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四篇论文被先后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5 21:34:47

四篇论文被先后发表

说爱因斯坦是广义相对论唯一创立者是因为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的这个理论,后来这个理论被人们证实了,所以才会说爱因斯坦是广义相对论唯一创立者。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他将看不到前进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间里振荡着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这种事可能发生吗? 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17世纪,笛卡尔首次将它引入科学,作为传播光的媒质。其后,惠更斯进一步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中。与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然而到了19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因此大大发展。当时的看法是,波的传播要依赖于媒质,因为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光波的媒质是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也叫光以太。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将光和电磁现象统一起来,认为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统一起来。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19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 但是,电动力学遇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关于相对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顿时期就已经有了。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遇到了困难。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适用于力学的相对性原理是否适用于电磁学?例如,有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据伽利略理论,这两项的测量结果不同。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的光加速,即前车的光速=光速+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较慢,因为后车的光速=光速-车速。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我们如何解决这一分歧呢? 19世纪理论物理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其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海王星的发现显示出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并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日子里,爱因斯坦广泛关注物理学界的前沿动态,在许多问题上深入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十年的探索过程中,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他想到:以及绝对参照系是必要的吗?电磁场一定要有荷载物吗?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著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但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马赫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矛盾的。而爱因斯坦大大发展了相对性原理,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多讨论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的根据,他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从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同时性的相对性?不同地方的两个事件我们何以知道它是同时发生的呢?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信号来确认。为了得知异地事件的同时性我们就得知道信号的传递速度,但如何没出这一速度呢?我们必须测出两地的空间距离以及信号传递所需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测量很简单,麻烦在于测量时间,我们必须假定两地各有一只已经对好了的钟,从两个钟的读数可以知道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我们如何知道异地的钟对好了呢?答案是还需要一种信号。这个信号能否将钟对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种新信号,这样无穷后退,异地的同时性实际上无法确认。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同时性必与一种信号相联系,否则我们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是没有意义的。 光信号可能是用来对时钟最合适的信号,但光速不是无限大,这样就产生一个新奇的结论,对于静止的观察者同时的两件事,对于运动的观察者就不是同时的。我们设想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车通过站台时,甲站在站台上,有两道闪电在甲眼前闪过,一道在火车前端,一道在后端,并在火车两端及平台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通过测量,甲与列车两端的间距相等,得出的结论是,甲是同时看到两道闪电的。因此对甲来说,收到的两个光信号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传播同样的距离,并同时到达他所在位置,这两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时间发生,它们是同时的。但对于在列车内部正中央的乙,情况则不同,因为乙与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同运动,因此他会先截取向着他传播的前端信号,然后收到从后端传来的光信号。对乙来说,这两起事件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同时性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 相对论认为,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不变,它是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由于相对论效应,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变短,运动物体的时间膨胀。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速度都是很低的(与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对论效应。 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他并且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质能关系式对后来发展的原子能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因为其他人的一些理论都是在他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他将看不到前进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间里振荡着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这种事可能发生吗? 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17世纪,笛卡尔首次将它引入科学,作为传播光的媒质。其后,惠更斯进一步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中。与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然而到了19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因此大大发展。当时的看法是,波的传播要依赖于媒质,因为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光波的媒质是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也叫光以太。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将光和电磁现象统一起来,认为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统一起来。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19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 但是,电动力学遇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关于相对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顿时期就已经有了。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遇到了困难。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适用于力学的相对性原理是否适用于电磁学?例如,有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据伽利略理论,这两项的测量结果不同。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的光加速,即前车的光速=光速+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较慢,因为后车的光速=光速-车速。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我们如何解决这一分歧呢? 19世纪理论物理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其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海王星的发现显示出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并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日子里,爱因斯坦广泛关注物理学界的前沿动态,在许多问题上深入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十年的探索过程中,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他想到:以及绝对参照系是必要的吗?电磁场一定要有荷载物吗?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著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但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马赫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矛盾的。