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部分国家科技论文发表情况

发布时间:2024-07-02 01:12:08

部分国家科技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如下:1. 中国:617,000篇2. 美国:416,000篇3. 印度:135,000篇4. 日本:103,000篇5. 英国:97,000篇6. 德国:96,000篇7. 韩国:75,000篇8. 法国:63,000篇9. 加拿大:43,000篇10. 意大利:42,000篇其中,中国以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美国虽然在总数上落后于中国,但其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依然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他国家的SCI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说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加速。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国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态度和努力,也预示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有所增长。根据统计,中国将拥有最多的SCI文献,其数量将超过2.5万篇,美国将拥有约2.2万篇SCI文献,而德国和日本分别将拥有约1.5万篇和1.2万篇SCI文献。此外,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和印度也将拥有大量SCI文献,各自的数量将在1万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各国关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核心期刊有:《科学引文索引》、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统计源期刊。等这样的一些核心期刊,也是比较有名的。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

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核心期刊的确定方法有多种,中国一般根据以下几条原则来综合测定:载文量(即刊载本学科的文献量)多的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量大的期刊、被读者引用次数多的期刊。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在《会计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统计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79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30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

科技部论文发表情况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31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29.9%,排名比去年上升两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把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列为首要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现在,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过去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9.40次,虽然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比上年度统计时的8.55次提高9.9%。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据介绍,我国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1/4,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截至2017年10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1.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0.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0.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部分国家科技论文发表数

在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有所增长。根据统计,中国将拥有最多的SCI文献,其数量将超过2.5万篇,美国将拥有约2.2万篇SCI文献,而德国和日本分别将拥有约1.5万篇和1.2万篇SCI文献。此外,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和印度也将拥有大量SCI文献,各自的数量将在1万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各国关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科技部监测统计显示: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提高迅速 《科学时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科技部今天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其对全国各地区科技进步的监测统计结果。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迅速提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经费提高,科学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项目申请数量上升及高技术产业化增加值等几个方面。 据介绍,2000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达89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拨款575.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22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2.14%;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为848.4亿元,比上年增长近50%,占总销售收入的1.69%,出现了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竞相增长的局面。 科技经费增长造就科技产出丰收。2000年我国科技界共发表科技论文18万篇,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国际科技论文近5万篇,占当年世界论文总数的3.6%,使我国从第十位跃居第八位,首次超过俄罗斯和西班牙,取得历史最好位次。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也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24.6%。 技术创新成就喜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3种专利的批准量空前高涨,达9.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批准量为6177项,为上年的2倍。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6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8亿元,增长了28.8%,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保证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良好增长势头。 由此可见,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据调查,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1%;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大幅度下降,由上年的1.71吨/万元下降为1.44吨/万元,使环境保护取得较好成绩。此外,我国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也有长足进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由上年的5.9台提高到9.7台,固定电话用户1年时间翻了近一番,互联网用户也大幅增长。 科技部主持本项监测统计工作的负责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监测数据也反映了一些隐性问题。在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有所下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进步一等奖项连续几年空缺;科技进步主要依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强力拉升,中西部一些地区与发达地区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科技部有关发言人强调,此次监测结果是科技部开展的首次调查活动,旨在为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促进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有利的改进措施,全面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002年,科技部将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地方拓展科技发展空间指出方向。 此次监测统计覆盖了除北京市和山东省外的全国1026个市、县、区,数据经过反复核对和抽查,基本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态势:科技实力愈强、科技投入愈大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愈快,科技实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科技部的监测统计工作也促进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促使他们把地方科技工作落在实处。

科技部监测统计显示: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提高迅速

《科学时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科技部今天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其对全国各地区科技进步的监测统计结果。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迅速提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经费提高,科学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项目申请数量上升及高技术产业化增加值等几个方面。

据介绍,2000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达89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拨款575.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22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2.14%;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为848.4亿元,比上年增长近50%,占总销售收入的1.69%,出现了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竞相增长的局面。

科技经费增长造就科技产出丰收。2000年我国科技界共发表科技论文18万篇,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国际科技论文近5万篇,占当年世界论文总数的3.6%,使我国从第十位跃居第八位,首次超过俄罗斯和西班牙,取得历史最好位次。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也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24.6%。

技术创新成就喜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3种专利的批准量空前高涨,达9.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批准量为6177项,为上年的2倍。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6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8亿元,增长了28.8%,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保证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良好增长势头。

由此可见,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据调查,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1%;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大幅度下降,由上年的1.71吨/万元下降为1.44吨/万元,使环境保护取得较好成绩。此外,我国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也有长足进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由上年的5.9台提高到9.7台,固定电话用户1年时间翻了近一番,互联网用户也大幅增长。

