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新中国与联合国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8 04:43:36

新中国与联合国论文发表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 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军事上是失败了,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901年的《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2.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3. 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是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期是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总的来说对外依附,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统治前期提出“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取消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的治外法权。抗战胜利后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2)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时期。形势:①美国确立霸权地位,拒绝承认新中国,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③战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出现冷战对峙局面。方针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特点:一边倒外交成就:①第一年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④积极参加并推动亚非会议圆满成功,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影响:使新中国的外交逐步走向成熟;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2.第二阶段: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时期。形势:①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②美国继续执行排华政策,并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方针政策:“两个拳头回击”、“一大片”。.之特点:一大片外交成就:与二十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影响:使中国外交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3.第三阶段: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时期。形势: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守势,谋求改善对华关系;②苏联继续威胁中国安全;③为改善自己的外交处境,中国也需要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方针政策:“一条线”、“一大片”。重大成就:①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70年代末中美建立外交关系;②中日建交;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影响: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浪潮;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4.第四阶段:80—90年代开展全方位外交时期政策(重要调整)。形势:①美苏争霸互有攻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②第三世界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③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重要调整。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②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⑤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特点:“无敌国外交”。重大成就: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影响: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你还是靠自己解救,没有人会帮你。在说一篇论文600字,你谁呀!提醒你一下:中国外交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从对中国的敌对态度到盼望和中国外交。以尼克松访华为例。再者中国加入WTO为例。中国外交建立时苏联的态度。

中国和联合国的论文发表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峰会的成功举办,是当今中国影响力吸引力塑造力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精彩呈现。4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

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80多个,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顺利运行,一大批标志性基础性项目扎实推进,各领域人文交流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各国利益,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致力于平等相待,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才能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政府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承诺,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时代面对面12: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做人类的构建,人类的共同命运体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药以人类为主体要共同的发展,军训时的大家得以生存

国内核心期刊:排序号刊名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69湖北社会科学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73广西社会科学74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8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4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3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6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哲学研究2心理学报3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5世界哲学6心理科学进展7中国哲学史8道德与文明9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11孔子研究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C(除C95)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C8统计学1统计研究2数理统计与管理3中国统计4统计与决策C91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妇女研究论丛4青年研究C92人口学1人口研究2中国人口科学3人口与经济4人口学刊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C93管理学1管理科学学报2中国管理科学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C96人才学 1中国人才D(含A,除D9)政治学(含马列)D1,3,5,7,8国际政治1世界经济与政治2现代国际关系3欧洲研究4国际问题研究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6美国研究7国际论坛8当代亚太9国际观察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1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16当代世界17日本学刊18西亚非洲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D0,2,4,6,A中国政治1中国行政管理2政治学研究3求是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教学与研究6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马克思主义研究8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1理论前沿1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1新视野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理论探讨26党的文献27理论与改革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9长白学刊30求实31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34前线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36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党建研究39行政论坛40理论学刊4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D9法律1法学研究2中国法学3法学4法商研究5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7中外法学8法学评论9法律科学10法制与社会发展11法学家12比较法研究13环球法律评论14当代法学15法学论坛16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18法学杂志19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21中国刑事法杂志22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F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2经济学动态3经济学家4经济科学5经济评论6南开经济研究7当代经济科学8当代经济研究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2经济问题13现代财经14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0/2(除F23,F27)经济学(除会计,企业经济)F1(除F12)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外国经济与管理4世界经济研究5国际经济评论6世界经济文汇7东北亚论坛8亚太经济9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F12,F2(除F23,F27)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地域研究与开发4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开发研究7上海经济研究8宏观经济研究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13城市发展研究14中国经济史研究15资源科学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会计1会计研究2审计研究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5财会通讯. 综合6会计之友7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4/6(含F27)工业经济1中国工业经济2南开管理评论3经济管理4管理科学5工业工程与管理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科学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12管理现代化13经济与管理研究F7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2国际贸易3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5国际经贸探索6商业研究7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10中国商贸11价格理论与实践12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3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16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F81财政1税务研究2财政研究3涉外税务4税务与经济5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当代财经8财经研究9财经问题研究10中国财政11财经科学12中国税务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G0/2(除G25,G27)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除图书馆学,档案学)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1新闻与传播研究2国际新闻界3现代传播4新闻记者5新闻大学6当代传播7中国记者8新闻界9新闻战线10传媒11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13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G22广播,电视事业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1编辑学报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编辑之友4出版发行研究5中国出版6科技与出版7编辑学刊8出版广角9中国编辑10中国图书评论11读书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2图书情报工作3情报学报4大学图书馆学报5图书馆杂志6图书馆论坛7图书馆8情报科学9图书馆建设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13情报理论与实践14情报杂志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6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档案学1档案学通讯2档案学研究3中国档案4档案与建设5浙江档案6山西档案7北京档案8档案管理9档案10兰台世界G3(除G35)科学,科学研究 (除情报学)1科学学研究2科研管理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研究与发展管理5中国软科学6中国科技论坛7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9科技管理研究10科技导报G4教育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1教育研究2比较教育研究3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5教育理论与实践6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0教育与经济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13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研究17教育探索18中国远程教育19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22教育导刊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2/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G62/63(除各科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学科)1课程,教材,教法2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6教育研究与实验. 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 中学版8外国中小学教育9中小学管理G623.2,G633.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G623.3,G633.4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语)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G623.4,G633.5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历史地理)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G623.5,G633.6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学)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G633.2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G633.7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物理)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G633.8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化学)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G633.91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生物)1生物学教学G64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江苏高教6中国高教研究7现代大学教育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9种子10核农学报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2中国棉花13作物杂志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5中国烟草科学S4植物保护1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生物防治3植物保护学报4植物保护5农药6农药学学报7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8植物检疫9中国植保导刊S6园艺1园艺学报2果树学报3中国蔬菜4北方园艺5食用菌学报6中国果树7中国食用菌8中国南方果树S7林业1林业科学2林业科学研究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4福建林学院学报5国外EI期刊ISSN 期 刊 名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什么是与国际联合发表论文

