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穷人怎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1:36:26

穷人怎么发表论文

林肯父亲修鞋、俞敏洪贫穷中长大,贫穷磨练他们的意志,贫穷让他们更能适应残酷的生活,吃苦耐劳,坚持到最后,走向成功贫穷=财富(议论文)贫穷是什么?很多人会说贫穷是魔鬼、是毒药、是夺命丹……是的,当你需要钱的时候,贫穷的确很可怕,许多人因为贫穷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家庭,甚至于丧命于贫穷……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贫穷也能够带给人无穷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又何尝不是一种财富?贫穷使人懂得珍惜机会。贫穷的人往往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很难获得机会的青睐,因此,在他们的眼里,机会是很宝贵的。当机会降临时,他们常常能够紧紧抓住它们,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走向成功。成龙从小家境贫寒,早早辍学,生活所迫他不得不跟着剧组跑龙套干些剧组里的杂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导演的青睐上演了一个替身的角色,他抓住了机会,努力表现自己,结果他的表演天赋被导演看中,于是开始涉足电影表演,而今的成龙已经是响誉国际的超级巨星。成龙之所以成功了,就是因为贫穷使他认识到机会的难得而倍加珍惜,试想如果没有那段贫穷的经历,他很有可能轻易放弃在别人眼里根本不是机会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贫穷就是一种财富。贫穷能使人增长阅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贫穷使人不得不过早的接触社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从而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经验。我国著名的笑星赵本山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见识到了许许多多的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艺术创作素材,加上他的模仿天赋,最终成为我们熟知的艺术家。应该说善于模仿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达到赵本山高度的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够,缺乏艺术的生活源泉,使其模仿不够生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本山童年的贫穷生活,成了他一生的最为宝贵的财富。贫穷使人懂得感恩。贫穷的人常常遭遇艰难困苦,因此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就更容易体会到关爱的温暖,因此也就更懂得感恩。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落破之时常常饿肚子,只好去河边钓鱼。这时,有一群帮人家洗衣服布匹的妇女(漂母),刚好也到河边来洗衣布。其中一位老妇见韩信饥饿可怜,每天将自己的那份饭分成两半,留给韩信一半。后来,韩信成了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回来就报答了那个老妈妈,以千金相赠。韩信和漂母的故事被人们广泛的传颂,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人类的一种优良品质——感恩,而贫穷的人往往比优裕的人更懂得感恩的含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贫穷无疑也是一种财富,因为感恩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我们如果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贫穷,那么贫穷就变得不可怕了,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种种宝贵的财富。贫穷是一笔财富 真正从贫穷中找到自信而获得发展的人是会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因为他们知道是贫穷给了自己无尽的财富。我就是穷人队伍中的一员,虽然自己离成功还很遥远,但当重新回望走过的路时却感受到了贫穷带来的富足。 贫穷让我懂得了生存的重要和艰难,为了活下去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贫穷让我经历了各种困苦的磨练,锻造了我极强的适应能力。对于白眼、饥寒、孤寂和失落,都有了很强的抵抗性,如今再次面对它们时自己完全可以一笑而过,只当过往的烟云;贫穷将我从无助的寒潭中带到友谊和关爱的篝火旁,即使在寒冬也可以感受到阵阵春暖;贫穷给了我一股无穷的动力,每天我用它来追寻成功;贫穷使我读懂了知识和智慧远比黄金和宝石重要,只有他们才能开启成功之门……难道这些用金钱能买得到吗?我想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我物质上的贫穷却带给了我精神思想上的富有。 伟大的林肯总统小时候连算术书都买不起;从小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拿破伦成了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从小身体虚弱,家里很贫穷……假如他们出生在豪门,也许他们的名字就无法名垂千古了。我想正是因为贫穷促使他们不断改造自己,最终取得成功。贫穷给了他们很多看起来悲惨但最终却是美好的东西。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贫困生写的这样一段话:贫穷但却自信乐观,即使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心也要向着光明,时时发现阳光的温暖和灿烂。贫困生如果仅寄希望于外界的补助来摆脱困境,那只能导致贫困一生,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拥有了自信、勤奋和真诚,最终将无所不有。我曾经一度为这段话触动过并作了深刻地思考,想必这是“人穷志不穷”的最好引证了。 我们是贫困生,这是生与俱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不要抱怨生活,不要害怕贫穷,我们不需要担心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我们仍可大胆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努力,换一种角度一种思维,世界依然美好。虽然贫穷但却可以获得贫穷赐予的而别人永远无法得到的一笔财富。 贫穷是一笔财富,看你如何去挖取……才记得大家都在大喊越穷越革命,越光荣,越进步……一眨眼功夫,社会便步入了金钱时代,读中学时,老师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非常同情于勒叔叔,继对父母的六亲不认,感到愤懑,庆幸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否则,会被那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赤裸裸金钱关系所坑害。如今这个拜金主义泛滥的时代,满眼是菲利蒲夫妇式的人物,想想自己的思想也高不到哪里,也是满脑子的如何赚钱,如何弄个官当,然后捞他一把。不过也非常敬佩一对小老板夫妇,他们发现自己正在读高中的女儿,沾染上了严重的铜臭习气,而变得讲吃讲穿讲享受了,便日夜茶饭不思,忧心忡忡。于是两人通过充分论证,便创意性地设计了一个装穷的方案,谎称他们由于生意经营不善,将原来挣的几十万钱,亏损了进去,并搬出了原来居住条件优越的住宅,重新租借了一处条件仅够勉强维系正常生活的住处。结果女儿认识到,财富是靠不住的。因此,一门心思地完成自己的学业,结果自然考上了一所非常理想的重点大学。这个故事不管是真实的还是编造的,我们不禁为这对夫妻的胆识和卓见肃然起敬。一般情况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且由于人的本能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由奢入俭”可以说比登天还难。以此看来,贫穷的的确确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当然也不是主张越穷越光荣,只是觉得我们在贯彻执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也是硬道理。特别是我们如今享乐思想,拜金主义思想,纨绔思想充斥在青少身上的当儿,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子贫穷,应该是具有深远的特殊意义的。写到了这里,我想起了就在我们隔壁,有三顶世界保护遗产桂冠的丽江。她为什么能够独占三项世界保护遗产的鳌头呢?在这里我可以勇敢地肯定地说,是得益于她的贫穷。丽江由于受玉龙雪山的影响,加之处在高海拔地区,不出产水稻,土地肥沃,但受气候的影响,所以产出也不是那么好。连粮食蔬菜等,都要靠外地支持。我们可以从四方街上住户的建筑看出丽江人的生活水准。一个地区的富遮与穷放,建筑就是一面镜子。可以这样说,没有丽江人的贫穷,就没有丽江古城那片被称之为世界遗产的建筑物的完美保留。从这一角度来看,这还得感谢贫困。如果丽江人里有一大群后起的暴发户,那么这个四方街肯定受到了破坏。现在丽江旅游红火了,丽江人财大气粗了,便生出了好多条现代化的街道,好在那矮小的民居建筑,已经得到很好的保护,否则有钱的话,那民居建筑群早就保留不下来了。这真有点“塞翁失马”的味道。我们要脱贫致富,可也不必就将我们原来的一些旧东西“斩草除根”。即使暂时还脱不了贫,也不要心急。或许这贫穷,就是我们一笔不可再生的财富。那一对夫妻,因为善意的装穷,成就了女儿的成功。我们不需要装穷,但我们可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去除我们身上的那股铜臭味,还青少年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这是我们目前亟待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丽江因为贫穷,将古老的东巴文、古民居建筑群和三江域的原始森林保留了下来,为她今天的辉煌作下了伏笔。追求富裕是我们的本能,而将贫穷保留下,作为我们原生态或者人类发展的见证,更应该是我们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警示。富足时留下来的,可能只是一时的富丽堂皇,或作秀,或光宗耀祖……里面盛满了一些虚伪的欺物,只有贫穷,才为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真实可靠的各种财富。过分追求不应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只会膨胀我们本能的私欲、浮夸和虚假。只有贫穷才是真实的,这财富也才属于我们自己。