科技部主持本项监测统计工作的负责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监测数据也反映了一些隐性问题。在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有所下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进步一等奖项连续几年空缺;科技进步主要依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强力拉升,中西部一些地区与发达地区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I论文数量的数据。以下是对2022年各国SCI数量的解答:1. 中国:2022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500,000篇,位居全球第一。2. 美国:美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400,000篇左右,排名第二。3. 印度:印度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00篇,排名第三。4. 德国:德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80,000篇左右,排名第四。5. 日本:日本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70,000篇左右,排名第五。6. 英国:英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60,000篇左右,排名第六。7. 韩国:韩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50,000篇左右,排名第七。8. 伊朗:伊朗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40,000篇,排名第八。9. 法国:法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30,000篇左右,排名第九。10. 意大利:意大利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20,000篇左右,排名第十。总体来看,中国在SCI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数量差距较大,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就高于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发表论文情况部分

目前有些学校还没有开展应届生的论文工作,不是必填项,可以不填写。国家公务员网上报名按以下程序进行:1.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可在2015年10月15日8:00至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

在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E 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绝大部分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60多篇,论文他引超过2000次,h因子24。部分重要性论文(*为通讯作者)1. S. Zhu, F. Wang, Y. Chen, Z. Li, Y. Cai*, Opt. Express22, 28697 (2014)2. F. Wang, C. Liang, Y. Yuan, Y. Cai*, Opt. Express 22, 23456 (2014)3. X. Liu, F. Wang, C. Wei, Y. Cai*,Opt. Lett. 39, 3336 (2014)4. Y. Chen, L. Liu, F. Wang, C. Zhao, Y. Cai*, Opt. Express 22, 13975 (2014).5. Y. Chen, Y. Cai*, Opt. Lett. 39, 2549 (2014)6. G. Wu, F. Wang*, Y. Cai*, Phys. Rev. A 89, 043807 (2014)7. Y. Cai*, S. Zhu, Opt. Lett. 39, 1968 (2014)8. Y. Chen, F. Wang, C. Zhao, Y. Cai*,Opt. Express 22, 5826 (2014)9. Y. Yang, Y. Dong, C. Zhao, Y. Liu,Y. Cai, Opt. Express 22, 2925 (2014)10. R. Chen, L. Liu, S. Zhu, G. Wu, F. Wang, Y. Cai*, Opt. Express 22, 1871 (2014)11. C. Liang, F. Wang, X. Liu, Y. Cai*, O. Korotkova,Opt. Lett. 39, 769 (2014)12. Y. Chen, F. Wang*, L. Liu, C. Zhao, Y. Cai*, O. Korotkova,Phys. Rev. A89, 013801 (2014)13. Y. Yang, Y. Dong, C. Zhao*, Y. Cai*, Opt. Lett. 38, 5418 (2013)14. X. Liu, Y. Shen, L. Liu, F. Wang, Y. Cai*, Opt. Lett. 38, 5323 (2013)15. S. Zhu, X. Zhu, L. Liu, F. Wang, Y. Cai*, Opt. Express 21, 27682 (2013)16. F. Wang, X. Liu, L. Liu, Y. Yuan, Y. Cai*, Appl. Phys. Lett. 103, 091102 (2013)17. F. Wang, X. Liu, Y. Yuan, Y. Cai*, Opt. Lett. 38, 1814(2013)18. C. Zhao, F. Wang, Y. Dong, Y. Han, Y. Cai*, Appl. Phys. Lett. 101, 261104 (2012)19. F. Wang, Y. Cai*, Y. Dong, O. Korotkova,Appl. Phys. Lett. 100, 051108 (2012)20. Y. Dong, F. Wang, C. Zhao, Y. Cai*, Phys. Rev. A86, 013840 (2012)21. F. Wang, Y. Cai*, H. T. Eyyuboğlu, Y. Baykal, Opt. Lett. 37, 184(2012)22. G. Wu, F. Wang, Y. Cai*, Opt. Express 