1.导师篇可能在看到上段的文字以后,一些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 你和你师兄师姐的文章会发表的原因是因为你的导师好吧。事实上笔者很认同这一点,可以说如果我没有遇到两位恩师我的博士经历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请诸位不要误解,我说导师好会使文章发表的几率大一些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你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你论文上来震慑审稿人(事实上编辑们的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作者和审稿人也是双盲),而是由于好的导师会教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我不知道广大经济博士同袍们多久见导师一次面,我三年里是平均一周见一次的。当然见导师不是为了讨论哪家馆子的水煮鱼味道正宗(这个可以留到课后讨论),勤见导师的一大好处是你总会有压力,这种压力会不断推动你在下次见导师前准备好向导师提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你的进步就会快一些。导师关键在一个“导”字上面,导不是说帮你研究,而是解决你不懂的问题,当你走偏的时候导师要帮你扶正方向。举个例子,做实证的时候用哪一种计量模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如果观测值不独立就需要用Cluster来校正OLS的标准误,如果是面板数据就要考虑是用random effect 还是fixed effect, 如果因变量有上下限就要考虑用Tobit模型,如果因变量离散且大于三个值就不能用logit 和probit而可以考虑用multinomial,如果观测值很少很少可以试一下非参检验等等。这时候导师的几句话就能使刚入门的博士生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当然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导师必须明白你提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告诉你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我建议各位博士生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争取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当然,你可能会问假如你的导师对你的研究漠不关心或者非常的忙根本没空理你怎么办呢?没关系,你还有另外一个导师——文献。2.立题篇研究的课题应该怎么找呢?首先说两种错误的方式: 首先一个错误的方式是抱着头自己想,头发都想掉了最后发现自己想出的问题爷爷辈儿的人都研究过了。说句实话,任何一个领域发展到今天,凡是你抱着头能想出来的经济问题基本上都能被前人研究了。第二个错误就是总想找一个很大的课题研究,整天琢磨着我要是能把股价预测出来就好了,这样我买股票就发了财了,问他怎么研究,除了甩别人听不懂的名词以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博士生要找研究课题最主要的方式是读文献。前人的研究是你的基础,你必须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远一些。前人的研究是A,你的研究是B,B是从A得来的,没有A你不可能一下子蹦到B。文献怎么读?这其实是我刚读博士的时候问得最多的问题。问导师,导师反问我: 你读文献的目的是什么?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读文献不就是看看前人研究什么了么?后来才慢慢的理解了导师的深意。目的是一个很需要明确的东西,比如在最开始找研究课题的时候,读文献的目的一是看看前人的研究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没有什么漏洞,这时候就不用精读所有的文章,只要把一个领域的经典文章细读一下,其它的扩展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导师让我最初的做法是用文字写下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创新的地方在哪里,结论是什么,漏洞在哪。其实这里面前三部分都还好说,最令我为难的是找出漏洞在哪。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批判性思维",练的就是这个,最开始应用起来也不是很容易,不过后来越来越顺利了,后来才知道导师其实是在训练我把自己摆在审稿人的角度来看文章。几周下来,脑子中对自己要研究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差不多了解了,对这个领域中很热但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了解个大概,这时候再找研究的课题就会简单很多。当然,找课题并不是读文献的唯一目的,有时候你不知道写作的框架,有时候你不知道数据应该用哪种计量模型分析,有时你不知道理论模型的假设,甚至有时候你不知道表格的格式,这些你都可以从文献中找到,而这些时候由于你的目的不同,读文献侧重的方面也不同。3.论文篇众所周知,发表SSCI一定要用英文写作。一些人说自己发表不了好的SSCI是由于英语不好的缘故,如果英语是母语的话我肯定能发SSCI。如果有人问我对这番言论的意见,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英语是不是你发不出SSCI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拿你的一篇得意之作(哪怕花钱)找人翻译一下,然后投一下好的SSCI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投中了的话说明英语是你的问题,如果投不中的话说明你的问题就不仅仅在英语上。有人问我英语不好怎么办?练啊!要么你就找个英语好的翻译当你的第二作者吧。我在这里要说的写论文主要不是英语方面,而是你论文的角度,换句话说,就是你论文的卖点在哪里。就好比一个商人兜售自己的商品,角度对一篇论文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实证研究中很有可能你搜集的数据给你带来的结果五花八门,甚至与你期望的相反。这个时候你文章中下结论的时候就要分外小心,找到一个有意思的角度然后看看数据是否符合。举个例子,我师弟的一篇文章的原假设是: 人们对不确定风险下的乐透的期望值与上一轮乐透彩票的结果正相关,说白了就是你看到了别人中奖了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买彩票的中奖几率会大一些。结果他的数据结果却正好和他的假设相反,人们对不确定风险下的乐透的期望值与上一轮乐透彩票的结果负相关!师弟一开始就慌了,头发都开叉了。不过几次见导师以后,他最终在导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用"赌徒谬误"解释了他所发现的现象。