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扬州大学吉蒙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21:08:37

扬州大学吉蒙发表的论文

扬州大学具有60多年的外语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5月全国高校调整时组建的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外语专修班。1959年4月,扬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扬州师范学院。次年,扬州师范学院在外语班的基础上增设外语科,正式招收英语和俄语专科学生,主要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培养外语师资。“文革”开始后外语科合并到公共科,停止招生。1970年开设外语“红师”班,培训中学外语师资;1972年开始招收大学普通班学员;1977年恢复高考后,扬州师范学院设立外语系,开始招收英语师范专业本科学生,学制4年,从此成为江苏省主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之一。1992年,驻扬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1998年,学校按学科群调整院系结构, 以原师范学院外语系为主体、与其他5所学院外语教研室合并组建了外国语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人,其中专任教师162人,同时常年聘用外籍教师10多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4人、副教授39人,其中有博士学位42人(含在读),硕士生导师17人。学院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1143人,在籍全日制研究生180人,教育硕士67人。设有英语教育、翻译、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阿拉伯语等7个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部承担全校本科、硕士和博士外语公共课教学,同时设有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英美语言文学研究所、韩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韩国语水平考试(KPT)扬州大学考点、托福(TOEFL)扬州大学考点、日本语能力考试扬州大学考点、剑桥商务英语(BEC)扬州大学考点、江苏省人事厅口语/口译培训基地、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SIA)扬州考点等教学研究单位。现有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二类优秀课程,4门校级优秀课程,5门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英语、商务英语、日语和朝鲜语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学院建有“中外语言文化比较与会通”二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时还设有“课程教学论”硕士点(英语方向)、“MTI(翻译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英语学科教学)。“英语语言文学”学科1985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设有“语言理论与应用”、“英美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3个学科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设有“外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法语语言与翻译”、“现代朝鲜语研究”等5个学科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别为校级第一和第二层次的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电教室、资料室和外语教学电台。电教室拥有多媒体语言实验室25套,其中有数字语言实验室14套;建有同声传译室1个;建有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配套的自主学习室19个1020座,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3套,可接收包括CNN、BBC(小语种的电视节目,如日本NHK、韩国KBS)等外台节目;此外,还拥有声像资料室、计算机房等。资料室拥有中外文藏书8630余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76种994册。在扬州大学向高水平大学迈步的进程中,学院紧扣“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以教学立院、以科研强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外引内扶并举、加大内扶”的师资建设方针,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地扶持和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制定和落实“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管理机制,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得到显著提升。2006年来,教师出版著(译)作47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主持国家哲学社科基金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32项、教改项目10项、教学科研成果奖12项。英语专业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并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扬州大学被列为全国首批31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之一,2008年大学英语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大学英语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07年至2013年学院连续获得9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有1名教师的博士论文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2名教师被遴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教师被遴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名教师被遴选为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名教师被遴选为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江苏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学院教师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先后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和省“创新计划”立项;先后获扬州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连续多年被评为校“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经历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学院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类型、层次、学科和服务面向,即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建设“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加速建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努力增设“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立足苏中、苏北地区,服务江苏,面向全国;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在全省同类学院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围绕“融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合理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和优良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正确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创新教育观,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外语人才。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间,学校共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3年,在ESI评价的22个学科中,学校共被ESI收录论文3672篇,被引2314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3,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个研究机构中,总被引次数位居第1664位。学校的“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被评定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402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3376种,原版外文期刊548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66.7万册。

学校印象:学校自然环境很好,学习氛围浓厚专业评价:应用化学专业不错,但是如果能做应用化学下面的精细化工就更好学校评分: 90分校优秀专业推荐:农学食堂每日消费:15 (元)宿舍几人:4人间宿舍配备:网络 电扇食堂评价:菜色还行对学校评价:学校自然环境很好,学习氛围浓厚

