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鹰潭道教现状分析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3 11:27:19

鹰潭道教现状分析论文发表

到龙虎山出家当道士要求如下:

1、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服从管理,吃苦耐劳,好学上进,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2、身体健康,须有鹰潭市当地医院出具的入职体检合格的证明,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3、道研人员要求:文史哲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年龄25-40岁,有道教专著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过道教论文者优先(正式录用后可解决事业编制)。

4、道乐人员要求:精通民族乐器,年龄18-40岁,有从事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年龄可适当放宽)。

聘用程序

1、请应聘人员下载应聘表格,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注明应聘岗位。

2、将表格通过邮件发送到,邮件标题注明“应聘”二字及应聘岗位。

3、龙虎山道协根据需求,电话通知应聘人员面试及笔试。

工资待遇

试用期半年,根据岗位、学历发放相应生活补助,试用期满后根据工作需求、工作表现、道教业务学习程度等决定是否留用。

龙虎山道教文化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鹰潭贵溪县(今贵溪市),仙人张巨君主之。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

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

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虎山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与其他各洲都有大洋间隔。二十世纪的两次大战对于澳大利亚都没有甚么影响。但是,由于历史和人口等原因,澳大利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似乎比起欧美一些国家显得要缓慢。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研究,同样不如其他欧美国家。

自从柳存仁教授加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事业以后,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和汉学研究有了起色。近四十年来,澳大利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人才。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崛起,华人移居澳大利亚人数的增加,以及澳中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并且在国际汉学研究领域中赢得了自己的席位。当然,澳大利亚的道教研究首推柳存仁教授。

柳存仁(LiuTsun-yan,1917-),字雨生,原籍山东临清,十世前移居广州,为汉军驻防正黄旗,即旗下人。存仁之名为其舅公左子兴秉隆公所取名。雨生之字为其友人星相家袁树珊所起。袁树珊认为柳存仁的「八字」中五行缺水,故以「雨生」为字。柳存仁出生于北京,自幼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及长后熟读《四书五经》,均能背诵。十二岁时,离京到上海继续中学学业,曾就读于东吴二中、光华中学等。在中学时,柳存仁就喜欢读小说和写小说,特别是当时的新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茅盾等人的作品。后改学散文,常投稿于《论语》、《人间世》等文学刊物。

1935年从上海考入北京大学国文学系,受知于郑奠、罗常培、郑天挺和孙楷第等先生。柳存仁在回忆北京大学的学习生活时曾说,「北大的课程的富于中庸性,其原因就在于她确是领导你进了比较合乎理想的、不偏不倚的真正的学问的大门」,「它的整个生活合于至善」。在北大学习时,柳存仁日抄书于图书寮,曾严冬中午断食逾两周,抄毕王国维遗书,校点正续资治通鉴及四书,凡两遍。抗日战争爆发后,柳存仁回到上海,在上海各大学任教,并主编或合作主编报刊,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发凡》、《上古秦汉文学史》、《俞理初先生年谱》和《西星集》等。1940年时,柳存仁赴港任职。抗日战争后,柳存仁到英国深造,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赴澳大利亚,曾任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亚洲研究院院长,澳大利亚人文科学中心的研究员,还曾被聘为英国及北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员。柳存仁的学术兴趣原来是中国古典文学。

大约从1960年代起,柳存仁开始关心道教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道教研究文章,其中大部分收入后来出版的《和风堂文集》中。由于自幼习儒,又有深厚的中国文史哲传统文化修养的根底,青年时代又受过现代科学方法的严格的教育,因此,开始时,柳存仁对于佛教和道教都持激烈的批判态度,称道教是「最卑俚、最无内容、最浅薄贫弱的」等等。1970年代以后,柳存仁曾多次应中国学术界的邀请,怀着对故国的眷恋、旧友的挚情,到北京、天津、成都、西安、上海、武汉和敦煌等地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国文化和宗教的看法也渐趋公允,并且多有新的发见和精辟的见解。

1971年,柳存仁在荷兰出版的著名的汉学研究杂志《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道教和中国医学史的文章,题为《十二世纪道士的结核病知识》。文章介绍了十二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部道经《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经中表明那时的道士已经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有多种传染途径的传染病,并且是由专门原因或者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道士们还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讨论。柳存仁通过查考中国不同时期的文献以及比较了西方医学史上的有关记载,判定「中国道教的道士们在这个领域里所获得的知识,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来说,要早上几百年」。尽管柳存仁并非是医学史的专家,但是此文剖析之详尽、视野之宽阔、推理之严密和立论之公允,都是道教研究的后学们的楷模。

以所居室斋之名命名自己的文集,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1930年代,柳存仁驰骋海上文坛时,室斋之名为「存仁堂」。《风雨谈》杂志第一期的柳雨生译的《圣盗记》末,有末注称「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四日写成于海上存仁堂」。当时所用的笔名和室斋名,分别是字和名。以「和风」命名所居斋室,当是柳存仁历尽风风雨雨,侨居海外,专事笔耕以后的追求和向往。柳存仁在青年时代,喜演讲,好雄辩。至今年已耄耋,然而文章写来,仍然洋洋洒脱,剖析犀利,保持着他早年的雄辩之才。1976年和1984年,荷兰莱顿的比卢书店先后出版了柳存仁的英文论著《和风堂论文选集》和《续集》。因此,以「和风堂」为文集之名,至少在1970年代就开始了。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柳存仁的中文论著汇集《和风堂文集》三大册,其中收有论文共四十八篇,包括有道教研究论文约二十多种。

关于道经研究,特别是对于《道德经》注本的研究。例如:《论道藏本顾欢注老子之性质》、《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等等。

在《论道藏本顾欢注老子之性质》中,柳存仁认为顾欢注《道德真经注疏》是一本《道德经》的集注,「实为研究南北朝迄唐、宋为《老子》一书作注疏者之上好材料」。其中的「注」是河上公注;「疏」是唐初成玄英疏;「御」是唐玄宗御注;「欢曰」是顾欢自己之注文;另有「严」是东汉严遵注文。柳存仁判定「今存顾欢注本,其辑合而成此本子之时代既迟至宋代」,「顾欢本无作伪之必要」,「其于研治《道德经》者仍复有其客观之价值,则不待置辩」。《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一文发表于1969年,而《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则是上文的衍展,发表于1973年。两文所说的「三圣」,指的是曾经注有《老子》的三名皇帝,即:唐玄宗、宋徽宗和明太祖。一般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多以为其注均非皇帝亲为,所以并无真知灼见,没有研究价值。但是,柳存仁认为「有细论之价值」,「三圣注实亦各有特点与值得注意之处,读书与治思想史者不宜以其为帝王所制而轻加忽略」。《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一文就是阐明这个道理。而《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一文则是对此的阐发。在《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中,柳存仁认为「三帝之遭际亦不同,对道家思想之理解层次亦有深浅。然理解深者,未必便为成功之帝王。理解浅者,反得为创世之主,其义亦有可思」。比较三帝之注,「宋徽宗与王元泽(雱)独能知道家义,字里行间,不无为之游扬之处」。

关于道教史的研究,特别是道教历史和人物的考证。例如:《一千八百年来的道教》《张天师的妻女们》、《题免得龛藏汉天师世系赞卷》、《许逊与兰公》、《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张君房与宋代道书》、《张伯端与悟真篇》、《明儒与道教》、《王阳明与道教》、《王阳明与佛、道二教》等等。