所以说,没有烂数据,只要你选对了一个角度,小心地得出结论,你的论文就很有可能增色不少,当然,你的数据一定要符合你选的角度,你不能明明数据不支持,你非要牵强的编一个故事,这样做唬外行可以,内行一眼就看穿了。4.润色篇终于在无数次撞墙打滚儿揪头发以后,论文完成了!那么是不是可以递交了呢?当然还不可以,首先找一个机构把你的论文变成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防止学术不端的人剽窃你的成果,或者很巧有人研究的与你撞车了,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别人能读到或者引用你的文章。在变成工作论文以后,你要把你的论文发给你认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资深的学者。发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赞扬你的论文如何如何的好,而是让他们给你的论文挑毛病。同时,你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各种相关会议去演讲(present)你的论文,学术演讲(presentation)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你,再一个是为了让你的听众挑你论文的毛病。有的人做学术演讲的时候生怕别人挑毛病,觉得很没面子,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你把论文递交给SSCI的期刊以后期刊编辑会找一到三个审稿人,这些审稿人会给你的文章大挑特挑毛病。如果毛病太多的话,编辑拒稿是一定的。与其如此,不如在审稿人看你文章之前就尽量把你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能修改的修改,不能修改的至少要用语言防御一下,而修改和防御的过程就是你文章润色的过程。当润色接近了尾声,准备投稿吧。5.投稿篇向SSCI期刊投稿大多是在网上就可以完成的,投稿的时候一般要写一封covering letter,wrod文档一页就行,简单的说一下你希望贵期刊发表你的文章。投稿结果的可能性从好到坏分几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期刊直接邀你写稿,写完后发表。不过这种情形是可遇不可求的,Junior拥有这样的机会不大;第二个等级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不需要修改就直接发表。这一般发生在letter类期刊,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第三个等级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需要修改重新递交,这个叫做R&R (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重新递交以后期刊发表。这个是发表成功可能性最大的结果。第四个等级同样是R&R,但是重新递交以后被拒。第五个等级是递稿后发给审稿人,经审稿后被拒。最后一个等级是不发给审稿人,编辑直接拒。你千万不要以为最后一个等级发生的概率很低,事实上如果你给一些非常好的期刊投稿,编辑是很有可能直接把你的文章否掉的,否掉的原因五花八门,可能是该期刊类似的文章太多了,可能是你写的文章的结论不是非常有趣等等等等。如果非要说直接拒绝有什么好处的话,唯一的好处就是处理的时间快,不会耽误你很长的时间。假如你通过了编辑这一关,那么无论发表与否,至少你能有机会获得审稿人的意见了。当然,获得的审稿意见可能是2个"差评",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会礼貌的通知你另投别家吧(其实就是拒绝的意思),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你要认真读的,因为SSCI期刊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你论文领域的行家,给出的意见多少会有些建设性意义。如果两个审稿人都是"好评",或者两个审稿人意见一好一坏,但是编辑这个时候认为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修改重新递交的机会了!R&R(也就是修改重新递交)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你在该期刊发表的概率大大的上升了。但是请诸君注意不要庆祝的太早,香槟什么的就不要准备了,概率大大上升并不代表着一定会最终发表,获得R&R最终被拒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审稿人和编辑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非常难改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认真的读审稿意见的每一个字,推敲如何在重新递交了以后能使审稿人和编辑满意。修改之后要附上一个文字说明,罗列清楚针对审稿人和编辑的每一条意见你是如何做相应修改的。有人可能问,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都要修改吗?答案应该肯定的,笔者只见过两位恩师中的一位有一次说审稿人的几条意见不好,因此他决定不改,我当时觉得老头子太狠了,后来那篇文章后来也发表了。而笔者和笔者的师兄姐们均未敢做出这种大胆的行为(当然,有胆儿大的同事这样做不过后来被拒了)。因此笔者认为做为Junior还是按照意见改动的好。修改完成以后就重新递交吧,这时候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听天由命,假如几周后你收到一封通知你你的文章被该期刊发表的邮件,恭喜你!大功告成了!此时你的pose应该是头微仰呈45度角,眼角湿润,如果嘴里能叨念出一句座右铭什么的就完美了......6.尾声写的很长,情节也不够跌宕起伏,相信能看到这里的人不会很多,不过假如有一个搞学术的新人在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有一些启示的话,也算是笔者没有白写。笔者曾见过很多学术上的牛人,有的太牛了甚至可以被称之为犇人。与之聊天,发现牛人最大的特点一是基本功特别扎实,二是思维特别活跃。说实话搞好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为大牛天分的确是需要一些的,但是就在SSCI发表这一个小的方面来看,即使是一个悟性不是很高的人,假如他专心学术坚持不懈,除非永远不尝试,否则发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只是很可惜,专心学术坚持不懈这八个字说来简单,做到却并不容易。尤其对像与我一样的junior们来说,整天捧着文献读,坐在电脑前面踏踏实实写论文着实是需要一些毅力。无论如何,年轻是劣势,同样也是资本,正如我的恩师对我说的那样:你还年轻,假如你从现在开始一直专注一个领域,总有一天,你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如果给你发到期刊上了 当然算期刊论文了 如果发在论文集里 那就只能算会议论文了