扬州大学发表论文

学校都有规定的

数学是教育当中三大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发表数学论文在晋升职称时是必备得的条件之一,发表数学教育论文普刊针对数学教育得的期刊有60多种,教育综合类期刊也可以是数学教师参考得的方向之一。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初中数学教与学》本刊物由扬州大学主办得的教学研究刊物,它以“初等数学教与学得的研究”为特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反映广大师生在初等数学教与学过程中总结得的新观点、新体会和新经验,文风朴实,介绍“用得上得的教育理论,学得会得的解题技巧”,服务教学。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大学数学》本刊物是经科技部批准,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主办得的全国性以教学为主得的数学sci期刊。读者对象是各类大专院校师生,数学工作者。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高等数学研究》本刊物配合大学教学教育,研究和阐发高等数学得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为培养高质量得的科技人才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大学生,大学和中等学校数学教师,其他科技人员和数学爱好者。设置众多栏目,具有学术与科普兼顾,数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最为贴近广大师生得的特色。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小学数学教育》本刊物创办以来,密切配合基础教育得的中心工作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得的研究课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得的经验,对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得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得的欢迎。为了在实施数学新课程中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新得的课程标准教材,刊登关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体会及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介绍、使用过程中得的经验体会、优秀案例评析等方面得的文章,以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地理解数学新课程,实施数学新课程。          教学数学sci论文发表刊物:《数学研究》本刊物为综合性数学刊物,其宗旨是推进数学科学研究,及时报道数学理论成果与应用数学成果,主要刊载有关数学得的创造性论文,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数学工作者,大专院校数学教师,理工科研究生,数学科学各专业高年级学生,有关科技工作者以及数学爱好者。

根据2015年9月学院资料官网,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近50项; 该院许志强老师参与申报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犯罪治理体系变迁研究》,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历史青年项目立项。 2014年度出版著作情况 作者著 作 名 称出版单位及时间成果来源类别字数备注曹金华《后汉书稽疑》(上中下册)中华书局2014年9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专著1250李尚全《儒藏·大学衍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九八五工程”重点项目点校420吴善中刘建臻《教学研究荟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编著310主编副主编张连生《扬州名人传》广陵书社2013年1月 编著260主编周新国《太谷学派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省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扬州大学中国史重点学科项目专著257朱季康《近代华东民间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专著3102014年度学院科研获奖情况 吴善中: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朱海忠: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朱煜: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王嘉川:扬州市第九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有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中韩文化暨崔致远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张謇研究所、扬州大学反邪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淮扬文化研究中心共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174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总计共450多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省厅级12项。)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资料室有藏书10多万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大学学报150多种。 瘦西湖校区敬文图书馆中设有文史研究室,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历史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敦煌学资料丰富。 学术期刊 该院周新国教授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主编,该院负责该期刊的“近代以来中国研究”、“扬州文化研究”两个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论文发表

数学是教育当中三大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发表数学论文在晋升职称时是必备得的条件之一,发表数学教育论文普刊针对数学教育得的期刊有60多种,教育综合类期刊也可以是数学教师参考得的方向之一。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初中数学教与学》本刊物由扬州大学主办得的教学研究刊物,它以“初等数学教与学得的研究”为特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反映广大师生在初等数学教与学过程中总结得的新观点、新体会和新经验,文风朴实,介绍“用得上得的教育理论,学得会得的解题技巧”,服务教学。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大学数学》本刊物是经科技部批准,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主办得的全国性以教学为主得的数学sci期刊。读者对象是各类大专院校师生,数学工作者。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高等数学研究》本刊物配合大学教学教育,研究和阐发高等数学得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为培养高质量得的科技人才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大学生,大学和中等学校数学教师,其他科技人员和数学爱好者。设置众多栏目,具有学术与科普兼顾,数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最为贴近广大师生得的特色。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小学数学教育》本刊物创办以来,密切配合基础教育得的中心工作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得的研究课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得的经验,对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得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得的欢迎。为了在实施数学新课程中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新得的课程标准教材,刊登关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体会及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介绍、使用过程中得的经验体会、优秀案例评析等方面得的文章,以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地理解数学新课程,实施数学新课程。          教学数学sci论文发表刊物:《数学研究》本刊物为综合性数学刊物,其宗旨是推进数学科学研究,及时报道数学理论成果与应用数学成果,主要刊载有关数学得的创造性论文,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数学工作者,大专院校数学教师,理工科研究生,数学科学各专业高年级学生,有关科技工作者以及数学爱好者。

