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刘和平教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0:32:33

刘和平教授发表的论文

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江西省粮食学校大专班财务会计专业。 刘和平,自1993年从业以来,先后在内地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法制报、香港商报以及读者、家庭、深圳青年、知音、黄金时代等杂志上,发表过纪实文学、散文、新闻作品、评论数百万字,并曾获得过香港最佳新闻奖、深圳市及广东省好新闻奖等荣誉。

刘和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调和分析。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应邀到多所国外大学访问、做学术报告。

刘和平教授发表的论文是

现在,有很多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选择去国外进修,但在国外进修不仅仅要背井离乡,还要忍受语言不通的压力。2019年6月13日,有一位在弗罗里达大学修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在大学办公室里上吊自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本有大好前途的博士选择自杀呢?

据新闻报道,这位美国博士生名叫陈慧祥。他要自杀的行为可以说早已有迹可循,他在6月12日晚上的时候失踪了,当时这件事情闹得差不多人尽皆知。警方还发出了寻人启事来寻找他。万万没想到,第二日他就在学校办公室里面上吊自杀了。他在去世的时候还写了遗嘱以邮件的方式发给了他的亲人以及导师。里面透露了陈慧祥选择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他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通过走后门的关系将自己的论文成功过审,并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发表。可是这篇论文却错漏百出,里面有很多理论都站不住脚跟。

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他想劝说自己的导师将论文撤掉。但是他的导师拒绝了,并且扬言如果论文撤下来的话,就取消陈慧祥博士生的身份。陈慧祥一边要忍受导师对自己的威胁,另一边又要害怕以后论文发表以后自己的名声也要受到损害。在这双重压力之下,陈慧祥顶不住了。他只好用自杀的方式来解决自己身上所遭受的压力。

其实,在我的眼里的这一种做法太激烈了,不应该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解决整件事情的。毕竟,父母含辛茹苦将你培养到这么大,还花费了时间、金钱与精力来培养陈慧祥去美国进修。现在,老人家年纪那么大还要失去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打击该有多大啊。

这是因为他发现教授要发表的一篇论文出现很多问题,他不满教授的做法,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刘和平的作品为《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雍正王朝》、《李卫当官》。

刘和平(1953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祖籍湖南邵东,著名小说作家、历史学者,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刘和平于1999年首次担任影视剧编剧并凭借《雍正王朝》获得第1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其编剧作品有《北平无战事》、《李卫当官》等,著有《大明王朝1566》等小说。

评价:

生活中的刘和平为人低调,不苟言笑,是个标准的“冷面书生”。而他的作品,作为文学阐释历史之作,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刘和平的历史剧创作,在对史实的研究和对历史本质真实的把握上,甚至达到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刘和平很有抱负,总想为中华民族写点新东西,在《大明王朝1566》里,他做到了。

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花了9年,从《大明王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刘和平花了7年。对于浮躁的电视剧行业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和编剧。但他的每一部书和剧,都能引起轰动,也都吸纳了众多粉丝。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大气遥感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软件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大气环境模拟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场生物效应仪器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备注:牵头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其他六大单位参与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图形图像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培养) 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点实验室 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科技园(备注:四川省第三家通过认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服务社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原动力学、信号处理、卫星通信、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该校自主研制的舰载、机载气象雷达芯片、高精尖信息化软件及产品、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芯片、抗核辐射芯片等被广泛应用于海军、空军、陆军、民航等部门。该校创新性地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改变了同类装备依赖中国国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国内全面布网,并销往中国海外,其中学校主研的XDPR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权威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该校主持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基础平台系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东方电气集团、攀钢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软件开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这是ECMWF第一次在业务系统中使用中国的卫星数据,该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此外,该校参与歼10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歼-10功臣单位”称号。 项目承担&科技获奖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其他纵向科研项目339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近1500项,共争取各级各类(含横向)科研经费总计到账3.3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6671万元;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194项,发表论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论文近1000篇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5项。 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进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阵。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5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由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范广洲教授申报的青藏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统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300万元,这是该校首次获得基金委该类型项目的资助。 论文发表 2009-2014年,该校教师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论文被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百余篇论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气候杂志》)、《Optics Express》(《光学快报》)等中国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 李泽椿:52级,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顾问刘再德:78级,美国Syracuse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快网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澄海:79级,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鲜:79届,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国平:79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帮华:80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联合中心资深科学家曾庆安:80级,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宇航:82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汉军:83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高级物理科学家古松:83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爱军:83级,宾法尼亚大学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科学家张韧:83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盛瑜:83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何光碧:83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呙平:84级,原新疆气象局通信台任计算机室主任、高工,现任天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芳林:85级,美国马里兰国家环境探测中心科学家李曦:85届,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建新:87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和平:87级,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双林:88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率:90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谌芸:91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黄刚:94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桂华:96届,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气象领域 陈耆验:55级,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农业气象和生态农业专家李继烈:63级,四川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处长陈泮勤:65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刘光轩:69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杜继稳:70级,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杨少杰:73级,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广州市气象局局长庄国泰:79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赵平:80级,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邓树民:80级,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罗德海:82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青岛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王仁乔:82级,湖北省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谢璞:83届,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方立清:83级,河南省气象局气象台台长陈忠明:84届,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山地气候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云峰:86级,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祝燕徳: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左雄:87级,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强:87届,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刘汉涛:89届,神六发射功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张洪卫:95届,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 统计领域 滕采模:73级,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刘启义:75级,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李川渝:78级,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琪敏:82级,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多吉战都:84级,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光彩:84级,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冯久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副总队长(以上为部分校友,详情请参考资料)