柳存仁对于道教史的研究,大约是从1966年的《明儒与道教》开始的。这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明代道教修炼方法所以泛滥的历史背景,认为「在明代思想中,道教的影响力的确很大,大到也许比我们大家能耳熟能详的许多新儒家像王阳明、王龙溪、湛甘泉、罗近溪这些人每一个人所能够个别地给予当时的影响要大得多」。柳存仁指出,在明代的三百年历史中,由于找不出一个独往独来的思想家,也由于道书无署名作者,内容缺乏独创,因此明代道教思想向来不被重视。其实,明代「道教势力之大,道教空气弥漫笼罩于上下各阶层、各方面,却没有比这三百年更浓厚更盛的了」。其一是著名的儒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包含着浓厚的道教因素;其二是王阳明一派的思想家深受而不能摆脱道教影响。柳存仁认为,「道教的思想经过了儒家学者的利用,在儒道交流的趋势之下,对实际社会也产生过几点有意义的改进」,而「道教的本质却也因为有了儒家的学者的参加而起了若干程度的澄净化的作用」。1970年和1978年,柳存仁又先后写作了《王阳明与道教》、《王阳明与佛道二教》等文章,进一步阐明了明代道教的影响以及王阳明的三教混同的思想。这些文章虽然独涉及道教史,但是究其写作目的却是着眼于思想史的研究。

柳存仁对于道教史的专门研究,大约是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开始的。1986年柳存仁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发表的公开演讲《一千八百年来的道教》,可以认为是柳存仁对于道教研究的综述和大纲。柳存仁认为道教「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有快两千年的历史的根。当然有许多地方它不是现代化的,它的许多迷信的举动我们不容易真地同意,但是靠著宗教的力量去劝导人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情,这也还是世界上现存的各种高尚的信仰追求的鹄的」。柳存仁的这一看法与他在1960年代的思想相比较,无疑是客观而公允的了。在这篇讲演中,柳存仁除了说到道教的起源、创立和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变化以外,还对于道教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的事情作了全面分析。他认为:

用柳存仁的话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即使我们认为它或许是完全荒谬的),我们就不能够完全了解历史上的,和认识中国社会上的一部分道教的活动」。这样一种史家之见,无疑已经获得了海内外史学家们的认同。1970年代和1980年代,柳存仁还有一些道教史考证的专文发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论证。《许逊与兰公》就是其中之一。许逊在道教称许天师,即灵宝净明派的祖师。柳存仁在文章中,首先列举《道藏》中的有关许逊材料的各种来源,指出「迄今尚未受多人注意之《孝道吴许二真君传》」,其写作年代「可能在若干其它许逊故事成立之前,其写定之时,最迟不能过九世纪初,而其书所叙之许逊事迹,又远逊后来许逊故事之完整。盖大辂之椎轮,而许逊故事之获更具体、更固定性之叙述,当在唐代以后江西所谓西山一派道教事业蓬勃兴起之后」。柳存仁据制度和地理的史料考证,指出「许逊之家世颇有可能系七世纪以后之北方人士信仰道教又熟悉北方世族名字者巧意为之,然又非明目张胆谓宗教中之许逊即东魏时之许逊。张冠李戴,似依托而非依托,似假冒而人亦未便指其为假冒」。而孝道派的活动起初「可能在山东」,然后逐渐南进,「吸收若干早期在南朝发生之真实史事及传说而渲染之」。

1986年发表的《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则是一篇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道教科仪的力作。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

柳存仁认为「《灵宝》诸经,在多数经籍里,又一向被大家视为斋醮行事的根源」,在道教斋醮历史发展中,陆修静发挥了斋法的宗旨,提高了道教斋醮的精神价值,并且分析了斋义的区别,明确了斋醮中法师的职位、条件和资格等等。柳存仁特别对唐末五代时道士杜光庭和南宋道士金允中作了研究介绍,并给予充分肯定。更为有意思的是柳存仁还对道教科仪的「发炉」、「出官」、「炼度」、「破狱」等名目作了介绍。应该说,柳存仁对这些名目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文献,同西方人类学者的研究不同。因此,他的研究是札实而有说服力的。

第三,与道教相关问题的研究。柳存仁自幼爱好文学,特别是对于中国宋元明清的通俗小说作过研究,因此,他的研究工作自然将文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结合了起来。例如:《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读〈宗教词典〉里的道教部分》、《唐代以前拜火教、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等等。其中《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发表于1985年。文章提出的问题是:「金元开始的全真教究竟对《西游记》小说有没有关系?或者,有怎样的一种关系?」柳存仁的回答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在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前,有一个全真教本的《西游记》小说存在,这个假定可能性是很高的」。柳存仁作出这个假定的回答,有他的理由。一个理由是「中国的许多旧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之类,都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渐衍化的,所以其间既有不同性质的本子,也有不同的编纂人」,明清时期有不少记载称《西游记》是丘处机著的。另一个理由是现存的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大量的全真派的痕迹。例如:第八回开始引首词,引用的是《鸣鹤余音》卷二的冯尊师《苏武慢》第五首。第三十六回绝句「前弦之后后弦前」,引用的是《悟真篇》的诗句。第七十一回出现了 *** 真人张伯端。第三十六回引《悟真篇》作注脚。第九十回结语云「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第五十回有词《南柯子》,是马丹阳的原作。第九十一回开端有词,是马丹阳《瑞鹧鸪》原词的修改。第七十八回国丈的大段唯道独尊的话则自《鸣鹤余音》卷九多篇赋中脱胎而来。另外,《西游记》中还有不少全真派的词语,「小仙」、「八百、三千」、「十二时」、「龙华会」、「玉华会」、「如然」、「六六、三三」,等等。柳存仁认为《西游记》中还保存著两处全真教的《西游记》的原文,一是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的车迟国的故事,一是第三十六回行者对唐僧的一段话。柳存仁说:「这一大段文字,正像是《参同》、《悟真》的翻版。撰书的日把它们放在悟空、悟净的嘴里,读来几乎令我们忘却他们一个是大闹天宫蹬倒八卦炉的齐天大圣,一个是流沙河里贬下凡的卷帘大将了!如果在百回本之前有过一个全真本《西游》存在,我想这一大段文字,大概是它的原装货」。对于柳存仁推断曾经有过全真教的《西游记》的存在,人们自然可信可疑,因为人们还在等待考古和版本学上的发现。柳存仁先生也密切关注著中国土地上每一条有关《西游记》版本的消息。但是,人们对于柳存仁的《西游记》文字的熟悉程度以及对道教文献的信手运用,无不折服。

柳存仁现已退休。但是,他的道教研究仍在继续中。近期,他又发表过《道家与道术》、《〈想尔注〉与道教》、《〈道藏〉之性质》、《关于〈陶真人内丹赋〉》等等。

贺大卫(D.L.Holm)原是德国人,出生在美国,其专注汉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现任职于悉尼麦考利大学。少年时代身边有一些华侨学生,于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发生了兴趣。在美国和英国完成大学了学业,并以《十九世纪常州派儒家经文》获得硕士学位。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的隆彼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艺活动》。贺大卫着重研究华北地区的民俗,多次到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实地考察。他认为中国传统的秧歌剧分为两类:一类是喜剧型的,一类是神话型的。后一类秧歌剧就同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民众宗教生活有密切关系。在中国考察期间,贺大卫还到过陕西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对于这座明代道观的宏伟规模留有深刻印象。

墨尔本大学的巴巴拉.赫德里丝克教授(B. Hedrischke)也对中国道教思想作过研究。她的论文《〈太平经〉中财富与贫困的概念》,讨论了《太平经》对于贫富的划分、致富避贫的规划以及富人的社会作用,提出了不少《太平经》和早期道教研究中的新问题。

日本的道教研究开创时期,从事道教研究的都是汉学家和一些「中国通」。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朝野把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中国土地上的资源和市场,因此,日本开始重视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研究。当时的一般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先驱,还称中国过去的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和灵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武内义雄的《老子原始(其人和著作)》,津田左右吉的《道家思想及其发展》,幸田露伴的《道教思想》,小柳司气太的《东洋思想研究》、《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洋思想研究续编》、《老庄思想和道教》等等。