根据2015年9月学院资料官网,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近50项; 该院许志强老师参与申报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犯罪治理体系变迁研究》,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历史青年项目立项。 2014年度出版著作情况 作者著 作 名 称出版单位及时间成果来源类别字数备注曹金华《后汉书稽疑》(上中下册)中华书局2014年9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专著1250李尚全《儒藏·大学衍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九八五工程”重点项目点校420吴善中刘建臻《教学研究荟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编著310主编副主编张连生《扬州名人传》广陵书社2013年1月 编著260主编周新国《太谷学派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省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扬州大学中国史重点学科项目专著257朱季康《近代华东民间秘密互助团体太谷学派的生存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专著3102014年度学院科研获奖情况 吴善中: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朱海忠: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朱煜: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王嘉川:扬州市第九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有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中韩文化暨崔致远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张謇研究所、扬州大学反邪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淮扬文化研究中心共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174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总计共450多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省厅级12项。)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资料室有藏书10多万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大学学报150多种。 瘦西湖校区敬文图书馆中设有文史研究室,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历史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敦煌学资料丰富。 学术期刊 该院周新国教授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主编,该院负责该期刊的“近代以来中国研究”、“扬州文化研究”两个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园艺发表的论文

农学,在栽培和植保技术方面,需要掌握的技术包含着农作物的,园林的和园艺的所有技术内容,它需要的技术面最广。园艺,它的整个技术面只涵盖园艺单方面的技术内容,不涵盖农作物的和园林业的技术,技术面较小。 深造选专业要根据你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定。

周建东,男, 1971年5月出生,江苏宿迁人,博士,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 学习工作经历 199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

个人简介周建东,男, 1971年5月出生,江苏宿迁人,博士,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编辑本段学习工作经历199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原江苏农学院)园艺系,留校任教至今;1995 -1996年,受单位派遣,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进修;2003年,获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农学博士学位。编辑本段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生态理论与研究。编辑本段科研项目多年来先后主持横向课题二十余项,校级课题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2项,科技成果1项。编辑本段论文著作在《城市规划》、《上海交大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一部。[1]

