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复旦大学陈果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5:52:10

复旦大学陈果发表的论文

写作背景:根据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视频讲座整理,并结合社会现实阐述个人观点,如有不符,请多多包涵。       陈果简介:陈果老师是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学过拉丁,做过模特,是一位女神级讲师,讲起课来,一手夹着粉笔,一手插裤袋,霸气侧漏、侃侃而谈。身高超过1米7,衣着时尚,偶尔还客串一把杂志平面模特,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散发出正能量的人。    1;余生很贵,请好好爱自己,珍惜眼前。     2;人必须自信,还得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在不干扰别人,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做最真实的自己。     3;自己喜欢自己比别人喜欢自己更重要。     4;我们所说的优雅,是尊从你自己的内心时,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出的气质,散发出的自信,不矫挠操作。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想交什么样的朋友,你就得自己活成什么样的人。     6;幸福跟钱没有太大关系,有钱不一定幸福,没钱也不一定不幸福。   7;人生有二件事要做,一是让自己幸福,二是让更多人幸福。   人的成功=智商+情商+自身的努力,智商和情商是不可控的,唯独后天的努力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控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陈老师谈到我们如何做人时,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引,通过此次学习,我也简要地分享给大家。     第一;做人要有分寸感。     做人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的出身,不搬弄是非,不揭人短,不妒人强,不轻人言。说话做事有涵养,掌握好人际交往的“度”。     第二;善于聆听。     生活中的智者,都是善于聆听之辈,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倾听是最好的沟通,交谈时,眼睛要真诚地注视对方,时刻关注对方说话的重点,并给予相应认可。不要先发制人,不要随意插话,耐心倾听对方把话说完,就算你有异议或另有高见,等对方说完后再发表自己意见。     第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要学会冷静思考,平常要多通过读书,旅行,聚会等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不与坏事纠缠,不随便暴露自己的情绪波动,更不能在公众场合,泄露自己的坏脾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第四;拿得起放得下。       男主汉大丈夫,无论遇到情感也好,虚名也罢,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在乎别人,放得下,是成全自己。累人,累己,累心的执着,还是要尽量避免。       第五;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所谓的教养,就是自律,自尊,自信。不占别人小便宜,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换位思考,待人友善,彬彬有礼。当你变得有教养时,你的朋友会遍天下,你的内心世界也会越来越宽。       第六;能适时说“No”,不做老好人。       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适当帮助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当奴仆使唤,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阿谀逢迎,不一味讨好别人。       第七;心平气和地接受命运安排。       记住:如果事与愿违,一定是另有安排。真正情商高的人,都能等来他们的柳暗花明,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请你始终如一保持乐观向上和奋进精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第八;学会包装自己,保持良好形象。     你的外形就是你的一张名片,很多人不注重穿着仪表,装扮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生活态度。邋里邋遢的外表很难有丰盈的内心,适度地打扮自己,不失风度,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任。       第九;内心要有足够的强大。       生活中,很多人被困难压倒,被流言蜚语压垮。让自己内心强大,要学会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敢于独处,敢于不合群,敢于犯错误。取悦自己不是讨好别人,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唯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世事的百般刁难。         第十;书是知识的海洋,人类进步的阶梯。         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隐藏着你读过的书,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书,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整理自己的知识架构,让书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让别人的成功经验与我同在。一个会读书的人,气质高贵,碾压众人,灵魂散发出有趣的清香。

