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宜春学院罗小凤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7:54:30

宜春学院罗小凤发表的论文

罗小凤 女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讲师1978年12月17日出生2001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应用专业,并留校任教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福州大学管理科学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高校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数据库管理与应用 音像出版物统计学 大学本科应用型“十一五”规划教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参编《电子商务实训》 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1.刍议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模型的构建,福建论坛,2005年12月2.物流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设计,现代物流,2006年6月3.浅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物流科技,2006年10月4.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货物质押和监管”,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2 月5.电子政协提案系统的工作流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2007年3月6.基于Petri的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研究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7.关于电子商务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12月8.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商业文化,2010年1月9.信息技术与经管专业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深层思考,罗小凤,实验室科学,2011(6):216-220,2011年12月同时文章被IEEE数据库收录、检索。 《浅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几个问题及建议》获全国现代仓储业发展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2011年6月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福建省赛区)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1年12月《信息技术与经管专业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深层思考》获福建省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宜春学院学论文发表

宜春学院是一个普通高校,位于江西,规模有点小,在外省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能找工作的时候优势一般,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以下是从其学校网站上复制下来的简介:宜春学院是江西省第一所统一规划、全新设计、一次性建成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一流花园式大学。迎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宜春学院,位于赣西重镇——宜春市。宜春自古儒风兴盛,兴学重教风气代代相传,唐宋以来,书院林立,讲学之风长盛不衰 ,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先驱宋应星,近代物理学家吴有训就诞生在这块人杰地灵之地。宜春学院新辟校园1250亩,并按照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的要求全新规划新校园。经过四年的建设,一座新型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花园式大学在赣西大地崛起。新校园依山傍水,清新悦目,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9779多人,教职工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633人,正副教授23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人,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7人。宜春学院学科齐全,下设文学、外国语、艺术、法商、理学、工学、医学、农学、体育、成人和职业技术11个专业学院。宜春学院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学校发展向纵深展开,在校园建设上,学校突破资金瓶颈,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解决了新校园建设的资金问题。在专业调整上,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市场主导之路,走优势发展之路,使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科研发展上,学校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科研体制创新,科研开发,科研推广呈现出新的生机。“抗病毒性肝炎新药——乌索酸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被国家列为“863”重点课题。不仅如此,该课题的研究已引入市场化运作,为科研开发、科研推广探索出一条产业化新路。2000年以来,宜春学院科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15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37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1项。

宜春学院[1] 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区。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国有公办重点高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0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高安校区5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余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有60余个本科专业。创办时间 1958年 所处城市 中国宜春 学校类型 综合大学 属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主管部门 江西省人民政府 学校官网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宜春学院。宜春师专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4月,中共宜春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南昌专区师专、医专、体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经省 委批准,宜春大学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大学成立时是一所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 文、数理、生化、医学、体育五个专业。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 1962年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同 年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 春分院。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医专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1958年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 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 校园风光(12张)校,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省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农专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 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1968年 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大学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院系设置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 宜春学院(17张)义学院)、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宜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4] 师资力量截止2011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50%以上。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2] 截止2012年3月19日,学校有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5] 学科建设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药物学、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以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 [6-7]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生物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医学美容技术、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等[8]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临床医学),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3个(英语、临床医学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机械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9-10] ),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为省级教学团队[11-12] 。办学成果2004年-2013年,学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13]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 对外交流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学校。[2] 学术研究编辑科研成果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科研设施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基地1个(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市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内分泌代谢病实验室、美容医学工程中心、锂电新能源工程中心、逆向工程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开发基地、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14-15] 。另外还建有江西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宜春地方宗教文化研究所、宜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锂电新能源研究所、现代林业研究院、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16] [10] [17] 。学术资源学校学报《宜春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物、“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宜春学院学报》于200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栏目于2008年获评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与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栏目”称号。[18] 馆藏资源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宜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并购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超星图书”、“维普”、 “EBSCO host”等数据库。馆藏有《四库全书》(7万9千余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医统正脉全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93年英文版)等,并初步建立了宜春地方文献库。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兼顾理、工、农、医、文、史、法律、经济、外语、艺术、体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19]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上旬,学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2] 校园文化编辑学校标识校徽宜春学院 校徽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该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该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20] 校歌由全体师生员工征集作词,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宜春学院 校徽院长尹经民作曲。宜春学院校歌男:千万双翅膀从 明月山奋起迎着新世纪朝阳女:千万片征帆在 秀江竞发遨游知识的海洋齐:啊~ 该们的大学 意气昂扬谱写青春 青春乐章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宜春学院 校歌(2张)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男:伴随着时代 前进的步伐探索科学的殿堂女:伴随着校园 飞扬的旋律追求绚丽的理想齐:啊~ 该们的大学 桃李绽放播洒文明 文明馨香宜春学院 校训[20]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20] 校训厚德、尚能、博学、笃行[20] 精神忠诚 大爱 求是 创新[20] 社团组织截止至2013年3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校共有学生社团151宜春学院 大学精神[20]个,其中35个接受校团委指导、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121个挂靠各院交团总支指导、院学生社团联合分会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合唱团、思想政治教育协会、礼仪队、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歌者协会、吉它协会、书画协会、社会实践协会、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政法学院法律援助者协会、政法学院北斗辩论协会、经管学院博雅辩论协会、文传学院话剧团、美设学院蓝羽漫画社、生资学院环保协会、体育学院健美操队和理工学院无线电协会。其中社会实践协会是学院唯一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社团。[21] 摘自百度百科