扬州大学彭景发表的论文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为什么失业问题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作为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转换一下思路,调整一下视角。例如,失业问题的中外论著大多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分析,单纯宏观分析及由此制订的政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那么,从微观角度考察失业是否也是一条有价值的路径呢?宁光杰博士的论著《失业问题研究——一个微观分析框架》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自19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宏观经济学需要有微观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是新凯恩斯学派。受此启发,作者认为,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也应该有微观基础。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失业理论。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西方学界对失业进行微观分析的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但远没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够将已有关于失业微观分析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补充,力图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般规律,从中提取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那么,失业的微观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本书强调微观分析可以是寻找失业的微观原因,例如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局内人对工资的影响形成工资粘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失业。也可以是宏观原因的微观基础,例如总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是微观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单个工人的消费行为。更可以是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例如当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企业如何根据预期调整价格和工资。 因此,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失业问题研究的微观分析框架,相信这种微观分析会使失业问题的解释更丰富、更清晰、更准确。但本书的分析及观点并不完全是结论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观分析失业的一种思路,一个框架。强调微观分析的意义并不是说微观分析可以解释失业问题的全部,我们仍不能忽视失业的宏观原因,微观分析必须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业理论。 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业的原因。本书的微观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业理论基础上进行,并有所发展、突破。在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设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厂商和劳动者在企业内部及市场上的行为,包括工资确定和变动如何形成工资粘性,企业的投资需求为何不足,企业的技术选择以及各利益主体对技术变革的反应,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寻找行为,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古典型失业、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等进行了解释。但又不仅限于此,该书的失业原因分析及对应的失业类型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例如古典型失业认为失业的原因是工资过高,作者则认为是工资粘性。凯恩斯型失业只强调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还包括消费需求和厂商垄断。在第四章分析失业的结构性原因时,包括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内容。传统的摩擦性失业没有深入分析寻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认为寻找成本不仅来源于信息不充分,也来源于制度阻碍。 以传统失业类型为基础,本书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出发,分析企业内部工资的确定、投资需求、结构性原因和劳动力市场摩擦,且都围绕着工资展开。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工资水平高低如何与企业主利润最大化产生矛盾,如何与企业资本积累、投资需求以及技术选择相联系,如何影响消费需求,如何促使劳动者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流动,最终影响失业。以体现本书强调的失业的两个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碍。 由于信息不充分与企业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工资不能正确反映劳动力的供求,企业只能求助于数量调节劳动力,从而带来失业的变动。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市场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的工资决策、投资需求、技术变动以及失业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充分与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碍决定着摩擦性失业的多少。同时,无论在产品市场上还是劳动力市场上都会出现协调失灵,即交易成本会使个人的理性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 这里的信息问题包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对称等。这里的制度是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基本的社会制度,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既有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制度关系,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和无产阶级内部各自的制度关系(前者如厂商的垄断,后者如企业的局内人—局外人关系)。在这两大原因中,制度的影响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于微观分析深入到企业内部,因而可以更透彻地看到:基本的制度关系(劳资关系、收入分配)对失业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书在理论探索上的创新意义,这一理论上的分析建立在对现实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并将对现实经济中失业问题的治理产生指导意义。 作者尤其关注失业的微观分析对解决中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意义。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进行理论分析和以西方国家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之后,都有专门的部分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而且是在微观上进行。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与微观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例如国有企业的工资缺乏灵活性、国有企业投资需求的盲目性、企业技术选择与要素价格之间的错位、企业用工制度与下岗者的寻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说,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或国有企业改制等可以简单回答的。近年高经济增长率和高下岗、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成为困惑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的难题。这是否与微观行为有关呢?如果在企业雇佣行为和劳动者行为上进行协调、引导,就业会更加顺畅,失业率也会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后一章,作者综合地阐述了失业微观分析的政策含义及对中国的借鉴。失业的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议更多的是面向微观,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须取得微观主体的配合。这些观点都具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国企改革因素,产权问题解决不好会带来微观投资的失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僵化的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低效率。而推动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个塑造微观主体的过程。 总之,本书在微观分析失业问题上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对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实证检验,例如对战后美国的失业率进行计量分析。 本书研究了基本的失业理论,并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紧密联系中国的失业现状。因而该书既有理论内涵,又贴近现实经济;既把握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失业问题的脉络,又注重解决中国失业问题。它是一本耐读的经济学专著,也是一本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书。 2006年,中国存在巨大的就业缺口,将有1400万需要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失业问题得不到缓解是否会引发社会动乱?是否会威胁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国家发改委关于2006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劳动力总量的供过于求的问题将更趋严重。报告预测,2006年,16岁以上的人口增长将达到高峰值,新增劳动力1700多万。全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总量为2500万人。但是,预计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100万个,而需要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将高达1400万人。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高辉清博士指出,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他所说的第一次失业高峰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二次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国企工人下岗。高辉清表示,当前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将比前两次更加严重。