小柳司气太(1870-1940年),日本佛教僧侣。1894年修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学科。1921年以《朱子的哲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来中国考察。在中国期间,小柳司气太住进了道教全真龙门第一丛林 ── 北京白云观,取得了道教宫观生活的第一手资料。1923年,小柳司气太以授课讲义为底本写成了《道教概说》,出版后不久,就由商务印书馆翻译介绍到了中国。小柳司气太的主要贡献是:收集和整理了大量道教的历史资料,开始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像研究其他宗教一样,不带偏见地研究中国的道教。

小柳司气太提出的许多观点,诸如:道教起源于神仙家、上古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结合;道教发展史可以区分为开创期、完成期、唐宋期、分派期和衰亡期等,至今仍有影响。

小柳司气太的研究的明显缺点是:将道教研究局限在道教自身的范围之中,还没有将道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因此很少去探索道教和社会政治、道教和科学文化的关系以及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关系。

从1930年代起,日本军国主义 *** 加紧了对华侵略的步伐,日本的道教研究也纳入了对华战争的需要。设在沈阳的「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和设在上海的「东亚研究所」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风俗和宗教作了全方位的研究,收集了大量侵华战争需要的情报。其调查研究的成果就包含在战后出版的《中国农村风俗调查》(六卷本)中。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些学者仍然从事著严肃的宗教研究,包括道教研究。作为这一时期的道教研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平野义太郎的《道教的经典》、《功过格》,五十岚贤隆的《太清宫志》,橘朴的《中国思想研究》、《道教和神话传说》,福井康顺的《太平经的一个考证》、《道教的基础研究》、《东洋思想史研究》,吉冈义丰的《道教的实态》、《道教研究》、《道教经典史论》、《道教和佛教》(多卷本),等等。这些代表著作中有些出版在战后。

福井康顺(1898-1991年),日本佛教僧侣。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并在该校大学院修业完毕后,到中国留学,师承著名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1873-1961年)。津田左右吉当时在中国东北的「满铁调查部.东洋协会学术调查部」任研究员,后因著作中比较客观地论述日本古代史,被诬侵犯皇室尊严而判罪。他的一些古代史研究著作也被禁止发行。津田左右吉的史学观点和治学方法对福井康顺有明显的影响。福井康顺以《道教的研究》一书获文学博士学位,著有《灵宝经的研究》、《列仙传考》、《老子道德经序诀的形成》等论著,1987年出版了《福井康顺全集》(六卷)。福井康顺之子福井文雅是当代日本道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福井康顺的研究方法的最好的承继人当推吉冈义丰。

吉冈义丰(1916-1979年),毕业于智山专门学校(今大正大学),在中国学习期间,曾继小柳司气太之后,住进了北京白云观。他写的关于道教宗教生活的回忆,被公认为具有珍贵价值的亲身体验。福井康顺和吉冈义丰,他们都比较彻底地改变传统的将道教附属于儒、佛的观点,而是将道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系统来研究。并且其道教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即道教研究的领域已经扩大到了历史、考古、文献、方志和年表等方面。他们的研究方法比较严谨,明显地受到我国乾嘉学派治学方法的影响,其对于《道藏》的历史以及《灵宝经》、《周易参同契》、《列仙传》等研究都是旁征博引,互相参照,细致考证,钩稽异同,言必有据,多有发见的。但是,他们的研究眼光只是局限在宫观中的和书本上的道教,方法上也由于过分重视考据,因此还没有将道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尚未来得及深入到道教在中国社会、文化、科技和民俗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这一时期,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世界范围的对华研究的加强。同时,战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对于综合研究的重视,日本道教研究迅速得到恢复,并且有了许多发展。这一恢复和发展的标志是1950年日本成立了日本道教学会。

日本道教学会在它的成立声明中称:「道教被认为是一种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之中的宗教。对每个东亚专家来说,特别是汉学家,它的重要性无疑是明显的。考虑到对于中国作系统研究的趋势正在发展,道教研究不能再被忽视了,所以,我们和我们的同事组织了日本道教学会。学会的任务是艰巨的。道教研究本身是一个庞杂的领域,但是,如果没有对东亚其他宗教的广泛研究以及对其他学科的相应研究,那么就不可能对道教有任何透彻的理解。在详细调查了道教研究的现状以后,我们决定采取将各个方面综合在一起的方法。」

日本道教学会的成立,把原来属于日本的中国佛教史学会的道教学者都吸收进来并固定在日本道教学会之中。据报道,现在日本道教学会已有会员达600余人。学会成立后的第二年,就出版了机关刊物《东方宗教》,持续刊行至今。从1989年起,日本道教学会开始颁发每二年一次的日本道教学会奖,奖励年轻的新研究者。

作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学者和著作,除了福井康顺、吉冈义丰及其著作以外,还有:金谷治的《老庄的世界 ── 淮南子的思想》,木村英一的《中国民众的思想和文化》,宫川尚志的《六朝史研究.宗教编》、《六朝宗教史》,大渊忍尔的《道教史研究》、《敦煌道经目录》,酒井忠夫的《近代中国的宗教结社研究》、《中国善书研究》,泽田瑞穗的《增补宝卷研究》、《校注破邪详辩》,福永光司的《庄子》、《老子》、《气的思想》、《道教与日本文化》、《道教与日本思想》、《道教与古代日本》、《道教的镜与剑》,洼德忠的《庚申信仰的研究》、《庚申信仰的研究 ── 岛屿篇》、《道教史》等等。从这些研究成果中,人们不难看到战后恢复期的日本道教研究出现了四个特点:

第一,对于道教历史的研究已经从文化史的角度深入到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例如:著名的六朝史专家宫川尚志教授对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研究,大渊忍尔教授的《黄巾的叛乱和五斗米道》,洼德忠教授的《中国的宗教改革》中对于全真教出现所包含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的探索,以及其他作者写的关于民间宗教和秘密会社的研究文章。这些著作都把道教现象作为农民阶级或者士大夫阶级的叛逆者的社会运动来研究和讨论,结果就加强了对群众运动的宗教外衣的分析。宫川尚志就分析过道教之所以称为庶民宗教,就是因为六朝时期的道教传道人,大多出自寒门。这个寒门阶层中的叛逆者,利用图谶自称为帝。以张陵、张鲁、张角为代表的道教教团也是如此。以宫川尚志为代表的论点代表了一种关于道教社会作用的有意义的新论点。

第二,对于道教史的研究已经从一般的书面文献研究深入到从它同现实的民间信仰、迷信、风俗、节庆等联系的角度进行观察研究。例如:著名的洼德忠教授对于中国民间信仰作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调查,像灶神、城隍、土地和后土信仰的调查,就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宗教信仰习惯的认识。洼德忠(1913-),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战后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退休后历任驹泽大学教授和大正大学教授。他在连续七次印刷的《庚申信仰》一书中,就日本本土、冲绳和朝鲜南部的「守庚申」民俗作了广泛的调查和比较研究,指出这一民俗出自中国道教。洼德忠教授的著作不仅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道教,而且对于道教在东北亚、东南亚的传播研究也作了重要的贡献。洼德忠教授在他独特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编写的《道教史》一书,被收在山川出版社的《世界宗教史丛书》之中,并已出版了中译本。由于它比较多地从中国民俗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因此,与以前的道教史著作相比更加生动。

