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供应链管理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2 05:43:50

供应链管理论文发表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4.1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4.2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4.3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4.4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化已成为制约供应链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这些研究对实际中的供应链库存协调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深入开展供应链库存协调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Michael.Porter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3.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3.2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azon.com、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P32-33.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4:P49-54.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12]罗守安.安徽电力建设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2008.合肥工业大学.

供应链管理方向论文发表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1.2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2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摘要: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普及,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企业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维系其环节完整、有效的内在因素仍然是质量问题,质量存在于这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和维系供应关系的基本要素。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供应商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日渐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单个制造企业已不可能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而在市场上保持更多的份额,只有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市场竞争的形成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说,谁拥有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通常把这种从供应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网链构成及运作模式称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简称SM)。它强调的是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与最杰出上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业务重构,做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专业、更擅长的核心业务上,最终目标是系统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实现“双赢”。基于以上思想,需构建一种新的供应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核心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它形成于扩展企业外部信息集成的技术环境下,形成于企业应对不断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形成于供应双方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的一致认识上。因此,对供应商的选择也不再仅仅限于传统供应关系中所考虑的价格、物流两方面,而是更注重于选择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数据与信息集成化水平、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也需要双方首先要改变观念,消除互相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沟通上的误解,这对于建立合作模式及以后相互接触、沟通、磨合至关重要。1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新的合作关系也意味着需重新修订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相互尊敬和合作。------订立合同之前,先有所了解。------一致同意的估价方法。------一致同意的处理争议事项的办法。------相互交换重要情报。------充分执行有关职能,如库存的控制。------供应商负责交付优质的产品,并供给附带资料。------要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上述原则,许多企业基于TQM的管理思想,提出其SQM的基本目标。如西门子公司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ISO900X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并达到西门子的质量标准及世界级质量标准,尽量降低失误率,并与西门子签订严格的质量保证协议”。为达到这一目标,西门子公司采取了相应的做法,如:①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能促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契约关系;②与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质量信息数据,共担风险、共同决策;③使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及创新过程中,从质量源头做起;④与主要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的、跨企业的团队型的虚拟组织。综合分析,SQM最理想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外购件不需要经过收货检验或矫正手续就直接可以投入到生产中”。这对于一般由几十、几百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来说,达到零缺陷的物料品质目标似乎过于奢望。然而朝这一目标方向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正是SQM所强调的、坚持的核心思想。对供应商品质推动的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和深化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过程,促进双方产品品质水平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总成本的下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供应商进行全面、深层合作,共同行动,进行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改善活动。2确立一个合适的SQM的工作流程改善SQM首先要修订工作流程,评审、筛选合格供应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供应商的磨合,当双方确定供应关系签订合同后,以后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质量展开的,对物料质量的关注重点在于供应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方质量控制的大多数精力将转向对供应商的监督,把供应商生产过程看作企业质量体系中的一部分加以控制,不仅要了解供应商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准确把握它的未来,“将质量问题永远消灭在别人的工厂里”,保证物料质量的长期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采购方“STS”(免检入库)的比例,直至所有物料能够免检直接上线。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一些工作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详见表1,从表1看到,从最初供应商的调查、评审到样品的货源鉴定;从大批量一次供货到小批量翻滚订货;从批批检查到免检入库,每一步都有供应商的积极参与。采购方质量控制的重点转向针对性供应监督工作中,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数据实现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共享,保证采购、生产、设计等部门以及供应商的决策能得到及时、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3进行跨文化的沟通,确定双方责任面对众多的供应商,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动等方面都不十分一致,甚至出现与供应商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抵触、冲突。因此,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对于消除与供应商之间沟通误解、关系僵化甚至沟通无效等十分必要,也可促进合作关系的融合深化,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在明确双方责任后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可否认,供需双方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坚持是合作关系有效进行的关键,由于他们对“双赢”合作模式的战略意义比较认同、合作观念及意愿趋于一致,所以沟通不难。通过对物料质量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相当部分的质量问题产生于双方企业的中、下层工作人员,影响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和最终效果,因此,除了加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还需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办法。3.1找双方企业文化中的共同点:在实际的运作发现:随着质量认证、质量标准的普及,质量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共性,如果以此为契机,提供和塑造一种适宜的文化环境,使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得到很好发展,又不与制造企业质量文化相抵触,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员工价值观和信念的确立和校整而使新的质量合作意识得到发展和巩固,比如:认可接受并积极协助制造商的定期和不定期审核,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加以改正,而不是觉得已方没必要或因成本大而推诿,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新的供应管理的有效性。没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没有自律的、习惯性的质量合作意识,供应双方在新的协作运作中将很难有效展开。3.2进行跨文化的质量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培训的内容有客户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产品质量特性、质量要求、供应商管理的流程、质量管理的程序、检验的技术标准、工程改进的处理以及不合格物料的处理等等。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供应商品质主管、检验员、设计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制造商派人与供应商一线人员进行接触,使他们了解客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了解所生产的零部件哪些质量特性是影响产品的关键以及那些质量要求为什么重要,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信息扭曲、删减,减少双方由于标准要求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减少供应商员工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做法的误解,维持与供应商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间信息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只有双方在协调观念趋于一致、认可对方的企业目标时,才会对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就是说,必须使供应商感觉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战略合作能得到好处。详见表2。4联合执行的质量计划要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质量提高,前提就是让供应商清楚的了解采购方的质量目标、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程序等等,因此,编制一套外购件质量计划就非常必要,使供应商清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做什么?调动供应商的主动性。详见表3。5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企业质量管理运作过程提供自动化工具和手段,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对原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质量数据与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质量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质量数据。大体上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计算机对产品的检验、审核的质量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其目的是减少工作人员的繁重的但不是增值的工作,提高效率。②以质量信息化为契机,健全与优化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规范运行机制,以加强质量信息监管为手段,强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促进与供应商之间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接轨,为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③由于质量管理的非结构化,既有定量管理,又有定性管理;既有程序性工作,又有非程序性工作,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系统来涵盖所有的质量工作,故大多信息化主要来解决程序性的质量管理问题。常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以及对话系统构成,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外购件的加工、运输、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同时,也通过网络与供应商进行交互式质量控制、信息沟通,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畅通,有利保证了供应商管理的有效执行。6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推动、不断提高的过程“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样,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推动、不断提升的过程。为此,要在日常的SQM中进行以下工作:①定期考核评价,综合各项指标对供应商业绩进行加权打分,进行优胜劣汰,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供应商网络。②树立标杆供应商,以其业绩指标作为高一级目标,通过向各供应商介绍最佳供应商的做法和经验,使其寻找差距,组织整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③建立联合的工作小组解决在供应过程和流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协助和指导,如采购方利用其丰富的信息和技术经验,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成本,达到企业柔性生产的标准;供应商凭借其专业技术水平,参与采购方的产品设计工作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协助进行零配件的创新等。④供应双方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和质量控制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⑤要有必要的措施来监控实施状态,并且快速反馈各种信息,以此判断计划的执行情况,若有必要可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变化。⑥对供应商的激励,如对优秀的供应商给与一定的价格折扣、更多订单、商誉激励等,提高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综上所述,在新的供应环境下,保持与供应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一种“双赢”的机制,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物料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供应商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保证制造企业准时化生产,提高产品生产周期,最终赢得市场份额。参考文献:[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2]童利中,张优德,“供应商的竞争和发展策略”[J],《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3]宋立荣,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4]伍华、吴晓波,“外协创新运行模式”[J],《企业管理》,2001年第3期.[5]供应链管理,[EB/OL],http://,2007-09-21.[6]陶晓红,“供应商联盟:你们的成功既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既是你们的成功”[J],《价值工程》,2000年第3期;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1.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2.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3.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4.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5.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6.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7.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8.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供应链管理论文发表期刊

