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赵宇亮院士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5:55:13

赵宇亮院士发表的论文

赵忠贤物理学家。辽宁新民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1967-1972年参加几项国防任务。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郭光灿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1942年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发现在环境作用下不会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可望实用的量子处理器,被实验证实。在实验上实现远距离的量子密钥传输,建立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独特的安全保密优点。在实验上验证了K-S理论,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理论。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特性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建国物理化学家。1959年生于福建平潭。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做助理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理化科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分析、表面物理化学和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获得了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分别论证了扫描隧道显微术对单分子直接成像的可能性与限制因素,并进而确定了C 表面晶格的取向特征。此外,发展了确定单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取向与局域电子态的方法,提出了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同质分子超晶格的新途径。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1950年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震西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42年9月3日出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总经理、研究员。长期从事磁性非晶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quot;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1940年2月生,1963年中国科大技术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研究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和超快激光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染料可调谐激光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研究非线性光学和光参量宽调谐激光,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研究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取得多项国内外领先成果和发明。研究超快激光,国内首创全固态飞秒光源和国际领先宽调谐飞秒激光器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1940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西德马普协会固体所进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别在法国科研中心波尔多固体化学研究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离子: 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的输运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质。高能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发表论文下2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长期从事固态离子学的研究,是我国固态离子学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锂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在固态离子学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现担任国际固态离子学学会的委员、“ Solid State Ionics ”国际杂志的编委,中国固态离子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固态离子学学会理事长。发表论文2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3项。曾是国家863计划二次锂电池专题负责人并参加了课题研究,主持了专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全国11个子课题研究的协调。近年来取得纳米金属储锂合金负极材料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被美国能源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的唯一一篇中国的文献。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中立,男,1934年生,安徽安庆人,长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历任祁连山地质队、甘肃第六地质队、甘肃区调队的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甘肃省地矿局的副局长、总工程师,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地矿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顾问。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岩浆矿床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2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陈毓川,1934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矿床地质专家。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所长,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现任国土资源部研究员、总工程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郑绵平,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11月出生于福建漳州,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主任,矿床地质所研究员,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研究软类矿床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床42年,在中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4篇,专著5部,对青藏高原盐湖和盐矿勘查评价进行了系统和创新性研究,取得若干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为我国拥、硼、钾盐类资源的发现、勘查与开发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盐境地质生态学、“盐湖农业”及盐湖学研究体系。裴荣富生于1924年8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历任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iagod)兼协会大构造与矿床专业委员会(ctod/iagod)副主席。

北京潞河医院赵亮发表论文

血管外科(Vascular Surgery)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针对除脑血管、心脏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人体除了毛发、指甲、角膜等以外,血管遍布全身。因此,血管外科涵盖的范围很广。

赵亮医生发表的论文

林洪生朴炳奎花宝金可以安排

主要从事浅海动力学、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在海洋数值模型研究与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有大量组织外海综合观测的经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作为骨干参与重点基金1项,973课题3项,海洋公益性项目2项。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获得发型专利1项。 近两年发表的主要论文:kaoyantj1. 徐永福,赵亮,浦一芬,李阳春. 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地学前沿,2004,11(2): 565-571 2000922. Zhao L., H. Wei, Y. Xu and S. Feng. An adjoint data assimilation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parameters in a three-dimensional ecosystem model. Ecological Modeling, 2005, 186:2, 234-249 彰武3. Zhao L. and H. Wei.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on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and nutrients in the Bohai Sea.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2005, 61:2, 335-342 正门对面4. Zhao L. and Y. Xu. Simulation of CFCs distributions in the North Pacific using a basin-wide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ith open boundary. Chinese J. Geophys. 2005, 48:4, 870-879 [赵亮,徐永福. 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模拟北太平洋CFCs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005, 48:4, 798-806]www.

您带母亲找哪位大夫看的?

