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2018高校jacs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4:06:06

2018高校jacs发表论文

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三所学校综合实力差不多,下面多角度进行二者对比:

一、学校荣誉对比

1、青岛大学:该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华文教育基地。

2、青岛科技大学:该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曾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化学工业部,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3、山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该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培计划”、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111计划”。

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属重点大学。

二、师资力量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3897人。其中,专任教师263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8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

发达国家院士9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3人,教育部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

专职院士:张嗣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祖华(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李长明(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葛树志(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赵春华(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有青(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青岛科技大学:截至2021年5月,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

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43人。

省级教学名师17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

3、山东师范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

双聘院士:徐至展、郭柏灵、佟振合、朱健康、曹进德、张勇民。

国家“万人计划”:商志晓、万光侠、唐波、张春阳、魏建、徐继存、吕文明。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吴义勤、张文新、刘希玉、冯献忠、董育斌、王敦友、于天龙、胡斌、张磊、马长乐、郑元杰、王传奎、江林昌、何洪彬、徐继存、李平。

三、学术研究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0余个。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4月,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3项。

其中,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列全国高校第74位;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列全国高校第56位。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8篇,列全国高校第69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5位;2018年已发表SCI论文2400篇。

ESI高被引论文120篇。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以上奖励84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179件。

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从入围百强到2018年的第69位,成为山东省上升势头最为显著的一家医院。

2018年,学校获5项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有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5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青岛科技大学:据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7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教育厅),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发改委),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0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据官网2016年8月显示,该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累计达到9亿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个。

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校于2009年、2011年在山东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上,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报道。

3、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71项,36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生共发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学年有200篇,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国际顶级期刊。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岛大学、百度百科——青岛科技大学、百度百科——山东师范大学

肯定青岛大学啊青岛比济南好而且现在师范类和农业类的没人去

理科生,要选工科或理科专业的话可以考虑青岛科技大学。很多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的。其他两个可能文科生选择要好一点吧

理科生去青岛科技吧,轮理工青稞要好于其他两个。

高校发表jacs论文

最近才发过一篇Angew的过来强答一下。总得感觉就是作为一个腿部挂件,导师对整个工作的影响远大于我个人努力。

而且影响因子评价中总文章数是分母,很大型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容易显著提高,不过也不容易波动。加上JACS既有简讯类文章,又有全文型的文章,这也是影响它影响因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论,JACS以其总优势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执掌化学类期刊之牛耳者。

JACS可以说是每个化学人梦寐以求的能发一篇论文的地方。可以说是化学类杂志的龙头。有些人会说美国化学会志的影响因子不是最高,这个有点像以人均GDP来衡量国力的强大与否一样。影响因子就是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

很狭隘的一个评价指标。2003年JACS的影响因子是6.5,可是它的总引证次数和被引次数是雄踞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这说明JACS的覆盖面、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