复旦大学教师 女,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 -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关于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爱情》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将“爱情”分开来讲,从“爱”和“情”两个方面来说爱情:“情”是惆怅,是欲望,是趣味;而“爱”是力量,是生命,是信仰。 “情”是“爱”的谎言,“情”总是多的,只有当一种情感高于我们自身生命的价值时,它才是“爱”。在《好的爱情》里,陈果引用了明朝名仕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情”是最难保持长久的东西,所以情感太过丰富的人,终究会变得浅薄无情;其实这句话的后面还有半句: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说的是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 虽然后面这半句未被引用,但是却道出了两种不同性情的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 就像“一见钟情”这句话,人们常常一秒钟就可以爱上一个人,却不知道该如何用一生去爱Ta。那么,什么是陈果哲学理念下好的爱情呢? 好的爱情必是长久的爱情,而长久的爱情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好的爱情就是爱一个人的全部,爱Ta的每一面:美丽的一面,糟糕的一面,得意的一面,失落的一面…… 好的爱情就是爱一个人的一生,爱Ta的每个阶段:少年轻狂的Ta,风华正茂的Ta,唠唠叨叨的Ta,白发苍苍的Ta……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充满烟火气的饮食男女。爱情里,每个人都期望能够吃到一块儿,睡到一块儿,想到一块儿,说到一块儿,玩到一块儿…… 能做到这样固然是最好,但是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不遂人愿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何况这爱情还是千变万化。 所以,好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千变万化又始终如一。 我们常常可以在西式婚礼上看到和听到这样的问话:你是否愿意与他(她)结为夫妇,爱他(她),守护他(她),像对待你自己那样对待他(她),不论生病还是健康,贫穷还是富有,不离不弃,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 一对璧人应声而答:我愿意。 这就是对爱情最好的宣言:爱Ta如己,一路同行,不离不弃。 爱情里最重要的是“我爱你”,而不是“你爱我”。这与我们常常听到的“与你爱的人谈恋爱,与爱你的人结婚”有些背离,而这恰恰说明爱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非被动的接受。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完美。我爱你,就因为你是你。我爱的就是这个你,真实的你。我爱你,如你所是。 爱情的起心动念很是有些奇妙,不在于客观上你是否比别人更可爱,比别人更漂亮,比别人更出色,而在于我只对你心存依恋、心怀向往,只希望与你朝朝暮暮,长厢厮守。 所以,爱情里“我爱你”比“你爱我”更能体现“爱”的真谛。“我爱你”的极致是“我懂你”。“我懂你”,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这几乎是所有饮食男女对爱情的最美好向往。 那么,如何让“爱”深爱不变?如何让“爱”永续? 一个是彼此达成深度的默契,也就是“懂你”;另一个是尽量在精神上俩个人同步而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情里彼此成全,共同成长。 不过,再相爱的两个人也难免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时候,“吵架”是爱情里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又如何去看待处在爱情关系里的“吵架”? “吵架”是相爱的两个人之间一种比较“疯狂”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这种非常状态下的对话模式,可以帮助你看到非常状态下的Ta,可以更好的了解面具掉落后真性情的Ta是怎样的一个人。 相爱的两个人吵架不可怕,我对传说中的“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一直心存质疑,别说是朝夕相处的爱人,这种客客气气的情形下,连最亲密的朋友都算不上。 而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吵完之后还依旧会是相爱的两个人,情感上不会有任何罅隙。 相信读完这本书,未曾恋爱的你,会知道如何去爱;失恋的你,会再一次相信爱情。 相信无论哪一个时段的你,都能从这本书里学会怎样才能与你爱的人相伴一生。 ~·~·~·~·~·~·~·~·~ 备注: 陈果是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一位名副其实的美女教授。曾担任过央视《开讲啦》的主讲嘉宾。2017年,陈果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思政课教师”。 她的“朋友无用论”传遍全国,她的网络视频《关于爱情》、《孤独与寂寞》点击率过亿。 陈果在她的这本《好的爱情》“小”书里,除了用哲学的方式讲述了“好的爱情”外,还讲了成熟与自由,如何客观认识我们自己,如何实现自我人生,信仰、文化及宗教,等等。 总之,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小”书,不论性别和年龄,如果心中依然有爱,向往爱,希望永远都能获得成长,愿意有所改变,都推荐你来阅读。

