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研究生论文发表压力

发布时间:2024-07-06 02:45:26

研究生论文发表压力

我认为身为女朋友可以默默地为他安排好生活上的事宜,给他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从而减轻他的压力。

可以给他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同时在论文方面可以帮助他,或者是找一些相关的人员给予他帮助。

看你发的是什么期刊把,要是省级的不是很难,要是核心的那么就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内容的话肯定是和自己的学学习是相关的,如果你还有不懂得,同时也是可以在壹品尤刊咨询下,听说那个不错a

不知道是写论文压力大呢,还是以后挣钱养家养自己压力大?这点压力自己都不会调节的话以后可咋办啊。

研究生论文发表和就业压力

身处在21世纪社会高度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相较以往有了重大的提升,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的数量相较于往年出现了非常大的增长,因而学历贬值现象也非常严重。硕士研究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学业繁重,还要面临着论文发布等压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找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薪资待遇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工作的薪资未能达到学生的心理预期。此外由有于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且专业受限制。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对策,一是提高自己的思想成熟度,愿意接受较低薪资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提高自己专业的能力打磨自身。

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寒窗苦读多年之后,却面临着找工作困难的现象,他们顶着硕士研究生的头衔,不愿意去从事那些低薪资的工作。而其他高薪资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职业竞争非常严重。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就会有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研究生对于薪资待遇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来就无可厚非,但社会压力之下迫于生活只能暂且从事较低薪的工作。

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还由于受专业的限制,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有可能面对着本专业人员满额,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此前所研习的专业,去从事另一个与本专业毫无联系的工作,这是一种事实存在就令人无可奈何的现象。学生只能陷入内卷的怪圈之中,多多薪酬实习的机会提升自身价值以在竞争中战胜他人。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硕士研究生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只拘泥于“大城市,高薪资”的标准可以转向小县城去寻求相应的工作,在当今为了吸引人才,部分小县城也是拿出了45万的高薪去聘请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总之,面对研究生作业的困境,要认清局势。

学历越高,求职越难!这则消息可以让大家理解27名硕士争当环卫工工的行为了吧,其实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自考研人数突破百万以来,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下降,从09年开始不敌本科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说明了我国高层次人才以及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眼高手低,是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生扩招,每年毕业人数远远大于岗位数,致使只有一部分研究生能够找到合适的研究职位。如果研究生放低身份,去做本科生的工作,或者是专科生的工作,用人单位也很乐意,正如研究生扫地一样,用本科生的工资请来研究生,何乐而不为?然而,很多研究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己辛辛苦苦考研,还多度了三年书,不是浪费了吗,宁可不就业,也不就低业,从而导致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 在研究生就业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女研究生难就业。很多研究岗位都需要加班,出差,甚至接触有机试剂,有毒药品等,考虑到女研究生已经26岁左右,要生孩子等问题,使得用人单位喜好男研究生。虽然日前已经严格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性别歧视,但是在实际中,女研究生就业却常常受到性别歧视,每次面试时,用人单位都要问个人问题,以及打算多久生孩子等私人问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研究生就业更显得格外难。从而使得女研究生改学历,“冒充”本科生找工作的悲剧出现。 在研究生培养上,高校教授多注重理论研究,用于工业实际研究课题教少,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实用价值大大降低。企业招研究生,希望研究生能担当研究课题重担,不是招研究生进去后再培养,使得企业宁愿招本科生,也不招研究生。而且,如今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较薄弱,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使得研发人员需求少,这也是研究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题,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企业转型,增加研发投入,又要转变研究生培养方式,在培养理论研究的同时,要与实际结合。

一、研究生专业学习任务大,实验繁重、论文发表及毕业压力较大,不能保证充足的找工作时间。在就业年度的10月份前后及次年4月份前后是找工作的两个黄金时段,而前一时段多数研究生忙于毕业条件所要求的专业论文发表,后一时段则忙于毕业论文的撰写与修改。以笔者所在学院刚毕业的2015届研究生为例,截止2015年4月20日,尚有15%的硕士研究生没有开始找工作。 二、学生期望值较高,对薪资待遇等有较高要求,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脱节,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些学生有几个备选的工作机会,公司也发出Offer,但因不满意薪资、工作环境等因素而不愿意签约,尚在考虑或者寻找更好的机会。在植物营养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现阶段有意向而暂时不愿签约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38.1%和21.88%。