第三,对于道教的历史研究,已经从一般文化的角度深入到了道教多种多样的方术,诸如:医学、药物学、炼丹术以及道教的法术,连同占卜、占星、堪舆等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道教的炼丹术就是追求长生的一种方法,而另一方面,非科学的方术作为道教的宗教活动形式一直传承不止。这些非科学的方术,被一般人称为迷信。这一时期中,日本加强了道教和科学的关系研究,并以此作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对于加深对道教本质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前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薮内清以及他周围的专家学者,这一时期发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国中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宋元时代的科学技术史》和《明清时代的科学技术史》等著作,为日本的道教研究增添了新的有意义的篇章。例如:关于陶弘景的研究,在1930年代,小柳司气太认为陶弘景的学说大多来自佛教,《真诰》一书有的出自《四十二章经》,有的脱胎于「如是我闻」之句,等等。在1960年代,宫川尚志对于陶弘景的研究,其观点有了发展,认为陶弘景不是一个独创的深邃的思想家,而是一个佛教、道教和神仙家等各种学说的综合家。在1970年代,由緟内清主持的研究室编辑的《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中发表有赤堀昭的论文《陶弘景和〈集注本草〉》,论文指出陶弘景的隐居只是一般地追随六朝时代的社会潮流,而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他只是利用隐士的名声来达到列身于官僚的目的。陶弘景的思想体系不仅是佛教思想渗透进了道教的体系,而且是由道、佛、医、药和天文等等范围广阔的思想所构成的。

第四,对于道教的研究深入到了从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邻国的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宗教学特别是比较宗教学研究的进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关系的加强,日本学者开始注意到中国的土生土长的道教向海外传播的历史以及道教对海外华人至今具有的影响问题。前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学者福永光司就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道教对于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的研究论著。福永光司(1918-),194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自青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哲学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无奈随军下南洋时,随身戎装中,一直带着一部《庄子》。战后,福永光司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福永光司教授在他主持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期间发表的《道教的天神降临授诫》一文中,指出了道教具有完整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他认为:在对于道教神学或者教义作为基轴进行思想史的分析考察时,我们坚持认为道教神学同中国思想史的不同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是中国的民族的具有超时空的绝对的皈依宗教的感情、信仰和祈求、思维和思辨的历史的博大的蓄积。

正是从这一科学而客观的立场出发,福永光司教授一反过去日本学者鄙视道教的立场,发表了有关日本的天皇制度和社会文化同道教的关系的论著,出版了《道教和日本文化》、《道教和古代日本》、《道教和日本思想》、《道教和古代的天皇制》等书籍。其中对于道教的神学思想、仪式和象征物同日本「天皇」和神道教的神学思想、仪式和象征物所作的客观而令人信服的研究是日本学术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成果。福永光司的研究,在日本,赞同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在日本的史学界、道教学界中,曾经引起过不少争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福永光司教授的研究,对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对于日本思想史、日本政治史、道教传播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2年9月,中国和日本恢复了邦交关系。日本学者的道教研究的视野和兴趣、目的都有一些发展和变化。日本道教研究的 *** 期的主要特点有:

1972年以前,日本道教研究与欧美的道教研究接触交流比较少。1968年在意大利举行的首届国际道教研究会议就没有日本学者参加。1972年,在日本召开第二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以后,日本的道教学者进入了国际学术交流的行列,同欧美各国的道教学者有了广泛的接触,道教研究的国际交流非常兴盛。日本学者承认,欧洲人对于道教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材料,并且建立了很好的学术传统,有不少第一流专家。研究的国际化扩大了日本学者的视野和思考领域。

日中邦交恢复以后,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关心程度大增。因此,对道教感兴趣的中青年学者越来越多。在日本道教学会成立35周年纪念讨论会上主要发言人中有7名学者的年龄在55岁以下,其中40岁以下的4名,最年轻的只有32岁。近年来,除日本道教学会以外,日本各地还成立了一些新的团体,如:大正大学的「道教谈话会」,关西地区的「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研究会」以及关东地区的「道教文化研究会」等。

日本道教研究长期依附于中国哲学和佛教研究之中。1974年,京都大学的福永光司教授受聘于东京大学,担任该校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第三讲座「道教」的讲习,首次开设了「道教学」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新一代学者。到了1983年,在第31届国际东洋学会上建立了「儒教和道教」作为独立的第四部会。1985年,在巴黎大学举行了题为「道教和日本文化」的日法学术讨论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又召开了「道教仪轨及音乐国际讨论会」。所有这些都表明,不论在日本或者是在世界范围,道教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已经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多次重印的《道藏》、《续道藏》和《道藏辑要》,为道教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关于敦煌文书的目录和图录也相继整理出版,特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以及其他帛书文献的发现和出版,对于道教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的道教研究原来比较著重经典和历史。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大陆道教、台湾道教、香港道教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道教,都已成为日本的道教研究的新对象。同时,开始重视对于道教科仪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早稻田大学的福井文雅的《中国思想研究和现状》、《欧美的东方学研究和比较论》、《道教的历史和构造》等;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的《中国乡村祭祀研究》、《中国的宗族与演剧》、《中国巫系演剧研究》等;东京大学教授蜂屋邦夫的《中国道教的现状 ── 道士、道协、道观》、《中国的道教 ── 它的活动和道观的现状》、《金代道教研究》等;京都大学教授麦谷邦夫的《道家、道教中的气》、《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及其它》、《老子想尔注索引》、《真诰索引》等。

蜂屋邦夫(1938─),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196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原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退休后任大东文化学院教授。蜂屋邦夫的专业活动原来集中在中国思想史,著有《仪礼士冠疏》、《仪礼士昏疏》、《关于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读老庄》等。1980年代以后,蜂屋邦夫多次访问中国,亲眼看到中国大陆道教的复苏,于是,对于道教倍加关心。1987和1988年,蜂屋邦夫两次到中国调查,在1990年发表了《中国道教的现状 ── 道士、道协、道观》。1990年以后,又四次来中国调查,在1995年发表了《中国的道教 ── 它的活动和道观的现状》。蜂屋邦夫认为,「同佛教寺院相比较,道教的特色呈现出外观的多样性。以殿的配置、联额的表现和祭神的组合等情况而言,在八十所道观中各有个性。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总体的具象。以道士的信仰和生活等内层方面而言,它们似乎没有像可以见到的道观的外在方面那样有显著的不同点。但是,就主要神格的地域特色、交流地区的范围和信徒朝拜情况,以及道士的生活面而言,各个道观也是有程度不同的特色的。」[1]

麦谷邦夫(1948─),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系,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专业是中国思想史,一直以中国道教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著述有:《陶弘景年谱考略》、《初期道教中的救济思想》、《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义学管窥》、《道教中的各种天界说》、《道家、道教的气》等。从1974年起,麦谷邦夫就在道教研究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道教经籍索引。已经出版的就有《老子想尔注索引》和《真诰索引》等,极大地方便了各国学者的道教研究工作。

丸山宏(1959─),毕业于筑波大学比较文化学科,1989年取得筑波大学大学院历史人类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单位。现任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丸山宏曾多次赴台湾考察道教仪礼。由于语言才能出色,能说普通话、闽南话和英语,能阅读法语文献,因此,在道教研究中视野开阔,并且力图结合最新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同时又注意吸取传统研究方法的优点。在日本新一代道教研究学者中,丸山宏著作丰硕,立论稳妥,颇为令人注目。他的《玉坛发表科仪考 ── 台南道教仪礼的历史谱系探索》,发表于1991年,当时他年仅三十二岁。此文在1991年获得了日本道教学会颁发的第一届道教学会奖。由本田济教授签署的「评审结果报告」指出,「该论文在对于当今台 *** 南县和高雄县的正一派道士进行的玉坛发表仪式进行精密调查的基础上,对于行仪技法上溯至古代东晋,特别是对其最具特征的取天气罡法的研究,以文献证明它与宋代开始的天心正法相一致。也就是说,该论文是以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而组成的。根据实地调查进行研究,以前也是有过的。但是,该论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组合了历史文献的验证。就这一点而言,它开拓了以前研究中未曾见过的新的方法论」。