会再11.9收到,即录用通知是同时发的。

一是:确定选题,开展课题研究;二是:了解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要求,撰写文章;三是:投稿所需材料准备,比如推荐的审稿人、作者简介等;四是:翻译润色,查重;五是:确定自己是否需要专业人帮自己发表,若需要,与谁合作。

联合国发表论文

中国驻联合国的科学家,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对祖国、对人类历史、科学技术以及未来发展充满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献身精神;敢闯敢干,开拓创新;工作严谨细致、作风扎实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注重学习、善于总结和交流,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

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循环经济,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使用的知识,生态学,经济学,进一步划分也涉及哲学,植物和动物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工业生态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循环经济系统,往往采用物质流分析(分析资源的利用效率),生命周期分析,环境管理系统和其他工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产业形态,是一个系统的科学。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规律的科学的研究。循环经济是基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新的生产方式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地球,从地球的一端无限的资源库和污水处理领域的经济增长,大量的矿产资源的消费电子产品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环境的废渣,另一端插入到“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的体现。循环经济需要使用所有可用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周期的各个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代谢和/或共生关系,延伸产业链,被遗弃的 -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的表现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形式。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这个想法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在最近几年中,不仅融入了中央决策在中国领域的,在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成为研究领域的重点。从“循环经济在中国长大,当地产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除了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理念,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但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为中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压力,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典型案例的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是一个沿海城市在丹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工业生态系统运行的模型。工业生态系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原则适用于工业活动,形成了企业共存“产业链”。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不同的企业从废物变成原料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工业企业,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四企业为核心,废物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贸易为其他公司使用的原材料,或取代部分的原料;本企业链的温室农场,养殖场,硫酸厂供热站,水泥工厂,农场。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产生背景 周期“循环经济”的生态意义周期,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生态循环,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循环和新陈代谢,这是循环经济的讨论的重点主要涉及物质流循环在经济意义上,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体现在循环的区域互动的要求,从空间 循环经济是人类发展模式的反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完善的过程。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唯一的局部的,小的,不起眼,它的影响是有限的。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自然索取的能力,环境的干预也越来越大,资源消耗大,速度快,废弃物排放量显着增加,结合的局限性和主观睡眠的理解,从而导致更多和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构成更大的威胁财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描述的大量使用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骇人听闻的案件,生动的语言,敲响了工业社会,的环境危机警报。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的保护地球环境,它标志着的人的高度关注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的要求。在1972年,一个民间学术组织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 - 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极限增长”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发出警告世界:“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趋势继续,的极限的增长在此星球有一天会出现在未来的一百年。 “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报告查看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几分之一片面和悲观,但供应不符合点的外延生长,还提醒人们,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从那时起引起世界的关注。同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也承担了义务,保持自然的。 20世纪70年代,三大石油危机,让人们感受到在危机中的资源供给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人们的追求。在同一时间,在快速增长的固体废物管理战略,这是在海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资源循环型首先,西方国家的社会中,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产业化发展积累的大量的废物,如废钢铁,老旧汽车,废旧家电,废纸,废物循环再造的目标要求,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废物的基础上回收之前,只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宣传,以促进世界经济周期的研究和发展。发布国内外一方面,大量的生态和经济方面的工业生态学专着或文章,但几乎没有循环经济专着;没有看到国外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的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截至2004年底,中国不仅是循环经济的文章,专着或汇编出版也已发表论文近,循环经济是它的出版业在2005年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循环经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概念,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国情,创新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同时,经济的情况下,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循环经济是国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因素”也不例外,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由中国专家合作的外国专家参与深化循环的理论研究中国的循环经济概念的世界经济,外国专家,促进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吸引了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关注,并成为与中国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涉及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民族的主要经济周期的执行情况。