贫穷也是一种财富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显然这句话是矛盾的,但我觉得就贫穷更深一步来理解,贫穷的的确确也是一种财富。贫穷的人会时不时流露出一种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嫌自己家贫,嫌自己穿得寒伧、吃得不好,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无能,为此而心情沮丧。这是何苦呢?应该清楚,出身是无法选择的,这是一种事实。贫穷的确不是一件令人雀跃的事,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存在贫穷,出身贫穷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光彩,也并不意味着就低人一等。重要的是面对贫穷的态度,有些人是积极的,而有些人是消极的,然而消极的人必定会失败,积极的人总会获得成功。这足以来证明贫穷也是一种财富。贫穷,正是激发一个人竞争意识的催化剂。明代宋濂就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子弟。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办法买书来读,他就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赶紧抄写,怕误了还书的日子,有时天气寒冷,砚池里的水结了很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和伸直,即使这样,他也不肯放松。正是靠着常人难以做到的苦学精神,使他成了名震一时的文学家。不光宋濂,古今中外成大事业、大成就者,大多出自贫寒之家。宋朝名臣范仲淹两岁丧父,小时候连稠一点的粥都吃不到;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出身贫苦,曾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相反,生活在一个富贵之家,从小生活在父母营造的安乐窝里,若不发愤努力,优越的条件反而会扼杀奋飞的翅膀。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再来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吧,不少品学兼优的人都是家境较为贫困的,因为他们更知道珍惜,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贫穷,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我们可不可以说,正是因为贫穷成就了他们?贫穷,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而家境较好的人一般都会生活在父母的怀里,无法懂得如何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整天总会依赖父母,更无法独立。贫穷是一笔财富,它让人学会努力,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因为贫穷所以才会有黑暗中的,逆境中的执着前行。经历贫穷,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是蔚蓝色的,就像天空,有白云,有飞鸟,还有你幸福的歌唱。说上面这番话的意思,并不是要违心地歌颂贫穷,我只是觉得,应该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贫穷,从眼下消沉的阴影中走出来,用积极、健康的心情去对待生活。请记住: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前几年发表论文是不收费的 而且还有稿费 因为有国家的补助 现在国家对这些杂志不补助了 所有杂志社为了生存 就开始有私人稿件 这也是杂志社生存的唯一出路我们应该理解