根据最近的学术报道,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CoCu纳米芯片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应用研究”的论文。该研究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Cu合金纳米芯片,并将其应用于反应性气体传感器中。研究显示,在CO2和NH3等反应性气体的作用下,CoCu纳米芯片的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CoCu纳米芯片可用作一种非常灵敏和准确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并有望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和制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成果为新型纳米电化学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对于促进纳米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来源于:西湖大学WestlakeUniversity 原文链接: Undergraduate: I want papers, more papers,more more papers.Graduate: I want papers, more papers, JACSpapers.Postdoc: I want HIJ (High Impact FactorJournal) papers.如果你也学化学,如果你也搞科研,看到这样的心路历程,是不是代入感很强?这是西湖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在成为一名独立PI之前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的心态变化。在西湖大学,不管是遴选学术人才还是面试博士新生,我们都曾强调“不唯论文”。然而,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次成果转化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篇篇学术论文的支撑。不唯论文,不代表不看论文,更不代表不发表论文。那,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作为一名博士生、博士后或年轻博导,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否有人曾与你讨论过这个问题?本周二晚上,在学校研究生会主办的WeSalon微沙龙活动上,黄嘉兴翻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第一篇”论文,首次吐露每篇“第一次”发表前后的真实故事,并以此引出——如今作为一名资深教授,他对“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了哪些新的理解。这是一场故事与观点齐飞、风趣与睿智兼备的分享,所以我们第一时间整理出这篇干货版回顾。黄老师提醒,这仅是他一家之言,但如果这样的分享与传播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准备好了吗?黄老师开讲了。01 本科阶段发论文   接受一次科研训练 我本科是在中科大念的化学物理,当年中科大的本科读五年,一般第五年进实验室。1999年我上大四,当时成绩一般,为了获取研究经验,就提前进了实验室,充当了相当于科研助理的角色。那时候我想,我的学习一般,说明我没有把国家和社会对我的“输入”吸收好,但这也许并不代表我的“输出”就不行了。一开始我真的想,能够起点小作用、打打下手,甚至能帮人洗个烧杯就很开心了。后来带我的博士生也许是看我还算勤快,把我“拉”进了他的一个工作。文章写完后,我就抱着使劲读,偶尔能帮忙改动一二就好开心,觉得我又起到了一点作用。最终他和我的导师愿意把我的名字包含在作者里面,我觉得很荣幸。人生第一次,我名字的拼音变成铅字,出现在国际期刊上,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开心得不得了的事情,对我个人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大致半年以后,我的导师谢毅教授说你不要满足于跟在博士生后面当小跟班了,自己折腾折腾,还给了我一沓使用科研仪器设备的机时票(我们称之为“白条”)。当时我作为一个小小的本科生,就拥有了自己的“白条”,这代表着导师无与伦比的信任,让我激动不已。最终,我有幸做出了自己的一些发现,也有机会开始写自己第一作者的论文。我把这篇文章当作自己的baby一样,茶饭不思地在实验室里关了一个月,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第一次自己发现一个东西、解释一个东西,再把它写出来、投出去。那个年代文章是邮寄的,审稿人意见用传真传回来,每次传达室电话一来说有传真,我都好开心,赶紧骑着自行车过去,看看是谁的文章。惊喜的是,审稿人竟然说这篇文章写得挺好的(it's well written)——迄今为止我都不知道这位审稿人是谁,但是我会一直记得他/她的那次鼓励。那么回头看,这些文章的意义在哪里?它们没有带来重大的技术革新,也没有带来理论突破,肯定没有改变世界,但它们的确在科学文献中记录了一个个新合成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参考。对我个人来讲,这些经历给了我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正面激励,为我今后的科研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历练。