刘宏奇教授发表的论文

2005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在立项、成果、获奖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包括杨光远教授主持2008年度“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编年史《阿洪姆兰基》翻译及诠注”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两部、教材三部、学术论文45篇,其中《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法律研究丛书》是获得云南省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惟一的特等奖项目,我院教师承担了其中的《泰国经济贸易法律选编》和《泰国经济贸易续编》两部书的编译任务。2007年,我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云南省的东南亚语言人才问题”获得立项。(云南省教育厅省院省校合作办公室发【云合教办2007-5号】)。杨光远教授在完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选用问题研究》、《新平傣语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2008年度省社科基金《傣语中的汉语新词术语研究》,其著作《十三世纪傣泰语言的语音系统研究》被纳入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边疆史地创新基地文库,陆生副教授主持的教育厅科研项目《泰、缅、越非专业等级考试》于2007年通过验收,他主编教材《泰语视听说》于2008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由明日杂志官方发出的公告得知:2021年15期发表的论文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营造法式》,《人生十六七》等。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刘志伟教授发表的论文

1983年起,一直在中山大学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教学与研究。1994年开始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先后以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身份,多次到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暨南大学等境外大学任教或从事研究。刘志伟教授的研究涉猎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多个领域,已发表论著包括明清时期的财政赋税、乡村社会结构、社会动乱、商业与市场、对外贸易、手工业、宗族与家庭、妇女、族群与民俗等课题,特别在探讨明清户籍赋税制度和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方面着力尤多。从80年代中期以后,他长期与海内外的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合作,深入到乡村社会中,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结合起来,探索社会经济史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的对话的新方向,拓宽和深化了研究的领域。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发表,四次被邀请在美国亚洲学会年会上宣读研究论文, 在海内外中国有相当的影响。主要的论著包括1997年出版的专著《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役制度研究》,以及在美国发表的“Lineage on the Sand:The Case of Shawan”和“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在《历史研究》发表的《地域社会的结构过程: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丛乡豪的历史到士人的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在《清史研究》上发表的《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等论文。其中《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及其传说》一文被收入由钟敬文先生担任学术总监的《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明清史文献》、《明清史专题》等课程。他主持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主要作品及参与活动电视剧《甲骨魂》(编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片名),1988.2央视播出,由山东王懿荣纪念馆永久收藏;电视剧《有病找谁》(编剧),1996年央视播出,获全国卫生影视一等奖;电视剧《河 魂》(编剧),1989年央视播出。著 作《中国?安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河南省外宣品一等奖;著 作《中国开放城市系列书 安阳》中英文版 新世界出版社1989.1文史随笔《百年话甲骨》海潮出版社1999.5,参加第37届国际书展,并赠送埃及开罗大学收藏;文史随笔《古都三千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文史随笔《古都遗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文史随笔《殷墟殷商 殷都》中国文联出版社;大型动漫《梦回殷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出品;大型仿殷乐舞《商 颂》(创作编导)获河南省舞蹈大赛二等奖;仿殷乐舞《大秀殷商》(总编导)获河南洛阳世界风情巡游最佳节目奖;受邀参加央视“读书时间”(19990730)《百年话甲骨》一书;受邀担任央视《探索发现?