复旦大学陈教授发表论文

人物简介陈椽,又名陈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时期,他父亲常常向他讲述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的故事,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长大后要像这些民族英雄那样为国家干一番事业。1934年,26岁的陈椽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茶场、茶厂、茶叶检验和茶叶贸易机构工作。他既看到了茶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当时中国茶叶科学的落后。于是下定决心献身茶业教育事业。在他任浙江茶叶检验处主任时,就开始着手收集茶叶科学的有关资料,建立了茶叶检验实施办法和一套完整的表格。1940年,他拒绝了堂兄弟为他谋得群商组织的如达公司董事长的聘请,毅然赴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专心致志地开始研究茶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到处狂轰滥炸,英士大学数迁校址,教学与生活都十分艰难。但在教学中,他照旧认真备课、讲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鼓励学生为发展祖国的茶叶科学而努力学习。没有教材,他就深入茶场、茶厂搜集资料,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校茶学教材《茶作学讲义》。这本教材包括茶业通论、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被晋升为副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继续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先后编著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学》等4部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同时,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编辑本段生平对茶叶锲而不舍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业教育和科研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从此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自愿要求到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而盛产茶叶的安徽工作,担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兼茶业系主任,亲自抓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该系的创办、教学科研逐步走上正轨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57年晋升为教授。这期间他还致力于提高《制茶学》的教学水平,两次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和《炒青绿茶》等专著,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离开教学、科研岗位后,也从未中断过写作。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平时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了《制茶全书》,分“总论”、“绿茶”、“黄茶和黑茶”、“白茶和青茶(俗称乌龙茶)”、“红茶”等5个分册,共100多万字。 “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回到了教学、科研第一线,这时虽已年高体衰,但精神更加焕发,他说:“我好像严冬下的一棵‘老茶树’,春天来了,我这棵‘老茶树’又重新抽枝发芽了。”1977年,他虽然肌膜炎复发,不能走路,但还是忍着疼痛,夜以继日地在病榻上撰写了《茶业通史》、《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茶与医药》3部共100多万字的巨著,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同时,他还向国务院提出了茶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设想,1978年,建议并参与在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创办全国第一个机械制茶专业。1978年9月,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不畏路途遥远,带领9所院校茶叶专业的教师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茶区,历时1个多月,搜集有关茶叶生产的科研资料,以充实《制茶学》内容,按时完成了教育部、农业部交给的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的主编任务。之后,他又编著《制茶技术理论》,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的教材,主编《中国名茶选集》,作为制茶学的补充教材。正如他的学生们所说:“陈老师的一生是著书的一生,也是育人的一生。”在完成上述教材后,他又着手编写茶业经济专业的教材,主编了《茶叶商品学》,受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局委托编写了《茶业经营管理学》,还编写了《茶药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这些教材有的已经出版,有的即将出版。他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想完成茶业经济专业的最后一本教材《茶业经济学》,这样就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中国茶业教育体系和各专业的主要教材。”他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追求,废寝忘食地工作。他说:“毛主席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刻: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一生要为此奋斗,建设外国人没有的茶业教育体系。” 几十年来,陈椽在教学的同时从未间断过茶叶科学的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他就在制茶技术、茶叶化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特别是在茶叶“发酵”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论证了制茶变色的原理和色变的机制与实质。证明制茶过程的变化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氧化变化,从而形成了各类茶的品质,产生了茶叶的各种色泽。