贫穷,富有,这两个看似相距遥远实际近在咫尺的词语,居然让一堵无形的墙分隔开来,而这道墙,其实就是——人们的心境。 也许有人很贫穷,一无所有,但他活得快乐,活得精彩,活得充实。因为他乐观豁达,他相信自己能改变人生,改变生命的价值,凭着这股信念,他始终坚持不懈,前进的道路坎坷难走,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有一颗钢铁般的百坚不催的心,正是这颗心,给了他勇气与意志,尽历艰辛,在人生路上洒满汗水,最终摘到成功之花,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许他会成为世界首富,或者亿万富翁,但他那颗坚定、坚毅、坚韧的心仍旧不变,他仍然像贫穷一样,不断地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直到攀上人生的颠峰。 而有的人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过着锦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不思上进,一无是处,他们拥有的心像玻璃,一打就碎,他们禁不起挫折与失败,一旦失败,他们就再也爬不起来。当他们挥霍光他们的财产时,他们只能沦落为穷人。而一向享惯荣华富贵的他们,由于无法接受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甚至会走上极端。我为这种人感到悲哀!他们的心灵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他们是无法立足于这个布满挫折与泪水的社会的! 其实,挫折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贫穷也没什么,人生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挫折,既然不能避免,为什么不乐观地去面对?一个人的命运并不在于家庭环境的好坏,而是在于有没有一颗乐观、坚强、上进的心,它能使一个人从低谷走到颠峰,也能让人从山峰摔下悬崖。 而这种良好的心态,正是决定你的贫穷与富有的重要因素,只要我们能拆下那堵无形的墙,用一种乐观、坚强、上进的眼光来看待生命,那么,世上也不存在什么贫穷与富有了。贫穷与富有 上帝是公平的,其实贫穷与富有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富有人家的孩子,比农村孩子多的是上高档酒店的机会,少的是玩弄沙子的乐趣;多的是能够在网络里陶醉,少的是小河边的嬉戏玩闹,捉鱼捉虾;多的是上优等学校的机会,少的是农村孩子的野劲。 我与同桌英芸相比,我的家庭是美满富裕的,可我和她的差别并不大。她特别特别的懂事,会做许许多多的家务,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去关心别人,懂的怎样去帮忙做事。而我,只懂得见到外宾时简单的礼仪。 我是一朵温室里的花朵,从小就在众多人的呵护下成长,可以说,我是一颗掌上明珠,平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家务多是家里的阿姨做的,都用不着我去费力。每天都有人给我准备可口的早餐。所以,逐渐的,我也变成小懒猫了。 贫穷与富有,见证你的成功与失败。其实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野劲,没有信念要去拼搏,去努力。今天你富有,明天你就会被昨天比你穷的人跟穷,人有三衰六旺,没有人富有过五代的。今天的认真拼搏,造就了你明天的富有与贫穷,如果你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富有,难道就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吗?

