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彼得德鲁克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9:50:33

彼得德鲁克发表的论文

编辑本段德鲁克的全部著作年表1. 《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 )- 1939 2. 《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 1942 3. 《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 1946 4. 《新社会》(The New Society) - 1950 5. 《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 1954 6. 《美国的下一个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 1957 7. 《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 - 1957 8. 《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 1964 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1966 10. 《断层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 1968 11. 《技术、管理与社会》(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 - 1970 12. 《人、思想与社会》(Men, Ideas and Politics) - 1971 13.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 1973 14. 《看不见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 - 1976 (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 《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 1977 16. 《管理导论》(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 1977 17. 《 彼得·德鲁克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 1978 (autobiography) 18. 《毛笔之歌:日本绘画》(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 1979 19. 《动荡年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 1980 20. 《迈向经济新纪元及其他论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 1981 21. 《变动中的管理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 - 1982 22. 《最后可能出现的世界》(小说,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 1982 23. 《行善的诱惑》(小说,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 1984 24.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1985 25. 《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 - 1986 26. 《新现实:政府与政治、经济与企业、社会与世界》(The New Realities) - 1989 27.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理与实践》(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1990 28. 《管理未来》(Managing for the Future) - 1992 29. 《生态远景》(The Ecological Vision) - 1993 30. 《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 - 1993 31. 《巨变时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 1995 32. 《德鲁克看亚洲:德鲁克与中内的对话》(Drucker on Asia: 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 -1997 33. 《德鲁克论管理》(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 1998 34.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 1999 35.《九十年代的管理》-彼得.德鲁克-1999 36. 《德鲁克精华》(The Essential Drucker) - 2001 37.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 2002 38. 《功能社会》(A Functioning Society )- 2002 39. 《德鲁克日志》(The Daily Drucker) - 2004 40.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06

著作年表:1. 《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 19392. 《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 19423. 《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 19464. 《新社会》(The New Society) - 19505. 《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 19546. 《美国的下一个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 19577. 《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 - 19578. 《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1964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196610. 《断层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 196811. 《技术、管理与社会》(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 - 197012. 《人、思想与社会》(Men, Ideas and Politics) - 197113.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 197314. 《看不见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 - 1976 (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15. 《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197716. 《管理导论》(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 197717. 《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 1978 (autobiography)18. 《毛笔之歌:日本绘画》(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 197919. 《动荡年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 198020. 《迈向经济新纪元及其他论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 198121. 《变动中的管理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 - 198222. 《最后可能出现的世界》(小说,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 198223. 《行善的诱惑》(小说,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198424.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198525. 《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 - 198626. 《新现实:政府与政治、经济与企业、社会与世界》(The New Realities) - 198927.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理与实践》(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199028. 《管理未来》(Managing for the Future) - 199229. 《生态远景》(The Ecological Vision) - 199330. 《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 - 199331. 《巨变时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 199532. 《德鲁克看亚洲:德鲁克与中内的对话》(Drucker on Asia: 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 -199733. 《德鲁克论管理》(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 199834.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9935. 《德鲁克精华》(The Essential Drucker) - 200136.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 200237. 《功能社会》(A Functioning Society)- 200238. 《德鲁克日志》(The Daily Drucker) - 200439.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06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11.19~2005.11.11),现代管理学之父,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祖籍为荷兰,后移居美国。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裕文化的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代表作品:《德鲁克论管理》,《21世纪的管理挑战》,《九十年代的管理》

得到听书中的这个思维导图解读了《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的关键内容,对企业的管理有实际参考意义。

主要是围绕本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 什么样的考评体系,才能激发出员工最好的工作绩效? 从而引出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以目标管理为中心,说明企业如何定义目标?如何通过目标管理促进绩效?

最重要的观点是:

企业与商人的区别在于“创造”,创造市场和客户,这是企业与传统商人的最大区别,也是企业的根本目标所在。

商人只是“交易者”,他们只能被动地顺应经济形势,而无力去创造或者改变经济条件。通俗点说,商人是实现“倒买倒卖”,不创造商品,但可能会改变交易方式,表面上好像是会引起小范围的经济环境变化,实际并不会改变中长期的经济形势。

企业制定目标,不是为了适应经济周期,而恰恰是为了超越经济周期,让企业能够不受周期波动的影响,实现平稳发展。

如果单纯强调“利润最大化”,就模糊了现代企业与传统商人之间的重大区别,也会加深人们对企业的误解。

获利能力,只是企业需要关注的8个分目标之一(德鲁克定义的8个分目标),而绝对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利润对企业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它是衡量企业是否运转良好的指标,一旦出现亏损,那就是经营不善的强烈信号。其次,利润是企业用来抵御风险的手段。所以,企业的目标,是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最小利润”,而不是一味追求最大利润。

所谓的企业管理,要以瞄准客户为中心,不是以权利为中心,很多企业的强权文化走错了方向。

这些思想精髓,要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容易的,要像写诗词一样“推敲”。

最重要的观点是:

文中依然通过三个石匠的故事来说明目标的重要性:

有人分别问了三个石匠,你们正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儿。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自豪地说,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第一个和第二个石匠都有自己的目标,而且第二个石匠的目标还很高,要做全国最好的手艺活儿。但是,他们的个人目标和整个工程的目标没有什么关系。在个人目标的指引下,第一个石匠很有可能磨洋工,而第二石匠可能只顾打磨手艺,而忽略了工程的整体协作。只有第三个石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建造大教堂这个整体目标做出贡献。也只有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这里还通过“日本病”来反面证明这个观点的重要性。“日本病”的现象是每个人看起来都对工作极其负责,但实际上没有人对企业整体负责。相当于上面的第二个石匠,他可能只顾打磨手艺,而忽略了工程的整体协作。

“日本病”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担当,企业中还有一类相反的问题,就是个别部门太喜欢出风头,强行“抢戏”。特别是像行政、财务等职能部门,工作成果不能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经营绩效上,他们担心自己在公司显得无足轻重,就通过各种各样的计划和活动来强行刷存在感,事事都要来插上一脚,以彰显自己的成果。实际上,这些成果不但没有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做出贡献,反而造成了严重干扰。

这是值得企业管理者深思的重要问题,有时候,职能部门过于扩大自己的职权,就会窒息整个公司的发展。

如何避免“日本病”,根本在于企业领导者的心智。当然,这里只是说明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我们还是需要学习日本企业里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同样,一个企业的CEO也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忽略了为整体做贡献。

德鲁克指出,CEO要解决胜任难题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拆分领导角色。CEO至少担任三种角色:第一,思考者,负责企业长远战略;第二,行动者,负责企业的实际运营;第三,抛头露面的人,负责代表企业对外沟通。任何一个天才都无法同时胜任这三种角色。所以公司的最高领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2-3人的团队需要,硅谷的很多高科技公司也采用了这种形式,比如著名的“英特尔三剑客”和“谷歌三巨头”。

企业的每一级管理者,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企业整体的成功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成功或者部门的成功。

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往往“身不由己”, “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企业创始人的典型问题。

最重要的观点是:

德鲁克讲了他认识的几位高效能领导人的办法:他们规定“下属每年要给上司写两封信,在信中,每位管理者首先说明上司的和自己的工作目标分别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应该达到哪些工作绩效。接下来,他列出做哪些事情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他认为有哪些主要障碍。同时也列出上司和公司做的哪些事情会对他形成助力,哪些又会形成阻力。最后,他要概述明年要做哪些工作,以达到目标。如果上司接受信中的陈述,这封信就变成他进行管理工作的章程。”