1951年,前苏联科学院院长奥巴林院士来我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特意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参观访问,向陈椽询问黄茶的制作方法,陈椽把他在茶叶化学研究方面的大部分内容提纲式地写在黑板上,这位院长看了之后发现自己的假说“茶叶发酵与呼吸有联系”是错误的。回国之后,即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陈椽在茶叶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文中写道:“谁说中国人不研究茶叶,复旦大学陈椽教授不是在卓有成效地研究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研究受到重视,条件也好多了,陈椽更集中全部精力潜心于茶业教学和科研,不断实验,不断总结,昼夜伏案地撰写专著和论文,到1990年8月止,共发表189(部)篇共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茶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或写信向陈椽求教。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专程来合肥拜会陈椽,向他求教制茶起源、饮茶起源等问题。1987年2月,日本研究黑茶专家将积祝子教授也从日本来到合肥参加庆贺陈椽80寿辰大会。她在祝词中说:“陈椽先生是我的导师,他像慈父一样,对我循循善诱,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我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研究者,研究还刚开始,主要从事日本黑茶的研究,今后还想继续在陈椽先生的指导下,从各个角度深入开展研究……。”1987年10月,英国皇家农业中心邀请陈椽参加皇家国际农业展览会,他虽然因年老不便远行,但他的几部著作在展览会上展出后,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此外,他又为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市政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烹饪协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北京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撰写了《茶树起源及其原种》和《十二论茶文化大观》两篇论文。所有这些活动均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茶叶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陈椽自1940年登上大学讲坛至今,已经有50个春秋了,目前,他仍以80多岁的高龄风雨无阻的亲自到教室给学生讲课,在黑板前一站就是两个钟头,大家都为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火样般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几十年来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堂课,有时遇到出席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总是及时地把课补上。他常把学生请到家中,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他说:“教学、科研是我们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为四化培养人才不提高教学质量是不行的。”《茶叶商品学》从原来的8章增加到14章,就是在接受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而增补改写的。 陈椽善于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教育。他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3次,第一次阅读全章的内容;第二次找出全章的问题;第三次用红笔画出难题,然后思考问题自己解决,如有困难先在同学间切磋,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上课时请教老师。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和研究生班都是采取的这种教学方法。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大家写出读书报告。这样做不仅较全面地复习总结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大家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学提交的章节论文短的一二千字,长的1万多字,他都认真批阅。有的还当面和学生交换意见,或指出不足之处,或表扬学生的独立见解。他还常常亲自指导学生的制茶实习,言传身教,耐心细致地讲解制茶原理,亲自指导操作技术,有时为了制好一种茶,要连续操作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在教书的同时还重视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他说:“过去那种教书不教人的教育方法害死人,必须彻底改革,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教书就得教人。”由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学热情帮助,体贴关心,所以经常有不少学生登门求教。他从不以来访者、来函者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区别对待。有求必应,来者不拒,这是他待人的准则。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除了2年制的专科生和4年制的本科生外,1980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又先后招收了制茶、茶机、茶叶检验、茶史、茶叶贸易、茶叶市场学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3名。为了加速高校的师资培养,1986年开办了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制茶技术理论》课程。并多次配合农业部、商业部等单位举办全国性制茶技术训练班,以及通过下场、下乡举办短期学习班等方式,培训基层技术力量。通过上述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中级人才,他的学生中不乏教授、专家及茶叶部门的业务骨干。论证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20世纪40年代,英、美、日、印度等国某些学者提出“茶树原产地是在印度阿萨姆,中国茶树是从那里传来的”,并说:“中国茶的起源据可靠史料,约在公元350年”,还说:“绿茶含有大量鞣酸,绿茶会把肠胃鞣坏”等等。