论我国企业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 摘要:在分析我国物流运输业现状的基础上,着力对影响我国物流运输效率的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物流观念、专业人才等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如何提高我国物流运输效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物流;运输;效率;因素 物流运输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支柱,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是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的物流运输市场刚刚走出萌芽阶段,但物流运输效率低下仍属于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找出影响运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弥补其不足之处,对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我国物流运输业的现状 1.物流运输成本高 运输成本在物流总成本中占较大的比例。即便是在欧洲发达国家,运输成本一般也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我国的物流运输成本更是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04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的统计核算,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9 114亿元,物流总费用相当于GDP的21.3% ,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倍,其中运输费用为16 558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6.9%。目前,我国很多的商业企业要比美国的商业企业多花费高达40%~50%的成本用于物流运输。2007年,意大利调查机构“亚洲观察家”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物流运输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用在物流运输上的资金高达2 000亿美元,是美国的两倍。 2.物流运输时间长,资金周转率低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用在物流上的时间约占90% 。而生产只占10%左右。运输时间较长导致我国流动资金周转率较低,我国流动资金周转率分布从国有工业企业的1.2到国有商业企业的2.3不等,美国平均为15~20,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可以实现30。 3.物流运输企业运作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物流运输企业都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上尚没有质的提高,此外,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单一、运作经验不足、信息化程度低、高素质人才缺乏等现象,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运输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成本高、效率低。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对影响我国物流运输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二、影响我国物流运输效率的因素 1.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并且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表现在物流产业的交通运输方面。目前我国最普遍的运输方式是公路,再次是铁路、海运、空运。 公路运输成本一般高于铁路运输、海路运输,但公路运输仍然是很多企业优先考虑的运输方式。这是因为公路运输可以控制发运时间及弹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货物的运送状态。当前,我国已经投入了上百亿美元用于升级公路运输网络,截至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万公里,全国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 334公里,主要的经济区域和四个经济中心省份已经连接起来,并将实现沿海岸线和长江的公路线,实现从兰州到连云港,北京至广州的公路线。但是,我国公路运输存在着超载运输,服务质量差,预防性维护不足,质量控制空缺,以及价格协议不合理,空载率高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我国物流运输业每年的损失高达80亿美元。 铁路运输在1997年以前担负着我国绝大部分物资的运输工作,但在1997年以后,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公路运输的不断发展,零担货物基本上由公路运输代替,但是对于谷物、煤炭及大型的超重超长的设备等物资来说,采用铁路运输仍是一种最经济的运输方式。现如今铁路运输方式很少被优先考虑,除了铁路运输经常存在着大量的货运能力短缺和服务质量等问题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铁路建设不够完善。这不单是我国物流运输业存在的问题,埃森哲公司研究报告表明,铁路货物运输大约存在25% ~30%的短缺,因为世界上大约2 000个城市没有铁路。这些问题归结于一点就是缺少铁路线路的铺设。举个例子,港口和工厂通常缺少联合运输的连接口和铁路支线,没有联合运输,集装箱不能从火车上直接转载到货车上,没有铁路支线,货物必须在装运点和卸货点进行两次操作,增加了破损的几率,这就使选择铁路运输变得不可行。 目前,海运运输是进出口贸易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运输方式。但是海运不适合时间敏感性货物和成品货物的运输,它适合大宗货物、需长距离运输的货物,但这仍然需要更完备的基础设施,否则这种方式很难高效地发挥作用。空运运输成本比较高,但时间短,适合有较短时效的物品、急需使用的商用或救灾物品的运输。目前的航空货运行为依然存在以下的问题:高价位、线路少、发货人和航空公司之间信息阻滞、航线的网络分布不均衡、航线凌乱、规划性差。 2.物流管理部门 我国物流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物流运输合力难以形成,例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辖,各部门从上到下一统到底,都有自己的物流体系、物流设施和资源,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难以形成物流合力,不能做出物流运输整体发展的战略考虑。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使物流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这种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对物流运输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阻碍了物流运输的社会化进程,不能发挥物流运输的整体效率。 3.物流运输观念 在一些物流运输企业管理者的思想中,目前仍有三种意识在他们的思想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也正是因为这三种陈旧的观念导致物流运输效率低下。第一,“重利轻义”。在与客户进行方案议定时,总是从成本、价格方面考虑,而不从服务质量方面考虑,交易的一次性现象较多,缺乏稳定的客户关系。第二,“闭关自守”。一些物流企业将业务信息看做是企业的机密、盈利的源泉,不轻易泄漏,也不进行信息共享。这种意识将导致有的物流企业因为运输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暂时储存待运货物,而另一些物流企业则闲置大量的设备、人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第三,“各自为政”。目前,物流运输业中“单打独斗”现象比较严重,企业之间联合运输的思想非常薄弱,而往往正是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结合才能发挥联合运输的最大效用。 4.物流专业人才 在过去,人们由于过分注重生产制造过程中价值的增长,而忽视了由于物流运输的高效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从而致使国内有关物流方面的研究和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物流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短缺。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的仅占2l% ,高中及中专、中职学历的占了50%以上。事实上,我国最缺的不是具体从事物流运输操作的人员,而是具有比较扎实的物流、运输理论基础,又懂得管理和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霍宝锋,生于1977年4月,山东人,200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现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证研究方法论、结构方程模型等。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入选者,运营管理顶级期刊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编委。