百年守望》学术嘉宾(20090903);受邀参加央视《城市平台》、《让世界了解你》、《周末异想天开》等节目担任嘉宾;受邀担任湖北卫视《国庆长假计划》学术嘉宾;受邀担任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多档节目学术嘉宾;受邀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河南省文化厅培训班、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安阳市委党校等高校举办《世界遗产殷墟漫谈》讲座;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学术大事记1984.10 参加全国商史讨论会1985.10 参加殷墟笔会1986.6 参加安阳甲骨学会,现为常务理事;1986.8 《独于集古爱殷商——记胡厚宣大师》 《安阳日报》1986.8 《寻觅王文敏公的踪迹》 《安阳日报》1987.9 发表《甲骨学研究的新形势》 《甲骨文研究》1期1987.9 参加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吸收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甲骨魂》(胡厚宣顾问;周谷城题署)为国际会议首映;1988.2《甲骨魂》央视播出;该剧为山东王懿荣纪念馆收藏;1987.9 《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记哈佛大学人类系主任张广直先生 《安阳日报》1987.11 参加中国古都学会开封年会,吸收为中国古都学会会员、理事;1988.4 《万里鹏程入壮游》 《安阳日报》1988.9 《拜谒王文敏公的故乡》 《安阳日报》1989.10 参加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1989.11 论文《试论古都研究的社会效益》 中国古都学会七次年会入选1993.8 论文《繁华的宫廷乐舞》中国古都学会11届年会暨国际古都学术研讨会入选1994.11 《再拜王文敏公的故乡》 《安阳日报》1995.4 《为世所用使古都研究生机盎然》 《中国名城》1995.4 《丹甲青文听绝唱》 《安阳日报》1995.5 《八宝山送胡老》 《安阳日报》1995.3 《略论商代后期的宫廷乐舞》 《殷都学刊》1992.10 创作编导大型仿殷乐舞《商颂》 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开幕式演出,获河南省舞蹈大赛二等奖参加全国民族舞蹈大赛获优秀演出奖1995.11 论文《走出古都宣传的误区》 中国古都学会年会13次年会大会报告1995.12 论文《殷商宫廷乐舞初探》 河南民俗学会第二次年会1996.9 《切勿坐着金矿要饭吃》 《安阳日报》1997.1 《难忘泰斗——周谷城交往的一点小事》 《中州古今》1997.1 《难忘故园——袁家骝三访安阳》 《安阳日报》1997.9 《一衣带水书为桥》 《中国地市报人》1997.10 论文《从欧阳可亮与安阳的学术联系看中日文化交流》中国古都学会14次年会1998.10 《保护殷墟 利用殷墟——访俞伟超先生》 《安阳日报》1999.9 文史随笔《百年话甲骨》 海潮出版社央视《读书时间》(150期“甲骨学一百年”嘉宾)2001年该书参加第37届国际书展并赠送埃及开罗大学2000.7 论文《商代雨卜乐舞及其演变》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7 论文《明义士年谱》 中国古都学会年会论文2002.10 《假日长假计划》 湖北卫视特约专家2003.3 《殷墟不虚》现场点评专家 央视《周末异想天开》2004. 先后参加央视《城市平台》、《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探索发现·司母戊鼎传奇》《让世界了解你》等栏目,担任现场评点专家2004.11 发起并主持“明义士故居”筹建工作,担任学术总监主持申报,故居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10 《河南四大古都魅力大赛》 河南卫视特约专家2006.3 《水木清华与洹水安阳》演讲 清华大学2006.5 文史随笔《古都遗韵》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6 文史随笔《古都三千年》(合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0 文史随笔《殷墟 殷商 殷都》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 主持明义士甲骨学研究纪念馆筹建、落成,接待明义士后裔,接待加拿大《环球邮报》驻京记者采访,接待加拿大驻华大使罗岚一行考察;2007.3 北京·殷商文明论坛特邀专家,发表《殷墟 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演讲 《文明》杂志社2007.4 论文《丝绸之路起于殷商盛于汉唐》 国家旅游局专家论证会2007.4 《世界遗产殷墟漫谈》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河南省文化厅培训班、安阳师院、安阳工学院等2007.5 创作编导大型仿殷商乐舞《大秀殷商》 先后应邀为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奥运火炬传递安阳主会场、殷墟世界遗产一、二周年纪念活动等演出,并河南省庆祝世界旅游日暨国际风情巡游最佳表演奖2008.10 《大秀殷商》 为殷墟科学考古八十周年国际纪念活动演出2008.10 《有关明义士几个存疑问题的考证》《安阳甲骨学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2009.5 成立殷都刘邦兄弟动漫创作工作室 担任主笔创作动漫脚本《梦回殷商》《神奇甲骨》(30集)《汉字真神奇》(30部)2009.7.14 动漫《梦回殷商》签约,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制作,在殷墟游客中心播放;2009.9.3 央视·探索发现《百年守望·甲骨风云》专家嘉宾;2009.10.16 央视·探索发现《发现豫商》现场专家;(资料截至2009.10.16)