20,28301(2012)23. Y. Dong, F. Feng, Y. Chen, C. Zhao, Y. Cai*, Opt. Express 20, 15908 (2012)24. G. Zhou, Y. Cai, X. Chu, Opt. Express 20, 9897 (2012)25. C. Zhao, Y. Cai*, Opt. Lett. 36, 2251 (2011)26. L. Zhang, Y. Cai*, Opt. Express 19, 13312 (2011)27. F. Wang, S. Zhu and Y. Cai*, Opt. Lett. 36, 3281(2011)28. G. Wu, Y. Cai*, Opt. Lett. 36,1939 (2011)29. Y. Dong, Y. Cai*, C. Zhao, M.Yao, Opt. Express 19, 5979 (2011)30. F. Wang, G. Wu, X. Liu, S. Zhu, Y. Cai*, Opt. Lett. 36, 2722(2011)31. G. Wu,Y. Cai*, Opt. Express19, 8700(2011)32. C. Ding, Y. Cai, O. Korotkova, Y. Zhang, L. Pan,Opt. Lett. 36, 517(2011).33. S. Zhu, Y. Cai*, Opt. Express 18,27567(2010)34. F. Wang, Y. Cai*, Opt. Express18, 24661(2010)35. M. Yao, Y. Cai*,O. Korotkova, Q. Lin, Z. Wang, Opt. Express 18, 22503 (2010)36. S. Zhu,Y. Cai*, O. Korotkova, Opt. Express18, 12587(2010)37. F. Wang,Y. Cai*, O. Korotkova, Opt. Express17, 22366(2009)38. C. Zhao, Y. Cai*, O. Korotkova, Opt. Express17, 21472(2009)39. Y. Yuan, Y. Cai*, J. Qu, H. T. Eyyuboğlu, et al., Opt. Express17, 17344 (2009)40. Y. Yuan, Y. Cai*, J. Qu, H. T. Eyyuboğlu, Y. Baykal, Opt. Express17, 11130(2009)41. Y. Cai*, Q. Lin, and O. Korotkova, Opt. Express17, 2450(2009)42. C. Zhao,Y. Cai*, and X. Lu,Opt. Express17, 1753(2009)43. Y. Cai*, O. Korotkova, H. T. Eyyuboğlu, Y. Baykal, Opt. Express16, 15835 (2008)44. M. Yao,Y. Cai*, H. T. Eyyuboğlu, Y. Baykal, O. Korotkova,Opt. Lett. 33, 2266 (2008)45. Y. Cai, Z. Wang, Q. Lin, Opt. Express16, 15254 (2008)46. F. Wang,Y. Cai*, Opt. Lett. 33, 1795 (2008)47. Y. Cai*, Q. Lin, H. T. Eyyuboğlu, Y. Baykal,Opt. Express16,7665(2008)48. C. Zhao,Y. Cai, F. Wang, X. Lu, Y. Wang, Opt. Lett. 33, 1389 (2008)49. Y. Cai*, U. Peschel, Opt. Express15, 15480(2007)50. Y. Cai*,Opt. Lett. 32, 3179 (2007)51. Y. Cai*, Y. Chen, H. T. Eyyuboğlu, Y. Baykal, Opt. Lett. 32, 2405 (2007)52. Y. Cai*, F. Wang, Opt. Lett. 32, 205(2007)53. Y. Cai*, S. He, Appl. Phys. Lett. 89, 041117 (2006)54. Y. Cai*, L. Hu, Opt. Lett. 31, 685 (2006)55. Y. Cai*, S. He, Opt. Lett. 31, 568 (2006)56. Y. Cai*, S. He,Opt. Express14,1353 (2006)57. Y. Cai*, F. Wang, Opt. Lett. 31, 2278 (2006)58. F. Wang,Y. Cai*, S. He,Opt. Express14, 6999(2006)59. Y. Cai*, S. Zhu, Phys. Rev. E 71, 056607 (2005)60. Y. Cai*, S. Zhu, Opt. Lett. 30, 388, 200561. Y. Cai*, Q. Lin, S. Zhu,Appl. Phys. Lett. 86, 021112 (2005)62. Y. Cai*, S. Zhu,Opt. Lett. 29, 2716 (2004)63. Y. Cai, X. Lu, Q. Lin, Opt. Lett. 28, 1084 (2003)64. Q. Lin, Y. Cai, Opt. Lett. 27, 1672 (2002)65. Q. Lin, Y. Cai, Opt. Lett. 27, 216 (2002)

“论文情况”指在校期间的论文发表、期刊发表情况,考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也可以填毕业论文情况,如尚未开题、已经答辩等。

1、2020年毕业的考生,如还没开始写论文,可以写:2020年7月毕业,暂未发表论文。

2、已完成论文的考生,论文情况填写论文题目及完成情况。

例如:论文题目《公考培训微信公众平台营销体系构建》,论文完成情况:已完成。

扩展资料:

“学科成绩”主要填写在校期间的专业科目成绩及部分公共科目成绩,为让用人单位能够更好的审核自身是否符合该岗位专业报考条件,尽可能多写一些专业课的成绩,有助于用人单位通过专业科目判断是否符合报考要求,成绩填写方式:机械设计,93;机械原理,92。

如有补考或重修,请填写补考或重修过后的成绩,不要填写之前挂科的成绩。

论文发表情况(部分)

意思就是是否有论文在杂志上面刊登过的意思,如果没有就写无,如果有就写杂志名称期号。

就是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评职称或者评奖学金用的!~

这里主要是把你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再论文的后面附录中罗列出来就可以。注意需要按照文献的格式著名发表的期刊或杂志、日期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