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高锟发表的论文叫

发布时间:2024-07-04 07:42:35

高锟发表的论文叫

高锟先生在1966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之后,很多知名公司便根据高锟先生发表的这篇论文,开始了光导纤维的研发工作。4年之后,美国康宁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猩猩玻璃生产商,终于研发出了符合要求的第一条光纤,由此也开启了我们人类光通信的伟大时代。由于高锟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杰出贡献,世人便为高先生送上了‘光纤之父’的荣誉称号。

导语:在上个世纪60年代,高锟先生就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光纤作为通信介质用于通信。终于在1966年发表了关于光纤通信划时代的一篇论文,揭开了光纤通信的序幕。海内外对高锟先生的发明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高锟发明的光纤通信技术是继中国人发明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大家知道,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光纤通信,我们常用的手机,Email等都与光纤密不可分。然而大家可能不知,光纤通信的发明人,被人们誉为光纤通信之父的人还是一位中国人,他就是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先生。在1966年,高锟先生发表了一篇《用于光频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创造性提出了用一种石英玻璃制作的光学纤维来传输信息,用以替代传统的电缆,从此,人类通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锟本人也因此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古代通信

翻开人类的历史,人类通信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非洲人通过“击鼓接力”“击鼓语言”来传递信息,而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也出现了原始的光通信---“烽火台”,以及成语“鸿雁传书” 所描述的用鸟来传递信息的方式,近代则通过驿站和马车来传递信息,明代李自成就曾当过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中的驿卒,负责照看马匹。后来由于明朝驿站裁撤,李自成因为曾丢失过公文而被裁减回家,从而走上了一条造反之路。

烽火台

与此同时,在国外也同样出现了一些原始的通信方式。如长跑,灯塔等。

长跑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通信方式,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想传递信息就只能通过自身的两条腿了。现代奥利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长跑”项目就是为了纪念一位2000多年前为了及时将胜利的捷报传送到首都而英勇牺牲的希腊民族英雄—传令兵菲迪皮茨而设立的。

海上灯塔

除了长跑,灯塔也是传递信号的工具。大约在公元前270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灯塔--亚历山大灯塔,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灯塔的火焰一直燃烧了近千年,没有熄灭,可堪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现代通信

现代我们有了较为先进通信工具—电报和电话。

发明电报的人是一个美国人,曾任美国画家协会主席,名叫摩尔斯。在1832年10月1日,摩尔斯在一艘名叫“萨丽号“邮轮上,遇见了改变他下半生人生轨迹的一个人,这个人叫杰克逊,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摩尔斯放弃了他前半生的绘画事业,专心致志地研究起电报来。

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摩尔斯亲自进行了电报收发试验,而摩尔斯的助手在巴尔的摩准确无误地收到了摩尔斯的电文“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

但是,摩尔斯发明电报美中不足的是需架设线路,费用造价高,维护不方便。因此,人类在出现有线电报的同时,就呼唤不需要通过线路即无线来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时代的到来。而这个时代被后来的著名的科学家麦克斯韦所开创。

电报机

1896年,马可尼就利用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而贝尔则发明了电话,电话使人类之间联系更加便利,拉近了人类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地球村”。

光纤通信

光有了电话还不够,在上个世纪,又出现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之一的光纤,它使人类的通信更加便利和有效。然而提到光纤发明,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人物。

一是被人们称为光纤之父的N.S.Kapany. 在1950年N.S.Kapany和H.H.Hopkins 向世人展示了带有包层的光纤,他们所展示的光纤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光纤在结构上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这种双层结构在“光的全反射”效应的作用下,实现了光的传输。