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陈椽在长期分析研究我国茶业发展历史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方查阅国内外有关茶业发展的史料,经过周密考证,以大量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1979年撰写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一文。该论文发表后,日本茶叶专业杂志很快转载了这篇论文,汉英法农业词典编辑委员会也以此为据,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一年之后,陈椽又撰写了《再论茶树原产地》一文,批评了二元论和“非中心”论者的观点。日本名城大学农学部研究茶树起源的专家桥本实来信表示支持陈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一元论。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日本人古在油泽于1980年在研究制茶绿变红时提出“微生物发酵说”,认为茶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作上一般的发酵相同。之后,又由此演变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的茶叶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共性掩盖个性,氧化作用与呼吸作用混淆不清,是非科学的。陈椽积数十年教学和科研经验,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这种新的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以上六类茶类的排列次序,实际上就是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顺序,因此也体现了茶叶主要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这一科学分类法的建立与应用,不仅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迅速传播到国外,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该论文由法国植物学研究中心梅塔耶(Georges Metailie)博士推荐给他的导师——英国剑桥大学世界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而李约瑟博士请东方历史科学图书馆馆长米开尔?萨尔特(Michael Salt)翻译为英文,并发表在法国植物生物史专刊(Journal d' Agriculture Traditionnelle et de Botanique Appliquee)上,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来函邀请陈椽赴日参加《茶的起源》和《茶叶分类》讨论会及讲学,1984年和1986年,陈椽的名字和简历被英国伦敦皇家朗曼(Longman)集团名人出版中心分别列入《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录》和《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1988年被印度收编入《世界名人传记》一书中。完成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著《茶业通史》中国茶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群书都有零星记载,但研究茶史,则茫无边际。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满足我国茶叶生产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把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业通史》的任务交给了他。为了写好这部著作,他谢绝了赴国外讲学的邀请,集中全力,伏案写作。这部44万字的巨著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史料,阐明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制茶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经济政策、茶叶对外贸易、中国茶叶今昔等,共15章48个专题。该书的出版不仅获得了国内茶叶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日本茶叶团体丰茗会在每月聚会时,都要逐段逐句地学习这部著作;法国梅塔耶博士还把《茶业通史》节译为法文。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推动茶叶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茶叶科学文库中的重要文献。该书于2008年9月陈椽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修订再版。为发展茶叶事业献计献策陈椽身在茶业教育战线,心怀祖国茶叶事业,时时刻刻关心着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他经常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和其他各种渠道向国务院、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安徽省政府就如何发展我国和安徽的茶叶生产提建议,他还通过由他主编的《中国茶讯》、《茶业通报》等专业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为发展茶叶生产献计献策。如1958年发表了《解放后中国茶叶工业的成就及今后的发展方向》,1965年发表了《乘大好形势,努力发展茶叶生产》,1979年《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形势》,1980年《向茶业现代化进军——管理体制必须彻底改革》,1983年《茶叶商品产销脱节必须研究解决》,1984年《国际茶叶市场动态与华茶推销对策》、《世界茶叶市场预测》,1987年《开发名茶生产与茶业发展》、《走向农村,科技下乡是山区扶贫致富必由之路》等文章,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他始终强调茶叶科研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1972年他亲自到福州茶厂参加全国协作的国家课题《茉莉花茶隔离窨制新技术研究》,撰写了《茉莉花茶生产技术革新试验研究》和《茉莉花理化性质》等论文。1988年,他带领研究生到安徽军天湖茶厂试验研究茶叶揉捻机棱骨的特性及最佳设计组合。1981年以来,在他的主持下,组织了全国茶业教育、科研、生产等有关单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共64人,通过四年的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制作样品、测定成分和感观审评,于1985年撰写完成了《中国名茶选集》,这对推动我国名茶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他每年约有1/3的时间深入茶区山村,送科技下乡,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技术,带头创制名茶。