刘淑兰教授发表的论文

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基本概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一直是北师大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经过20多年努力,本学科不仅具有全国一流水平,而且通过活跃而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早在1981年,北京师大就在经济系建立了教育经济学研究室,随后又在教育系建立了同样的研究室。经过短短3年的努力,教育经济学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教育管理学专业也迅速发展。1986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教育管理学院,同年获得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到九十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学科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其中大多数毕业生都已在学术、行政和管理岗位上担当重任。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全国第一批批准的教育管理学博士点。不久,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个学科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2002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北京市评为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五大学科研究方向,分别是:教育与经济、教育财政、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管理技术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与经济研究方向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宏观教育决策服务。教育财政研究方向主要运用公共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教育财政制度及其变革诸多问题。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方向主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国家如何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调整教育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研究国家权力如何合理、有效地干预教育,促进教育法制的完善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转变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诸多问题。教育管理技术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教育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有效使用,以促进教育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学术队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队伍总特点有:(1)学术带头人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学术知名度;(2)教师平均学历水平高;(3)年龄结构合理;(4)青年学者发展潜力大。目前,本学科已建成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队伍。老年教师以顾明远、王善迈、靳希斌等教授为代表,中年教师以高洪源、刘淑兰、李广建等教授为代表,青年教师以褚宏启、周作宇和赖德胜等教授为代表。本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包括:顾明远教授,本学科最重要的创建者,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协调者,编著了一批教育管理学科著作,其中《外国教育督导》、《学校管理运作全书》和《国际教育改革新理念》都在教育管理界有很大影响。王善迈教授,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在教育财政领域,其研究成果和影响都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靳希斌教授,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由他编著的《教育经济学》、《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均成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的常用教材和优秀教材。此外,我们还有一批已经退休,但却为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教授和专家,例如孙喜亭、陈孝彬、安文铸和曲恒昌等教授。其中,陈孝彬编著有《教育管理学》、安文铸编著有《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这两部著作也都是本学科领域使用范围很高的教材。科研获奖状况:九五期间,本专业获得省部级20多项,获得各种科研资助250万元。代表性的课题有《社会主义市场中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持》、《西方教育立法的历史经验研究》(褚宏启主持)、《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教师流动的政策研究》(周作宇主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高洪源主持),而由靳希斌主持的《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世界银行项目)和王善迈主持的《中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研究》(教育部财政司项目)分别获得科研资助68万和32万。“十五”期间,本学科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科研立项20多项,各种横向课题近20项目,科研资助总额达到300万。代表性的课题有王善迈主持的《高等教育成本研究》(教育部财务司项目)等、靳希斌主持的《利用外资贷款发展西部教育问题研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等、高洪源主持的《学校建设现代化和学校条件均衡化发展研究》(北京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褚宏启主持的《教育法律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等,赖德胜主持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十五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周作宇主持的《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效益评估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项目)等、李广建主持的《网上信息自动发现与获取》(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洪成文主持的《北京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研究》(北京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杜育红主持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十五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和吴岩主持的《学校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等。本学科最近几年出版了一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其中对学科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有:《教育管理学》、《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与成本分析》、《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领导心理学》和《学校法律问题研究》等。“九五”期间,本学科教师在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优秀成果评奖中,多次多人获奖。其中,顾明远教授和王善迈教授分别获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靳希斌教授和毛亚庆副教授获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善迈教授主编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丛书和洪成文副教授参与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中的《比较高等教育》获得了第六届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奖。除著作外,本学科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百篇。《教育研究》、《经济研究》等一流刊物经常发表本学科教师撰写的论文,其中一些论文还被《新华文摘》所转载,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人才培养:本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教育管理人才及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科的高级科研人才。九五期间,本专业招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为94人和198人,多数已经毕业。很多毕业生已经走上了教育管理领导岗位,其中一些毕业生成为了处级和局级领导干部;很多毕业生进入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中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北京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在,本专业每年招收博士生约15人、硕士生60人左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生50人左右。招生的主要方向有教育政策与法规、人力资源、教育管理、教育经济、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外事管理等。近几年,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生是本专业扩大研究生培养范围和层次的又一举措。招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生,目的是为中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培养高水平教师和管理后备人才。此外,为适应教育管理和行政部门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专业还在全国率先举办了博士生班,为司、局级教育管理者提供高级研究的机会。总之,多种类、多层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业已形成。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重点支持下,在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将来的发展目标是:全国一流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全国一流的高级教育管理人才培养中心、全国一流的教育管理决策咨询和信息中心及世界有影响的教育管理国际交流中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