日本的道教研究经过近百年的积累,按照道教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其独立的道教学大致已经形成十个门类:

在 *** 期中,日本道教研究的重点,在思想史方面是三教关系史的研究、「气」的研究、道教定义的研究;在道教经典方面是道藏研究、道藏目录的编制、道教文献、敦煌出土文书、道教史料和新修道藏的问题;在道教文学方面是确定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在道教民俗方面是重点调查中国大陆的民俗、道教仪礼以及文献和仪礼实际的比较研究;在道教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方面是加强炼丹术和养生术的研究。因此,这一 *** 期的研究规模比较过去要大得多。

加拿大对于中国宗教和中国道教的研究,直到1970年代才形成规模。而当时国际上的中国宗教和道教研究已经是热点之一了。

1974年在美国宗教学会的中国宗教组开 会时,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欧大年教授提出组织成立中国宗教研究会。1975年加拿大学者完成了研究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中国宗教研究会不仅得到许多学科的中国研究专家的承认,而且得到美国宗教学会和亚洲研究协会的批准。中国宗教研究会发起时,只有6个人,过了一年,参加的成员就达到了44人。经过十年,到1987年时,中国宗教研究会的会员就已经达到200人,据说,现已超过300人。参加加拿大的中国宗教研究会的学者,除了加拿大的以外,还有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中国宗教研究会除了自己组织学术活动外,主要是组织会员参加美国宗教学会和亚洲研究协会中国宗教组的活动。

中国宗教研究会创办了自己的学术阵地。1976年至1977年,出版了《中国宗教研究会会讯》,共三期。1977年至1981年,《会讯》更名为《中国宗教研究会通报》,共六期。从1982年起至今,《通报》更名为《中国宗教杂志》,每年出版一期。《中国宗教研究会》以发表有关中国宗教的研究论文为主,同时刊载书刊评介,特别是评价一些非英语的论著。除《中国宗教研究会》以外,中国宗教研究会还出版了《会讯》,每年二期,刊登一些让会员感兴趣的学术资讯。

在中国宗教研究会和《中国宗教研究会》的活动中,出力最多的当推欧大年。欧大年(Daniel Lee Overmayer,1935-),1957年毕业于韦斯特曼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6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7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欧大年长年研究中国宗教,特别重视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主要著作有《民间佛教:传统中国晚期的异端教派》、《中国宗教》。

《中国民间宗教中的二元论和冲突》、《二者择一:中国社会中的民间教派》、《宝卷在16至17世纪中国民间宗教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之我见》、《明清宝卷在中国宗教文学中的价值》、《中国最古老教派的经文:佛说皇极结果宝卷,1943年》,等等。

在加拿大的中国宗教研究会和《中国宗教杂志》中,另一位出力最多的学者是包士廉。包士廉原名朱利安.帕斯(JulianPas),出生于比利时,现任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包士廉原是一名天主教神父。当它献身天主时,他信仰的天主教的家庭和居住的村镇,无不为他自豪而欢庆。1959年包士廉受罗马教廷派遣到台湾传教,在新竹华语学院学习汉语二年,以后就在台中神学院任教,并在台中一带进行传教活动,同中国普通民众的宗教生活有了密切的接触。包士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哲学。包士廉在回忆这一时期的传教生活时曾说:「我对于原本认为是绝对真理的一些基本的天主教教义,开始有了怀疑;同时,也对教会的某些规定和原则起疑」,「我对『天主教以外是没有办法得救也不能享受到永生』的想法逐渐转变,而开始感觉到千千万万友善的中国人一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信仰,总不可能全部被打下地狱吧」。包士廉为了得到心灵的安宁,「全部的精力贯注在工作和祈祷上,希望能够克服这类的困难」,但是,「挣扎的结果是白费了;我热爱跟台湾的 *** 一起工作,同时感觉到我的理想与奋斗根本不切实际」。于是,在1966年,包士廉回到了比利时,决定不再做一名天主教传教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候,罗马教廷批准他离职。

接着,包士廉和他的台湾的未婚妻结了婚,移居加拿大,攻读「比较宗教学」的博士学位,并在加拿大中西部的萨斯喀通市开始教学生涯。1975年,包士廉应邀赴台湾的东海大学任教,同年在台中拜道士林正祺为师,开始入道门研习道教经典和科仪。1978年,台湾的张源先在台中城隍庙为包士廉举行了授「三五都功」经箓的奏职仪式,包士廉遂成为又一名正式授职授箓的外国道士。1984年,包士廉曾到中国大陆考察,1985年,他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道教仪轨和音乐的研讨会。1994年至1995年,包士廉又赴台湾考察中国宗教的发展状况,他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文化背景主要是根据中国大陆而来」。

《道教书目选》、《再论中国宗教》、《庄子的文章》、《新光的象征:道教分灯科仪与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的比较研究》、《消灾仪式》、《导论:转变中的中国宗教》、《道观礼拜和民间宗教的复兴》、《地狱游记:一个赴地狱法庭神秘游历的新报告》、《中国新年贺卡中的宗教色彩》等,主编了论文集《今日中国之宗教》,与人合作翻译了法国罗比萘教授的著作《道士的存思》等。

近年来,包士廉作为中国宗教研究会的副主席和《中国宗教杂志》的主编,在组织学术活动和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对于推动加拿大的汉学研究和道教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包士廉的学术兴趣是多方面的。他的研究牵涉到中国宗教文化的许多领栏位。到过包士廉在加拿大的居所的人都说,包士廉的家就是一个中国民俗宗教文化的博物馆。正如他一直说的,他热爱中国文化。

《新光的象征:道教分灯科仪与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的比较研究》和《消灾仪式》。前文发表于《英国皇家亚洲协会香港分会杂志》,后者则是包士廉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道教仪轨及音乐研讨会」的论文。《新光的象征:道教分灯科仪与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的比较研究》一文分为四个部分:

在有关道教分灯科仪的叙述中,包士廉成分采用了美国夏威夷大学苏海涵教授和法国高等研究院的施舟人教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分灯科仪的意义和仪式构成。在「基督教的火祭和复活节的蜡烛」中,包士廉根据基督教的经典和神学家的阐述,分析了基督教仪式的过程。

在「比较和对照要点」中,包士廉从五个方面比较两个宗教的两中仪式,这五个方面是:

对于文章采用的比较方法,包士廉有个叙述,「光明象征在它的各个方面就象是一个模型。与其一样的是水的象征,在宗教和人类学文献中,水的象征也是常见的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在二元系统之中,光明和黑暗之间有时是泾渭分明的。光明被视作神圣的散射,它是神圣、纯洁和生命的象征。黑暗则是罪恶、妖魔、污秽和死亡的象征」。

包士廉选择道教分灯科仪和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仪式进行比较,就是因为这两个仪式都使用新火和新光,都属于光明象征的模型的产物。包士廉认为光明象征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不过,他「喜欢从两个明显没有联系的礼拜仪式传统中找到一个特别的主题:它们不仅呈现于我们一个明显类似的事物,而且无论在意义方面或者在仪式的具体表现上都非常相似的。一个例子就是道教的分灯科仪,第二个例子就是在复活节星期日的前夜天主教的复活烛光作为新火献祭组成的仪式」。

包士廉这一比较方法、比较物件和比较的切入点选择,应该说,都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这一比较的结果,自然就是在「假设和结论」部分的第一个结论,「首先是仪式本身,在它的原初意义上,那就是,太阳给予生命力量的庆典,在春分之日万物回到胜利成长的过程中。这个仪式必须被视作一个原始模型,并且在每个主要传统中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给以解释」。以光明象征作为模型,在地中海文明传统中和在黄河文明传统中发现两个意义类似和仪式过程类似的独立的现象,这样一种比较研究的本身,就给世界宗教人类学研究增添了有价值的内容。