而爱因斯坦大大发展了相对性原理,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多讨论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的根据,他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从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同时性的相对性?不同地方的两个事件我们何以知道它是同时发生的呢?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信号来确认。为了得知异地事件的同时性我们就得知道信号的传递速度,但如何没出这一速度呢?我们必须测出两地的空间距离以及信号传递所需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测量很简单,麻烦在于测量时间,我们必须假定两地各有一只已经对好了的钟,从两个钟的读数可以知道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我们如何知道异地的钟对好了呢?答案是还需要一种信号。这个信号能否将钟对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种新信号,这样无穷后退,异地的同时性实际上无法确认。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同时性必与一种信号相联系,否则我们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是没有意义的。 光信号可能是用来对时钟最合适的信号,但光速不是无限大,这样就产生一个新奇的结论,对于静止的观察者同时的两件事,对于运动的观察者就不是同时的。我们设想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车通过站台时,甲站在站台上,有两道闪电在甲眼前闪过,一道在火车前端,一道在后端,并在火车两端及平台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通过测量,甲与列车两端的间距相等,得出的结论是,甲是同时看到两道闪电的。因此对甲来说,收到的两个光信号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传播同样的距离,并同时到达他所在位置,这两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时间发生,它们是同时的。但对于在列车内部正中央的乙,情况则不同,因为乙与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同运动,因此他会先截取向着他传播的前端信号,然后收到从后端传来的光信号。对乙来说,这两起事件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同时性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 相对论认为,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不变,它是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由于相对论效应,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变短,运动物体的时间膨胀。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速度都是很低的(与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对论效应。 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他并且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质能关系式对后来发展的原子能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相对论很快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爱因斯坦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 1907年,爱因斯坦听从友人的建议,提交了那篇著名的论文申请联邦工业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但得到的答复是论文无法理解。虽然在德国物理学界爱因斯坦已经很有名气,但在瑞士,他却得不到一个大学的教职,许多有名望的人开始为他鸣不平,1908年,爱因斯坦终于得到了编外讲师的职位,并在第二年当上了副教授。1912年,爱因斯坦当上了教授,1913年,应普朗克之邀担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 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在考虑将已经建立的相对论推广,对于他来说,有两个问题使他不安。第一个是引力问题,狭义相对论对于力学、热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物理规律是正确的,但是它不能解释引力问题。牛顿的引力理论是超距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瞬间传递,即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这与相对论依据的场的观点和极限的光速冲突。第二个是非惯性系问题,狭义相对论与以前的物理学规律一样,都只适用于惯性系。但事实上却很难找到真正的惯性系。从逻辑上说,一切自然规律不应该局限于惯性系,必须考虑非惯性系。狭义相对论很难解释所谓的双生了佯谬,该佯谬说的是,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在宇宙飞船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做宇宙航行,根据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时钟变慢,等哥哥回来,弟弟已经变得很老了,因为地球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而按照相对性原理,飞船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地球相对于飞船也高速运动,弟弟看哥哥变年轻了,哥哥看弟弟也应该年轻了。这个问题简直没法回答。实际上,狭义相对论只处理匀速直线运动,而哥哥要回来必须经过一个变速运动过程,这是相对论无法处理的。正在人们忙于理解相对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正在接受完成广义相对论。 1907年,爱因斯坦撰写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长篇文章《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等效原理,此后,爱因斯坦关于等效原理的思想又不断发展。他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规律作为等效原理的根据,提出在无限小的体积中均匀的引力场完全可以代替加速运动的参照系。爱因斯坦并且提出了封闭箱的说法:在一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却在作加速运动的空间中,这是解释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说法,而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个自然的推论。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在这四篇论文中,他提出了新的看法,证明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并给出了正确的引力场方程。至此,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广义相对论诞生了。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首先将以前适用于惯性系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将只对于惯性系物理规律同样成立的原理称为狭义相对性原理,并进一步表述了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学的定律必须对于无论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照系都成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爱因斯坦用太阳引力使空间弯曲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大预言是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向红端移动,20年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第三大预言是引力场使光线偏转,。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场是太阳引力场,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如果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一点七秒的偏转。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经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正式宣读了观测报告,确认广义相对论的结论是正确的。会上,著名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长汤姆孙说:“这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最重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爱因斯坦成了新闻人物,他在1916年写了一本通俗介绍相对认的书《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到1922年已经再版了40次,还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广为流传。 相对论的意义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它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相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都是对洛伦兹变换协变的,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广义相对论又在广义协变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惯性长与普遍参照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规律的广义协变形式,并建立了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而牛顿引力理论只是它的一级近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数的问题,从逻辑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 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提示了质量与能量相当,给出了质能关系式。这两项成果对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并不明显,但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却显示了极端的重要性。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质能关系式不仅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为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根据。 广义相对论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而引力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天体。到现在,相对论宇宙学进一步发展,而引力波物理、致密天体物理和黑洞物理这些属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的分支学科都有一定的进展,吸引了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 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最有光辉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要领的结构中。”