那些论文,按今天流行的观点看,多属于“低影响,或低影响因子论文”,但是那些论文却让好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人生第一次虽不完美,但却相对完整的科研训练,为后来国内科学研究的迅速上升提供了人才储备。02 读博阶段发论文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后来我到了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一开始做的是导师给的题目,磨了两年多,做得很纠结,差点就被虐到转学。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真爱”出来了——我捣鼓出了一个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这篇文章反而发表得更早,成了我在读博阶段的第一篇一作文章,发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 Science和美国化学工程新闻(C&E News)都为我们这个工作写了Highlight,我自己后来也沿着这个方向出了几篇第一作者的文章。这是我的博士导师执教十几年来的第一篇JACS,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人生巅峰”了。当时很多人觉得我们运气好,这么简单的工作也能发JACS:it's a cute little synthesis,说得我自己都这么觉得了。但是时间久了就发现,这篇文章有很多人在跟进。其实我们合成或制备新材料,方法学越简单、越普适,能吸引很多人跳进来跟着你做,这绝对是一个好事;如果你没有教会读者什么,也没有让人从你的工作中受益,即使发了Science、Nature这样的明星期刊,那是不是也多为自娱自乐?Agnes Pockels是我个人很敬佩的一位18世纪自学成才的德国女科学家,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I learned to my great joy that my work is being used by others for their investigations”。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应该是后人的垫脚石,这应该是我们发表论文的一个基本目的。03 博后阶段发文章学会啃硬骨头我在UC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课题组做了三年博后。这是我在博后阶段的第一篇文章,我们发现飘在水表面的纳米颗粒在干燥过程中有时会自动排列成非常漂亮且规整的花纹。我记得第一次在扫描电镜下看到这些花纹大约是凌晨3点,Berkeley的学生都喜欢半夜上山做电镜,因为白天电镜太忙了。我和同组的Franklin看完电镜,看着山下的夜景悲喜交加:这么漂亮的发现,但恐怕我们怎么也搞不明白的。杨老师作为导师,没有跟着我们一起退缩,我和Franklin每个周会都在纠结该跟杨老师讲什么。甚至投稿之后,对审稿人的意见,我们也觉得搞不定,就跑去跟杨老师说要不就算了吧,换个容易的期刊投投?杨老师没说话,我们倒有点自惭形秽了,咬咬牙再试试吧。当时有两个思路,一个是用蛮力,不用分析太多,野蛮重复它100次,应该总能弄出来吧?结果试到第10次的时候,我们就快崩溃了。后来觉得不行,要不我就试试认真理性地分析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终于冷静下来,从头分析、猜想,又做了几个快速模拟实验,结果发现,我还真有可能抓到了关键问题的蛛丝马迹。我跟我带的本科生Steve说,要不要吃完晚饭之后陪我熬夜拼一把? 如果成功的话我第二天早上带你吃早饭去,吃很贵的那家早饭。结果实验出奇的顺利,本来想熬到6:00吃早饭,结果不仅3:00多就弄完了,还有新发现,然后我们两个人在实验室枯坐到天亮去吃早饭。所以这篇文章的经历对我来说也是一次“蜕变”,我从本科到研究生时代的科研是“行云流水”型的,打不过就跑,其实内心是比较容易放弃的,碰到难题就不干了,因为总能找到另一个。如果我们在一个热门领域的好时机进入,或者恰巧发现了一个“金矿”,那随手一挖都是“金子”,但这样就缺少一个啃硬骨头的经历。这篇文章的过程让我意识到,硬骨头其实是啃得动的,而且往往把硬骨头分解开来,有时会发现它其实也没有那么难的,我缺的是一点坚持的精神和信心。04 PI阶段发文章有了更多新的思考2007年9月,我在美国西北大学找到了一份教职,作为一个PI要开始自己做主,我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关了。明显的变化是,我的时间开始变得有限,我要上课,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上作为助理教授,我认为我们应该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应该只发“有用”的文章,争取每篇都有影响,还要考虑培养学生,让他们尽快通过发表自己的第一作者论文,找到成就感。后来我们课题组慢慢形成了一些发表文章的哲学,也还是那个问题:我们发表文章是为了什么。将我们的科学思想及发现与人分享,教会别人一些事情,这是发文章的要义,也是一个最朴素的目的。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节选自黄嘉兴去年发表在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上的一篇编者按)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发文章去指出和纠正领域内的错误认知。除了常见的发表“新东西”的模式,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指出和纠正一些错误,当然这要求我们的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举一个例子,十多年前人们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非常高的刚性,这被归结于一些与二维材料有关的神奇性质,吸引全世界众多研究人员跳进来研究。