朴炳奎,男,朝鲜族。1937年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 现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广安门医院肿瘤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特邀评审员、中华肿瘤学会委员及《中华肿瘤杂志》编委、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肿瘤学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委员等。在科研工作中,1975年~1976年在河北邯郸地区参加食管癌的普查及中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观察研究。1982年~1984年参加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疗肺癌的临床观察研究,此项课题获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奖。1981年~1985年参加“健脾益肾冲剂治疗Ⅲ期胃癌(术后)的研究”,此项课题获卫生部科技奖。1986年~1990年他主持研究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剂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并研制出专治晚期肺癌的中成药“肺瘤平膏”,已取得生产批号,由天津达仁堂药厂生产。1991年--1995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肺瘤平系列药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他参加编写了《建国四十年中医科技成就》和《中医诊疗常规》,并与他人合写《东洋医学入门》(日本版)一书和《糖尿病知识问答》一书,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肺癌391例分析”、“纤维支气管镜在诊治肺部疾患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活血化瘀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等论文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关于气道疾病的中医治疗”、“癌的中西医治疗”、“中药治疗肿瘤复方制剂的临床试验”等发表在日本或韩国的学术刊物上,共30余篇。曾先后培养6名硕士,5名博士,1名博士后和1名外籍硕士,并有一名博士和一名博士后在工作。他先后到日本、朝鲜、韩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二十多次学术访问, 并在日本、韩国有一定声望。现在担任国际东洋医学会理事、韩国庆熙大学客籍教授、景园大学韩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汉那病院顾问等,也曾是园光大学校医疗院客籍教授、日本全体医学名誉会员等。在国内主持过三次国际中医治疗肿瘤研讨会议,并为中日、中韩传统医学交流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尚承担多项研究课题。------------------------------------------------孙桂芝,女,1937年生,籍贯山东。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1964年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嗣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从事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国际癌病康复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北京分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学会北京分会委员、全国中医药中医康复学会理事等兼职。 业务专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肿瘤及癌前病变。------------------------------------------------王桂绵,女,汉族,1939年出生于天津市,职称:主任医师,专业:中医肿瘤,主治:乳腺癌、胃癌、肝癌,1966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在天津结核病医院工作,1968年━1971年在河北省宣化县医院工作,1971年8月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来院后脱产学习中医一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学习1年半,1980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唐文秀,女 汉族,1940年出生于江苏泰兴市,职称:主任医师,专业: 中医肿瘤,主治: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肿瘤 ,1961年9月至1966年7月在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0年12月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工作,1981年10月晋升为主治医师,1994年11月晋升为主任医师。------------------------------------------------林洪生,女,1949年,职 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 长 :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职 务: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肿瘤)主任,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有较宽知识面,思路活跃,近三十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脑瘤,肾癌等病的治疗上,特别是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程设计上和康复疗养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和疗效。能充分总结前辈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立方 “葶苈消水合剂”治疗恶性胸腹水,以“当归补血汤”为主方立方“生血冲剂”治疗放化疗血象下降,应用于临床且获得患者好评。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工作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由于长期从事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工作和一直在国家科研题中承担主要工作,因此在中医肿瘤科研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在全国率先提出中药抗转移研究,并确立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为中药抗转移,主要手段为细胞学研究。------------------------------------------------张培彤,男,汉,出生:1963年,毕业学校 北京中医学院 文化程度 研究生,毕业时间 1985 学位 博士,职务、职称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专业: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 主治:肺癌及消化系统肿瘤,1985-1988 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 住院医,1988-1991 中国中医院研院研究生部 攻读硕士学位,1991-1994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主治医师,1994-1997 中国中医研究院 攻读博士学位,1997-1999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副主任医师,2000-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张宗歧,汉,出生:1945年,毕业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文化程度 大学,毕业时间 1976年 学位,职称 主任医师,专业:中医肿瘤,主治: 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张宗歧 民族:汉 籍贯 河南 出生:1945年,毕业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文化程度 大学,毕业时间 1976年 学位,职称 主任医师,专业:中医肿瘤,主治: 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花宝金,男,汉族,1964年出生,职称:主任医师,学历:医学博士、博士后,1.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16年,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2.1999年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后,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能结合肿瘤专业,针对临床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晚期肿瘤患者恶液质、癌性疼痛、发热等,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3.在临床过程中,始终贯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如晚期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扶正中药对肿瘤患者细胞因子的调节与胃癌的治疗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活血化瘀法防治肿瘤转移等等,通过临床与科研的相结合,使自己的临床与科研水平同时得以提高,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临床及科研方面的优势,参加了多项临床科研工作。