例如,一个家庭的节能,节水,废物分类活动;一个办公建筑的能源的节约,前面和背面的复印纸,碳粉盒,水的使用,一个干净的生产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废物分离和回收,利用太阳能再利用,这些活动可以产生降低系统物质流的影响,因而是圆形区域的经济。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是还没有完成,它是可以实现材料减少经济活动,除非它会不再开发,这是违反我们的主张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出发点,这是说,没有集中中国,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所谓的窄废物再利用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相当于“垃圾经济”,“范围内的废物经济”,日本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强调废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回收,与相应的静脉产业。周围形成所谓的“静脉产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与动脉产业动脉产业“指的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行业。 研究基金会循环经济 讨论学科循环经济的基础,不能离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1,生态基础 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科学之间。作为仿生学循环经济是研究人的自然代谢,循环,共生和组织经济活动的法律为蓝本,英国学者坦斯利(AG坦斯利)1936年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一定的自然生物和地理,生物和生物功能非生物环境统一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周围所有的空间和所有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机体;影响经济增长,开发,复制,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和地理分布的环境条件,生态因素。法律生态系统可以归纳如下: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规律已经被应用的领域,如农业,工业,循环经济的实践。 2,经济基础 > 从经济学的出生日期,资源分配,特别是分配稀缺资源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渐渐稀少的生态环境条件,经济将扩大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认为经济的性质,将其转换为生存而数据的天然资源。资源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知识,信息,科学和技术,以及积累的资本和社会财富,其最大的特点是累积性和可变性。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降水,河流和湖泊,能源,矿产资源,其本质特征是有限的,某些类型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经济研究与资源经济学包括的关系之间的供应和需求,价格和税收上的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废物变成原始材料“链接之间的行业的能力,以形成和最终决定由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各国政府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涉及到的外部问题的原因。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会带来成本,也不能反映在市场价格将产生“外部效应”。外部是有害还是有益的影响不会直接参与这样的活动,企业或个人的一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一的有利影响,外部经济“,否则”外部不经济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作为一个公共的环境中,”公地悲剧“ - 过度使用的非独占性消费往往由于供应不足,导致“搭便车”心理 - 往往导致消费的非竞争性。可以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目的。 /> 3,工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化,模仿自然生态的纪律,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1997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产业生态学杂志。编辑器的里德Lifset在第一个问题:“工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科学分支,从本地,区域和全球层面,它是一个系统的能量流在产品,工艺,工业部门和行业的研究经济其重点是研究和材料流动,产业的作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工业生态试图仿照自然的物质循环,企业间的系统耦合的性质,生态链,产业链,实现多级传输,物质循环和能量效率的产出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的消费和再生的生产相对简单,稳定,但生态产业体系,无论是技术水平,还远没有达到水平的自然世界之间的联系。 4,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整个社会科学(经济学)的一个跨学科的自然科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值的扩散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生态环境已经从纯粹的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的因子在社会意义上的经济因素,这有两层含义。首先,在与人类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环境,已成为幸福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二,自然生态环境的废物吸收能力或接近饱和,在某些领域甚至已重载继续使用它的生产必须复制新的环境容量,因此需要投入资金,为“建设(生态恢复与污染控制)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产品”的劳动。换句话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具有双重功能,那就是,从生活的角度,已成为生产要素和条件 5,皮尔斯模型 在1965年,美国学者肯尼思·鲍尔丁(肯尼思·尤尔特博尔丁)在类似地球的太空飞船(地球的SPASH船舶博尔丁的太空飞船理论)“一文中提出,人们不应该看地球作为一个垃圾场,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循环再造的废物回收废物及循环流(圆形流)的话,对人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共生的关系,所有的元素和人们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封闭循环的特点。但没有使用的长期回收经济,但与中央计划经济的中央计划经济。博尔丁在1966年出版的文章“未来的飞船地球经济学(在未来的地球太空船)的经济学“。这些建议未来经济发展的太空船地球”类似的“太空人”经济。地球是一个寂寞的太空船,储备库不会有无限的物质,既不开发,也不污染。人类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循环的生态系统,物质再生产。博尔丁看作是生态经济学,中国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的倡导者。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皮尔斯,DW&特纳,RK)1990年第一次使用这个词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这两位作者在天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本书的第二章的标题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他们正在尝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资源的管理规则和物质流模型的建立。任一回路废弃物 - 资源的可用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或直接在自然的能力,吸收压力。在后一种情况下,超过自然的废物直接排放到实用程序或资源的可用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吸收能力。基于这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的吸收能力,皮尔斯和自然资源管理的两个规则: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速度不是它的速度,较小的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流比或等于的吸收能力环境。他们还提出了资源股的特点:可耗竭性资源减少(可持续发展)应该补偿的可再生资源的增加,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准,我们必须减少消耗的资源或可再生资源股票(提高效率)。 类似的工业代谢,自然循环和工业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这两个循环的繁殖,也就是提供的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基础;产生超过直接消费效用(如美的欣赏)的原料。的环境消化废物,废物吸收自然循环被吸收到经济体系的经济来源,假定产业周期的自然同化能力,和更多的资源,以减少压力。此外,循环也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同化能力的压力。但是,工业循环也需要资本投资,并产生额外的压力同化能力。也就是说,二次污染,导致吸收能力的下降。 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逐渐清晰的概念内涵,扩大重点进行调整,不仅为国家和性能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约束,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工业“三废”,“吃干榨尽。