但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不幸的错误,早期的工作中,氧化石墨烯膜样品是使用氧化铝过滤膜得到的,而氧化铝在弱酸性的水溶液中会被腐蚀而生成三价铝离子,从而将带负电的氧化石墨烯交联了。也就是说,前面有一系列关于氧化石墨烯奇妙性能的发现,其实是基于被污染的样品,并非反映了这个材料本身的性质。后来听有的老师说,他们有些学生看到我们这篇文章时,几乎是泪流满面的,因为终于明白为什么前人的工作不好重复了。大家突然意识到,在这一个氧化石墨烯的方向上,整座大厦的基础假设是不正确的。这篇文章的科学内容超级简单,就是基于一个几乎高中生都学过的无机化学反应,但是却纠正了对于氧化石墨烯一个基本特性的认识,成了我们的代表作之一,也催生了我们后续一系列具有类似风格和功能的文章。又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发表论文去发声、去呼吁。这是最近的一个例子,疫情憋家里的时候写了这个东西,目的是想分析一下对病毒的常见误解,分享一些从物质科学角度对疫情中的科学问题的分析,也指出了一些值得做的研究问题。当时我跟一个非常有名的流感病毒学家聊了一次,他当着我的面跟我说,病毒颗粒是100纳米尺寸的,戴口罩没有用,挡不住的。我当场就呆住了,病人呼出来的病毒绝对不是一个个裸露的颗粒啊,它们是被一堆乱七八糟的从呼吸道里出来的东西包起来的。口罩要挡住的当然不是一个个100纳米的颗粒,而是几十微米、甚至几百微米的飞沫液滴或者飞沫核。他也呆住了,想了想,说:你说得对。这件事对我来讲就是一针强心剂,我发现原来专门研究病毒的人,竟然也有这样的认知盲点,看来这方面需要有人做些事情。于是我找了当时组里的、以前的学生一起学习基础知识、调研文献,也很有幸认识了一些国内一线的医生和生医专家,在西北大学居家令开始之前一起写了这篇(呼吁物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研究人员主动思考与疫情相关的科学问题的)论文,并在武汉解封那天线上发表。当然,发论文有时候还可以玩得很有趣。我们有一次受邀评价中国科技大学俞书宏老师的一个工作,用细菌来合成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我们意识到,俞老师这个工作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他们很谦卑地把自己与细菌放到了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细菌一起同步进行合成。这个亮点一下子让我们想到了小黄人(minions),顿时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标题“Working with Minions”。我们实在太喜欢这个idea了,所以不惜花了几百美元找人制图,又花了几百美元取得电影公司的形象授权。这应该是所有科学文献上第一次出现小黄人的形象。It's really fun,但其实里面也隐含着科学意义。发表论文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你结交异时异地的朋友。2016年,我受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去日本做了一个JSPS的巡回报告,从南到北访问了七所大学和研究所。在此之前,我基本上不认识日本学术圈的朋友。提名我的京都大学教授,是因为几年前审过我的一篇论文,甚为喜欢,便主动到我的实验室来访问,先考察了一下我的"人品",然后热情地邀请我去日本访问。在名古屋大学,还碰到一位挺有名的老师直白地问我,说他的研究兴趣好像和我没有任何交集,纳闷我见他要聊什么?几句话之后,他激动地打开书柜,翻出几篇论文说:这个“Huang”就是你吗?原来,他不久前恰巧读到了我十几年前博士期间发表的几篇论文,没想到我竟然直接送上门来了!接下来自然谈得甚是愉快,也成了朋友。再后来到了筑波的日本国立材料研究院,给完报告之后,一位知名的教授上来跟我道歉,说他曾经审过我的一篇论文,意见是拒稿,但刚刚听我讲完后意识到,他当时并没有认真读我的文章,草率地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为他的坦诚所感动,也感叹这份由论文而引出的缘分,当然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最后回到我们的问题: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我想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去改变世界,也许我们自己有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论文背后更高远的意义,但你要守住的底线和初心是,不要抱着“刷单”的心态去对待你的或者别人的每一篇文章。发了“大文章”自然值得祝贺,但是“小文章”也无需妄自菲薄,无论文章是大是小,作为第一作者,你必须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概括承受,随时能娓娓道来。除了大学以外,还有很多地方,例如一些公司或直接以重点目标和任务为导向的机构里,也开展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工作。我认为大学里的科研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大学”这个含义里的科研,是要为全人类创造公共知识产品,我们工作的价值往往也体现在它能让多少科学家的工作受益,以及最终怎样回馈社会,说穿了大学里的科研带有教育属性。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们发表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广义的“教育”——把我们的发现、发明、心得,还有思想,教会其他的研究者,还有将来那些异时异地的好朋友们,让他们能从中受益,以推进他们的工作。So we publish to share, to teach and to educate.