没有合适的工作,眼高手低,看不起一些比较低端的工作,觉得自己的能力比较强,不想去一些低端的行业工作。学生首先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让自己找到适合的工作。

医生发表论文压力大

看病和论文并没有冲突,医生是在工作同时也在不断学习,上班时看病救死扶伤,下班时写论文进行学术研究,也是为了和更多的牺牲交流分享经验,救助更多的病人。

做实验:首先你需要一个好的实验室和实验条件其次要有科研经费,用于买试剂和材料,起码需要2万块或者更多还要好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最起码研究的东西要前沿方面的临床课题:样本量必须大,研究的东西具有创新精神,或者写稀有疾病的病案分析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SCI论文作为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其发表量的多少和被引用率的高低,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标准,也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不过,要想成功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并不容易,这一点想必大部分作者都深有体会。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发表一篇好的SCI论文为什么这么难?一方面,撰写论文并不比做实验容易。我们经常发现,在大学里,有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导师交给的实验任务似乎还可以,可要完成论文写作就不那么顺当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认为,写论文比做实验还难。要想让他们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是十分不易的,特别是要用英文写出符合要求的SCI论文,这对于很多研究生,乃至专家、教授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尽管现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有十年左右或十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有效的书面学术英文表达往往还是制约论文写作水平的瓶颈。SCI论文写作如此之艰难,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科研人员不得不从本来就不宽裕的科研基金中找出专款,聘用有论文写作专长的人专门负责进行论文润色、论文翻译、论文修改等方面的学术服务。另一方面,发表SCI论文也是困难重重。对于大部分科研者而言,撰写SCI论文的过程已经够辛苦,但发表论文的过程也同样不容易,甚至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打击,首先一个是投稿录用率很低,因为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很多,要发表研究论文的人也很多,期刊收到的稿件数量远超过其能够录用的数量,SCI核心期刊尤其如此,可能有些稿件在期刊编辑的预审中就被退稿了。SCI期刊用稿率较低,或者说他们的拒稿率较高,有稿件质量上的原因,比如缺乏原创性等,而更多情况是激烈竞争造成的,期刊只能在有限的版面内择优录用稿件。一般来说,初投稿者的稿件是很难一次命中的,这可能是投稿者因经验不足而没有选对期刊造成的,也可能是期刊编辑对投稿人不了解、用稿十分谨慎造成的。比如有时候,作者所在单位名不见经传也会增加论文录用难度,这是因为审稿人可能对作者的研究条件以及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此外,发表SCI论文周期长,这对于许多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论文的国内作者也是一个令人焦虑问题。一般情况下,SCI论文从投稿、审稿、修改、定稿,到办理版权转让手续、校核样稿,到正式发衣,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常常在一年以上才能完成整个周期。而我们国内学术管理机构常常年底“算账”,到时“兑现”不了论文,就很“难看”。总的来说,从科学研究到论文发表、产生影响是一个价值提炼的过程。我们所做的研究并不都是有效的,可能只有一部分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取得效果的研究并不是都值得写成报告或论文,值得写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就算是论文可以成功发表,但其研究成果是否有人关注、值得一读,还要打个折扣。所以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想发表一篇好的SCI论文,并获得读者的认可,成为公认的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是难关重重的。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虽然论文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学识,但是临床经验才是更重要的。