其实这就是OKR方法,我们公司正在执行的绩效承诺也类似这种方法: 可衡量的目标和关键行动。 ,从下之上制定,双方协商达成共识。

自我管理让人有更大“自由”,也让人有更多“约束”,回归到人的本性,如果自己的承诺都不实现,没有面子。

同时,通过稽查员基于目标管理和行为进行稽查,发现部门存在的问题,协助部门不断改进。可惜某些情况下很多企业犯了这样的错误:“稽查员”只为领导服务。

这里需要说明的很重要的一句话: 管理要基于人性,不是基于权利的任性。

团团。。何必,自己做不好么- -,昨天打电话给你问你做什么都不接= =。。。

彼得沃克发表的论文

他的所作所为打开了很多渐冻症患者无法跨过的龙门,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ALS患者不会再在命运审判的那一刻直接选择放弃,而是会像彼得一样用各种手段,留下来。

星系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在黑暗的太空背景下,星系明亮的恒星似乎平静地旋转着。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很多混乱。 去年1月,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天文学家杰西卡·沃克在美国天文学会的一次会议上说:“星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他们生活在一种持续的混乱状态中。” 大部分的动荡发生在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环境中,称为环绕介质(CGM)。这片浩瀚的灰尘和天然气云是星系的燃料来源,废物堆放和回收中心。天文学家认为,星系如何在数十亿年内不断形成新恒星,为什么恒星的形成突然停止,这些最紧迫的星系谜团的答案隐藏在一个星系被包围的环绕介质(CGM)中。 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莫莉·皮普斯说:“要了解星系,你必须了解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 然而,这个星系的大气是如此的分散,以至于它是看不见的,一升的环绕介质只包含一个原子。经过近60年的时间,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升级才开始探测遥远的环绕介质(CGM),并弄清楚它们的不断搅动如何能够制造或破坏星系。 直到最近,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真实地观测到这个气体周期与星系本身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有了第一次河外普查,天文学家们现在正在拼凑环绕介质(CGM)是如何控制其星系的生死的。新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媒介的疯狂流动,星系的恒星会有非常不同的排列方式。此外,新的观察表明,一些环绕介质(CGM)是惊人的庞大。通过新的望远镜和计算机模拟,对环绕介质(CGM)有了更好的理解,这可能会改变科学家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从星系碰撞到我们自己原子的起源。研究人员使用明亮的背景光源,如类星体,来了解星系周围的环境介质,即星系周围的弥散气体和金属云(图中的粉红色)。气体在星系和CGM之间循环。 等待哈勃望远镜 2009年哈勃望远镜的升级,使得环绕介质(CGM)普查成为可能,但几乎没有发生。 巧合的是,哈勃望远镜的主要拥护者也是第一批发现如何观测星系环绕介质(CGM)的天文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莱曼·斯皮策和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约翰·巴赫尔以及其他天文学家在1963年发现类星体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这些明亮的信标现在被认为是围绕遥远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热盘。 天文学家到处都看到,类星体的光谱都带有缺口。一些波长的光没有通过。 1969年,斯皮策和巴赫尔意识到了正在发生的事情:丢失的光被星系边缘的气体吸收,这种物质后来被称为环绕介质(CGM)。天文学家们一直在观察类星体,这些类星体通过环绕介质(CGM)发光,就像大灯穿过雾一样。 不过,当时也没什么可做的了。地球大气层也吸收同样波长的光,因此很难分辨出星系的环绕介质(CGM)中有哪些挡光原子,哪些来自离家较近的星系。知道环绕介质(CGM)存在是一回事,测量它需要额外的东西。 斯皮策和巴赫尔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一台能够从地球大气层外观测的太空望远镜。 巴赫尔从未停止过对哈勃的倡导。2005年2月,在他死于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享年70岁。去世前六个月,他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敦促美国国会恢复资助一项修复一些老化的哈勃仪器的任务,美国宇航局在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灾难后取消了这项任务。 “这不仅关系到一项恒星技术,而且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最根本的追求--理解宇宙--的承诺,”巴赫尔和他的同事写道,“哈勃望远镜最重要的发现可能在未来。” 他的请求得到了回应: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2009年5月最后一次为宇航员修复哈勃望远镜。在修复过程中,宇航员们安装了宇宙起源光谱仪,它可以比以往任何仪器都高出30倍的灵敏度探测到扩散的环绕介质(CGM)气体。虽然哈勃早期的光谱仪每次都能探测到一些类星体光束,但新设备让天文学家利用更暗的类星体的光,在数十个星系周围进行搜索。由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杰森·托姆林森(Jason Tumlinson)领导的一个团队,从哈勃望远镜的角度,编制了一份44个星系的星表,其中还有一颗类星体。在201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说,每次他们观察距离星系49万光年以内的星系时,他们都会看到光谱上贴满了原子吸收光的空白斑点。这意味着环绕介质(CGM)并不是几个星系穿特有的,他们到处都是。 托姆林森的研究小组在哈勃望远镜升级后的头几年里。该小组测量了星系的环绕介质(CGM)的质量和化学组成,发现它们是巨大的重元素蓄水池。仅在氧气中,环绕介质(CGM)就含有1000万倍于太阳质量的物质。在许多情况下,环绕介质(CGM)的质量相当于整个星系可见部分的质量。 这一发现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宇宙谜团提供了答案:星系如何有足够的恒星形成燃料来维持数十亿年?星系以恒定的速率从塌缩的冷气体云团中形成恒星。例如,银河系每年产生一到两颗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恒星。但是在星系的可见部分,也就是包含恒星的圆盘内,没有足够的冷气体来支持观测到的恒星形成速率。 “我们认为气体可能来自环绕介质(CGM),”杰西卡·沃克说,“但是,气体究竟是如何进入星系的,它是从哪里进入的,它进入的时间刻度,有什么东西阻止它进入吗?这些都是让我们晚上睡不着觉的大问题。” 沃克和皮普斯意识到,所有这些质量可以帮助解决另外两个宇宙簿记问题。所有重过氦的元素都是由恒星心中的核聚变形成的。当恒星耗尽它们的燃料并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时,它们会将这些金属分散开来,折叠成下一代恒星。 但是如果你把恒星中的所有金属,气体和尘埃加在一个星系的圆盘上,这还不足以解释这个星系曾经制造过的所有金属。如果把氢、氦、电子和质子,基本上是自大爆炸以来应该在银河系中收集的所有普通物质包括在内,这种失配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天文学家称所有这些为重子。星系似乎丢失了70%到95%的物质。 因此沃克和皮布尔斯领导了一项全面的工作,用哈勃新的光谱仪对大约40个星系中的所有普通物质进行计数。研究人员在2014年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当时,沃克报告说,星系丢失的普通物质中至少有一半可以在它们的环绕介质(CGM)中找到。在2017年的一次更新中,沃克和他的同事发现,星系环绕介质(CGM)中以冷气体形式存在的重子质量可能接近900亿太阳质量。“显然,这种质量可以解决银河系丢失重子的问题。”该小组写道。 研究人员对丢失的材料应该在哪里做了一个假设,并做出了预测。该小组进行了观察,以检验这些预测,并找到了它所寻求的。 在另一项研究中,皮布尔斯发现,虽然金属出生在星系的星盘中,但这些金属并不会留在那里。星系产生的金属中只有20%到25%的金属残留在圆盘中的恒星,气体和尘埃中,金属可以被纳入新的恒星和行星中。其余的可能最终在环绕介质(CGM)中。 托姆林森说:“如果你观察星系在其整个一生中产生的所有金属,其中更多的金属在星系外之外,而不是仍然在银河系内部,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回收中心。 那么金属是如何进入环绕介质(CGM)的呢?类星体的光谱对这个问题没有帮助。它们的光在某一时刻只显示一片穿过单个星系。但是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基于恒星和气体行为的物理规则的计算机模拟来追踪星系的生长和发展。 这一策略揭示了星系环绕介质(CGM)中气体的搅动、不断变化的本质。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推出的“星系及其环境的演化与组装”等模拟研究表明,金属可以通过恒星的猛烈生命到达在环绕介质的:在强大的辐射风中吹离大量的年轻恒星,并在超新星的死亡阵痛中喷射金属。然而,一旦金属进入环绕介质(CGM),它们并不总是保持不变。在模拟中,星系似乎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相同的气体。 “这基本上只是引力。”皮普斯说,“把棒球扔起来,它就会回到地上。”从星系流出的气体也是如此:除非气体的传播速度足够快,足以逃离星系的引力极限。否则这些原子最终会回到星系中,形成新的恒星。” 一些模拟显示,离散气体包从一个星系的盘旅行到环绕介质(CGM),然后再返回几次。环绕介质(CGM)和它们的星系一起是巨大的回收装置。 这意味着组成行星、植物和人类的原子在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之前,可能已经多次进入银河系。在数亿年的时间里,最终成为你们一部分的原子旅行了几十万光年。 “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托姆林森说,“在某种程度上,你的碳、氧、氮、铁都在星系间的空间里。” 星系是如何死亡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星系都能拿回它们的环绕介质(CGM)气体。失去气体可能会永远关闭星系中恒星的形成。没有人知道恒星的形成是如何关闭或停止的。但答案可能在环绕介质(CGM)中。 星系有两种主要的形式:正在形成恒星的年轻螺旋星系,和恒星正在熄灭的古老星系。 托姆林森说:“星系是如何熄灭的,为什么会保持这种状态,这是星系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只是与气体供应有关。”使用来自类星体的光,研究人员可以“看到”CGM。在这个例子中,来自两个星系G1和G2的光谱在CGM原子吸收光的地方某些波长缺失(红色,在底部框中)。 在先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超新星加热的气体喷射可能会从星系中剥离出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物理学家查德·巴斯塔德(Chad Bustard)和他的同事们模拟了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发现这个小星系流出的气体被银河系周围运动的轻微压力一扫而空。 或者,死星系的环绕介质(CGM)气体可能太热,无法沉入星系形成恒星。如果是这样的话,恒星形成星系应该有充满冷气体的环绕介质(CGM),而死星系应该被热气体覆盖。热气体会像热气球一样漂浮在星系盘上方,浮力太大,无法下沉形成恒星。 但哈勃却看到了相反的一面。恒星形成的星系中有大量的氧VI--意味着气体非常的热(一百万摄氏度或更高),氧原子失去了它们原来的五个电子。死亡星系的氧含量惊人的少。 2016年,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计算天体物理学家本杰明·奥本海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死”星系根本不缺氧。这气体太热了,哈勃望远镜无法观测到。事实上,这些被动星系周围甚至有更多的氧气。 所有这些热气体都有可能解释这些星系死亡的原因,除了这些星系也充满了恒星形成的冷气体。 托姆林森说:“死亡的星系有足够的燃料留在油箱里。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使用它。每个人都在追逐这个问题。” 直到最近,观察者还无法绘制出单个星系的环绕介质(CGM)图。研究人员不得不将几十个类星体束相加,才能平均地了解他们的组成。 使用两种新光谱仪的团队--夏威夷凯克望远镜上的凯克宇宙网络成像仪(KCWI)和智利甚大望远镜上的多单元光谱探测器缪斯,正在竞相改变这种状况。这些仪器被称为积分视场光谱仪,可以同时读取整个星系的光谱。如果有足够的背景光,天文学家现在可以检查单个星系的整个环绕介质(CGM)。最后,天文学家有一种方法来测试气体如何循环进和出星系的理论。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天文学家塞巴斯蒂安·洛佩兹和他的同事们带领的一个智利研究小组,使用缪斯来观测一个小的暗星系,这个星系恰好夹在一个明亮、遥远的星系和一个离地球较近的大星系群之间。星系团作为一个引力透镜,将遥远星系的影像扭曲成一条长而明亮的弧线。来自这条弧线的光在56个不同的点透过穿过夹层星系的环绕介质(CGM)(该小组称其为G1)。 令人惊讶的是,G1的环绕介质(CGM)是不稳定的,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洛佩兹说:“人们一直认为气体在每个系统中都是均匀分布的。事实并非如此。”来自源星系的光被中间星系团偏转和放大,形成在最右侧的投影图像中看到的明亮弧。与类星体的狭窄光束不同,广泛的弧形照亮了大部分星系G1的CGM,显示出令人惊讶的细节。 与此同时,皮布尔斯的团队正在重新审视电脑如何呈现环绕介质(CGM)。她说:“在模拟中,环星系介质的分辨率很差。现有的模拟很好地匹配了星系的可见属性--它们的恒星、恒星之间的气体以及整体的形状和大小。但他们完全无法再现银河系介质的特性。”因此,她正在运行一套名为FOGGIE的新模拟程序,首次将重点放在环绕介质上。“我们发现它改变了一切,”她说:“形状,恒星形成 历史 ,甚至银河系在太空中的方向看起来都不一样。” 总之,新的观测和模拟表明,环绕介质在星系生命周期中的作用被低估了。皮布尔斯等理论家和奥米拉等观察家正在共同努力,对环绕介质的外观做出新的预测。然后,研究人员将检查真正的星系,看看它们是否匹配。 虽然未来的银河系研究将集中于从完整的环绕介质收集光谱,托姆林森希望在他还能从哈勃望远镜中提取更多的信息。哈勃望远镜使环绕介质研究成为可能,但这台望远镜已经使用了28年,可能还剩下不到10年的时间。哈勃的光谱仪仍然是观察环绕介质中某些原子的最好工具,以帮助揭示气态晕的秘密。