歧视存在的可能性很少 就算有也是极个别老师喜欢招985 或者211的学生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下设3个研究所,包括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所、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负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建设。同时承担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5,同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本系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3人,讲师7人。樊治平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较合理,逐步建立了学术梯队。 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主要针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建模、协调、优化、控制、对策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学术带头人为黄小原教授。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大多数论文是发表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上,同时在宝钢、辽化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获得了许多实际科研项目。 2、管理决策分析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主要在多属性决策、群决策、多指标综合评价等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学术带头人是樊治平教授,近五年来,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4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100余次。 3、工业工程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主要研究库存优化控制、物流管理、人因工程、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学术带头人是郭伏教授和戢守峰教授,近年来,在此研究方向上,获得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过省、市级科研项目和一些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EI及ISTP检索近20篇。出版教材及专著6部。 4、电子商务、ERP和管理信息系统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际,为实现企业信息化提供解决方案。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宝钢电子商务、宝钢ERP、首钢ERP、抚顺石化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等实际项目的咨询和系统开发任务。学术带头人是黄小原教授和樊治平教授,学术骨干为卢震副教授、尤天慧副教授、朱宝琳博士、俞竹超老师等。最后只要你初试考的分数高 ,复试正常表现的话 基本不会被刷的 所以放心复习报考