光纤通信

另一个人就是被人们称为光纤通信之父高琨,历史发展到当时,人们还没有把光纤应用于通信领域的想法, 1963年,日本科学家西泽润一提出了使用光纤进行通信的概念,但这也只是停留在光纤通信的概念上,离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历史给了高锟先生这样一个机会。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高锟先生就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光纤作为通信介质用于通信。终于在1966年发表了关于光纤通信划时代的一篇论文,揭开了光纤通信的序幕。海内外对高锟先生的发明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高锟发明的光纤通信技术是继中国人发明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即使在一百年前,也没有人会想到普通的玻璃会将全世界的人都联系到一起,光纤通信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高锟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脚印,人类会永远铭记并感谢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专家:刘晨,合肥工业大学仪器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 , 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Dielectric fiber cylindrical surface waveguide with refractive index higher than surrounding region for energy transmission at optical frequencies) HOCKHAM, G A | KAO, K C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PROCEEDINGS. Vol. 113, pp. 1151-1158. July 1966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揭晓奖项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1966年7月,在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的学报(PIEE)上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Kao C.K. &Hockham,GA,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Rroc.IEEE 1966 July pp.1151-1158.)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只要纯度足够高,光纤就可以用来长距离传输信号。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Abstract��A dielectric fibre with a refractive index higher than its surrounding region is a form of dielectric waveguide which represents a possible medium for the guided transmission of energy at optical frequencies. The particular type of dielectric-fibre waveguide discussed is one with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The choice of the mode of propagation for a fibre waveguid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purposes is governed by consideration of los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Dielectric loss, bending loss and radiation loss are discussed, and mode stability, dispersion and power handling are examined with respect to information capacity. Physicalrealisation aspects are also discusse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t both optical and microwave wavelengths are included. ��资料http://ieeexplore.ieee.org/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4644183��请看全文:(装PDF才能看,查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可惜没有中文版的)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Kao, K.C. Hockham, G.A. ITT, UK;This paper appears in: Optoelectronics, IEE Proceedings JPublication Date: June 1986Volume: 133, Issue: 3On page(s): 191-198ISSN: 0267-3932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049/ip-j:19860030Current Version Published: 2008-11-11

高锟发表的论文

高锟先生在1966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之后,很多知名公司便根据高锟先生发表的这篇论文,开始了光导纤维的研发工作。4年之后,美国康宁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猩猩玻璃生产商,终于研发出了符合要求的第一条光纤,由此也开启了我们人类光通信的伟大时代。由于高锟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杰出贡献,世人便为高先生送上了‘光纤之父’的荣誉称号。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高锟中文名:高锟英文名:Charles K.Kao性别:男出生年代:1933年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校长(1987-1996)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首席科学家(1974)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研究事务总裁(1986)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SPIE金章奖(199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1997)

1966年7月,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籍华人高锟博士和霍克哈姆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文,论文分析了玻璃纤维损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胆地预言,只要能设法降低玻璃纤维中的杂质,就有可能使光纤损耗从每千米1 000分贝降低到每千米20分贝,从而有可能用于通信。这篇论文鼓舞了许多科学家为实现低损耗的光纤而努力。

高锟发表论文

1966年,曾在英国工作过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高锟(1933~)博士,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光纤通信的论文《介质纤维表面光频波导》——他和同事何克汉在1965年写成,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重视。所以,他成了“光纤之父”。