电力研究生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的创作一定是基于现有工作的提高和改进,那要如何发表电力学术论文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发表电力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如何发表电力学术论文 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 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 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 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 关于社会的学术论文 现代电力与电力污染 【摘 要】本文叙述了现代电力的特点,以及日益严重的电力污染。比较了电力污染与电磁污染的联系和区别。论述了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电磁工程学”的形成过程概况。 【关键词】电力污染 电磁工程学 电能或电力是公认的清洁动力。但众所周知,它也存在着污染。在电能的形成过程中,如火力发电厂的烟气、灰渣造成的常规环境污染、核电站可能造成的核辐射污染,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可能出现的生态平衡问题等等。电能形成后,在传递、变换过程中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电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电磁能利用范围的扩大与利用能量的日益提高,存在于地球上的电磁波不断地增强而且频带极宽。这种电磁波与宇宙杂波相比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各个领域中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使之信息失真,控制失控,更为严重的是,在大强度电磁辐射长期作用下,可使生物的生理、生态受到影响和危害,影响人的健康和活力。这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即所谓电磁烟雾。 现代电力的超高电压,特大电流形成强大电磁场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峻了。这是电磁环境工程学的任务。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出现了新的污染。 一、机电设备容量增大,应用广泛,节省材料变得十分有意义,如铁芯正常工作点选得比较饱和,设备工作于十分接近非线性状态。 二、电能的使用范围扩大,电力用户中涌进了大量的冲击、非线性负载及不平衡负荷,如电弧炉、电焊、电气化铁道等。 三、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用户采用了大量时变控制的非线性元件,晶闸管自从1957年问世以来,由于它独特的优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取代了水银整流器,到七十年代就只用采半导体整流器了。除此之外,在逆变、变频和交流电压调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电力变换技术与控制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在各工业、交通部门及家用电器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首先大功率整流装置既提高了变流效率,又提高了电解产品的质量,因而首先得到了发展。其次,在交流调速技术上广泛使用,如在风机、水泵类负载中用晶闸管串级调速技术,已是一项节电效果比较显著的措施。晶闸管脉冲调速的机车、晶闸管调速的矿山提升设备,隔爆型充电设备等的半导体装置,均因其安全、可靠、节能、便于控制等优点正在矿业部门广泛采用。晶闸管调压器和调功器与常用电磁型的同类产品比较,它具有节能、维修量少、运行可靠等优点,故已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机杨调光、国防设施等。为了改善电炉冶炼的负载特性,提高电炉冶炼的效率与冶炼产品质量,近年来发展了直流电弧炉,直流精炼炉也采用晶闸管换流装置。此外在金属轧制、轻纺、制糖、水泥等行业中的交直流拖动系统都广泛采用晶闸管。据1981年日本电力协调研究会对九个电力公司的调查,电力半导体装置所占负荷的比重已达总负荷的73%。我国国务院、国家科委已把推广使用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我国的技术政策之一,这意味着我国供电系统的负荷已日趋非线性化与时变化。 四、新的发电方式与贮能方式的推广使用,输电技术的进步,控制方式的完善,非线性元件必将成为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元件。例如,为了克服机械整流的缺点,提高同步发电机的控制性能,已广泛使用静止励磁装置,并正在研究交流励磁的同步发电机异步化;为了改善电压调整率,提高系统的静态和暂态稳定,降低过电压,减小电压闪变,对次同步振荡进行阻尼,减小电压和电流的不平衡,推广使用静止补偿器实施电力系统无功控制。 五、现代技术装备,要求高质量的电能,电能质量,包括电压、频率与波形。电能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用电器具的使用效能,而且它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及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许多电气设备(包括电子仪器)为适应电能质量的低下而增设的技术措施不仅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使成本大大提高。 大量非线性元件引人电力系统,使系统电压波形及电流波形发生畸变。波形畸变给产生畸变波形电流的装置自身、与其相接的其它装置以及电力系统运行都带来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或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一)激发谐振,引起破坏性的过电流与过电压;(二)产生附加功率损耗,降低效率;(三)引起发热,加速绝缘老化,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四)使测量仪表误差增加,影响监控效果与经济效益;(五)使自动装置失灵,控制失控,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六)使继电保护不能正确动作一误动或拒动;(七)大的有功和无功冲击,造成电压和频率的大幅度波动,将会造成负载,甚至系统的不稳定;(八)电压闪变,恶化工作环境,有害人体健康与工作效率。 近十几年间电力谐波的研究,更准确一点说电力污染的研究,已经超过了电力系统(习惯上)的范畴,渗透到了电工理论、电网理论、电力电子学、电气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技术、系统仿真、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等其它学术领域。并已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分析研究方法、控制与治理技术、监测方法与技术、限制标准与管理制度。通过这些研究与实践,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正在形成。这门新学科与<环境电磁工程学》类比,可叫做《电力环境工程学》。〈电力环境工程学>研究电力污染产生的物理机理和分析方法;电力污染的测量技术、信息处理与监控系统;危害的机理、范围及可容度;控制、消除或抑制的措施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理论与技术问题。这门新学科的雏形已经可以从近年出版的一些论著中看到。 电力污染随着现代电力的发展不断出现并日趋严重。电力污染与系统关系密切,实质上是电能质量问题,涉及面广,具有独特的复杂性,难于认识并难于治理。电力污染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并最终将与电网运行控制结合起来。电力污染的理论发展与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并因此而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一电力环境工程学。 参考文献: [1]吴竞吕编著,供电系统谐波,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 [2]陆廷信编著。供电系统中的谐波分析测量与抑制,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 [3]张一中等编著,电力谐波,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 看了“如何发表电力学术论文_电力学术论文如何发表”的人还看: 1. 大学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2. 电力学术论文 3.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电力信息通信学术论文 5. 电力专业论文发表

