个同胞兄弟,成为中国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院士三兄弟。他们率领同事们在烧伤、普通外科、肾脏病三个领域里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就。老大黎鳌曾作为我国烧伤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担任全国烧伤学会副主任委员,于1999年不幸去世。黎磊石也于2010年3月去世。

戴黎明教授发表论文

1961年10月,戴黎明生于瑞安塘下镇。初中时,化学老师黄迪金穿插故事性的生动的上课方式,吸引了戴黎明,在他的眼中,Fe+CuS04==FeS04+Cu此类的化学方程式不再显得枯燥,也不需要死记硬背。随之而来,戴黎明成了偏科生,理科特别好。“由于学校课程安排不正规,两年的高中生活形同虚度。”在塘下中学完成2年制学业后,戴黎明成了高考落榜生,然而他并不气馁,依然选择继续求学。1978年,他参加了瑞安中学的高复班,埋头苦读,刻苦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下,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一次期中考试,因为家里有事,不能参加数学考试,数学老师黄吉光老师就将考卷让他带回去,并嘱咐他像考试那样,在家里完成。老师的信任,给戴黎明增加不少信心。同时,在化学老师曹振旦循循善诱的教导下,当年高考难度相当大的化学考试犹如拦路虎,碎了不少人的高考梦,而戴黎明却考出了瑞安第二的高分。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 大学临近毕业,戴黎明忙着他的毕业论文。当时深受从美国进修回来的导师袁惠根的影响,戴黎明选择了在国内尚未深入研究的新塑料品种——“高抗冲聚苯乙烯”,从选题到完成,单塑料实体研究就花了2个来月。该篇毕业论文完成后,导师袁惠根发现还有许多可深挖之处,便指导戴黎明深入研究,并做了另一篇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化工专业杂志上。“一般的聚乙烯抗冲强度不是很好,要是混点橡胶,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做毕业论文期间,不仅培养了他独立科研的能力,也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橡胶含量不同,合成的品种也不同,其抗冲能力也有强弱,戴黎明在实验室里渡过了大学最后的3、4个月时间,每天的生活里充满了含量、性能等问题。橡胶分散不均,量没控制好,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戴黎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学校与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共同向戴黎明伸出了橄榄枝,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参考导师袁惠根的建议,他最终选择了在科研方面条件较好的浙江省化工研究所。 1985以后,戴黎明自费出国留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三年半时间内,戴黎明有幸得到原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约翰·怀特的教导,顺利完成博士学位。“那时一心一意做研究,‘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当时的一大成果。”在塑料中加入橡胶成分,可把原本不导电的塑料做成可导电,可以广泛用于航天航空业,减少成本、减轻重量,随之而来的是减少燃耗。1988年,有文章报道该类橡胶经碘掺杂后导电率极大提高,这一发现引起极大的轰动,《自然》期刊对此作过主题报道,但其导电机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阐明。1992年,戴黎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该类橡胶导电的机理是碘的先加成、后消除反应在聚二烯类高分子链上产生了共轭结构,而不是碘掺杂引起的超键作用。以此为基础,他利用聚丁二烯的特性,选择性地加成碘和消除碘化氢,通过微光刻技术,成功地在聚丁二烯橡胶薄膜上刻画出可导电的微米级线条宽度的图形。这一简单和有选择性地在聚合物薄膜上形成稳定的导电图形的方法,对发展新型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开发新型的印刷线路板、集成电路及光电贮存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从事功能性高分子以及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戴黎明在碳纳米管的合成组装、导电高分子、发光高分子、含C60的新型高分子光电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阵列型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现为该研究领域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之一。“碳纳米管的定向可控生长和排列是碳纳米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前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主要利用多孔模板来实现。”2001年,戴黎明不需要使用模板,仅通过热解特定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成功地制备了大面积高度定向的碳纳米管阵列膜。利用电化学方法,戴黎明还实现了导电聚合物在每一根阵列型碳纳米管管壁上的沉积,获得了阵列型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同轴纳米线。经过申请,他的以上创新性成果获得了六项国际专利。 简介戴黎明老师 ,杭州育才中学初三生化备课组长,现担任初三(7)、初三(8)班的生化老师。他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三十年,忠诚教育事业、工作兢兢业业是他的一贯作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荣获过市级、区级、校级多种荣誉,2011年1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首届年度人物。这是领导和全体教师对他工作的最大的肯定。戴老师工作作风严谨、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在育才工作的四年中一直把关初三生化教学,工作成绩突出,所担任的班级科学成绩在每年的中考中名列杭州市前列。戴黎明老师专业知识扎实、广博,在教学工作中站得高、看得远,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拓展知识,使育才的优秀学生更能适应不断创新的中考试题,每年中考中科学优秀率都较高。 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视学生为子女,既教知识又育人品。这是戴黎明老师最大的优点,为人和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很高,喜欢上戴老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他一直践行自己的风格: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所以他的课总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他始终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课后耐心细致的辅导他们,赢得了学生的高度信赖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换来了这几年他所带班级优异的科学成绩。他常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是他的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成就的取得是他最大的满足。为人师表,诚恳待人,同事关系融洽,作为生化组组长,以身作则,团结同事,组内真诚合作,带头在前,关心帮助年轻教师,在业务上精心指导,培养出了多位徒弟。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他,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戴黎明老师心中一直有一个奋斗目标:把育才中学的科学组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科学组,使它成为杭州育才中学又一张靓丽的金名片。 荣誉他于1987年被评为浙江省临海市优秀校长、1990年被评为浙江省临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1995年被评为台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3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2004学年度被评为西湖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4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工会积极分子、2007年被评为第十七届“优秀西湖园丁”、2010年9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月度人物、2010年1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首届年度人物。