印象深刻的是他出版自传体回忆录《彼得2.0》,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他的勇敢和坚持鼓舞了很多人,他不断地打破各种规则,为了人类的发展,迈出了生命探索的第一步。

马克斯怀德曼发表的论文

一、《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也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五、《雇佣劳动与资本》

《雇佣劳动与资本》从1847年下旬开始,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标题,用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新莱茵报》上。中文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按照马克思的最初计划,他将以一系列论文来阐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但是,由于《新莱茵报》的停刊,使这组论文只发表了前五篇。

2006-07技术统计 得分 2.0 篮板 1.0 助攻 0.0 简介 1999年3月16日,对新泽西网队,首次在NBA亮相,成为首位在NBA打球的新西兰人 位置:前锋-中锋 生日:1975-08-23 高度:2,08 体重:113,4 毕业学校:College - California

马克斯?韦帕,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一个经营麻纺织工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民主自由党”的普鲁士下院议员、帝国议会议员。母亲是一个正统的加尔文教信徒。老韦伯倔强、执拗,要求妻子和孩子们在家庭中绝对服从他,夫妻俩因此感情不和。

1881~1884年期间,韦伯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同时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之后,在柏林大学完成学业。韦伯早年攻读法律和经济史,20多岁时曾担任一名律师的助手和大学助教,直到1893年,1895年,他在弗赖堡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96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期间完成关于古罗马土地史和中世纪贸易行会的发展等论文,以后又为德国最重要的学会——社会政策联盟作了德国东部土地问题综合分析等论文,并参加了左翼自由基督教社会联盟活动。

