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鲍毓明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4:44:28

鲍毓明发表论文

公安部所做出来的决定就是把这个人驱逐出境,因为在自己的国籍上是有造假的成分的,根据我国的法律必须要进行这样的惩罚。

今天是二零二三年一月十六日,周娟是王芸的女儿

遭到了全网的唾弃和责骂,众网友纷纷表示必须要彻查此案,将这种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起案件远比受害人描述的要复杂,其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情。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毓明与李星星成父女鲍毓明,1972年6月出生于天津,后来先后拿到天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美国桥港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此外,鲍毓明还自修了法律专业,在中美两国都获得了律师资格证。鲍毓明的高学历受到了国内的认可,很多公司为他抛去橄榄枝,就连教育部也将他认证为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全国十佳总法律顾问。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学术上涉猎很广,鲍毓明毕业后先后从事了计算机编程、工程师等工作。不过在诸多工作岗位中,鲍毓明最感兴趣的还是律师,自1996起,他正式开始将律师作为自己的主职。鲍毓明的律师工作开始于京津地区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后来去美国工作了近十年时间,曾任美国思科、美国新闻、香港南华集团等跨国企业法律顾问,在此期间他正式移民美国。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国内后,不少国内高校、法律机构聘请其为研究员、客座教授。2018年6月,鲍毓明加入中兴通讯公司,担任董事。此外,他还成为了杰瑞股份的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在事业方面,鲍毓明可以说是一直顺风顺水、蒸蒸日上。但在感情问题上他却一直没有着落,年过四十仍然没有娶妻生子。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4月份,鲍毓明在网上认识了一对母女,从此三人的命运阴差阳错的交织在了一起。这对母女就是新闻中的受害人李星星和她的母亲周娟。彼时周娟与前夫离婚没多久,刚刚带着女儿离开安徽老家,来到南京生活。据当事人描述,鲍毓明与周娟相识之后,两人互有好感,并于半年后结为了夫妻,鲍毓明因此成为了李星星名义上的父亲。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结婚没多久,鲍毓明就被调到了北京工作,此时的周娟已经对丈夫百分百信任,出于对女儿教育的考虑,她请求丈夫将女儿一起带去北京生活。毕竟那里的教育资源更好,鲍毓明本身又是高学历,言传身教之下肯定比留在自己身边更有前途。本是为了女儿的未来考虑,但没想到正是自己的这个决定,将女儿推向了深渊。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总裁养父性侵3年2015年11月,鲍毓明带着刚刚14岁的女儿李星星来到了北京生活,她的噩梦就此开始。12月31日,鲍毓明将女儿带回了天津老家一起过元旦。据李星星回忆,那天晚上自己跟鲍毓明独自待在房间中,他将房间的灯关掉,打开了电视机便坐到了自己旁边。接着,鲍毓明开始对自己上下其手,从后面牢牢地箍住她。李星星此时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本能地想要挣脱鲍毓明,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哪里是一个170斤壮汉的对手,她被牢牢控制在鲍毓明的怀中,并且身上的衣服被一件件脱掉。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星星又惊又怕,吓得哭出了声,这并没能阻止鲍毓明接下来的行为。就这样,14岁的李星星被其养父鲍毓明性侵了。那天晚上,李星星一夜没睡,惊恐之下她毫无困意。当时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回到妈妈身边。可第二天一早起来,鲍毓明就拿走了她的手机,并将她关进了屋子里。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后两人回到了北京,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结束,鲍毓明仍然在软禁李星星,时不时会对其进行性侵。更可怕的是,鲍毓明开始给李星星看成年人题材的影片,并给她洗脑:这是正常的,大家都在做这种事情,国内国外都是,只是以前你的妈妈没有告诉你而已。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说辞终究还是没能得过李星星,2015年春节前,李星星在别人的帮助下勇敢的报了警。警察随即立案调查,可在鲍毓明的家中并没有搜出李星星所说的成人影片和任何李星星受到侵犯的证据。更加奇怪的是,自从自己报警之后,鲍毓明就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都见不到他。