清华教授发表论文的专家

杨振宁,1922年出生,美籍科学家,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私人推荐1200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无偿协助建设实验室几十座”(葛墨林院士语),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语)”,杨振宁还个人捐献600万美金以上给清华大学,用于引进人才。杨振宁还邀请、安排林家翘、聂华桐、姚期智、张首晟等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杨振宁还一手促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大项目在中国落户。据李昕,杨振宁还与恢复高考有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杨振宁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该研究院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众多国际一流学者。他还是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办人,该研究室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据周光召院士:杨振宁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副)校长。他是1971年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人民的互相了解、促进中美建交、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与保钓运动,此外他还以公开信的方式直接参加1971-1991年对台统战。1977年,杨振宁创建全美华人协会,1980年创建“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筹措资金,策划和资助了CEEC计划(中国学者访问项目),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到美国著名大学进行深造,归国者有多位当选两院院士,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以及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谷超豪、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等人。1983年,杨振宁创建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促成了广州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募得巨额资金,以及4000多平方米教学楼一栋,资助国内纯学术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几十项。杨振宁还在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学府个人捐资建立“杨振宁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含研究生)完成学业。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高度赞誉了杨振宁对清华的贡献:清华物理系有今天的成就,杨教授功不可没。

最佳回答:非常好,实力雄厚,技术高超。许庆彦,男,1971年生,山东省菏泽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制造技术研究...许庆彦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许庆彦老师组的教师团队特别优秀,而且在学校里学书方面也是权威的,如果可以加入他的团队,一定要好好学习,锻炼。

许庆彦团队主要研究材料加工过程的宏/微观数值模拟、工艺优化与工艺CAD,研究铸造合金的制备工艺、组织与性能,铸造新合金材料与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及高温合金熔模精铸过程的宏/微观模拟、铝合金熔体处理技术与液态质量检测与控制,培养实用型及研究型专门人才的团队,建议你参加!

黎曼发表的论文

1847年春,黎曼转到柏林大学,投入雅戈比、狄利克雷和Steiner门下。两年后他回到哥廷根。

1851年,在哥廷根大学获博士学位 。

1851年,论证了复变函数可导的必要充分条件( 即柯西-黎曼方程) 。借助狄利克雷原理阐述了黎曼映射定理 ,成为函数的几何理论的基础。

1853年,定义了黎曼积分并研究了三角级数收敛的准则。

1854年,发扬了高斯关于曲面的微分几何研究,提出用流形的概念理解空间的实质,用微分弧长度的平方所确定的正定二次型理解度量,建立了黎曼空间的概念,把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包进了他的体系之中。

主要贡献

1859年,发表的关于素数分布的论文《论小于某给定值的素数的个数》中,研究了黎曼ζ函数,给出了ζ函数的积分表示与它满足的函数方程,他指出素数的分布与黎曼ζ函数之间存在深刻联系。这一关联的核心就是J(x)的积分表达式。

1854年,黎曼在格丁根大学发表的题为《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的演说,创立了黎曼几何学。黎曼将曲面本身看成一个独立的几何实体,而不是把它仅仅看作欧几里得空间中的一个几何实体。1915年,A.爱因斯坦运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工具创立了新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

另外,他对偏微分方程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有重大贡献。甚至对物理学本身,如对热学、电磁非超距作用和激波理论等也作出重要贡献。