可以推断,循环经济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 在我们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的能源,水,土地,材料和资源节约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以节约能源的主要内容,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流程和设备的发展,资源的利用效率已得到大大改善。统计显示,:在2003年,中国的能源消耗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下降65.5%;每万元GDP用水量相比1980年下降了84.7%;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14.6倍,1985年的产值;报废回收的材料总价值的12.4倍,1985年,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和环境效益。 首先,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在重新冶炼渣屑制砖或烧制水泥,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在中国的一些企业中,和重用冷却水和其他措施,开展企业资源再生或循环再造。2003年全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40亿元人民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3%,综合利用率约65% ?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约56%。 返回。我们的的城市包装材料,如酒精和烟草包装纸箱回收废旧物资回收已经形成了相对供应的废物流零售商,批发商,批发商再集中返回的生产企业重复使用的,有些废料物质的分散回收集中分类,废金属加工成的冶炼厂,旧家具,废纸,塑料,废木材,废家电回收行业,已经形成了网络和规模,2003年,5000多名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回收网点16万,超过3000个回收加工企业,从业人员140余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价值约50十亿人民币,在发展模式调整废料和社会回收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再利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无论从事机械,电器等产品的生产领域的消费领域我们的维修团队,一些企业开展近年来开始探索和实践,一方面报废汽车发动机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如玻璃容器,纸箱,周转箱的回收及循环再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解决供应配件停产的老款车型的产品更新,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国家鼓励发展的旧货市场,充分利用的跳蚤资源,以满足低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末端”不属于循环经济领域的,但循环经济的内容。热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最终处置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和垃圾填埋气,废物转化为能源,形成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内容,2003年,40多利用垃圾发电或热利用企业。加快沿海地区形成的中小型企业进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模型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 ,不仅是为了减少污水处理的资金,部分企业也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促进循环经济的努力,加强宣传国家的发展增加了近年。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概念,这个想法的?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政府采购是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方向。 组织试点示范。中国的圆经济试点工作进行了三个层面上。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在企业层面,建立生态工业园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中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在1993年,中国利用世界银行开展清洁生产试点项目,在酿造,造纸,化工等行业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善的管理和其他措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国家相关部门,重点对一些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工程,并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超过10000人参加了清洁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培训,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 在集中地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行业,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废物原料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延长生产链,从上游企业在这些公园生态原则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实现高效区域或企业集团,废物的产生,甚至“零排放”的最低金额之间的资源分配,国家环保总局已批准了14种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公园在江苏省具有不同的功能,上海的废物饭盒回收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基本形成无废物排放园区。这些做法可以总结和推广。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发展生态农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部农业部在两组51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批准。经过积极探索农业领域,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总结出数百从材料的接触角,生态农业模式物质代谢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产业共生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法律,法规和政策,创造体制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以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引入。 首先,法律和法规不断完善。 2003年1月1日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规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领域的合作,更有效地运用,回收资源“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控制环境法:”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和危险,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还推出了节能和长期规划。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审计方法,轮廓节水技术”的规定进行了介绍。当地的法律和法规还介绍了2003年左右,陕西,辽宁,江苏等省份和城市,如沉阳,太原还制定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这些都依法奠定了基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工作。为了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发展和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例如,国家经贸委和国务院其他部门批准的1996年“意见”的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综合利用(国发[1996] 36号),国家资源的综合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学是一个跨社会科学(经济学)跨学科的自然学科(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值的扩散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生态环境已经从纯粹的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的因子在社会意义上的经济因素,这有两层含义。首先,在与人类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环境,已成为幸福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二,自然生态环境的废物吸收能力或接近饱和,在某些领域甚至已重载继续使用它的生产必须复制新的环境容量,因此需要投入资金,为“建设(生态恢复与污染控制)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产品”的劳动。换句话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具有双重功能,那就是,从生活的角度,已成为生产要素和条件。