4.现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中国中医研究院创新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公益项目。5.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5项。6.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论著4部。 ------------------------------------------------宋 莉,女,出生:1947年,毕业学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中医内科、肿瘤科,主治: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临床27年来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肿瘤的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肺癌、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实体瘤,曾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丰富的治疗经验,能提高肿瘤患者的手术、放疗、化疗的治愈率,在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延长寿命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六五”、“七五”、“八五”中医肿瘤攻关项目的临床实验研究。对肺癌、胃癌的中医药研究成果曾获得卫生部二等奖。作为访问学者曾先后赴印尼、马来西亚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博得好评。作为临床医师,多年来完成大量教学任务。自从组建并担任社区医疗科主任以来,曾参加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首期“全科医师培训班”,获得全科医师资格。------------------------------------------------陈长怀,男,1945年 出生,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病专业,主治:胃癌、肝癌、肠癌,从事中西医肿瘤专业二十余年,参加过三项全国中医肿瘤攻关课题研究工作,担任科内肝症研究小组组长,初步研究肝康冲剂的临床研究工作,先后在全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癌症等杂志上发表8篇文章。作为副主编、编辑出版了“历代中医肿瘤案论先择”。------------------------------------------------董海涛,男,1962年出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主治: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职称:副主任医师,个人简历:1979—1984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1984—今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1991、2—8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进修、1997、5—11 北京市急救中心放射科进修、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张培宇,男,副主任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宣武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其间在其导师著名肿瘤专家朴炳奎、林洪生教授的指导下在头颈部肿瘤、淋巴瘤、乳腺癌、呼吸系统肿瘤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并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疗效。父张代钊也为我国著名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故其在学术上也部分得益于其父的言传身教。曾参与了两项国家级、一项局级和一项研究院级科研课题。并作为一项二期临床药物和一项三期临床药物观察的负责人,圆满完成任务。发表论文8篇(其中4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参与著书5本。精通英语,多次参与国际中医肿瘤学术活动。在掌握最新西医肿瘤医疗技术、信息和向世界传播祖国医学精华等中西医结合领域多有优势。------------------------------------------------贺用和,男,已婚,1964-10-23出生 湖南省常德市人,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单位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北线阁5号 邮政编码:100053,电话号码:00-86-10-88001013(医生办公室) 传真号码:00-86-10-88001340,电子信箱: ,自大学毕业以来,坚持从事一线肿瘤临床工作,熟练掌握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熟练应用肿瘤的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癌痛治疗、支持对症治疗。动手能力强,掌握肿瘤的影象学诊断(X片、B超、CT、ECT、MRI、DSA等)及部分内窥镜检查技术如支气管镜检查。能熟练进行多种恶性肿瘤的诊疗技术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B超或CT引导下心包穿刺、肺穿刺、肝穿刺;B超、CT引导下肝内肿瘤穿刺并无水酒精注射术;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突出中医特色,擅长运用中医药知识对各种良恶性肿瘤进行辨证施治,对肿瘤的理法方药有较深入的研究。目前正结合中医历代古籍理论,探讨恶性肿瘤和肿瘤转移的机制,写出了《恶性肿瘤络病论》、《内风概论》、《恶性肿瘤转移的中西医研究概况》、《论“风”与恶性肿瘤转移》等文章,以期在中医理论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为癌症的治疗和控制肿瘤转移找到新的治则和方药。在中药防治癌前病变、抗转移、防复发、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以及严重肿瘤并发症和肿瘤急症的治疗等方面都有较丰富经验。93年至今主持开展了本院恶性肿瘤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即肿瘤介入治疗,病种涉及肝、胆囊、胰腺、肺、胃、脾、肾、卵巢、膀胱、大肠、乳腺、骨等器官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除常规化疗栓塞术外,还在国内外较早开展了抗癌中药制剂的动脉灌注即中药介入治疗,以及中医药防治介入治疗严重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疗效显著。还开展了DSA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并支架植入术、大血管栓塞止血术等。重视癌症患者的饮食、心理调摄以及运动康复指导。2001-2004年连续荣获医院组织评选的年度优秀医生称号。------------------------------------------------杨宗艳,女,汉族,1964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主治:消化系统肿瘤、胃肠肝胆胰腺癌症及骨、脑转移癌,主要参与二项“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益气养阴治疗肺癌—肺瘤平膏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扶正防癌口服液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养胃抗瘤冲剂对胃癌带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肺瘤平合并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二项研究院课题“益血灵防治化疗产生骨髓抑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和“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六篇,主编《淋巴瘤》、副主编《新编药茶千方治百病》,参与编写《临床肿瘤综合治疗大全》。在临床上,一直热衷于癌症转移方面的探讨和总结,先后总结和发表了肺癌胸膜转移、心包转移、肾上腺转移、脑转移、骨转移等文章,部分资料和数据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虚心向余桂清、朴炳奎、孙桂芝等前辈学习,运用中医健脾益肾、养阴清肺、活血化瘀等扶正祛邪法,配合化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在术后及中晚期癌症的治疗,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方面颇得好评。------------------------------------------------侯 炜,男,民族:汉,籍贯:甘肃,出生:1964年,职称: 副主任医师,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主治:肿瘤放射治疗,擅长于头颈部肿瘤、肺癌、食道癌、直肠癌及骨转移脑转移瘤。学习工作简历:1982-1988 北京中医药大学,1991、8 在河北秦皇岛市参加全国肿瘤化疗学习班,1992、10 在协和医科大学参加消化道内窥镜诊断和治疗学习班,1997、11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加全军肿瘤放射治疗学习班,1998、1-1998、7在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学习肿瘤放射治疗,2001、9 在上海市参加全国消化道肿瘤治疗进展学习班,1999、4-至今 担任肿瘤科副主任。