先后发表多篇论文

刘颂豪院士是我国著名光学家,首批博士生导师。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长春、上海和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光学和雷射研究。50年代参加建立我国光学玻璃研究基地,系统研究稀土玻璃的成分与性质,发明稀土光学玻璃新品种,获国家科委发明奖和中科院优秀奖。60年代初研究成功高功率红外连续固体雷射器,是我国雷射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70年代在雷射远距离打靶和雷射靶材破坏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80年代建立第一个雷射光谱学开放实验室,在非线性光谱学和光敏治癌机理研究中,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创建我国第一个雷射生命科学实验室和光孤子实验室,在若干前沿领域中取得创造性成果。近年来在广东建成了雷射与光电子产学研三结合得高新技术基地,科研成果卓著,多次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刘颂豪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1995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Fellow),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颂豪教授是我国著名光学和雷射专家,首批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上海和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光学和雷射研究。

50年代初参加建立中国光学玻璃研制基地,系统研究稀土玻璃成份与性质的关系,发明了稀土光学玻璃新品种,获国家科委发明奖和中科院优秀奖。

60年代初70年代研究雷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现受激克尔散射效应,对雷射武器研究提出了重要发展方向,研究了雷射对靶材和光电元件的相互作用效应,为国防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和宝贵资料,获国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奖。

80年代初创建我国第一个雷射光谱开放实验室,率先建立超声分子束雷射光谱学实验方法并与交叉分子束、半导体雷射探测光谱技术结合,用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基础物理研究。

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多篇、专著三部。

高阶相干喇曼散射光谱学,《物理学报》31,3,328-336(1982),刘颂豪等。论文详细介绍方解石的相干反斯托克斯喇曼散光谱(CARS)和相干斯托克斯喇曼散射光谱(CSRS)的实验结果及理论解释,还观察到微微秒相干反斯托克斯喇曼散射。此论文在81年在国际雷射光谱学会议上发表后,深得很高的学术评价,刘颂豪教授在会议上被增选为国际雷射光谱学会议常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当时中国唯一委员。)

强光光学及其套用,(广东省优秀科技专著基金会推荐与资助出版的专著)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刘颂豪,赫光先本书专门介绍随雷射技术的出现而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强光光学(非线性光学)。书中着重介绍各种强光光学效应的基本原理、实验技术、研究成果、套用前景和发展展望。

培养研究生65名、博士生30名、博士后11名。

率先在国内开展雷射生命科学研究,首次探测到蛋白质分子产生的双光子诱发萤光,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近十多年来在广东建成雷射与光电子学产学研三结合的高新技术基地,建立我国第一个雷射生命科学实验室及光孤子实验室,科研成果卓著,在光纤通信新技术、雷射加工、纳米材料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996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高教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广东省科技突出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A岗教师;中国科协全国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光学学会会士(Fellow)。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科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华南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1958年研制成功稀土光学玻璃。是我国雷射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首先研制成功氟化钙掺U3+和DY2+红外雷射器。近年来从事分子束光谱和雷射生物分子光谱等方面的研究。

该著者自出版以来深受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多位院士、教授撰文向读者推荐,他们认为:

1、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强光光学(非线性光学)的高层次学术专著,具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出版发行对国内雷射科研教学的推动与层次的提高有重要贡献。