主要原因不仅是需要工作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临产能过剩的严重局面。前几年在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达到空前的规模,使得增加就业的工作更加困难。 *方觉:老百姓对失业问题已经麻木* 这一波凶猛的失业洪峰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应对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环境呢?对于这个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旅美独立评论人士方觉对记者表示,失业问题存在已久,老百姓对此已经麻木,不大可能因此而闹出大事。 他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中国起码已经存在10年以上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严重,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但由于它存在的时间很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失业者或者潜在的失业者有一种麻木感了。” 曾经长期在中国大陆从事经济工作的方觉表示,中国的失业问题一部份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现像,比如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但方觉指出,还有一部份是政府政策造成的。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为什么失业问题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作为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转换一下思路,调整一下视角。例如,失业问题的中外论著大多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分析,单纯宏观分析及由此制订的政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那么,从微观角度考察失业是否也是一条有价值的路径呢?宁光杰博士的论著《失业问题研究——一个微观分析框架》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自19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宏观经济学需要有微观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是新凯恩斯学派。受此启发,作者认为,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也应该有微观基础。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失业理论。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西方学界对失业进行微观分析的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但远没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够将已有关于失业微观分析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补充,力图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般规律,从中提取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那么,失业的微观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本书强调微观分析可以是寻找失业的微观原因,例如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局内人对工资的影响形成工资粘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失业。也可以是宏观原因的微观基础,例如总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是微观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单个工人的消费行为。更可以是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例如当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企业如何根据预期调整价格和工资。 因此,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失业问题研究的微观分析框架,相信这种微观分析会使失业问题的解释更丰富、更清晰、更准确。但本书的分析及观点并不完全是结论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观分析失业的一种思路,一个框架。强调微观分析的意义并不是说微观分析可以解释失业问题的全部,我们仍不能忽视失业的宏观原因,微观分析必须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业理论。 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业的原因。本书的微观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业理论基础上进行,并有所发展、突破。在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设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厂商和劳动者在企业内部及市场上的行为,包括工资确定和变动如何形成工资粘性,企业的投资需求为何不足,企业的技术选择以及各利益主体对技术变革的反应,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寻找行为,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古典型失业、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等进行了解释。但又不仅限于此,该书的失业原因分析及对应的失业类型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例如古典型失业认为失业的原因是工资过高,作者则认为是工资粘性。凯恩斯型失业只强调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还包括消费需求和厂商垄断。在第四章分析失业的结构性原因时,包括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内容。传统的摩擦性失业没有深入分析寻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认为寻找成本不仅来源于信息不充分,也来源于制度阻碍。 以传统失业类型为基础,本书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出发,分析企业内部工资的确定、投资需求、结构性原因和劳动力市场摩擦,且都围绕着工资展开。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工资水平高低如何与企业主利润最大化产生矛盾,如何与企业资本积累、投资需求以及技术选择相联系,如何影响消费需求,如何促使劳动者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流动,最终影响失业。以体现本书强调的失业的两个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碍。 由于信息不充分与企业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工资不能正确反映劳动力的供求,企业只能求助于数量调节劳动力,从而带来失业的变动。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市场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的工资决策、投资需求、技术变动以及失业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充分与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碍决定着摩擦性失业的多少。同时,无论在产品市场上还是劳动力市场上都会出现协调失灵,即交易成本会使个人的理性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 这里的信息问题包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对称等。这里的制度是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基本的社会制度,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既有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制度关系,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和无产阶级内部各自的制度关系(前者如厂商的垄断,后者如企业的局内人—局外人关系)。在这两大原因中,制度的影响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于微观分析深入到企业内部,因而可以更透彻地看到:基本的制度关系(劳资关系、收入分配)对失业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书在理论探索上的创新意义,这一理论上的分析建立在对现实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并将对现实经济中失业问题的治理产生指导意义。 作者尤其关注失业的微观分析对解决中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意义。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进行理论分析和以西方国家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之后,都有专门的部分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而且是在微观上进行。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与微观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例如国有企业的工资缺乏灵活性、国有企业投资需求的盲目性、企业技术选择与要素价格之间的错位、企业用工制度与下岗者的寻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说,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或国有企业改制等可以简单回答的。近年高经济增长率和高下岗、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成为困惑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的难题。这是否与微观行为有关呢?如果在企业雇佣行为和劳动者行为上进行协调、引导,就业会更加顺畅,失业率也会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后一章,作者综合地阐述了失业微观分析的政策含义及对中国的借鉴。失业的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议更多的是面向微观,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须取得微观主体的配合。这些观点都具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国企改革因素,产权问题解决不好会带来微观投资的失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僵化的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低效率。而推动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个塑造微观主体的过程。 总之,本书在微观分析失业问题上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对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实证检验,例如对战后美国的失业率进行计量分析。 本书研究了基本的失业理论,并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紧密联系中国的失业现状。因而该书既有理论内涵,又贴近现实经济;既把握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失业问题的脉络,又注重解决中国失业问题。它是一本耐读的经济学专著,也是一本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书。