发表论文贫穷的教授

揭密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的背后的秘诀:把书念下去,别让心中的灯熄灭

因为这个论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都觉得可以从论文中找到自己的想法。

一、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乐于奉献1985年王淑娟从东北农村方圆10公里内只有3户人家的一个穷山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1998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完成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王淑娟教授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她把教书作为自己参与社会创造,造福当代,泽被万世的一种形式。她从这一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验到了奉献的快乐。 王淑娟教授公正、友善、严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节课。通过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清白做人、规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怎样作为。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可为范,灵魂只有用灵魂去塑造,情操只有用情操去陶冶,品质只有用品质去培育,道德只有用道德去感染,人格只有用人格去锤炼。王淑娟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学生“为人诚笃”、“为学严谨”、“为师行胜于言”。 王淑娟教授已经在3尺讲台上奋斗了15年。她的学生已遍布五湖四海,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接到来自千里之外的电话;看到一张张来自远方的贺卡上的深情祝福;走过校园,听到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看到教室里莘莘学子的崇拜的目光,王淑娟教授常常感叹:此生无悔!此生无憾!此生足矣!二、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王淑娟教授认为: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教书育人在点点滴滴,教书育人在方方面面,教书育人在前瞻的创新,教书育人在科学的远见。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是否了解,是否有爱心。亲其师,信其道。 在王淑娟教授任基础电子技术课程学期结束的时候,在不及格的名单里有一个叫万保春的学生。他找到了王老师,说明他的实际情况。他是一名降级生,上学期没有认真听课,导致基础电子技术课程不及格,希望王老师能在假期里帮助他重新学习一遍基础电子技术课程。他们约定:暑假王老师到实验室编教材,他到实验室看书,王老师给他答疑。暑假结束的时候,他饱含深情地对王老师说:“老师,谢谢您在这段时间里教了我这么多的知识,更要谢谢您在这段时间里给我那么多的激励”。之后的一个学期,王淑娟教授仍然任班集成电子技术课程。学期结束时,他集成电子技术课程成绩优秀。 2006年春季学期王淑娟教授任课班级有个名字叫张龙的学生,希望进入王老师的实验室学习,希望参加今年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王老师不仅同意了,而且免费为他提供了实验条件,包括仪器设备和元器件。他勤奋刻苦,期末基础电子技术课程取得了95分的优异成绩。暑假学校安排竞赛培训,他却因为经济困难准备回家。王老师得知后,帮他解决了经济困难。15年来,不知道王老师为多少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也不知道王老师的实验室接受了多少个这样贫穷而优秀的学生,也不知道王老师多少次为学生免费印刷习题和技术资料。 王淑娟教授常说:“我来自于农村,是我的父母、老师和社会,给了我上大学,给了我当教授、博导的机会。我一定要尽我所能去爱我的学生、帮助我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以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三、教育教学的改革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教学成果突出 王淑娟教授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学教研室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积极组织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王淑娟教授坚持团队意识,协同创新。在王淑娟教授的带领下,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团队象“夸父”一样,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科学的创新源,孜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学领域里永远发光的“太阳” “在平凡中创新,在泥土中淘金”。 王淑娟教授带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第一、第二课堂互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项目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方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王淑娟教授获2005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为适应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后续课程的需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建立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交替授课的新体系。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基础电子技术》和《集成电子技术》。王淑娟教授主持教学研究项目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王淑娟教授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2项。王淑娟教授本人荣获200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赛前辅导教师称号。王淑娟教授指导大学生科技制作多项,获校二等奖3项,获校三等奖1项。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秀王淑娟教授重视每一个50分钟。每一个50分钟都是充满责任的50分钟;每一个50分钟都是对自己充满挑战的50分钟。向50分钟要水平、要效果。王淑娟教授认为讲课不是简单地重复讲稿,课堂应该是动态的,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为课堂留出讨论和产生火花的余地。针对课程中需要启发的知识点,制订启发式教学流程,编写启发式教案。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调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再加以提炼、总结、升华,最后再反馈给学生。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家都在教,大家都在学,教中有学,学中有教。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经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问题的能力、解答问题的能力、应付挑战性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雄厚的实力,敏锐的思维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1800个50分钟汇聚成了王淑娟教授15年的教书育人历程。在她15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她聆听学生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付出真爱就会得到爱的回报。在专家和学生评教中,王淑娟教授一直名列全校前茅。由于教学效果优秀,王淑娟教授获得了2003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获2004年度校教学优秀一等奖, 获2004年度校优秀教师奖。获2005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五、将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王淑娟教授(博导)一直从事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技术、电子设备可靠性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军用电子元器件及其装置的多余物自动检测识别技术研究领域,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EI检索1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 王淑娟教授将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优生选拔与培养模式,以教授(博导)为核心、以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优秀教师队伍为本科特优生制定长期、周密的培养规划,按照本、硕、博连续、有计划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拔尖人才。她所指导的本科生申请专利5项;获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人;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罗克韦尔奖学金3人;获通用电气奖学金2人。1985年9月-1989年7月 哈工大自动控制专业 本 科1989年9月-1992年3月 哈工大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专业 硕士研究生1992年3月-1994年8月 哈工大惯性导航测试设备研究中心 研实员1994年8月-1999年5月 哈工大惯性导航测试设备研究中心 助 研1994年9月-1998年12月 哈工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在职博士生1999年6月-2000年6月 哈工大电气工程系电子学教研室 讲 师2000年6月-2004年1月 哈工大电气工程系电子学教研室 副教授2000年1月-2003年11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2002年6月-2004年5月 哈工大电气工程系电子学教研室 教研室副主任2004年1月-至今 哈工大电气工程系电子学教研室 教 授2004年5月-至今 哈工大电气工程系电子学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2005年4月-至今 哈工大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博士生导师2004年8月-至今 全国高校电子技术学会 理事2010年12月-至今 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副院长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发表无穷级数革命性论文