李星星也不清楚他究竟有没有被警察抓走,甚至开始有些不确定鲍毓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算不算得上犯罪。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一段时间,鲍毓明终于回来了,但是对于报警的事情只字不提,脾气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平日里和蔼可亲,认真的照顾着自己的生活。2016年4月,鲍毓明被调到了山东烟台工作,他便带着李星星一起搬到了烟台。往后的三年里面,鲍毓明彻底将自己禽兽的一面展现出来。在外人面前,他永远是那么的懂礼貌、有学识,可只要跟李星星独处时,他就会化身魔鬼,不仅对李星星进行性侵,还会对她进行武力威胁、精神洗脑。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星星那段时间一直被关在家中,学业也陷入了停滞,手机微信只有鲍毓明一个人,每次母亲打来电话,李星星都必须在他的监视下才能接听。鲍毓明甚至在家中的每个角落都安装了摄像头,密切监视李星星的生活。李星星彻底被鲍毓明控制住了,而每当她想要反抗时,总会被鲍毓明的说辞、威胁压制下去。他反复对李星星洗脑:我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如果你把这些事情告诉别人,大家就会讨厌你;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年中,鲍毓明就是一直用这套话术来消磨李星星的反抗意志。可不管鲍毓明怎么对李星星进行洗脑,人本性中对邪恶的抗拒还是一直存在,李星星还是在本能地抗拒着养父对自己做的这一切。久而久之她的身体、精神都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以至于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感觉自己病了,我开始不相信一切。”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4月8日,不堪忍受的李星星选择了自杀,所幸被路人救下。在警察的开导下,她鼓起勇气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并向烟台市芝罘区报了案。几名刑警随即介入调查,可她的报案再一次没了音讯。4月中下旬,派出所打来电话,告诉她这件案子因为证据不足被撤案处理了。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的一两个月,李星星多次向派出所报案,最终都不了了之。绝望之下李星星再一次选择了自杀。她跳进了黄海,幸运的是她又被人救了起来。6月开始,李星星在妈妈的陪伴下回到老家接受治疗。经医院检查,她患有重度抑郁、重度创伤后应激症、重度焦虑症。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母亲的陪伴下,李星星再一次选择了报案。10月9日,在检察院的监督下,李星星的案子再一次被立案调查。后面的两个星期,李星星逼着自己一边回忆这三年的痛苦经历一边做笔录。从第二次立案过去了半年时间,鲍毓明也在配合警方的取保候审,可是自从立案之后,这件案子仿佛又像是石沉大海,没有了音信。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20年4月,李星星求助了当地的一家媒体,将自己的故事讲给了记者听。于是一篇名为《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的文章发表在了这家媒体的公众号上,并且很快冲上了热搜,全国人民都知悉了鲍毓明的罪行。迎接他的不光是山东、江苏、北京、安徽等地公安机关的联合调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督导,还有无数网友的指责与谩骂。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鲍毓明任职的杰瑞股份、中兴通讯先后宣布对其进行解聘,西南大学商学院也终止了与鲍毓明的合作关系。可就在所有人都在等待法律给鲍毓明一个严惩的时候,却突发变故。再生反转,坏人究竟是谁?2020年9月5日,鲍毓明在律动空间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涉嫌诽谤寻衅滋事,揭开南风窗的‘画皮’》的文章。文中不仅对自己被控诉的罪行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还反过来对李星星母女的欺进行了控诉。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他介绍,自己与李星星的确是在网上相识,但却是对方提出的见面。两人认识不久后,就与已经成人的李星星陷入了爱河,与李星星的母亲周娟没有半点关系。针对“2015年带李星星去北京上学”这件事,鲍毓明晒出了与周娟的聊天截图,当中提到鲍毓明想给李星星找一所学校,供她读书。但是周娟一直没有将入学审核需要的初中毕业证和成绩单寄过来,这件事就搁置了,后面双方也没再提过李星星上学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网友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鲍毓明性侵一案,此案一出,几乎所有网民都在对他口诛笔伐。经过媒体对这一案件的疯狂报道,当地终于立案,并且最高检和公安部都已经介入,但是现在我们却还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什么结果,是为什么呢?要么是调查仍在继续,所以还没有结果,要么就是调查的结果与舆论相差甚远,所以不方便公之于众。