迎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宜春学院,位于赣西重市——宜春市。宜春自古儒风兴盛,兴学重教风气代代相传,唐宋以来,书院林立,讲学之风长盛不衰 ,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先驱宋应星,近代物理学家吴有训就诞生在这块人杰地灵之地。

宜春学院是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是一所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省属高等院校,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原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以上四所学校,在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中,都为国家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上述四所学校合并组建宜春学院(以下简称“合并”)。

学校合并之后,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

截至到2007年9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数15800多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60246.8m2(合2040亩),生均81.15㎡;教学行政用房252262.95㎡,生均15.05㎡;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136217.43m2,生均8.1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07.53万元,生均5205.49元;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座位数共10675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64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5个;纸质图书130.07万册,电子图书99.2万册,生均131册。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学校目前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学校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师资规模逐年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3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人员297人,博士、硕士共39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院士、博导、教授、博士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

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07年批准设置的两个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医、农为主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现建有127个学生社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0余项。2004年以来,我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

宜春学院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学校发展向纵深展开,在校园建设上,学校突破资金瓶颈,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解决了新校园建设的资金问题。在专业调整上,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市场主导之路,走优势发展之路,使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科研发展上,学校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科研体制创新,科研开发,科研推广呈现出新的生机。“抗病毒性肝炎新药——乌索酸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被国家列为“863”重点课题。不仅如此,该课题的研究已引入市场化运作,为科研开发、科研推广探索出一条产业化新路。2000年以来,宜春学院科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15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37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1项。

学校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我校;2006年11月上旬,我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活跃了学术氛围,扩大了国际影响。

随着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位居江西省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前列。

当前,学校正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使学校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教学性、应用性、区域性、多科性的本科教育,使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评价一所学校的好与坏,惟一的方法就是比较了,下面是宜春学院的最新资料,你可以拿它与其他学校进行对比。说实在的,宜春学院在本科院校中的确不怎么样,所以每年报考的人数也不多,也许是它地处赣西的缘故,抑或者是学校本身的原因。 宜春学院是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是一所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省属高等院校,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 学校所在地——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江西省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学校的前身是原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以上四所学校,在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中,都为国家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上述四所学校合并组建宜春学院(以下简称“合并”)。学校合并之后,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数16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60246.8m2(合2040亩),生均81.15㎡;教学行政用房252262.95㎡,生均15.05㎡;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136217.43m2,生均8.1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07.53万元,生均5205.49元;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座位数共10675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64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5个;纸质图书130.07万册,电子图书99.2万册,生均131册。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学校目前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师资规模逐年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3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人员297人,博士、硕士共39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院士、博导、教授、博士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07年批准设置的两个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医、农为主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现建有127个学生社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0余项。2004年以来,我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学校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我校;2006年11月上旬,我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活跃了学术氛围,扩大了影响。随着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位居江西省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前列。 当前,学校正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使学校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教学性、应用性、区域性、多科性的本科教育,使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我要看宜春学院的论文发表

这个要看你发表哪个方面的吧,你去翰林论文工作室问问看,他家反响还不错

宜春学院是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是一所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省属高等院校,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学校所在地——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江西省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学校的前身是原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以上四所学校,在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中,都为国家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上述四所学校合并组建宜春学院(以下简称“合并”)。学校合并之后,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数16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60246.8m2(合2040亩),生均81.15㎡;教学行政用房252262.95㎡,生均15.05㎡;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136217.43m2,生均8.1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07.53万元,生均5205.49元;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座位数共10675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64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5个;纸质图书130.07万册,电子图书99.2万册,生均131册。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学校目前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师资规模逐年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3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人员297人,博士、硕士共39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院士、博导、教授、博士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07年批准设置的两个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医、农为主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现建有127个学生社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0余项。2004年以来,我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学校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我校;2006年11月上旬,我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活跃了学术氛围,扩大了影响。随着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位居江西省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前列。 当前,学校正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使学校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教学性、应用性、区域性、多科性的本科教育,使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1.电针结合TDP治疗蜂窝囊肿病案, 上海针灸杂志,1998.012.针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针刺研究,2001.063.牵引配合定点穴位按摩治疗颈性眩晕症35例, 按摩与导引,2001.124.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国针灸,2001.065.针刺曲池、阳陵泉为主治疗腱鞘炎38例,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6.针刺血海、阴陵泉为主治疗膝关节内侧附韧带损伤, 中华中西医药研究与临床,2003.127.牵引加针刺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46例, 中华脊柱医学,2004.048.牵引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 上海针灸杂志,2006.049.面部穴位按摩配合电针防治痤疮120例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2007.0810.针灸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宜春学院学报, 2007.122008年9月 1日,是宜春学院医学美容学院教授姚敏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这天,这位全学院唯一的盲人教授接到江西省残联邀请其进京观摩残奥会开幕式的通知,而这也是宜春市唯一享有此殊荣的残疾人。