2、专著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状况,科研成果及其对其促进此学科发展的贡献,汇总了著者多年从事此领域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见。书中引用的共500篇重要参考文献中有100多篇是国内作者的,而该专著作者占其中62篇。这在国内同类籍中是罕见的。 3、该书初稿已多次用于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讲课,深受好评。该专著连同部分论文获广东省高教厅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届广东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PhysicsofNonlinearOptics,GuangS.he,SongH.liuWorld

Scientific,1999 该专著出版后,在美国专业杂志陆续刊登专家的评价和推荐意见,现选其中Photonics&

Photoniews,2000,10,61(美国光学学会主办杂志)

刘颂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学家、雷射专家,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光学、雷射及其套用研究的前沿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在5月科技活动周和6月科技活动月里,采访刘颂豪院士是一件难事,因为他太忙了。聘请刘颂豪院士做学术讲座的报告,一个接着一个,使他应接不暇。而且,在广东省第10个科技活动月里,他为青少年编著的科普书籍,也处在出版的收尾阶段,工作的忙累可想而知。

年逾古稀的刘颂豪院士,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使人类进步,使社会发展,科学也能使国富民强。历史一次次证明,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道理,所以,科学是强国救国的有力武器。

刘颂豪院士向记者讲述了他小时候的亲身经历。1937年,广州沦陷时期,一次他随祖父回乡过"卡子"的时候,见到日本鬼子粗暴地对中国人搜身,强迫他们鞠躬的情景,少年的他,就立下宏愿:"奋发向上,献身科学,为祖国的富强,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从此,"用科学减轻人们生存的苦难,用心血成就祖国的前程"成为刘颂豪院士维系一生的信念。这个信念使他迈进了科学的门槛,在神秘莫测、妙趣横生的光学世界里,他不知疲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其套用,为我国国防、医学、农业、通信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什么是科学?刘颂豪院士认为,科学就是发现,就是敢于否定过去学说的勇气。创新是科学家唯一的使命。

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刘颂豪院士不断向自己挑战。50年代,他重点研究光学领域,攻克的难关是光学玻璃,发明了稀土光学玻璃新品种,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

60至70年代,他研究雷射领域,重点是研究雷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对雷射武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和宝贵资料,并提出了重要发展方向,受到国防部高度重视。

80至90年代,他重点研究雷射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关系,将雷射光谱技术用于生物学和医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雷射生命科学实验室,将雷射技术用于农业和通信。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光学领域的重视,科研环境的改变,刘颂豪院士的工作又有了新突破。他组织建立了具有较高水平和实力的光学产学研究基地,并建立了四个设备先进、学科前沿的实验室。例如,雷射生命科学实验室,把物理、雷射、生物、医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技术和研究手段结合在一起,合力从事边缘科学的创新研究,1991年它成为省重点实验室,同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光生物学为主攻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它们对整个华南地区的光学研究和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刘颂豪院士作为广东"光谷"专家组主要成员参与"光谷"的建设,为广东"光谷"的筹建做了大量的工作。

11月1-3日、11月15-17日,刘颂豪院士分别两次抵达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出席了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学术咨询委员会会议(受聘为光电国家实验室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建设计和可行性论证会,为我国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献计献策,并对国家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功经验与有关专家进行了交流。

11月2日,刘颂豪院士在武汉出席第五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中俄雷射技术合作论坛,并作题为《陶瓷雷射器的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

11月25日,刘颂豪院士出席肇庆市院士活动基地揭幕仪式并代表院士讲话。

11月25日,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承办的"全国雷射加工学术会议"在广州市华泰宾馆隆重开幕,刘院士在会议期间和全国的雷射加工专家进行了学术和信息交流。

11月26日,刘颂豪院士出席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及2006安徽博士科技论坛并作题为《光子科技与光子产业》的学术报告。

12月2日刘颂豪院士邀请武汉大学著名经络专家胡济民教授上午9:00-10:40在雷射大楼七楼会议室作学术报告,之后刘院士与胡济民教授以及光子中医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中医经络方面的学术交流。