资料很多,我就找个1给你看。。。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由于文献较多,我不可能全部上传给你,请选择自己需要的篇目,然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址免费求助文献全文。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闵亨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9-01 硕士 0 329 2 公路客运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策略研究 刘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01 硕士 0 60 3 平板玻璃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傅钧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1-16 硕士 0 28 4 供应链环境下SF公司采购管理研究 柴世清 兰州大学 2008-04-01 硕士 0 28 5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侯振兴 兰州大学 2008-04-01 硕士 0 75 6 面向钢铁业的逆向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刁金柱 广西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9 7 医药物流供应链管理对药品监督规范管理的影响研究及调整要求 周金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15 8 服装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葛腾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3-01 硕士 0 22 9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策略研究 范英杰 广西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30 10 烟草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小磊 山东大学 2008-04-12 硕士 0 7 11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园区货流预测研究 梁银魁 山东大学 2008-05-22 硕士 0 5 12 山东松下公司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研究 孙涛 山东大学 2008-03-25 硕士 0 9 13 基于需求驱动的供应链优化管理研究 盖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01 硕士 0 6 14 供应链管理下制造业供应商选择的研究 汪宏 广西大学 2007-12-01 硕士 0 6 15 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邢维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7-01 硕士 0 0 16 基于J2EE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焦金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0 17 供应链环境下联合库存管理模型及其绩效评价的研究 黄进红 重庆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148 18 基于SOA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刘颖 浙江大学 2007-08-01 硕士 0 256 19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战略供应商的管理 刘长虹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03 硕士 0 320 20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商与营销商合作关系研究 张高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06-11-01 硕士 0 149 21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绿色度评价研究 张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01 硕士 1 231 22 我国制造业OEM发展及其供应链管理 彭坤顺 中南大学 2007-03-01 硕士 1 258 23 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供应链管理与竞争优势的提升 白卫国 内蒙古大学 2006-10-18 硕士 0 102 24 供应链管理技术在现代化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杨君璇 内蒙古大学 2006-11-12 硕士 0 72 25 云南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韩戟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21 硕士 0 80 26 南光公司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备件库存管理策略研究 王波 内蒙古大学 2006-11-04 硕士 0 109 27 代建制模式下代建单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 刘茉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120 28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分销商选择及激励研究 宋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2-01 硕士 0 178 29 供应链管理中材料管理的研究 郑中华 重庆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75 30 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对国美的借鉴研究 王秀丽 西北大学 2007-06-01 硕士 0 1326 31 从SCM到DCM:我国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思维创新 陈秀宁 东北财经大学 2006-12-01 硕士 0 150 32 供应链管理在ICT企业的应用研究 蒋九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3-01 硕士 0 96 33 基于供应链运作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时晓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219 34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桂国香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4-01 硕士 1 352 35 基于信息融合的运输企业敏捷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何祎男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104 36 供应链管理在彩电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应用 刘沁 湖南大学 2006-12-01 硕士 0 83 37 电子供应链管理及其在元器件分销中的应用 杨廷鹏 贵州大学 2006-11-01 硕士 0 58 38 制造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王岐峰 沈阳工业大学 2006-12-01 硕士 0 224 39 供应链管理中供需信息变异的错误研究 李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57 40 广西电信现代化采购与物流管理研究 李庆忠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01 硕士 0 102 41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集成优化研究 杨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01 硕士 0 295 42 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 萧毅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01 硕士 0 615 43 安利公司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研究 李庆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06-11-17 硕士 0 517 44 某国际化妆品公司供应链管理方案分析 吴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30 硕士 0 514 4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策略研究 李鹏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3-01 硕士 0 672 46 潍坊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优化控制 赵文举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360 47 供应链管理中分销商的选择评价方法研究 耿军霞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211 48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连锁超市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张银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204 49 甘肃省饲料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 姚春侠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4-20 硕士 0 144 50 军地物流一体化军事后勤供应链管理硏究 谢平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191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页 末页 共有记录648条 以上是专业数据库(CNKI等)查到的部分文献,您可以去这里免费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