赵国屏院士发表的论文

赵忠贤物理学家。辽宁新民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1967-1972年参加几项国防任务。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郭光灿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1942年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发现在环境作用下不会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可望实用的量子处理器,被实验证实。在实验上实现远距离的量子密钥传输,建立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独特的安全保密优点。在实验上验证了K-S理论,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理论。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特性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建国物理化学家。1959年生于福建平潭。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做助理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理化科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分析、表面物理化学和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获得了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分别论证了扫描隧道显微术对单分子直接成像的可能性与限制因素,并进而确定了C 表面晶格的取向特征。此外,发展了确定单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取向与局域电子态的方法,提出了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同质分子超晶格的新途径。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1950年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震西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42年9月3日出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总经理、研究员。长期从事磁性非晶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quot;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1940年2月生,1963年中国科大技术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研究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和超快激光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染料可调谐激光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研究非线性光学和光参量宽调谐激光,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研究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取得多项国内外领先成果和发明。研究超快激光,国内首创全固态飞秒光源和国际领先宽调谐飞秒激光器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1940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西德马普协会固体所进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别在法国科研中心波尔多固体化学研究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离子: 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的输运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质。高能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发表论文下2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长期从事固态离子学的研究,是我国固态离子学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锂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在固态离子学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现担任国际固态离子学学会的委员、“ Solid State Ionics ”国际杂志的编委,中国固态离子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固态离子学学会理事长。发表论文2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3项。曾是国家863计划二次锂电池专题负责人并参加了课题研究,主持了专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全国11个子课题研究的协调。近年来取得纳米金属储锂合金负极材料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被美国能源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的唯一一篇中国的文献。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谈家桢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遗传学家。

谈家桢建立了第一个遗传学专业,他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遗传学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中国的遗传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中国遗传学慢慢的走向成熟和更高的领域。

相关信息

谈家桢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909年9月15日,去世的时间为2008年11月1日。在民国十九年的时候谈家桢在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在1932年的时候,谈家桢在北京燕京大学读完硕士学位。随后在1936年的时候谈家桢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除了在学术界的发展以外,谈家桢在1951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谈家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的时候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为“谈家桢星”。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的.时间有七十余年,在这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出名的国际遗传学家。其中他所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称为这是遗传学的经典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谈家桢被称为是中国的摩尔根,他把基金这个词带入了中国,在上海复旦大学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遗传学专业。“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