不过,在「假设和结论」部分,包士廉又提出第二个结论:「一个历史的假设是基督教影响过道教的分灯科仪」。这个历史的假说无疑是过分大胆了,因此,国际学术界很少有人响应。对于分灯科仪作过认真研究的苏海涵和施舟人,也是出身于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家庭。他们对于基督教复活节的仪式和地中海文化传统也是十分熟悉的。

估计他们无论如何不会赞成道教分灯科仪受到基督教影响的说法。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基督教确实在唐代曾经传入我国,但是景教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宗教生活影响并不大。没有材料可以作为景教仪式影响道教科仪的依据。因此,包士廉的「历史的假设」也只能是大胆的历史假设,而并非是历史的真实。不过,对于文章的第一个结论,对于包士廉的比较研究、对照和分析,人们仍然会有兴趣,因为它叙述在人类文明的不同传统中生活的人们,他们都把追求光明的愿望融化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追求光明的象征系统和仪式行为,并且世世代代寄托著自己对于光明的理想和对于黑暗的诅咒。

秦家懿(Julia Ching,1934-)是中国江苏无锡人,出生上海,现为多伦多大学的中国哲学教授,专治宋明理学。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与汉斯.孔合著)、《王阳明「四句教」之善》、《朱熹与道教》。其中《朱熹与道教》一文是秦家懿来华参加朱熹学术思想讨论会的论文,文章主要研究朱熹「他对于道教的认识与评价,与道教对于他的影响」。秦家懿认为「朱熹对于老庄的批评,不及他对于佛教(尤其禅宗)的责斥」,「朱熹一方面,承认正当的『鬼神』,可受官家的祭祀。

另一方面,又亟力反对『淫祀』(不合法的祠庙)与其所尊的鬼神」。「朱熹并不全盘反对长生之术,不过也确是有所保留」。从这些方面看,朱熹并未全盘否定道教。秦家懿又指出朱熹批评道教不看老庄之书,批评道教模仿佛教的「三身」而衍生「三清」,批评道教置「老子」于昊天上帝之上,等等。从这些方面看,朱熹批评道教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至于道教对朱熹的影响,秦家懿认为朱熹「他的宇宙论,实有得自道家与道教的地方。虽然他也加以改造,并加强道教所说的话的哲理性。又将它与自己的其它学说,连贯起来。另外,他又整理了《道藏》的两本书,为道教的研究也作了贡献」。秦家懿说的两本书,就是指《周易参同契考异》和《阴符经考异》。令人感兴趣的《周易参同契考异》的作者署名为「空同道士」。秦家懿认为「『空同道士』的标签,有何意义,笔者不敢断言。但是,我大致认为,『空同』可能是表示朱熹并非『真道士』的意思」。以「空同道士」为假道士,这也是诸种解释中的一种。

冉云华(JanYun-hua,1923-),出生于中国四川省。1948年四川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在印度的维斯瓦巴赖提大学获得宗教学博士学位。1967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宗教研究系任助理教授,1969年任副教授,1976年任教授,麦克马斯特大学宗教研究系主任。退休后,被授予荣誉退休教授称号。1979年以后,冉云华多次访问过祖国大陆,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地方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有学术交流往来。冉云华热爱祖国文化,态度友好,观点客观公允。

1991年12月21日,在台湾「行政院」陆委会主办的「两岸宗教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冉云华应邀就「两岸宗教文化与目前学术交流」作了即席的主题演讲。演讲说到「大陆学者们做的事情,从学术界来讲,主要地做了一些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不只是对未来大陆的学术打下了一个基础,就是对我们在海外、台湾,也有可以借镜之处」。冉云华说到的基础工作,包括有大型工具书的编写,大部头宗教文献总集的编印,一些重要的研究著作如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和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的出版,以及对少数民族宗教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这些基础工作,冉云华感慨「就有这么多的成就」,其中某些研究「也许大陆现在是领先,甚至于超过日本」。而所谓「借镜之处」,正是对台湾学术界追求「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的不良学风的批评。

冉云华的宗教研究初期着重于佛教,大约从1970年代起就陆续有研究道教的论文见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公元581至906年的中国佛教编年史》、《中国佛教的变迁》、《唐时期有关印度的佛教》等等。

《道的问题和〈道德经〉》、《道教帛书简目》、《道教的帛书》、《道原或道:起源》、《道,原则和法律》、《作为佛性的思想:佛教禅宗的完全纯粹的概念》、《中国的宗教状况和佛道教研究》、《北宗禅籍拾遗 ── 记寂和尚偈》、《敦煌文献中的「无念」思想》、《文化事物和宗教同一:研究道教之神一例》、《人与宇宙之沟通:道教音乐的哲学基础》、《近年来中国的宗教研究的研究成果》、《黄老道中人的本质及其宇宙基础》等等。冉云华的著作和论文,大部分是用语文写作的。

《人与宇宙之沟通:道教音乐的哲学基础》。这篇英文论文是冉云华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道教仪轨及音乐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在论文的一开头,冉云华就说到,「和中国文化的其它部分相比较,道教音乐是研究得最少的,而这个音乐的哲学意义在当代学者中甚至没有触及过。这样一种落后的原因,令人遗憾的,部分是因为现在学术界讨论道教哲学,所注意到的时常首先只是哲学著作,例如:《老子》和《庄子》,而对于音乐则视其为非文化的所以不感兴趣。另外,在那些著名的道教研究著作中,作者虽然知道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一个完整的部分,不过对于它的哲学意义却很少有人提出问题。本文以《太平经》中有关音乐的部分作为一个例子来叙述,这表明当代学术界几十年来已经注意到这些经文,却至今没有一个人研究过这些已经发表了的材料」。冉云华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文章并没有甚么新的独家占有的材料。文章引用的全部材料就是二十余年前出版的《太平经合校》。冉云华集中讨论的就是《太平经合校》的卷一百十六的「某诀第二百四」,在中华书局版的629页至646页。此诀的要旨就是「音乐当所动发前后得天地人心意以致太平除灾奸致和气」。

「《太平经》认为音乐是快乐的表示。音乐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声的艺术和善事。快乐是健康的生命,它不仅在世界和宇宙中存在,并且渗透到所有的物体和事情之中,也就是自然的现象。声音和旋律是音乐『说话的语言』,和谐在音乐中是关键的字眼。和谐的声音的感染是音乐的力量。当快乐通过音乐的声音表现出来,声音有能力让其它类似的世界生命进入运动,并且因而鼓舞和促使他们变得快乐。当一个人,世界的或者宇宙的,是高兴的,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分享和参与到这个快乐之中。

人和宇宙之间的桥梁就是由音乐的声音和力量建立起来的。宗教音乐同其它种类的音乐承担著某些共同的特征,它们是声音的魔力、娱乐和高兴。同时,宗教音乐又不同于其它种类的音乐,除去技术熟练外,宗教知识对于建设这座桥梁也是必要的。在桥梁的构建中,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个人的才能时常是决定性的。这个知识包括有不同生命的分别、助长和遏止。关于这些生命的任何误解和变动,将不仅导致建设通神的桥梁的失败,而且甚至有能力给人和世界带来灾难。然而,如果有魔力的音乐由演奏者胜任地和谐地在正确的时间演奏,那么世界就可能得到和平与繁荣,快乐与好运。通过它的影响,作为其结果,就会获得和宇宙的交流。这就是《太平经》所说的音乐的目的」。