上流传的案件信息来看,鲍毓明很难在国内被定罪并受到处罚,这是由于涉事女孩已经超过14岁,只要双方是自愿的,这件事情就不构成强奸,而且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很难收集并提取相关证据,这也是为什么鲍毓明说不会触犯法律底线。鲍玉明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但是再聪明也难以掩饰道德上的败坏,所以要想让他得到制裁,就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证据。这时司法部发表了一个声明,要清理律师队伍中开展违规兼职等行为。而根据调查,也就取得美国国籍,但是他在获得国内律师身份时,却隐瞒了这一信息,因此根据司法部的相关声明,可以依法收回并注销他的律师执业证书。而根据出境入境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外国人从事与停留居留事由不相符的活动,或者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可以处限期出境,而外国人违反本法规定且情节严重,却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部可以将他驱逐出境。因此在注销他的律师执业证书之后,下一步就是将他驱逐出境。等他回到美国,这件案件的性质就非常容易判断了,因为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刑法规定,与不满18岁且比自己小超过三年的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属于法定强奸行为,可以被定罪并依法受到处置。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安静的等待调查结论,如果他在国内无法被定罪,那么他也逃不过国外的法律制裁。

鲍明晓发表论文

可以读完本科,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体育科研方面可以选择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方面来研究。就拿体育人文社会学来说,可以选择北京体育大学,北体的这个专业下面有四个研究方向,体育与哲学,体育经济与产业,体育旅游和体育社会学。如果对产业感兴趣,可选择鲍明晓、肖淑红等教授,如果对社会组织感兴趣,可选择体育社会学方向下的黄亚玲教授。科研往往需要人指路,所以选对老师也很关键。如果想好了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制定计划,努力实践吧!

首先了解关于体育科学研究的概述,体育科学研究的功能特点与发展趋势,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Spss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等。据我了解,体育科研是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身体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也是伴有相当重要的角色。要成为体育科研达人,首先就要善于总结。要多看一些关于体育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料,了解一些关于体育研究的科学前沿。要注意浏览一些关于国内外体育项目的研究,要多参加关于体育专家或学者的科研讨论会,多学习一些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积极参与他们的研讨会,论文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这样就便于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们的成功中借鉴经验。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多些感悟,要与学生之间有情感的交流,认真的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勤于思考,持续不断的思考。在上完每节课之后,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又要如何来调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研究一些课余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每一个没有落实的问题都要落实到地。其次就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将它整理成文,只有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反思,摆脱灵碎片反思才是真正的研究。确立研究问题之后多次的调整。寻找最好的方案,而不是停留在脑海里。要敢善于撰写,写一些体育科学论文。体育科学论文也是衡量一位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志,也是科研能力的表现形式,所以要学会整理知识和上课实践经验积累进行整合。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虚心学习。体育注重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因此,要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善于从教学教育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做出反思和总结,努力成为一名体育科研达人。

张毓姗发表论文

李善民 李耀

鲍峰发表的论文

第28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将于2021年11月26-28日在河北石家庄举行,论文将在会议结束后发表出版。

86年至今,出版《速写人体》、《艺术教育的现代管理》、《设计色彩》、《色彩心理学》等论文专著十余篇,其中,《设计色彩》获十一五高等教育出版金奖。89年至今,油画、丙烯作品五百余幅,先后在美、日、港举办个展和联展。93年至今,参与设计和制作了上海科技馆、上海烟草博物馆、上海古乐器博物馆、闵行博物馆、绍兴名贤馆、宁波博物馆、常州博物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江西井冈山博物馆、海军主题公园等十六所博物场馆。95年至今,致力于色彩心理学、造型心理学、美术史、美学、古陶瓷文化、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现代艺术教育等研究