非常困难,基本申请不到。

一线985的话,比如清北+华东五校,直接副教授的可能性极小,不过两篇JACS应该足够跳过国内博后这一阶段了。

可以考虑出国呆个三五年然后回来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之类的职位入职,高一点直接拿到青千,再拼个三五年拿到正教授/长聘副教授;也可以直接从特聘副研究员做起,拼个三五年,低的话拿到副教授,高的话也许能冲优青。

二线985的情况,比照一线985降一点吧,比如说给一个副教授,但是要求三年或者五年期满要达到一定考核条件。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你一篇JACS就“没有动力了”,以上十之八九都没戏。

以985为标准的话,说实话,2篇jacs真的不够看的。

总结如下:

虽然jacs是很好的文章,也很难发,但是拿2篇jacs就来应聘985的教职,就是未免太瞧不起同行的水平了。

全世界中国人博士,手里2篇jacs的怎么也有百来个(或者更多),他们也照样得混做博后,混经历,熬时间,套帽子。如果你没有海外经历,也就单凭2篇jacs的话,211,985想直接拿副高可能不太现实。

我建议出国做博后交流3年,再攒点文章和connection,最好拿个帽子,这样去当教授才会稳点。

2018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

3篇sci能进好的985,211。学期发表3篇SCI论文,专业、综测排名双第一,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手捧多个数学建模奖项。已成功推免至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专业!你没看错,这位同学就在我们身边!他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级海洋科学专业的周书逸第一篇SCI论文《ConvLSTM-Based Wave Forecasts in the South and East China Seas》,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是谨小慎微又忐忑煎熬的。幸运的是,导师和学长学姐们都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第一次写论文,很多步骤和细节他都不甚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董老师都会帮忙指导修改。就这样,在董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开组会,讨论科研进程、汇报进度。

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三所学校综合实力差不多,下面多角度进行二者对比:

一、学校荣誉对比

1、青岛大学:该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华文教育基地。

2、青岛科技大学:该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曾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化学工业部,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3、山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该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培计划”、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111计划”。

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属重点大学。

二、师资力量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3897人。其中,专任教师263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8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

发达国家院士9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3人,教育部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

专职院士:张嗣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祖华(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李长明(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葛树志(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赵春华(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有青(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青岛科技大学:截至2021年5月,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

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43人。

省级教学名师17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

3、山东师范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

双聘院士:徐至展、郭柏灵、佟振合、朱健康、曹进德、张勇民。

国家“万人计划”:商志晓、万光侠、唐波、张春阳、魏建、徐继存、吕文明。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吴义勤、张文新、刘希玉、冯献忠、董育斌、王敦友、于天龙、胡斌、张磊、马长乐、郑元杰、王传奎、江林昌、何洪彬、徐继存、李平。

三、学术研究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0余个。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4月,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3项。

其中,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列全国高校第74位;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列全国高校第56位。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8篇,列全国高校第69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5位;2018年已发表SCI论文2400篇。

ESI高被引论文120篇。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以上奖励84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179件。

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从入围百强到2018年的第69位,成为山东省上升势头最为显著的一家医院。

2018年,学校获5项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有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5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青岛科技大学:据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7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教育厅),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发改委),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0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据官网2016年8月显示,该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累计达到9亿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个。

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校于2009年、2011年在山东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上,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报道。

3、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71项,36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生共发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学年有200篇,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国际顶级期刊。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岛大学、百度百科——青岛科技大学、百度百科——山东师范大学