供应链管理论文发表机构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4.1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4.2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4.3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4.4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www.wsdxs.cn/html/guanliqita

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辽宁地区企业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现状

在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中,为了实现产品研究周期的缩短以及对市场的快速抢占,产品开发工作并没有被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来管理,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产品的开发欠缺与之配套的评审机制,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作出详细分析并且没有对产品是否能够投入生产作出充分认证,这导致了前面需要做的工作都被积压在产品生产阶段,并会由于反复的修改和返工导致开发周期的延长以及开发成本的提高。另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在产品设计与生产方面欠缺沟通机制与管理机制,十分容易导致协作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作为企业生产线员工,欠缺成本控制意识;作为生产管理人员过分强调产量目标;作为生产计划人员则和物料计划人员欠缺沟通,这些情况会导致生产工作与设计工作难以实现紧密结合,并因为沟通不畅而出现频繁停线和换线的问题。由此可见,辽宁地区企业在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中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欠缺研制周期中的成本管理;二是产品的开发效率较低;三是企业员工欠缺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四是部分生产工艺有待合理化;五是物料计划与生产计划的沟通与交流有待强化。

二、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量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围绕成本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体系

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理要求辽宁地区的企业构建一种相互联系、具备动态特征且能够快速反应的业务流程系统。在此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对业务流程作出整合,围绕成本管理对经营管理模式作出优化,并从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管理结构方面构建科学的成本管控系统。其中成本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企业供应链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应于企业产品的特点;二是重视以提高成本管理成效为出发点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在成本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管理跨度与管理等级作出合理控制;三是要构建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构建;四是在确保业务流程各个要素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要素的协调与配合;五是业务流程中的各个要素需要具备制衡与激励机制;六是需要使用具有动态性特征的经济考核指标来对供应链中业务的运作成效作出检验。由于存在于辽宁地区的供应链网络并不是企业的单纯相加,因此,要对供应链管理成本进行降低,就有必要挖掘供应链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并发挥出这种优势,同时要对企业个体的业务流程作出优化与调整。事实上,在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业务流程再造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显现与认可,因此在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有必要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来对辽宁地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优化。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企业间业务流程的优化两个方面来进行: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优化来看,企业应当认识到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突破点。如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仅较复杂,并且会涉及到较多的部门。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实现两个部门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从而对业务流程作出简化,这对于降低运营成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所开展的业务流程方面来看,供应链环境中的零售商与分销商、分销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来开展业务联系。相对于传统的人工业务处理工作而言,电子化商务显然更加便捷,并且在电子化商务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些业务可以进行合并,这会让业务流程产生很大变化。

(二)强化成本管控制度化建设

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系统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并让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获得制度保障。企业要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就有必要对开展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化建设来推动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的长期发展。从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内容来看,包括企业生产资料管理的制度化、成本分析的制度化、管理手续的制度化、控制手段的制度化、管理环节的制度化、管理程度的制度化以及管理组织的制度化等。这些制度能够在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中对企业工作的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构建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应当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具有明确的成本管理流程,并且在成本管理职责的划分方面需要具有明确性与可追溯性。