翻开近代数学的理论书籍,与阿贝尔相关的定理、公式随处可见,如阿贝尔级数、阿贝尔基本定理、阿贝尔极限定理等等。有这么多的概念和定理与自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数学家,在数学史上是很少见的。遗憾的是阿贝尔英年早逝,仅活了27岁,没能在生前享受自己的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阿贝尔是挪威著名的数学家,近代数学发展的先驱,1802年8月5日生于挪威芬岛。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阿贝尔,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才能。在学校里,他的这种表现引起老师霍姆伯的注意。在老师霍姆伯介绍下,他开始阅读牛顿、欧拉、高斯的数学著作。老师的引导和大师们著作的魅力使他踏进了数学的王国,从此再也不想出来。如痴如醉的钻研使他的进步神速,时隔不久,他就攻到了数学领域的前沿阵地。

1821年,刚进入奥斯陆大学的阿贝尔便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研究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他找到了不能用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原因,并写成论文。遗憾的是这篇划时代的论文并未引起数学界的注意。但阿贝尔并未灰心,自费印刷了证明五次方程不可解的论文邮寄给高斯,希望能得到数学巨人的接见。令人惋惜的是,一生勤勉的高斯,虽有许多伟大的数学发现,却错过发现这个伟大的数学天才的机会。至死他都没打开阿贝尔寄来的论文。

但凡伟大的科学家都有愈挫愈勇的精神,阿贝尔同样如此。1826年,满怀数学热情的阿贝尔前往数学家云集的巴黎,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勒让德和柯西等人,并在他们的建议下开始研究椭圆积分。同年,他给法国科学院写了一篇关于椭圆积分的论文,但结果石沉大海,他只好再回柏林。次年,贫病交迫的阿贝尔为了生计回到了故国挪威,靠做家庭教师维持生活。

1828年,阿贝尔发表的论文终被法国数学界肯定,并获得空前的热应。得知阿贝尔已回挪威后,四名法国科学院院士联名上书给挪威国王,要求寻找他,并建议国王将其调入皇家科学院工作。阿贝尔的命运眼看就要出现转机,但这一切来得太迟了。1829年4月6日,贫困交加的阿贝尔在挪威弗鲁兰病逝,年仅27岁。一代天才数学巨星过早病逝,这是整个数学界难以弥补的损失。