鲍林发表dna论文

沃森Watson, James Dewey美国生物学家克里克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英国生物物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到了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从1953年2月22日起开始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美丽无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沃森、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DNA的分子结构。此后,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都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们分享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詹姆斯·沃森沃森(出生于1928年)美国生物学家.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4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1951年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他们从1951年10月开始拼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型。关于这三个实验室如何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由于沃森一本风靡全球的自传《双螺旋》而广为人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既不像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那样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又不像鲍林那样有建构分子模型的丰富经验(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建构分子模型),却能在这场竞赛中获胜?这些人中,除了沃森,都不是遗传学家,而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弗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他在1951年11月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他是把DNA分子当作化合物,而不是遗传物质来研究的。这两个研究小组完全根据晶体衍射图建构模型,鲍林甚至根据的是30年代拍摄的模糊不清的衍射照片。不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单纯根据晶体衍射图,有太多的可能性供选择,是很难得出正确的模型的。沃森在1951年到剑桥之前,曾经做过用同位素标记追踪噬菌体DNA的实验,坚信DNA就是遗传物质。据他的回忆,他到剑桥后发现克里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质更为重要的人”。但是按克里克本人的说法,他当时对DNA所知不多,并未觉得它在遗传上比蛋白质更重要,只是认为DNA作为与核蛋白结合的物质,值得研究。对一名研究生来说,确定一种未知分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值得一试的课题。在确信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还必须理解遗传物质需要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发挥基因的功能。像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后来也强调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对他的重要影响,他甚至说他在芝加哥大学时读了这本书之后,就立志要破解基因的奥秘。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沃森向印第安那大学申请研究生时,申请的是鸟类学。由于印第安那大学动物系没有鸟类学专业,在系主任的建议下,沃森才转而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大遗传学家赫尔曼·缪勒(Hermann Muller)恰好正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授,沃森不仅上过缪勒关于“突变和基因”的课(分数得A),而且考虑过要当他的研究生。但觉得缪勒研究的果蝇在遗传学上已过了辉煌时期,才改拜研究噬菌体遗传的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为师。但是,缪勒关于遗传物质必须具有自催化、异催化和突变三重性的观念,想必对沃森有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坚信DNA是遗传物质,并且理解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样的特性,才能根据如此少的数据,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他们根据的数据仅有三条:第一条是当时已广为人知的,即DNA由6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了DNA.第二条证据是最新的,弗兰克林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第三条证据是最为关键的。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4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查加夫早在1950年就已发布了这个重要结果,但奇怪的是,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这三个实验室都将它忽略了。甚至在查加夫1951年春天亲访剑桥,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后,沃森和克里克对他的结果也不加重视。在沃森和克里克终于意识到查加夫比值的重要性,并请剑桥的青年数学家约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计算出A吸引T,G吸引C,A+T的宽度与G+C的宽度相等之后,很快就拼凑出了DNA分子的正确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但是遗传物质的第四个特征,即遗传信息怎样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呢?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当时也公开承认他们不知道DNA如何能“对细胞有高度特殊的作用”。