12月2日中午,刘院士邀请广州医学院终身教授谢楠柱先生、香港著名中医学专家劳医生夫妇、暨南大学路大祥副校长以及莫飞智博士来校,参观了实验室并与光子中医学实验室的骨干老师就我院光子中医学的973课题及科研合作进行了讨论。

12月6日上午,刘院士在雷射大楼接见了广州市青少年科技能力促进会陈莉副会长和任海鹰秘书长,听取了青促会的工作汇报,并对如何有效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素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12月7日,刘院士在顺德参加了"全国国小科学教学研讨会",教育部专家和10省区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刘院士出席开幕式并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上作了"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光子学技术"报告,并和小学生们进行了愉快的对话和交流。

12月8日,刘院士出席了中山大学承办的"第三届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并作发言,会议期间,刘院士和全球各个地区的能源、环境材料专家进行了交流。

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广州市东山区邀请两位科学家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谈。在这次活动里,刘颂豪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孩子们讲述了光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们"着迷"了,问了他许多有关问题。

这件事对刘颂豪触动很大,他觉得他要讲述的东西太多了,孩子们需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太多了。他决定出版科普书籍,开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梦想。他的建议得到了广东省、市科协的大力支持,在十几位教授、专家的支持下,他们利用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21世纪科普知识100例》书籍。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前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套用,让中小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树立远大志向,成为科教兴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书的内容,凸显了我国"十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相关产业,有最新科技、前沿科学和热点问题。他指著目录中"光子中医学"题目说:"这个领域的研究我花了20多年的时间,同样题目的论文有5000多字,但在这本书里,只有300字。孩子们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就可以了。"

刘颂豪认为,科学要从小抓起,这与艺术、体育很相似。要为青少年创造学习的条件,比如,书籍、展览、各种科技活动、比赛等。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

刘颂豪院士献身科学事业50年了,但他仍不断追寻着,探索著……

事例一:贝多芬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但是,有谁想像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事例二: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事例三: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堆垒素数论》。事例四:威尔玛·鲁道夫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因为肺炎和腥红热,引发高烧造成小儿麻痹,使得她的左腿萎缩无法走路,必须靠着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行走。11岁之前,她不能走路,穿上铁鞋才能勉强跟着别人走路。11岁那一年,她第一次把铁鞋脱掉,打赤脚跟着她的哥哥们打篮球玩耍。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铁鞋。脱掉铁鞋之后,她的运动天分逐渐发展开来,才4年的时间,在16岁那一年,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在个人项目200米未能进入决赛,但是她是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成员,为美国队夺得了铜牌。她获得田纳西州州立大学运动奖学金,进入大学就读并且再度受训,顺利入选美国罗马奥运会代表队,共获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3项比赛金牌,都是以极大差距领先对手。因为她的跑步姿态轻盈美妙,步伐协调,被意大利人誉为“黑羚羊”。1962年她退出田径比赛,开始教师生涯和教练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用于培养年轻运动员。1994年11月12日,这位“黑羚羊”因脑癌病逝,享年54岁。1983年,她入选美国奥运名人堂,1993年被授予美国体育奖。2004年7月14日,美国邮政为她发行一枚纪念邮票。这枚邮票面值为0.23美元,一版20枚,发行量为1亿枚,这是美国邮政的《杰出美国人物》系列邮票2004年版邮票,也是这个系列的第5枚邮票。事例五:爱迪生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爱迪生在助手劝他停止实验的时候放弃了,我们现在会怎么样呢?可能我们还要点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灯在夜里照明。其实爱迪生的每次试验失败都可以看作是挫折。这么一算,爱迪生发明电灯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目啊!