阿贝尔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在许多方面都有建树。除了五次方程之外,阿贝尔还研究无穷级数和具有交换的伽罗瓦群方程。在研究无穷级数中,他得到的判别准则和幂级数求和的定理,推动了分析学严格化的进程。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称这种交换群称为“阿贝尔群”。他还是公认的椭圆函数论的奠基者。他把椭圆积分的反演引入了椭圆函数,并发现了椭圆函数加法定理、双周期性,并在此基础上证明出了阿贝尔定理。

阿贝尔在函数、方程领域所做的研究为数学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并对数学的其他分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数学家C.埃尔米特曾说:阿贝尔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2003年,为了纪念这位天才数学家诞辰200周年,挪威政府特设立了世界上奖金最高的数学奖——阿贝尔奖。阿贝尔的大名也因这个大奖更加为人们所熟知。

数学家名人故事:阿贝尔_1500字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6日),挪威数学家,在很多数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最著名的一个结果是首次完整给出了高于四次的一般代数方程没有一般形式的代数解的证明。这个问题是他那时最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悬疑达250多年。他也是椭圆函数领域的开拓者,阿贝尔函数的发现者。尽管阿贝尔成就极高,却在生前没有得到认可,他的生活非常贫困,死时只有27岁。

阿贝尔是十九世纪挪威出现的最伟大数学家。他的父亲是挪威克里斯蒂安桑主教区芬杜小村庄的牧师,全家生活在穷困之中。在1815年,当他进入了奥斯陆的一所天主教学校读书,他的数学才华便显露出来。经他的老师霍尔姆伯的引导下,他学习了不少当时的名数学家的著作,包括:牛顿、欧拉、拉格朗日及高斯等。

1820年,阿贝尔的父亲去世,照顾全家七口的重担突然交到他的肩上。虽然如此,1821年阿贝尔透过霍姆彪的补助,仍可进入奥斯陆的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即奥斯陆大学就读,於1822年获大学预颁学位,并由霍姆彪的资助下继续学业。

在学校里,他几乎全是自学,同时花大量时间作研究。1823年当阿贝尔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他的朋友便力请挪威政府资助他到德国及法国进修。

这篇《一元五次方程没有代数一般解》论文,正确解决了这个几百年来的难题:即五次方程不存在代数解。后来数学上把这个结果称为阿贝尔—鲁芬尼定理。阿贝尔认为这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刷他的论文。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外国的数学家,包括德国被称为数学王子的.家高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可惜文章太简洁了,没有人能看懂。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于是连拿起刀来裁开书页来看内容也懒得做,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高斯错过了这篇论文,不知道这个著名的代数难题已被解破。

1826年夏天,他在巴黎造访了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并且完成了一份有关超越函数的研究报告。这些工作展示出一个代数函数理论,现称为阿贝尔定理,而这定理也是後期阿贝尔积分及阿贝尔函数的理论基础。他在巴黎被冷落对待,他曾经把他的研究报告寄去科学学院,望可得到好评,但他的努力也是徒然。他在离开巴黎前染顽疾,最初只以为只是感冒,后来才知道是肺结核病。

在1828年冬天,阿贝尔的病逐渐严重起来。在他圣诞节去芬罗兰探他的未婚妻克莱利·肯姆普期间,病情便更恶化。到1829年1月时,他已知自己寿命不长,出血的症状已无法否认。直至1829年4月6日凌晨,阿贝尔去世了。

直到阿贝尔去世前不久,人们才认识到他的价值。1828年,四名法国科学院院士上书给挪威国王,请他为阿贝尔提供合适的科学研究位置,勒让德也在科学院会议上对阿贝尔大加称赞。在阿贝尔死後两天,克列尔写信说为阿贝尔成功争取於柏林大学当数学教授,可惜已经太迟,一代天才数学家已经在收到这消息前去世了。

此后荣誉和褒奖接踵而来,1830年他和卡尔·雅可比共同获得法国科学院大奖。阿贝尔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五次方程之外,他还研究了更广的一类代数方程,后人发现这是具有交换的伽罗瓦群的方程。为了纪念他,后人称交换群为阿贝尔群。阿贝尔还研究过无穷级数,得到了一些判别准则以及关于幂级数求和的定理。这些工作使他成为分析学严格化的推动者。