不过,这时,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观点已成为一个共识。那么基因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呢?有没有可能以DNA为模板,直接在DNA上面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有人如此假设,认为DNA结构中,在不同的碱基对之间形成形状不同的“窟窿”,不同的氨基酸插在这些窟窿中,就能连成特定序列的蛋白质。但是这个假说,面临着一大难题:染色体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绝大多数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由大分子无法通过的核膜隔离开,如果由DNA直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无法跑到细胞质。另一类核酸RNA倒是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RNA和DNA的成分很相似,只有两点不同,它有核糖而没有脱氧核糖,有尿嘧啶(U)而没有胸腺嘧啶(T)。早在1952年,在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前,沃森就已设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由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在1953~1954年间,沃森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基因表达时,DNA从细胞核转移到了细胞质,其脱氧核糖转变成核糖,变成了双链RNA,然后再以碱基对之间的窟窿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这个过于离奇的设想在提交发表之前被克里克否决了。克里克指出,DNA和RNA本身都不可能直接充当连接氨基酸的模板。遗传信息仅仅体现在DNA的碱基序列上,还需要一种连接物将碱基序列和氨基酸连接起来。这个“连接物假说”,很快就被实验证实了。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两个学说,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基础。第一个学说是“序列假说”,它认为一段核酸的特殊性完全由它的碱基序列所决定,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第二个学说是“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只能从核酸传递给核酸,或核酸传递给蛋白质,而不能从蛋白质传递给蛋白质,或从蛋白质传回核酸。沃森后来把中心法则更明确地表示为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以致在1970年发现了病毒中存在由RNA合成DNA的反转录现象后,人们都说中心法则需要修正,要加一条遗传信息也能从RNA传到DNA.事实上,根据克里克原来的说法,中心法则并无修正的必要。碱基序列是如何编码氨基酸的呢?克里克在这个破译这个遗传密码的问题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而碱基只有4种,显然,不可能由1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如果由2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只有16种(4的2次方)组合,也还不够。因此,至少由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共有64种组合,才能满足需要。1961年,克里克等人在噬菌体T4中用遗传学方法证明了蛋白质中1个氨基酸的顺序是由3个碱基编码的(称为1个密码子)。同一年,两位美国分子遗传学家马歇尔·尼伦伯格(Marshall Nirenberg)和约翰·马特哈伊(John Matthaei)破解了第一个密码子。到1966年,全部64个密码子(包括3个合成终止信号)被鉴定出来。作为所有生物来自同一个祖先的证据之一,密码子在所有生物中都是基本相同的。人类从此有了一张破解遗传奥秘的密码表。DNA双螺旋模型(包括中心法则)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生物学历史上惟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这门综合了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信息学,主宰了生物学所有学科研究的新生学科的诞生,是许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而克里克、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和沃森,特别是克里克,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英雄。克里克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安普敦。小时酷爱物理学。1934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伦敦大学物理系,3年后大学毕业,随即攻读博士学位。然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他进入海军部门研究鱼雷,也没有什么成就。待战争结束,步入"而立之年"的克里克在事业上仍一事无成。1950年,也就是他34岁时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学位,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基本粒子。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索蛋白质结构问题。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使他们不仅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丛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后来,克里克又单独首次提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密码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质。他在遗传密码的比例和翻译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77年,克里克离开了剑桥,前往加州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研究院担任教授。2004年7月28日深夜,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与结肠癌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之后,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桑顿医院里逝世,享年88岁。