陈文灯,教授,著名考研数学辅导专家。196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曾任教北京理工大学,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数学部主任,北京文登学校校长、北京数学学会理事。教学事业是陈文登教授最钟爱的,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任教三十多年中,他先后出版了10本书逾400万字。其中以《高等数学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概率论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线性代数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影响最大,许多创新的解题方法被同仁所称道并应用。在考研辅导上,由他主编的理工类、经济类的一系列考研辅导书《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复习指南》、《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复习指南》、《数学题型集粹与练习题集》、《数学思维定势》等,为近年来影响最大,最畅销的考研辅导书。在科研上他成果卓著,先后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有的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被《美国数学评论》摘录,其中一篇被原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长朱光亚和周光召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全文选用。他多次获得数学和科研奖励,2000年被授予“特殊贡献奖”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以表彰他在经济数学领域做出的特殊贡献。在办学上他主办了享誉全国的北京文登培训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地辅导了大量的考研学子,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他热心公益事业,近三年来共捐献二百万多元给社会,另外还在家乡福建龙岩地区建立希望工程,在中央财经大学建立特困基金,向中央财经大学提供了数十万元购置电脑等。陈文灯教授正是以渊博的知识、助人的风尚、高尚的情操赢得莘莘学子和广大同仁的好评。陈文灯教授,基础理论扎实、理论功底深厚而全面,他对数学有极高的天赋和造诣、极强的理解力、极强的记忆力、极强的归纳整合能力。授课从无讲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长期从事考研数学辅导,积累了极丰富的辅导经验,他提出的“数学思维定势”、“基础加题型 考好数学的保证”等理论与方法,使浩翰的题海变得清晰、有序和简单。他谙悉不同层次考生的复习需求,授课注重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注重启迪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树立考研必胜的信心。能准确把握各类题型的命题趋势、内容与形式的变迁轨迹,使考生从容应对考研试题模式的变化。其骄人业绩,令人吃惊,甚至目瞪口呆。考生们由衷的发出“数学要想得高分,必须去找陈文灯”的最强音。陈文灯教授热心公益事业,回报社会。他投资家乡建设希望小学,修路架桥。向水灾地区捐款、在大学设立特困生基金,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特困考生减免学费等。陈文登教授以渊博的知识、助人的风范、高尚的情操赢得了广大莘莘学子和同仁的尊敬与好评。人们用最纯朴的语言表达对他的评价和赞誉——“陈文灯教授是个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大好人!”。读书修身,读书立志,读书治学,读书报国是其座右铭。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生的最大愿望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帮助求学之士有所学、有所用、有所为,不求身有万贯财,但愿桃李满庭芳。

陈文灯,教授,著名考研数学辅导专家。196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曾任教北京理工大学,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数学部主任,北京文登学校校长、北京数学学会理事。教学事业是陈文登教授最钟爱的,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任教三十多年中,他先后出版了10本书逾400万字。其中以《高等数学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概率论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线性代数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影响最大,许多创新的解题方法被同仁所称道并应用。在考研辅导上,由他主编的理工类、经济类的一系列考研辅导书《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复习指南》、《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复习指南》、《数学题型集粹与练习题集》、《数学思维定势》等,为近年来影响最大,最畅销的考研辅导书。在科研上他成果卓著,先后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有的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被《美国数学评论》摘录,其中一篇被原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长朱光亚和周光召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全文选用。他多次获得数学和科研奖励,2000年被授予“特殊贡献奖”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以表彰他在经济数学领域做出的特殊贡献。在办学上他主办了享誉全国的北京文登培训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地辅导了大量的考研学子,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他热心公益事业,近三年来共捐献二百万多元给社会,另外还在家乡福建龙岩地区建立希望工程,在中央财经大学建立特困基金,向中央财经大学提供了数十万元购置电脑等。陈文灯教授正是以渊博的知识、助人的风尚、高尚的情操赢得莘莘学子和广大同仁的好评。陈文灯教授,基础理论扎实、理论功底深厚而全面,他对数学有极高的天赋和造诣、极强的理解力、极强的记忆力、极强的归纳整合能力。授课从无讲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长期从事考研数学辅导,积累了极丰富的辅导经验,他提出的“数学思维定势”、“基础加题型 考好数学的保证”等理论与方法,使浩翰的题海变得清晰、有序和简单。他谙悉不同层次考生的复习需求,授课注重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注重启迪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树立考研必胜的信心。能准确把握各类题型的命题趋势、内容与形式的变迁轨迹,使考生从容应对考研试题模式的变化。其骄人业绩,令人吃惊,甚至目瞪口呆。考生们由衷的发出“数学要想得高分,必须