韦伯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正义感的民族主义者。1895年,在弗赖堡的一次演说中,他尖锐指控德国容克贵族,讽刺他们是历史的渣滓。他对自由党持批评态度,指责自由主义已是一个衰颓的运动,并提出了“开明帝国主义”的概念。

1897年,韦伯的父亲去世,他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1898年春,他患了神经衰退症,自此连住了5次院,病愈后出外旅行,疗效也不是很大。由于情绪上的紊乱,他常常无法工作,有时,不得不一连几小时坐窗口修剪他的指甲。直到1903年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他才恢复了研究工作。韦伯大器晚成,他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病重到逝世这十几年间作出的。

韦伯最有名、最引起争议的一部著作是《基督教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该书根据统计数字,说明了德国资本主义兴业兴趣和成功率与基督教新教背景的相互关系。他并不否认在加尔文以前早已存在资本主义企业,他也了解存在发展资本主义所必备的其他物质和心理条件,但他认为,在加尔文主义出现以前,资本主义兴业精神一直受到教会中流行观念的敌视,因而不能充分发展。他认为,过去的宗教信念从未使人们设想,财富的积累是神的永恒恩典。清教徒参与了建立现代经济生活庞大机构的行动,它必然要主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价值。除了揭示宗教思想在社会结构中的广泛影响,并且探索宗教信念所导致的许多意料不到的后果之外,韦伯也考虑了社会组织后果问题。他因此以最早研究组织结构的学者而闻名于世。

1910年,韦伯帮助德国建立了社会学会。他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经济史和文化史,他还对印度和中国宗教文化进行分析,并把它们与西方宗教进行对比。后来,他又发表了《经济与社会》一书。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种方法论,论述了一系列探讨宗教社会学、政党和小群体行为社会学以及历史哲学的论文。可以说,现代社会学说,多是从韦伯的著作发展而来。

由于韦伯的文章多数刊在只有专家才能阅读的学术刊物上,他的影响在他死后才显示出来。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资本论》,《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扩展资料: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分析了17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

《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写成于1857~1858年,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章。

保罗克鲁格曼发表评论文章

编辑词条 保罗·克鲁格曼目录 保罗·克鲁格曼简介 找回自信后的克鲁格曼初见成就 取得成功后的克鲁格曼 拥有理想的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再次创作及影响力 克鲁格曼与奥巴马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 年-)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 ,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编辑本段]保罗·克鲁格曼简介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与国际事务教授(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人们普遍认为,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 1953 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大学时代的克鲁格曼似乎更偏好历史,经济学的专业课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历史课。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鲁格曼的一篇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文章后,为他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立即邀请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期间,由于个人问题,他的情绪比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论文以后,他奔赴耶鲁大学任教去了。[编辑本段]找回自信后的克鲁格曼初见成就 克鲁格曼在耶鲁大学也不得志,由于性格太强,他得罪了不少人,连研究生奖学金也丢掉了。1978年,他去探访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他发现自己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关键。他开始写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 当年7 月,他把这篇论文提交到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参加这个会议的都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他开始宣读论文时,人们没有加以注意,都在相互交谈。渐渐地,大厅安静了下来,人们停止交谈,专心地倾听克鲁格曼的演讲。克鲁格曼一夜成名了!克鲁格曼回忆道:“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90分钟。”[编辑本段]取得成功后的克鲁格曼 接下来的日子里,荣誉和金钱接踵而未,克鲁格曼开始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是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忙碌的应酬之余,仍然潜心于学术研究。 1982 年,克鲁格曼刚从瑞典的一个国际会议回来就接到费尔德斯坦的电话,邀请他去华盛顿任职,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华盛顿的经历并不愉快,他发现,在这个地方,好的分析者并不受重用,马屁精倒是如鱼得水。很快,他就产生了厌倦,不过,在华盛顿他又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 严肃的经济学问题。1983年的总统经济报告就是由克鲁格曼主笔的。[编辑本段]拥有理想的克鲁格曼 华盛顿的一年使克鲁格曼身心俱疲。很长一段时间,他既不做学问,也不问政治。不过在外人看来,他混得很不错:年纪轻轻就成为终身教授,拿着丰厚的薪酬、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甚至还写出了几篇挺好的论文。不过,克鲁格曼的内心极为失落,他说:“和世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参照对象是同辈中最成功的经济学家,我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编辑本段]克鲁格曼再次创作及影响力 1987年,克鲁格曼开始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他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这些文章获得的好评打消了他对自己研究能力的怀疑,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988 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该书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各大公 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作商业咨询。为此,克鲁格曼专门雇了一名经纪人,不是为了拉更多的客户,而是为了提高价格, 使商人们望而却步。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92 年的总统选举使克鲁格曼在全美国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风头,他在电视上的经济演说给克林顿极大的帮助,但是克林顿在执政之后并没有启用他为总统经济顾问,而是 选择了伯克利大学的女经济学家泰森,原因在于克鲁格曼的性格过于刚直,在华盛顿和学术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鲁格曼自己也说:”从性格上来说,我不适合那种职位。你得会和人打交道,在人们说傻话时打哈哈。” 1996年克鲁格曼又一次令世人大吃一惊,他出版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该书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8次,总印数达120万。同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学界的许多人已经断言:克鲁格曼三年内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由于他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方面取得的成就,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大概是64岁,而克鲁格曼55岁就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算是相当年轻的了。 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克鲁格曼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也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面对荣誉,克鲁格曼是怎么想的呢?他说:“我们都想得到权利,我们也渴望成功,但是对我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理解带来的快乐。”