冉云华指出,「绝大多数中国文化的学者们都知道,音乐具有影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力量。它的力量就是调和天地,包括社会。这一点和古代中国的音乐哲学是相同的。《太平经》在这一点上,同其它中国哲学也是一致的。然而,太平的生命和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有形示意,关于条件的强调,音乐的宗教知识,生命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外表等等,在《太平经》中都是音乐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冉云华文章的最后概括说,「简言之,音乐有力量为人和宇宙架起一座桥梁,这是好事也是有益的。它仅仅是正确的演奏者可能成功的。宁静、平安、长寿和昌盛是道教音乐的目标。如果我们希望有这样的事,我们也会去建设这样一座桥梁,因为这是乐观的和充满希望的,而这就是道教的宗教哲学的全部精神所在」。

鹰潭中学教育论文发表

东方教育,联系我

这个科研能力肯定也是占有一定比重的吧,这种情况您最好去咨询下单位的人力,详细了解职称评定的条件,然后对照着去努力更有针对性。

许多教育工作者,均会想将自己平时的教育经验,研究项目和教育理论发表。这样不但对自己是一个提升,同时对教育工作来说也是有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发表我们的教育论文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下相关的操作步骤。1.根据教育论文的专业方向和所属分类,进行相对的期刊选择,并且对期刊有个全面综合的了解,确定其规范合法。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系统进行相关了解。2.完成上面这步之后,就可以选择相关机构了。在此一定要多方面对其进行考评,包括其口碑,规模及相关的工商注册信息,最后确定其达到资质如何发表教育论文。3.达成协议,预付定金。按照编辑或者相关审核专家意见,修改学术论文文稿,达到发表规范及要求。4.完成发表。注意事项1.对于期刊和相关机构的选择,杂志之家再次提醒您选择之前一定要做到对于期刊和该机构有详细了解,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查询系统和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核查。2可以咨询参考有成功发表经验的同行或者同事。

老师们你们很难找到网上关于教师论文的写法,今天给你带来了一点教师论文发表的建议。第一步:看到学校图书馆,翻看所有的杂志,找出教师可能发表论文的刊物并分类:分类刊物“教学”类: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教育”类:如《人民教育》、《辽宁教育》等;“考试”类:如《中国考试》、《考试》(文科版、理科版)等;“班主任”类:如《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管理”类:如《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等;“教师”类:如《中国教师》、《教师博览》等;“研究”类:如《教育科研》、《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第二步:选第一,选刊物教师要发表论文的刊物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有关教学的,另一类是有关教育的。第二,选栏目在选定刊物后重点研究其栏目,明确栏目的定位、风格等,并且精读栏目下的文章,了解其发表文章的特点、水准等。第三,选题材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撰写论文的题材方向。高中政治老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文章。如:时政解析、热点话题、教法研究、学法指导、教材研究、考试研究、教学素材、案例反思、教师成长、教育科研等。第三步:搜确定自己的写作意向后,或在撰写的过程中,最迟成文后投稿前,务必要做到三“搜”。即:搜索相关的报刊、网络和书籍。搜的目的:一是为了了解相关内容的发表情况,例如,你有一个获奖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想投稿某杂志,一搜发现,相同的课题该刊物近期已发表了一篇,那你只能“另投明主”了。二是为了爬上巨人的肩膀,提高文章的质量,但绝不能抄袭。第四步:写有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了很多论文,但最终能发表的只是其中的三、四分之一而已。总结近年来所发表论文的共同特点,我悟出优秀论文必须具备的八大特征和十大要素:优秀论文的八大特征: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指导性、时效性、学术性、可读性、实用性。优秀论文的十大要素:角度小巧、题目精当、观点正确、素材鲜活、结构严谨、语言考究、杜绝抄袭、切忌雷同、控制篇幅、版面漂亮。第五步:改文章写好后,要全面修改,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具体过程:首先要自己改,特别是他人改。经验:修改论文是我们政治教研组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第六步:投投稿时要注意:第一,投稿方式:可以打印邮寄,也可以电子邮件。根据杂志的要求即可。第二,选择真伪:一定要有刊号,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内标准刊号:CN 。第三,刊物级别: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鉴别方法:先看封面: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全国教育核心期刊;再参考主管部门、主办单位的级别。第四,特别注意:增刊、副刊、专刊、特刊、论文集、成果汇编等与期刊是有区别的。第七步:等等待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杂志社的征稿启示要约另投时间一般为3个月)第八步:续未发表文章的后续分类处理:第一类:放弃那些质量差的或时效性强的,没有发表可能或错过发表机会的。第二类:再改。特别要虚心求教,请人帮忙。第三类:择机。选择再投时机,如考前预测、考后评析等,时间不能错位,投稿要有提前量。第四类:换投。不同刊物风格定位不同。未发表不一定是文章不好,可能是投稿方向不对。如果是这样,要时刻留意,寻找合适的投稿对象。如,在我发表的文章中,有成文四年才发表的,还有成文八年才发表的。温馨提示:坚持写,不放弃。勤投稿,多发表。

中国论文发表现状分析

包括你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都有哪些研究,出了什么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多少麻烦。同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说明其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写现状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已有资料,指出现在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什么麻烦,所以你从中选取了哪个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很多作者发表论文自己投稿迟迟没有结果或者次次夭折,所以慕名找到我站进行合作。以下关于中介费和版面费作义说明:1.版面费之说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出场并非偶然,无需大惊小怪;从版面费用自身形成的原因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杂志社自身的体制所决定:相关部门划拨经费太少,难以维持正常开支;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竞争杂志社生存受到进一步威胁。(2).跟国际学术接轨。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国外和国内一样部分期刊都有版面费之说。 所以说支付版面费是正规学术行为和国际学术制度,是市场和国家学术发展体制发展形成的产物;从版面费招来的骂声、挨的板子看,不该挨板子的版面费挨得好疼,因而版面费是冤枉和委屈的,无端的指责实属过分;从版面费的现实状况和人们对它的取舍态度来看,版面费用是期刊办刊中很普遍的正常的自然现象,版面费退场与否都是平常事,不必横加干涉,重要的是全面有效的净化和规范学术环境,整体提高学术研究水平。2.中介费:既是我们赚取的劳务费,仅此而已。