波恩哈德·黎曼(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1826年9月17日—1866年7月20日),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分析和微分几何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开创了黎曼几何,并且给后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基础。[1]1866年7月20日,他在第三次去意大利休养的途中因肺结核在塞拉斯卡去世。[2]2018年9月,迈克尔·阿蒂亚声明证明黎曼猜想。9月24日,迈克尔·阿蒂亚贴出了他证明黎曼假设(猜想)的预印本。[3][4]但是阿蒂亚的证明并不成立。[5]中文名波恩哈德·黎曼外文名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别名黎曼国籍德国出生日期1826年9月17日

1854年6月10日,为了取得哥廷根大学的讲师职位,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以“关于构成几何基础的假设”论文作了就职演讲,受到了与会数学家们的认可和好评。

黎曼的这篇论文被人们认为是19世纪数学史上的杰作之一。事实上,当初为了确定论文的选题,黎曼向高斯提交了3个题目,让高斯从中选定一个。其中第3个题目是涉及几何基础的,这个题目高斯已经考虑了6年之久,黎曼当时并没有太多准备,因此他从心底里不希望高斯选中它,但高斯却偏偏指定了第3个题目。

在演讲中,黎曼提到他的思想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高斯关于曲面的研究,一是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维流形的观念,第二部分是维流形的测度关系,第三部分是对空间的应用。黎曼的这篇演讲稿发展了高斯关于曲面的微分几何研究,建立起黎曼几何学的基础,他的工作很快由继承人进一步发展,成为后来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

黎曼一生著述不多,但几平他的每一篇论文都是数学某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有数学家评论说:“黎曼是一个富有想像的天才,他的想法即使没有证明,也鼓舞了一个世纪的数学家。”黎曼是对现代数学影响最大的数学家之一。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正值创造高峰时却英年早逝,去世时还不到40岁。

英年早逝的黎曼

1826年9月17日,黎曼(1826—1866)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黎曼19岁时,根据他父亲的旨意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神学。但他很快就被那里浓厚的数学气氛所感染,以致于使他放弃了神学而改学数学。黎曼的聪敏天赋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很快被“数学王子”高斯(1777—1855)发现,于是黎曼有幸成为高斯晚年的学生。

1851年11月,黎曼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复变函数论的基础》。高斯对此论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评语中写到:“这是一篇很有份量,很有价值的文章,它不仅达到而且远远超过了对博士论文的要求”。由此,黎曼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赢得了第一流数学家的声誉。

1854年,黎曼发表了题为《关于利用三角级数表示一个函数的可能性》和《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两篇论文。他在后一篇论文中,把三维空间的研究推广到几维空间,引入了流形及流形曲率的概念,从而发展了非欧几何体系,确立了被后人称之为《黎曼几何》的理论基础。

黎曼不仅在函数理论和微分几何方面贡献卓越,他在数论、偏微分方程等领域也是硕果累累。以他名字命名的数学术语就有十多条,如“黎曼几何”、“黎曼曲面”、“黎曼函数”、“黎曼积分”、“黎曼猜想”等等。所以黎曼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的数学天才。

然而,黎曼在生活的道路上却屡遭坎坷,步履维艰。1854年他成为哥廷根大学的一名编外讲师,仅能以学生的听课费为收入。由于收入微薄、不敷日用,他时常饿着肚子坚持工作。1857年他当上了副教授,两年以后又升为正教授。但由于他哥哥的去世,他又担负起四个妹妹的生活费用,所以生活上一直很艰难。黎曼本来身体就较虚弱,加上工作劳累与生活艰辛,他终于积劳成疾,患了肺病。由于经济上拮据,他没能彻底治愈疾病,后来病情恶化,不幸于1866年7月20日去世,年仅39岁。

黎曼一生在数学许多领域中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那深邃独特的思想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这样一位少有的数学伟人的早逝,实在令人感到惋惜与悲痛。如果当年他不是由于生活艰难以致败在病魔手中,可以预料黎曼将会有更多的发现与创举,他将会给我们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中国科学家教授论文发表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该杂志编辑宣布撤回,撤稿理由是:该研究违背了动物福利(不合理使用麻醉剂及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的政策。

目前该论文所有在世的作者坚决不同意撤稿。

“拒绝撤稿的原因很简单, PLOS ONE 杂志的做法完全不可接受。虽然 PLOS ONE 编辑部自觉理亏——承认失误并对作者表示歉意,但仍未能基于我们提供的25件证据进行客观评价,而是主观武断地认为我们没有遵守实验动物伦理,简单粗暴地对待我们严肃的科研,是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徐永平在独家回应《中国科学报》时说道。

期刊与作者争执不下

那些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除了要遵守常规的学术规范外,还有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就是实验动物伦理。

该伦理公认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其中,“替代”是指“尽可能采用其他方法而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或者优先使用低等动物而非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在不影响科研目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技术路线,避免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