高锟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博士(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论文,预见了低损耗的光纤能够应用于通信,敲开了光纤通信的大门。从此光纤在通信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很快在1970年8月,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km的光纤,光纤通信的时代由此开始了。美籍华人高锟博士(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在分析了造成光纤传输损耗高的主要原因后指出,如能完全除去玻璃中的杂质,损耗就可降到20dB/km——相当于同轴电缆的水平,那么,光纤就可用来进行光通信。在这种预想的鼓舞下,Corning公司终于在1970年制出了20dB/km损耗的光纤,从而为光纤通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对光纤谱特性的研究发现,它有3个低损耗的传输窗口,即850nm的短波长窗口和1300nm、1500nm的长波长窗口。而后,随着新的制造方法的出现及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光纤损耗不断降低。到1979年,单模光纤在1550nm波长的损耗已降到0.2dB/km,接近石英光纤的理论损耗极限。而且光波频率高,光纤的带宽资源亦十分可观,是任何其他传输媒质无法比拟的。可以这样说,光纤是通信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传输媒质,有近乎完美的品质:几乎是无限的带宽;几乎是零的损耗:几乎为零的信号失真几乎为零的功率消耗几乎为零的材料消耗几乎为零的占有空间几乎为零的价格。因此,光纤是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开创当今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高锟 出生 1933年11月4日 (1933-11-04) (76岁) 出生地 中国上海 研究领域 光纤通讯、电机工程 国籍 英国 美国 居住地 中国香港 美国加州 母校 中国香港圣若瑟书院 英国伍利奇理工学院(现为格林威治大学)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获奖 菲利普王子奖章 (1996) 日本国际奖 (1996) 查尔斯·斯塔克·德瑞普奖 (1999)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 中央研究院院士 组别 数理科学组 当选年份 1992年(第19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属学部 外籍院士 专业 电机工程 当选年份 1996年 高锟,CBE(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1],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3],拥有英国[1]、美国国籍[1]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4],目前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5]。高锟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6]、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 2010-05-24 20:43:53 补充: 早年生活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于金山张堰镇,祖父是清末民初时期南社著名文人高吹万,父亲高君湘是留美归国的执业律师,堂叔父高君平为近代著名天文学家,弟弟高铻为美国天主教大学终身教授,幼时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高锟十岁时入读上海世界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除接受中文教育以外,同时也学习英文和法文。 2010-05-24 20:44:06 补充: 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家里房子的三楼就成了他的实验室。高氏曾经自制氯气,制造灭火筒、焰火、烟花和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混合红磷粉与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泥里,搓成泥炸弹并扔到街上引爆。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2010-05-24 20:44:14 补充: 1948年家族移居台湾[16],后高锟父亲携家眷再迁往中国香港。1949年高锟进入中国香港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四年级[17],高中毕业后虽已考上中国香港大学,但因立志攻读电机工程,当时港大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当时位于伦敦东部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为格林威治大学),于1957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15]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 并在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取得PhD博士学位。 高锟与夫人黄美芸在伦敦相识[18],当时他刚从中国香港赴英国读书,夫人是当地华裔。[5]两人于1959年结婚[19][20],育有长子明漳、次女明淇[19],现时皆在美国矽谷生活和工作[18]。 2010-05-24 20:45:00 补充: 职业生涯 1957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旗下一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公司任工程师。[21]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通讯实验室,在那里服务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21] 其间并于1965年在获得伦敦大学学院的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2010-05-24 20:45:21 补充: 高锟在ITT时期,钻研利用玻璃纤维进行信号传送,并将实验成果,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在1966年发表的《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22]中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衰减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贝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为此,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3]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和光电子学奖金等。 2010-05-24 20:45:31 补充: 高锟于1970年应中国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系[20](现称电子工程学系),担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19]1974年又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21]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获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21] 2010-05-24 20:47:19 补充: 其他上wiki参考la~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参考: zh. *** /zh-/%E9%AB%98%E9%8C%95 zh. *** /zh-/%E9%AB%98%E9%8C%95 zh. *** /zh-/%E9%AB%98%E9%8C%95 zh. *** /zh-/%E9%AB%98%E9%8C%95 zh. *** /zh-/%E9%AB%98%E9%8C%95 zh. *** /zh-/%E9%AB%98%E9%8C%95 zh. *** /zh-/%E9%AB%98%E9%8C%95 zh. *** /zh-/%E9%AB%98%E9%8C%95 高锟有着坚毅的研究精神,为了研究用光纤通讯的可行性,经常流连在实验室而将家庭抛于脑后。认识高锟多年的朋友认为他的思想方法与众不同,与他共事多年的私人助理从未见他发脾气;与相处数十载的太太经常要提醒他勿过份相信别人以免受;在儿女眼中他是个思想广阔、寓工作于游戏的好父亲。工作背后的高锟充满孩子气,他对数字有浓厚兴趣,即使是超级市场中的货物价格也可以成为他引证数字理论的例子。 高锟的行为及思想经常出人意表,六十岁的时候,他才学习潜水;平日的消闲活动是做陶艺和打网球。一个人静静的在抚弄泥瓶是他的最大享受。对于高锟,凡有事物新奇新鲜他都大感兴趣。高氏的世界观亦是另类,对于出生地上海,他没有半点归属感。无论在哪地方生活对高锟来说没有分别,他说自己属于所「在」的地方,也许这种思维令他科技研究的领域没有界限。 高锟的童年,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成长故事。他在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出生,住在法租界,小学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要念中、英、法文。父亲是律师,家境算富裕,住在一间三层高的楼房里。而三楼,就是他童年的实验室。 开始的时候他对化学最有兴趣,灭火筒、烟花、相纸都造过。但最经典就是造炸弹,他知道混和红磷粉和氯酸钾后,会燃烧起来。于是他混合两种化学品时,加入水,形成糊状,那就不会立刻着火。后来,他弄来一块湿泥,把化学品放入泥内,像搓汤圆一样。风干以后,他就扔落街,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伤及途人。化学实验之后,他就做无线电,用五六个真空管做无线电收音机。 他的弟弟高铻,受哥哥感染,成为哥哥做实验的最佳拍档。今天高铻在华盛顿的美国天主教大学研究流体力学,亦很有成就。 一九四八年,他就举家移民来中国香港。来港以后他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曾考入港大,但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矢志读这门学问的他,只有到伦敦大学去。 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在英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由于表现好,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伦大攻读博士学位,六五年毕业。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06061702316