1984~1986年,曾3次冒着酷暑赴陕西省茶区指导、讲学、帮助创制“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名茶,使陕西的茶叶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茶品质有明显提高,制茶技术大有进步。他多次到安徽省的宁国、潜山、太湖、金寨、霍山、宣城、芜湖、贵池、东至、含山、旌德、六安、青阳、九华山等茶区指导制茶,使许多失传的名茶,如天华谷尖(南阳谷尖)等得到再生,又创制了“天山真香”、“齐山翠眉”、“黄花云尖”等一批名茶,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使许多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为此他曾两次获安徽省政府扶贫先进个人奖。 陈椽为茶叶事业呕心沥血50多载,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都先后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但他仍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我虽然年已耄耋,风烛残年,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表示决心将余热全部献给我国的茶叶事业。 1908年3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 11935年任浙江省第四区农场技术员。 1936年任浙江省鄞县农场技士兼代主任。 1937年任福建省集美农业学校教员、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农场主任。 1938年任浙江农业改进所茶叶检验处主任,兼浙江省油茶丝棉管理处宁波办事处主任。 1939年任福建茶业管理局技正,福州办事处代主任兼福建省贸易公司茶叶部襄理。 1940年任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政和制茶厂主任。 1940—1945年任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讲师、副教授。 1946—1952年任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副教授、科主任。 1952—1991年历任安徽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茶叶专修科主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教授,茶业系主任,安徽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1984年任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1984年以后任该会名誉理事长。 1964—1984年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后任名誉理事。 1977—1984年任中国农学会委员、理事,中国农学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1984年后任荣誉理事。 1999年仙逝。编辑本段主要论著1陈椽.茶作学讲义.杭州:国立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1942. 2陈椽.茶树栽培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48. 3陈椽.茶叶制造学与制茶管理.上海:新农出版社,1949(第一、二册),1950(第三册和制茶管理). 4陈椽.茶叶检验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51. 5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第一版),1984(补充再版). 6陈椽主编.茶叶检验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7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2版. 8陈椽.制茶发酵的概念与实质.中国农业科学,1963(10). 9陈椽.评茶始用于何时.茶叶科技(四川),1979(2). 10陈椽.红茶在先青茶在后.茶叶通讯(贵州),1979(2). 11陈椽.制茶变化的实质.茶叶通讯(湖南),1979(2),(3):29—34. 12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茶叶通报,1979(1,2合刊),英国东方历史科学图书馆馆长译为英文. 13陈椽,陈震古.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中国农业科学,1979(1). 14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988(2版) 15陈椽.制茶萎凋理论与实践.茶业通报,1981(2). 16陈椽.红茶的变色原理.茶叶科技(四川),1982(3). 17陈椽.神农本草研究.茶业通报,1982(6),1983(1). 18陈椽.杨晓华.世界茶叶市场预测——产销两旺.茶业通报,1984(2). 19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0陈椽.制茶技术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1陈椽主编.中国名茶选集.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农学院科研处,1985. 22陈椽.日本皋芦种似安溪佛手种.茶业通报,1985(1). 23陈椽.茶业技术史与发展.中国发展,中国农业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1986. 24陈椽.茶药学.芜湖:展望出版社,1987. 25陈椽.陆羽研究会编,茶经论稿序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26陈椽,岳鹏翔.制茶机械发展史.茶机设计与研究,1989(2). 27陈椽.茶叶市场迫切需要管理.茶报(上海),1989(4). 28陈椽.十讲茶与中国文化发展.茶业通报,1989(4). 29陈椽主编.茶叶商品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30陈椽.茶业经营体制要根本改革——组织乡镇联营股份公司.茶业通报,1991(1) 北京农业大学学友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学友通讯,1991(1). 31陈椽.茶叶贸易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陈椽教授与王泽农教授分别是茶叶人文派和生化派主要代表,人文派讲究茶叶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而生化派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将茶叶仅仅当作一个植物去研究。事实证明生化派是导致茶叶在社会生活中饮料市场失去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在的安徽农业大学更加重视陈椽教授的一系列理论。