“优化”与保障动物福利直接相关,要遵循“五项原则”:实验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额外)痛苦、伤害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前述徐永平团队的研究,被质疑的正是“优化”这一点。

PLOS ONE 动物研究咨询小组的一位成员认为,因不合理使用麻醉剂或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实验水貂有被剥夺动物福利保障的嫌疑。

编辑部提出“尽管水合氯醛被认为是不可靠的麻醉剂,并在已知其被描述为腹膜刺激物的情况下,仍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此外他们还认为“研究中二氧化碳的使用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安乐死方法,文章中描述的人道终点可能不足以防止可避免的痛苦”。

针对这些质疑,《中国科学报》向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寻求咨询。

后者表示,作者团队在麻醉剂的使用以及实验动物人道终点处置方面可能存在动物福利问题。他表示,从现有信息来看,实验没能遵循“优化”原则,也没有选择最适合实验动物的麻醉剂,这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福利,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徐永平团队有不同意见。

徐永平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关于 PLOS ONE 撤稿理由中提及的实验动物福利相关问题早在7年前的审稿阶段既已做出详细回应,之后论文被接收发表。接收发表本身就充分说明论文中的动物实验达到了 PLOS ONE 的伦理标准。如果 PLOS ONE 当初认为论文中的动物实验研究未达到他们所谓的伦理标准,他们当时完全可以拒稿,“我们也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因此,对于上述指控,团队认为完全不可接受,且正在寻求法律途径向 PLOS ONE 编辑部进行申诉,“以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和声誉”。

一个著名案例:Nature高被引论文一样被撤

事实上,因“动物福利”原因被撤稿,徐永平团队并不是孤例。

一个著名案例发生在Nature上: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学者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快报论文,也被指责违反了“优化”原则,未能保障实验小鼠不受额外痛苦,并最终遭撤稿。

2012年,原作者们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勘误,在更新部分图表的同时,上传了小鼠肿瘤图片。

没想到这张照片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只见实验中小鼠体内的肿瘤巨大,直径远超1.5cm,这严重违背了麻省总医院关于动物实验伦理的规定。

从作者的视角,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大小差异越大,越能够得到更好的统计结果;但对于实验动物而言,肿瘤生长越大,则意味着越严重的精神和肉体苦痛。显而易见,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关照。

不过,实验小鼠成瘤直径大小准则在不同研究机构是不同的。英国一研究小组在2010年发布的准则是不超过1.2cm,而美国部分研究机构的准则是不超过2cm。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小鼠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

值得一提的是,被撤的这篇论文曾被综合性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认定为高被引论文,引用率高居前1%。在数百次引用中,近半数是在2015年作者团队勘误后继续引用的。

动物福利,容易“踩坑”

因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引发的争议,还有许多难以定论的“悬案”。

面对重重压力,论文作者向预印本平台bioRxiv提交了撤稿申请;但不久,作者又发文称,已向后者写信停止撤稿,并表示“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做了一次动物实验”。

多篇论文因实验动物伦理或福利保障问题陷入争议,也结结实实给大家提了个醒,这项工作如不在平时加以注意,很容易“踩坑”,甚至面临论文被撤回的风险。

一般而言,涉及动物实验的文章,规范的做法是要注明3个要点:要在实验过程严格遵守“3R原则”并在文章中写明,同时明确实验已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并标注相应审批号。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项工作在国内常被人忽略。

苏美洋依、邓巍于2020年发表在《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上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几点建议》中报道称,2015-2017年,我国有15种生物医学期刊的531篇涉及实验动物的文章中,只有115篇明确说明通过了本单位的动物伦理审查,其中仅13篇标注了审批号。

孙全辉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大都成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实验动物福利保障措施还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科研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些机构虽然设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经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保护动物福利的审核监督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高虹认为,中国科学成果不乏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质疑,个别事件已影响到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度。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退回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的质疑,严重影响了中国 科技 大国形象和 科技 创新能力提升。因此,重视动物福利伦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4rMNBA1srkUxsAGjZOGMQ

2.李丹,郭玉莹,邓昊,高珊,徐士欣. 实验动物麻醉剂使用的福利伦理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 27(9):87-91.

3.《学术不规范案例:引起动物福利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2019-06-13

4.https://mp.weixin.qq.com/s/WFjUA6d8-IxDRF2kPUlq0Q

常言道,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太少。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勤奋。用心坚持做一件事,总能做到极致。郇真是那个揣着童话般梦想的人,一心一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遨游,就一定能遇见童话般的美好,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因为一个女科学家能够达到这样的顶峰,确实是非常不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