砂锅的用途和好处

砂锅的用途和好处,砂锅是中国传统炊具之一,砂锅的导热性很差,但这也是他的优点之一,能够达到长时间保温的效果。每个家庭几乎都有砂锅,那么砂锅的用途和好处有哪些呢

砂锅有哪些用处

砂锅的用途:煎、煮、炖、炸。使食物色鲜味美。

砂锅可以使锅中的食物保持长期的沸腾状态,肉质软烂,汤汁鲜美,特别适合炖鱼。砂锅中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无论是煎炸还是炖煮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合理的搭配饮食,还能增长自身免疫力,增强记忆力。砂锅的密封性很强,盖上锅盖后,容易入味,很好的处理食物的肉质,将汤羹的滋味发挥到及至,更容易入味。

新买的砂锅有很多注意事项

新买的砂锅中会出现一点点沙粒,使用之前要用刷子刷干净;砂锅内壁有细小的气泡,可将锅中加入一些清水,加热3-5分钟,然后洗干净就可以;砂锅煮东西,要先将锅外部的水分擦干净,小火加热,锅中水不够时应该添加温水或热水不能添加凉水。

砂锅可以制作很多美食,砂锅鱼,砂锅米线,煲仔饭,排骨冬瓜汤。砂锅炖出来的汤滋味香浓,唯美醇厚。

食物是美妙的,当代人们都在不断的在美食上推陈出新。不仅仅是日本月饼好吃中国当地的美食也是很地道的。中国是个大国家,人们制作出很多口味的美食。我们国家有传统的菜式,川菜、粤菜、湘菜等。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著名的小吃,全国各地,各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小吃。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很多食物都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酸甜苦辣,各有各的特色。不同地区的米粉味道自然是不同的,但不是所有地区都是能做出经典的味道。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的食物,不需要太多的辅料搭配,尽最大可能去展现食物本身的价值,才能发挥出食物本身的香味。

砂锅做饭的好处:

砂锅烧菜便于人体消化吸收。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营养系主任彭景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砂锅的最大优点在于受热、散热均匀,可长时间保温,适合需要用小火煨、焖、炖的,质地较老的食品。因为砂锅易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比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转化为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变成糊精……使之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炖煮豆子等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时,砂锅能让食材充分软化、更易消化,且不会刺激肠胃。

砂锅做菜还能更好地保护食材中有保健功能的酚类物质。

砂锅做饭的`坏处:

用砂锅炖制食物,由于密封较严,像羊肉、排骨等肉类的腥味、异味很难散发出去,并且部分低脂肪酸等不好的物质还存于食物及汤汁中,在长时间的热反应中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大家常用的普通砂锅可能还会含有石英之类的物质高温烧成,有的砂锅还经过涂釉料烧制。釉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就会随着食物长期进入人体,影响健康。特别是用砂锅炖制食物,一旦时间太长,食物的营养素平均损失率也较高,尤其是蔬菜类的维生素流失很多。

砂锅第一次用的处理方法:

1、刷子刷一下:新买回来砂锅第一次用前可以用硬一些的刷子刷一下,把砂锅内壁的很多的小沙粒刷掉,防止沙粒掉进食物中去,然后锅内装满清水放置3~5分钟,洗净擦干待用。

2、第一次最好熬粥:砂锅第一次最好用来熬粥或者煮一下淘米水,用来堵塞砂锅的微细孔隙,防止渗水。吃完饭后先不要刷锅,放在炉火旁烘烤,使面糊饭汁干结,把锅壁的微小孔隙堵住,然后把锅刷净。这样就可以防止漏水。

3、浸泡一天:砂锅在第一天使用前最好全部浸泡在水中大概泡一天的时间,用水浸泡是为了砂锅中的气泡跑出来,然后再用就不容易裂了。

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被煨食品的质地就越酥烂。

砂锅不要用来炒菜,一般使用砂锅来煲汤熬菜,因为炒菜的油温很高,当锅内的油被烧热时骤然放进凉菜,锅容易炸裂。所以在做饭的时候也应该先加水,然后才能移到炉火上,如果先烧锅后放水,也容易使锅炸裂。用砂锅熬汤、炖肉时要先往砂锅里放水,再把砂锅置于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

邓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3月18日出生,江苏海安人,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电视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兼有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高校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承担着《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艺术论》、《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诗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了五项省级研究课题和10余项厅级课题,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电视艺术论》、《宋词掇英》、《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等专著。冯锐:副教授,硕导,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目前主要从事于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学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际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各项研究课题12月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教材编写2部。范文霈:副教授,学士,男,1960年7月21日,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资料员、馆员,1988—1998年 扬州师范学院院电教中心讲师、电视台业务部主任,1999—2005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2003年起任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兼有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摄影家协会会员。倪其育:副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任,音视频技术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独立编著《音响技术及应用基础》(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音频技术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参与编写《电化教育应用技术》(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教育技术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声学技术》、《扬州大学学报》、《电子制作》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声源指向特性的研究”(2000.6~2002.12)、校级科研项目“教室硬件环境资源优化的研究”(2001.12~2004.1)等课题的研究。主持开发的《音频技术教程》多媒体课件,获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005年)一等奖。陈韵强:国家一级导演,现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兼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2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3次,江苏省“金凤凰奖”6次。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电视文艺片、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等,担任总导演策划编排过《天涯共此时》、《春江花月夜》、《烟花三月》等大型综艺节目,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武新宏:副教授,女,1965年6月出生,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河北廊坊人,扬州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电视媒介传播研究工作,主要承担《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工作。1990—1995年在扬州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做编辑,参与《戏曲志.扬州卷》编写工作;1996—2003年在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做电视编导,期间主要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金凤凰奖二等奖、省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省优秀新闻节目三等奖等奖项,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