作者:(美)克鲁格曼著;张兆杰 校;张兆杰 等译1ISBN:10位[7300034993] 13位[9787300034997]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6-1定价:¥17.00 元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概述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于纽约长岛,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1991年年轻的克鲁格曼获得被视为诺贝尔奖重要指针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200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主要代表作有:《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流行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简介2008年10月13日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 13时左右(北京时间19时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他将获得的奖金额度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不会受金融危机影响。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人们普遍认为,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个人介绍姓 名:保罗·罗宾·克鲁格曼出生年月:1953年2月出生地点:纽约长岛毕业院校: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获得学位: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主要工作: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获得荣誉: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简历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大学时代的克鲁格曼似乎更偏好历史,经济学的专业课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历史课。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鲁格曼的一篇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文章后,为他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立即邀请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期间,由于个人问题,他的情绪比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论文以后,他奔赴耶鲁大学任教去了。克鲁格曼在耶鲁大学也不得志,由于性格太强,他得罪了不少人,连研究生奖学金也丢掉了。1978年,他去探访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他发现自己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关键。他开始写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当年7月,他把这篇论文提交到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参加这个会议的都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他开始宣读论文时,人们没有加以注意,都在相互交谈。渐渐地,大厅安静了下来,人们停止交谈,专心地倾听克鲁格曼的演讲。克鲁格曼一夜成名了!克鲁格曼回忆道:“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90分钟。”接下来的日子里,荣誉和金钱接踵而未,克鲁格曼开始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是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忙碌的应酬之余,仍然潜心于学术研究。1982年,克鲁格曼刚从瑞典的一个国际会议回来就接到费尔德斯坦的电话,邀请他去华盛顿任职,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华盛顿的经历并不愉快,他发现,在这个地方,好的分析者并不受重用,马屁精倒是如鱼得水。很快,他就产生了厌倦,不过,在华盛顿他又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1983年的总统经济报告就是由克鲁格曼主笔的。拥有理想华盛顿的一年使克鲁格曼身心俱疲。很长一段时间,他既不做学问,也不问政治。不过在外人看来,他混得很不错:年纪轻轻就成为终身教授,拿着丰厚的薪酬、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甚至还写出了几篇挺好的论文。不过,克鲁格曼的内心极为失落,他说:“和世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参照对象是同辈中最成功的经济学家,我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1987年,克鲁格曼开始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他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这些文章获得的好评打消了他对自己研究能力的怀疑,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88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该书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各大公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作商业咨询。为此,克鲁格曼专门雇了一名经纪人,不是为了拉更多的客户,而是为了提高价格,使商人们望而却步。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成绩1992年的总统选举使克鲁格曼在全美国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风头,他在电视上的经济演说给克林顿极大的帮助,但是克林顿在执政之后并没有启用他为总统经济顾问,而是选择了伯克利大学的女经济学家泰森,原因在于克鲁格曼的性格过于刚直,在华盛顿和学术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鲁格曼自己也说:”从性格上来说,我不适合那种职位。你得会和人打交道,在人们说傻话时打哈哈。”1996年克鲁格曼又一次令世人大吃一惊,他出版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该书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8次,总印数达120万。同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学界的许多人已经断言:克鲁格曼三年内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由于他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方面取得的成就,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克鲁格曼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也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面对荣誉,克鲁格曼是怎么想的呢?他说:“我们都想得到权利,我们也渴望成功,但是对我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理解带来的快乐。”获诺贝奖中新网10月13日电 综合报道,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3日晚19时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博士毕业后赴耶鲁大学任教。1982年,赴华盛顿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于1991年获得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克奖,该奖是美国经济学会专为青年经济学家设立的一个奖项,旨在奖掖他们对“经济思想和知识”做出的杰出贡献。主要著作保罗·克鲁格曼其他已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地理和贸易》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汇率的不稳定性》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流行的国际主义》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流水)学术名望亚洲金融风暴使全世界面临经济全面衰退的危机,但对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来说,这场灾难却使他的学术名望达到了巅峰。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中,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语出惊人,他在权威学术杂志《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表专文,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轻技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因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在亚洲经济玫瑰满途的日子,克鲁格曼教授的论断犹如乐章中的不和谐音,尖锐刺耳,举世为之哗然。3年后的金融风暴印证了他的独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克鲁格曼教授以其先知先觉的预见性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现在,当这位年仅45岁、名声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开口说话的时候,似乎“风雨飘摇”中的世界都会凝神倾听他的声音。作为才华横溢的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克鲁格曼教授善于将复杂沉闷的经济课题,用深入浅出、风趣犀利的文字向公众表达。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问题的本质所在,超越传统理论的迷思,使学生深刻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总是超前别人两步”, 《财星》杂志对他的创造力充满敬仰。获奖理由克鲁格曼因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研究贡献而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克鲁格曼创立并阐明了一套全新理论,用以回答与自由贸易相关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自由贸易与全球化有什么影响?全世界范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创立并阐明了一套全新理论,可以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声明同时强调说:“他也因此全面整合此前全异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今年六项诺贝尔奖中最后颁布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遗嘱中提及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1969年第一次颁奖,其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具体指,亚洲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将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大规模调整。1997年该预言的成功验证,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资料显示,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此次,保罗·克鲁格曼的胜出,在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争夺上爆了一个不算是“冷门”的冷门。此前的各方预测中,热门获奖人前三组中,未能看到克鲁格曼的身影。然而,克鲁格曼仍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直青睐的自由经济学派代表。他的夺标,仍然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学派的胜利。也延续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偏爱美国经济学家的“传统”。魔咒再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此次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无疑更具有意义。经济学奖“魔咒”再现, 《华尔街日报》曾说,“预测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出了名的困难”。本年度经济学奖的最终评选结果再次验证了这句话,此前虽有媒体和知名人士列出了有望折桂的数位经济学家的名单,但仍未能将最终的获奖者网罗在内。