宜春中小学论文发表

不仅仅只认三网,参评者还需要提供有关论文的完整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章的标题、出版者、发表时间、关键词、摘要、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等内容,以及论文的全文。参评者可以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及其他学术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也可以在国内外知名学术网站上发表论文。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原创性的、具有学术价值的,且发表时间在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之间。

申报副高以下职称的中小学教师(除教研员)不严格要求发表论文,有县级以上评奖的即可。

学校教师

在教育教学类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学术论文3篇(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或参编过经国家、省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或3万字以上的`教师指导用书,同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1篇。

校(园)长

在教育教学类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学术论文3篇(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或参编过经国家、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或3万字以上的教师指导用书,同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2篇。

教研人员

在教育教学类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学术论文5篇(其中至少3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参编过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同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学术论文3篇。

宜春学院期刊投稿说明

别来,后悔一辈子,恶心的环境,拽逼的老师,脏乱差,还要求死多

宜春学院地处赣西中心城市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宜春风光旖旎,交通便利,沪瑞高速、杭长高铁、浙赣铁路穿城而过,明月山民用机场四通八达。,宜春学院的前身是 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新校区三个校区,占地近 2000亩。全日制在校生17938人。现有教职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5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3.05%以上,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比例81.93%以上;其中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人选等省级以上人才70余人次。学校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仙辉院士等100多名高级专家为客座教授。,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声誉稳步提升。 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5年,获批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评价宜春学院是“一所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学校连续5年获得省、市综治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节能、计划生育、信访等方面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现有 19个教学院,有教育学、医学、农学、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11大学科门类,有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4个;有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基地)6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学校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从合并建校之初的以专科专业为主,发展到现在以本科专业为主, 2018年停止专科专业招生。现有本科专业69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特色专业8个;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2个。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批江西省唯一的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学校”。近5年来,我校获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新农科、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7门思政微课入选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获批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项目1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0多项;出版教材4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际奖项20多项,国家级一等奖100多项,省级一等奖240多项。,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强校,注重科研反哺教学。近 5年来,教师年均科研经费超6万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它各类项目1500余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2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0余部;在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作为赣西地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宜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 “厚德、尚能、博学、笃行”的校训,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要求,践行“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五有”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赣西区域60%的中小学校长、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乡镇领导干部都是宜春学院毕业生;学校培养造就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辛洪波、“全国优秀教师”刘军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各界精英,充分展示了良好的办学实力和较深厚的办学底蕴。,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建有86个学生社团;建有尚能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天工创客空间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先后建设了25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示范园,64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17年,学校获批“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获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战略,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办学,推进了交换生、教师研修等项目的实施,为师生共享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了广阔平台。2018年,经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与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国家级汉语教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填补了学校孔子学院建设的空白。2020年,与俄罗斯萨马拉社会与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音乐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实现了学校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零的突破。目前,学校在校留学生人数有322人,主要在我校接受临床医学、动物医学等专业教育。,进入新时代,宜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推进 “四个回归”,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着力打造事业发展的“升级版”,开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征程。

宜春学院是二本,宜春学院地处赣西中心城市——江西省宜春市。学校是一所专业涵盖了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公办本科高校。 学校简介 宜春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新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020.64亩。全日制在校生17860人。现有教职工1414人(含工勤人员),其中,专任教师100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3.27%以上,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比例74.88%以上;学校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仙辉院士等100多名高级专家为客座教授。 学院设置 1.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政法学院 3.马克思主义学院 4.经济与管理学院 5.外国语学院 6.音乐舞蹈学院 7.美术与设计学院 8.书法艺术学院(书法研究院) 9.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 10.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11.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2.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13.医学院 14.美容医学院 15.体育学院 16.继续教育学院 17.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18.国际教育学院

宜春学院是一所多科性公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在宜春大学基础上创办的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

学校地处赣西中心城市——江西省宜春市区。宜春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交通便利,沪瑞高速、浙赣铁路穿城而过,民用机场即将启用。

合并升本十年来,全体师生员工同舟共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建起了新世纪全省高校第一个新校园。经过十年的努力,实现了从单科教育向综合性教育的转变。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后勤服务等方面均有质的提升。

师资雄厚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8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高安校区5个校区。现有在职教工1485人,其中专任教师1122人。高级职称人员392人,博士、硕士共525人。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院士、博导、教授、博士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

学校共设有18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57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形成了以教育学、医学、农学为主,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

学校秉承“大爱育人”、“面向地方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建有120余个学生社团,致力培养基础实、素质高、创新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比赛获奖600余项,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学校荣誉

随着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提升。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我校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考研、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学生考研、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应届毕业生考研率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11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同年,学校还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多次报道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目前,宜春学院正沿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实力、同类高校中有影响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目标阔步前进!

宜春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