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院士发表论文多少篇

发布时间:2024-07-02 23:50:54

院士发表论文多少篇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扩展资料: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8月,公示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袁隆平是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黑龙江延寿县经济发展顾问。

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以他命名的“程镕时公式”得到广泛应用,老人家的一生可以说是都在为科学而献身。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扩展资料

1、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2、人物评价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新浪网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简介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事迹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这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县城南郊,世代务农,其父袁兴烈读书求学,任过小学校长,后又谋生在外,并投身抗日战争。隆平的母亲高小毕业,任过教师,常以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变,日本侵华,并逐步侵占华北和中国内地。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样过着逃难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国破家亡的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军空袭,尸横遍野。这些悲惨景象,给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创伤,也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串串的问号:为什么中国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为什么外国强盗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上的高小和初中。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学会多种姿势游泳,可以横渡长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父亲迁回汉口上高中,曾获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1948年,隆平又随父迁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隆平全家议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气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慈善的母亲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经过家庭民主协商,最后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袁隆平上的农学系,经合并、调整,成为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等农业大学。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他服从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深感以前学得不深,既已任教,就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教学相长。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学。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放后10年来的回顾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到60年代,他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大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论文,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仍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在漫长的19年教学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吴孟超院士多少篇论文发表

肝胆之父吴孟超成就如下:

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

人物评价:

吴老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爱的气息,这种爱是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周围每一个人的爱。

作为同行,我们要学习吴老“知行合一”的大医境界。

吴孟超是一位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是一位勇攀高峰、成就卓著的科学大家,学校党委作出了向吴孟超学习的决定。

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吴老总是那样登高望远,在培养人才上,总是看得那么远、那么准,大家有口皆碑的,是他在关键时候作出的三次重要抉择。

他们分别是水稻之父袁隆平,医学泰斗吴孟超,眼科专家夏得昭,文学巨匠杨伯达,这4位伟人都去世了。

夏得昭,吴孟超,袁隆平,杨伯达,这4名院士都是非常的优秀,而且都是国家的栋梁,为祖国付出了很多。

吴孟超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同志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吴孟超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至1986年底已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

院士发表多少论文

韩家淮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是先天性免疫信号传导、细胞死亡与炎症领域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其领导的实验室在p38信号通路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同学生一起吃饭的导师

韩家淮把科研当作兴趣爱好。他认为,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献身,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他说:“只要你认定这是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做得对的事情,那就可以了。”韩家淮从事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因为远离应用终端,普通百姓对基础科研大多感到陌生。基础科学研究又有前置效应,即距成果投入应用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成本,而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因此,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很难被人理解。韩家淮说,要想创新,基础研究须得抓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让基础研究成为创新永不枯竭的源动力。同时,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一种“贵族精神”,要为了兴趣而做。如果只是为了赚钱,科研工作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不管在中国还是海外,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经济回报高的职业。

韩家淮一直惦记着要打造一个科学家们“最用得起的科研平台”。2012年,他主动请缨成立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并担任主任。如今厦门实验动物中心已经成为一个硬件管理高标准、服务一流、产品价格低廉的平台。相较于国内其他高校动辄3-5元/笼/天的小鼠饲养费用,厦大实验动物中心只要1.5元/笼/天。2017年,韩家淮又带领团队筹划建立了厦门大学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成功打破了学院之间的壁垒。以“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打造“最好、最全、最用得起”的科研平台。

除此之外,韩家淮十分注重教育的传承,倾心培养拔尖人才。他经常说,“我的愿望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让世界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变得更加美好”。为此,从2013年起,韩家淮多次主动请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韩家淮说,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而为了增进与实验室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韩家淮还创立了和学生一起吃饭的规矩:中午跟本科生吃饭,晚上“陪”研究生吃饭。

找到细胞坏死的“开关”