一是目标成本是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基准。目标成本制度需要以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产品设计开发为核心,并要求采购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共同参与制度拟定工作。这种制度的制定能够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管理流程与生产工艺来对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预测,从而为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预算制度与预算执行制度是企业供应量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以产品订单为依据对一段时期中的产品销售作出预测与统计,并得出预测结果以及各个部门的成本预算,在主管领导、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对这些预算作出审定之后,则可以在财务部门的监管中对这些预算进行使用。企业中预算的执行应当由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来监督与维护,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将供应链成本管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供应链管理论文发表流程

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辽宁地区企业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现状

在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中,为了实现产品研究周期的缩短以及对市场的快速抢占,产品开发工作并没有被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来管理,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产品的开发欠缺与之配套的评审机制,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作出详细分析并且没有对产品是否能够投入生产作出充分认证,这导致了前面需要做的工作都被积压在产品生产阶段,并会由于反复的修改和返工导致开发周期的延长以及开发成本的提高。另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在产品设计与生产方面欠缺沟通机制与管理机制,十分容易导致协作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作为企业生产线员工,欠缺成本控制意识;作为生产管理人员过分强调产量目标;作为生产计划人员则和物料计划人员欠缺沟通,这些情况会导致生产工作与设计工作难以实现紧密结合,并因为沟通不畅而出现频繁停线和换线的问题。由此可见,辽宁地区企业在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中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欠缺研制周期中的成本管理;二是产品的开发效率较低;三是企业员工欠缺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四是部分生产工艺有待合理化;五是物料计划与生产计划的沟通与交流有待强化。

二、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量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围绕成本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体系

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理要求辽宁地区的企业构建一种相互联系、具备动态特征且能够快速反应的业务流程系统。在此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对业务流程作出整合,围绕成本管理对经营管理模式作出优化,并从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管理结构方面构建科学的成本管控系统。其中成本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企业供应链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应于企业产品的特点;二是重视以提高成本管理成效为出发点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在成本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管理跨度与管理等级作出合理控制;三是要构建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构建;四是在确保业务流程各个要素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要素的协调与配合;五是业务流程中的各个要素需要具备制衡与激励机制;六是需要使用具有动态性特征的经济考核指标来对供应链中业务的运作成效作出检验。由于存在于辽宁地区的供应链网络并不是企业的单纯相加,因此,要对供应链管理成本进行降低,就有必要挖掘供应链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并发挥出这种优势,同时要对企业个体的业务流程作出优化与调整。事实上,在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业务流程再造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显现与认可,因此在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有必要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来对辽宁地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优化。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企业间业务流程的优化两个方面来进行: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优化来看,企业应当认识到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突破点。如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仅较复杂,并且会涉及到较多的部门。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实现两个部门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从而对业务流程作出简化,这对于降低运营成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所开展的业务流程方面来看,供应链环境中的零售商与分销商、分销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来开展业务联系。相对于传统的人工业务处理工作而言,电子化商务显然更加便捷,并且在电子化商务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些业务可以进行合并,这会让业务流程产生很大变化。

(二)强化成本管控制度化建设

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系统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并让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获得制度保障。企业要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就有必要对开展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化建设来推动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的长期发展。从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内容来看,包括企业生产资料管理的制度化、成本分析的制度化、管理手续的制度化、控制手段的制度化、管理环节的制度化、管理程度的制度化以及管理组织的制度化等。这些制度能够在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中对企业工作的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构建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应当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具有明确的成本管理流程,并且在成本管理职责的划分方面需要具有明确性与可追溯性。

一是目标成本是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基准。目标成本制度需要以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产品设计开发为核心,并要求采购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共同参与制度拟定工作。这种制度的制定能够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管理流程与生产工艺来对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预测,从而为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预算制度与预算执行制度是企业供应量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以产品订单为依据对一段时期中的产品销售作出预测与统计,并得出预测结果以及各个部门的成本预算,在主管领导、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对这些预算作出审定之后,则可以在财务部门的监管中对这些预算进行使用。企业中预算的执行应当由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来监督与维护,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将供应链成本管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4.1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4.2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4.3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4.4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