看来你有过和我一样的问题,现在电力类论文发表都是要收费的。

除非你的文章具有很大的科研价值或者你是知名学者,当然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找相关的电力期刊杂志期刊,比如电工文摘之类的

原创性要保证,抄袭率不能超过30%,杂志社都会先做查重的;论文格式要合期刊杂志社的胃口,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可以先找早发表网问。

生产力研究论文发表

OECD的《1996年科学、技术产业展望》报告有一个专题《以知识 为基础的经济》。它被认为是国际组织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比较系统 地阐述知识经济理论的重要文献。 采纳哦

王玉辉,周广胜,2001.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羊草叶片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应用生态学报, 12(1)(待刊)李宜垠,张新时,周广胜,2000. 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定量关系研究.科学通报, 45(7): 761-765.陈雄文,张新时,周广胜,陈锦正.2000. 中国东北样带树种的空间特征研究 (I) 地统计学与分形方法. 林业科学, 36(5)(待刊)。郑元润,周广胜.1999.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优势度增长动态. 武汉植物学研究,17(4):339-344.周广胜,王玉辉.1999.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 科学通报,24(44):2589-2593.周广胜,199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见:韩兴国,李凌浩,黄建辉主编,生物地球化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293-325.周广胜,1999.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 资源科学, 21(5):46-52.周广胜,王玉辉.199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自然资源学报, 14(4):318-322.周广胜,王玉辉,张新时.1999.中国植被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14(1):28-32。蒋延玲,周广胜.1999.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植物生态学报,23(5):426-432.王玉辉,周广胜,黄培佑.1999.以龟裂地植丛发生演替为例探讨植物对环境的反应与反馈效应. 植物资源与环境, 8(3):29-33.陈四清,崔骁勇,周广胜,陈佐忠,李凌浩.1999.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研究.植物学报, 41(6):645-650.周广胜,郑元润,罗天祥,陈四清.1998.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 林业科学,34(5):2-11。周广胜.1998.西北干旱区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与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科技中青年优秀人才论农业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现 代化(王晓方,申茂向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40-246。周广胜,王玉辉,张新时.1998.中国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模式研究与展望.中国植物学会六十五周年年 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P.322.王玉辉,周广胜.1998.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中国植物学会六十五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 文摘要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P.296.周广胜,张新时,高素华,白克智,延晓东,郑元润.1997,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植物学报,39(9):879-888。周广胜,张新时,郑元润,199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展,地球科学进展, 12(3):270-275。郑元润,周广胜,张新时,杨奠安,夏力.199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性研究.植物学报,39(9):837-840郑元润,周广胜,张新时,王建林,太华杰.1997.农业生产力模型初探,植物学报,39(9):831-836。蒋高明,韩兴国,周广胜.1997,北京山区典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大气CO2浓度草本层光合作用及土壤释放CO2变化特点, 植物学报,39(7):653-660。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1997,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地学前缘,4(1-2):137-144。张新时,周广胜,高琼,杨奠安,倪健,王权,唐海萍.1997,全球变化研究与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地学前缘, 4 (1-2):145-151。张新时,高琼,杨奠安,周广胜,倪健,王权.1997.中国东北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植物学报,39(9):785-799。周广胜,张新时.1996.中国气候-植被关系初探,植物生态学报,20(2):113-119。周广胜,张新时.1996.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植物学报,38(1):1-7。周广胜,张新时.1996.全球变化的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植物学报,38(1): 8-17。周广胜,张新时.1996, 中国北方草原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主编, 科学出版社,87-91。周广胜,张新时.1996, 中国北方草原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主编,科学出版社,87-91。周广胜,张新时.1995.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初探,植物生态学报,(3):193-200。周广胜,张新时.1995.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1):11-19。周广胜,王辉民,邢雪荣.1995.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植物学通报,12:190-194。周广胜,1995.一个用于气候-植被关系研究的区域蒸散模式,资源开发、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 570-573。王辉民,周广胜,卫林,邢雪荣.1995.中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植物学通报,12:102-108。周广胜,李迪强.1994.对全球变化反应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6-48。周广胜,隋方功.1994.水热联系方程及其在自然保护研究中的应用,绿满东亚(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暨CNPPA/IUCN第41届会议文集),环境科学出版社,555-559。周广胜,朱廷曜.1994.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应用生态学报,5(1):43-45。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4.农田林网地区的边界层结构和防风效应评价模型,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31-336。周广胜,朱廷曜.1994.林网防风效应的机理研究,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51-355。朱廷曜,周广胜.1993.农田林网地区风速减弱规律的探讨,应用生态学报, 4(2):136-140。朱廷曜,周广胜.1993.农牧防护林网区域性防风效应及评价模型,林业科学,29(6):509-514。周广胜.1993.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I) ─ 气候─植被分类, 植物科学综论, 东北林业 大学出版社, 234-245。周广胜.1993.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II)─植物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植物科学 综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46-254。周广胜.1993.林带阻力系数的估算模式,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国防工业 出版社,1915-1918。周广胜,朱廷曜.1993.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的关系,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农科分册),东北工学院出版社.239-241。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湍流谱,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44-58。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湍流统计,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76-84。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通量—廓线关系,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 85-91。朱廷曜,周广胜.1992.防护林生态效益及近地面层物理特征的观测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 气象出版社.1-12。朱廷曜,周广胜.1992.多条平行林带防风效应的风洞实验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162-169。朱廷曜,周广胜,孔繁智.1992.林网蒸发效益的理论分析,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 170-176。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2.农田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初探,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 气象出版社,177-184。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2.林网化地区的动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区域性防风效应分析,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 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201-208。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1992.林带阻力与透风系数关系的试验研究,林业科学,28(6):486-492。陈重,刘树华,周广胜.1992.林网地区的近地面层湍流微结构特征,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 出版社,36-43。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王新英,尹洁芬.1992.林带阻力与林带透风系数的关系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 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123-129。