依照惯例汤姆森·路透公司针对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3组预测名单分别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汉森、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因其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复杂的经济理论来对实际证券市场进行预测,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阿门·阿尔奇安和哈罗德·德姆塞茨,因其在知识产权理论方面的贡献,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因其在税收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成果。但保罗·克鲁格曼的横空出世,无疑又一次让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魔咒”得到了验证。金融危机“成就”诺贝尔奖经济学界的“黑嘴”克鲁格曼教授就成功预测了亚洲模式不可维系,在当初的众人为亚洲四小龙的一片叫好声中,提醒说东亚模式会有危机。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克鲁格曼出版了《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这可以说是一次精准的预测,克鲁格曼也因此声名鹊起。在2008年3月17日,他在接受美国经济杂志《财富》的采访时就美国当前经济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因经济衰退日本经济在10年时间内都未完全恢复元气,“我很担心这种情况在美国发,估计2010年中期美国经济能够复苏”,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这种状况将长期持续。他表示房地产市场发展停滞,贷款困难,这将促使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并陷入恶性循环。此次危机有可能和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的.com危机一样严重。”从一个侧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成就”了克鲁格曼的诺贝尔之梦。克鲁格曼被誉为凯恩斯以来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也是最著名的新生代经济学家之一。克鲁格曼在著作《萧条经济的复兴》中,为我们描述的萧条经济学的宗旨,也就是对于“免费午餐”的研究。“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经济学中最言简意赅的句子。它指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多一样东西,必须少要另一样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但是在大衰退下“只要我们伸出手来,就有免费午餐,因为这时候大量的闲置资源就有用武之地了。”对于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克鲁格曼教授表示,为了防止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美国政府应避免投入大规模救济资金,政府用预算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后要适时将其卖出。克鲁格曼能否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世主”,我们也将拭目以待。自由贸易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格局与经济活动区位一直都是经济争论中的焦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全球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阐述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他因此还将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中之前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综合在了一起。克鲁格曼的研究方式是基于大量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长期连续、并以一种更为廉价的方式生产出来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这种理念通常都被称作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esofscale)。在此同时,消费者要求获得各种各样的货源,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的大规模生产取代了地方市场原来的小规模生产。在世界市场的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同一行业公司生产出来的类似的产品间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各个国家的不同,导致了部分国家出口农业产品,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出口工业产品。新的理论则澄清了,为什么全球贸易事实上被那些不仅有着类似条件、同时还贸易类此产品的国家所主宰。举例说,瑞典就是一个大量出口、同时又大量进口汽车的国家。这种贸易就使得大量专门化、大规模化的产品出现,从而导致了商品的低价及商品的多样化。规模经济效益与运输成本的降低同时也帮助我们进行解释,为什么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以及为什么类似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低运输成本可以引发一种自我强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人口的增长也促使了大规模成产的增加、更高的实际收入,以及更为多样化的商品来源。这样的结果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向城市的移民行为。克鲁格曼的理论显示出了,这些进程成果能够很好的帮助全球地区划分为高技术城市化核心地区和不太发达的周边地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具体指,亚洲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将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大规模调整。1997年该预言的成功验证,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而在此同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学界的许多人已经断言克鲁格曼三年内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危机克鲁格曼荣膺诺奖经济危机预言屡屡应验,颇具戏剧色彩的是,克鲁格曼的获奖源于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方面的成就,而这位《纽约时报》知名专栏作家更为人所知的却是其措辞严厉的“倒布”言论。在他的专栏和讲话中,克鲁格曼不止一次抨击了布什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在克鲁格曼看来,布什政府在前几年实行的过于宽松和松散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加速了这一轮金融泡沫的破灭。当前危机堪比“大萧条”“这太令人意外了。”在得知自己获奖后的第一时间,克鲁格曼激动地说。尽管早就为外界看好是诺奖的热门人选,但幸运女神却迟迟未能降临到克鲁格曼的头上。“(在得知消息后)我马上冲去洗了个澡,准备参加随后的新闻发布会。然后又忙着打电话给太太、父母和朋友们报喜,忙得连喝杯咖啡都没来得及。”在随后通过电话进行的记者会上,克鲁格曼难以掩饰自己的喜悦和兴奋。不过,这并未妨碍他作为一名知名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在克鲁格曼看来,“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和上世纪90年亚洲金融风暴同样严重的危机。这次危机在某些方面可与大萧条时期相提并论。”克鲁格曼在业界被人称道的还有他对一些重大金融灾难的成功预测。1994年,在亚洲经济被广为看好的背景下,克鲁格曼就在《外交》上撰文批评亚洲模式,认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1996年克鲁格曼在他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中干脆直接预言亚洲金融危机即将爆发。1997年,危机爆发了。2000年,克鲁格曼又在“能源危机重现”的文章中指出,新一轮国际油价上涨周期已经到来。2001年,在《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中,克鲁格曼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果然,2001年以后,国际油价急剧上涨。2006年8月,克鲁格曼撰文说,由于美国楼市近年来价格暴涨,在很多地区房价开始下降,投机需求出现逆转,导致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未出售的房产。而且,由于近三年来楼市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楼市的逆转意味着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衰退。目前美国房价已经出现全面下调地趋势。盛赞全球大胆救市克鲁格曼特别称赞了上周末在华盛顿聚会的全球各国财金首脑们的大胆救市举措,他笑称,与当天获知得奖后的感受相比,他在上周五受到的震动似乎更大一些。在10日的西方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一致通过了一项行动计划,旨在稳定全球金融形势,恢复市场信心,支持经济增长。G7表示,当前的形势需要“紧急和非同寻常的”行动,该集团成员国将继续共同努力,稳定金融市场和恢复信贷流动,从而支持全球经济增长。根据这项计划,该集团将采取决定性行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支持那些对金融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机构,防止它们倒闭。该集团还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解冻信贷和货币市场,确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获得流动性和资金的广泛途径。召开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特别会议也传递了类似信息。会议强调,20国集团将团结一致,深化合作,“将采取一切经济和金融手段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良好运转”。此后两天各国的具体行动也体现了救市的决心。美联储联合四大央行13日宣布,将史无前例地向金融体系提供“无上限”注资,以缓解短期美元融资市场的压力。而欧元区15国上周末也通过了一致的金融救援计划,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经济体都相继推出了总额超过数千亿欧元的金融业援救方案。以“倒布”言论著称克鲁格曼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在的颁奖声明中,瑞典皇家科学院评述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评选委员会认为,克鲁格曼将原本关系不大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域研究有机结合为一体。他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容易被那些出口和进口同类商品的国家所主导,比如瑞典,该国就同时出口和进口轿车。“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得专业化和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导致更低的价格和多样化的商品。”委员会表示。牛津大学一位教授在评级克鲁格曼的获奖时说,国际贸易理论早在25年前就已止步不前,而克鲁格曼的创造性研究赋予了贸易理论新的生命。不过,与其相对专业的学术成就相比,克鲁格曼更为人所知的似乎是他的“倒布”言论。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在许多场合都公开抨击布什政府的政策,不管是伊战还是减税案。在克鲁格曼看来,正是布什政府前几年推行的过于宽松和缺乏监管的政策,催生了此后的金融泡沫,最终引爆今天的危机。“布什先生令我们的政府堕落,并且损害了立法的原则。”克鲁格曼在2007年5月18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已将美国领入‘战略灾难’和道德贫穷。”在金融风暴势头正猛之际,克鲁格曼近日又在《纽约时报》撰文说,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是以“现钞换垃圾”。历年获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1年-2008年)克鲁格曼高谈阔论2001年:乔治·亚瑟·阿克洛夫、安德鲁·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2002年:丹尼尔·卡内曼、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2003年:罗伯特·F·恩格尔、克莱夫·威廉·约翰·格兰杰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爱德华·普雷斯科特2005年:罗伯特·约翰·奥曼、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2007年:里奥尼德·赫维克兹、埃里克·马斯金、罗杰·梅尔森2008年:保罗·罗宾·克鲁格曼 一、零和世界?1.竞争力:危险的偏执2.证明我的观点3.贸易、工作和工资4.第三世界的增长损害了第一世界的繁荣吗?5.国际贸易冲突的幻象二、好的和坏的经济理论6.美国竞争力的神话和现实7.经济外交往来——评劳拉·德·安德烈亚·泰森的《鹿死谁手?》8.大学生应该懂得哪些贸易知识?三、新兴世界9.挑战传统认识10.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令人不安的真相11.