高锟发表的光纤论文

光纤是高锟发明的。高锟的发明为光纤通信网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性声誉,被冠以“光纤之父”的称号,并最终获得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他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获奖公告中指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高锟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信模式,由于他创造性地把光与玻璃结合后,使影像传送、电话和计算机有了极大的发展,为信息高速公路铺下了奠基石。非常难能可贵的是高锟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表现得非常谦和,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运气,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光纤通信事业竭尽全力。

pls!快一点!!!!!

高锟几岁发明光纤?

高锟几岁发明『光纤』?

1880-AlexandraGrahamBell发明光束通话传输光纤。

1960-电射及光纤之发明。

1960-玻璃纤维的传输损耗大于1000dB/km,其他材料包括光圈波导、气体透镜波导、空心金属波导管等。

1966-七月,英籍、华裔学者高锟博士(K.C.Kao)在PIEE 杂志上发表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从理论上分析证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以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预言了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的可能性。

1970-美国康宁公司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用改进型化学相沉积法(MCVD 法)成功研制成传输损耗只有20dB/km的低损耗石英光纤。

1970-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在室温下连续波工作的砷化镓铝半导体激光器。

1972-传输损耗降低至4dB/km。

1973-我国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

1974-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了低损耗光纤制作法――CVD法(汽相沉积法),使光纤传输损耗降低到1.1dB/km。

1976-美国在亚特兰大的贝尔实验室地下管道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线路。

采用一条拥有144个光纤的光缆以44.736Mbps的速率传输信号,中继距离为10 km。

采用的是多模光纤,光源用的是发光管LED,波长是0.85微米的红外光。

1976-传输损耗降低至0.5dB/km。

1977-贝尔研究所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几乎同时研制成功寿命达100万小时(实用中10年左右)的半导体激光器。

1977-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为45Mb/s。

1977-首次实际安装电话光纤网路。

1978-FORT在法国首次安装其生产之光纤电。

1979-赵梓森拉制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1979-传输损耗降低至0.2dB/km。

1980-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商用化(140Mb/s),并着手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工作。

1982-我国邮电部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

1990-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s),并着手进行零色散移位光纤和波分复用及相干通信的现场试验,而且陆续制定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

1990-传输损耗降低至0.14dB/km,已经接近石英光纤的理论衰耗极限值0.1dB/km。

1990-区域网络及其他短距离传输应用之光纤。

1992-贝尔实验室与日本合作伙伴成功地试验了可以无错误传输9000公里的光放大器,其最初速率为5Gbps,随后增加到10Gbps。

1993-SDH产品开始商用化(622Mb/s 以下)。

1995-2.5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6-10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7-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20Gb/s 和40Gb/s 的SDH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1999-中国生产的8×2.5Gb/sWDM系统首次在青岛至大连开通,沈阳至大连的32×2.5Gb/sWDM光纤通信系统开通。

2000-到屋边光纤=>到桌边光纤。

2005-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

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直接到家庭。

2012年,中国的光纤产能已达到1亿2千万芯公里,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1亿8千万芯公里。

高锟发表论文时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高锟在光通信工程和商业实现的早期发挥了主导作用。1969年,高锟测量了4分贝/千米的熔融二氧化硅的固有损耗,这是超透明玻璃在传输信号有效性的第一个证据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也在1981年启用。

光纤真正能远距离传递信号,他是奠基人之一。原来的光纤传输信号,损耗很大,传输距离短,当时高锟在理论上论证,能够把光纤的损耗降得很低,进而实现长距离传输信号。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现在所有跟光纤通信有关的技术,都离不开高锟的研究工作。

高锟博士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高锟中文名:高锟英文名:Charles K.Kao性别:男出生年代:1933年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校长(1987-1996)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首席科学家(1974)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研究事务总裁(1986)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SPIE金章奖(199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1997)

1966年7月,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籍华人高锟博士和霍克哈姆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文,论文分析了玻璃纤维损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胆地预言,只要能设法降低玻璃纤维中的杂质,就有可能使光纤损耗从每千米1 000分贝降低到每千米20分贝,从而有可能用于通信。这篇论文鼓舞了许多科学家为实现低损耗的光纤而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