炎症反应是诸多疾病治疗的第一步,炎-癌互作亦是癌症发生的重要环节。韩家淮作为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团队的“领头雁”,在多年研究中,他带领实验室逐步解析p38信号通路的核心部分,打通p38信号通路。这项研究帮助开发了治疗炎症和癌症的新药,且该项研究一直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p38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它在许多生物学反应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发育、分化、衰老、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韩家淮最富有代表性的成果要数找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开关”。近几年,韩家淮带领团队对程序性细胞坏死的分子机理和病理学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揭示了调控细胞坏死的多个重要机制,找到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开关”。韩家淮说,“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如果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调控机制,就能找到‘开关’,能把细胞的坏死转换为安全的凋亡。”

2009年,韩家淮和其他实验室分别独立鉴定出细胞凋亡和程序性细胞坏死相互转换的“分子开关”——蛋白激酶RIP3。随后,韩家淮带领团队和其他同行又分别独立鉴定出了细胞焦亡中的一个重要执行蛋白——Gasdermin D(GSDMD)。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这一领域的核心科学难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相关研究成果入选首届“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韩家淮认为蛋白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他带领团队5年磨一剑,终于在2015年成功开发出新型蛋白质组定量技术。该研究成果在蛋白组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从科研到临床;从蛋白质组定量,到蛋白相互作用。只要关于蛋白定量问题,都有该技术的身影。同时,国内科学家应用这一技术解决了很多科学难题,甚至超越了国际水平。(王慧兰)

相关链接:

韩家淮院士简介

韩家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专家,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是先天性免疫信号传导、细胞死亡与炎症领域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其领导的实验室在p38信号通路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福建省 科技 重大贡献奖、厦门大学南强特等奖,入选科学网十大创新人物、全国优秀 科技 工作者。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CNS及子刊文章50余篇。论文被引用57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近3300次。

一些知名专家发表多少论文怎么写?答案如下:第一步是写明白它的含义,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在以结果为导向,工作职责最终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并对价值进行优化即可。

一些知名专家发表许多论文,是通过不断学习专业文献加以借鉴和总结,有条件还可以用于实践检验,逐步成就一篇篇论文发表。

院士发表论文多少

周又元院士主要的贡献是研究出了天体物理的运动及活动轨迹,这让我们为以后研究天体物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张青莲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特别是有关同位素化学及重水的研究,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大部分已总结于所发表的《从事同位素化学研究五十年》(1985)一文中;并为中国各种轻同位素的研制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热心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曾任《化学学报》主编,现任《无机化学丛书》主编。1980年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稳定同位素专业分组组长。1983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常务委员。

天体物理学家周又元院士发表论文100余篇,而且还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质量,发现了短时标变化规律新类型等等贡献,他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和国家科研工作。我们都知道能当上国家院士的人必定是百里无一的人才。国家也因此花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培养,他们的一生都在为祖国强大而奉献着,所以每一位人才的逝世都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对国家来说是痛失了一大批宝藏,他们对国家的作用是真的是很大。

周又元院士所涉及的领域普通人看起来会很深奥,说起来会涉及到很多人的知识盲区。他的身份有很多,当过教授,也当过博士生的导师,他还是物理学家,还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无论是哪一个身份,单独拿出来讲都是非常的厉害,然而周又元院士一点都不在乎,对于这些头衔如粪土一般的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生,他的科研成就也是拿到了不少奖项,他曾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在21世纪初的时候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2018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把宇宙中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周又元星”,可见周又元院士在这一领域上有着很大的贡献,就连国际的天文学联合会都认可他的付出。周又元院士曾经赠言后背,他曾说“要好好做人,做好事”。这一句话很好的教育了后辈,让他们得到了思考醒悟。对周又元院士的逝世表示惋惜,一路走好。

各位看官,如果你们还知道周又元院士有其它哪些重大贡献的话,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中科院发表论文多少篇

只要两篇就可以,但是中科院的学生不可以随便发论文的,一般要导师指定的杂志才行。论文要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还要规定期刊的影响因子不低于一个标准。所以中科院的博士一般很难如期毕业。

科研能力特别出众的大牛有可能,百里挑一吧,一届里面一个都没有也绝对可能,毕竟编制没那么多,和985大学博士毕业能不能留校一样的问题,从实际上来说不可能,但是不排除极个别特别有潜力的博士启动特别程序留下来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