阿贝尔和雅可比是公认的椭圆函数论的奠基者。阿贝尔发现了椭圆函数的加法定理、双周期性、并引进了椭圆积分的反演。阿贝尔这一系列工作为椭圆函数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并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数学分支。埃尔米特曾说:阿贝尔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

科学院秘书傅立叶读了论文的引言,然后委托勒让得和柯西负责审查。柯西把稿件带回家中,究竟放在什么地方,竟记不起来了。直到两年以后阿贝尔已经去世,失踪的论文原稿才重新找到,而论文的正式发表,则迁延了12年之久。

这些迟来的荣誉对这位数学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位数学天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生活拮据,虽然怀才不遇,但是在困境中他依然坚持数学的研究。这种精神和阿贝尔的数学贡献同样珍贵。

1707年4月15日出生於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於俄国的彼得堡去逝。欧拉出生於牧师家庭,自幼受到父亲的教育。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欧拉的父亲希望他学习神学,但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在上大学时,他已受到约翰第一伯努利的特别指导,专心研究数学。18岁时,他彻底的放弃了当牧师的想法而专攻数学,并开始发表文章。1727年,在丹尼尔伯努利的推荐下,欧拉到俄国的彼得堡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并在1731年接替丹尼尔第一伯努利,成为物理学教授。在俄国的14年中,他努力不懈地投入研究工作,在分析学、数论及力学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此外,欧拉还应俄国政府的要求,解决了不少如地图学、造船业等的实际问题。1735年,他因工作过度以致右眼失明。在1741年,他受到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到德国科学院担任物理数学所所长一职,长达25年。他在柏林期间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涉及行星运动、刚体运动、热力学、弹道学、人口学等等,这些工作与他的数学研究互相推动着。与此同时,他在微分方程、曲面微分几何及其他数学领域均有开创性的发现。1766年,他应俄国沙皇喀德林二世的礼聘重回彼得堡。在1771年,一场重病使他的左眼亦完全失明,但他以其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技巧继续从事科学创作。他通过与助手们的讨论以及直接口授等方式完成了大量的科学着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数学推至几乎整个物理的领域。此外,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以及《积分学原理》都成为数学中的经典着作。除了教科书外,欧拉平均以每年800页的速度写出创造性论文。他去世后,人们整理出他的研究成果多达74卷。欧拉最大的功绩是扩展了微积分的领域,为微分几何及分析学的一些重要分支,如无穷级数、微分方程等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拉把无穷级数由一般的运算工具转变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科目。他计算出了ξ函数在偶数点的值 ,他证明了a2k是有理数,而且可以伯努利数来表示。此外,他对调和级数亦有所研究,并相当精确的计算出欧拉常数γ的值,其值近似为0.57721566490153286060651209 ……在18世纪中叶,欧拉和其他数学家在解决物理方面的问过程中,创立了微分方程这门学科。其中在常微分方程方面,他完整地解决了 n阶常系数线性齐次方程的问题,对於非齐次方程,他提出了一种降低方程阶的解法;在偏微分方程方面,欧拉将二维物体振动的问题,归结出了一、二、三维波动方程的解法。欧拉所写的《方程的积分法研究》更是偏微分方程在纯数学研究中的第一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欧拉引入了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给出了空间曲线曲率半径的解析表达方式。在1766年,他出版了《关於曲面上曲线的研究》,这是欧拉对微分几何最重要的贡献,更是微分几何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他将曲面表为z=f(x,y),并引入一系列标准符号以表示 z对 x,y的偏导数,这些符号至今仍通用。此外,在该著作中,他亦得到了曲面在任意截面上截线的曲率公式。欧拉在分析学上的贡献不胜枚举,如他引入了G函数和B函数,这证明了椭圆积分的加法定理,以及最早引入二重积分等等。在代数学方面,他发现了每个实系数多项式必分解为一次或二次因子之积,即a+bi的形式。欧拉还给出了费马小定理的三个证明,并引入了数论中重要的欧拉函数φ(n),他研究数论的一系列成果使得数论成为数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欧拉又用解析方法讨论数论问题,发现了ξ函数所满足的函数方程,并引入欧拉乘积。而且还解决了着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创立了拓扑学。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都能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