亚洲奇迹的神话四、技术和社会12.技术的报复13.世纪经济的本地化索引 《国际经济学译丛》总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增长、冷战结束以及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日益融为一体。与之相适应,研究各国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本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各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状况。它不仅研究开放经济中的商品生产、消费、市场价格决定和生产要素流动等微观行为,也研究汇率、国际收支、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宏观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开放的经济来说,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更加现实、更加重要的经济学科。 鉴于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 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克鲁格曼认为,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革新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因此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估价。国际贸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被转化为较昂贵的商品。因此,对外贸易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完全可以由分散化的市场机制去最有效地完成。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创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模型,为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支撑的,但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并不能充分地支持这一论断。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另外,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随机性的“初始资源分配”,初始的优势因历史演化的“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产业的地理聚合具有“历史惯性或依赖性”。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整合,通过简略的数理模型论证了产业集聚的根源。 经济地理学与国际贸易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关键性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和企业在不同地理景观中的迁移流动,城市集聚如何兴起,以及这些城市本身如何在空间层面得到组织(城市经济学)。人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规模经济对于经济活动的区位而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把规模经济融入区位和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由此对早期研究者的言语分析赋予了精确性,并且开阔了新视野。在随后的研究中(如今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者们利用这些新工具,与那些对此领域有兴趣的经济学家共同付出努力。有若干位研究者参与了这些开发工作,但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由保罗·克鲁格曼作出的。 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和地理学领域发表了大量重要文章和专题论文,从而作出许多初始性贡献。克鲁格曼的第一篇论文是有关贸易理论的(《递增收益、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随后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另外一篇富有影响的论文《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1980)扩展了他的初始性分析。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JPE)上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学》一文被看作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起点。 事实上,新经济地理学所播撒的种子,可以在他1979年的那篇论文中得到发现,该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迁移的模式可以在新贸易理论的同一框架内予以分析。虽然该文对贸易文献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是有关迁移与集聚的论述花费了十几年时间,才对地理学文献产生了一点影响。 运输成本与贸易:本国市场的效应 贸易增长背后的重要力量一直是运输成本的减少。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这样的成本在大多数贸易模型中都是明显缺失的。在另一项基础性贡献中(即198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一文),通过引入运输成本,克鲁格曼扩展了他1979年开发的模型。 为了分析上的简便,这些成本被假定为与运输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商品数量呈特定的比例关系(有时这些成本被称为“冰山成本”,意思是一部分商品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被融化掉了)。这使得他能够把分析的精确性与本国市场效应协同一致。 本国市场效应的直觉是简单的,伴随着递增收益和运输成本,存在着把某一商品的生产集中靠近其最大市场的激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对于贸易模式来说,偏好是起作用的,这是由林德尔早先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贸易与转型》,1961年)。那些倾向于出口商品的国家,通常拥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 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克鲁格曼1979年和1980年的那两篇论文,展示了建立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之假定基础之上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解释在数据中可观察到的重要贸易模式。这些新要素与传统的要素比例机制相互作用的方式,仍然是可以进行分析的。产业之间贸易和差异化产品(建立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基础之上)中的产业内贸易的整合模型(建立在技术差距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差异的基础之上),是由兰卡斯特(《完全垄断竞争下的产业内贸易》,1980)、迪克西特和诺曼(《国际贸易理论:一种双重一般均衡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和克鲁格曼(《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与来自贸易的收益》,JPE1981年)所提供的。 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的融合尤其重要,因为它导向有关贸易模式的跨国差异的可检验预测。它形成了有关双边贸易流动的广泛经验性研究的基础,由此使得研究者们得以评估新贸易理论的相关性。 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最重要变化是贸易重要性的稳步上升,尤其是在处理市场控制能力、超额回报率以及创新和技术变革等问题时,我们都不能不慎重地考虑贸易政策。克鲁格曼尤其强调的是,必须关注贸易特征的变化。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许多产业中,竞争优势好像既不是由一国潜在的贸易特征决定的,也不是由大规模生产的静态优势决定的,而是由企业研发活动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决定的。技术革新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因此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估价。 国际贸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被转化为较昂贵的商品。因此,对外贸易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完全可以由分散化的市场机制去最有效地完成。人们对市场效率的信念部分地反映了国际经济的现实状况,然而极端的自由贸易观点同样是有缺陷的。 对于贸易政策基础的重新思考,提出了两种认为积极的贸易政策可以比自由贸易更能使一国受益的方法,其一是通过政府政策使国家获得较大份额的“租”;其二是通过这些政策使得国家获得更多的外部正效应。在经济学中,“租”是指“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某个产业所获得的高于其他部门相同熟练程度的工人所能获得的工资。 新的贸易分析还认为,一国各产业之间为争夺有限的资本、劳动等资源而竞争,同时也与外国企业争夺市场,这意味着对国内某一部门的扶持或保护,将以牺牲其他部门的利益为代价。同时新的观点提出了战略性部门存在的可能。这是由于当今规模经济、经验优势以及创新在解释贸易模式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租”越来越不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在有些产业,资本或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在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的收益。克鲁格曼特别提到,确认战略部门的标准之一,是看这一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该部门的资本或劳动的回报率是否特别高。 如果在某些部门中有重要的“租”存在,则贸易政策可以通过让该国在产生“租”的产业部门获得更大份额来增加国民收入。主要的贸易部门就是那些“租”不会轻易因竞争而消失的部门。比如说,如果存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比较陡峭的学习曲线,即使该产业中现有企业能获得高额利润,支付高工资,或二者兼而有之,新进入的企业也难保证有利可图。 克鲁格曼的其他理论贡献 克鲁格曼在其他研究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贸易理论中,他还分析了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通过引入某些贸易障碍来影响其贸易条件的激励方式。 克鲁格曼还在国际货币经济学的分析方面作出了贡献,他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国际收支危机的一个模型》中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设立了货币危机研究的新标准。在此他假定,某一政府试图维持固定汇率,而不论某些基础性的不平衡(比如说,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该国长期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使得这样一种“盯住的汇率”在长时期中无法保持。通过大量买入和卖出货币,该国政府在短期内可以维持固定的汇率。 克鲁格曼分析认为,该国政府的货币储备未来将耗竭,这种预期会引发理性投资者对于该国货币的投机性攻击。克鲁格曼的简略模型捕获了货币危机的根本性机制,这种研究方式激发了该领域后来的大量研究工作。 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今国际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国际贸易政策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系列著述不仅在经济学界,而且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00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梁晶工作室共同策划出版了由海闻教授主编的《国际经济学译丛》一套5册。该丛书主要涉及了有关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汇率波动与汇率政策、地理与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克鲁格曼对“流行国际主义”的批判等内容。 克鲁格曼指出,许多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往往怀疑经济理论的实际作用,然而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于学术界的理论文献和思想的影响。理论在日常的政策制定中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虽然政府的决策经常受到各种利益集团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经济理论对政策形成的实际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也部分地解释了多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理查德马克思论文发表