陈椽,(1908 ~ 1999),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是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在开发我国名茶生产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对茶叶分类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制茶全书》、《茶业通史》等。

复旦大学成果被发表论文

20年代50年末,参加开展同位素分离工作,为制作原子弹打好基础。1974年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1979年参加制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

在今年12月8日凌晨2点的时候,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也是参加了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者的李淑芬教授因为生病抢救无效去世。李淑芬教授在我们国家科学,科研,制造等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她曾经获得过很多奖项,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人才。

一、对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李淑芬教授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发展,李淑芬教授和复旦大学的一部分师生共同组成了一个科研组,然后他们开始研究分离同位素,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李淑芬教授为了我们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他们在技术不成熟,条件非常差,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一边学习一边前进。

二、为国家事业保密。

当时李淑芬教授他们执行的任务是绝对保密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论是什么人都不能对他们透露,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配偶。所以李淑芬教授在加入了这项任务之后,她没有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过,很多老同学都以为她 在地球上面消失了。李淑芬教授一辈子默默无言,为祖国奉献自己,毫无怨言。

三、鼓励教育事业。

李淑芬教授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她说“一旦钻进去了,就会有兴趣了”“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兴趣”,她还鼓励女同学们一定要对科研事业有责任心,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女科学家。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李淑芬教授的鼓励下更加热爱、热衷科研事业了吧。

李淑芬教授一辈子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当一名无名英雄,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之中,舍弃自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伟人。

李郁芬老师参与过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

复旦大学发表论文

复旦大学自学考试2022年下半年本科毕业论文申办将于2022年12月17日至2022年12月18日在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管理服务平台 上进行。1、网上申办的流程(1)2022年12月17日-12月18日 网上申请并上传材料(详见附件1《在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申请毕业论文的操作说明》)(2)最晚于2022年12月26日登陆考生服务平台及时查看审核结果。如需补交审核材料,请及时提交。 (12月19日至12月26日为审核期,期间请保持通信畅通;多次登录查看审核结果,可能需补交审核材料,全部申请将于12月26日完成审核。)(3)2022年12月27日已审核通过的考生用身份证号登录查询缴费链接后缴纳论文指导费。请务必及时缴费,未缴费者视为放弃当次论文申请。2、申请条件全部理论课程(含必要加考课程)通过的考生。新闻学本科专业考生全部课程(含加考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才可申请毕业论文。(附:《关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须提交新闻作品的说明》)注意:已办理论文延期的考生,无需再次申请论文。已有论文合格成绩的考生,论文不得重写,请勿重复申请论文。3、论文指导收费申请本科论文初审通过后须缴纳论文指导费,收费标准为护理学专业600元/人,行政管理和新闻学专业400元/人。缴费链接查询网址建议在电脑端进行缴费在缴费完成后,请耐心等待工作人员后台确认,在工作人员确认之前考生服务平台状态将一直显示为“待审核”。4、论文指导培训会议论文指导及培训会议的整体通知将于2023年1月上旬在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站(网址为 )上公布。请自行关注相关通知,切勿错过。5、重要提示请提前完成专科毕业文凭的认证,以便做好后期提交毕业申请的准备。即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为 )进行学历认证并下载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一份(上述两种证明材料具备其一即可,附件2:下载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流程说明)。附:关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须提交新闻作品的说明新闻学专业是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在新闻媒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应用型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它对该专业毕业生有更高的要求,即新闻学(基础科段)专业全部课程合格者毕业时必须提交到新闻单位采编实习的一篇作品;新闻学(本科段)专业考生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现在就提交新闻作品等问题作如下说明:1、新闻作品必须是发表在具有刊号、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公开出版电子刊物上的文字作品和图片作品,也可以是电台和电视台发表的影音作品。2、提交新闻作品原件的同时,考生必须提交本人的准考证、身份证的复印件和出版单位的证明。证明内容除了证明该新闻作品是考生本人的作品外,还必须注明考生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如果是以笔名发表的,需特别注明。3、考生发表的作品必须是在参加考试期间发表的作品。4、考生须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发表新闻作品,自考办不负责联系和推荐。附件1: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复旦大学自考生(仅限专升本)申请毕业论文操作说明.pdf附件2: 打印或下载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流程说明.pdf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复旦大学论文发表

可以的,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直博比业生满足续留校条件可以留校继续深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实行续博前一定要接受学校评估,并经过教育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留校。

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出来,中国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大学都榜上有名。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直博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毕业的,博士毕业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需要有一定的论文发表要求,这个专业的人不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毕业的。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