祖率:南朝,《隋唐.律历志》记载祖冲之圆周率计算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密率”,密率值=355113,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祖率”. 祖氏原理:祖冲之的儿子祖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一条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两等高立体图形,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则这两个立体体积相等.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祖氏原理”. 贾宪三角:北宋,其著作已经丢失,其主要内容被杨辉摘录而传世.贾宪的增乘开方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和高度机械化的方法可适用于任意高次方,而与此方法相联系的运算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贾宪三角”,也叫杨辉三角. 杨-米尔斯理论: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的理论,揭示了规范不变性可能有四种相互作用的共性,开辟了用规范场论来统一自然界4种相互作用的新途径.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杨-米尔斯理论”.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江苏金坛人,关于代数学,完整三角和,数值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的多重积分近似计算方法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王方法”. 苏氏锥面:数学家苏步青在1928年~1930年研究国际热门的仿射微分几何方面引进了仿射铸曲面和旋转曲面,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国际数学界命名为“苏氏锥面”. 熊氏无穷级数:1931年,熊庆来再度赴法国庞加莱研究所,两年后取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其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引进后,取得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熊氏无穷级数”. 陈氏性类:数学家陈省身,浙江嘉兴人,他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陈氏性类”,他同时也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是华人中唯一获过沃尔夫奖的数学家. 周氏坐标: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周氏坐标”,另外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环”. 吴氏方法:数学家吴文俊,上海人,1947年赴法国留学,钻研代数拓扑学,取得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吴公式”和“吴氏性类”,另外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吴氏方法”. 王氏悖论:数学家王浩关于数学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王氏悖论”. 柯氏定理: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记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柯-孙猜测”. 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同时此种方法被公认为“筛选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杨-张定理”. 陆氏猜想:数学家陆启铿关于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陆氏猜想”. 夏氏不等式:数学家夏道行在泛函积分和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夏氏不等式”. 姜氏空间:数学家姜伯驹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姜氏空间”;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 侯氏定理:数学家侯振挺关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侯氏定理”. 周氏猜测:数学家周海中关于梅森数分布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周氏猜测”. 王氏定理:数学家王戊堂关于点集拓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王氏定理”. 袁氏定理:数学家袁亚湘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袁氏定理”. 曾定理:1933年,曾炯之在哥廷根发表的论文《函数域上的可除代数》,被国际上命名为“曾定理”.另外,193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被国际上誉为“曾层次”.

研穷生发表论文费用谁出

发论文的版面费是学生给。

是研究生自己出钱,因为文科导师很缺钱缺课题经费,如果是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要有一篇发表的论文,则这一篇是导师出钱,原则上导师只支持一篇。

学术性期刊的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论文的格式可以参照你所投刊物的要求去做,至于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

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

版面费

版面费是指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刊物录用后,期刊编辑向论文作者收取的费用。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从版面费自身形成的构件和程序看,版面费是两方的自觉自愿的合约行为,是两个巴掌拍出的响,无违法违纪可言。

“版面费”早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公开的秘密,以版面费为核心的论文产业链,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究其原因,可以说版面费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名字由来

版面费是在我国现有的科研评价机制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出场并非偶然。

作者人数特别是高校的研究生和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要求发学术论文的数量随之增加。一般硕士、博士生毕业有需要“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的硬指标,论文发得不够就拿不到学位。教师评职称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正是高校师生获得学位、职称的需要,使得他们对学术期刊趋之若鹜 ,付版面费成了在所不惜的自觉行为。

如果是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要有一篇发表的论文则这一篇是导师出钱,原则上导师只支持一篇。剩下的费用是自费。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也是中国学历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类型。研究生主要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研穷生发表论文需要几审

3个月。论文审核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硕士论文一审和二审一般时间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审查内容包括政治性审查和创新性审查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审核论文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审核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也有可能更久。在提交论文的同时,您可以咨询研究生院的相关人员,为您提供更准确的审核时间说明。同时,您还可以查看相关出版社或期刊的审核政策,以便了解更多审核流程和时间的详细信息。

1 审核时间相对较长2 因为河北工业大学对论文审核比较严格,需要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所以审核时间相对较长。3 一般来说,河北工业大学发表论文需要等待3-6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审核。如果时间较紧,可以考虑找导师或相关专业人士帮忙加快审核进度。同时,也可以主动联系论文审核部门,了解审核进度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以加速审核进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