DNA结构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具传奇性的“章节”之一。发现DNA结构是划时代的成就,但发现它的方法是模型建构法,模型建构法就像小孩子拼图游戏一样的“拼凑”法。而在这场“拼凑”中表现最出色的是沃森和克里克。1928年4月6日,沃森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6岁就在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学士学位,在生物学方面开始显露才华。22岁时取得博士学位,随后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结识了早先已在这里工作的克里克,从此开始了两人传奇般的合作生涯。克里克于1916年6月8日生于英格兰的北安普敦,21岁在伦敦大学毕业。二战结束后,来到剑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克里克和沃森一样,对DNA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物理学转向研究生物学。当时人们已经知道,DNA是一种细长的高分子化合物,由一系列脱氧核苷酸链构成,脱氧核苷酸又是由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碱基有4种,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在1951年,很多科学家对DNA的结构研究展开了一场竞赛。当时有两个著名的DNA分子研究小组,一个是以著名的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化学家富兰克林为首的英国皇家学院研究小组,他们主要用X射线衍射来研究DNA结构。一个是以著名化学家鲍林为首的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研究小组,他们主要用模型建构法研究DNA结构,并且已经用该方法发现蛋白质a螺旋。1951年2月,威尔金斯将富兰克林拍的一张非常精美的DNA的X光衍射照片在意大利举行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会议上展示,一直对DNA有浓厚兴趣的沃森看到这张图时,激动得话也说不出来,他的心怦怦直跳,根据此图他断定DNA的结构是一个螺旋体。他打定主意要制作一个DNA模型。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他的合作者克里克,得到了克里克的认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工作始于1951年秋。他们用模型构建法,仿照著名化学家鲍林构建蛋白质α螺旋模型的方法,根据结晶学的数据,用纸和铁丝搭配脱氧核苷酸。他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模型,都被否定了。但沃森坚持认为,DNA分子可能是一种双链结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很多是成双成对的,细胞中的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之后他们分别完成了以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为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外面的双螺旋结构(如图一),和以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为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部,且同型碱基配对的双螺旋结构(如图二)。1952年,生物化学家查伽夫访问剑桥大学时向报道了他对人、猪、牛、羊、细菌和酵母等不同生物DNA进行分析的结果。查伽夫的结果表明,虽然在不同生物的DNA之间,4种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相对比例很不相同,但无论哪种物质的DNA中,都有A=T和G=C,这被称为DNA化学组成的“查伽夫法则”。1952年7月,查伽夫访问卡文迪什实验室时,向克里克详细解释了A:T=G:C=1:1的法则。之后,克里克的朋友,理论化学家格里菲斯通过计算表明,DNA的4种脱氧核苷酸中,A必须与T成键,G必须与C成键。这与查伽夫法则完成一致。随后,鲍林以前的同事多诺告诉沃森,A-T和G-C配对是靠氢键维系的。以上这些工作,就成了沃森和克里克DNA分子模型中A—T配对、G=C配对结构的基础。至此,DNA模型已经浮现。2月28日,沃森用纸板做成4种碱基的模型,将纸板粘到骨架上朝向中心配对,克里克马上指出,只有两条单链的走向相反才能使碱基完善配对,这正好与X光衍射资料一致。完整的DNA分子结构模型完成于1953年3月7日。根据这个模型,DNA分子是一个双螺旋结构,每一个螺旋单位包含10对碱基,长度为34埃(1埃=10-10米)。螺旋直径为20埃。4月15日,沃森和克里克关于该模型的第一篇论文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是生物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为DNA复制提供了构型上的解释,使人们对DNA作为基因的物质基础不再怀疑,并且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基础。DNA双螺旋模型在科学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人说沃森和克里克的诺贝尔奖是站在“巨人的脚趾”上获得的,我不这么认为,在X光衍射照片的基础上,运用鲍林研究蛋白质螺旋的方法,综合DNA化学研究方面的资料,沃森和克里克,特别是沃森,有着更宽广的眼界,从各专家处汲取所需,而得到新的综合结果,而且这种综合结果比其各部分更伟大,这是那些不能聚木为林的专家们无法领悟到DNA分子结构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C,G四种碱基。

被遗忘的英格兰玫瑰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更进一步,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有多少人记得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以及她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富兰克林1920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的这么好的外国人”。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在相当不友善的环境下。她负责起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作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科学界,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大学的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图形。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的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发现DNA结构的关键 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当沃森等人的论文发表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离开了国王学院,威尔金斯似乎很庆幸这个不讨他喜欢的伙伴的离去。然而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的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不以为忤,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相比,富兰克林的早逝更加令人惋惜。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然而知道她和她的贡献的人寥寥无几。沃森在《双螺旋》(1968年出版)一书中甚至公开诋毁富兰克林的形象与功绩,歪曲她与威尔金斯之间的恩怨。许多关于双螺旋的书籍和文章根本不提及富兰克林,尽管克里克在很多年后承认“她离真相已经只有两步”。富兰克林始终相信人们对才能和专业水准的尊重会与性别无关,但她正是这倾斜的世界中女科学家命运的代表。如果她是男性则可能如何,这种假设固然没有意义,但性别的确一直是她在科研领域发挥才能的绊脚石,并使她的成就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