家庭背景理查德·马克思出生于音乐之家,父亲是乐手,母亲是歌手。小时候,父亲教他弹钢琴,但理查德不喜欢父亲教的那些曲子。一次父亲回家时,听到从地下室里传出吵闹的声音。他进入地下室,发现儿子正拼命地“砸”着钢琴,并声嘶力竭地唱着埃尔顿·约翰的歌曲。歌曲唱完,父亲严肃地说:“这是什么玩意儿?”理查德十分尴尬,没想到父亲说:“好的,你是对的,是我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查德实现音乐理想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他决定要在音乐上干出一番事业来。上大学时,有一天他突然接到著名歌星昂内尔·里奇的电话。开始,他以为是同学在搞恶作剧,理查德不知道,是他的朋友把他的一盘样带寄给莱昂内尔·里奇。里奇在电话中对他说:“你是个很有天分的人,将来会成功的。我不能向你保证什么,但我建议你去洛杉矶试试。”1982年大学一毕业,理查德便孤身一人去了洛杉矶。在洛杉矶,理查德终于有机会在里奇的个人专辑中担任伴唱。此后,他为许多著名歌星担任伴唱歌手。在做伴唱歌手的同时,理查德还为《圣埃尔默之火》、《生龙活虎》等电影创作音乐。厉兵秣马理查德开始录制自己的样带,他把样带送给洛杉矶所有的唱片公司,但得到的是相同的答复:“你没戏!”理查德开始有些动摇了,毕竟已到洛杉矶6年多,不能总给别人做伴唱歌手,他有更高的理想,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实现,怎么办?他开始考虑是否要回芝加哥。就在理查德对前途失去信心的时候,EMI/Manhattan唱片公司总裁布鲁斯·伦德沃尔听了理查德的样带,他感觉一个明日之星已经抓到了手中,于是他与理查德签约,向他允诺说,“你可以写任何你想写的东西”,并拨了一笔钱给他做专辑录音。理查德请来戴维·弗斯特担任这张专辑的制作人。结果,他的首张专辑《理查德·马克思》迅速走红,1987年成为畅销唱片,位居世界流行音乐排行榜前列。其中的单曲《熬夜》赢得了众多歌迷的喜爱,获得排行榜冠军,这首歌也标志着理查德情歌时代的开始。随后的几首歌《没意思》、《早该知道会更好》和《无尽夏夜情》也纷纷上榜。浪漫的情怀于是成了理查德的标志,由于他总是给人一种深情的、单相思式的、浪漫的形象,使他的歌迷与日俱增。评论界对他也有颇高的评价,著名的权威音乐杂志《滚石》的乐评人J.D.康西丁称他是“严肃、明确的音乐人”、“伟大的歌手”。理查德的专辑《故伎重施》在1989年推出后,其中的两首单曲《满足》和《在此等候》先后成为排行榜的冠军。《满足》不仅受到歌迷的喜爱,而且在评论界也获得了极好的口碑,评论界认为,《满足》摆脱了他往常的公式化的浪漫———民谣模式,在演唱上表现出极大的活力。除此之外,专辑中还有3首歌曲进入排行榜的前列。可以说《故伎重施》使理查德获得了全面的成功,更确立了他在歌坛的地位。1991年的专辑《繁忙街道》也有3首歌曲进入排行榜的前列,其中的单曲《危险》获得了评论界的肯定,著名娱乐杂志《娱乐周刊》撰稿人查克·埃迪称这首歌是“一首关于河边谋杀的、稀奇古怪的弗拉明戈摇滚民谣”,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促销了该专辑。1993年的第四张专辑《免费假期》又给理查德带来了3首进入排行榜前列的热门歌曲,单曲《现在和永远》延续着他的抒情歌曲路线。这首歌在1993年使理查德上了事业的新高峰。与此同时,理查德还不停地为其他歌手写情歌,比如他为乡村歌手肯尼·罗杰斯创作的那首著名的《疯狂》,后来成了肯尼最引以为骄傲的代表作。理查德的第五张专辑出版的时候,已是1997年。在新专辑《骨与肉》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成熟、稳重而又不失浪漫情怀的理查德,这张专辑同样受到歌迷的欢迎。1997年后发展自从1997年发表《Flesh & Bone》专辑之后便在萤光幕前销声匿迹的Richard大哥其实一点儿也没闲着,退居幕后的他陆续帮Barbra Streisand、Josh Groban、Vince Gill、98°、Luther Vandross、Rod Stewart、Sarah Brightman、Lara Fabian、Natalie Cole、Hugh Jackman、Samantha Cole和Sissel等人写歌/录制专辑在排行榜上屡获佳绩,为'NSYNC谱写的抒情冠军单曲This I Promise You更让他跻身王牌制作人之列!畅销情歌合辑也总忘不了收录Richard Marx沧桑独具、沙哑有味的Right Here Waiting、Now And Forever等经典情歌!休息了七年祭出的全新专辑《My Own Best Enermy》,Richard想要表现的正是一个和自己争战的灵魂!首支单曲Ready To Fly是大家熟悉的动人情歌,Richard表示:“我透过Again向Coldplay和U2致敬,我逼自己面对一些事情,我不想让这首歌成为普通的流行歌曲。”并坦承:“爱情真的是世界上最难维系的东西,但我相信浪漫的精神。” 有“居家好男人”封号的Richard Marx日前接受“今日美国”访问时更大方地交代了“私生活”:“我已经拥有世界上最漂亮的妻子在身边,这几年来我终于可以好好的享受居家生活,现在三个小孩已经13岁、11岁和10岁。即使只是每天在睡前和他们说晚安、或是一起开车去麦当劳得来速买吃的,也让我觉得心满意足。”继曾写过一首Thanks to You献给母亲的Richard Marx,在新专辑中则是用一首The Other Side献给他最敬爱的已故父亲,和从事广告歌曲制作的父亲感情十分深厚,在音乐上,父亲更是他的良师,1994年Richard在美国巡回演出时,父亲甚至带了六人弦乐团跟着他四处奔,Richard的父亲逝世让他受到很大的打击,在他心目中,父亲是他心中最伟大的音乐家。2004年初葛莱美奖颁奖礼上,拿下“年度歌曲”的是好久不见的情歌圣手Richard Marx,他和Luther Vandross合写的Dance With My Father不但成为葛莱美上的焦点、Richard Marx也说:“这个奖本身对我很有意义、对Luther更是,我感到骄傲。” 在去年夏天加入EMI唱片的Richard Marx因为葛莱美光环加持身价水涨船高,钟爱Richard的歌迷更是难忘他愈发沧桑性感的“男人味”; Richard Marx的全新专辑《My Own Best Enermy》也将跟歌迷见面。刚做好新专辑的他坦言一做完就给老婆听:“你一定要先帮我听过!”,果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家好男人。2008:⒈“音乐坐标”(Vertical Horizon)的主唱Matt Scannell 与Richard Marx在08年合作举行了一系列演唱会,并合作演唱了许多双方的经典曲目并重新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包括理查德的最新专辑《Sundown》的“Always On Your Mind”,vertical horizon的“Give You Back”。这张专辑就是他们的合作曲目。他们仍然会合作一些演出,并打算在2010年发行一张电子摇滚的concert专辑现。(来自“电驴”)⒉录音室专辑《Sundown》是随着《Emotional Remains》一起在2008年10月31日数字发行的(今年的9月22日《Emotional Remains》已发行CD专辑),是理查德马克斯的第九张录音室专辑。包括了自己创作的几首歌,并与畅销歌手Toni Braxton、著名乡村歌手和歌手Vince Gill合唱。另外也包括了一些滚石乐队、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曲目。这是马克斯的第一张数字发行的专辑。“自己去演绎这些曲目(意思应该是那些经典曲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希望除了我自己以外,有更多的人会从歌中得到感动”理查德说。除了《Wild Horses》,还有著名乡村歌手和创作人Vince Gill合作翻唱的披头士经典歌曲《And I love her》;翻唱自Roberta Flack的 《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Sade的《Ordinary Love》,以及与流行歌手合作的原创歌曲《Suddenly》都展现了理查德的广阔的音域和独特的演奏手法。(来自“电驴”)2009:格莱美奖歌手,创作人、制作人,“情歌王子”理查德马克思暌违三年,发布他的最新个人专辑——《Emotinal Remains》。11首全新曲目将在9月22日在亚马逊官网,以数字发行和双CD的方式发售。“在创作和录制的过程中,我在想把音乐放在网上,不过这就不是仅仅出张专辑CD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更贴近地接触到我的音乐”Marx说,“亚马逊使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Emotional Remains》(翻译成“爱情碎片”“情感依然”,或者干脆叫张韶涵的那个“遗失的美好”??翻译得有味道真难啊--译者注),是2004年的《My Own Enemy》发行以来的第一张专辑,与以往我们认识的Marx不太一样,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摇滚歌手——这丫曾经在全球卖出了3000万张唱片,同时也是创作人,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制作人~无论是《Better or worse》这样一首朗朗上口节奏轻快的摇滚民谣,或者是一首《From inside》这样快歌搭配上深沉而丰满的自白式的唱词外加摇滚味道十足的吉他,都展现了理查德多样的创作风格。即将到来的专辑还包括几首chart topper的最得意的个人作品(谁能告诉我chart topper是什么...译者)。Richard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那么地感动,这也是他的标志之一。(but with a rock edge什么意思??)从《Through my veins》里对Richard父亲的父爱之恩的感谢,到《When the November Falls》里一对温馨的父子。《Emotional Remains》也有几位作者参与制作,分别是....(不翻译了..)(我极力推荐《Part Of Me》)Marx总结说,“这张专辑无疑会是我在这几年音乐事业上的一个标志,也是在音乐上的一个新的尝试。”2012Richard Marx于2012年6月1日推出这套双碟装的新作《Inside My Head》。第一张是几首新歌,剩下的是《Emotional Remains》和只在官网上卖过一阵的《Sundown》里的歌。第二张除了最后一首,都是老歌新录,跟沃尔玛版的《Stories to Tell》是一样的。Wouldn’t Let Me Love You为主打单曲,MV已发行。

对于当时来说是这样的。理查德马克思的夫人辛西娅罗兹是位演员,他们于1989年结婚,第二年便有了共同的宝宝,但此后婚姻出现了裂痕。大概是在1994年前后,理查德马克思写了这首名曲《Right here waiting》,试图挽回婚姻,而辛西娅也被感动,回心转意。但在共同生活了25年后,在2014年,两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结束了这段堪称传奇的感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