Letpub发布2018年中国大学SCI发表数量(相关新闻见链接),由于SCI论文和各所大学博士毕业息息相关,引起了各方博士讨论。同时,近期中科大博士因为毕业困难自杀、翟博士事件的发生,也让许多人关注起博士生们的毕业问题。那么,这就来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哪些大学毕业最难呢?那当然是导师要求高的学校最难咯。为了量化难度,我们选取了Letpub中SCI论文发表数量靠前的理工科院校进行了分析,以2018年SCI论文和各校官网最新数据为准。首先是研究生群体的总体培养强度,从结果看出上交、哈工大和西安交大的培养强度最高。尤其是上交和哈工大更是与其他各校拉出了一个档次的差距。但是,由于这项数据包含了硕士生数量,而不同学校的硕士学制不同,三年学制的硕士在成果方面确实比两年制硕士多,所以仅供参考。在大多数情况下,博士生是各学校的研究工作的核心,所以后续数据将会排除硕士生数量进行对比。总体培养强度=SCI论文数/(博士生人数+硕士生人数)第二项数据是各校博士生人均发表论文数量,结果可以看到上海交大又是第一,天津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列二三四名。除了清华北大以外,其他各校博士人均发表数据均大于1,也就意味着每个博士每年要发表至少1篇SCI论文,4年学制的博士平均发表4篇SCI论文才算合格,而如果在上交读博士,那就平均得发表6篇论文,真的是太可怕了。博士人均发表论文=SCI论文数/博士生人数当然,可能许多人也会说很多SCI期刊都是垃圾,只有发表在高端期刊上的论文才能代表科研实力,那就进入了第三项数据:人均top期刊发表数。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中科院一区的期刊代表了该领域前5%的水平,能在这样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说明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绝对认可,处于世界级水平。而从结果看,天津大学、上交和中山大学位列前三。人均top期刊发表数=中科院一区SCI论文数/博士生人数中科院二区期刊位列本领域5%~20%,虽然不如一区期刊厉害,但基本上也代表了该研究在本领域中具有很强竞争力,这是高校研究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各校人均发表的一区和二区论文数量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学校的科研实力。从结果看,上海交大再拿下了一个冠军,天大和中山大学表现也很优异。人均top期刊发表数=中科院一区+二区SCI论文数/博士生人数从现有统计结果看来,所有博士中毕业难度最高的学校就是上海交大、天津大学和中山大学了,大家报考这些学校的博士时千万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哦!说实话,数据分析到这里我个人感到非常诧异。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在SCI数量上不及上海交大时,我还认为那是因为上海交大博士们灌水能力极强,其实期刊质量并不高。然而,无论是人均中科院一区还是二区期刊发表数量,上海交大等学校都位居前列时,个人认为清华北大的博士及研究生培养整体水平可能真的必须迎头赶上。作为中国最厉害的两所学校,不能仅仅在总量上位居前两位就满足了,人均也必须都高出其他学校一截才能满足人民对他们的期望!展开阅读全文发布于 4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同 116喜欢 9分享评论 44评论 44Malpasse博士平均毕业年限,国内前四是上海交大、哈工大、北航、西工大2019-03-295张磊和专业设置有关系,大多数一区的期刊都是水期刊,北大的专业确实不如工科专业容易水一区

这主要是为了能够让这些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也能够有自己的一些成就和代表作品。

2018年高校发表sci论文排行

青岛大学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还有正在规划建设占地3200余亩的胶州科教园区。固定资产28亿元,馆藏图书406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主办7种学术期刊。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57项。

其中,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3项,列全国高校第54位。发表SCI收录论文6300余篇,其中2018年发表SCI论文2435篇,列全国高校第61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9位。ESI高被引论文123篇。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获授权专利1296件。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2018年列第69位,成为山东省上升势头最为显著的医院。

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三所学校综合实力差不多,下面多角度进行二者对比:

一、学校荣誉对比

1、青岛大学:该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华文教育基地。

2、青岛科技大学:该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曾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化学工业部,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3、山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该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培计划”、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111计划”。

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属重点大学。

二、师资力量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3897人。其中,专任教师263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8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

发达国家院士9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3人,教育部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

专职院士:张嗣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祖华(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李长明(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葛树志(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赵春华(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有青(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青岛科技大学:截至2021年5月,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

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43人。

省级教学名师17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

3、山东师范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

双聘院士:徐至展、郭柏灵、佟振合、朱健康、曹进德、张勇民。

国家“万人计划”:商志晓、万光侠、唐波、张春阳、魏建、徐继存、吕文明。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吴义勤、张文新、刘希玉、冯献忠、董育斌、王敦友、于天龙、胡斌、张磊、马长乐、郑元杰、王传奎、江林昌、何洪彬、徐继存、李平。

三、学术研究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0余个。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4月,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3项。

其中,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列全国高校第74位;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列全国高校第56位。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8篇,列全国高校第69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5位;2018年已发表SCI论文2400篇。

ESI高被引论文120篇。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以上奖励84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179件。

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从入围百强到2018年的第69位,成为山东省上升势头最为显著的一家医院。

2018年,学校获5项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有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5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青岛科技大学:据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7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教育厅),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发改委),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0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据官网2016年8月显示,该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累计达到9亿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个。

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校于2009年、2011年在山东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上,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报道。

3、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71项,36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生共发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学年有200篇,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国际顶级期刊。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岛大学、百度百科——青岛科技大学、百度百科——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考研资料》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截至2021年7月,学校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

sci材料类杂志推荐:

1、JOURNALOFVACUUMSCIENCE&TECHNOLOGYA

issn:0734-2101

2018-2019最新影响因子:1.833

出版地:UNITEDSTATES

出版周期:Bimonthly

审稿速度:一般,3-6周

平均录用比例:容易

2、MATERIALSSCIENCEANDTECHNOLOGY

issn:0267-0836

2018-2019最新影响因子:1.938

出版地:ENGLAND

出版周期:Monthly

审稿速度:约2.6个月

平均录用比例:容易

3、MATERIALSTRANSACTIONS

issn:1345-9678

2018-2019最新影响因子:0.764

出版地:JAPAN

出版周期:Monthly

审稿速度:约3.5个月

平均录用比例:容易

4、METALLURGICALANDMATERIALSTRANSACTIONSA-PHYSICALMETALLURGYANDMATERIALSSCIENCE

issn:1073-5623

2018-2019最新影响因子:1.985

出版地:UNITEDSTATES

出版周期:Monthly

审稿速度:约3.8个月

平均录用比例:较易

5、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投稿比例:5445

4.455%

6、MaterialsLetters《材料快报》

投稿比例:4917

4.023%

7、AppliedSurfaceScience《应用表面科学》

投稿比例:3878

3.173%

8、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物理化学杂志,C辑》

投稿比例:3459

2.830%

9、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StructuralMaterialsPropertiesMicrostructureandProcessing《材料科学与工程,A辑:结构材料》

投稿比例:3304

2.703%

10、JournalofInorganicMaterials《无机材料学报》

投稿比例:2628

2.150%

国内很多高校都比较认可sci期刊,不管是提升科研能力或者是研究生论文,选择sci论文发表的人员比较多。sci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是什么论文都能发表sci论文的,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2018年高校本科发表SCI论文

本科发表sci能保研的。保研是有多个条件的,本科发表sci可以证明该本科生有比较高的科研水平,可以助力保研,但仅靠发表sci,就获得保研资格,还是比较难的。保研要求中有一些是硬性标准,这些硬性标准是一个学生获得保研资格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发表sci无法替代的。比如CET6成绩是硬性标准。

锦上添花

只能说本科期间发表1篇SCI论文,对保送研究生帮助非常大,意味着你的保研几率增大,但是不能保证你一定能保研。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保研要求,但是一般都会着重考察学生的学分绩点、专业课的成绩单、成绩排名、英语成绩等。发表sci可以作为你保研的论文加分项,此外发表SCI论文对考研复试也有很大的帮助,当你考研初试过了之后,复试正常发挥,然后还发表一篇SCI论文,优势非常明显,基本上都能够复试通过,成功上岸研究生的概率非常大。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联系好目标院校的导师,只要导师愿意要你,你已经成功80%了!

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岛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106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简介:

青岛大学(Qingdao University)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简称青大(QU),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学校最早的源头是创建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后来成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另一源头是创建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后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抗战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青岛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了医学院,后来成为青岛医学院。1993年,原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

截至2021年7月,学校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在建占地3200余亩的胶州科教园区;馆藏图书325万册;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9500余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

发展历史

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原国立山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曾呈奎、青岛市市委书记王今吾等代表提出“关于创办新型的综合性青岛大学”的议案。同年8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重建青岛大学的汇报,不久,亲自为青岛大学题写校名。1985年9月13日,举行开学典礼。

院系设置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设有34个学院和医学部,招生本科专业79个,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17日,本校有教职工3900余人,专任教师2600余人(教授475人、副教授896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6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30人。13名学者入选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列全国高校第66位,15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65%。近5年博士后基金数量列全国21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17日,现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型;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入选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和1个高峰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2个优势特色培育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3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项目、5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国家精品课程14门,国家一流课程6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4月,学校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发展各类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2所,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合作项目9个。

2016年12月9日,青岛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设立的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青岛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构建新世纪跨基因组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通过学校各类项目公派出国(境)交流的学生近10%。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青岛港集团等2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平台。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4月,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3项。其中,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8篇;2018年已发表SCI论文2400篇。ESI高被引论文120篇。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以上奖励84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179件。

2018年,学校获5项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有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5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朝鲜语

山东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轻化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经融学、医学检验、绘画、医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核心,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软件工程专业为核心,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金融学专业为核心,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组建的专业群

国家重点学科:眼科学、生理学(培育)

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学、病原生物学、凝聚态物理、系统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纺织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金融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内科学、儿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美术学、音乐学、课程与教学论、车辆工程

山东省一流学科: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学、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