1996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正式启用“知识经济”一词,并将其内涵定义为:“这种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近年来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主要如下:·会计背景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王怀明 张惠 《财会研究》 2008(22)·用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解读“交通厅长现象” 程晓陵 王怀明 《生产力研究》 2008(15)·生猪疫病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汤颖梅 白云峰 王怀明 卞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 2008.9·依托城市型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卞琳琳 汤颖梅 王怀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08(6)·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维度分析 宋涛 王怀明 《财会通讯》(综合) 2008(6)·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汤颖梅 王怀明 卞琳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08(4)·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程晓陵 王怀明 《审计研究》 2008(4)·股权、董事结构、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卞琳琳 王怀明 《改革》 2008(4)·中国地区农业TFP差距趋势研究 石 慧 王怀明 孟令杰 《农业技术经济》 2008(3)·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波动性的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 石 慧 孟令杰 王怀明 《经济科学》 2008(3)·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竞争力关系研究 卞琳琳 王怀明 汤颖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1)·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绩效评价 王怀明 宋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 树友林 王怀明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1)·CAPM模型在上海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的检验 翟羽 王怀明 《当代财经》(增刊) 2007(1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分析与路径选择 树友林 王怀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7(11)·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内生性关系研究 树友林 王怀明 《情报杂志》 2007(10)·流动资产营运与盈利性、成长性关系分析——对中国农业上司公司的实证研究 王怀明 卞琳琳 刘爱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07(9)·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王怀明 吴佩远 《价值工程》 2007(8)·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程晓陵 王怀明 《生产力研究》 2007(6)·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独立性作用的影响 王怀明 吴春燕 《产业经济研究》 2007(3)·董事会特征与企业自愿信息披露 王怀明 宿金香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3)·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王怀明 宋涛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7(2)·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及收敛性分析 赵蕾 王怀明 《农业技术经济》 2007(2)·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王怀明 刘晔 《经济论坛》 2007(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