中国驻联合国的科学家具有以下特点:1、对科学界热衷科学技术前沿,并关注社会变革发展;2、学术成果卓著,在国际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3、多次参与联合国举办的科学会议,为联合国以

中国联合实验室论文发表

1.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所以基础研究为主,以国家急需和具有重要战略目标的高技术创新研究为重点,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化学研究机构。

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有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

因此,自成立以来,化学研究所已获得30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成果奖。在发表SCI论文数和被引论文数方面,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特别是高影响力论文数保持增长,自然指数连续五年居中科院研究所首位。

化学所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中科院研究机构中一直名列前茅,一批重要成果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科技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它创建于1950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1928年7月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技术研究所现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个重点实验室,分别是生物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能源调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多个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如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宁波新材料创造中心等。

受中国化学会委托,上海有机所负责编辑出版《有机化学》《化学学报》《中国化学》(英文版)。

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的名称是“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以课题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重点学科是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现代分析化学与生物技术。

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大连化工学院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中国能源领域首个筹建的国家实验室,拟筹建化石能源及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及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与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

因此,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造就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和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技术人才。20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25人。

实验室围绕上述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共承担科研究课题134项,其中主持的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它们分别是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002年启动,2800万元,首席科学家刘永定研究员)和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2004年启动,2500万元,首席科学家桂建芳研究员),主持的863重大水专项2项,它们分别是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 2003年启动,2583万元,首席科学家吴振斌研究员)和受纳湖湾污染负荷有效削减和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工程示范(2005年底启动,2000万元,首席科学家宋立荣研究员),还主持973课题3个,863课题6个,杰出青年基金3项,重点基金6项和欧盟项目1项等。这些项目的承担体现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学科发展和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47篇,并有相当多的论文被本学科领域国际顶尖级杂志接受发表,如SCIENCE,PNAS,DEV. BIOL.,MOL. BIOL. EVOL.,J. VIROL.等都发表有水生所完成的论文;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广为引用,据不完全查证,其中105篇SCI论文被SCI刊源论文引用353次。同时,还主持编写出版著作8本,获授权专利23项。通过研究实践和自主创新,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或在应用上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如2005年已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重大成果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渔业资源调控及高效优质模式,采用生物操纵和生态对策原理,系统探讨了湖泊无公害渔业的可行途径及主要工艺,提出了湖泊小型鱼类、食鱼鱼类生产力动态估算方法,建立了湖泊鳜鱼规模化养殖、河蟹生态养殖和团头鲂增殖等技术,2000-2004年在长江中下游600多万亩湖泊推广,增加产值超过20.5亿元;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热带、亚热带区域水质改善、回用与水生态系重建生物工艺学对策研究,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垂直流构建的人工湿地用于中小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0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银鲫两种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及其育种意义,首次以确凿的分子遗传证据证明银鲫存在雌核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并阐明了其遗传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发表的论文广为引用,并收入国际知名专著;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异育银鲫营养、饲料与投喂技术,根据鱼类能量学研究结果,研制出高效、无公害、无污染营养饲料,建立了异育银鲫的合理投喂模式,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经济效益;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重要水产动物病毒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在建立和筛选到一批用于病毒增殖的水产动物细胞的基础上,从患病的鳖、蛙、鳜鱼和牙鲆的组织中分别分离到相应的病毒病原,并对这些病毒的病原性质、理化特性、分子结构、致病机理及其免疫应答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004年获总装备部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空间飞行环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重复再搭载仍然会导致性状分离等新的空间生物学效应,发现质膜、钙离子、细胞储存产物(甘油)共同作用于重力感受、传导和响应的实验证据,设计并生产出进行空间生物学研究的通用生物培养箱;2005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土壤藻的研究,实现了荒漠藻人工大量培养,发明了干旱区微藻固沙技术,首次完成了利用荒漠藻固定野外流沙的试验研究,首创性地开辟了藻-草-灌-乔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新途径;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名特优淡水鱼养殖技术丛书,将名特优鱼类养殖品种和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促进了名特优淡水鱼类的健康养殖及其规模化养殖,带动了水产行业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是科研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这些成果有的解决了我国面临的淡水养殖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有的推动了鱼类发育遗传学和水生病毒学以及渔业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的解决了我国城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难题。此外,本实验室在世界上率先开展转基因鱼研究,并一直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前列。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生长转基因鱼家系;首次系统完成了转基因鱼大规模养殖试验,建立了高效、安全的养殖模式。在科技部组织的现场鉴定会上,由包括三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定:本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在转基因鱼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前景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为转基因鱼的商品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科技部等主编出版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认为我国转基因鱼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本实验室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构建人工模拟湖泊,在受控隔离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转基因鱼生态安全评价的策略,自行设计并构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转基因鱼生态安全研究人工模拟试验湖泊,全面评价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在转基因鱼的遗传生态安全控制策略方面,本实验室取得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采用反义转基因技术,研制获得性腺完全不发育的转基因鱼。迄今只有本实验室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控制鱼类性腺发育。