你的分析应该从你选的这个题目的背景以及一些政策和现象的进行分析。

论文研究现状怎么写 课题研究现状也叫“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即简述储综述别人在本研究领域或相关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做得如何,有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尚未解决,以便为自己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背景和起点。也有利于自己课题找到突破口和创新处。如果说格式的话,基本上就是先分门别类地梳理一下相关研究及其成果,注意最好是条理化、分门别类,这本身就是一项研究。分类是最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然后对这些研究和成果进行评论,共同点、不同点、优点、缺点,然后做一个总结。大概就是如此。 参考资料:zhidao.baidu/question/146996233 论文进展情况怎么写 进展就是你所研究的领域现在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你可以从你研究的东西的起源开始写,是怎么发现的。然后在写有哪些人做过这个研究并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哪些方面做过研究,有哪些人做。最后要总结一下,做了这么多研究有哪些不足,这个不足就厂你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你研究的价值。 论文的开题报告中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怎么写 可以参考chenghaipaper/?/article/id-19/index 在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一般都会要求对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体现毕业生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参考的完成情况。同时研究现状综述一般也会放在毕业论文的正文中,所以,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技巧不仅有利于开题报告的顺利完成,同时对后期的毕业论文正式撰写工作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偏向文科类的专业对于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要求更加明确,通常为论文中的必备项,在毕业论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篇幅。 严格而言,研究现状综述是对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的起步阶段到当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所以,这部分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领域内比较成熟的概念、研究成果的综述 在撰写研究现状综述时,如果本研究领域内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则需要对该理论体系的创立、完善过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一般的撰写格式为:人名(年代)主要观点。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描述。 这部分内容可以从相关的教科书、以往的毕业论文中进行参考,同时为了避免在论文查重时达到要求,需要使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描述。 但是,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重复率要求,如果时间比较紧,则可以直接将书本或以往论文中的内容复制到开题报告中,在论文写作时换一种说法即可。 第二,领域内当前的论文概述 这部分内容需要毕业生收集领域内的相关论文文献,一般要求在10年之内的论文。在写作时按照“作者名+(年份)+主要观点”的格式进行写作即可。通常需要参考至少五篇以上的论文,并用自己的话语对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贡献进行总结。 最后,研究现状综述中,不能带有毕业生个人的观点与看法,需要完全客观地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及观点进行表述。这里提供一种常用的写法: “某人(2006)通过使用某种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指出……(作者的观点概述)。” 一条内容一般字数要求200字左右即可。理工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则没有严格的规定,在撰写研究现状时简单对当前某一项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资料:诚海毕业论文网 chenghaipaper论文中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怎么写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 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英文原文最好用谷歌学术搜索!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覆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毕业论文中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饥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动态”,怎么写啊?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开题报告学生: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2、 现实意义二、 论文综述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 国内研究的综述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 论文提纲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论文进展情况怎么写》 进展就是你所研究的领域现在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你可以从你研究的东西的起源开始写,是怎么发现的。然后在写有哪些人做过这个研究并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哪些方面做过研究,有哪些人做。最后要总结一下,做了这么多研究有哪些不足,这个不足就是你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你研究的价值。 我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选题开始,经过了收集资料、编制论文提纲、完成 开题报告等论文撰写过程,现在论文初稿已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我的论文主要研究礼貌原则视角下委婉语的差异,通过运用对比,分析,举例例证等写作手法进行研究,总结委婉语在中英生活中的运用差异,怎样更好运用委婉语,进而达到使跨文化交际更顺畅的目的。 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相关的资料文献较多,针对什么什么,需要在什么什么基础上中大量蒐集较为新颖的例证,并进行较深入的思考,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阅读、观看电影、思考、分析和整理。接下来,按照预期的工作进度,下一步,首先要针对论文的文字、格式和内容进行基本的修改,使之精简和升华;其次我需要多翻阅一些参考文献、更有针对性的在什么什么中寻找例证来支持论点,之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再对我论文进行梳理,看能否再找出一些创新点来使论文更加出彩。 从毕业论文开始以来,我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采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从图书馆从因特网详细查找了与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广告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并以论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为立足点,按部就班,已初步完成设计的大部分工作,以下是具体进展情况。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 (1)提交开题报告,参加开题答辩。(已完成) (2)编写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活动。(已完成)。 (3)撰写论文初稿。(已完成) (4)修改论文初稿,完成正稿。(进行中) 已经认真写好开题报告,并在规定日期交给张俊老师。 已经完成调研活动,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实印刷50份调查问卷,随机发放给本校学生,实收回48份。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消费倾向、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 已经完成论文的初稿撰写。 研究本题目的意义: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他消费者一样,也要经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观为不同的消费行为。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以及由此而进行的消费行为特征,便可以为商家进行针对大学的广告策略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数据依据。 大学生消费的方面:主要有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 大学生消费特征:包换潮汐性、独特性与普遍性共存、符号性、情感指导性。大学生的消费容易出现潮汐现象。即一个新事物、新品牌在大学生市场的渗透会在某一个节点出现突然的高峰。原因可以从多角度解释,但根源在于:大学生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希望自己被视为有独特风格的人。于是,他们追求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但与此同时,特特、新奇带来的往往是流行、普及,从个体消费走向普遍消费,有时过程并不复杂。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于是,大学生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 论文怎么写 关于经济发展现状的 20分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 *** 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 *** 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 *** 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 *** 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 *** 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 开题报告的研究现状怎么写啊

大竹现状分析论文发表

我有个吃完饭散步的好习惯,可是每当我散步时,总会看见路旁的一排排树都涂着一层白漆,十分壮观,可是树的底部为什么要涂白漆呢?想到这里,我便跑回家问爸爸妈妈,爸爸说:“是为了环保。”可妈妈说:“是工人闲的没事干。 论。文。发。

在。根据查询大竹海明湖温泉官网显示,大竹海明湖温泉还在营业。海明湖温泉位于四川省大竹县朝阳乡,其东南亚式建筑风格彰显出酒店特有的尊贵和典雅,是城市品位的象征性标志。景区特点其温泉日平均流量11200多立方米,居亚州第一,水温达52摄氏度。

苏州现状分析论文发表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研究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和Biomaterials Science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主题集中在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氧水钙钛矿纳米晶体的纳米药物载体。他们发现,这种载体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并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在Bio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探索了一种基于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骨修复。他们发现,这种材料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骨的再生和修复。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并将其用于制造高效的氢气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到氢气,具有高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值。与传统的氢气传感器相比,这种传感器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高的稳定性。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高效的氢气传感器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氢气检测、水处理、化学反应等领域。此外,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中,这种传感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汪胜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有望为氢气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① 江苏属于长江流域的33县是:太仓、昆山、常熟、吴县、吴江、沙洲、江阴、无锡、宜兴、武进、金坛、丹阳、丹徒、扬中、句容、溧阳、溧水、江宁、高淳、江浦、六合、仪征、邗江、江都、泰兴、泰县、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海安、启东;属于淮河流域的31县是:丰县、沛县、铜山、邳县、雎宁、新沂、宿迁、沭阳、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响水、滨海、涟水、阜宁、盐城、射阳、大丰、东台、建湖、泗洪、泗阳、洪泽、淮阴、淮安、金湖、宝应、高邮、兴化、盱眙。近年来有些县改为市、改为区,县名亦或有变,为保持与所出县志名称一致,今仍按原名排列。 由上表可知,在1644—1993年这350年时间中,江苏省江淮两个流域共受严重水旱灾害115次,其中长江流域53次,淮河流域62次,淮河流域要多于长江流域:换言之,长江流域大约七年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水旱灾害,而淮河流域这个周期却只要六年。另外,从全省范围看,这350年中,发生灾害的年份共有92个,而两流域同时受灾的年份却只有21个,其它大多数年份都只是一域受灾。这说明江苏南北的气候虽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差异性却要更大些。当然,如果将两流域同时受灾和一域受灾两种情况都加以考虑,则每隔3—4年江苏就有可能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水旱灾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年数。 由上表我们还可知道,在这350年中,长江流域共发生水灾29次,旱灾24次,水灾多于旱灾;淮河流域共发生水灾51次,旱灾11次,虽然也是水灾多于旱灾,但水灾却是旱灾的数倍,远远超过了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比。以前有人以为淮河流域多水灾是受黄河夺淮的影响,但1855年以后,黄河回到山东人海,江苏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次数仍为21∶7,水灾是旱灾的三倍,虽比1855年前有所减少,却仍比长江流域要高出许多。其中原因,主要还是与淮河流域降水变率大、受水条件差有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虽然淮河流域年降水量不如长江流域大,但发生水灾的可能性却比长江流域大,在这个地区,防水比防旱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两个流域同时遭灾的情况,又可发现:在21个共同受灾年份中,只有1971年是南旱北水,其它年份南北灾害的性质都是相同的,或同为水灾,或同为旱灾。这是因为如果南北皆灾,往往是在同一种气候条件下,为一种大尺度范围的天气系统所控制,因而造成的灾难性质也相同,如1954年江淮同发大水,就是因为“7月份鄂霍次克海维持着一个持续高压,使江淮上空成为冷暖空气长时间交绥区,造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①而如果出现南北皆灾,但灾情的性质却不同,则不但在时间上可能有先后的差异,而且天气系统的性质也往往不同,如1971年发生在北方的水灾是因为6月初的连阴雨,②而发生在南方的旱灾则是6月下旬以后的持续高温少雨所致,③二者的成因显然不属同一个天气系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在各大网站逛了一圈但没发现什么我劝你还是自己写把可是前面的那些恶心的题目还是可以找到的是在一份PPT里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