人物生平

2019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期间,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谈家桢纪念室揭幕式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和谈家桢先生的亲友、学生等70余人,共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蔼慈祥的长者和教书育人的典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发来贺信。坚持真理 科学报国1936年,谈家桢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次年,面对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导师摩尔根的挽留,怀着“科学报国”理想的谈家桢毅然放弃国外的良好条件,选择回国。在抗战的烽火里,在大学西迁的辗转中,谈家桢坚持对知识的坚守。“在祠堂简陋的‘实验室’里,当时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盏小小的桐油灯,条件非常简陋。”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说,就是当年那里半夜微弱的灯光,点亮了中国现代遗传学的未来。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谈家桢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就,他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提供了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更令人敬佩的,是谈家桢对真理的坚持。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米丘林学说在国内盛行,它强调对育种起决定影响的是外部环境而非内因,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受到压制。在当时的环境下,谈家桢不惧压力,坚定地捍卫摩尔根遗传学的科学真理。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谈家桢先生的最大贡献在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坚持细胞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思路”,并最终“让中国遗传学界形成一种自由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正是他的坚持,才有了在复旦大学塑造的‘三个第一’。这种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后辈学习。”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表示。培养人才 提携后学作为教育家,70余年间,谈家桢言传身教、潜心育人,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1978年改革开放后,谈家桢发现国内的遗传学发展严重落后,欧美已经跨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差距巨大。他不顾动过两次大手术,拖着病躯,远访美国、欧洲和日本,大力加强交流合作,先后推荐学院17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这些人学成回国,后来大多数成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科的中坚力量。1979年,谈家桢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当今科技界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竞争很激烈,惟有人才的优势,才能使中国取胜。”这是谈家桢经常说的话。金力是谈家桢弟子刘祖洞的学生,当年,谈家桢决定选拔1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进行遗传学和数学的交叉培养,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后来,金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时,80多岁的谈家桢亲自飞到美国,力邀他回国。“谈先生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我,邀请我回国。午间他就在实验室公共房间的沙发上睡下了。”金力回忆道,看到心目中的一个大科学家,那么高龄还在为遗传学发展奔波,“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谈家桢离开时,金力在他耳边轻轻告诉他:“您放心,我肯定回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黄薇也清晰地记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谈家桢汇报工作的情形。“当时向谈老汇报时非常紧张,他却非常和蔼可亲。”黄薇说,“他耐心听完我的介绍,非常敏锐地把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比较,深入浅出地指明工作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不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谈老对晚辈不遗余力的提携和鼓励,令我深受感动和鼓舞。”黄薇说。高瞻远瞩 推动人类基因组研究在黄薇看来,1997年的夏天,对中国遗传学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当时,谈家桢不顾年事已高,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上书中央,阐述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加速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开座谈会,谈家桢在会上提出要将基因组研究上升为国家级专项,建议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黄薇回忆,对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如何选址,当时谈家桢先生说了一句话:建议去浦东看看,建议考虑正在建设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后来才明白谈先生是要我们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上,构建起知识源头的基因组科学和技术体系。”黄薇说。“这个思想非常高瞻远瞩,现在浦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赵国屏说。“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为我国的生命科学和遗传学发展发奋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负谈先生对我们的殷切期待。”张亚平说。

工作历程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称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赵亮发表的工程技术论文

男,副教授,196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牛羊饲养管理技术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编了著作《奶牛产业化》,主编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校本教材《牛羊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参编21世纪高职高专规化教材《羊与羊病》,主审校本教材《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参加科研和教研课题3项。发表论文近20篇。

主要从事浅海动力学、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在海洋数值模型研究与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有大量组织外海综合观测的经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作为骨干参与重点基金1项,973课题3项,海洋公益性项目2项。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获得发型专利1项。 近两年发表的主要论文:kaoyantj1. 徐永福,赵亮,浦一芬,李阳春. 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地学前沿,2004,11(2): 565-571 2000922. Zhao L., H. Wei, Y. Xu and S. Feng. An adjoint data assimilation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parameters in a three-dimensional ecosystem model. Ecological Modeling, 2005, 186:2, 234-249 彰武3. Zhao L. and H. Wei.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on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and nutrients in the Bohai Sea.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2005, 61:2, 335-342 正门对面4. Zhao L. and Y. Xu. Simulation of CFCs distributions in the North Pacific using a basin-wide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ith open boundary. Chinese J. Geophys. 2005, 48:4, 870-879 [赵亮,徐永福. 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模拟北太平洋CFCs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005, 48:4, 798-806]www.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