相关研究结果被遴选为第5届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并分别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与此同时,本实验室还首次提出组织特异性的两性互补外源基因剔除概念,并首次建立了鱼类转植基因定点整合技术,实现了鱼类性腺中的转植基因剔除。在鱼类抗病毒基因细胞模型研究方面,应用差减技术克隆灭活病毒感染鱼类培养细胞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已鉴定出一批参与鱼类抗病毒和免疫反应的基因,尤其是干扰素系统基因。自2003年底以来,已相继发表论文10余篇,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如鲫鱼的类-PKR基因于2004年10月在《鱼类和贝类免疫学》发表后,很快被评为该刊的热点论文之一,并已被他引4次,如德、美三家实验室联合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在评价其研究目的时说:这里,我们对一个与哺乳类PKR最相近的来自于斑马鱼的基因进行鉴定和特征分析,该基因的预期产物在N-端含有Z-DNA结合结构域,而不含dsRNA结合结构域。一个类似的基因最近在鲫鱼中已被报道。这些发现支持Z-DNA结合结构域在鱼类抗病毒应答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水生态毒理学和生物监测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和评价技术的规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二恶英研究专用实验室,按照国际标准对二恶英进行灵敏、准确的检测;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委托的数十个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多次举办环境生物学监测及水污染治理的国内国际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环境生物学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示范方面,开展了氧化塘与污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及相关技术研究;在内污染防治生态工程技术和湖区生态优化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发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为主的可持续利用水质管理工艺及对策,研究成果已在德国、奥地利和中国武汉、上海、深圳等地推广应用;围绕城市受污染水体的生境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系统稳定等问题,研发和集成了水生植物定植、湖滨人工湿地、原位水质净化、藻类控制、基底修复、水力调度等一批水质改善技术,形成以水力调度和水生植物恢复与重建相结合的城市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方案,研究成果不仅在示范工程得到应用,而且在武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六湖连通工程的实施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水体修复提供借鉴。围绕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存的蓝藻毒素,我们从基础和应用两方面开展了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毒性效应,此项研究加深了对微囊藻毒素环境风险的认识,为制定饮用水和水产品中的毒素阈值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微囊藻毒素对于水生动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吞噬微囊藻并降解其毒素的金藻,且这种金藻具有鉴别产毒和非产毒藻类的能力,此项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应用研究方面,建立并完善了蓝藻毒素及其分析技术体系,研制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囊藻毒素标准品及微囊藻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在国内占据了一席之地,打破了我国藻毒素纯品紧缺及检测方法不完善的尴尬局面。微囊藻毒素ELISA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环境监测部门、自来水公司、科研院所,在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我国尚缺的微囊藻毒素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制订奠定了基础,为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对微囊藻毒素将于2006年6月起进行检验的要求提供方法学依据。与世界上从事藻类学和藻类生物技术研究的机构相比较,本实验室具有全面、系统而且相互衔接的特征。我们的研究覆盖了系统分类、生理生化、分子遗传和环境生物学4个层次。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是较为突出的;有关蓝藻适应力的遗传学研究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能够与国外生物学主流相接轨,发现了一些蓝藻生存适应或细胞分化必需的新基因;鞘藻目的系统学依然是我所藻类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在应用研究方面,对于荒漠藻类在生物结皮中作用的研究和人工结皮技术的开发达到国外同类研究水平;发展了葛仙米优良藻种筛选和培养技术,在我国率先实现规模化养殖。底栖动物生态研究旨在定量阐明底栖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底层系统调控提供操作依据。在经济底栖动物方面,首次建立了以实现河蟹最大持续产量为目的的放养量模型,2005年底,鉴定专家认为该项成果在河蟹增殖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区域湖沼学的研究致力于运用比较湖沼学的方法和预测生态学的理论探讨泛滥平原生态系统的宏观规律。开展长江中下游富营养湖泊的比较湖沼学研究,旨在定量揭示大尺度上富营养化机理。同时,开展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研究,以期提出整体保护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对策。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在增加,水产养殖也迅速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水产发展越来越面临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挑战。但是由于对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中水产动物的营养学、饲料技术和养殖技术等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水产养殖出现效益低、饲料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就是对其营养需求、营养素利用、饲料配方等有关水产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不清楚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从基础入手,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蛋白源利用、投喂技术、能量学利用模式等,为无公害水产养殖提供理论基础。有关鱼类的营养学研究基本上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在鱼类能量学模型、补偿生长等方面居国际前沿。本实验室对国家对水产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饲料配方、水产养殖均有重要的意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改进,可以明显地节约饲料,降低对环境的氮磷排放,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渔业污染。水环境工程示范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课题通过验收后,路甬祥院长发来贺信;武汉新区水专项示范工程已得到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的肯定,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在视察时说,搞水污染治理只有在蓝藻水华最严重的地方做才最有意义,你们有一支队伍在这里,做出了效果,国家要继续支持,你们要继续做下去。针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安全提出的重大建议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如为《2001高技术发展报告》第五章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撰写的开篇文章《转基因安全与对策研究》,提出了转基因安全问题的三条对策建议;2004年,为中共中央党校撰写了理论学习材料转基因及其安全性,阐述了转基因研究的起源及发展,分析了转基因安全争论的实质,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转基因及其安全性的思路。培育的鱼类品种支持地方政府组建了国家良种场,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实验室的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拓宽,已成功主办了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国际培训班 等8次国际和多边学术会议,有10多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欧盟等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承担并完成了1项欧盟项目。国际合作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我室研究人员出国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到外国人来我室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总之,实验室全体研究人员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辛勤探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努力寻求保护健康水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全面完成了更新改造,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投资1400多万元,已基本建成了生态学技术研究平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平台;并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引进和更新,实验室已有50岁以下研究员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通过课题开放等措施,有40多位高级访问学者来室合作研究,进室博士后20多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业务水平较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明显增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