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1年生,湖北省石首市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8年就读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担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论文集、教材15部。

zhāng sū zhǎn

张苏展,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曾赴德国基尔大学做博士后交流学者;美国宾夕伐尼亚大学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局部化疗药代动力学研究;美国麻省医学中心东佛吉尼亚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宾夕伐尼医学院临床技能评估项目;并曾赴世界上最大的两所肿瘤中心—纽约的纪念癌症中心和休斯顿的安德孙癌症中心学习肿瘤化疗。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专家组副组长、卫生部大肠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梯队培养人选。实用肿瘤杂志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医学高等教育杂志、实用癌症等杂志编委。

张苏展擅长各种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对乳腺、胃肠、甲状腺、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有很深的造诣。对多发性、转移性肿瘤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对大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流行病学诊断、高危人群监视有很深研究。张苏展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大肠癌攻关课题,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攻关计划1项, “863”课题2项,及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两篇相似论文先后发表

在电视剧《天才基本法则》中冯教授和林兆生没有关系。

当年林兆生,因为他发表的论文与冯教授的论文十分相似,冯教授当年是业界的知名教授,而林兆生则是还没毕业的小生,因此他被认定为抄袭而被开除。

出现相似论文的原因:

这得从冯教授的女儿林朝夕的妈妈说起,冯教授的女儿邱月,就是林朝夕的妈妈,邱月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冯教授,将这一切都归根于林兆生。

而恰巧碰到张叔平来看望林兆生,曾经也爱慕邱月的张叔平趁机偷走了林兆生的论文,并将论文寄给了冯教授,因此才出现了两篇相似论文的事件。

人物简评:

林兆生之所以被冤枉,皆是出于岳母对他的报复。而周围人,因为他们的冷漠与嫉妒。最终让老林背负了二十多年的骂名。

算。论文中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和建立的模型是一样的,在严格的意义上讲,即使方法不一样,也是属于一稿多投的。“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出版社或其他媒体发表。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明朝时,湖北有一户姓袁的人家。袁家有兄弟三人,三兄弟非常友爱,而且他们从个个聪明机敏。但他们从不自持聪明,打小便勤奋好学,对人便是彬彬有礼,深受乡里喜爱。教书先生们都觉得袁家三兄弟是品学兼优的可造之才,于是,不遗余力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他们。 得到老师们的厚爱,兄弟三人变锝更加刻苦,对老师越发越感激、敬重,生怕辜负了老师们的苦心。老师们瞧在眼里,乐在心里。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兄弟三人都长成了大人,各自学有所成。先生们觉得:再没什么可教他们了。这一天,先生们把三兄弟叫到面前,点着头逐个看了一番,有点恋恋不舍的说:“是时候了,凭你们现在的学识,考进士应该不是太难的事。老师虽然舍不得你们,但不能耽误了你们的前程。你们去吧。”袁家三兄弟苦读十多年,盼的就是这一天,然而这时,三兄弟不由锝想起那些和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三兄弟心里酸酸的,恋恋不舍,一拜再拜,很久才缓缓的离去。 很快喜讯就传回乡里,这一年,袁家三兄弟都考取了进士。袁家一收到到消息,上上下下都沸腾了,决定设盛宴庆贺。一切就绪,只等三兄弟回来,但左等右等总不见人,终于,兄弟们都回来了,连老师们也来了。原来,三兄弟约好直接赶到老师们家中,接老师们回来庆贺。酒席上,三兄弟对老师们一拜再拜,老师们满面红光,高兴锝合不拢嘴,拉着三兄弟连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 但此时,有一位先生正在家生闷气呢,他叫刘福锦,是老三的启蒙老师,由于时间太久,所以袁家对他印象不深,这次宴请,竟将他忘掉了。刘福锦见袁家请客没有请他,心中很不是滋味,加上有人借机挖苦他,他实在忍不住,便在一张白纸上写了“高塔入云有一层”这句话,意思是提醒老三,有了今天的成绩可别忘记了老师。老三打开一看,恍然大悟,连说:“失礼了,失礼了。”又急忙去找两位哥哥商量。兄弟三人商定再专门请刘福锦先生一次,并重邀所有的师长、长辈作陪。 在送给刘福锦先生的请贴上,老三就刘老师的原话作了一首诗:“高塔入云有一层,孔明不能自通神,一日为师终生父,谨请先生谅晚生。”委蜿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酒宴那大清早,老三特意抬着轿子,去刘福锦先生家接他,刘先生假装还生气,不肯上轿。老大和老二在家的锝知此事,连忙步行赶到刘家。兄弟三人一起恭恭敬敬地邀请。这一来刘福锦先生大为感动,忙扶起拜倒在地的三兄弟,上轿前去赴宴。酒席间,师生们共叙往事,开怀畅饮,高兴锝不得了。 后来,兄弟三人都成了中国杰出的大学问家。他们就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史称“公安三袁”。

你所担心的“先查的会录进数据库?而导致后查的重复率很高”,这种情况并不会发生。目前来说有能力管理数据库的高校很少。你可能听说过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国内的清华大学,中科院数据文献中心。运行维护一个文献数据库成本很高的,一般的高校不会有自己的文献库。国内高校通常是使用知网查重,学校为学生开通账号,学生使用这个账号自行查重。而在文章正式发表前(指的是在期刊等渠道发表),文章是没有文献号的,知网是不会收录的,因此不必担心。如果解决了你的问题望采纳

先后公开发表论文多篇

翟培基1943年3月生于山东省汶上县,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1968-1973年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1973-1991年先后在烟台市计划、外贸、体改与研究等单位工作。1991-1998年在海南省计划厅(现发改厅)任副厅长。1998-2003年初任省审计厅厅长。2003年1月至今任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30多年来,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并出版了《走向世界—论烟台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开拓与探索——审计论文集》、《探索、开拓、创新》等著作。“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争做公正.廉洁模范”一文获全国大奖。在“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大型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主人公金杯奖”。 《把握“先进性”真谛,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文,2006年3月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香港)评选为“国际优秀论文”。2002年以来,又致力于诗歌创作,先后公开发表“咏长江三峡”、“咏长城”、“咏黄河”、“文化崛起之歌”等30多篇。现兼任“海南诗社”名誉社长,海南省工经联、省经促会名誉会长。

赵卫军,男,汉,1964年4月生,陕西韩城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讲师。1985年7月留校参加工作,从事系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工作,先后担任过系团总支书记、学生处副主任科员、团委副书记、学生会秘书长、系行政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本科新生教学部党总支负责人、党办副主任、稳定办副主任、稳定办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等职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主讲《形势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先后公开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有《试论战略机遇期高校的党建工作》、《对地方普通高校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教育者与德育有效性的实现》等。 陈淑芳,女,1962年生,陕西省蒲城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硕士,会计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副院长、陕西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审计学会理事、西安市审计学会理事、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理事、当代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讲授:《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纳税会计》、《审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与财务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主要著作与成就:在《中国财经报》、《中国审计》、《财经科学》、《当代财经》、《当代经济科学》、《吉林大学学报》、《审计与经济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略论国有企业主人及民主管理”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获西安财经学院第三届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注册会计师审计诚信问题研究”获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科研课题40多项,其中厅局级以上20多项,国家审计署重点课题《WTO规则对政府行为方式的影响与审计调整》获2002年度全国审计科研协作重点课题二等奖。出版著作2部,其中《会计信息失真治理问题研究》获西安财经学院第二届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主编、参编教材10多本,其中担任主编的《审计学》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主持2009年度陕西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审计学》。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十佳”优秀教师称号。 李颖,女,汉族,1964年3月生于陕西省咸阳市。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情况:从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销售管理、中国伦理文化和管理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市场与流通,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科研成果:出版《企业信用文化》专著一部,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先后在《福建论坛》、《商业研究》、《南方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取得荣誉:论文《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签》被陕西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国际市场营销学》教案在西安经学财院2005—2006学年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中共西安财经学院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申渊源,男,汉族,1980年生,陕西米脂人,硕士,讲师,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先后担任评建办行政秘书、党办机要秘书、院办行政科副科长等职务,现任商学院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

《黄果树瀑布》——翟培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